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不傳之秘:《素問》病機十九條與針灸處方(二)
小編導讀
ps2:餘下的7條,將在後天分享,敬請期待!
7諸痿喘嘔,皆屬於上痿有二義:一是肺痿,肺熱葉焦也;一是足痿,脛枯不能行走,痿弱無力,甚至痿廢不用。然未有足痿而不發於肺者。上,指上焦肺。肺為嬌臟,為水之上源而主行津液,津液由陽明下潤宗筋,足乃能行。因心主血脈而肺朝百脈,周身血液循環與津液輸布,肢體筋脈皮肉的營養狀態,都與肺行津液有密切關係。若因外感或內傷導致肺熱傷津,津液無以下行而筋脈失濡失養,肌肉逐漸枯萎而成痿證。《素問·痿論》云:「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又,肺失肅降則喘,胃氣上逆則嘔。痿證在採用針刺治療時,病情一般已進入恢復期或後遺症期,這時的肢體大都是痿軟無力甚至痿廢不用,虛多實少。本證病機燥熱、濕濁、氣陰兩虛,病位以肺、胃、脾為主,兼顧肝、腎。臨床有肺熱津傷、濕熱浸淫、肝腎陰虛,甚至還有脾胃虛寒的證型,當隨證選擇配穴。但基本病機是「痿證皆因肺熱生,陽明不能潤宗筋」。所以《素問·痿論》說:「治痿者,獨取陽明。……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陽明乃多氣多血之經,按照《素問·痿論》的治則,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而治之。
治則:清熱潤肺,獨取陽明,滋補肝腎,強筋壯骨。
針灸處方:
主穴——列缺、照海、髀關、伏兔、足三里、解溪。
輔穴——大杼、陽陵泉、絕骨。
辨證選穴——腎俞、大腸俞、腰陽關、環跳、三陰交。
釋義:肺熱津傷葉焦,取手太陰肺經絡穴列缺,配足少陰腎經穴照海,取肺腎金水相生義,二穴又為八脈交會穴,「列缺任脈行肺系,陰照海膈喉嚨」,滋腎生津潤肺最為恰當;取髀關、伏兔、足三里、解溪,疏調陽明經氣為主;加大杼(骨會)、陽陵泉(筋會)、絕骨(髓會),強筋骨而益髓;腎俞、大腸俞、腰陽關、環跳為治療腰髖部痿軟之要穴;三陰交為肝脾腎三陰經之會,調補三陰經氣血,實有氣血雙補之功。
8諸熱瞀瘛,皆屬於火瞀,含義有二:一是神識昏蒙,一是視物昏花模糊。瘛,指筋不得伸,手足抽搐。熱為溫之漸,火為熱之極,火傷氣分則熱,火擾心神則昏瞀,目見昏亂;瘛乃筋為火所灼,而肝主筋,故火熱耗津傷陰傷血,最易引動肝風而善行數變,每見於小兒驚風,甚至逆傳心包。
治則:清熱降火,開竅醒神,息風止痙。
針灸處方:人中、大椎、曲池、合谷、太沖。
釋義:人中通督脈,為手足陽明之會穴,大椎為諸陽之會,配手陽明之合穴曲池,針刺上穴共奏清熱開竅醒腦之功;合谷為大腸經原穴,解表清熱開閉宣竅,配太沖肝經原穴,平肝息風,引熱下行,且兩穴相配通達四關(開四關)。救急時,可加刺十宣和湧泉穴,速瀉陽經的邪熱,且湧泉為腎經最下的井穴兼根穴,升腎水以降火甚好。
9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禁,口噤,牙關緊閉;鼓栗,即寒戰、戰慄、顫抖。凡是症見口噤不開,寒慄顫抖不止,狀態神不守舍、恍惚不安、惶恐之至者,大都是火邪內攻、上犯神明、損傷腦絡所致。
治則:清心降火安神,滋腎益氣生津。
針灸處方:人中、湧泉、勞宮、合谷、太沖。
釋義:督脈循行脊柱正中而通腦髓,且與足厥陰肝經交會於顛頂,取人中配太沖,清火安神,息風醒腦;勞宮乃手厥陰心包經滎穴,可清心除煩;配湧泉水升火降;面口合谷收,對口噤牙關緊閉者甚為恰當,且與太沖相配可開四關,恰和病機。臨證可酌加間使穴以寧心安神,配太溪、三陰交滋腎生津更為完備。
10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逆,指逆氣上沖,如呃逆、噯氣、嘔吐、嗆咳等;凡是沖脈氣逆,或肺氣上逆作咳,或胃氣上逆見噯氣嘔吐,或肝氣橫逆、鬱結不舒見咳咳連聲,乃至自覺有氣上沖胸中、咽喉、頭目者,均繫心肝之火夾沖脈上行客胃,致胃氣不降有關。
治則:清心降火,疏肝和胃。
針灸處方:中脘、足三里、內關、間使、公孫。
釋義:取胃募穴中脘配三里,和降胃氣,取間使穴乃手厥陰經之金穴,能抑肝平木和胃,主治胃熱嘔吐。取足太陰脾經絡穴公孫,配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內關,二穴屬八脈交會配穴,「公孫沖脈胃心胸,陰維內關下總同」,主降沖脈之逆氣,可平胃心胸諸逆之疾。況且火熱上犯心胸頭者,首選內關,每每針後立效。
