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世界前十大武器(終結版!,二戰迷都來!)[組圖]

10.「零」式艦載戰鬥機

零式戰鬥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日本海軍的主力戰鬥機。生產年為1939年是日本紀年2600年,因此被稱為零式戰鬥機, 正式名稱是「零式艦上戰鬥機」簡稱零戰。在戰爭前期日本國民並不知道飛機正確名稱。報紙,廣播等在發表戰果的時候,只宣稱「海軍新銳戰鬥機」。美軍在1942年6月捕獲的零式上,見其機身腋下有「零」字樣,零在英語是Zero,後盟國稱其為「Zero」。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3718822_1.html/ ]

在戰爭初期,零式以出色的爬升率,轉彎半徑小,速度快,航程遠等特點壓倒美軍戰鬥機。但到戰爭中期,美軍使用新型戰鬥機並捕獲零式後,其被研究出弱點,慢慢零式優勢被丟失,到了戰爭後期,成為「神風突擊隊」的自殺爆炸攻擊的主要機種。

9.T-34中型坦克

T-34是蘇聯於1940年代到1950年代生產的中型坦克,被認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好的坦克,在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其設計思路對後世的坦克發展有著深遠及革命性的影響。

T-34坦克由工程師科什金所設計。1940年6月出廠。1940年開始裝備蘇軍,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羅斯格羅德諾首次參戰。主要改良型號T-34/76、T-34/85;衍生車種OT-34等。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T-34全重32噸,乘員5人,主武器為1門76.2毫米F-34主炮,副武器為2挺7.62 DP/DT機槍,車寬2.92米、車高2.39米,扭桿懸掛裝置,Б-2-34行水冷柴油發動機、功率373千瓦、最大行駛速度每小時55公里、最大行程468公里,通過障礙高0.75米、越壕寬2.49米、爬坡30度、裝甲厚18至60毫米。

主要型號及性能數據

T-34/76A 1940:T-34/76A型,是各型T-34坦克的原型,蘇德戰爭初期製造了有名的「T-34危機」。

基本數據

長度/寬度 5.92m/3.00m; 高度 2.45m

重量 26.3噸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乘員數 4人

發動機 V-2-34型 500馬力

最高行進速度 公路54km/h,越野40km/h

最大行程 公路302km(451km),越野209km(386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130,越野170

燃料載量 409升+150升附加油箱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3718822_1.html/ ]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11m

越障高度 0.73m

越壕寬度 3m

主要武器:L11(Model 39) 76.2mm坦克炮,30.5倍口徑,備彈77發,仰角-4°~ +29°

輔助武器:2 X 7.62mm DT機槍,備彈2898-4725發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8.「喀秋莎」火箭炮

蘇聯火箭武器的研製可以追溯到沙俄時代。一戰爆發後,苦于飛機裝備的武器威力不足,俄國人便想在飛機上安裝大威力的航空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研製成功後,在戰場上發揮了強大的作用。據說喀秋莎火箭炮的名字來源於發射筒上的英文標誌「k」字。看見發射筒上的「k」字,索性想起了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她淳樸,善良,是一位才華顯著的女子,她的故事一直激勵著後人。喀秋莎還是一首歌曲,這首歌曲,節奏明快、簡捷,旋律樸實、流暢,在蘇聯的衛國戰爭時期被廣泛傳唱。後來就把這種火箭炮銘名為「喀秋莎」。

