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大招風》:這代表了香港電影尚未死掉的部分
「香港電影已死」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了。這些年,我們見證了太多北上淘金的香港電影人一個個折戟沉沙,賠掉了幾十年攢下的好名聲。「港片等於爛片」甚至成了影迷進影院前選片時的「新標準」。好在我們還有銀河映像和《樹大招風》,這部電影告訴我們,香港電影還有沒完全死掉的部分。
《樹大招風》講述的是「香港三大賊王」的故事。由於其故事的敏感性,如果拿電影上院線的標準來看這部電影,恐怕是要剪掉不少。所以杜琪峰乾脆老夫聊發少年狂,放棄影院,於是,一部只能存在於網路和硬碟上的電影於焉誕生。
如果不堅持自己的理念,《樹大招風》會變成什麼樣子?在這方面,同樣是銀河映像,有太多的先例:《黑社會》改名為《龍城歲月》,結尾古天樂等人鋃鐺入獄;《放·逐》的結尾硬生生加了一段關於卧底的字幕;《神探》結尾最經典的換槍鏡頭被改成了安志傑打電話跟女朋友說要去自首;最慘的當數《大塊頭有大智慧》,從故事結構到台詞,改得支離破碎,完全變成了另外一部電影……
沒有人希望自己的片子變成這樣。但市場就是市場,也許遊戲規則不那麼完美,但還是要遵守。在這方面,太多香港電影人吃盡苦頭之後固步自封,他們抱怨市場對電影的限制太大,惋惜合拍片漸漸失去香港味道,或者45度角仰望天空,懷念起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此情此景,讓人想起元稹的詩: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當然,也有認清現實埋頭苦幹的人。爾冬陞就曾經說過:「你們喜歡看的港片,三年之內就會沒有了。」一大批香港電影人迅速轉換觀念,拍出一系列符合內地口味的港片。比如杜琪峰和他的銀河映像,在連續N部電影被剪得上氣不接下氣之後,《單身男女》、《盲探》等在尺度與品質的把握上就都恰到好處。而《毒戰》雖然票房並不盡如人意,但卻拍出了近年來中國警匪電影的最殘酷橋段。所以,面對市場,銀河映像所做的,不是抱怨,而是適應。
也許有人就此得出結論:「香港電影以前不妥協,所以好看,如今香港電影處處自我設限,所以不好看。」對此,我只能遺憾地說:你們畢竟還是太年輕,有資本的地方就必然存在著商業上的杯葛與妥協。周星馳的《賭聖2之上海灘賭聖》,我們平時看到的版本,女主角是鞏俐,而在台灣地區製片商的要求之下,台灣版的女主角是方季惟,為此同一部電影套拍兩款,也算是世界電影史的一大奇蹟;同樣是周星馳,我們看到的《92家有喜事》是一部溫情家庭喜劇片,但在韓國發行商的要求之下,香港電影一定要加「香港味道」,韓國人只認香港電影的槍戰與打鬥,於是結尾變成了大嫂被人綁架,周星馳等飛車救援,一頓乒乒乓乓打得亂七八糟。所以香港電影從來沒有所謂的「不妥協」,如今香港電影黃金時代不再,跟一眾香港電影人的不思進取、狂吃老本有很大關係。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成龍大哥前幾年的《十二生肖》,雖然票房賺了個盆滿缽盈,但電影的每個鏡頭都能在他以往的電影里找到原型。而所謂市場對電影的毒害,永遠不可能持久,比如前面我們舉的那兩個例子,方季惟版《上海灘賭聖》和周星馳張國榮絲襪套頭的《家有喜事》,早就已經消失在影迷的視野里。再舉個例子,你現在去看《鋼鐵俠3》的DVD版本,還能找到硬塞進去的王學圻范冰冰嗎?
身為電影人,有所為有所不為。當市場干預從根本上影響到電影質量的時候,杜琪峰還是豁得出去的。所以《樹大招風》寧肯放棄大銀幕,也要拍出自己的風格,這恰恰是銀河映像的骨氣所在。當電影拋棄條條框框的限制,放任自己的想法暴力揮灑,《樹大招風》真正拍出了專屬於香港電影的「盡皆過火,儘是癲狂」。
當然不是每部電影都可以這麼做,即使是《樹大招風》已經如此「放肆」也不例外,任賢齊那一節,本來有一個鏡頭是他忍無可忍就不想再忍,把假古董花瓶放在地上,當著一群人的面往裡面撒尿。最後這個鏡頭還是刪掉了,因為《樹大招風》可以這麼玩,但銀河映像並不只做這一部電影。
所以,市場就是市場,它沒有好或者不好,只有適合或者不適合。有的爛片適合這個市場,一邊被吐槽一邊大賺其錢;也有好片適合這個市場,口碑票房雙雙飆高;有的爛片不再適合這個市場,騙不到錢之後被踢出歷史舞台;也有好片不適合這個市場,暫時主動離開在圈外盡情瘋狂一把——《樹大招風》就是這一種電影,它代表的恰恰是電影人的那種骨氣與堅持,代表的是香港電影尚未死掉的部分。
-END-
關鍵詞回復
推薦閱讀:
※香港示威者暴力衝擊立法會大樓 10人被或拘或控
※法意薦書 | 田飛龍:香港政改觀察
※香港悍匪實錄:末代賊王季炳雄
※香港今起限每人帶2罐奶粉離境 違者可監禁2年
※如何客觀看待香港網友對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的冷嘲熱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