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自己最好的醫生
人體中有一條神秘的河流——經絡。疏通它,你就能告別疾病,常保健康;忽視它,你可能會因此百病纏身,傷痛不斷。中國針灸泰斗第三代傳人程凱博士,首次以圖書的方式將家傳醫學中經絡養生的秘密逐一揭示。程凱博士是中醫藥大學副教授,同時創立時尚中醫連鎖機構「大誠中醫」,有非常豐富的臨床經驗。作者兼有家學的傳統、學者的嚴謹和醫者的講求實效。通過這本書,你將能夠了解身體里經絡的運行,學習自我保健和疏通經絡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你將能夠在疾病來臨的時候,對自己的身體和病痛有自己的判斷;在與醫生交流的時候,能更準確地描述自己的情況,也能更理性地遵從醫生的診斷。這本書會讓你相信,你就是自己最好的醫生!
作者簡介:程凱:出版時間:
序言
如果我們以體檢報告中各項指標正常為標準來判定健康的話,當然會以某些顯著改變並具有臨床診斷意義的指標來作為衡量疾病的標準。事實上,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正是這樣做的。
但如果我們把從健康到疾病比喻成由量變到質變的話,那麼,在健康與疾病之間就留下了一段未知的過程,可能漫長,也可能短暫。而無論長與短,似乎都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能夠幫助我們預知它。所以,每當我們不得不躺在一大堆冷冰冰的儀器中間做體檢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禱,祈禱我們身體上這樣或那樣的不舒服,還沒有發展為疾病。當然,祈禱的同時也會許願,希望在質變發生之前,掌握養生防病的秘技。
世人真有神奇的秘技嗎?
自幼,我看多了祖父、父親用幾根銀針、一把草藥治病救人的場景,也不覺得有何神奇。
長大,我走進了北京中醫藥大學這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屬高等中醫院校的大門,書讀得越多,卻越感覺到中醫的深奧。
看似簡單的方法,可以緩解癥狀,可以治療疾病,可以延年益壽,可以防患於未然,其中必然蘊含著大道理。
悟其道,而明其理。知其法,故取其效。
養生之道,健康之法,其實就在我們自己的身上,那就是通暢身體里與生俱來的母親河——經絡。
程凱 戊子年四月
第一章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黃帝內經》是外星人寫的?
下課走出教室,經常聽到身後的學生髮出這樣的感慨:「《黃帝內經》是外星人寫的吧……」
說出這種話的常常都是剛剛接觸中醫的同學,驚嘆於古代先輩對人體如此系統的認識,驚嘆於如此神奇的治療方法,驚嘆於如此奇妙的醫學道理。這樣的表達並不罕見,其實不只是他們,甚至現在的我,還偶爾會這樣感嘆。
感嘆那個時代的人在沒有現代文明的情況下能夠建立如此完善的認識人體的理論體系:以心、肝、脾、肺、腎五臟為中心,以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氣、血、精、津液為物質基礎,通過運行氣血的通道——經絡,使內而臟腑,外而五官九竅、四肢百骸,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與外界環境相統一。
如果把這個世界上所有可以認知的事物用黑色代表,不誇張地說,現代科學所涉及的範圍,就好像在茫茫黑暗中畫出了一條白色的細線,清晰卻有限。而從上古時期,「迷信」和「宗教」就統治著人們的思想,人們習慣將解釋不清楚或者無法理解的事物依附於「天地神明」身上,這似乎註定中醫從誕生之始就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求仙問葯」、「神醫」、「醫聖」、「藥王」……很多文獻中,都形容那些著名醫家經過了「仙人」的「指點」和「提拔」。那麼,難道真如學生的想法一樣,《黃帝內經》是外星人寫來治病的?
