行者老師講中醫|第四講《六氣》02

行者老師簡介:

出身中醫世家,自幼深愛傳統文化,內證儒釋道三學議,感通天地萬物之變,以傳承岐黃心脈,接續仲景絕學為已任,欲振醫道百年之衰。擅長中醫內科、兒科各種疾患治療。


同學:老師剛才講的升降、燥濕,在看病的時候落腳點是不是就是要掌握狀態的一種平衡?行者:沒有,沒你那個落腳實處,沒有落腳點。落腳點就是當下,你感覺它,是升散,你把這個感覺找清楚,我們來這兒是找感覺的。感覺什麼?心的感覺,學會中醫從模糊逐漸抽象化為一種實實在在的感覺,化為一種能駕馭的感覺。你要能駕馭了就行了。這就是你的中醫了,不是我的,更不是《黃帝內經》的。那個時候,所有的書,所有的方子,你就可以駕馭它們了,雖然駕馭不熟,但是慢慢駕馭,你已經是主人了。同學:不好意思,就是……。行者:不要不好意思,以後有什麼就問。(眾笑)有什麼反對意見也提,這樣呢大家說起來比較暢通一些。同學:現在講六經,跟經絡上有聯繫,因為太陽寒水跟太陽,金木水火土,你剛才說陽明燥金,我就覺得更迷糊了。行者:行,這個問題捎帶講一下。六經之氣呢,下節課會給大家講標本中氣,會統一講一下。首先統一一點就是說,陽明燥金是吧,金氣呢又是肺,又是胃,又是大腸,這裡邊有臟有腑,有寒有熱,你到底在說的是哪個?你是不是就這個問題?同學:對,搞不清楚,胃不是屬土嗎?怎麼又燥?行者:這裡邊第一個牽扯中氣的問題,下一節課再講,先講第一個問題。我們在學十二經絡的時候大家應該學到有手足十二經絡是吧。這裡邊你看,手陽明是什麼?大腸。足陽明是胃,足陽明胃屬土,手陽明屬燥金。這裡邊有一個標本中化傳化的問題。先講第一個,就是這個手足的問題。這個我已經講過很多遍,老生常談了。手經,手三陽,足三陽,然後呢,左右,各有六條經絡,合稱十二經絡。今天我們討論六經經氣的時候,光談足三陰三陽,不談手,為什麼?因為在我們的人身經絡之中,足經是循行部次,比手經循行部次將近是兩倍。所以足經的力量大,手經的力量弱。手足同名之經,相互傳化的時候,就以足經為體現,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講陽明的時候,大家就知道,這是足陽明,是主氣足陽明,但是裡面,手陽明化現,就是另外的。陽明手肺、胃、大腸,這一條道路往下降著走的,在上面還是太陰,在底下就是陽明了。這是一條降路,在上面是手太陰。這個燥金是燥金之氣。這個講明白以後,這個全是以足經為主。再往下,舉例講一下標本中氣,簡單講一下。《內經》有一句話:「叫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這是對六經的描述。陽明經表面是燥氣治之,外在看是一團燥氣;中見太陰,它內在含藏太陰之氣。陽明之氣從本,就是說陽明之氣是以太陰濕土為本的,它外在雖然燥,但它時時刻刻容易化濕。這是它在我們這個世界的法則,你要跑到別的星球上不知道,在我們這個星球上,陽明之氣就非常容易化濕。這六經有標本中氣傳化,《內經》上關於我們所生活的狀態,就是六氣是有取向的。太陽、少陰從標從本,陽明、厥陰從乎中見,少陽、太陰從乎本,這是講標本中見,下一節課給大家仔細講。這節課先把這幾個搞清楚。同學:老師先前舉了個例子,就是太陰濕土跟陽明燥金和脾胃虛寒的原因,就是陽氣提升的苗頭了,接下來怎麼辦呢?行者:疾病在向愈的時候,它有一個由陰出陽的過程,它要是出陽明的話,有的人會消谷,有的人突然餓了,有的人會突然便秘;出太陽的時候,有人會發熱,外感病的時候,出太陽發熱的很多,就是說,好好的慢性病,吃著葯,突然高燒。既然陽氣該升起來了,那就繼續溫陽,這如果大便乾的話,你可以喝點蜂蜜,其它的手段。同學:那能不能清?行者:肯定不能清啊。其它都可以用,清是敗筆。本來一個苗要生長的時候,你就是觀察為主的時候,這時候以前用的溫陽養精血的方子繼續用。就像你用了很多措施,用了很多方法,在你手底下,這個公司突然有跡象好轉了,這時候怎麼辦?你就繼續用唄。