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如果獲得對道次第的定解必定解脫
今天正式闡述「所講之法」,即整個修行次第。
我再三地強調過,《前行》文字上雖然簡單,但其內容相當甚深,必須要下一番功夫,才能生起穩固定解。這樣的定解,修任何法都必不可少。所以,大家應將其內容反反覆復貫穿於心。
這個道次第,對每個人而言非常重要。現在藏地、漢地的很多上師,依靠各種善巧方便攝受弟子,弟子的愛好、意樂雖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怎麼樣,都應先把佛教的基本知識搞懂,只有打下牢固紮實的基礎,一輩子的修行才不會顛倒。
記得阿底峽尊者來藏地時,曾將從人身難得到往生法之間的道次第,秘密傳授予仲敦巴。仲敦巴不解地問:「為什麼您對其他弟子傳授密咒,而對我傳這個道次第呢?」尊者回答:「除你之外,我沒有找到可以託付這個法的人了。」以此緣起,仲敦巴成為繼承阿底峽尊者之後的法主,弘法利生事業極為廣大。
還有,噶當派普穹瓦尊者曾問金厄瓦尊者:「一種是通達五明、具足五通、獲得八大悉地,一種是道次第在心中生起,您會選擇哪一個?」金厄瓦尊者答道:「不要說道次第在心中生起,甚至僅僅是產生『道次第確實如此』的勝解,也應當選這個。過去我們曾無數次通達五明、具足五通、獲得八大悉地,然而都沒有脫離生死輪迴。如果獲得了對道次第的定解,則必定能從輪迴中解脫出來!」
因此,我們濁世眾生不應先高攀大法,務必要從加行修起,一方面了解它的法義,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引導一個一個地修。比如修「人身難得」時,心裡產生一種定解,的確感到:得個人身不容易,尤其能學習佛法的人身更為罕見,既然自己有幸得到了,從現在開始,一定要利用它不斷地精進修行。每個人若能發起這樣的心,修行勢必會善始善終。
大家應當追隨前輩大德的足跡,他們是真正的利根者,顯現上仍按照道次第修持,勤奮努力地完成了道業,那我們這些業力深重、煩惱熾盛的凡夫俗子,又怎能不對加行下一番功夫呢?若想再過幾十年道心不退,關鍵要看現在的功夫。無始以來我們的煩惱根深蒂固,以短暫的時間,蜻蜓點水般地修學一點法,不可能馬上獲得利益,因此,一定要先完成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的修行。
今年學習《前行》,我對大家理論上的要求不是很高。什麼是八無暇?什麼是十圓滿?六道輪迴的狀況怎麼樣?……理解起來並不是很困難,不像學因明和《俱舍論》那樣複雜。但你們修加行時一定要重視,這不是在字句上劃就可以了,關鍵要在心裡產生定解,對每一個引導文生起不退轉的信心。
曾經有一次,堪布阿瓊到上師那裡去,上師問他最近修加行的進度如何。他回答道:「我不敢說已如理如法地圓滿修完了四加行,但較有把握的是,我從很小就對世間的榮華富貴看得比較淡。特別是現在,上師您的加持讓我從道理上明白了世間幻象的不實本質,因而我不用刻意去修持什麼出離心,它自然而然就能生起。同時,對三寶的信心與日俱增,基本上自己能做到心口不異。我已明白菩提心是大乘道的基礎,因此平日里無論碰到怨親近疏,都能把他們視為生生世世的母親,發自內心地希望他們離苦得樂。」
上師聽後高興地說:「能這樣當然再好不過。但值得一提的是,依修持加行之力而生起的少許善心,若不經過反覆串修,則很容易退失。暇滿難得等每種加行的體相、條目、次第,應該將其全部諳熟於心,且牢牢印持不忘。如此說來,你最好能把《大圓滿前行》完整背誦下來!」於是送給他一本《前行引導文》的法本。堪布阿瓊依教奉行,沒有跟上師討價還價——「我很忙,我很累,我最近身體不好……」,而是將之全部背了下來。上師得知後特別高興,對此非常讚歎。(我們有些人不要說背這麼大的論典,讓他背一部短短的《親友書》,也會講半天的理由來推脫。)
