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軍事安全的新情況與新問題
國家軍事安全的新情況與新問題
形勢——任務——政策策略(戰略),是戰略籌劃的基本邏輯。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正值歷史的大變局。把握國家軍事安全面臨的新情況,搞清楚當今世界的敵人與朋友、搞清楚未來戰爭的形勢、軍力發展的基點,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制定政策、確定戰略、擬制規劃計劃的前提和基礎。正所謂「看明白」了才能「整明白」,「整明白」了才能「干明白」。今天,主要介紹四個問題。
當今中國面臨的主要安全威脅。
1840年以來的近一百七十年間,頭一百一十年,中國是一個扁遭欺侮的國家,最開始是英國人打我們,後來是日本人、法國人、八國聯軍打我們,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我們遭受的外來侵略就達470多次;從1840年到1905年的65年間,我們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就有745個之多。
新中國成立後的三四十年,中國是一個面臨嚴重安全威脅的國家,美國、日本、韓國、東盟搞海上封鎖,印度在喜馬拉雅山兩邊折騰,蘇聯在三北方面大兵壓境。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台灣海峽緊張局勢、中印邊境戰火、中蘇邊境戰火、南海戰火(西沙之戰3·14海戰)、中越邊境戰火,一個接著一個,直到1987年「兩山作戰」打出個「血染的風采」,戰爭威脅才消停下來。
今天,情況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按照「企圖+能力=威脅」的原理進行分析可見:全球192年國家中,有條件對中國構成嚴重安全威脅的只有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印度、巴西等少數幾個大國。但這些國家中,同時具備「企圖+能力」的基本不存在。從周邊看,陸路接壤的14個國家—俄羅斯、蒙古、朝鮮、越南、寮國、緬甸、印度、尼泊爾、不丹、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坦、哈薩克,海上相望的8個國家—朝鮮、韓國、日本、越南、菲律賓、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這些國家大多數是友好的,少數不友好的國家也是有賦心沒有賦本事。
不能否認,我們還有台灣問題沒有解決,東海主權和權益(包括釣魚島)問題,南海主權和權益問題日益嚴重,但從國家生存與發展的角度講,嚴重影響國家安全的戰爭威脅基本不存在了。換句話說,今天的中國已經沒有「大灰狼」敲門式的安全威脅了。
那麼,中國面臨的安全威脅主要是什麼?
有人說是「網路戰爭」,有人說是「貨幣戰爭」,有人說是「金融戰爭」。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有失偏頗。一方面,所謂的「網路戰爭」、「貨幣戰爭」、「金融戰爭」等並不屬於戰爭的範疇;另一方面,它們所帶來的危害無論是對於國家生存而言,還是對國家發展而言,影響都十分有限的。2008年9月15日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號稱「百年一遇」,是「金融海嘯」、「金融風暴」,雖然我們的經濟尤其是外面型經濟遭受了一定的衝擊,雖然我們不得不紮緊自己的錢口袋,但就國家整體而言,「山還是那個山,水還是那個水」。
依我之見,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中國在國際社會所面臨的安全威脅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每一,不斷拓展的海外利益面臨的威脅越來越嚴重。比如,海盜襲擊。有人說海盜襲擊「21世紀的戰爭」,這話雖然言過其實,但海盜襲擊已經成為沒有戰爭情況下,繼恐怖主義之後第二大安全威脅。當今世界,海盜猖钁的海域主要有亞丁灣、幾內亞灣、索馬利亞海盆、馬六甲海峽等。中國的西行海上通道有許多都要途徑這些海盜活動區。2009年10月19日,我國「德新海」號散裝貨輪在印度洋遭海盜劫持,25名船員被綁架。這次海盜襲擊,是在有40多個國家海軍參與護航和反海盜行動的情況下發生的,是在中國海軍丁灣護航行動常態化情況下發生的,它再一次表明海盜威脅的嚴重性。再如,恐怖主義襲擊。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自2000年1月起至2008年8月底,中國遭受的恐怖襲擊事件共計38起。其中,境外17起(歐美2起,中亞3起、中東4起、非洲3起、南亞5起),另外由「東突獨」分子製造了7起,「藏獨」分子製造的2起,內地大城市11起,法輪功高科持攻擊1起。又如,綁架集團、武裝反叛組織等一類非政會組織的襲擾。我們在巴基斯坦瓜德爾港的投資與建設項目之所以下馬,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安全問題無法解決。2009年9月下旬,奈及利亞南部產油區最大的反叛武裝「尼日河三角洲解放運動」警告中國石油公司,不要對奈及利亞產油區進行投資,並強調說,將對中國石油公司進行武裝襲擊。
第二,周邊不安定因素的影響日益增大。中國周邊是目前世界上國家數量最多、「弱政府」最多、不安定因素最多的地區。比如,朝核試驗本身對於中國來說就是一個嚴重的隱患。當年,美國、蘇聯、中國發展核武都是在方圓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平方公里的無人大沙漠進行試驗,英、法兩國是在太平洋無人小島進行試驗,而朝鮮試驗地點距離中朝邊界最近的地方僅85公里,距離中國東北邊界重鎮延邊僅180公里。眾所周知,東北亞地區人口密集,一旦出現事故,不僅朝鮮民族的子孫後代將無立足這地,周邊國家也要遭受長遠影響。另外,即使不打核戰爭而只打核設施,其影響也是巨大的。目前,朝鮮半島建有近20座核電站,只要有4~5座核電站被常規武器摧毀,朝鮮半島就會成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同時,其輻射距離可達400~1400公里,核塵埃在幾個小時之內就可以飄落到日本和俄羅斯的濱海邊區,中國的東北、華北、華東地區將是核塵埃的重要散落地。朝鮮一旦發生大的變亂,中國還將承受巨大的難民壓力。目前朝鮮有2300萬人口,除去120萬軍、200萬左右的准軍事人員、200萬左右的黨政官員、767萬老弱病殘(按總人口的1/3計),還有1000多萬人都有可能成為外流的難民。從地理條件上看,朝鮮難民有南下韓國、東渡日本、北上中國三種選擇。「三八線」設防嚴密,「南下」將十分困難。日本海風高浪大,東渡日本有很大的危險性,而且人數也十分有限。長期以來,中朝邊境幾乎是不設防的邊境線,近1400公里的正面上,跑過一兩三百萬人是很容易的事情。按照湧入200萬難民計算,一人一天一斤口糧,就需要200萬斤。更主要是的200萬無業人員,住在哪裡?幹什麼?這都將是嚴重的社會問題。再如,緬甸問題。從2009年8月8日開始,緬甸政府與「果敢同盟軍」發生武裝衝突。彭家聲所領導的「果敢同盟軍」管轄的「第一特區」,是緬甸現存的12個「特區」之一,總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人口約13萬,95%為華人,擁有武裝人員約1500人。在這次衝突中,先後有3.7萬邊民湧入我國境內。長期以來,緬甸就是一個不穩定的國家,軍人與政治家、國家政府與「特區」是導致長期不穩定的兩對矛盾,「特區」問題是緬甸的「定時炸彈」。