外界都不要干擾,保持這個狀態,讓他再壯大壯大。這個時候再用其它手段,再去開發什麼項目,這是剛升展開的陽氣,馬上要用,一用又該壞了,這時候也不能過多的辛溫燥熱的東西。你說,哎呀,到表了,到太陽了,一發燒,那我用劑麻黃湯啊,發一下,你一發,這氣可能不足了。它本來是由陰出陽,欲開不得開,這時候力量還可能不足。你要用的話,也只能說你固護中氣,裡邊陽明是出於太陰的,太陰脾土的葯陽氣要足,你把理中湯用上,再用點發表的,桂枝湯和理中湯合起來,或者蘇葉、羌活這些都配上,這樣的話才可以。關於足經這個問題,傳足不傳手,這只是個說法,手經也傳,只不過,手經在裡邊,傳過去以後,它的話語權少一些,大象被遮蓋住了。就跟一個班級一樣,百分之三十的有個意見,百分之七十的有個意見,大家看見的是百分之七十的意見,百分之三十的意見被掩蓋住了,但是還有。而且表裡同名之經是同氣相求,是互相感應的,感應了以後,它有一個同化的現象。同學:如果太陰之氣升不上去的話,陽明之氣它也降不下來,比如秋天的時候口乾舌燥,吃梨,吃完之後你就覺得好了,是這個意思嗎?行者:你講的只是一個現象,吃梨一般講燉梨,燉完了以後,寒性不會那麼重,保留一些潤降的作用,達到一種清降。但是那個寒邪又會傷脾胃,清陽不升。同學:我的意思就是太陰之氣如果升不上去,陽明之氣也降不下來?行者:這裡邊有這個關係,你講的這個非常對。太陰、陽明它們就象一個打水的轆轤一樣。你這邊使勁往下走,水才能上來,兩方面力量都是同樣的。它們兩個互為標本,互為開闔。外開才能內合,內合才能外開。第一個水火,寒熱水火,太陽、少陰是講開合的。第二個,講升降的。同學:就心腎而言,它為什麼叫少陰?行者:少陰之氣在最內層,因為心腎統一在臟腑來說,都是最內層。我們這裡講少陰,講的是在外六經之氣,你講的這個心腎,它是手足兩經,有個同化過程,以足經為體,講的足經為腎,少陰就講的少陰腎,就講的寒氣,它外在表現為熱氣,而內在陰寒,這股陰寒之氣,欲開而不得開達,郁滯在裡邊了,就會化火。下面再講這個少陽相火,厥陰風木,跟它這個非常類似。厥陰風木主升,木土是一對兒。畫個圖吧,中土是脾胃,脾升胃降,宜燥不宜濕,外邊帶著肝木,這個有點像四象。這就是肺金要斂降。但是,在六氣里把這個給調換了。肝木不升的時候,脾胃也升不起來。大家都知道,很多人一生氣了以後,不想吃飯,能不能吃?還能吃,只是食不知味。為什麼?脾中的陽氣不能升,不能接物了,他吃東西感覺不到香,這就叫肝木不升。胃氣不降呢,想吃但吃不下去,吃就堵到了,下不去。這就是胃氣不降。這裡還牽涉到肺金,在我們中醫裡面講究火克金。什麼是火克金?講的不是肝木,講的是膽木。這裡邊,足少陽膽經,由頭走足往下走,一旦逆上之後,就會克伐肺金,這邊就變成了膽木。膽木即相火,它們在外組成了一個升降,調和內在的脾胃的升降,膽氣不降,胃氣肯定不降。誰幫我背一下小柴胡湯?小柴胡湯的主證就是治的相火不降,膽木不降,小柴胡湯是往下走的。學校里很多無知的老師都講它是往上的。柴胡苦平啊,這麼大量,半夏、黃芩,再加上參棗草,全都是中州的,力量全是往下的。什麼叫升肝木?最典型的厥陰方不是烏梅丸,是桂枝湯。由厥陰而出太陽,這很多人沒有講到,但是你一看黃元御的書就非常明白。桂枝湯才是厥陰方,但是,由厥陰才出太陽,它才好用,所以桂枝湯又叫太陽神方。肝木之氣升,膽木之氣降,這個膽木之氣不降,胃氣肯定不降,為什麼?少陽之經循胃口,經絡上很明顯,它是繞胃口而行的。如果膽木之氣不降,則胃氣肯定不得潛降,就把它限制住了。當然陽明之氣是這條降路最大的力量,它如果不降的話,其它全跟著受影響。行者:甲木為標,乙木為本,什麼叫甲木?什麼叫乙木?什麼叫膽木?什麼叫肝木?同學:甲膽乙肝。行者:我說的是感覺,陰陽?那什麼是陰陽呢?咱們挖出一棵樹來後,哪段是甲木?哪段是乙木?土上面的是甲木,長出來就該往下收了嗎?再底下的還需要往上長,這不一定是土上面的,開散的甲木。甲木就好像發芽一樣,它發出來芽,長出來了它就需要往下收了。沒長出的它還孕育著呢必須往外長。