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何以隻字不提《桃花扇》?

(2017-8-22)

《紅樓夢》雖然是一部敍事小說,但是因為作者對傳統文學的偏執愛好與深刻理解,致使該書在小說的形式背後,又時時透露出別種藝術形式的本性來。書中涉及了古代雅俗文學中諸多藝術種類,如詩、詞、曲、賦、誄、謁、古文、對聯、酒令、謎語等,且各有錦篇佳什存在,但是總而言之,《紅樓夢》的本質特徵,則是一為詩性的作品,一為戲曲人生的佳構。

《紅樓夢》與戲曲的關係十分密切,一開頭作者即已明示此書不過是「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一場大戲。據統計,書中提到「戲」字情況大略為:「聽戲」16次,「看戲」43次,「唱戲」40次,「作戲、扮演、妝演、演戲、演等」21次。概括起來,書中之戲有多種表現,一是命運是戲,將書中主要人物金陵十二釵的命運以曲的形式來表達,即《紅樓夢曲》喻示人生如戲;二是生活是戲,賈府諸人一項重要的生活內容即是看戲,全書提及的戲名共有40種(出)之多,每一處戲的安排都對當時的氣氛、人物命運以及情節發展具有某種暗示性;三是人物即戲子,除了賈府特意養了一班小戲子之外,三個主要人物都有此類表現。賈寶玉對戲子琪官的鐘情即可看出他自己的「戲子」身份;第二十二回,因賈母憐愛一個小旦,鳳姐笑道:「這個孩子扮上活像一個人,你們再看不出來?」心直口快的史湘雲捅破了這層紙:「倒像林妹妹的模樣兒。」引起黛玉的極大不滿:「我原是給你們取笑的,拿我比戲子取笑!」;王熙鳳在第五十四回還有過一次「效戲彩斑衣」的表演。至於在創作方法上,《紅樓夢》與戲曲藝術之間的關係,大家們早有論述。由是觀之,《紅樓夢》的「戲曲身份」十分明顯,這也標明作者對戲曲藝術有著深湛的造詣。

書中提及的40種戲目,多數為元明舊戲,但也有明清之交或入清以後的新戲,如邱園(或作朱朝佐)的《虎囊彈》、范希哲的《滿床笏》、陳二白的《雙官誥》等,最受研究者關注的清代戲則是洪升的《長生殿》了。然而也正因為這個事實,令研究者們十分困惑,既然《紅樓夢》已經提及《長生殿》——元妃歸省所點第二齣戲便是《長生殿.密誓(乞巧)》,卻為何隻字不提當時號稱「南洪北孔」的孔尚任之名劇《桃花扇》呢?

20世紀初,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曾將《紅樓夢》與《桃花扇》進行過美學比較,在其第三章《紅樓夢之美學價值》中云:

故吾國之文學者,其具厭世解脫之精神者,僅有《桃花扇》與《紅樓夢》耳,而《桃花扇》之解脫,非真解脫也……故《桃花扇》之解脫,他律的也,而《紅樓夢》之解脫,自律的也。且《桃花扇》之作者,但借李、侯之事,以寫故國之戚,而非以描寫人生為事。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國民的也、歷史的也;《紅樓夢》,哲學的也、宇宙的也、文學的也。此《紅樓夢》之所以大背於吾國人之精神,而其價值也存乎此;彼《南桃花扇》、《紅樓復夢》等正代表吾國人之樂天之精神者也。

王國維之論,只是將《紅樓夢》與《桃花扇》進行美學比較,他並沒有認為二者有什麼創作上的關聯,更沒有說明《紅樓夢》隻字不提《桃花扇》的因緣。

最早系統地將《桃花扇》與《紅樓夢》進行比較研究的是曲沐,他認為,從創作構思和作品的思想實質來考察,《紅樓夢》和《桃花扇》的關係更為直接,更為密切,可以說更為接近。曲沐結論說:第一,《紅樓夢》雖然「對《桃花扇》則一處都未提到,但從比較中雄辯地說明,《紅樓夢》恐怕更多的接受了《桃花扇》的影響。」第二,「它吸收和借鑒了以往許多優秀文學作品的成功經驗來豐富自己的創作,其中《桃花扇》應該是主要的。」第三,「這兩部作品都給我們提供了『借情言政』的創作經驗,提供了對悲劇藝術的美學價值的認識。」

