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X線攝影檢查技術專家共識(二)
常用X線攝影體位
一、頭顱後前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俯卧於攝影台上,兩臂放於頭部兩旁,使頭顱正中矢狀面垂直檯面並與檯面中線重合;(2)頜內收,聽眥線與檯面垂直,兩側外耳孔與檯面等距;(3)照攝野和探測器包含下頜骨的整個頭部;(4)源-像距離為100.0cm;(5)中心線垂直對準枕外隆凸,經眉間垂直攝入探測器中心。
2、標準影像顯示:(1)顯示頭顱正位影像,圖像包括全部顱骨和下頜骨升支:矢狀縫與鼻中隔位於圖像正中,眼眶、上頜竇、篩竇等左右對稱顯示,頂骨及兩側顳骨的影像對稱;(3)顳骨岩部上緣位於眼眶正中或內聽道顯示眶正中,內聽道顯示清晰,兩側無名線距顱板等距離; (4)顱骨骨板與骨質結構清晰。
二、頭顱側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俯卧於攝影台上,頭部側轉,被檢側貼近檯面; (2)頭顱矢狀面與檯面平行,瞳間線與檯面垂直,下頜稍內收,聽眶線與台邊垂直:(3)照攝野和探測器包含下頜骨的整個頭部;(4)源-像距離為100.0cm;(5)對準外耳孔前、上各2.5cm處,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2、標準影像顯示;(1)顯示頭顱側位整體觀影像,圖像包括全部顱骨及下頜骨升支;(2)圖像上緣包括頂骨,前緣包括額骨、鼻骨,後緣包括枕外隆凸;(3)蝶鞍位於圖像正中偏前,蝶鞍各緣呈單線的半月狀陰影,無雙邊影;(4)前顱凹底線重疊為單位線,兩側乳突外耳孔、下頜骨小頭基本重疊。
三、頭顱前後半軸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仰卧於攝影台上,頭部正中矢狀面垂直於檯面並與檯面中線重合;(2)下頜內收,使聽眥線垂直於桌面,兩側外耳孔與檯面等距;(3)照攝野和探測器包括全部枕骨;(4)源-像距離為100.0cm; (5)向足側傾斜30°,對準眉間上方約10.0cm處射入,從枕外隆凸下方射出。
2、標準影像顯示:(1)圖像包括全部枕骨、岩骨、眶骨及下頜骨升支;(2)矢狀縫與鼻中隔連線位於圖像正中,諸骨以此左右對稱顯示;(3)兩側內聽道位於岩骨正中清晰顯示;(4)鞍背於枕骨大孔內1/2處清晰顯示。
四、鼻骨側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俯卧,頭顱成標準側位;(2)鼻根部下方2.0cm處位於探測器中心;(3)照攝野和探測器包括全部鼻骨;(4)源像距離為100.0cm;(5)中心線對準鼻根下2.0cm處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2、標準影像顯示:(1)圖像包括全部鼻骨;(2)鼻骨呈側位顯示;(3)整個鼻骨顯示清晰。
五、第一、二頸椎張口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仰卧於攝影台上,雙上肢放於身旁,頭顱正中矢狀面垂直於檯面並與檯面中線重合;(2)頭後仰,使上頜門齒咬面至乳突間的連線垂直於檯面;(3)照攝野和探測器包括第一、二頸椎上下緣;(4)源-像距離為100.0cm;(5)通過兩嘴角連線中點,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2、標準影像顯示:(1)第一、二頸椎於上、下齒列之間顯示,第二頸椎位於其正中;(2)上、中切牙冠與枕骨底部相重,第二頸椎齒突不與枕骨重疊。單獨清晰顯示;(3)齒突與第一頸椎兩側塊間隙對稱,寰枕關節呈側切線狀顯示。
六、頸椎前後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站立,頸背部貼近攝影架探測器,人體正中矢狀面垂直於攝影架探測器;(2)頭稍後仰,使上頜門齒咬合面至乳突尖連線垂直於探測器;(3)照攝野和探測器包括整個頸椎的上、下緣;(4)源-像距離為100.0cm;(5)向頭側傾斜10°~15°,對準甲狀軟骨下方射入探測器。
2、標準影像顯示:(1)顯示第三~七頸椎正位影像。,。第3~7頸椎與第1胸椎顯示於圖像正中;()頸椎棘突位於椎體正中,橫突左右對象、對稱顯示,頸椎骨質、間隙與鉤突關節顯示清晰;(3)第1肋骨及頸旁軟組織包括在圖像內,氣管投影於椎體正中,其邊界易於辨認;(4)下頜骨顯示位於第2、3頸椎間隙高度。