所以說對甲木乙木理解的時候,就是按陰陽來感覺它。甲木是能看見的,奇門遁甲,為什麼遁甲不遁乙呢?乙木還暗藏呢,甲木是能看見的。奇門遁甲,為什麼遁甲不遁乙呢?乙木還暗藏呢,甲木發露出來了,就要受克伐容易受傷害。所以奇門遁甲要把它保護起來,時時刻刻注意到它不要陷於傷害。木氣最容易受金刑,金氣的克伐,火氣消散。五行之氣太過,甲木皆容易受傷。我們養生是什麼?養的就是這股生生不已之氣,養的就是甲木。就是說我們的性格要偏於外向一些,但是又不是特別張揚,有什麼東西該表露就表露一下,就像甲木一樣,但是又不要太過,力量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在性情上就是溫和柔和,就像初春這種苗芽一般,但是內在又有無窮無盡強大的生機,這叫養生。我們內心時刻都要有自己無窮的力量和信心,外在又是一點一點的升發,這叫養生。不能太壯,太壯了,目標都已經很有成就,就該衰敗了,你要是不養它的話身體會差。木氣一郁在下邊,你有目標都藏著隱忍著,那就是乙木。乙木遇遏,百病叢生。為什麼風為百病之長呢?知道吧?就這個升氣你沒有升起來掉在底下了,乙木欲升不得升,就變成風氣。厥陰風木,這叫風為百病之長。不是外面刮的一陣風,那叫百病之長,很多人不見風也生病。在脈法中有一條叫做弦為六殘賊脈之首。弦脈大家知道,弦脈是什麼?應的是肝木就是乙木,欲升不得升,像琴弦一樣,有股力量想升又被壓住了,想蹦蹦不起來,就是一個力量在跳動,這個叫弦脈。六殘賊脈之首,就是說身體的正氣陽氣正在受到克伐削伐的時候,這種脈象是非常容易出現的。弦脈在現代人的虛損勞傷之中大概百分之八九十都不止,過去人少一些。升氣不達了,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高脂血症全都從這走。心情有問題。行,今天就主要把六經的問題講一下。先講完了,大家有什麼問題問一下,然後我再給大家講一些其他的。有問題嗎?同學:我問一下,標本中見跟表裡中氣之間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行者:一樣的。中見就是中氣。同學: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原因是什麼造成的?行者:木氣不暢,不得升達,全郁遏在裡面,化風火,化燥熱,都是這個作怪。你把厥陰真正和升了,情緒好,哪會得這病啊?該吃什麼吃什麼,想吃什麼吃什麼。乙木升了甲木,甲木是什麼?相火。相火是什麼?我們一身有君有相,大家都知道,領導一般不干事,他只是高高在上掌控大局。具體幹事的手底下非常能幹的人,就叫相。相火是溫煦周身的,所有功能都要相火來體現。所以乙木不能升,乙木升到上邊長出的才是甲木,你不能變為甲木,你這一身相火怎麼來?血糖,那些水谷精微都被你吸收進來了,化不掉,就跟一口鍋一樣,底下火老不夠,哪來的相火?那些脂肪組織、葡萄糖,全淀下來,變成脂肪了,化不開。有力量吸收,沒力量轉化,全是相火之功。木氣要開解,如果沒力量,都郁在這兒。好像有一條,好像是在天為玄,在人為道,什麼什麼……就講乙木。就是說《黃帝內經》里五行之中就關於這一條論述是最多的。這裡面有很大的奧秘,我們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要生的,不是要死,或者陰陽平衡的。你論一個石頭的話,天地大象沒有生命的話,可以不在乎這個。我們要講養生的話這是最關鍵的。把握這是個生機。同學:老師我問一下,那你說這個小孩木氣過張是說這個乙木這塊升發不夠旺嗎?行者:木氣過張。木氣過張現在有一些人看小孩的話,喜歡用這個詞。有一些小孩體質比較差,它顯示出來過於興奮,過於活躍,晚上興奮睡不著覺。這屬於先天的話,他精呀行之不足,接受的東西又太多,太過於思索,開發過早,苗芽之氣受傷了,這個時候它可能會導致,你看古人,古人天才神童都很容易夭折,跟這個有原因。