相傳黃帝時期出現了三位名醫,除了岐伯和雷公兩人外,名氣最大的是俞跗(fù),他的醫道非常高明,特別是在外科手術方面很有經驗。據說,他治病一般不用湯藥,而是診斷清楚病因後,按不同的病因盡量採用針灸、按摩等對人體損害較小、起效更迅速的方法治療。
在俞跗晚年的時候,黃帝派倉頡、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長時間,把俞跗的醫術整理出來,纂成《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兩部,然而,還沒有來得及公佈於眾,倉頡就去世了。後來,俞跗的兒子把這部書帶回來交給父親修訂。不幸俞家遭遇了大火,房屋、醫書和俞跗全家人,一起化為灰燼——這也許就是《黃帝外經》失傳,至今沒有找到的原因吧!
翻開《黃帝內經》原文,「黃帝」、「岐伯」、「雷公」等幾個名字躍然紙上,你不難發現,其實黃帝就如同一個對疾病一無所知的患者,在不斷地向自己的主治醫生——岐伯(或者雷公等)提出心裡的問題:人為什麼會生病?人體的各個部位、大小關節之間的聯繫是什麼?為什麼身體會痛?諸如此類,繁複而冗雜,他將這些問題毫無保留地提出,期待自己的主治醫生解惑、釋疑。
而岐伯,恰恰扮演了這樣一個好醫生的角色。正常狀態的人體是什麼樣的?病態的人體又表現出什麼?到底怎麼樣才能做好預防保健工作,不生病,少生病?疾病的起因,發生髮展,如何治療,治療以後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他逐一細緻地為黃帝解答——我不得不佩服岐伯的認真負責,試想,如果是在現代,當患者向主治醫生提出自己的疑問時,又有幾位醫生肯予以細緻解答呢?
《漢書R26;藝文志》記載了經方十一家,如今卻僅存《黃帝內經》一部,就是這部中醫經典,經歷了千年的風霜,當中所記載的理論、方法,至今還適用於現代人們的生活。現代的中醫學家們,仍然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著它。
有人說,在古代中原大地上,祖先們的意識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發生了至今仍不可思議的飛躍:他們發現了人類生命的真相,找出了生命的源流;他們認識人體,認識疾病,甚至認識整個世界的方法和觀念,已經達到了一個現代科學都無法逾越的高度,而《黃帝內經》就是他們智慧的證明。
也有人說,黃帝、雷公、岐伯都是杜撰出來的人物,並不現實存在。證據就是《黃帝內經》中蘊藏的大智慧:它包含了天文地理、哲學辯證,以及倫理、天象、歷算、星占等方面的知識,這絕非僅憑一個人或者幾個人能完成的著作,只有擁有大智慧的物種才能寫出,它應該是「外星人」的傑作。
更有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黃帝內經》不過是巫術,是迷信,是將原本莫須有的東西描述出來,牽強附會,根本毫無科學意義——這種觀點在面對大量醫學實踐的時候便不攻自破。
《黃帝內經》既非一時之作,亦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戰國以前的許許多多的醫學著作的總結。其內容分為上卷《素問》、下卷《靈樞》各八十一篇,其中引用了大量戰國之前的古文獻,同時《素問》、《靈樞》間的互引、各篇章間的互引等現象也足以證明《黃帝內經》是一部集那個年代之大成的經典之作。
了解中醫,學習中醫,不可不研讀《黃帝內經》,其中蘊含的大智慧和豐富的多學科知識,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追隨者。而以此書為基礎逐漸發展豐富起來的中醫學,更因其神奇的療效,不僅博得了普通民眾的喜愛,更在世界醫藥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記。
當茶餘飯後,人們談及中醫,陰陽、五行、五臟、六腑等耳熟能詳的名詞馬上會脫口而出;而如果提及中醫的治療方法,湯藥方劑則立刻會映入腦海。然而,當你與外國友人聊到中醫時,你會驚奇地發現,在他們眼中,針灸這種綠色、自然的治療方法竟然是中醫的代名詞!經絡,更是玄之又玄的神秘醫學之門!