1943年2月。蘇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偉大勝利。1531門喀秋莎在戰鬥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為了對付德軍的堅固火力點,蘇軍投入了剛剛研製成功的М-31-4火箭炮。這是一種架在地上發射的火箭炮。發射М-30 300毫米火箭彈。為了減少研製難度,М-30是一種超口徑火箭彈,戰鬥部的口徑是300毫米,後部發動機的直徑只有152毫米。這樣就相當於減少了火箭彈發射葯的藥量,導致М-30的射程只有2800米。不過М-30火箭彈戰鬥部裝葯達28.9千克,比203毫米榴彈的威力還大,可以摧毀戰爭後期德軍的堅固火力點。1944年,出現了採用М-31-4發射架的БМ-30-12 12聯裝自行火箭炮。БМ-30 火箭炮在布達配斯、布拉格、科尼斯堡和柏林等城市攻堅戰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蘇聯總共生產了2400門БМ-8系列,6800門БМ-13系列和1800門БМ-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門是裝在卡車上的。到戰爭結束時,蘇軍已擁有7個火箭炮師,11個火箭炮旅以及38個獨立火箭炮營,一大半的火箭炮都是БМ-13。蘇聯紅軍的火箭炮部隊已經成為整個炮兵中最具威力的部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隨著科技發展,「喀秋莎」性能不斷改進。蘇聯繼續發展了多種先進的火箭炮,其型號之多、數量之大遙遙領先於其他各國,堪稱「喀秋莎」王國的 「巨無霸」。僅20世紀50~60年代蘇軍就裝備了БМ-14、БМ-21、БМ-24、БМA- 20等多種火箭炮。尤其是БМ-21因性能先進而名揚天下,先後生產2000多門,暢銷50多個國家。近年來傳媒報道的「喀秋莎」大多是這種武器或它的變型。

7.88毫米高炮

要論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得最成功的火炮系統,非德軍裝備的88毫米高炮莫屬。雖然它是一型非常成功的中口徑高炮,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卻是它無與倫比的反坦克能力。

88毫米高炮是由世界著名的火炮製造商克虜伯(Krupp)公司在二十年代末開始設計(在虎門沙角炮台現尚存有一門克虜伯公司製造的155毫米大炮,但從未發揮過作用,它的第一發炮彈至今仍卡在炮膛里)。當時,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還被嚴格限制發展軍備,故該型火炮是在瑞士的克虜伯子公司完成設計和測試的。克虜伯公司的設計人員預見到作為高炮的主要作戰對象--轟炸機將會向飛得更高、更快的趨勢發展,因此他們選擇了88毫米這一在當時尚屬罕有的大口徑,並使其賦予彈丸較高的炮口初速,這個特點為它日後成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奠定了基礎。他們還設計了一個相當精緻的自動供彈裝置,使該型高炮具有很高的射速。當希特勒最終拋開限制軍備條約的桎梏後,88毫米高炮馬上被德國空軍--德軍的防空力量是歸空軍管轄--採用,作為中口徑高炮的標準裝備。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3718822_1.html/ ]

除了在北非戰場令英軍坦克損失慘重,在東線,88毫米高炮也成為德軍反坦克力量的支柱。當德軍在「巴巴羅薩」的節節勝利中初遇蘇軍的KV-1和T-34型坦克時,陷入了比在法國戰場還尷尬的境地。這兩型坦克的裝甲防護力是德軍聞所未聞的,37毫米反坦克炮彈打上去就象搔癢一樣。於是,德軍又一次倚重88毫米高炮,而它也再一次不負眾望。

一名在北非戰場被俘的德國軍官曾對英軍提出他的疑問:「在最後的阿拉曼戰役中,你們已經完全掌握了制空權。那為什麼不把你們的3·7英寸高炮(一種性能與88毫米高炮相近的英軍高炮,作者注)用作反坦克,它要比你們的6磅(口徑約57毫米)反坦克炮有效得多。」成為對比的是另一個被俘英軍軍官的抱怨:「這太不公平了!你們怎麼能用打飛機的炮打坦克呢?」

二次大戰,是英國人打贏了;但論對手中武器的靈活運用,則是德國人更勝一籌。

基本戰術技術性能:

口徑 88毫米

戰鬥全重 5·5噸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俯仰角 -3~85°

方向角 360°

射速 15-20發/分

垂直最大射程 10350米

水平最大射程 14500米

戰鬥編組人員 9人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6.V型火箭

二戰期間,德國納粹製造的「V1」和「V2」型導彈在當時號稱「神奇武器」,它們不僅具有巨大的殺傷力,而且對手很難攔截。近日,德國烏瑟多姆島上的彼納蒙得導彈博物館舉辦了一次「V」型導彈專題展覽,揭開了這種「神奇武器」的歷史真面目。

1945年9月8日,瀕臨戰敗邊緣的德國納粹首次使用「V」型導彈,喪心病狂的納粹狂徒發射了數千枚「V」型導彈襲擊倫敦,造成5500名倫敦人喪生。此後,500多枚「V」型導彈又轟炸了英國的諾里奇市和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市,4000多名無辜平民死於非命。當時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稱,他們研製和使用「V」型導彈是對英國皇家空軍於1943年8月將德國波羅的海沿岸城市佩訥明德夷為平地的報復。