再一個,木氣不張,錢乙的方法是給小孩都吃六味地黃丸,為什麼?苗芽沒長好,你先給點水,是不是?你得澆水,滋養它。所以說木氣過張的小孩,第一個要固護中土,注意中土脾胃不要寒濕瘀滯了。固護中土的基礎上,就要收陽,所以晚上要吃點六味地黃丸,吃上半粒,三分之一粒,吃上一段時間養一養。但是記住中土一定不要寒濕,脾土不能濕陷,脾土濕氣鬱陷在下的話,吃什麼都沒用。乙木這小樹苗都沒長起來呢,是不是?你再給它澆水也沒用。他往往不是說長起來了,或者一直沒有長起來,他往往是郁陷的話,欲長不得長,長起來的時候少,不長的時候多。能體會到吧?並不是說長不起來全長不起來,那全長不開早出問題了。應該說該長起來十分,他就長起來了五、六分,六、七分。這就叫郁陷了。就是有一部分力量該發散的沒發散出來。這個問題看懂了嗎?今天講的沒懂?記下來了嗎?記下來回去好好想一想,下節課提問。下節課我提問你啊。(眾笑)同學:太陽為表,陽明為里,少陽為樞,那麼這個跟太陽跟少陰之間這個表裡這個又是個什麼樣的關係?行者:那個是講三陰。這是講三陽的開合樞,是局限與在表一層講的。那個表裡是講一個整體的,這裡面有很多對應關係,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產生了不同的表裡關係。在不同的局限的部位,在表的一個部位看又有不一樣,你光在太陽一經的看它又不一樣。同學:我還不太明白,你剛才說他這個講的是在外之氣,是不是?行者:我說在外之氣了?行。就這個問題嗎?行。我也不知道我剛才那一句講了,但是,就這一點說,我是不是講標本中見的時候講到在外?還是講的表裡時候講到在外?同學:是回答學生問題的時候,剛才講六經、陰陽、臟腑的時候。行者:我們的身體,你看,從五行來分的話,金為在表,華蓋、皮毛。然後下面是肌肉血脈,下面是筋,再是骨,再是髓,這是五個層次。筋骨在外了以後,這還屬陽。在內是臟腑,六經為川,腸胃為海,六經就好像外在的枝枝杈杈,河流一般。內在的臟腑就像大海一樣蓄積著精氣,它是個源頭,外在的經絡相互溝通,內在的臟腑儲存精氣。所以這是外在的,外而六經內而臟腑。臟腑之間精氣還互相感應互相流通,它們互相影響。外在的是這個河流,內在的就是湖泊海洋一般。同學:老師,你說那個濕既是升而不得升,那我們治療的話是不是就給一點陽氣升一下,為什麼還有溫化寒濕、清熱利濕呢?行者:陽氣不就溫嗎?同學:那濕是不是他陽氣不足了?行者:濕氣不化,濕為陰邪當以溫化之,這是大法。但是,濕邪瘀滯了以後,濕容易產生有形濕邪,有形濕邪化熱以後,瘀滯你必須得要清利。過去古人說,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你治濕邪不利小便怎麼能行呢?所以就得利濕。為什麼呢?濕邪是在下往上升的,它在下,在下的話就近就是從水道走,所以說利濕。但是它的整個趨向方向,六氣傳行的方向,它是陽氣不得升,不得升的話,你這個時候把它升上去,它這個產生濕氣原因就給你阻斷了。升上去用什麼升呢?一般在下面叫溫升,因為寒濕多,在上面就得疏散。下面是溫陽,上面是疏散,是用風葯。然後陽氣怎麼升呢?肯定是由中土脾胃來升的,脾胃有足夠的力量,你這個陽氣升起來才夠渾厚。肝木是指個方向,脾胃是根基,脾胃氣越足的話越渾厚,力量越大。肝木之氣生長了,肝木之氣旺的時候,它能把它升得更加高一些。所以一般治脾胃濕氣的時候,暖水燥土疏木。大家看《四聖心源》,整體看下來,所有的病機百分之八九十的病機呢都是水寒土濕木郁,治法就是暖水燥土疏木。同學:老師,你能談一下對六氣的氣的概念換一種的說法?行者:六氣,天有六氣人亦有六氣。天之六氣跟我們人之六氣是一回事。但是,我們居於我們一個人來觀察這個六氣的話,我們這個六氣又是單獨提出來的,要自成系統。所以我們人的六氣是跟外在天行六氣是時時刻刻相互呼應的。一旦入於後天以後我們有自我意識,我們身體內由於有七情五志的主觀的變化,就會影響六氣的變化,所以我們人體是自成體系的。這個氣的變化是什麼?