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一帶一路」倡議海外傳播應避免四大誤區

梁海明:「一帶一路」倡議海外傳播應避免四大誤區2015-07-30梁海明一帶一路百人論壇引子

經過中國自上而下的反覆闡釋以及具體項目的推進,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引起各國高度關注,在得到不少國際輿論中肯評價的同時,也引發部分西方國家的警惕以及沿線國家的疑慮。在「一帶一路」的海外傳播中,要達到讓各國增加了解、消融誤解的目的,必須要多從他人的角度考慮,避免自說自話,片面展示中國的意圖,更要重視綜合利用金融、文化等傳播手段,才能最大化、最優化地實現傳播效果。

2015年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全面實施的元年,作為國家層面上的重大倡議工程和長期規劃之一,「一帶一路」倡議在今後未來十數年乃至數十年,都將會對國家、國際的經濟、社會等領域影響深遠。

經過從領導人到各界與媒體的反覆闡釋,以及具體項目已經開始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引起各國民眾以及國際輿論的高度關注。在西方媒體中,路透社、法新社、美國《華爾街日報》、日本《外交學者》等等均發表了多篇報道評論,在東南亞地區如《印度時報》、新加坡《海峽時報》、菲律賓新聞社等也紛紛進行跟蹤報道,這些報道既討論了「一帶一路」對中國鞏固國際地位的意義,也中肯地體現了這一倡議對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的益處。

然而,受到文化衝突、現實的利益衝突等因素影響,國際輿論在看待「一帶一路」倡議中也作出了不少負面評價,甚至存在抹黑的情況。比如有部分人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或是針對美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的挑戰。有俄羅斯、日本等地學者擔憂「一帶一路」將挑戰現有區域乃至全球經濟體制,排擠其他國家的利益,部分東南亞發展中國家則擔憂「經濟控制」或是中國意圖掠奪當地資源等。

「一帶一路」倡議在海外傳播中要準確讓各國了解其內涵、用意,感受到倡議所帶來的各項機遇和利好,並儘力消除各國對的誤解,為「一帶一路」順利落實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應當充分考慮跨境傳播的特殊性,運用豐富的手段和工具,避免重蹈過往對外宣傳工作中走過的誤區。

要避免單一聚焦政治,忽視金融、文化領域的傳播手段。

首先,要避免單一聚焦政治,忽視金融、文化領域的傳播手段。

「一帶一路」不僅僅是中國政治領域的大事,更是經濟和文化領域的一大步推進,然而當前在對外傳播中,仍以新聞尤其偏政治、政經方面的報道為主。事實上,「一帶一路」想要得到沿線各國的最大程度認同,不但一定要避免過去「唯政治論」,過度展示意識形態和政治理想的態度,反而應當把傳播的突破口放在金融、文化等領域。

當前隨國際金融體系的逐步一體化,各國金融系統愈趨深層次聯結,金融漸漸成為一種國際共同「語言」,各國民眾對股市、外匯市場、債券市場、重金屬價格等共同的體驗,已產生了廣泛「通感」,面對金融市場的表現,無論語言、風俗、民族、國籍都不是障礙。因此,在金融領域,用通用的金融「語言」來傳播新時期的「一帶一路」倡議,將可大大增加倡議對沿線各國民眾和機構的吸引力。