七、頸椎側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位於攝影架前,兩足分開,身體站穩,外耳孔與
肩鋒連線位於探測器中心;(2)頭部後仰,下頜前收,頭頸部正中矢狀面平行於攝影架,面板;(3)雙肩盡量下垂,必要時輔以外力向下牽引;(4)照射野和探測器上緣包括外耳孔,下緣包括肩峰;(5)源-像距離為100.0cm; (6)中心線經甲狀軟骨平面頸部的中點,水平方向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2、標準影像顯示:(1)顯示全部頸椎側位影像,第1~7頸椎顯示於圖像正中;(2)各椎體前後緣均無雙緣現象;(3)椎體骨質、各椎間隙及椎間關節顯示清晰;(4)下頜骨不與椎體重疊;(5)氣管、頸部軟組織層次清楚。
八、頸椎斜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取站立位,身體旋轉使冠狀面與探測器呈45°~50°, 下頜稍前伸,上肢盡量下垂;(2)頸椎長軸置於探測器長軸中線; (3)後前斜位觀察同側椎間孔,前後斜位觀察對側椎間孔,左、右標記應註明清楚;(4)照射野和探測器包括整個頸椎;(5)源-像距離為100.0cm; (6)中心線經甲狀軟骨頸部平面中點,水平方向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2、標準影像顯示:(1)顯示頸椎斜位影像,第1~7頸椎顯示位於圖像正中;(2)近探測器側椎間孔、椎弓根顯示清晰,椎間孔顯示於椎體與棘突之間,椎弓根位於椎體正中;(3)椎體骨質、各椎間隙及椎間關節顯示清晰,下頜骨不與椎體重疊。
九、頸椎過伸側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側立於探測器前,雙手自然下垂,頭盡量後仰,頸椎前後緣位於探測器中間;(2)照射野和探測器上緣超出枕外隆凸,下緣包括第2胸椎;(3)源-像距離為100.0cm;(5)中心線對準第4頸椎射入。
2、標準影像顯示:(1)第1~7頸椎序列以正常的生理曲度顯示於圖像正中,下頜角不與椎體重疊;(2)各椎間隙及椎間關節顯示清晰、邊緣銳利,氣管、頸部軟組織;(3)氣管、頸部軟組織與椎體層次可辨認,椎體骨小梁清晰顯示。
十、頸椎過屈側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側立於攝影架探測器前;(2)雙手自然下垂,頭盡量俯屈,頸椎前後緣包括在探測器中間;(3)照射野和探測器上緣超出枕外隆凸,下緣包括第2胸椎;(4)源-像距離為100.0cm;(5)中心線對準第4頸椎射入。
2、標準影像顯示:(1)第1~7頸椎序列以正常生理曲度顯示於圖像正中,下頜角不與椎體重疊;(2)各椎間隙及椎間關節顯示清晰、邊緣銳利,氣管、頸部軟組織與椎體層次可辨認;(3)椎體骨小梁清晰顯示、
十一、胸椎正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仰卧於攝影床上,兩臂放於身旁,頭稍後仰;(2)身體正中矢狀面垂直於床面並與探測器中心線重合,下肢屈髖,屈膝雙足平踏床面;(3)照射野和探測器上緣包括第7頸椎,下緣包括第1腰椎;(4)源-像距離為100.0cm;(5)中心線對準胸骨角和劍突連線中點射入。
2、標準影像顯示:(1)上部胸椎及第7頸椎或下部胸椎及第1腰椎,在圖像正中顯示;(2)棘突序列位於椎體正中,兩側橫突、椎弓根對稱顯示,各椎體間隙和椎體骨紋理顯示清晰。
十二、胸椎側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側卧於攝影床面,脊柱長軸與床面長軸平行;兩臂上舉屈曲,頭枕於近床面的上臂上,雙側髖和膝屈曲以支撐身體;(3)身體正中矢狀面垂直於檯面,脊椎置於探測器中心;(4)照射野和探測器上緣包括第7頸椎,下緣包括第1腰椎;(5)源-像距離為100.0CM;(6)中心線對準第6或第7胸椎垂直射入。
2、標準影像顯示:(1)第3~12胸椎呈側位顯示於影像正中,略有後突彎曲,不與肱骨重疊(2)椎體各緣呈切線狀顯示,無雙邊現象,椎間隙清晰明確;(3)肺野部分密度均勻與椎體對比調和,各椎體及附件結構易於分辨,骨紋理清晰顯示。