其實,「V」型導彈背後的故事遠比這些歷史課本中的記載要曲折得多。彼納蒙得導彈博物館舉辦的「V」型導彈展覽就講述了其中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凡爾賽條約對德國擁有大炮的數量和規格都有限制。從那時起,德國納粹政府就希望發明一種躲開凡爾賽條約限制的火箭,「V」型導彈的研製工作從那時便開始了,這比納粹方面公開宣布的時間提前了近15年。1942年10月,德國納粹軍團在東線和北非戰場開始陸續遭遇失利,更加快了納粹研製「神奇武器」的進度。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3718822_1.html/ ]

展覽的史料顯示,納粹德國空軍首先精心研製出了「V1」型導彈,但這種武器並不十分令人滿意,它的飛行速度太慢,飛行高度太低,躲不過盟軍飛機的攔截,遠非希特勒所希望的能為他奪取勝利的「神奇武器」。於是,科小組繼續努力,「V1」型導彈得到了改進,同時更先進的「V2」型導彈也誕生了。「V2」型導彈確實是一種革命性武器,它飛行高度96公里、時速高達5800公里,因此不容易被探測到,能夠出其不意打擊目標。此外,「V2」型導彈長14米、射程300公里、可裝載950公斤炸藥,具有極大的殺傷力。

5.「噴火」式戰鬥機

英國一直擁有很強的飛機研製和生產能力,飛機生產廠家有20個以上。與德國不同的是,英國一直沒有停止過飛機研製工作。在二三十年代,這些工廠研製並試飛過的飛機型號達百種以上。這些工作為英國航空技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由於民航的發展,航空競賽活動的開展,航空企業常常自籌資金研製新型飛機。加之英國的航空理論研究和發動機技術走在世界前列,從而使英國航空技術和飛機研製具有很大的潛力。

「噴火」式戰鬥機無論從技術上還是性能上,都是英國當時最先進的戰鬥機。它採用的新技術包括:單翼結構、全金屬承力蒙皮、鉚接機身、可收放起落架、變矩螺旋槳和襟翼裝置,機身小得只能裝一名飛行員。「噴火」的機動性比德國的同類戰鬥機略差,但穩定性更佳,可以大大減輕飛行員的負擔。「噴火」戰鬥機的技術性能指標為:機長9.83米,翼展12.19米,空機重量2983千克,最大起飛重量3648千克,發動機功率955千瓦,最大飛行速度625千米,升限10850米。它的武器系統包括4門機炮外加炸彈。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噴火」生產型於1938年8月裝備空軍。在戰爭年代,「噴火」進行了多達40幾種改型,形成了三個重要系列。「噴火」I型的最大速度為557千米。「噴火」F型的最大速度達到628千米。1943年出現的「噴火」式改進型最大速度達到730千米。據說「噴火」式的後繼型「泄火」式最佳飛行狀態下,速度竟高達795千米,這已接近活塞式飛機的極限了。由此可見它的改進潛力是相當大的。「噴火」是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出色的戰鬥機,在不列顛之戰中立下了不朽功勛。各型的「噴火」戰鬥機共計生產了14233架。

4.雷達

雷達概念形成於20世紀初。雷達是英文radar的音譯,為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縮寫,意為無線電檢測和測距,是利用微波波段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

各種雷達的具體用途和結構不盡相同,但基本形式是一致的,包括五個基本組成部分:發射機、發射天線、接收機、接收天線以及顯示器。還有電源設備、數據錄取設備、抗干擾設備等輔助設備。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工作原理

雷達所起的作用和眼睛相似,當然,它不再是大自然的傑作,同時,它的信息載體是無線電波。 事實上,不論是可見光或是無線電波,在本質上是同一種東西,都是電磁波,傳播的速度都是光速C,差別在於它們各自佔據的波段不同。其原理是雷達設備的發射機通過天線把電磁波能量射向空間某一方向,處在此方向上的物體反射碰到的電磁波;雷達天線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設備進行處理,提取有關該物體的某些信息(目標物體至雷達的距離,距離變化率或徑向速度、方位、高度等)。