其實早在《黃帝內經》時期,最受重視的治療方法並非湯藥方劑,而是建立在經絡理論上的針灸療法。
《黃帝內經》的上卷《素問》主要講授了陰陽、五行、藏象等內容,對傳統醫學理論進行了詳盡而統一的講述。
《內經》所說的五臟,實際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腎為核心的五大系統。以心為例:「心居胸中,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主神明,主血脈,心合小腸,生血、榮色,其華在面,藏脈、舍神、開竅於舌、在志為喜。」所以醫家在談心的生理、病理時,必須要從以上諸方面系統地加以考慮。
而下卷《靈樞》,則對針灸這種治療方法進行了全面的闡釋,包括人體經絡的循行分布、穴位的名稱定位、針刺的操作手法以及針對不同病症的針灸處方等。《靈樞》中對這些具體治療方法的描述細緻至極,單針刺補瀉手法就有呼吸補瀉、方員補瀉、深淺補瀉、徐疾補瀉、輕重補瀉等,而這些內容實際上也是對上古時期疾病診療方法的系統總結。
《素問》用大部分篇幅講授了傳統醫學理論,其中介紹的治療方法不過十三方,大量的以針灸為主的具體治療方法卻集中於《靈樞》,所以《靈樞》亦稱為《針經》。
讀懂中醫,不可不讀《素問》;使用中醫,不可不讀《針經》。
在《素問》、《靈樞》哪一個為先,哪一個為後的問題上,學術界素有爭議,甚至有素靈學派與靈素學派之分,我的祖父程莘農院士就頗推崇《靈樞》。而提到針灸,不能不講講他的傳奇經歷和故事,因為在國內外的中醫針灸界,沒有人不知道他。
祖父11歲便隨父習讀中醫典籍,16歲拜溫病大師陸慕寒為師,在溫病、內科、婦科雜病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39年即獨立掛牌行醫,1948年獲民國考試院證書。1955年,他以蘇北地區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國成立最早的中醫藥高等學府——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即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的本科班,成為全國首批中醫進修本科生。
那時正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期間,國家要培養一批有較高理論水平的中醫師成為中醫各學科的帶頭人,於是祖父服從國家分配,成為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教研組組長,從內科轉行到了針灸,從此開始他長達五六十年的針灸生涯,與針灸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段經歷,現在他還經常提及。他說那時還沉醉於內科、方葯的他一開始看不起針灸,認為針灸醫生是不入流的醫生,雖然服從了分配,但一直心存顧慮。直到得到時任江蘇中醫進修學校校長、我國著名針灸學家承淡安先生的點撥,並且親眼目睹了針灸的神奇療效後,他才一門心思搞起了針灸研究。結果發現,針灸療法一點也不遜於內科方劑,而且起效更快、更簡便經濟,沒有任何毒副作用。於是祖父開始在臨床中盡量使用針灸進行治療,能不用中藥就不用,幾十年來診治患者達數十萬人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祖父不僅致力於針灸臨床工作,更注重針灸的理論研究,曾多次主持國家級、部級重點科研課題。20世紀80年代後期,他主持完成了「針刺鎮痛和針刺麻醉」等重大科研攻關項目。他是國內最先對經絡現象進行研究的人,曾任「國家攀登計劃經絡研究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其中由他主持的「循經感傳和可見經絡現象的研究」獲世界文化理事會「阿爾伯特R26;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
在針灸的對外推廣中,祖父更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他就帶著自己的針灸技藝走出國門,行經17個國家的60多個城市。他主編的《中國針灸學》不僅成為國內針灸醫生學習的經典教材,更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成為我國針灸學科第一本完整的對外教學用書,至今,它仍是包括美國在內的眾多國外針灸醫師資格考試的依據。在他的大力宣傳下,針灸作為一種沒有手術創傷和藥物毒副作用的自然療法,備受追求自然健康的人們的青睞。
在中國,他任主任的北京國際針灸培訓中心每年要培養500多名外國學員,其中以來自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最多。
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歷時5年對570名關節炎患者進行臨床治療後得出結論,針灸能緩解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這是針灸首次通過西醫的考驗,因此被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稱為「一次標誌性的研究」。目前,針灸已被美國衛生行政部門批准為公眾的合法醫療保健手段,已有40多個州承認了針灸的合法地位。
在德國,保險公司用於針灸治療的支出每年約為1.5億~3億歐元。
中醫針灸的興旺發展,讓祖父頗感欣慰,然而更令他欣慰的應該是他的事業後繼有人。繼我父親從事針灸臨床工作四十年後,我又邁入了這個神聖的殿堂。
在法國,針灸療法被承認是一種醫療行為,中醫學教育也已納入高等醫學院校課程。
我的祖父程莘農院士用畢生心血將中醫針灸推廣至世界,與之相比,我又該如何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精力,讓更多的人了解經絡、穴位,接受針灸這種簡、便、驗、廉的治療方法,享受和感受到綠色、自然的針灸療法在預防疾病、養生保健中的神奇功效和巨大魅力呢?
