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精義述真 「打人仍是太極拳的本質」,天下沒有不打人的拳,更沒有不發力或不發勁的拳。
太極拳不是神拳、玄拳,亦不是「棉拳」柔術,更不是「舞術」健身操。太極拳是實實在在的武術,是內功拳。是內外兼修、健身為基、修心為法、練身為用的武術。
天下沒有不打人的拳,更沒有不發力或不發勁的拳。太極柔乃是以方法為化、剛用為打,剛柔相濟方為太極,打人仍是太極拳的本質。
一、拳理簡述話太極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動靜之機。太極拳之所以被稱之為「太極拳」,是因其乙太極理論為指導,取其形、用其意,畫圈、走圓、繞8字,勁由心,力走螺旋,柔化剛打,化打合,是謂太極拳也。
練太極拳要明理、入行、合道、悟道、得道。道者,道家理論,一陰一陽之謂也。又道理、道德、自然法則,規律是也。陰陽乃自然界之玄機,萬物之根本,非指具體事物,是事物規律的高度抽象概括,是人生觀和方法論,是對世界本元的看法,是讓人聰明的學問。事物發展要合規律,不背自然法則,是謂入道、合道。道法自然,合自然,自然便是道。化於具體乃平常心是也。
拳,不惟太極。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協調,力之運用,其無二至。「五弓」也好,「整體力」也好,「上下相隨」也好,均在其中。人之力平衡、協調、運用,無不賴於肌肉、筋腱的鬆緊帶動骨胳的運轉、折迭而生。
道之謂陰陽,太極陰陽合抱,陰陽互動互生,互轉互換。鬆緊便是陰陽的具化,矛盾、對立,統一。至於拳,一松一緊之謂也。鬆緊就是拳,鬆緊亦是道,是陰陽理論的具化和實用,鬆緊便是人身之太極,乃拳之不二法門。
二、入門法則述真
太極拳入門,松靜為本,守中為根,發力為用,熟招為法,要領為綱,平衡為要,協調為命。呼吸自然,心態自然,拳法自然。順自然,合自然,自然而超然,超然而然。
修心為上,在內不在外,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不氣純剛。氣需養,呼吸順拳,深長均靜,輕慢圓勻。心為一身之機,心流神氣,心命百骸。心到意到,意到氣到,氣到力自到。
形之於外,靜則松,松則柔,柔則輕,輕則靈;沈則穩,穩則實,實則厚,厚則剛。內外合一,剛柔相濟,方謂太極。
平心靜氣求自然,呼吸順拳乃關鍵,惟求平衡與協調。靜力平衡,動力協調,協調平衡自奧妙。頭領要虛,肩松、肩活、肩開、腋虛,肩扣後而沈。背拔、身拔、足撐、臂裹、胯坐、腰拉、腰塌、腰活,關節松活氣騰然,自然撐掤因勢變。奪造化,盜天機,須知陰陽變虛實,松中求,靜中悟,緊中得,推手驗,戰中用。
鬆緊入手,分松分緊,鬆緊相系,緊中求松,松中求緊,鬆緊合融,鬆緊瞬變,運松落緊,鬆緊一瞬,方能分剛分柔,合剛合柔,融剛融柔,不剛不柔,亦剛亦柔,似剛似柔,非剛非柔,即剛即柔,柔即剛,剛即柔,剛柔瞬變,飄忽不定,無力根,無力源,無滯點,無形、無像,不用意,一切皆在自然中,自然而超然。
氣機動,無處不剛柔,即可達前人之述「太極不用手,渾身都是手;全身無處不太極,著何處何處擊」之妙。君若識得此中理,內外相合,上下相隨,以手領身,以身運手,步隨身換,繞手纏絲走太極(走8字),螺旋轉圓不等閑,外動、內動、內外動,不動而動仍太極。渾身太極無敵手,撒放摔打任自由。
三、真功上身之宗
前人云:「別看太極柔,剛柔腰中求。」腰為一身之主宰,運動之樞紐,腰活全身皆活。前人重腰,其理至要。命門要穴在腰,其內兩腎相藏,腎主水藏精,精為命之基。精化氣,凝神驟氣精亦固。中為丹田,氣之源。腰為帶脈,絡全身之脈,一脈通百脈皆通。故腰為太極之魂,腰活:胯活身活力活。
腰胯之功,太極發力之宗,腰擰胯挫,力出勁足。太極揉球,非轉腰胯,揉球只是活腰,腰胯須分,有分有合。轉胯非轉腰,亦是活胯。轉腰要定住膝,管住胯;動胯要穩住腰,專動胯。腰擰胯挫,腰轉胯合。胯挫胯合,胯摧胯縮,胯展胯坐,胯運腰合。腰胯擰合鬆緊為要,配合臂展、臂轉、臂開、臂合、手轉、腕翻、腰中抖彈,身擰螺旋,肢體力現,其練是謂「抖翎」。
非僅活胯轉腰能為,皆賴腰胯相分相合,分之相系,合之反彈。君可細思,細量,細悟,細驗。「抖翎」發力之訓練,乃太極拳綜合發力之法,亦是高層發力之法,更是武人夢求之力,向秘不外傳,外人只知其形,內人只知其表,今公之於眾,以慰太極。願求真者有所求。