十三、腰椎前後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仰卧於攝影檯面上,雙上肢放於身體兩旁或上舉抱頭,人體正中矢狀面垂直於檯面,並與檯面中線重合;(2)兩側髖部和膝部彎曲,使腰部貼近檯面,以矯正腰椎生理彎曲度,減少失真;(3)照射野和探測器上緣包括第12胸椎,下緣包括第1骶椎;(4)源-像距離為100.0cm; (5)中心線對準臍上3.0CM處,垂直第3腰椎射入探測器。
2、標準影像顯示:(1)圖像包括第11胸椎至第2骶椎全部椎骨及兩側腰大肌;(2)椎體序列顯示於圖像正中,兩側橫突、椎弓根對稱顯示;(3)第3腰椎椎體各緣呈切線狀顯示,無雙邊現象,椎間隙清晰可見。
十四、腰椎側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側卧於攝影台上,雙上肢自然上舉抱頭,雙下肢屈曲,膝部上移;(2)腰部用棉墊墊平,使腰椎序列平行於檯面並置於檯面中線;(3)照攝野和探測器上緣包括第11胸椎,下緣包括上部骶椎;(4)源-像距離為100.0cm;(5)中心線對準第三腰椎與探測器垂直。
2、標準影像顯示:(1)圖像包括第11胸椎至第2骶椎椎骨;(2)腰椎椎體(尤其是第三腰椎)各緣無雙邊現象;(3)椎體骨皮質和骨小梁結構清晰可見;(4)椎弓根、椎間孔和鄰近軟組織可見;(5)椎間關節、腰骶關節及棘突可見。
十五、腰椎斜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仰卧於攝影台上,近檯面側髖部及膝部彎曲,對側下肢伸直;(2)身體後傾,使冠狀面與檯面約成45°角,腰椎長軸對準檯面中線;(3)照射野和探測器上緣包括第11胸椎,下緣包括上部骶椎;(4)源-像距離為100.0cm;(5)中心線對準第3腰椎與探測器垂直;(6)常規拍攝左右兩側後斜位,便於兩側對比觀察。
2、標準影像顯示:(1)第1~5腰椎及腰骶關節呈斜位,於圖像正中顯示;(2)各椎弓跟投影於椎體正中或前1/3處,檢查椎間關節間隙呈切線位的單邊顯示,投影於椎體後1/3處;(3)椎間隙顯示良好,第三腰椎上、下面的兩側緣應重合為一緻密線狀影;(4)與椎弓根相重疊的椎弓部結構,應顯示清晰分明。
十六、腰椎過伸側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側卧於攝影床上,後背垂直床面,腰下墊棉墊使腰椎棘突連線與檢查床平行;(2)兩臂上舉,頭頸後仰,腰胯後撅,雙側膝併攏屈曲以支撐身體,脊柱長軸置於床面中心;(3)照攝野和探測器上緣包括第11胸椎,下緣包括上部骶椎;(4)源像距離為100.0CM;(5)中心線垂直通過第3腰椎射入探測器。
2、標準影像顯示;(1)第11胸椎至5腰椎及腰骶部關節清晰顯示;(2)椎體呈「四方形」影,無雙邊影;(3)腰椎棘突顯示;(4)椎體鏈向人體背部成反弓形狀。
十七、腰椎過屈側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側卧於攝影床面上,後背垂直床面,腰下墊海綿墊使腰椎棘突連線與檢查床平行;(2)雙側髖、膝併攏向胸口屈曲,頭頸下俯,兩臂抱膝,脊柱長軸對準床面中心線;(3)照射野和探測器上緣包括第11胸椎,下緣包括上部骶椎;(4)源-像距離為100.0cm; (5)中心線垂直通過第3腰椎射入探測器。
2、標準影像顯示:(1)顯示第11胸椎至第5腰椎及腰骶關節;(2)椎體呈「四方形」影,無雙邊影:(3)腰椎棘突顯示
十八、骶椎正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仰卧於攝影台上,人體正中矢狀面垂直於檯面,並與檯面中線重合:(2)雙下肢伸直,兩足趾併攏;(3)照攝野和探測器上緣包括第四腰椎下緣包括尾椎;(4)源-像距離為100.0cm; (5)中心線向頭側傾斜15°~20°,對準恥骨聯合上緣3.0cm處射入探測器。
2、標準影像顯示:(1)圖像包括全部骶椎及腰骶關節,骶中脊位於圖像正中;(2)骶椎孔及骶髂關節左右對稱;(3)恥骨聯合部不與骶椎重疊;(4)無腸內容物與骶椎重疊,骶椎骨紋理清晰可見。
十九、尾椎正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仰卧於攝影檯面上,人體正中矢狀面垂直於檯面,並與檯面中線重合;(2)雙下肢伸直,兩足趾併攏;(3)照射野和探測器緣包括髂骨嵴,下緣超出恥骨聯合;(4)源-像距離為100.0cm;(5)中心線向足側傾斜10°,對準兩側髂前上棘處射入探測器。
2、標準影像顯示:(1)圖像包括全部尾椎,並在圖像正中顯示; (2)恥骨聯合部不與尾椎重疊;(3)恥骨聯合部不與骶椎重疊;(4)無腸內容物與尾椎重疊,尾椎骨紋理清晰可見。