果敢戰火是緬甸政府解決「特區」問題的開端。在民主進程、「特區」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緬甸將處於嚴重不穩定狀態,不穩定的緬甸,將嚴重影響中國南部方向地安寧,嚴重影響中國南下印度洋陸路大通道的建設。又如,印巴矛盾、巴基斯坦塔利班問題、阿富汗問題也都不是嚴重的不穩定因素。更可怕的是,這三個問題目前還看不到曙光。2009年10月10日至11日巴基斯坦塔利班公然襲擊了巴基斯坦陸軍總部,打死了1名准將、劫持了近50名士兵人質,狠狠的羞辱了一把「強大的巴基斯坦陸軍」。11月2日塔利班在巴基斯坦陸軍附近數百米的地方又製造了一起自殺式襲擊事件,導致29死36傷。2009年10月28日駐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聯合國機構、阿富汗總統府、阿富汗唯一的五星級酒店和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同時遭到塔利班的恐怖襲擊,造成100多人死亡。因此,有媒體稱,「塔利班已經成為折磨世界的第一強國」。印巴不盾、巴基斯坦塔利班問題都將嚴重影響我西南方向的穩定;巴基斯坦的不穩定還將影響我通向印度洋的第二條陸路大通道的建設;阿富汗問題將長期影響我國西部方向的安寧。
第三,大規模武器擴散問題形勢嚴峻。核武器是迄今為止實戰使用過的最具殺傷力的戰爭工具。美國著名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有840萬軍事人員和130萬平民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戰有1690萬軍人人員和3430萬平民傷亡。如果爆發新的世界性戰爭的話,必將是核戰爭,傷亡人數將是一戰、二戰的幾倍甚至數十倍。1985年9月,國際科學聯盟理事會的報告稱,核武器攻擊造成的衝擊波和輻射效應會直接奪走幾億人的生命,並全使全世界10~40億人死於饑荒。這種饑荒起因於「核冬天」—核爆炸產生的黑色蘑茹雲形成的巨大雲層,它會遮蓋地球,使全球的作物得不到熱量和陽光。46年前,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曾發出疑問:如果將來核武器落到「許多人」手裡,世界會變成什麼樣?有專家介紹說,截至2009年8月底,世界核庫共有2.6萬個核彈頭。其中處於戒備狀態的近1萬顆,含美國的3342顆(2700)。俄羅斯的5493顆(4030),英國的180顆(160),法國的350顆(300),印度的70顆。國際原子能的機構總幹事巴拉迪2009年5月表示:「不久後世界將出現9個核國家,還很可能有10個或20個潛在核國家」。1967年簽訂、1971年生效的《防止核擴散條約》,只承認美、蘇、法、中五個國家是合法的核武器國家,但這個國際法條約的合理性本身就受到質疑。在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問題上有一個悖論,即:一方面,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具有掌握核技術包括核武器的權利,另一方面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擁有核武器都將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構成安全威脅。對於大國來說,核武器是身份的象徵、國際話語權的基礎、管理世界的「傢伙」;對於中小國家來說,核武器則是安全的保障、參與世界政治的「入揚券」。目前的世界上,擁有核武器的大國與中小國家,基本上處於「麻桿打狼,兩頭害怕」狀態。因此,奧巴馬政府上台以後不久,即提出「無核世界」倡議。實際上,早在「9·11」事件之後,美國就推動搞起來一個「防止核擴散安全倡議」,目前已有92個國家參與。但核擴散問題仍然是面臨嚴峻挑戰。
第四,新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中國帶來新的安全問題。「落實就要挨打」並不是指的GDP指數落後,而是指科學技術及其物化了的軍事實力落後。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們在科學技術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是不容否定的。「兩彈一星」、神舟飛船、探月工程,以及國慶閱兵所展示的武器裝備等,都是科技發展的結晶。但我們也必須看到,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並沒有縮小。總體差距依然為10~15年,有的為5年,有的則達100年。「神七」上天、翟志剛太空行走,在展示中國進步的同時,也表明了中國的落後。蘇聯的加加林早在50年前就進入太空,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是1965年3月18日由蘇聯宇航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完成的。翟志剛是當今世界上完成太空行走的第354人。代表一個國家當代綜合科技水平的是「三大件」,即大飛機、航母、衛星定位系統。目前,我們的「三大件」都有了計劃、都在研製中。但是,一方面已經「晚了三秋」;另一方面是技術上比較落後。根據國家有關部門公布的計劃,民用大飛機要到2016年可以領證,根據日本媒體的報道,軍用大飛機2009年底可以亮相,2015年裝備部隊,起飛重量200噸;按照日本媒體產說法,中國航母到2015年有望下水,但由於採用常規動力,「中國航母」還沒有下水就已經落後了五十年左右;衛星定位系統如果不出大的意外,要到2020年可能覆蓋全球。在日用科技上的落後也不容樂觀,尤其在日用科技使用率上的差距依然是驚人的。據美國《耶魯全球化》雜誌的數據顯示,每千人汽車擁有率,美國為777輛,日本為447輛,中國僅為17輛。
總之,海外國家利益安全問題、周邊安寧、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以及科學技術上的嚴重落後,是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在國際社會所面臨的主要安全威脅。
就國內而言,社會政治經濟總體上是穩定的,尤其是黨的政策不但沒有出現大的失誤,而且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與和平崛起、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等理念的提出,「人心國穩、穩中求富」已成大勢。2006年,美國皮尤世界民情年度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人對執政黨的國家政府、生活狀況的滿意度為81%,美國僅為29%,日本為27%,法國才20%。宏觀經濟穩定、社會整體穩定、政治局面穩定,是一個時期以來中國高度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國家內安全的重要保證。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影響國家安全穩定的國內因素不僅一個都沒有減少,而且還有許多新的問題不斷出現。「三農」問題、階層矛盾問題、貧富差距問題,以及分裂主義問題、恐怖主義問題、極端宗教主義問題、邪教問題等。都有可能成為嚴重影響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在諸多影響國家戰勝中國,最終可能打敗中國的只能是中國自己。而這個可能打敗中國的最大敵人,就是腐敗!