用一種現在的觀點的詞來說,就是一種力,就是一股能量。但這個說法都比較片面。中國古人說,「古今往來為一氣」。天地萬物都是一氣之周流變化,「凝則為精,散則為氣,聚則成形,化則為無,周遊六虛,變動不居。」這就是一氣之變化。我們現在看這個桌子,百千年以後就灰飛煙滅了,那個時候它何在呢?現在只是它聚則成形,終歸它要散則為氣。但它聚則成形了,我們也可把它看作氣的一種變成有形的凝定狀態。還是氣,只不過變為另外一種有形了,所以物與物之間又分一個形氣。變為有形了,它受六氣的傳遍的影響,就受限制了,它就慢了。變成寒,變成冰,外在的熱氣再影響它的時候它變化速度就非常慢。要是寒氣的話,有熱氣感應影響它,傳變速度就快。從無形到有形,這是一個階段。有形之間的五行之間的克化生化也有,但這個傳化慢的多,不像六氣這無形之間的傳化。我知道你剛才問的那個氣的意思了。在中國關於氣的文化認識是非常深刻的,它就是一種認識,宇宙萬物之間無非一氣。什麼是氣?象。氣可以產生不同的現象,就是這個氣產生的。我們有不同的心態,也是不同的氣的現象。彌散的心,開散現象,那叫喜悅,沉降那叫悲傷,收縮,下面然後是沉降,恐懼等等,都是現象,都是我們內在一氣的各種現象。所以說這個氣它沒有一個實質性的所指,只是一個現象內在的組成這個現象的東西,一個概稱。《黃帝內經》裡面有段話叫,黃帝問話說:予以為氣血精液痰……那話咋說我忘了,就是七種事物以為一氣。就是說我們的身體,經、精、氣、血、痰,這種種的變化都是一氣之變化,處在不同狀態就產生不同的東西。「精氣神」,首先這就是一個從凝聚到逐漸開散的一個變化過程。在不同的部位,上焦開發如霧,這是精,然後精專者變為營血;彪悍者變為衛氣,流於血脈之中變為營氣。到不同的地方叫不同的名字。就像走天底下的賓館,走到新疆那叫新疆賓館,走到蘭州叫蘭州賓館,是不同的名詞,在隸屬劃分的區域產生不同的叫法。把它搞明白就行了。同學:我想體會一下您講的六氣的開闔升降,就太陽為開,少陰為闔,然後陽明為降,太陰為升。少陽厥陰為樞,是這樣子?行者:關於六經的開闔樞,這裡面的樞轉有不同的叫法。對於我們治病過程,太陽為陽開,少陰呢為陰闔,陽氣開陰氣就闔,這是互為表裡,叫陽開陰闔。然後陽明為陽闔,太陰為陰開,它們互為開闔。少陽是陽樞,厥陰為六經之樞,由陰出陽是六經的轉化,有人把它叫陰樞,陰樞其實不合適。少陰總統水火,有一身水火之樞,後天之樞這個說法。但是在治外感內傷病的時候,關於這個樞的體會,厥陰跟少陽它們不一樣,厥陰跟少陰也不一樣。這個需要自己去體會,名詞沒有意義。剛才講的陽開陰闔、陽闔陰開這兩個的開闔出入升降的對應比較好。後面這兩個關於樞的問題,稍微複雜一些。同學:我想說一些我的體會。我感覺少陽和厥陰是一氣,厥陰在六氣里屬於最裡面,但實際上我們講少陰是陰氣之合,陰之合,通常想像陰之合應該是最裡面的一氣,但厥陰又在更裡面,所以厥陰為樞。厥陰這個……行者:厥陰是六經的精氣。同學:對。行者:講少陰的時候往往牽扯到臟腑精氣,腎精是最內含藏的。如果講六經,這個肯定是最內層的。由厥陰到太陽,是兩陰交盡一陽初生。陽氣不升的話這就是最後一步。它講的是六經傳行的最後一步。同學:我想跟臟腑一塊……行者:它們不一樣,外感內傷雜病有時候不能混為一談。所以治病的時候更重要的是你對這個病的現象,對事物的最本原的感受,這些名詞都是外在的。這本原的感受有了以後你再來收拾它們。現在很多學者搞反了,想先把它們都收拾清楚,收拾不清楚,各家都在打架。行者:還有問題嗎?懂了嗎?沒法聽懂!你懂了,我還想問你問題。這個要在腦子建立一個感覺。開始沒有感覺的時候不要強建立,腦子不要想,哎呀,我一定要塑造一個模型。這個是最差的,非得把自已逼在牆腳里。你就明白它們之間的表裡對應關係,一一的對應,先打開,最後時間久了以後就融合在一起了,必須融洽在一起。今天六經我先講到這兒。又回到以前的話題。醫者意也,關鍵在於感受。學醫之道,虛靜為寶。無論什麼時候我們內心應該空無一物。