測量距離實際是測量發射脈衝與回波脈衝之間的時間差,因電磁波以光速傳播,據此就能換算成目標的精確距離。

測量目標方位是利用天線的尖銳方位波束測量。測量仰角靠窄的仰角波束測量。根據仰角和距離就能計算出目標高度。

測量速度是雷達根據自身和目標之間有相對運動產生的頻率多普勒效應原理。雷達接收到的目標回波頻率與雷達發射頻率不同,兩者的差值稱為多普勒頻率。從多普勒頻率中可提取的主要信息之一是雷達與目標之間的距離變化率。當目標與干擾雜波同時存在於雷達的同一空間分辨單元內時,雷達利用它們之間多普勒頻率的不同能從干擾雜波中檢測和跟蹤目標。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全憑裝有特別設計的真空管──磁控管的雷達,盟軍得以打敗德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3718822_1.html/ ]

3.「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是美國海軍歷來所建數量最多的一級航空母艦。美國的戰史學家大都同意這樣一種觀點:在太平洋戰爭中海軍航空兵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其中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則起了顯著作用。給美國海軍航空兵注入了機動性、持久力和攻擊力,使盟國海軍從日本海軍手中奪取了太平洋的制海權,確保了盟軍部隊直逼日本本土,最終擊敗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美國己有5艘航空母艦,但當時戰列艦仍被視為海上力量的中堅,航空母艦隻是一種海上浮動機場,從上面起降偵察機和尚未證明其威力的攻擊機。艦載航空兵的戰略、戰術以及它的作用還依然處於理論性爭論之中。

隨著歐洲戰事的爆發和日本擴張與美國的矛盾日益激化,美國深感有加強航空母艦建造的必要,在羅斯福總統的大力支持下,美國國會1940年6月通過「艦隊擴大法案」,「兩洋海軍法案」,計劃於1940財年建造11艘、1941財年建造2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但到日本人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卻只有5艘開工。珍珠港事件導致了美國海軍戰略思想的徹底變化。殘留在太平洋上的美國海軍力量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組成了抗擊兵力。這時,美國人才感到航空母艦數量的不足。航空母艦「列剋星敦」號、「約克城」號、「黃蜂」號和「大黃蜂」號在1942年相繼戰沉,在一段時間內,美軍在太平洋戰區曾經只剩下了「企業」號一艘可以作戰的航空母艦。在此情況下,美國國會和政府作出了加速建造航母的決定:優先建造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1942年財年再提供10艘、1943年財年提供3艘、1944年提供6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性能與武備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標準排水量27200噸,滿載排水量34880噸。艦長(全長)265.79米,飛行甲板長262.13米;艦寬28.35米,飛行甲板寬29.26米;平均吃水7米。機庫長174米、寬21米、高5.4米。

推進裝置:8台鍋爐,4部齒輪傳動式蒸汽輪機,主機輸出功率15萬軸馬力,4軸,航速32.7節。燃料載量6300噸,續航力15000海里/15節。

水線裝甲帶厚63毫米-101毫米,炮塔裝甲厚127毫米,炮塔底座裝甲厚28毫米,飛行甲板裝甲38毫米,機庫甲板裝甲厚76毫米,主甲板裝甲厚為38毫米。

武備:12門雙聯裝127毫米口徑高平兩用炮,用以對付遠距離目標。高射炮數量,在整個戰爭期間變動較大,各艦不一。第一批埃塞克斯級航母建成時,每艦裝有8座四聯裝40毫米「博福斯」炮,共32門;並裝有46門單管20毫米「厄利孔」高炮。到戰爭後期,埃塞克斯級上的40毫米「博幅斯」高炮增至68門,20毫米「厄利孔」高炮增至55門。

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建成後相繼投入了太平洋戰爭,從1942年12月到1944年1月間8艘新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編入美國太平洋艦隊。它們組成快速航空母艦特混編隊,與「企業」號、「薩拉托加」號及獨立級航空母艦一道,向日本艦隊發起了攻勢。

富蘭克林號(Franklin CV-13)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在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和同年10月的萊特灣海戰中,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搭載的艦載機先後擊沉了日本「飛鷹」號、「千代田」號、「千歲」號、「瑞鳳」號、「瑞鶴」號航空母艦和「武藏」號戰列艦,1945年,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艦載機擊沉了「海鷹」號航母和「榛名」號、「伊勢」號、「日向」號、「大和」號戰列艦。同時,還擊沉了若干其他艦隻。