自2006年以來發生的河北「繩油屯事件」(奪地血案)、「貴州翁安事件」(七天七年七小時)、「甘肅隴面事件」(遷城之禍)、「雲南孟連事件」(權與利),以及2008年的3·14事件、2009年的7·5事件等。都清晰地告訴我們,群體事件、惡性事件無不與腐敗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我們可以說它有民族因素、有宗教因素、有境內外故對勢力的因素,但民族問題、宗教問題、境內外敵對勢力的鬧騰並不是今天才有,為什麼新中國成立60年來沒有發生過這樣嚴重的問題,甚至連我們不堪回首的文化大革命時期都沒有發生這樣的問題,而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卻發生了這樣的問題呢?這是一個很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我們不能簡單地說,人均3000美元就是社會的「不穩定期」,難道只有1美元的社會是穩定的,而有了3000美元社會就不穩定了,這個理能說得通嗎?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腐敗的嚴重危害。毛澤東當年之所以強調「周期率」的問題、最害怕共產党進城「考試不合格」,就是擔心由於我們自身的腐敗而導致共產主義事業的功敗垂成。今天,黨中央大力加強黨建,也是出於這樣一種深層的考慮。
腐敗—絕不是簡單的貪點、占點、吃喝喝、玩弄異性,吏制的腐敗是最大的腐敗,平庸者勝、不作為者好、唯上者升,等等,導致了一種腐朽的政治機制,只要是官場,就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就存在脫離群眾、欺上瞞下的問題。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來臨的時候,一引起人為了掩蓋自己的腐敗和無能,而有意識地轉嫁矛盾、挑起血仇!這種情況,西漢文景盛世後期出現過,唐代開元盛世後斯出現近,清王朝康乾盛世後斯也出現後,乾隆去世不過二三十年,清王朝就走向了徹底衷敗。而我們,如同「老齡化」來得太早了一樣,在盛世還只是一個目標、崛起還剛剛開始之時,腐敗問題就已經十分普遍、十分嚴重。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最近發表文章指出: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說,最大的憂患是腐敗,「為數不少的黨政幹部醉生夢死,專註腐敗,私利至上,豪無政治責任感。這種情況越到地方,越是嚴重。儘管很多地方已經淪為高度的無政府狀態,但地方官員就是不聞不問,似乎政權的存在與否和自己豪無相關」。
腐敗本身不是軍事安全問題,但腐敗發展到一定程度並其他一些因素相聯結,就必然引發大規模群體事件,從而嚴重觸及國家核心利益,這就不能不動用軍事力量。近年來,一次動用總兵力上萬人甚至十萬人的情況已經比較常見。
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目前我國面臨的安全形勢還是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在國家安全問題上,有幾個觀念層面的問題需要國考。第一,國家安全的客觀性與主觀性。所謂「客觀性」,是說國家安全不安全從客觀上講是一種存在。所謂「主觀性」,是說國家安全與不安全雖然是一種客觀存在,但也是一種主觀認識、主觀判斷的結果。不同的「思想前提」、「理論基礎」往往會產生不同的判斷結論。道理很簡單,讓你去機場接人,如果你的旁邊蹲著一隻老虎,你會膽戰心驚、忐忑不安,恨時間過得太慢;但如果你的旁邊有一們美麗女朗,你不但不會著急,而且還會恨時間走得太快。第二,國家安全的標準是什麼?馬克思主義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我認為,在國家安全問題上,絕對的安全是不存在的,相對的安全是客觀的。我們追求國家安全的努力應當是絕對的,也就是說不放棄、不拋棄、不氯餒;但衡量國家安全的標準應當是相對的,也就是說不能圖那些虛假的安全、不能放棄戰爭手段,也不能做不到的事情、不能害怕妥協。人類歷史反覆告訴我們,沒有戰爭並不等於安全,有了戰火不等於不安全。第三,對大規模群體事件到底怎麼看?應當肯定地說,大規模群體事件已經成為嚴重影響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隨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利益分配的持續不平衡,以及一些政策措施的嚴重失當,發生大規模群體事件的情況短時期內不可能排除,而且還有可能呈現增長的趨勢。我認為,對於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要看到它的嚴重性,要從腐敗、決策失誤、政策失當的角度深挖根由,逐步消除大規模群體事件。二是要看到它伯必然性。人吃五穀雜糧,時不時地生個癤子、長個瘡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偌大個國家,正進行著千百年來如此深刻的社會變革,有個萬把人甚至十萬八萬人鬧點事情、殺個人放把火也是十分正常的情況,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更沒有什麼可怕的!
二、當今中國的主要敵人是誰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這是毛澤東的著名論斷,也是毛澤東時代我黨我國確定政策策略的重要基礎。今天,世界進入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在實現崛起、維護和平、創建和諧世界的進程中,我們也面臨著一個現實的誰敵誰友的問題。目前我們正處在世界歷史的大變局之中,崛起的中國如何選擇自己的朋友、如何看待自己的敵人,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都是至著重要的。
「敵人」(enemy)一詞,來自拉丁文inimicus,原本的意思為「不是朋友」。後來,這個詞被逐漸妖魔化成仇人、壞人等。按照漢語詞典的說法,敵人是「敵對的人」,是「敵對的方面」。依我之見,敵人就是「有利害衝突不能相容者」!在個人層面,是殺父、奪妻、食子、侵吞家產錢財者;在國家層面,是顛覆政權、侵犯主權、傷害公民生命財產安全者。相對敵人而言的是「朋友」,「朋友」一詞在中國的辭書中說法不一。有的說是「雖無親屬、師生等關係但彼此熟識、了解並能相互關心、幫助的人」,有的說是「彼此有交情的人」。不管怎麼說,敵人與朋友是相對立的兩類人群。當然,任何事物都是時代的產物,「敵與」「友」亦不例外,也是一個歷史範疇。
從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的情況看,和平崛起是中國最大的利益所在,實現崛起、維護和平、為世界做更多貢獻是中國的歷史任務。這就決定了我們判斷中國的敵人與朋友的根本標準。就敵人而言,具體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衡量。
①是否以武力侵犯我主權、權益和海外利益、傷害我公民
②是否顛覆我政權、分裂我國家
③是否以武力嚴重破壞地區與世界和平
④是否支持上述行動
⑤是否宣布以我為敵
⑥是滯企圖採取上述行動
當然,上述幾個方面有兩個「度」需要把握,第一,行為主體是國家、政治集團或非政府組織而不是個人;第二,行為規模達到一定程度,而不是「黃鼠狼娶媳婦—小打小鬧」。
至於上述標準是否合適,還需要進一上分析研究,但不一個衡量標準是非常必要的,在敵、友的問題上不能憑主觀好惡,不能瞅著誰不順眼就把誰當成敵人、看著誰好看就認為誰是朋友。
如前所述,戰略學上有一個基本原理,即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是否能構成安全威脅,一要看有沒有企圖,二是看沒有能力,「企圖+能力」才是安全威脅。按照這個原理,再加上衡量敵人的標準,我們來分析一下當今世界,有條件成為中國的敵人的只有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印度、巴西等六個大國。那麼:
——美國是敵人嗎?
首先應當肯定的說,美國有能力!這個世界上能夠摧毀中國的也只有美國,但美國有企圖嗎?有人說,美國的敵人只能是中國,如果不是,那麼就是美國的政治家、戰略家不負責;中國的敵人只能是美國,如果不是,那就是中國的政治家、戰略家犯了戰略性錯誤。還有人說,中國不能沒有敵人,美國就是中國的敵人,只有俊子才會把美國當成朋友。……說者慷慨激昂,許多聽者也讚嘆不已。目前的問題是,這種說法的依據是什麼?就是一句聽著過癮、細琢磨很難成立的套話嗎?