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一件事情,我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就是以一個虛靜的心態來觀察萬物。我們看這些東西都是文字相比較多,要從這些文字相中透悟,去感受它所描述的現象。現象是變動不拘的,是不可能你去定死的。從象上觀的時候就比較容易靈活,不容易至於名相。關於這些名相問題,我們既要看到眾多知識,然後逐漸去領會它,又要去用心去感受它,這就牽扯到用我們這個心去駕馭這個大腦。心是怎麼為主導的?首先是以感受為主導的。心是不可把抓的,這個把抓的過程需要一個長時間認知和修練,你們現在沒法一步達到,只能通過外在的感受。所謂感受是什麼?升降、開闔,升降、開闔就盡顯陰陽變化的過程。這個感知是最簡單的也是最親切的。但是,由於我們長時間不去用這種感覺,把這種感覺慢慢都壓制住了,最本原最直接的感受現在被壓抑住了,然後往往是用這些理論,誒,為什麼呢,你要給我說一個名詞,說一個理論。老是用這些想法把這些感受限制住了,所以就造成我們真實的這種能力,真實的這種心靜的理解能力被牽制住。然後觀察萬物的時候都是條分縷析,都是按照固定方法來認識,沒有辦法跳出界限,界限已經被限制得非常死。我們學中醫,第一個就是要先心活過來。怎麼樣讓心活過來?心活過來你看待萬物才能活過來。心是死的,你看待萬物都是理論化的條分縷析的,都是那個冰冷的。尤其一開始體會不到心怎樣活過來,心活著的感覺。外在有很多方法、很多認知,這是思維處於僵化過程中的,所有認識全是僵化。我坐在這兒看見你們每個人,你們看見我,看見教室里諸位的時候,你們也能看見心裏面空靜,一絲一毫的觀念,一絲一毫分別都沒有,這就是外面的東西死了。這個時候才有機會裡面讓心活過來,所以叫「學醫之道,虛靜為寶。」虛靜為寶只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你的心活不過來。老子《道德經》有句話:「致虛極,守靜篤……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我們在虛靜的過程之中,逐漸達到沉靜凝定的狀態,就會感覺到各種浮燥的氣息慢慢都沉澱下來,歸根。「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了以後才有生機。這時候才會煥發真正的生機。我今天給大家這樣講,把這知識跟大家理一下,這需要個過程。當你心活過來的時候,這外面都是你的輔助,視萬物如無物。你坐那一看,不是狂妄,跟沒看見東西似的,不是沒有看見東西,是你這裡(指心)沒東西。你這裡(指心)徹底空靜了,你這裡沒有障礙,你看見所有外物就沒有障礙。那個時候你要想對外物感應的時候,一有點你想要的感應,你想要異常的變化,馬上非常清晰地浮現,這叫感,要不然這個感知能力非常弱。所以說第一步就是要把那些我們固定的看法、固定的東西全收回來。我們一看有些東西,比如說,一看到鮮花,哎呀,真香啊,好漂亮,你的想法馬上過去了。這一個鮮花放在這兒,顏色好看,香啊,這是它的自然景像,你再給它加了一個東西:好,這是你加的。我們就要把這個加字去掉,香就香唄,好看就好看唄,怎麼啦?是不是?然後再拿過來一個醜陋的、難看的,那又怎麼樣?就這樣唄。你的心態是不為所動的,這個時候慢慢心情才能平靜,這個時候外物的好與壞、美與惡不會影響你內心的憎惡,不會引觸動你的內心。這個時候你就可以領導它們了,證明你的心量擴大了。我曾經說,修養有二步,第一步就要率真,但這二步有時是不分先後的,第二步就是要擴大心量。我們這個人從小時候生下來,生下來以後,小孩是最天真的,也是境界最小,為什麼叫小人呢,是不是?他就想好吃我吃,你們都別吃,佔有慾也挺強,表現也比較直率,這叫小人。逐漸長大以後,他知道了,再有個弟弟要照顧弟弟,有好東西先給他,要分給他一些,自已拿另外一半,然後有東西他先挑一下。