也許,這才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吧。
是葯三分毒?
如果說《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學專著,那麼《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應該是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了,被譽為中藥學的經典著作。
「學中醫,讀本草」——至今,《本經》都是醫生和藥師的必讀書,這不僅是因為書中對於藥物性質的定位和對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準確,更因為它規定了大部分藥物學理論和配伍,這些理論和規則到今天仍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理論支柱。而對於普通人來說,最熟悉的莫過於「神農嘗百草」的故事了。
關於「神農嘗百草」的記載,最早的文獻資料出於《史記R26;補三皇本紀》:「神農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藥。」而大家耳熟能詳的「神農嘗百草之滋味,
一日而遇七十毒」,則記載於《淮南子R26;修務訓》中。
仔細思考一下,如果真的如《淮南子》所說:「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那麼,神農氏一生能患上多少種病?一天之內遇「毒」七十次,平均每二十分鐘就中毒一次,他還能辨別這些草是否可以治病、能治療什麼病嗎?我以為他還能記得吃的是什麼東西就已經很不錯了,若再能指出哪些草可以食用就更是大功一件了。
其實所謂神農嘗百草的說法,到目前來講都只停留在「傳說」的階段,不足為信。姑且不提是不是神農氏一個人嘗百草,僅僅是「毒」的含義也與現代漢語的解釋大相徑庭。
現代漢語詞典把「毒」解釋為:有害的性質或有害的東西。
而早在《周禮》時期,毒藥則指「葯之辛苦者,葯之物恆多毒」。《黃帝內經》也論及「毒藥」概念,《素問R26;湯液醪澧論》云:「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針艾治其外也。」究其原文旨意,上述「毒藥」系泛指所有藥物而言,即指「當今之世,人們患病以後,必須用湯藥來治療他們的內部病症,用砭石、針灸治療他們的外部病症,這樣才能使他們恢復健康」。所以,《本經》時代對毒藥形成較為清晰的認識也是很自然的:即有毒藥物在治療疾病過程中除治療作用外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不可久服。正如張介賓所言:「毒藥者,總括藥餌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稱為毒藥。」
張介賓,字會卿,號景岳,明代浙江紹興人。青年時代,拜當時的名醫金英(字夢石)為師,盡得其傳。中年時代,又曾從戎幕府,到過華北大部分地區,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至五十餘歲才全力研究岐黃之術。他不僅在中醫理論方面很有研究,且在臨床治療方面亦頗有造詣,成為明代一大醫家。
其所著《類經》,綜核百家,剖析微義,凡數十萬言,歷四十年而後成。被後人稱為「海內奇書」。張介賓十分重視溫補真陰真陽,後世稱其為溫補派的代表。又由於其創立左右歸丸、左右歸飲諸方劑,方中喜用熟地,後世又稱其「張熟地」。
也正因為此,對是葯三分毒,就有了更深刻的解釋,而我以為,還有另外一種含義。
在診室中看到她,皮膚白皙、面色紅潤、步履穩健,著實不像有病的樣子。
「您哪裡不舒服嗎?」我問她。
「沒有,我身體好得很。今天不是立冬嘛,家裡人都說要補補,結果按他們說的,我在藥店買了這一大堆藥材,可是也不知道到底用哪些煲湯才合適。我就在這樓里辦公,想起您這個診所,於是掛個號來找您問問,您幫我看看這些葯,吃哪些比較合適?」