從中美關係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美之間確實經歷了一個較長的「對抗階段,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已經逐步有「聯合、「合作+鬥爭」,發展為「發展合作、不搞對抗」的歷史階段。小布會執政八年,在世界上確實幹了許多不漂亮的事情,但也正是在他執政期間,中美關係發展到最好的時期。
從我們方面看,既然把美國視為敵人,為什麼還要把自己的錢大把大把地放到美國人的兜里呢?今天的中國,已經是美國第一大債權國。2009年7月16日,美國財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為8005億美元。另有資料介紹,我們還有4890億美元機構債券(如「兩房」等)、1210億美元的企業債券、1040億美元的美國股票,加起來總計是15145億美元。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用外電的話說,「平均每個美國人欠中國4000美元」。既然把美國視為敵人,為什麼還要與美國做買賣呢?目前中美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美國是中國第二大出口市場,中國是美國第三大出口市場。根據美國政府公布的數據,中國是美國出口增長最快的海外市場,2000年到2008年,美國對華出口增長了約300%,面同期列第二位的美國對德國增幅只有70%左右。按照美國貿易全國委員會的統計,美國幾乎所有的州、縣以及國會選區,都從對華貿易中受益。2008年,中美雙邊貿易額達3337.4億美元。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和棉花,分別佔美國出口總量的49%和34%。美國在華投資項目累計達5.7萬多個,投資額超過610億美元。今年1至7月份,中美簽訂技術引進合同888項,合同金額達32.6億美元,是時增長41.3%,佔中國技術引進合同總額的25.3%,在中國技術引進來源地中列第一位。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約佔中國GDP的7.7%。美國傳統基金會亞洲經濟問題研究員史劍道發表文章說:2008年中國約45%的出口商品銷往美國和歐盟。中國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佔中國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而中國三份之一的GDP來自出口。2009年10月16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中國外匯儲備已達2.27萬億美元(德國《商報》說2.3萬億美元),其中2/3是美元。
對於美國是不是敵人的問題,我思考了十多年。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研究實現祖國統一的方略時即開始琢磨這個問題。不能否認,美國增經是我們的敵人。抗日戰爭勝利後,美國幫助國民黨政府打內戰,為蔣介石的軍隊提供武器裝備;新中國剛剛成立,美國又把第七艦隊橫在台灣海峽,導致今天我們還在為祖國統一而耗神費力,美國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迫使百業待興的中國不得不拿出大量人力財力去打一場艱苦的保家衛國的戰爭。1989年的「六四」風波,讓當代中國人目睹了一些美國人在這場政治事件中的卑劣行徑。蘇聯解體、東歐巨變,更增添了我們對美國「和平演變」手法的憎惡。冷戰結束之後,瞅著「美國佬」那副傲慢自大的德性,真恨不得上去踹他一腳!
我們必須承認,在美國國會確實有一夥「屠龍派」。他們在人權、貿易和匯率等問題上激烈批評中國(相對對華友好的「擁抱熊貓派」而言)。還有那麼一些美國議員,只要中國有事兒,他們就會跑出來出呼海嘯般的譴責中國。
我們必須承認,在美國國防部確實有一伙人將中國「敵對化」。他們總是把中國視為敵人,每當中美關係步上一個新的台階的時候,他們就會整點兒「故事」出來,像炸館事件、撞機事件、偵察船事件等,把中美關係拖入尷尬、窘困甚至危機的境地;他們還在經貿領域搞對華高技術產品的出口限制,等等。
我們必須承認,美國情報機構確實有一伙人瞅著中國像敵人。2009年9月15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發布了《2009年國家情報戰略》報告,將伊朗、朝鮮、俄羅斯、中國列入挑戰美國利益的主要國家。美國情報系統自古以來就有一個毛病,即看誰都像敵人(這也許是世界各國情報機構的通病)。這份報告關於中國的原話是這樣說的:「中國與美國存在許多共同利益,但其在外交領域不斷加大對自然資源的關注並推進軍事現代化,是複雜的全球挑戰之一」。
我們必須承認,在美國的智襄機構里確實有一夥「反華勢力」。這幫傢伙總拿中國說事兒,「中國威脅論」的理論根據大多是他們提出來的。每到重大政治關頭,他們都要出來嘰哩哇啦一番,好像生怕被人當啞巴賣了。
我們必須承認,在美國的政策中確實在防範中國的內容—擔心中國成為美國的敵人。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冷戰結束以來的中美關係在總體向前的同時,也時不時地出現一些阻滯甚至倒退的情況,不和諧的插曲更不是勝枚舉。2009年八、九月間接連出現的「輪胎案」、《國家情報戰略》報告、達賴問題、國防部長說「中國威脅」等,就是最新的佐證。
但說美國是敵人也好,說美國不是敵人也罷 ,都不能憑主觀臆斷,都必須以事實為依據。這個依據,就是「能力+企圖+現行」(主要是現行侵略和傷害行徑)。可以肯定地說,美國有能力;但同樣可以肯定地說,美國沒有企圖,或者說美國不可能有企圖。一方面,是中美雙方經濟利益所決定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今天的中美經濟關係,有的說是「夫妻關係」,有的說是「毒販子與癮君子的關係」,不管怎麼說是根本無法分離的;一方面,是美國霸權追求所決定的,中美交惡,中國損失的只是發展機遇—「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而美國損失的將是霸主地位,歐盟、日本甚至印度都有可能取而代之。正因為如此,美國對華也基本沒有「敵人」的「現行」!
2006年以來,在美國出現了「中美國」的概念,金融危機爆發以後,「G2論」風靡世界。有的人大唱讚歌,有的人堅決反對,有的人說是必然,有的人說根本不可能。我認為,G2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從人類歷史看,先後經歷了無極、多極、單極四種模式,實踐證明這些國際格局都是不可持久的。 G2一中美共治將是一種全新的國際格局,一種很可能持久的國際模式。從現實看,G2不是美國杜撰出來的,不是中國自己想出來的,也不是哪個國家喜歡不喜歡的事情,而是世界發展的需要,是「有作為」的必然結果。打個通俗的比方,地球是個大家庭,兄弟姐妹一大幫,沒有個說了算的怎麼能行?大家都說了算,就都說了不算;一個人說了算,沒有制衡,就是霸權;兩個人說了算,可以互相制約、互相商量,擁有構建和諧家庭的組織基礎。之所以是中美、兩國的G2,而不是其他國家的 G2,也不是什麼G3、G4,除了中美兩國的地幅、人口、經濟和軍事實力等因素外,還因為中美兩國具有強烈的全球意識、國際責任意識。有一位美國著名者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講後這樣一段話,他說:「今天的世界就像一所大房子,目前這所房子著火了,先是歐洲人跑了、日本人跑了、後來是俄羅斯人、印度人、巴西人跑了,許多中小國家自顧不暇,這個時候,只有中國人、美國人站出來救火,那麼你說這個世界應當由誰來承擔領導責任呢?」應該說,這位美國學者講得很有道理!當然,今天議論的主題是「敵人」而不是G2,說到G2的問題也只是想說兩個共治世界的國家不應當也不可能成為敵人!
當然,說美國不是敵人,並不是說美國就已經是我們的盟友了,這並不否定美國是競爭對手,也中否定中美之間存在的矛盾與鬥爭。
——歐盟是敵人嗎?
——俄羅斯是敵人嗎?
蘇聯曾經是中國的「老大哥」,也曾經是對中國威脅最大的「蘇聯社會帝國主義」。今天的俄羅斯,發展速度不慢、核武器數量不少,普京還時不時地展示一下自己「強勁的肌肉」、到動物園裡打打「老虎」,但它的總體經濟規模畢竟比較小,2008年的GDP總量在世界上僅排在第九位,日益減少的人口也已經開始嚴重製約俄羅斯的可持續發展。當年的蘇美是一對冤家,今天的俄美也不是什麼「好兄弟」。俄美國兩家的矛盾,客觀上也決定了俄羅斯不可能把中國當成敵人。目前,中俄兩國邊境問題已經全部解決;2008年雙邊貿易達到568.3億美元,實現了質的飛躍。兩國貿易結構進一步改善,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所佔比重不斷提高,雙方在能源、化工、冶金、電信、航空、林業、金融等領域內一系列大型經濟技術合作項目正有序進行,相互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可以說,日趨緊密的經貿聯繫,已經成為中俄關係的「穩定器」,為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了可靠保證。
——日本是敵人嗎?