該級參戰的大部分艦隻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有的傷勢十分嚴重,共有14艘(次)遭受日本的魚雷、炸彈和神風自殺飛機的攻擊,但它們沒有一艘因傷沉沒。「富蘭克林」號是其中當中損傷最為嚴重的一艘艦隻,但由於損管措施得力,依靠自身的動力駛回了珍珠港。戰爭結束時,以「埃塞克斯」號為例,它就榮獲「總統單位嘉獎」和13枚戰役銅星紀念章。

2.B-29型「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亦稱B-29超級空中堡壘,是美國波音公司設計生產的四引擎重型螺旋槳轟炸機。主要在美軍內服役的B-29,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陸軍航空兵在亞洲戰場的主力戰略轟炸機。它不單是二次大戰時各國空軍中最大型的飛機,同時也是集各種新科技的先進武器。B-29的嶄新設計包括有:加壓機艙,中央火控、遙控機槍等等。原先B-29的設計構想是作為日間高空精確轟炸機,但在戰場使用時B-29卻多數在夜間出動,在低空進行燃燒轟炸。B-29是二次大戰末期美軍對日本城市進行焦土空襲的主力。-{向}-日本廣島及長崎投擲原子彈的任務亦是由B-29完成。B-29在日本因此有「地獄火鳥」之稱。二次大戰結束以後,B-29仍然服役了一段頗長的時間,最後在1960年代方才完全退役。B-29的總生產量為3,900架左右。

最初B-29轟炸日本的目標以軍事及工業設施為主。B-29多數在日間從30,000呎左右高空進入,使用儀器進行精確投彈。但是日本本土上空經常有強烈的氣流,令這種空襲難以發揮成效。1945年初,阿諾德將軍把駐在馬里亞納群島的B-29交由寇締斯·李梅(Curtis LeMay)指揮,希望他能加強轟炸的成效。李梅改變B-29的攻擊方法,讓B-29在晚間從5,000至6,000呎的低空進入日本,並且根據日本空襲中國城市的經驗,使用燒燃彈對日本的城市進行大範圍的地毯式焦土轟炸。李梅相信日本的戰鬥機在夜間不足為懼,而這個高度亦正是日本防空炮火的斷層。B-29拆除尾部的機關炮,以增加2,700磅的載彈量。結果證明李梅的策略正確,3月9日晚上,334架B-29首次以新戰術空襲東京。當天晚上將東京16平方英里的地區燒成平地,東京商業區63%被焚毀,失去18%的工業生產力。84,000人於當晚葬身火海,一百萬人無家可歸。而B-29的損失為14架。之後兩星期,再有120,000日本平民死於B-29的焦土轟炸。而B-29的損失卻只為20架。到了戰爭最後的數個月,B-29動輒以五百架編隊,由P-51戰鬥機護衛,進行對日本城市的連續空襲。目標並且由大型城市漸轉為中型城市。李梅預計,到了1945年9月,B-29每月將可向日本投下115,000噸燃燒彈,是3月首次開始燃燒轟炸時的8倍;而到了10月,B-29將開始缺乏可供轟炸的目標。不計算兩次使用原子彈的襲擊,在整場戰爭中,B-29摧毀了日本178平方里的市區,導致四十萬日本人死亡,二百五十萬家房被毀,九百萬人流離失所。B-29的損失總共為414架。除了焦土轟炸外,B-29還對日本的航運路線進行大規模的佈雷。到了戰爭末期,日本的海運因航線受阻而接近癱瘓。

至於最為人所熟識的B-29,相信是艾諾拉·蓋號(Enola Gay)。1945年8月6日,艾諾拉·蓋號在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小男孩"。三天之後,另一架B-29伯克之車(Bock"s car)在長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彈"胖子"。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3718822_1.html/ ]

經過B-29轟炸機所搭載的水雷、燃燒彈、原子彈的連續數月攻擊後,日本各大城市及工業基地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加上蘇聯對日本宣戰,日本天皇裕仁被迫選擇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

規格及性能:

乘員: 10: 機師, 副機師, 飛行工程師, 轟炸手, 領航員, 無線電員, 側炮手(二人), 上方炮手, 尾炮手

(向日本本土投彈時B-29的人員編製)。

長度: 99 呎 0 吋 (30.2 米)