11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躁,躁動不安;越,超越常度,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凡屬躁動不安、狂言亂語,甚至精神失常、行為超越常度者,乃火邪上犯夾痰,痰火擾亂神明,血氣勃發所致。本條所論,乃是一種發作性精神失常病患,類於今之精神分裂症。主要原因是精神創傷和過度刺激,屬於中醫癲、狂一類。分述如下:
癲證(抑鬱型):屬陰,表現神志痴呆、悲喜無常、語無倫次、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喃喃自語,或沉默無聲、不食不動,或視、聽、嗅方面的幻覺、妄想,舌淡苔薄膩,脈弦細或數或弦滑。
治則:開郁化痰,通竅調氣,針用平補平瀉法。
針灸處方:啞門、陶道、大椎、人中;神門、心俞、內關、足三里。
合併「過梁針」:凡沉痾痼疾,病位深在,或邪客於經,病延日久者,可有選擇地使用透刺針法,溝通臟腑經氣,調暢氣血。如百會透四神聰;印堂透鼻針心區;鳩尾透巨闕;神門透間使;合谷透勞宮;太沖透湧泉;絕骨透三陰交;豐隆透承山穴(辨證選擇2組即可)。
狂證(狂躁型):屬陽,表現狂言妄語、雙目怒視、棄衣奔走、打人毀物、罵詈不避親疏、精神躁動、面紅目赤,舌苔黃膩,脈弦滑數有力。
治則:清火寧神,瀉肝化痰,針用瀉法。
針灸處方:風府、大椎、陶道、身柱、百會、人中等督脈穴。
辨證選穴:
(1)印堂、鳩尾、神門、少海。
(2)內關、間使、大陵、豐隆。
(3)陽溪、足三里、合谷、太沖。(選擇1~2組即可)
按:督脈選穴是針刺治療嚴重的精神疾患的效驗穴,已被臨床證實。督脈總督諸陽,為陽脈之海,亦為手足三陽之會。取風府、百會穴是根據《靈樞·海論》篇論述:「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百會),下在風府。」取上穴清瀉陽邪,醒腦開竅。「腦為元神之府」,顱腔內是腦幹、小腦、丘腦、垂體等高級中樞之所在,其聯絡通路是神經、血管、體液循環,而風府、大椎、啞門等穴,為兩者之間的必經驛路。此外,配鳩尾、神門以寧心,內關、間使、豐隆,和胃氣降痰濁,使神明歸主而狂躁可平。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風府與啞門穴的深層為腦橋、延髓、交感神經節等,是人體生命中樞所在。針刺時必須嚴格按照風府穴入針方向(舌根部)操作,即平行刺入枕骨底與寰椎間(不得刺入枕骨大孔內)。
12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胕,同「跗」,足背,凡足腫皆發於厥陰、陽明兩經。足陽明胃經行足背,足厥陰肝經起於足大趾叢毛行內踝。陽明乃多氣多血之經,厥陰肝木壅遏陽明胃土,循經下注而見足背腫痛。「疼酸」二字當玩味,與一般寒濕足踝腫性質有別。經云:「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蓋酸乃肝木之本味,木生火而克土,土不化水(濕濁),火蒸之則變酸,火入血則疼,夾濕則腫,故疼酸者,火毒夾濕也。火邪流竄下肢經絡可見足腫疼酸;木鬱火發則魂不藏,人見乍驚乍駭。
治則:清熱解毒,涼血息風,瀉火安神。
針灸處方:大敦、厲兌、合谷、委中、血海。
釋義:急刺井,取足厥陰肝經井穴大敦與足陽明胃經井穴厲兌,點刺出血,清熱瀉火解毒,可迅速控制足背紅腫熱痛;針合谷、曲池疏散陽明經熱;取委中(膀胱經合穴、血郄)、血海,清瀉血中瘀熱,菀陳除之;臨床配內關、公孫、太溪、三陰交,安神定志,平調心腎,補水制火以防死灰復燃。
按:從本條描述的癥狀特點看,頗似臨床常見的腳氣感染紅腫熱痛,或高尿酸血症所致的痛風發作期見症,當從清瀉肝胃火毒、涼血泄濁化濕論治。
新媒體編輯:王丹
版權聲明:本文選自《中醫傳承思辨錄》(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單志華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
※《素問六氣玄珠密語》唐 王冰
※素問·生氣通天論(2)
※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1)
※素問脈解篇揭開傷寒六經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