歷史上,日本有著六七十年的侵華歷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是中華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的吶喊。今天,日本在東海劃界問題、釣魚島歸屬問題,以及侵華戰爭問題上,總是時不時地折騰點事兒出來。但這些因素還構不成兩國敵對關係的基礎。今天的日本,經濟上背負著世界上最大的赤字,利率幾乎等於零,面對金融危機想刺激經濟也沒有辦法;政治上處於極度動蕩期,10年換了10任首相,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執政50多年的自民黨下台了、毫無執政經歷的民主黨上台了,政治亂象將持續發展;文化上,嚴重的島國心理、缺乏承擔國際政治責任的傳統,都使得日本成不了大氣候,當然也成不了「大敵人」。日本自衛隊雖然裝備精良,但畢竟是一支只有二三十萬人的「自衛力量」,雖然擁有核技術但並沒有核武器。以海軍為例,按照日本2008年版防衛白皮書的說法,中國海軍擁有艦艇860艘、總排量為117萬噸,日本海上自衛隊只有150艘、總排量為47.7萬噸。因此,日本「自衛隊」看家護院還可以,拉出來打中國就差點勁兒!
——印度是敵人嗎?
歷史上,中印邊境反擊作戰,我們把印度打了個底朝天,至今印度人依然耿耿於懷。目前,在中國周邊14個國家中,只有中印還沒有就邊境劃界問題達成協議,雙方有9萬多平方公里的爭議區。印度已經是實際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印度的一些政客、軍人還時不時地鬧騰著「中國威脅」、叫喊「中印之戰」。2009年頭九個月,印度媒體和一些學者在所謂「中國入侵」的「四大事件」上炒得十分熱鬧。一是說中國直升機入侵印度領空,二是說中國軍人入侵拉達克地區並用漢字在該地的一塊石頭上寫上「中國」二字,三是說中國軍隊威脅拉達克地區的印度牧民,四是說中國陰止達賴訪問「阿魯納恰爾邦」(中國藏南地區)。最終,印度總理辛格、印軍陸軍參謀長卡普欠等軍政要人先後出來指責和抨擊媒體,公開表示「中國入侵」的說法不屬實。依我之見,中印之間無戰事!從地緣上講,喜馬雅山橫亘在中印之間,而且北高南低,印度根本無法對中國發動地面進攻;從經濟上講,中印是南亞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2008年雙邊貿易額達到517.8億美元,而且還在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雙方合作潛力巨大;從政治上講,印度需要中國這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社會的支持,印度在南亞已經有一個死敵巴基斯坦,印度沒有與中國交惡的任何理由。況且,印度也根本不具備與中國打仗的能力。一個時期以來,一些印度人總認為中國「過得好」,IT業、航天技術確實比中國強一些,但北京奧運會才得了有始以來的第一塊金牌,窮兮兮、髒兮兮、亂鬨哄,不要說對中國構成安全威脅,就是趕上中國也至少需要20—30年。2008年11月發生的孟買恐怖襲擊,偌大一個國家讓10名恐怖分子折騰了整整60個小時,足見其成不了大氣。民族性格上的自負、狹隘和對歷史舊賬的戀戀不捨,都決定了印度在世界上根本無法擔當大任,因此,也根本不具備成為中國的敵人的條件!
——巴西是敵人嗎?
巴西是地緣上距離中國最遠的一個大國,也是當今世界七大國中最弱小的一個國家。巴西雖然桑巴舞跳得不錯、足球踢得很好、地緣位置也很有利,但經濟規模有限、政治影響力不大、軍事上沒有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兵器做支撐,因此在短時間內很難成為支撐世界一角的角色。長期以來,中巴兩國關係不錯,巴西是中國在南美最大的貿易夥伴。可以說,在諸大國中,巴西是最無「可能」亦無「企圖」對中國構成嚴重威脅的國家。
那麼,周圍邊陸路接壤的14個國家、海上相望的8個國家(含陸路亦接壤的朝鮮、越南兩國)有敵人嗎?不能否認,我們在黃海、東海、南海主權和權益上與朝鮮、韓國、日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有爭議,有矛盾,也存在著武裝衝突甚至戰爭的可能。但把由於歷史的原因、國際海洋法公約的漏洞所造成的矛盾雙方視為敵對國家,恐怕是不妥當的。
世界上五大洲、四大洋的其他一百多個中小國家中有敵人嗎?雖然,目前還有23個小國、窮國與台灣保持著外交關係,但它們多是台灣「銀彈外交」俘虜,如果我們繼續「金彈外交」就可能立馬把它們拉過來;雖然,目前我國在非洲、南亞、中東的一些企業和人員生命財產安全時常受到威脅,但這種威脅的行為體並非國家,而是一些非國家組織。
當今世界,中國的敵人到底是誰?我認為,按照「企圖+能力+現行」的標準來衡量,中國的敵人具有「三非」的特徵,即非國家行為體、非正規武裝集團、非戰爭行動樣式。它們主要是恐怖主義勢力、分裂主義勢力、海盜、武裝綁架集團、非政府武裝組織等。
世界著名文學巨匠、印度的泰戈爾有一句名言:「我們把世界看錯了,反說世界欺騙了我們。」在國家安全形勢判斷上、在敵與友的問題上,我有幾個基本想法。第一,不能延續拿敵人當發展動力源的傳統。中國古人講,「無敵國外患,國恆亡」。這是祖訓、是幾千年來戰略思想的傳統內容。人類歷史也反覆告訴我們,當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面臨威脅時,往往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拼搏向上、積極進取;而當沒有威脅時,往往燈紅酒綠、消沉低迷、腐化墮落、不思進取。但目前的問題是,人類文明已經高度發展,如果依然延用這樣一種文化傳統,就勢必沒事找事、沒有鬼非要弄出個鬼來。實踐告訴我們,即使沒有敵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會具有不竭的發展動力,瑞典、瑞士、澳大利亞等國的發展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第二,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應當重新擺放敵與友的位置。在革命與戰爭的年代,敵人是首要之首要的問題,因為就你就是要革命、你就是要戰勝敵人,如果不首先抗清楚敵人是誰、敵人在哪裡,那就是瞎鬧騰。但在和平與發展的年代,時代主題是維護和平、大力發展,敵人已經不是主要矛盾、不是主要的矛盾方面,如果我們簡單地套用革命與戰爭年代的做法,那麼,我們就會在國際社會重犯已經在國內曾經犯過的「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因此,在和平與發展的年代,應當把「誰是我們的朋友」擺在「首要問題」的首要位置上。第三,在敵與友的問題上堅持「利益決定論」標準。「利益決定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經典論斷。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關係都與利益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都是由利益所決定的。任何友誼、情義、道義、責任在利益面前都顯得十分蒼白。在國家關係上,利益也是決定性的因素。對於這一點,我們必須多一些理智,少一點情感和意識形態色彩。
三、未來戰爭的基本形態
「未來」,是一個寬泛的、抽象的概念。十年八是未來,三十年五十年是未來,百年、千年也是未來。在戰爭形態和軍事問題上,我對「未來」的把握有兩個時間節點,一個是未來十年八年可能發生的戰爭或武裝衝突,再一個是未來二三十年可能發生的戰爭或武裝衝突。之所以把這兩個節點作為對未來戰爭形態和武裝衝突樣式判斷的時間基點,一方面是「爺爺管不了孫子的事兒」,這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再一方面,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對戰爭形態影響的周期性,這個周期大約就是二三十年左右。
基於上述兩個時間節點,我的判斷主要有三點:第一,大戰基本可以排除。具體講,就是爆發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爆發大規模地區戰爭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爆發大國之間戰爭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三個「基本可以排除」的核心是,大國之間的戰爭基本可以排除。這裡,有經濟全球化的原因,有人類文明和政治進步的原因,也有大車都有「原子彈」的原因。早在1970年毛澤東就講過:大國之間的戰爭包括世界大戰雖然都是可能的,但因為有了原子彈,「大家都不敢下手」。21世紀以來,美國確定了兩項基本政策,一個是絕不與中國、俄羅斯這樣的大國打仗,再一個就是絕不打打不贏或者打贏了也撤不出來的戰爭。在這個世界上,如果美國不想和你打仗,那麼,你為什麼要去找美國人打仗呢?