比較王國維和曲沐的言論,松樵認為,「借李、侯之事,以寫故國之戚」,「借情言政」,這些表述應該是沒有閃問題的,但言「《紅樓夢》恐怕更多的接受了《桃花扇》的影響」,這個說法就經不起推敲了;松樵斗膽認為,王、曲都沒有提及《紅樓夢》的層次性這一最高奧秘,便有小覷這部作品之嫌。殊不知,從文字層面上看,《紅樓夢》是「大旨談情」的,從影射、隱伏層次上考察,《紅樓夢》也是「政治的也、國民的也、歷史的也」,從概括、升華層次上研究,《紅樓夢》才是「哲學的也、宇宙的也、文學的也」。

言歸正傳,我們還是來試著回答《紅樓夢》何以隻字不提《桃花扇》這個問題吧。

一、《紅樓夢》隻字不提《桃花扇》的因緣,唯將《長生殿》與《桃花扇》進行比較,方能找出答案來

《長生殿》劇情梗概:

唐明皇封楊玉環為貴妃,萬千寵愛集一身。安祿山兵敗,托楊國忠的關係得以免死。楊貴妃氣惱唐明皇寵幸虢國夫人和梅妃,兩人感情愈深,在七夕密誓。安祿山得皇帝寵信,與楊國忠不和,外放范陽,起兵叛亂。唐明皇和楊貴妃出逃蜀地,士兵嘩變,逼死楊貴妃。楊玉環死後,重歸仙位。李隆基傳位兒子,日夜思念貴妃。遷墳時卻沒了屍首。在方士的幫助下,他最終飛升,與楊玉環團聚。

《桃花扇》劇情梗概:

明代末年,曾經是明朝改革派的「東林黨人」侯方域逃難到南京,重新組織「復社」,和曾經專權的太監魏忠賢餘黨,已被罷官的阮大鋮鬥爭。結識李香君,並與其「梳櫳」(和妓女結婚非正式叫梳櫳)。阮大鋮匿名託人贈送豐厚妝奩以拉攏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曉堅決退回。阮大鋮懷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後,起用阮大鋮,他趁機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並強將李香君許配他人,李堅決不從……南明滅亡後,李香君入山出家。揚州陷落後侯方域逃回尋找李香君,最後也出家學道。

全劇其中穿插當時歷史事件,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四鎮帶兵打內戰,史可法堅守揚州城破投河自盡等。

《長生殿》和《桃花扇》均創作於康熙年間,《長生殿》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春完成,《桃花扇》則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脫稿,兩者相差11年。《長生殿》上演之時,「一時朱門綺席,酒社歌樓,非此曲不奏,纏頭為之增價」(查為仁《蓮坡詩話》卷下) 。甚至到了「愛文辭者喜其詞,知音者賞其律,以是傳聞益遠。畜家樂者攢筆競寫,轉相教習。優伶能是,升價什佰。他友游西川,數見演此,北邊、南越可知已」的地步(吳人舒鳧《長生殿序》)。《桃花扇》在京師持續上演四、五年,「歲無虛日」、「坐不容膝」,而且「王公薦紳,莫不借抄,時有紙貴之勢」。

爾後,劇作者洪升和孔尙任均獲罪,但獲罪原因並不相同。《長生殿》為洪升致禍之源,《桃花扇》並不是孔尚任丟官的直接原因。康熙二十八年(1689)七月,康熙佟皇后去世。八月上旬,內聚班為洪升演出專場。洪升於是邀請名流台翰,會於生公園,大演《長生殿》。後因有人舉報,洪升被國子監除名,且遭逮捕下獄,受連累者達五十多人。——「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時人贈因此事被革職的翰林院檢討趙執信詩)