枸杞、茯苓、山藥、人蔘、黃芪、阿膠、何首烏、當歸……她拿出來的中藥還真不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冬季進補的各種食品中,「葯」的因素越來越多了。燉只雞,放點「黃芪、當歸」;燉個排骨,放點「山藥、首烏」;就是燉個蘿蔔也要放點「紅花」等。
我幫她把藥材裝了回去:「既然身體很健康,那麼為什麼要吃藥呢?藥材,不管是放在菜肴里,還是用在湯藥中,始終是藥材呀!」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遇到這樣的事情不是第一次了,不僅有患者向我諮詢,就連我的一些好友,也都經常會拿著某些藥材問我有沒有什麼使用注意事項。
每每這時,我都是建議他們:「進補的食品中,有針對性地使用一些中藥,是合理的,但什麼病都沒有,單純習慣性地進補藥膳,或是在食物中盲目加入藥材,可就不妥了。」
雖說食葯同源,但只要是藥材就有藥性,就有使用不當造成的葯之偏性,就有使人體中「毒」的可能,因此素有「用藥如用兵」之說。
葯沒有不同,而用的人卻多有差異,這就是「是葯三分毒」的另一種含義吧。
記得2000年看過一則報道:
居住廣州的一位60歲老太太,感覺身體虛弱,加上入冬以來氣溫下降,她聽別人說用中藥附子煲湯喝可以補虛去寒,就用附子煲湯喝了幾次。幾天後,她就出現嚴重的心律失常,處於危險狀態,急救車把老太太接到醫院後,她已停止呼吸,心臟停止跳動達三分多鐘,連血壓也測不到。急救中心醫護人員一起採取搶救措施,進行胸外按摩、打針等緊急處理,搶救兩個多小時病情才得以控制。
「中藥吃不壞」這種錯誤的理解,使得人們不對症下藥,盲目亂吃中藥,動輒就在飲食中增加中藥材,命名為「葯膳」,結果卻適得其反。
古語說「不為名仕,即為名醫」,很多人就因此認為,只要認得字,看得懂醫書,甚至只要讀得懂藥物說明書,就能自己給自己看病了。如果真的是這樣,醫學院的學生5年寒窗,豈不是在浪費光陰?(況且就算讀了5年大學本科,學的還是基礎的東西。)
同仁堂的「牛黃清心丸」、「牛黃清胃丸」、「牛黃上清丸」等「牛黃系列」的丸藥,通用功能都有一條「清熱瀉火」,許多人就此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覺得「上火」了,拿起來就吃。姑且不論這些不同名稱的葯的主治到底是什麼,你知道不知道凡「清熱瀉火」葯,都有寒涼之性呢?你知道不知道這種「寒涼之性」可以傷「胃氣」呢?你知道不知道人「得胃氣者昌,失胃氣者亡」呢?
像龍膽泄肝丸、排石顆粒、排石沖劑等中藥,長期盲目濫用,反而會引起腎病。
上古聖人保全人民生計的方法,是把穀物作為主食,果品作為副食,牲畜作為滋補品,菜蔬作為供養物,用藥物攻治病邪,所以即使甘草、人蔘這些平和的藥物,錯誤地使用也會造成危害。喜愛服食丹藥的古人,必然產生重病,這就好像貪求作戰逞勝的人,一定招致大禍一樣。因此設置軍隊是用來除害的,但也要等到不得已才動用;陳設藥物用來治病,也是不得已然後才使用。它們的道理是相同的。
中藥從種植、採摘到炮製、加工,都有一套系統而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所以經營中藥的老字號——同仁堂有古訓「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雖貴必不敢省物力」;成藥及飲片的適用範圍、注意事項、禁忌症,以及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預後,疾病的辨證分型,都是藥物的使用者——醫生,一生在孜孜不倦學習的事情。如果一張簡單的不過百字的藥品說明書上就把這些事情了解得清晰透徹,不是太荒謬了嗎?
近年來,各大媒體報道中藥中毒的事件從未停歇,使得近百年來就爭論不休的是否「廢棄中醫」之戰愈演愈烈。其實,這種因服用藥物而導致的葯源性疾病,從古至今皆有,引起的後果嚴重程度也不盡相同。
《本經》記載下品葯(葯有上中下三品之分)125種,多有毒。既然說有毒性的葯對人體危害這麼大,為什麼流傳了幾千年,人們仍在使用它們呢?