第二,小戰、武裝衝突和非戰爭軍事行動將是軍事領域搶眼的「鏡頭」。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多種安全威脅」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命題。應當肯定地說,這是對「三個提供、一個發揮」歷史使命的進一步詮釋,是從國家安全形勢出發、從國家利益出發、從國家武裝力量建設的長遠發展出發,實現「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為「養兵千日,用兵千日」戰略轉變的重要舉措。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對於軍隊來說,威脅再多,應對戰爭威脅是最主要的;任務再多,打贏戰爭是最根本的!今後一個時期,我軍可能遂行的戰爭行動,將主要是台海之戰、東海之路、南海之距、邊境反擊作戰、首都防空作戰;我軍可能遂行的非戰爭軍事行動,將主要包括12個方面,即朝鮮半島越境封控行動,中亞方向反恐行動,中南方向(緬甸)維穩行動,西南方向聯合反恐行動(巴基斯坦),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聯合保交行動,亞丁灣、幾內亞灣、加勒比海、南海聯合反海盜行動,東南亞方向國際救援行動和緊急救助行動,中北非地區、中東地區、南美地區緊急救助行動(我公民、僑民——,南北極科考護衛行動,太空防衛行動,京滬穗地區防暴行動,儲油區和輸油管線安全防衛行動。在上述行動中,最需要加緊準備但最不可能發生的是台海之戰、首教防空之戰;最需要精心準備而且最有可能發生的是東海之戰、南海之戰、越境封控、遠洋保交、反海盜和反恐的「定點清剿」、太空防衛等。
第三,未來二三十年的戰爭形態是「三無」。所謂「三無」,即無人、無形、無聲。當然,「無人」並不是沒有人,而是說人少了,尤其是直接用於一線搏殺的、遂行急難險重任務的人,將大大減少。美國計劃2015年將一線部隊的一半改為「機器人」。在2008/2009年交替之際的以色列「鑄鉛行動」中,一個小女兵就控制了數個火力點的發射平台,直接擔負打擊任務。「無形」主要是指通過隱形、藏匿、變軌、加速等技術措施,使對方無法發現,通俗地說「看不見」就是無形。「無聲」主要是指通過採取消聲、生物、激光、電子、網路、納米等技術,使包括機動、打擊、攻擊等行動在內的軍事行動無聲無息,通俗地說「聽不見」就是無聲。
實際上,在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以色列的「鑄鉛行動」中,「三無戰爭」已經初露端倪。在阿富汗戰場上,目前無人機已經是最常見的「戰鬥員」,美國的最新式無人機,可以攜帶14枚空對地導彈、裝載有激光和GPS定位系統制導炸彈、連續飛行14小時,這種無人機平均每天有數十架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城市、山區和道路上空盤旋。從2008年8月31日起,美國中央情報局至少使用「食肉者」無人機發動了38次襲擊,已經殺死「基地」組織9名高級領導人以及一批隨員。正因為這種「來無影、去無蹤」的無人攻擊,「已經導致恐怖分子網路陷入了自2001年以來最嚴重的混亂之中」。英國《泰晤士報》發表文章說,無人機已經成為「基地」組織高層的剋星,「基地」組織的戶外營地訓練已經不得不改為室內培訓,恐怖分子高層與基層之間的溝通已經無法使用電信。2007年10月23日、11月2日,美國先後在伊拉克北部的「死亡三角地帶」、巴格達的薩德爾城使用了「腦控武器」,通過一種克隆人類情感的技術,以電磁波的形式釋放出去,讓敵人在戰場上莫明其妙地放下武器。其中,在薩德爾城之戰,一下子就讓230餘名「聖城革命旅」的武裝人員瞬間「蒸發」了。這項技術的發明者、美國科學家莫利斯女士說,俄羅斯在「腦控武器」方面比美國還「歷史悠久」。而俄羅斯專家認為,美國所使用的是一種「心理場干擾技術」。
列寧講,「神奇的預言是童話,科學的預言是事實。」「三無戰爭」作為戰爭的基本形態,有其自身的必然性。
首先,人類文明對「三無戰爭」提出政治要求。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儘管在戰爭問題上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不擇手段」,但戰爭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當戰爭變成一種殺戮的時候它就改變了自己的屬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這就決定,武器裝備的可用性越大,其發展前景越廣闊;反之,武器裝備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自身的終結。比如,據美國國會技術評估辦公室稱,一台高效小型噴霧器對一個大城市釋放100公斤炭疽病孢子,其致使率即相當於1枚100萬噸級熱核炸彈的二到六倍。這也是國際社會嚴格禁止生物武器的重要原因所在。像化學武器、生物武器、核武器等,雖然對戰場上的敵人破壞力大、毀傷力強,但同時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對人類文明的毀害也是十分嚴重的,對生命的打擊十分殘酷。因此,有的已處於被禁止之列,有的處於被嚴格限制之列,雖然短時期內還不可能被完全放棄,但在可預見的未來也不會有太大的發展。人類歷史反覆告訴我們,一場慘無人道的戰爭往往會使勝利變得暗淡無光,人類文明的進步要求戰爭必須更加人性化。當代戰爭之所以強調「精確打擊」,不僅僅是個效益問題、減少附帶傷亡問題,更主要的是避免「戰爭罪」的羈絆,增大武力使用的可行性和可控性。簡單地說,戰爭作為一種政治手段,必須具有可用性。「三無戰爭」就最大限度地提供了這種可用性。