孔尚任的罷官與《桃花扇》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一件確鑿無疑之事。孔尚任的仕途起點頗具戲劇性,因康熙南巡經過曲阜時,偶然的機會讓孔尚任為皇帝講經,於是他被優待額外授為國子監博士。這種升遷與他本人的才學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只不過是皇帝為了籠絡孔氏和漢族文人的一種小伎倆。之後,他在官場上無所作為、憂悶無聊地度過了十多年光陰。1699年經十餘年醞釀寫作的《桃花扇》傳奇定稿,如前所述,一時在京城產生了極強的傳播效應,並迅速向外地擴散。第二年,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月中旬,孔尚任升為戶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不到一月,即被罷官。究其原因,不外是耽於詩酒、荒廢政務而已。雖然研究者多引他自己及朋友的詩句來證明《桃花扇》是他致禍的原因,但這些詩句只不過是古代文人自嘆命薄的模式化表達的產物。如孔尚任《放歌贈劉雨峰寅丈》:「命薄忽遭文章憎,緘口金人受謗誹。」可是他的罷官,朝廷所給的原因其實並不明確,即使有因,也不為他本人或友人所認可,所以友人劉中柱《真定集》卷三《送岸堂》曰:「身當無奈何將隱,事在莫須有更悲。」

洪升雖然被革職,甚至遭逮捕下獄,但此後《長生殿》並沒有被禁演。十五年後,康熙四十三年(1704) 江南提督張雲翼還邀請洪升到松江,為其張擺盛筵演出《長生殿》。江寧織造曹寅聞說此事後,將洪升邀致江寧同觀《長生殿》。就是這次從江寧回去的路上,洪升不幸落水身亡。孔尚任被黜後,《桃花扇》也沒有遭禁。被罷官的孔尚任,並沒有立即回歸故里,他似乎還在京城尋找別的機會,一直等了兩年,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才離京歸鄉。此後的孔尚任,除了不再任職之外,並沒有受到政府另外的打擊和限制。同時,《桃花扇》的演出在京城也沒有停止。

那麼,到底是什麼緣故致使《紅樓夢》的作者對《長生殿》一往情深而對《桃花扇》隻字不提呢?其源蓋出於《長生殿》中所描寫的「安史之亂」的製造者乃夷狄,與《紅樓夢》所影射、隱伏的朱明王朝(含南明)滅亡的外部原因相同。安祿山是夷狄,滿清女真亦是夷狄。

二、《桃花扇》揭示的南明弘光政權覆亡的原因有失偏頗,與《紅樓夢》有頂牛之嫌

《紅樓夢》第七十四回探春道:「……你們別忙,自然連你們抄的日子有呢!你們今日早起不曾議論甄家,自己家裡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們也漸漸的來了。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

探春的言論,實乃至理名言,於國於家具有普遍的適用性,當然也適用朱明王朝。1644年(甲申)李自成農民軍攻進北京後,崇禎帝雖然上吊自殺,但朱明王朝並未真正滅亡,「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囯號還在繼續,南明還在南京和東南一帶堅持數十年。南明弘光政權的覆亡,當然有「自殺自滅」的原因,但起決定作用的是夷狄清軍的剿殺。《桃花扇》大談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四鎮帶兵打內戰,卻淡化夷狄「從外頭殺來」,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對此,《紅樓夢》作者理所當然不予認同。

還有就是,《紅樓夢》作者對《桃花扇》中「東林黨人」侯方域等「復社清流」也是不予認同的。史上侯方域並未出家學道。明朝滅亡後,作為復社領袖的侯方域,入清後參加科舉,為時人所譏:「兩朝應舉侯公子,忍對桃花說李香。」連侯方域本人晚年都失悔此舉。