藏傳佛教有很多修行人,《前行引導文》可一字不漏地背下來。當然,若要做到這樣,對《前行》的文字肯定要下功夫,如果下了功夫,那一輩子不會輕易忘記,裡面的內容什麼時候要用,什麼時候即可浮現於心間。否則,光是聽聽課,過後把法本扔到一百公尺以外,從此再也不看了,或者兩三年前翻過一遍,其後連碰都沒碰一下,那不要說把裡面的教言牢記於心,就算背一個教證,也會很費勁。
我們學院的很多堪布,對《大圓滿前行》非常熟悉,有些人基本上能背下來,有些人雖無法將字字句句倒背如流,但對裡面的內容特別熟,無論提到哪一則公案、哪一個教證、哪一段文字,都知道是在哪一處講的。就我個人而言,與《前行》的因緣也非常深,最初學佛時,學的就是這部法。當時我把所有教證、公案都抄在日記本上,一邊修加行一邊在中午背誦,因此,這本書的教證和公案,我全部都背過。雖然沒背過通篇內容,但哪一個科判中講了什麼樣的公案、什麼樣的教證、什麼樣的道理,自己記得很清楚,華智仁波切的這些智悲精滴經常浮現在腦海中。
然而,很多人對前行的重視度不夠,只是把法本供在佛堂上,或者看過一遍就不看了。還有些人就像看《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一樣,躺在床上用一個晚上把《大圓滿前行》全部翻完,然後將法本放入書架,永遠再也不看了,這是絕對不行的。像堪布阿瓊那樣的大成就者 ,都要花功夫把《前行》背下來,那我們這樣的凡夫人,若對此法不予以關注,恐怕無法得到真實加持,許多境界不一定生得起來。
現在很多人雖然世間法方面挺有能力,比如在電腦、醫學上,許多事情手到擒來,在自己的行業領域中,做什麼都不費吹灰之力。學院有些道友也是這樣,後天雖未學過很多技術,但對電腦的有些故障,稍微「入定」一會兒,就能發現出了什麼問題,弄一弄就好了,我都覺得很稀有。但學《大圓滿前行》會不會這樣?能不能一下子契入法義?我還不敢說。
有些人認為:「藏傳佛教不管哪個教派,薩迦派也好、格魯派也好,在宣講加行時,都是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為什麼沒有創新呢?若發明一個新的次第,那就最好不過了。」這種想法特別幼稚。其實大德們完全知道,眾生要想獲得聖者果位,需要經過什麼樣的修道。因遵照這些要求去行持,往昔無數眾生獲得了聖果,今後仍然會如此。我遇到過許多老法師和老修行人,他們的教言完全一致,都再三強調不要忙著修大法,先應該把加行修好,而沒有說不用修加行,一定要爬到最高的地方,然後從最高的地方往下來。尤其是一輩子不離佛法的那些大德,一個個都讚歎修加行的重要性,只有把加行修好了,最終才不會墮落,並能獲得真實成就。
同時,在修加行過程中,以虔誠信心祈禱上師也必不可少。華智仁波切為什麼將本論稱為《普賢上師言教》?「普賢上師」實際上是華智仁波切的上師——如來芽尊者,由於華智仁波切對自己的根本上師非常恭敬,有極大的信心,認為他與普賢王如來無別,故稱之為「普賢上師」。在藏地,具信弟子一般都不敢直呼上師尊名,比如,很多辯論場中把無垢光尊者稱為「法身龍欽饒降」,竹欽派堪布嘉貢賢嘎 的弟子稱上師為「金剛持賢嘎仁波切」。因此,對傳承上師有摯誠信心很重要,否則,像看小說一樣對待《前行》,從來也沒有祈禱過傳承上師,這樣無法開啟智慧之門。