其次,科學技術發展為「三無戰爭」提供了一種可能。回顧人類歷史可見,戰爭形態的支撐性基礎是武器裝備——冷兵器時代的支撐性兵器是刀槍劍戟,火器時代的支撐性兵器是槍炮,機械化時代的支撐性兵器是坦克、飛機、艦船、導彈,信息化時代的支撐性兵器是信息技術、網路技術。武器裝備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以對人體功能的放大和拓展為基本著眼點。正是上述基本規律,決定了武器裝備發展的主軸是放大和拓展人的「肢體功能」——「感覺功能」——「智力功能」。即,冷兵器時代、火器時代放大和拓展的主要是人的肢體打擊功能,解決「打得狠」、「打得死」的問題。機械化時代放大和拓展的主要是人肢體機動軾能,解決「跑得快」、「打得遠」的問題。信息化時代的初期階段,放大和拓展的主要是人感官功能,解決「看得見」、「打得准」的問題,以及作戰體系能量聚合與釋放的問題;信息化時代的高級階段,放大和拓展的主要是人的智能——思維功能,解決「打得巧」、「贏得快」的問題,最大限度地減少自身傷亡而不必顧及損耗、最大限度地使用武力而無須承擔重大風險、最大限度地達成政治目的而不受道義和輿論羈絆的問題。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三無戰爭」的實質是「智能化戰爭」。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技術決定戰術」。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技術上的重大變革,無一例外地強制性改變了戰爭乃至社會形態。1865年,當加特林機槍研製出來以後,有這樣一段廣告詞很能說明問題:「本槍每分鐘可發射200發子彈。它與其他火器的性能差異有如麥科馬克收割機對鐮刀,或縫紉機對普能縫衣針。有了它,寥寥數人即可具備一個團的戰鬥力。毫無疑問,它將引發一場戰爭藝術的偉大革命。」
支撐「三無戰爭」的技術有很多,比如信息技術、機關報材料技術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幾種。
○納米技術。有專家估計,2025年到2030年,世界政治軍事形勢將由於納米機器人的出現而發生改變。正因為如此,「氫彈之欠」愛德化·特勒預言:誰更早地掌握納米技術,誰就將佔據下一世紀技術的制高點。
○激光技術。2009年初,美國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開發出一種能產生100千瓦致使命光速的電激光器,這裡程碑式的重大進展可以把科幻影視中的太空武器變成現實。人類經歷了40多年的挫折和失敗後,激光武器也將用於實戰。到2015年,激光槍將可能安裝到戰鬥機、坦克和艦艇上。
○機器人技術。英國國防部於2009年2月25日啟動了「國防技術計劃」,用這一計劃設計人的話講:未來戰爭中位於前線的將是機器人,它們個個都是冷酷無情的「殺手」,從而長度改變戰爭的面貌。2009年6月16日,中央電視台播放過一則以色列「蛇型機器人」的畫面,這是目前所見最具實戰化的一種偵察機器人,其動作靈敏、反映迅速如真蛇一般。可以設想,這「傢伙」一旦使用到戰場上,其戰術價值將會是巨大的。
○無人機技術。無人機從本質上講也是一種機器人。它的使用已經有五六十年的歷史了。目前,美國的「收割機」、「食肉者」無人機已經是伊拉克、阿富汗戰場上的驕子。「全球鷹」無人機可以連續飛行36小時、高度2萬米、飛行距離2萬多公里。無人機在世界各國軍隊中已經十分普遍。美國空軍2009年5月末的一份報告中公布,到2030年美國空軍將能夠生產出大量體積比晴蜓還小、飛得比蜂鳥還快的微型空中飛行器。
再次,戰術運用在「三無戰爭」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古往今來,戰術運用的重點是通過對力量的調度(主要是兵力、兵器),形成有利於我而不利於敵的態勢,最大限度地將自己的打擊力量集中使用於敵人的薄弱環節上。兵力機動、火力機動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能夠打倒敵人、能夠消滅敵人。所以產生了「集中兵力」的作戰原則,以及機動戰(運動戰)、陣地戰、火力戰、特種戰(游擊戰)、心理戰等諸多戰法。現代條件下,隨著技術的發展,遠程化、精確化、大威力成為現實,戰術運用的重點已經轉變為對武器系統的調度,也就是說,控制武器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對兵力的調動,遠程兵器、精確兵器可以對任何預定的目標實施有效的打擊。戰略、戰術的突然性極大地增強。
另外,從戰爭實踐看,武器裝備的技術性能越專業,戰爭資源選擇的局限性就越大;技術性能越「傻瓜」,戰爭資源選擇的廣泛性就越大。比如,冷兵器時代、火器時代的刀槍劍戟、火槍和步槍,廣大民眾拿來就能用,「總體戰」、「人民戰爭」應運而生;機械化時代的飛機、坦克、軍艦必須由專職軍人來操作,「精兵制勝」成為一種客觀要求;信息化時代,初級階段的「精確打擊」是建立在機械化武器平台基礎之上的,中級階段的「網路作戰」是「機械化+信息化」的結果,這兩個階段的武器裝備依然需要專職軍人來操作,而到了高級階段即智能化階段,智能技術加「三網並一網」(電腦網、電視網、通信尤其是手機網「三網合一」),許多高技術人才都有可能通過網路技術操控武器系統甚至戰爭資源,武裝鬥爭乃至戰爭的「平民化」將是一種可能。
在戰爭形態問題上,我們應當把握這樣兩個問題。第一,時間節點問題。未來十年八是一個時間段,未來二三十年是一個時間段。這種時間段不是主觀臆斷,而是武器裝備發展周期率所決定的。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歷史證明,一種能夠對戰爭形態產生深刻影響乃至顛覆性影響的武器裝備,從研製到實戰,通常為十五到二十年的時間。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積極準備打好未來十年八年的小仗,另一方面要早動手、早準備打贏未來二三十年的「三無戰爭」。第二,武器裝備發展與武器裝備使用的問題。按常理說,武器裝備發展就是為了使用,不使用的武器裝備就沒有發展的必要。但事實並不完全是這樣的。有些武器裝備的發展本身就是一種使用,它的價值並不在於它是否「開火」、是否「殺人」,而在於它的存在。比如核武器,人類自擁有核武器以來只使用過一次、扔出去兩枚,雖然核武器再次使用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核戰爭」依然是一種不能否認、不可忽視的戰爭形勢。因此,我們說重要的武器裝備「有就是力量,存在就是價值」。
四、中國發展軍力的基點
在國家安全威脅日趨模糊、大的戰爭威脅日益減少、尋找朋友比搞清敵人更重要的情況下,中國發展軍力為什麼?這是許多人都十分關注的一個問題。60年國慶閱兵上展示了那麼多先進武器、那麼多新式裝備,人們在歡欣鼓舞、興奮不已的同時也許會問:花這麼我錢到底要幹什麼呢?
這裡面所涉及的問題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有兩點:第一,在實現和平崛起的進程中戰爭還有沒有用?第二,中國發展軍力為什麼?
