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的營氣、衛氣,到底是什麼?
營與衛是具有陰陽關係的一對概念,營衛在歷代醫家中的論述有所不同,《黃帝內經》有「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傷寒論》有「衛強營弱」的桂枝湯證;溫病學有「衛氣營血」辨證。似乎中醫很多概念的定義範圍很廣,可以這樣講也可以那樣講,在經典著作中是一個解釋,到後世醫家又有不同的解釋,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認識這樣一些概念呢?
現在從字面上來理解營衛兩個字的意思,一般會認為「衛」是保衛、保護的意思,「營」是營養、滋養的意思。仔細思考一下這兩個意思並不完全是陰陽關係,它們所在的範疇不同,「衛」是個軍事術語,如保衛祖國、保衛領土完整等,似乎都跟戰爭有關。「營」是個養生保健術語,如營養飲食、補充營養等,多與飲食健康有關。當然保衛與營養也有相關性,戰士要打仗也要吃飽,要有足夠的營養,但是還是有不完全相對應的部分。
先來分析一下這兩個字,衛( )者,《篇海》曰:「防也,捍也。」從這個解釋可以認為衛是防衛、捍衛的意思。又有《注》曰:「營衛守圉,皆在外垂也。」這裡可以看出所謂「衛」的保衛和捍衛是指在邊防線上,就一個國家來說不是警察和武警所管轄的範疇,警察和武警主要是負責國家內部社會治安,維護國家安定。保衛、捍衛應該是國家軍隊所行使的範疇,是針對外來敵人的,主要任務是維護領土完整,防止外來侵略者的入侵,而其所處的位置是在「外垂」,就是邊陲的意思。
營( )者,《說文解字》曰:「市居也。」從這個解釋來看「營」是個建築結構,而非營養品之類。又有《韻會》曰:「軍壘曰營。」今天我們把軍隊所駐紮的地方稱為軍營,軍營的目的是軍隊休整,戰士物資、食物的補給。古代戰爭都是在開戰之前先安營紮寨,然後選擇適當的時機而出戰,軍營在戰爭中對軍隊的後勤保障是不可缺少的。
這樣看來「營」的原意應該是指軍營,戰士打完仗要回軍營休整,也有營養補給的意思,這樣就與「衛」的意思相應了,「營」與「衛」同屬軍隊戰爭的範疇,其功用範疇在國家的邊陲。而對應人體營衛的作用部位在肌表,其主要功用是維護肌表的陰陽平衡,以防止病邪的侵入。《四聖心源》云:「氣統於肺,凡臟腑經絡之氣,皆肺氣之所宣布也,其在臟腑則曰氣,而在經絡則為衛。血統於肝,凡臟腑經絡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也,其在臟腑則曰血,而在經絡則為營。營衛者,經絡之氣血也。」清代名醫黃元御講得很到位,營衛行於經絡,氣血行於臟腑。以經絡和臟腑相對比,經絡在表,臟腑在里。所以《四聖心源》云:「營衛者,經絡之氣血也。」
《黃帝內經》中所講「營」的特點有二,第一,與衛氣伴行,為表。第二,行於脈中,有營養的功能。《傷寒論》中多強調其在表的特點,與衛氣互為陰陽關係,典型的例子就是由於風邪侵襲肌表所引起的中風症,病機為衛強營弱,方用桂枝湯。另外一個就是傷寒在表的麻黃湯證,其病機表現為營衛郁滯而發熱。《溫病學》中
所提出的衛氣營血的辨證方法與之不同,衛氣行於脈外,營血行於脈中,溫病學強調營、血的關係,營與血是因果關係,血由營所化生,《黃帝內經》曰:「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而《傷寒論》則更強調營、衛的關係,營與衛的關係是陰陽關係,營衛相互伴行在經隧。也可以說《傷寒論》中的營衛關係是橫向的表裡關係,而《溫病學》中的衛氣營血是縱向的上下關係。
本文摘自朱燕中老師,
《闖關記我的《黃帝內經》覺悟之旅》
由朱老師獨家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中醫時鐘
※如何補腎氣滋養秀髮?
※中醫基礎理論背誦版
※八字與中醫
※中醫經絡學說(王雄整理)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