具體而言,中國應當讓沿線各國了解中國作為地區性的經濟、金融大國,在區域經濟穩定中的重要角色,在過往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下,中國在穩定亞洲經濟波動中也承擔了巨大責任。在此基礎上,中國可聯合沿線國家搭建區域性的金融合作網路,並嘗試將已在滬港通中實現的境內外市場互聯互通拓展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樣不但沿線國家的政府和企業能感受到合作帶來的益處,連各國的普通民眾也可以分享中國經濟繁榮以及「一帶一路」帶來的嶄新投資機遇。同時,當前的全球化也不僅僅是資金、資本等在環球經濟領域流動,語言、文字、藝術和思想價值觀等各種文化要素的全球化不可忽視。在跨境傳播中,文化認同往往具有奇異的力量,可以打破地理的界限,甚至促使受眾對境外的某種文化認同程度高於自身文化,這種效果過往在美國、日本流行文化在全球傳播中已多次被證實。在「一帶一路」的文化領域,我國可用與沿線國家有近似性的少數民族進行文化傳播,講述更多軟性的中國故事,同時展示中國文化的精品和深厚底蘊。另一方面,要令沿線國家對中國推行「一帶一路」的未來增強信心,我國更應考慮加強文化領域的雙向傳播,即除了對外傳播外,也多向國內傳播、借鑒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增加國民對這些國家的了解和興趣,這才能實現「一帶一路」所強調的開發、包容和相互促進。

應避免以相同的內容和語言,向不同國家傳播。

其二,應避免以相同的內容和語言,向不同國家傳播。

「一帶一路」沿線至少包括四種文明,近百個國家和上百種語言,由於每個國家所處的環境、自然條件、宗教、語言、民族和政治制度不大一樣,對外來傳播的接受條件、接受習慣也不盡相同,因此,中國外宣媒體在海外傳播中若採取「一套內容,多方傳播」的方式,容易在具體傳播中出現偏差,不但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同等付出但傳播效果迥異的情況也很可能出現。

針對不同受眾和不同話語基礎的國家,中國海外傳播者必須應該考慮受眾最基本的認知邏輯,選擇好傳播語言、傳播途徑進行分類傳播。例如僅以基建而言,海島國家和內陸國家所需要的交通基建就大有分別,更有許多研究顯示,海洋國家與內陸國家在思維方式、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根本性的不同,傳播工作者必須進行有針對性的工作,並且對不同的傳播效果做好心理準備。

如果我們更為細緻地展開分類研究,更會發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西方發達國家、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關注點也大不相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要關注中「一帶一路」倡議是否會更改當前國際秩序,新興國家如俄羅斯、印度則關注中國會否削弱其勢力範圍,發展中國家則在盼望中國加大投資的同時會侵奪其資源等關切。因此,在「一帶一路」的海外傳播中,也要以這些不同國家的興趣點和最近的、最關注的、最具體的關注點為起跑線,設定不同的主題。例如對歐美,應強調中國並非要與美一爭高下,對於俄羅斯、印度則要強調尊重他們在不同地區既有的地位等。

除了不同的內容外,對外傳播中一個重要的技術性問題是針對不同文化須用多元化的翻譯語言。如果僅僅將傳播內容集中用中、英兩種語言,則不但難以迅速打動其他文化的國家,更容易讓不以英文為主要語言的國家產生被冷落、被忽視的感受。

避免自說自話,傳播注重內外有別。

其三,避免自說自話,傳播注重內外有別。

「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底提出之後,通過國內各媒體、輿論的全方位、多層次宣傳之下,國內各界對「一帶一路」的了解、認識已經比較全面了,地方政府、企業和民眾對投入「一帶一路」建設熱情也相當高漲。但在海外傳播方面,卻引發了「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之類的誤解,以及令國際社會出現中國此舉是了重塑國際秩序、追求國家霸權、挑戰美國的國際主導權等的猜測。

有研究人士指出,上述的誤解、猜測,一方面固然與部分西方媒體的刻意抹黑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中國在「一帶一路」的海外宣傳過程中,採用了在國內慣常的單向「灌輸式」傳播模式,沒有做到「內外有別」,在對外傳播過程中缺乏「雙向溝通」,沒能促使傳播雙方更多地反饋與交流,而是更多的自說自話,導致無法形成良性互動有關。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海外傳播中還出現一些雖然在國內很常見,但在海外傳播中潑不恰當的措辭,例如「戰略大通道」、「橋頭堡」語言帶有軍事色彩,容易引起沿線國家的警惕和抵觸心態,令海外輿論對「一帶一路」的目的產生不必要的質疑。在政策的對外傳播中,媒體和有關人員都應時刻提醒自己「內外有別」,區別對待國內外的傳播對象。一方面要減少「以我為主」、僅僅報道中國在推進「一帶一路」中作出的努力,更應加強報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民生情況和他們參與的程度、成績,以此增加沿線國家政府、企業和民眾的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在報道中更要增強雙向溝通,強調合作、共贏的理念和思維,在措辭上最大程度傳達出合作的善意,避免顯示過強的目的性。