二十、骶尾椎側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側卧於攝影床上,雙下肢屈曲,膝部上移;(2)骶尾骨後平面垂直於檯面,腰部墊以海綿墊使骶、尾骨正中矢狀面與檯面平行,並置於探測器範圍內;(3)照射野和探測器上緣包括第5腰椎,下緣包括全部尾椎;(4)源-像距離為100.0cm;(5)中心線對準髂後下棘前方8.0cm處,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2、標準影像顯示:(1)骶尾椎及腰骶關節位於圖像正中,比較明確,其椎體各節易於分辨;(2)骶椎兩側無名線重疊為單一緻密線;(3)腰骶關節及骶尾關節間隙清晰可見。
二十一、骶髂關節前後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仰卧於攝影台上,人體正中矢狀面垂直檯面,並與檯面中線重合;(2)雙下肢伸直,或雙髖和雙膝稍彎曲並用棉墊稍墊高,使腰椎擺放平;(3)照攝野和探測器上緣超出髂骨嵴,下緣包括恥骨聯合;(4)源-像距離為100.0cm;(5)中心線向頭側傾斜10°~25°,對準兩髂前上棘連線中點,射入探測器中心。
2、標準影像顯示:(1)兩側骶髂關節的正位影像位於圖像正中顯示;(2)骶髂關節間隙清晰可見。
二十二、骶髂關節前後斜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仰卧於攝影台上,被檢側腰部及臀部抬高,使人體冠狀面與檯面成20°~25°;(2)將被檢測的髂前上棘內側2.5cm處的縱向切面對準檯面中線兩側髂前上棘連線平面置於探測器上下中線;(3)照攝野和探測器上緣包括髂骨嵴,下緣包括恥骨; (4)源-像距離為100.0cm(5)中心線對準被檢測髂前上棘內側2.5cm處,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2、標準影像顯示:(1)髖骨上緣、被檢測整個骶髂關節均包括在影像內;(2)被檢測骶髂關節呈切線位顯示,結構清晰,骶骨、髂骨等骨紋理可見。
二十三、骨盆前後正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仰卧於攝影台上,人體正中矢狀面垂直檯面,並與檯面中線重合;(2)兩下肢伸直,雙足輕度內旋(10°~15°),兩足趾併攏,兩側髂前上棘至檯面的距離相等;(3)照射野和探測器上緣包括髂骨嵴,下緣達恥骨聯合下方3.0cm;(4)源-像距離為100.0cm;(5)中心線對準兩髂前上棘連線中點下方3.0cm處,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2、標準影像顯示:(1)圖像包括全部骨盆諸骨及股骨近端1/4,且左右對稱,骨盆位於圖像正中顯示;(2)恥骨不與骶椎重疊,兩側大粗隆內緣與股骨頸重疊1/2;(3)兩側髂骨翼與其他諸骨紋理清晰可見。
二十四、肩關節前後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仰卧於攝影台上,被檢測肩胛骨喙突置於檯面中線上;(2)被檢測上肢向下伸直,掌心向上,對側軀幹稍墊高,使被檢測肩部貼近檯面;(3)照射野和探測器上緣超出肩部,外緣包括肩部軟組織;(4)源-像距離為100.0cm;中心線對準喙突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2、標準影像顯示:(1)圖像包括肩關節諸骨,其關節位於圖像正中或稍偏外顯示;(2)肩關節盂前後重合,呈切線位顯示,不與肱骨頭重疊,關節間隙顯示清晰;(3)肱骨小結位於肱骨頭外1/3處;(4)肱骨頭、肩峰及鎖骨紋理顯示清晰,周圍軟組織層次可辨。
二十五、肩關節穿胸側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側立於攝影架前,被檢測上臂外緣貼近攝影架面板;(2)被檢測上肢及肩部盡量下垂,掌心向前,對側上肢高舉抱頭,被檢測肱骨外科頸對準探測器中心;(3)照射野和探測器上緣超出肩部,下緣包括肱骨上中段;(4)源-像距離為100.0cm;(5)中心線水平方向通過對側腋下,經被檢測上臂的1/3處,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2、標準影像顯示:(1)為肱骨近端側位像,投影於胸骨與胸椎之間,有肺紋理與肋骨影像相重疊;(2)圖像包括肩部和肱骨中上端,顯示被檢測肩關節骨質、關節面及周圍軟組織,肱骨長軸平行於檢測器長軸;(3)顯示受檢側肱骨上端和肩關節的軸位影像,骨小梁、周圍軟組織清晰顯示。