翼展: 141 呎 3 吋 (43.1 米)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高度: 27 呎 9 吋 (8.5 米)

翼面面積: 1736 呎2 (161.3 米2)

空載重量: 74,500 磅 (33,800 公斤)

滿載重量: 120,000 磅 (54,000 公斤)

最高起飛重量: 133,500 磅 (60,560 公斤)

發動機: 4× 萊特R-3350-23 超級增壓星形發動機,每個 2,200 匹馬力 (1600 千瓦)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最高速度: 每小時 357 英里 (574 公里/小時)

巡航速度: 每小時 220 英里 (350 公里/小時)

作戰續航距離: 3,250 英里 (5,230 公里)

運輸續航距離: 5,600 英里 (9,000 公里)

實用升限: 33,600 呎 (10,200 米)

爬升: 900 呎/分鐘 (270 米/分鐘)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3718822_1.html/ ]

翼面負載: 69.12 磅/呎2 (337 公斤/米2)

功率/重量比: 0.073 匹/磅 (121 瓦/公斤)

機載武器

12× .50 吋口徑 (12.7 mm) M2 機關槍,遙控

1× 20 mm 口徑 M2 機關炮,機尾

20,000 磅 (9,072 公斤) 炸彈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1.核彈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進行核裂變或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產生爆炸作用,並具有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的總稱。其中主要利用鈾235(厬U) 或鈈239(厱Pu)等重原子核的裂變鏈式反應原理製成的裂變武器,通常稱為原子彈;主要利用重氫(dao H,氘)或超重氫(chuan H,氚)等輕原子核的熱核反應原理製成的熱核武器或聚變武器,通常稱為氫彈。

煤、石油等礦物燃料燃燒時釋放的能量,來自碳、氫、氧的化合反應。 一般化學炸藥如梯恩梯(TNT)爆炸時釋放的能量,來自化合物的分解反應。在這些化學反應里,碳、氫、氧、氮等原子核都沒有變化,只是各個原子之間的組合狀態有了變化。核反應與化學反應則不一樣。在核裂變或核聚變反應里,參與反應的原子核都轉變成其他原子核,原子也發生了變化。因此,人們習慣上稱這類武器為原子武器。但實質上是原子核的反應與轉變,所以稱核武器更為確切。

核武器爆炸時釋放的能量,比只裝化學炸藥的常規武器要大得多。例如,1千克鈾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約8×1013焦耳,比1千克梯恩梯炸藥爆炸釋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約大2000萬倍。因此,核武器爆炸釋放的總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釋放相同能量的梯恩梯炸藥量來表示,稱為梯恩梯當量。美、蘇等國裝備的各種核武器的梯恩梯當量,小的僅1000噸,甚至更低;大的達1000萬噸,甚至更高。

核武器爆炸,不僅釋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應過程非常迅速,微秒級的時間內即可完成。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圍不大的範圍內形成極高的溫度,加熱並壓縮周圍空氣使之急速膨脹,產生高壓衝擊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還會在周圍空氣中形成火球,發出很強的光輻射。核反應還產生各種射線和放射性物質碎片;向外輻射的強脈衝射線與周圍物質相互作用,造成電流的增長和消失過程,其結果又產生電磁脈衝。這些不同於化學炸藥爆炸的特徵,使核武器具備特有的強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核電磁脈衝等殺傷破壞作用。核武器的出現,對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產生了重大影響。

原子彈主要是利用核裂變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來起殺傷作用的一種武器。它與核反應堆一樣,依據的同樣是核裂變鏈式反應。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分別造成14萬人和7萬人喪生。

美國的兩顆原子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抗日戰爭的結束。

「零」式艦載戰鬥機
T-34中型坦克
「喀秋莎」火箭炮
88毫米高炮
V型火箭
「噴火」式戰鬥機
雷達
「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B-29型「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
核彈

推薦閱讀:

紅葉--情感世界
這群街頭裸跳的芭蕾舞者,驚艷了全世界
【網易雲音樂】《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中的音樂與音樂人(27首)
盤點震驚世界政壇的性醜聞
武當武術,你應當要了解的世界~

TAG:世界 | 武器 | 十大 | 組圖 | 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