三、《石頭記》(《紅樓夢》)所寫的是1644年前後至南明滅亡這段不為人所知的歷史,作者的立場、觀點顯見與《桃花扇》相悖

「紅樓夢」者,字面層次看,少女少婦之夢,金陵十二釵之夢;深層次看,「紅樓夢」便是「朱樓夢」,便是朱明王朝之昨日星辰——「昨夜朱樓夢,今宵水國吟」(第五十二回),便是「風月寶鑒」——「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第八回)《風月寶鑒》不只是一塊鏡子,乃是一部隱寫的正史!鑒,以史為鑒,可以知更替。寶鑒,便是寶貴的歷史借鑒。風月是指風花雪月嗎?那依然是字面上的。風月寶鑒的本意並不是要告誡後人不要沉溺女色,而是一部隱寫的歷史,是充滿白骨血淚的歷史借鑒。那風究竟指什麼,月又是指什麼?風月,就是「清風明月」,就是喻指清朝和明朝,「風月寶鑒」,便是指「清興明亡的那段歷史」,這樣的歷史,野史寫得亂七八糟,正史又不記載,唯有這《風月寶鑒》記錄了,當然是「燒不得」、「毀不得」。——第十二回寫道,賈代儒夫婦哭的死去活來,大罵道士,「是何妖鏡!若不早毀此物,遺害於世不小。」遂命架火來燒,只聽鏡內哭道:「誰叫你們瞧正面了!你們自己以假為真,何苦來燒我?」正哭著,只見那跛足道人從外跑來,喊道:「誰毀『風月鑒』,吾來救也!」說著,直入中堂,搶入手內,飄然去了。

這裡僅以《紅樓夢》中兩位人物所影射、隱伏的明末史實為例加以說明。

一位是「抱屈夭風流」的晴雯,她所影射、隱伏的是明末史上那位剛勇而屈死的大將軍熊廷弼。

明熹宗朱由校為什麼要下狠手殺熊延弼呢?因為明熹宗不喜歡熊延弼這樣的性格為人,這其中有個導火索,就是熊延弼有一個「摜紗帽」的事兒。人家皇帝派人來調查你,你不積極配合就算了,竟然當眾摜紗帽!果然給他定了罪名「劾廷弼無謀者八、欺君者三」,定了欺君之罪。到後來兵敗時,那些廷官政敵又把這事翻出來,終於勾起了天啟皇帝的舊恨,因此對熊延弼的處置非常狠。

熊延弼是個什麼性格?那真真是個認死理的蠻子。《明史》記載:「廷弼身長七尺,有膽知兵,善左右射。自按遼即持守邊議,至是主守御益堅。然性剛負氣,好謾罵,不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他這樣的性格,在天啟年間,明朝黨爭達到頂峰時,註定是個悲劇。以前你有軍功,又有萬曆罩著你,奈何不了你,如今萬曆死了,你又在廣寧兵敗。好傢夥,總算逮著你了,於是熊延弼此前的種種全被翻出來了。各路人馬都將他往死里整,沒有一個人替他說情。熊延弼,不是死於兵敗,其實是死於黨爭,死於廷官的唇槍舌劍。

熊延弼又犯了什麼滔天大罪?且不說他此前在遼東立下了何等奇功,就是後來的廣寧兵敗,絕大部分責任都應該是王化貞擔當,因為王化貞才是主帥,也是他的方針嚴重錯誤,他帶著大軍貿然進攻,結果兵敗時又率先逃跑。熊延弼只有區區五千人還要帶著遼東百姓撤退逃走。

但熹宗朱由校是怎麼懲罰的他?只是將王化貞「論死」,熊延弼也一併「論死」。廣寧兵敗敗得那樣慘,後果極其嚴重,將熊延弼「論死」,也算不得冤枉。但接下來的事就令人寒心了,熊延弼被殺頭了,還被傳首九邊,示眾三年不得歸葬。還沒等歸葬呢,長子又被「追贓」逼死了。