二十六、肱骨前後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仰卧於攝影台上,手臂伸直稍外展,掌心向上,對側肩部稍墊高,使被檢測上臂盡量貼近探測器;(2)照射野和探測器上緣包括肩關節,下緣包括肘關節;(3)源-像距離為100.0cm;(4)中心線對準肱骨中點,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2 標準影像顯示:(1)顯示肱骨正位影像;(2)長軸與圖像平行,至少包括一個鄰近關節,軟組織影像顯示良好。
二十七、肱骨側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仰卧於攝影台上,對側肩部稍墊高,使被檢測上臂盡量貼近探測器;(2)被檢測上臂與軀幹稍分開,肘關節曲成90°,成側位姿勢置於胸前,肱骨長軸與探測器長軸平行一致;(3)照攝野與探測器上緣包括肩關節,下緣包括肘關節;(4)源-像距離為100.0cm;(5)中心線對準肱骨中點,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2、標準影像顯示:(1)顯示肱骨側位影像;(2)長軸與圖像長邊平行,至少包括一個鄰近關節,軟組織影像顯示良好。
二十八、肘關節前後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面向攝影台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尺骨鷹嘴突置於探測器中心;(2)照攝野和探測器上緣包括肱骨下段,下緣包括尺橈骨上段:(3)源-像距離為100.0cm(4)中心線對準肘關節(肘橫紋中點)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2、標準影像顯示:(1)圖像包括肱骨遠端及尺橈骨近端,其關節間隙顯示在圖像正中;(2)肘關節面呈切線位顯示,明確銳利;(3)鷹嘴窩位於肱骨內外髁正中稍偏尺側;(4)肘關節諸骨紋理和周圍軟組織清晰可見。
二十九、肘關節側位
1、攝影要點:受檢者面向攝影台側坐,曲肘成90°~120°,肘關節內側貼近攝影檯面;(2)手掌面對受檢者,拇指在上,尺側朝下,成側位姿勢,肩部下移,盡量接近肘部高度;(3)照射野和探測器上緣包括肱骨下段,下緣包括尺橈骨上段;(4)源-像距離為100.0cm;(5)中心線對準肘關節間隙,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2、標準影像顯示:(1)肱骨遠端與尺橈骨近端成90°~120°(2)尺骨與肱骨的關節間隙顯示明確、銳利;(3)肱骨外髁重疊,呈圓形投影;(4)肘關節諸骨紋理清晰,周圍軟組織層次分明。
三十、前臂正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面向攝影台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背面貼近攝影檯面,前臂長軸與探測器長軸平行;(2)照射野和探測器上緣包括肘關節,下緣包括腕關節;(3)源-像距離為100.0cm(4)中心線對準前臂中點,垂直射入探測器。
2、標準影像顯示:(1)顯示尺、橈骨正位影像;(2)腕關節和(或)肘關節呈正位像顯示;(3)諸骨紋理及周圍軟組織清晰可見。
三十一、前臂側位
1、攝影要點:(1)受檢者面向攝影台就坐,曲肘約成90°;(2)前臂呈側位,尺側貼近攝影檯面,肩部下移,盡量接近肘部高度。
2、標準影像顯示:(1)影像顯示尺骨、橈骨、腕關節和(或)肘關節側位影像;(2)布局合理,圖像包括腕關節和(或)肘關節,至少應包括一個關節,尺橈骨呈側位影像;(3)清晰顯示骨小梁和周圍軟組織。
未完待續..........
本共識由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 放射學分會共同發布
版權申明【本微信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推薦閱讀:
※摩登舞經典理論技術精選(1-9)
※均線逐浪上升形技術圖形(圖解)
※順道嘉創始人楚彪:2018,不斷更新的不只是技術。
※黃鱔養殖技術要點
※技術百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