在佛教中,始終強調信心和悲心不能離開。傳承上師及其所留下的法本,加持力不可思議,是諸佛菩薩的智慧結晶,我們既然有緣接受,就應對諸佛菩薩、傳承上師有不共的虔誠信心,這是「信心」。同時要想,我們現在因福報現前,遇到這麼殊勝的善知識和大乘教言,而身邊千千萬萬的可憐眾生,始終沉溺在無明愚痴的輪迴苦海中,於是對他們生起極為強烈的悲心,希望有朝一日能解救他們,將所得的大乘教義與他們分享,而不是自己一個人獨吞,願三界眾生普沾法雨,這是「悲心」。以這兩種心來聞思或者修行,自相續會逐漸滋潤調柔。反之,假如沒有對諸佛菩薩的信心和對六道眾生的悲心,縱然剛開始學佛時,什麼都記得清清楚楚、說得明明白白,可是到頭來,弘法利生的事業不一定能展得開。
學習佛法並不是智力比賽,而是要將法一點一滴地融入內心。其實,內心的境界可從外在的身語意上表現出來,倘若一個人內心寂靜調柔,那身語也會呈現出寧靜的姿態。無論住在寧靜的寺院里,還是喧囂的鬧市中,若一直保持這種心態,生活上會如行雲流水般洒脫,不論到哪裡去,都不會被紅塵中的障垢所染污,誠如《華嚴經》所言:「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那個時候,哪怕是深居山林,以老虎、豺狼為伴,或者身入紅塵,到了茫茫人海中,你怎麼做都是在饒益眾生,因緣成熟時可為眾生開演殊勝妙法。
假如對弘法利生有希求心,何時都會有弘揚佛法的因緣。當然,這也要修過加行才可以,如果你連人身難得都沒憶念過,覺得世間上賺錢很重要、陞官很重要,人身沒什麼難得的,最難得的就是地位、財富,目標已經轉到世間法上了,想利益眾生是天方夜譚。但若你對加行不但道理上明白,同時還反反覆復在心中串習過,修得非常成功,那修任何法都絕對不會有問題。這一點,我敢給你保證——有些人去醫院看病,經常問醫生能不能保證治好,醫生總是回答:「噢,這可不敢保證,我們連感冒都不敢保證。」同樣,你們如果沒有修加行,我肯定不敢簽字保證,但若把加行修得非常圓滿,像我這樣的人,可能也會拿起筆來考慮考慮。
有些人常跟我講:「我即生中想變成一個名副其實的修行人,上師,請您給我簽字擔保!」這要看你加行修得怎麼樣,如果修得非常好,我簽字可能有點把握。其他方面的話,現在世間那麼複雜,形形色色吸引人的東西層出不窮,凡夫的分別念很容易受外境誘惑,就像一個孩童在戰場上,誰也不敢保證他生命安全,同樣,你在那種環境中,沒有修過加行的話,我也不敢給你任何承諾。
甲二(所講之法)分三:一、共同外前行;二、不共內加行 ;三、往生法。
「共同」與「不共」的差別有幾種解釋:
一、「共同」,指與顯宗共同;「不共」,指密宗不共。比如,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的內容,在顯宗中可以體現出來;但法報化三身無二無別的皈依、觀金剛薩埵懺悔業障、修古薩里積累資糧,都是密宗的不共修法,顯宗中並沒有很明顯地提到。
二、「共同」,指與小乘共同;「不共」,指大乘不共。在小乘經典中,人身難得、壽命無常、依止善知識都有,而大乘的皈依、發菩提心、修金剛薩埵,則根本找不到。
三、「共同」,指與後譯格魯、薩迦等教派共同;「不共」,指前譯寧瑪派單獨具有。例如,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等,是各大教派都有的,而後面部分的觀想對境主要是蓮花生大師,其他教派並非如此,故稱為「不共」。
四、上師如意寶還講過:「共同」,指很多人能行持的各個教派的基礎修法;「不共」,指其他人不能行持的本派的竅訣性修法。
總而言之,「共同」與「不共」有各種不同的說法。
推薦閱讀:
※翁美玲獲得過哪些獎?
※「不靠譜」的特朗普是如何獲得了「靠譜」的勝選?
※滿足慾望而獲得的快樂都是暫時的
※六種超快速進挪術,讓你輕鬆獲得美女芳心
※日本或將獲得駐日美軍F
TAG:獲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