如果在萬曆朝,熊延弼斷然不會死的這麼慘,也許也未必會有廣寧兵敗。萬曆皇帝就特別欣賞熊延弼,其實早在萬曆朝時,廷臣文官對熊延弼的攻擊始終未斷,但都被萬曆壓了下來。萬曆平時壓根懶得看奏摺,但熊延弼發來的奏摺是一定要看。他本意為將熊延弼留給子孫,就可以保大明江山,結果沒幾年,他心愛的大將就被他的混蛋孫子殺了。

1628年,天啟駕崩,崇禎即位。崇禎掃除群奸、閹黨,魏忠賢受到處置,熊公昭雪,欽賜恢復原職,加封太子太保,並允其子持首歸葬故里。清乾隆帝在親自審定明史後,將熊延弼的奏摺、文稿彙編成《熊襄愍公文集》並為之作序。序稱「明之曉諭,軍事者,熊延弼乃巨擘也」,並說讀其文稿,幾欲落淚,指責明朝殺害熊公「乃自毀長城」。還賜建省城、紙坊、修賢三祠。

另一位是「男人萬不及一的」王熙鳳,她所影射、隱伏的正是明末史上那位大權在握、精明強幹、心狠手辣、貪財害命、明朝滅亡以前被趕出皇宮,之後自殺弗死的太監魏忠賢。

魏忠賢雖然曾經做過不少壞事,但從整個國家安定團結、長治久安的角度來說,應該是功不可沒的,怎麼也可以給他三七開,要知道在這個歷史的關鍵時刻,需要他這樣一個鐵腕的角色;天啟皇帝精於帝王之術,採取了一系列正確的決策,並找到了合適的人來貫徹實施,逐漸扭轉了大明的不利局面,可惜他死得太早了!後來「東林黨」的一系列政策卻將國家推向了深淵,可以說:「沒有東林黨,就沒有大清國」!明朝亡國以後,有很多「東林黨」人紛紛投降了滿清,成了十足的漢奸,實在是令人不恥!所以滿清的統治者一直對「東林黨」人很有好感,這幫漢奸文人成了寫明史的主力,其後果可想而知了!

是「東林黨」人自己的問題導致了大明亡國,而在投降滿清當了漢奸以後又大肆篡改歷史,實在是無恥之極!明朝亡於自己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這個歷史教訓實在是應該好好總結反思!這恰是作者創作《風月寶鑒》一書的主要目的。

「東林黨」人篡改歷史的後果確實很嚴重,但親身經歷過明亡清興那段歷史的文人們自會有更清楚、更公正、更深刻的看法,雖然他們不喜歡魏忠賢這位太監加文盲的、且劣跡斑斑的角色,但他們懂得如果魏忠賢還在掌權的話,大明不會這麼容易地滅亡。我們從《紅樓夢》中的王熙鳳這個角色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對她並非是全盤否定的,即使她做了不少壞事,可沒有醜化她。本博主這樣說,並非要為魏忠賢平反,而是鑒於作者對鳳姐的高度評價,我們對史料進行挖掘而得出的結論。

王熙鳳雖然有才,但聰明反被聰明誤,壞事做了不少,早早地被休,悲慘地死去,在賈家家敗的時候不能大顯身手,實在是可惜!清初,經歷過明亡清興慘痛歷史的人,一定會對明朝末年發生的一切進行深刻的反思!我們從《紅樓夢》作者對王熙鳳的描寫就可以看出:如果魏忠賢沒有死那麼早,明朝或有可能不會滅亡,抑或不會滅亡得那麼快!《聰明累》結尾云:「嘆人世,終難定!」《樂中悲》結尾感嘆:「這是塵寰中消長數應當,何必枉悲傷!」難道明朝的滅亡冥冥之中有定數?


推薦閱讀:

紅樓夢主要人物命宮五行相生相剋圖解
《紅樓夢》閱讀水平測試題
紅樓夢第一回合訂本
白傳發解讀《紅樓夢》:如何讀《紅樓夢》

TAG:紅樓夢 | 桃花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