這個心態就擴大一點,以至於考慮到,哎呀,家庭裡面有父母有什麼,這時候你的說話做事,心量就要從整體的心態整體角度出發,這個心量又擴大了。這個時候還有沒有率真呢?這個時候的率真又是什麼呢?這個時候的率真就不是以個人的好惡而好惡,而是以整個家庭的好惡。外在的事情對家庭有害,那就得憎惡。就像日本打過來了,那就得該殺,是不是?那就得起嗔恨心,這就叫以國之好惡而好惡,這個境界就非常大了。這個時候你的喜好和你的那個憎惡都是從一個很大的境界中發出來的,一般人都會認可你。這叫什麼?這叫仁人,你能體會大眾的心情了。唯仁人,這是孔子說的,唯仁人可以愛人可以惡人,就是說可以憎恨人,他不是從一己的角度出發的,而是從整個大局的角度考慮。這個時候是從大的角度去率真的,還是率真。當然,用不同的角度,你擔當一個大任的時候,那你是大的角度好惡。你回到家裡頭,是小的角度好惡,你個人閑待著,一個人閑待的時候,表現個人性格時候,那你個人的喜怒衰樂又率真了。總歸是以一個真實為體現。該什麼就什麼,內在是通透的。內在通透不表示我什麼都跟你說,好像哎呀,我今天心裡隱藏一件事情,我有件隱私不告訴他們,那我不叫率真啦?不是這樣的,事情有隱有現,率真是什麼?你敢拿出來對自已說,你自已的心覺得對這件事情沒什麼可藏,是擺給自已看的,不是擺給別人看的。自己的目標理想是擺給自己看的,不是擺給別人看的。你擺給別人看,證明你不夠自信。你覺得給大家證明一下,需要大家都來認可認可,你內心足夠的話,你看他們還不夠資格講給他們聽,就不用說了。而且,往往自己心目中有一個目標的時候,就會綁架一些個人的東西,如情感,自己覺得這個好東西,這是信仰,凡是跟這個靠近的一切都好,把自已內心那些執著、傲氣,跟它綁在一塊了。這個目標也不是說不值一錢的,但是這只是你的目標,你要做的目標,你心裡覺得要為它付出,要為它奮鬥,是這樣。就跟很多人一樣,很多宗教家,學宗教的,我是天主教,我信上帝,你們都是異教徒,我可以拯救你們,我要不拯救你們,你們都該死了,都是這樣。自己看就比別人高很多,自已受到主的庇護。很多學佛的也一樣,我學佛了就不一樣,你們這些人沒學佛,我要怎麼怎麼樣,都是把自已跟自已那個目標全綁一塊兒,綁一塊兒以後,把自已的習氣也綁在一塊兒,根本就沒有達到那種狀態。所以,我們立一個目標,知道我們這個目標,但它不代表任何東西,只代表我們應該那麼去做,心裡也不要生出來很崇高的意識,我這個目標很崇高,沒有。只是我們應該去這麼做而已,你心裡生長出來一個很崇高肯定就有下,高下一對應,有些人就給你壓住了。以後如果你達不到這個目標就會自責,以後這個目標可能永遠壓著你。把目標放下點,那就是自已的,非常平實。你覺得它高,覺得它低的時候,心裡已經有障礙,你這個心應該永遠通透的,哪怕你的目標都不能障礙你。同學:那如果有了目標就是說,跟別人合作如果……怎麼去跟別人的目標去合作?比如說剛好別人的目標跟你不太一樣,這樣合作還是自己做?行者:兩個人既然合作就有共同目標,沒有共同目標就談不上合作。但是你如果講人生目標的話,人生目標都是關乎一生的,不存在合作。我們每個人都是對自已負責的,要對自己負責。你談不上對別人負責,先對自己負責了以後,做好了以後,然後把境界擴大,然後才能談得上為兩個人的整體來負責。然後你承擔一定的位置,一定的責任,那個時候你去做。同學:在我們生活當中會跟很多人有合作關係,無論是工作還是……行者:你那目標不需要講給他們聽啊,是不是?你說一個信天主的,一個信佛教或伊斯蘭教,非掐個你死我活不可。不用啊!大家該談什麼就談什麼,生活的目標都是一樣的。同學:我體會你說的這個醫學之根本之根與道教什麼的是一樣的?行者:這個世界間就沒有道教也沒有佛教這些東西。它都是……同學:……行者:對啊。它們最基本的東西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是化生一切的根本,我們就要認識它,我們就要把握住所有力量的本原。只是東方喜歡用儒釋道闡述,中東喜歡用伊斯蘭的真主,西方用天主,跟每個地域跟每個風俗都有不同的關係。