能發力只是一個方面,太極乃是一整體。無功招法皆空,無招法功無以為用。招不熟無以為巧,功不到無以為好,身心不合無以為妙,機不知無以為奧。明理、入行、合道,拳之本力也。拳之道平衡協調,拳之法鬆鬆緊緊,拳之用剛柔相濟。拳之氣在心,拳之意在心,拳之力亦在心。拳之勁借用朱連元先生轉授楊氏拳六合勁之說表述更顯精鍊:「擰裹、鑽翻、螺旋、崩炸、驚彈、抖擻」。腰胯發力由內而外,不露其形,勁貫四梢運全身。
太極拳沾連粘隨最為要,捨己從人須做到。發力隨機不可妄,化打合一方為上。心中身中自不偏,心合身合自相隨;心不貪身不過,心不縮形不癟,心不煩氣自和,心不邪德自正。機勢斷續一瞬間,全憑聽勁(知覺)不一般,若能懂勁功深時,隨機造勢處處機,出手功成只一念。是謂「招熟而懂勁、由勁而階及神明,愈練愈精」。
太極拳雖法門獨特,但並不難,千里之行始足下,先學走來後學跑,健步如飛能做到。慢到慢時慢不了,身輕如燕根如山,蓄勁納百川,發勁似雷電,動中求靜靜猶動,剛柔不分入上乘。
如能修得太極功,練拳推手兩相容。練拳不推手,不知有沒有。懂勁由推手得,沾連粘隨由推手悉,機遇由推手求,發力由推手驗,功夫由推手證。推手為太極獨門綱要,習者不可不視。推手要由單入雙,多練散推,即自由推手(若能於散推之時,去心中之攻守念,只習站穩及不丟頂,則進步更是能一日千里,切要.)),近似實戰,戰之方能自如。
打手要點:松亦打,緊亦打,不松不緊不能打,前勁已斷,後勁未續,瞬間力發,化力、泄力順敵勢,借力、順力機緣找,主觀臆斷全不要,因敵變化神奇妙。
四、拳之氣說
太極拳惟講心態平和自然,既是入門之道,又是出門之法。拳中本無氣,亦不無氣,氣不氣,不氣而氣。氣乃人體能量客觀存在的反映,是松靜狀態下內在的、實在的感知。表現為精力充沛,內勁盈足,氣勢旺盛。然氣不可求,亦不可追,求之而不得,追之而無門。氣由靜而觀,由松而來,由養而得,惟求松靜平和。
可練之法乃調息、調身、調心而已。心靜身鬆氣騰然,所謂煉「氣功」是也。氣無需,無需貫,亦無需運。
意決不能跟氣走,本末倒置。惟松靜,氣自沈丹田,氣自貫丹田,小腹自沈實鼓盪。松靜氣自通,一通百通,精白化氣,氣白化神,神自還虛。氣驟氣散任自由,聚為蓄,散為用。何需周天搬運、畫蛇添足。
心機動氣遍身軀,發之則出,收之則合。陳鑫太極真訣只有一個「心」字,乃真言也。太極心法實乃道家虛無丹法,稱之為無為大法、自然大法,上上心法,無尚心法。心法乃最高功法。
內力即內勁,由養氣而得,所謂「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前人之論精闢至極,乃實踐之體悟。
今之印證亦然,有力者無勁,無力者勁足,在心不在氣,氣在心而不在身。內勁之感受:養氣如水庫之蓄水,地殼內溶岩之加壓、加溫;發力之機如岩漿遇殼之隙,水之決堤,不發而發,不發不可不發;勁發似岩漿之噴,水之傾泄,排山倒海,勢不可當。
蓄力納百川吞山河,發力一瞬,驚雷電閃。內勁發力之形似氣缸活塞點火,循環往複。 (任何攻守念均為殺氣,故對練時或實戰之時,應時時刻刻去攻守念,唯有心中無殺氣才能聽得精微,心置身內之靜,如置已身於靜室,屋外動靜步聲均能判讀清楚,設若室內喧鬧不勘,屋外動靜則毫無所知.依上所述,太極實為修心大法,非獨無人干擾時要靜心,千軍萬馬殺至面前亦要靜心,心不靜則易為敵所乘所制.伺機勢既得,心中殺氣一閃即沒,猶如炸藥之引爆.)
五、功夫層次、階段論
太極拳功夫層次,目前尚無統一說法。拳論云:「招熟、懂勁、神明。」孫祿堂先生分為「水下、水中、水上」三層。吳圖南先生把功夫定為「全身透空」,乃楊少侯先生之凌空勁是也。
太極拳功夫一般分為三層:
即下乘:招熟,拆招破勢承轉自如,剛柔可分,柔化剛打,或先柔或先剛。
中乘:懂勁,知己亦知彼,能聽出對方勁之斷續、虛實,來龍去脈,摸出形之凹凸、重心之變化,一般為太極態,陰陽交融,亦松亦緊,剛柔相濟,化即打,打即化,化打合一。
上乘:神明,為無極態,全身透空、虛無,無剛柔,無化打,沾身便彈,出手便摧,無力可擋。
太極拳訓練大體有五個階段,即初級階段:呼吸促不能隨,軀硬肢僵力拙,平衡難控,協調不順。重點是熟悉要領,熟招記勢。
推薦閱讀:
※第702期:談太極拳之整體勁
※24式太極拳招式攻防含義_江淮老人
※如何練就太極內功強大暴發力
※太極求內的體會——李世耕
※太極拳八勁之七~~「肘」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