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品《心經》五,每日一句,易學易懂,悟人生大智慧

全經只有一卷,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

每日一句,易學易懂,在我們心田上播撒智慧的種子,感悟人生大智慧。

《心經》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句話譯為白話是:沒有無明,也沒有無明的消失;沒有老死,也沒有老死的消失。從邏輯上來說當然是這樣,在聲聞人的智慧中:因為他們覺得有實在的無明,這才有了無明的滅除;因為有老死,才有老死的滅除。而菩薩境界觀照無明乃至老死都是無自性空,無明乃至老死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假相,夢幻泡影,因此菩薩不滅除生死,也不必厭離生死,在生死中通達生死了不可得。在生死中超越生死。

人生問題包羅萬象,總括起來,不外「生死」二字,世人關心生活,其實,生活只是生的一部分。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古往今來,東西方各種哲學、宗教努力探討生的來源及及死的歸宿。佛教作為人生智慧及生命科學,不僅對有情生死問題有著深入探究,更為我們指出解決之道。無明至老死,揭示了有情生命延續的十二個過程,又名十二緣起。

何謂十二緣起?具體為:無明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緣、生緣、老死緣。

(1)老死,老死憂悲苦惱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緣何而有老死憂悲苦惱呢?是由於有生。

(2)生。如果沒有生,則沒有老死,也沒有憂悲苦惱。生的條件雖有種種,但是最重要的條件是有。

(3)有。『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簡單地說,身口意所造的善業惡業對招引自己的後果潛伏著一種力量叫做『有』。 『有』又是緣什麼而起的呢?有的緣是取。

(4)取。取是追求執著的意思,追求色、聲、香、味、觸五欲,執著可愛事物為我所有,這叫做取。

(5)愛為緣。愛的簡單解釋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動的本源力。有生命欲才有追求執著,有追求執著的存在,招引生死之果。所以愛、取、有同是生死的因。

(6)受、(7)觸、(8)六入的關係。受是感覺,即對客觀境物所起的快感(樂受)、不快感(苦受)或不苦不樂感(舍受)。由於苦樂的感覺,激發和衝動著生命的欲求。感覺來自外界事物刺激的反應,所以依存於觸,觸是根、境、識三者會合而有的心理活動的開始。如眼(根)對紅色(境)時,紅色剌激眼根,因而司掌視覺的眼識生起活動。根境識三者會合,才發生紅色的觸(反應),所以觸依存於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 是傳遞色、聲、香、味、觸、法(法,即前五種事物遺存下來的印象,是意根的物件)六境的機能。再進一步考察六入依何存在的問題,因而說到名色。

(9)名色。名色的意義前面已經講過,即身心(色、受、想、行、識五蘊)合成的組織。六根是依存於身心全體組織的東西,有名色所以有六入。名色又以何為緣呢?名色又依存於識。

(10)識。識雖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當作認識體來看,識乃是它的中心的東西。識對境(認識物件)有總了別作用,使境增加明顯,使根增長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領導。所以名色全體的成立,依存於識,但是識又依存於名色。因為有境對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幫助發生,才有識的現起,識不能離開名色而獨立。所以識與名色的關係,是互相依存的關係。

以上所說是十緣起,如果就人們現實的活動的條件來觀察,十緣起已經全面了,但如果說明生死何以無窮的原由,則又有行和無明二緣,共十二緣起。

(11)行。『行』的意義與『有』相同。從現在身口意造作的業來看它潛伏著引生後果的力量叫做『有』,從現在已經成熟的果來看過去所造的業叫做『行』。識與名色,是現在已熟的果,是依存過去的行而生起的。由於過去無始以來『行』的反覆,積習成性,隱然有種力量支配著行為,所以生死苦惱現象聯綿不斷。行又依存於無明。

(12)無明。無明是對一切法緣生故生、緣滅故滅、無常、無我的真實相不認識,特別對自己身心只是因緣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覺,以為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作主宰的我。由於『我』的執著,所以對境而有樂受、苦受、舍受,而起貪嗔痴等煩惱,而造種種善惡業。所以人們的生死痛苦的本源畢竟在於無明。

這十二支在佛法中稱為十二因緣。因緣:是條件,相互依賴的。佛經中給它下了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四句話可以簡單歸結為三個字:此故彼。彼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此的存在,結合十二因緣看:無明的存在,故有行的存在;行的存在,故有識的存在。乃至生的存在,故有老死的存在。十二因緣中前支都是作為後支生起的條件。

十二因緣,佛教中又將它歸納為惑、業、苦三法。

其中無明、愛、取三法為惑。惑是困惑,代表著有情生命現在所處的狀態;

行、有為業,業是業行;識、名、色、六入、處、受、生、老、死為苦果。

生命的延續就是由惑造業,由業感果,有情在生死苦果中又起惑,依惑又造業,業感苦果,眾生生死就在這樣情況下,盡未來際,無有窮盡的輪迴著。

十二緣起歸納起來仍不外乎上面所說的惑、業、苦的關係。無明、行是過去無始以來的惑和業,招致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的苦果;愛、取、有是現在的惑和業,招致未來的生、老死的苦果。這些都是『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內容,也就是四諦中苦諦和集諦的內容。

無明盡到老死盡。這是佛陀教導聲聞弟子修行的方法。

《經》曰:『無無明亦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菩薩境界。有無明,有老死,隨無明到老死而流轉,這是凡夫;認識到無明至老死延續的過患,滅盡無明乃至滅盡老死,這是聲聞;以般若慧觀照無明乃至老死,照見無明乃至老死皆空,認識到:無明不異空,空不異無明,無明即是空,空即是無明。這是菩薩。

如果無明沒有了,行也沒有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受也滅,受滅愛也滅,愛滅取也滅,取滅有也滅,有滅生老死都滅。這是還滅十二因緣。所以說無明盡本性空,本性空了,沒有無明。

讀《心經》就是讀一部易懂的哲學著作,裡面許多道理正是我們生活中需要懂得的,讀《心經》,用心去感悟,願大家都能迅速地開顯般若智慧,速成佛道!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即說咒曰:揭帝,揭帝,波羅揭帝,波羅僧揭帝,菩提薩婆訶。


推薦閱讀:

玫瑰沉香鎖心經 ——解讀張愛玲的女性世界
武僧說心經(三)
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直解 6
醒心經 完整版
般若心經講義3(轉載文章)

TAG:人生 | 智慧 | 心經 | 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