當然,我們東方主生氣,尤其我們中土,我們是真正智慧的本原,是符合我們這個人類生存的智慧,智慧的根本。同學:道教裡面,老子講《清凈經》,像佛教裡面有《金剛經》,他那個東西也就是講的靜、虛無,已經講得很深入。行者:你看過嗎?同學:看過。行者:看過後估計就忘了。是你講那個意思,但是不是你說的那個話。你腦子裡那個意思我知道,就像《金剛經》里講過一句話,「如何降服其心」,我們修練就是為了降服其心,就是降服自已的心。自己的心慢慢順著,好好能駕馭它,該幹嘛就幹嘛,每天別自已跟自已搗亂折騰,是不是?如何降服其心?書中是「如是降服其心」。這都是老話啦,什麼叫如是降服其心?當你這一念發起如何降服其心,這一念就是降服其心的最根本,因為你這一念已經在反思,已經在脫離以前那個束縛了,這叫覺醒一念。覺,就這念就夠了。時時刻刻保持你的覺念不失,以後就是覺行圓滿,這叫成就!其實這個話說起來,很多東西都一樣。剛開始我們為什麼觀照呢?觀照也是為了覺察,只是有形的有為的,然後變成照,然後照都沒有了,這個時候然後整個身心融合了,這個狀態。就像牧牛圖講的,一個一個層次。同學:十牛圖。行者:十牛圖和牧牛圖都是一回事,還是我講的要體會這顆心。儒家講什麼?我們做學問最根本的一個心態就是誠直,直心為道場,以誠可以通靈。儒家也講了「至誠可以先知」。你誠,對自己誠,就是對自已認知都是很通暢的,自已內在不自欺、不自卑、自責,自己內在非常通暢,這個時候你對外物也越來越通暢,就會「至誠之道,可以先知」,以至於你對很多事物就會出現預測功能,就是所謂的那種特異功能出現了。當然有人先天,有些人後來的。「至誠之道,可以先知」,這個先知跟那個特異功能還有所不一樣。特異功能是要觀想的,然後觀想慢慢展現出來,它是有局限的。而這個至誠先知,在古人很多書籍上,它是對下一步事情發展苗頭的一個感知,它不是那種著意的,它能預感到事情下一步可能會出現的苗頭和吉凶的變化。就是說,你誠了以後,心態誠直以後,你對外物取類比象,你的感知會非常敏銳,時間久了以後,很多微小的,觀察不到的東西、兆頭你就能體察到。所以我們做人需要誠直,內心誠直。內心誠直通透,這是一個修練的根本。直心為道場,在這個道場的基礎上你才有資格去修練。要不然沒有資格,只是自已在做一些個人遊戲,觀想什麼的,都是自已跟自已的念頭一塊兒玩,內心不能誠直的話境界會非常閉塞狹小。有什麼問題問一下?今天也大概講得差不多了。這幾節課下來慢慢談中醫,我想以後把中醫慢慢領向一個身心修練的一條路上。因為大家這樣聽,慢慢地講,這個領會和日常生活之中都打成兩片,結合不在一起,以至於沒辦法真正去領會,進步的速度也比較慢。所以以後有機會的話,會再組織一個專修的團體。專修是什麼?日常起心動念,白天晚上都一樣,都要對自己進行觀照,這都要拿出來看的,這就叫修鍊。然後對自已內心進行剖析,時間久了以後,這心態慢慢光明坦蕩,感知也就越來越容易。這個時候再學中醫,這個東西你看,我講的很多東西,裡面的,我說明白,都不是古人的東西。過去古人很多學傷寒大家,他們講不了這些東西。你內心裏面清澈以後,自己感知自已就鑽研下去,把它們貫穿起來了。當然,今天我本來想再講一些,但剛才那位同學問了一下,你們也應感謝那位同學,然後我把六經的開闔表裡跟你們串了一下。本來沒有這樣講,所以我需要激發,你們越能問出問題,感受越深,然後我也能將自己的感受拿出來,大家相互學習。如果你們問不出問題的話,我這人習慣就是我每堂課講課我都不知道我該講啥,我就感覺好像有個主線慢慢往下講,具體什麼我也不知道。行,大家有什麼再問,沒有問題今天就講到這吧。行,沒問題就下課吧。


推薦閱讀:

中醫治療效果好 「更年期綜合征」
與帶狀皰疹的一次過招
甲亢的中醫認識
春分養生要學會「身體制衡術」
中醫望診分辨迴光返照

TAG:中醫 | 行者 | 六氣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