我認為,實現和平崛起的中國離不開戰爭手段。實現崛起是當代中國最大的利益所在。縱觀歷史,世界歷史上的14個帝國、春秋戰國至清王朝中國歷史上的五大盛世、美國的崛起等,大體上有四種形式:一是通過戰爭掠奪實現崛起,比如亞歷山大帝國、蒙古帝國、日本帝國等。二是通過自給自足、自衛反擊實現崛起,比如中國歷史上的西漢文景盛世、唐朝開元盛世、明朝永宣盛世、清朝康乾盛世等。三是通過殖民擴張實現崛起,比如大英帝國、拿破崙帝國等。四是通過坐山觀虎鬥、得漁翁之利、吃戰爭「紅利」實現崛起,比如蓋就是通過兩次世界大戰最終實現崛起。今天的中國,走戰爭掠奪的道路行不通,走自給自足的道路在全球性工業化大生產的背景下難以實現,走海外殖民的道路既無可能也無必要,走發戰爭「洋財」道路無異於一種自我毀滅。正因為如此,中國選擇了一條和平崛起的道路。即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與世界各國政治上相互尊重,經濟上相互配合,文化上相互借鑒,安全上相互信任,環保上相互幫助。應當肯定地說,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是一種通向和諧世界的理性探索。但中國所選擇和平崛起的道路,一點也離不開戰爭手段做支撐!比如,實現統一、維護海洋主權和權益不是靠氣兒吹的,維護周邊安全必須有戰爭準備,不斷拓展的國家利益需要強大的武力做支撐。再如,「管理世界、修理地求」也要有強大的實力做基礎,否則,你就沒有話語權、就沒有影響力!
毛澤東當年曾講:「關於戰爭是否有好處,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自從戰爭這個「潘多拉」魔盒被打開之後,人們就對戰爭的社會功能不斷進行著思考與探索,先後形成了幾種不同的「戰爭社會功能觀」,一種是「戰爭萬惡論」,一種是「戰爭萬能論」,還有一種是戰爭有惡也有善的「辯證戰爭社會功能論」。馬克思主義的戰爭社會功能觀認為,不能否認,戰爭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破壞性的功能,但同樣不能否認的是,戰爭也具有推動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功能,具有推動社會政治進步的功能,具有推動經濟發展、謀取經濟利益的功能,具有改造社會、教育人民的功能。依多之見,當世界上還存在著反動勢力、還存在著時不時的搞一些暴力殺戮的傢伙們,放棄戰爭手段就等於放棄正義。春秋戰國時的墨子就講「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他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軍力、沒有充分的戰爭準備,即使是正義的一方,也無法戰勝非正義一方。英國哲學家埃德蒙·伯克認為:「邪惡獲得成功所需的是善良的人們保持沉默和無所事事」。
戰爭的價值應在於它「是政治的繼續」,是解決政治問題的一種手段,「政治」的不可消亡性決定了「戰爭」存在的價值和必要性。世間許多問題,好說好商量不行,談不和、講不攏的時候那就得動手打。當然,「打」並不是目的,「打」只是「談得和」、「講得攏」的一種手段。中國古代的商鞅就提出了「以戰去戰」的思想。他強調,國家的安全要靠富強,但富強只是安全的基礎而並非安全的現實。只有敢戰、善戰、勝戰,才能消滅戰爭、擁有真正的安全。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不乏「以戰去戰」事例。《中國未來走向》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朝鮮戰爭中,美國在時間和空間上均越過其國力邊界的極限,因而敗得既沒面子也沒里子。而1962年10月古巴導彈危機中赫魯曉夫將手伸出了其國力不可承受的空間極限,但這一失誤很快以戰略上的收縮得到矯正,儘管失了面子卻保住了里子。在中印之戰中,毛澤東恰當地把握了國力伸縮的時間和空間:我方長距離、高寒的空間劣勢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大張大合的時間優勢而得到彌補,等到爭執於古巴的蘇聯、美國和內部紛爭不已的印度三家醒過神來,毛澤東已全勝收兵。一仗下來,既贏了面子——中國人打出了威風和氣勢,也贏了里子——中國人在西南打出了近半個世紀的和平與安定。即便是在有了核武器、有了航母、有了探月航天器的今天,印度在中印連境方向上也只是「動嘴兒不動手」,說起20世紀60年代的那一仗,今天的印度人依然有談虎色變的味道。這不能不說是「以戰去戰」的必然結果!
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我們迴避了許多本該發生的戰事,其結果是我們的領土主權和權益不斷受到侵害,國家形象也因此受到影響。然而,在我們竭力迴避戰爭甚至武裝衝突的同時,世界上有不少國家把「以戰去戰」作為一項國策。美國自不必多說,從1979年走出越南戰爭的陰影之後,幾乎就沒有停止過戰爭,雖然有些仗打的沒有道理,但有不少仗確實達到了消滅戰爭隱患的目的。2008年8月8日爆發的俄羅斯與喬治亞的南奧塞梯衝突、2008年底至2009年初爆發的以色列的「鑄鉛行動」等,也從一個側面進一步印證了「以戰去戰」的合理性。
我認為,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發展軍力有著特殊的意義。應當肯定地說,沒有大戰的威脅並不等於沒有威脅。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雖然我們沒有了「大灰狼」敲門式、「黃世仁搶喜兒」式的安全威脅,但我們還面臨著「大灰狼」、「小狼崽子「滿世界找麻煩的問題,還面臨著「楊白勞要債難」的威脅。我們有那麼多海外投資,有那麼多外國國債,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到時候恐怕連自己的債權都維護不了!自古以來,「富國強兵」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生生不息、不斷傳承的根本,就像一個人練「功夫」首先是為了強身健體一樣,這是人類歷史的鐵律。今天,我們大力發展軍力,除了為了實現統一、準備應對「小鬼」之外,還有三個基本考慮。
一是實現崛起的需要。我們講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要實現「和平崛起」,這裡面有一個如何看待「和平」的問題,即「和平」到底是什麼?我認為,和平只是一種手段、一種發展壯大、實現崛起的有利條件,而崛起——發展壯大、富國強兵才是目的!孔子早就講,「有文事必有武備」。人類歷史反覆告訴我們,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強大的軍事實力「有就是力量,存在就是價值」。如果說外交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聯繫世界的臂膀,那麼,軍事實力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屹立於世界的脊樑!支撐大國地位的主要因素雖然包括經濟、科技等,但最主要的依然是軍事。否則,經濟、科技再發達,充其量你也就是一頭大肥豬!
二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需要。我們講「創建和諧世界」,「和諧」是「治」的結果,不是無序的必然。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即由誰來治理世界?如何維護平?霸權要不要得,但主動承擔國際責任絕不是霸權。全球化、多極化對維護和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自古講「能戰方能言和」。古羅馬的一位戰略家說,「你想要和平嗎,那就去準備戰爭」。1974年毛澤東曾講,「越講緩和越要備戰」。因為只有真備戰才能真緩和。人類歷史反覆證明,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就沒有真正意義上平等、有尊嚴的外交,維護和平也是一句空話。同時還必須看到,多極化是由兩級、單極向「天下大同」過渡的必然階段,多極化所帶來的不穩定和不安寧也是一種必然。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不要說維護和平、創建和諧世界,就是在多極化的世界格局中也不會有中國應的位置。
三是「為世界做更大的貢獻」的需要。毛澤東早就強調指出,中國人民應當為世界做更大的貢獻。全球經濟必然要求全球管理,中國是全球化的生力軍,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今天的中國要「管理世界、修理地球」,要做G2,就必須首先「強身健體」。「打鐵還要自身硬」!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實現富國與強的統一」。我們應當改變傳統的「基於威脅」的思維模式,確立適應新情況的「基於需求」的戰略思維,即使沒有「大灰狼」敲門,我們也要努力修好自己的「牆」,用強大的軍事實力支撐國家崛起、支持國際關係政策、支起強國的身軀!
(2010年11月25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