避免片面展示「一帶一路」的意圖與目的。

其四,避免片面展示「一帶一路」的意圖與目的。

「一帶一路」倡議中包含有互聯互通、互利共贏的內涵,但在當前的海外傳播中,中國外宣媒體常常片面地強調「一帶一路」給沿線國家帶來利益,較少談及中國在當中的利益。這種方式的用意很明顯,就是希望沿線各國可儘快接受、認同「一帶一路」發展理念,推動各國與中國在此框架下展開合作。

不過,這種方式在海外傳播的效果上往往事與願違。由中國政府倡導的「一帶一路」倡議若順利實施,將為中國自身帶來龐大的利益,這幾乎是世人的共識。中國外宣媒體若在對外傳播中對中國的利益避而不談或少談,容易導致國際社會認為中國在隱瞞實情,為海外輿論留下諸多不良的想像空間,更有可能導致別有用心的西方媒體藉機炒作,國際話語權旁落之餘,還會給中國國際形象帶來負面影響。

另一種「片面展示」則是部分媒體對中國的情況傾向於多說成績,不承認或少承認失誤,同樣容易引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警惕和畏懼。在當前的海外傳播中,中國媒體往往大肆宣揚中國在經濟、社會、外交甚至是軍事等領域的成績和實力,注重展現中國光彩一面,不顧中國在眾多領域仍有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發展壯大的事實。

這種不夠客觀的海外傳播方式,效果只能適得其反。對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而言 ,中國的強大已是事實,如果媒體再反覆強調中國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迅速崛起,看起來毫無缺點的超級強國形象,這些國家只會產生更強烈的危機感和逆反心理,抵觸與中國的合作。因此,海外傳播中應該盡量展現有血有肉,有優點有缺點,有成績也有失誤的真實中國,同時發出世界需要中國,但中國更需要世界的聲音,對海外才更具吸引力和說服力。

同時,在對外宣傳中,也應多考慮藉助身在海外的「知華派」以及知名專家學者對中國從不同角度的深層次解讀乃至「現身說法」,令海外傳播中的中國形象更具有真實性、可信性和權威性,以此消除沿線國家的疑慮,展現中國對於合作的真誠,才能鼓勵沿線各國與中國共同打造未來的利益共同體。

最後,在日新月異的全球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帶一路」倡議的海外傳播中也不能忽視青年人的力量,應積極藉助facebook、twitter、line等新興的社交媒體平台來開展宣傳。除了關注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海外傳播外,也要加強對非沿線國家的傳播,以避免導致新的意識陣營出現。「一帶一路」的對外傳播工作,只有通過更大視野、更多傳播模式,更新傳播思維,才能最大化、最優化地實現全球傳播的效果。

(作者簡介:梁海明,香港經濟學者、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一帶一路百人論壇專家委員會委員,著有《你不知道的財經真相:美國退出QE之後的世界》、《中國經濟新政策與我們》。)


推薦閱讀:

跑步後四個必做的伸展運動 放鬆肌肉避免粗腿-頭條網
喝多了的霍建華搶了人家婚禮的頭條?教你如何避免醉酒出糗
如何避免被發好人卡?
3種男人如何避免爛桃花
外交部長王毅稱絕不接受朝鮮半島動武你怎麼看?

TAG:傳播 | 誤區 | 海外 | 避免 | 梁海 | 一帶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