有人說,害人的葯,就是毒藥,因此應當廢止,不予使用。可最簡單的道理:雖然葯有毒,如果人不吃,又怎麼會危害到人類呢?
又有人說,葯之害在醫。因為使用藥物治療疾病的是醫生。病人和醫藥,病人和病因,病因和醫藥,這是在治療疾病過程中,三種影響疾病治療、預後的關係。醫生掌握醫藥診療手段,病人是醫生的研究對象和服務對象。疾病轉化的根據存於病人身上,醫生的診斷應當正確反映它。葯是用來治療疾病的,醫生的治療應當依據病人所患疾病的規律,合理使用醫藥,使患者康復。之所以導致中藥的藥害或者是由於醫者辨證錯誤,或者對藥物不了解而錯誤使用的結果。
聽起來頗有道理。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問及使用藥膳時不慎藥物中毒的患者,他們會很確定地告訴你:「我在大藥店買的中藥,絕對不是假冒偽劣,不會吃壞的。」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除要求高質量的治療藥物外,不少人還追求服用抗老防衰、強身益壽的保健葯。國內醫藥市場因此出現了中藥保健品熱。中藥的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妝品的品種、數量猛增,但是真正既了解藥品的治療作用和保健作用,又對其引起的毒副反應清楚,做到心中有數的人,能有幾個呢?
也許,一種能夠取代甚至超越藥物的效果,沒有任何毒副作用,又不需要掌握太精深的醫學道理就可以用於日常養生保健,甚至疾病治療的綠色、自然的方法,正是我們所期待的。
那麼,為什麼不去研讀一下《針經》呢?
或許,本書帶給你的關於經絡、穴位的知識,帶給你的這些人體上固有的健康良方,會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起來。
醫家還是兵家?
提起中國兵法,也許你馬上會想起《鬼谷子》、《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一系列古代名著,但今天我要說的,並非是那些在兵荒馬亂的古代社會中,軍事家們馳騁沙場所用的「兵法」,而是即使太平盛世也不得不倚仗的,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人人皆需要的「兵法」,而這個「兵法」的使用者,就是背著藥箱的醫生。
中醫的辨證論治思想,與《道德經》中的辯證思想殊途同歸。即人體各臟腑之間,人體與外界環境既對立又統一,它們在不斷地產生著矛盾,同時也在不斷地解決矛盾——在這種產生與解決中,維持著生命的動態平衡。當達到這樣的平衡時,身體就處於「健康」狀態了。而生病,恰恰是這種平衡因為某種原因遭到了破壞。中醫學認為,無論外感六淫,還是內傷七情、飲食勞逸,在正氣旺盛、生理功能正常的情況下,不會導致人體發病。只有在正氣虛弱、人體功能活動不能適應諸因素的變化時,才會使人發病。
拿著藥箱、掌握著醫理的醫生如同掌握著患者的生命,要使患者身體恢復平衡,恢復健康,就如同將軍要帶兵收回失去的國土一樣,兵法用得準確到位,士兵勇猛殺敵,才可以恢復主權。如果兵法用得不好、用錯兵法,或者兵卒們消極怠戰,不僅收不回失地,還可能導致更大的損失,甚至領土盡失,人也就會因為病重而死亡了。
疾病給人體造成的傷害,小患能耗散正氣,大禍則危及生命,這嚴重得好比面對一個敵對的國家一樣。如果利用藥物的功效、特性,來攻治禍及臟腑的疾病,則必須既了解疾病,又掌握藥性,綜合使用多種方法制服病邪,才不會有喪失性命的憂慮。
在方法上,對於沿著六經順序依次傳變的病邪,要預先估計它將要侵襲而尚未侵襲的部位,加以保護,防患於未然,這就好比切斷了敵軍必經之道。
對來勢迅猛的病邪,要趕快守護那尚未致病的臟腑經絡,這如同堅守我方險要疆土一般。
對挾帶積食而造成的疾病,首先消除積食,這好比燒毀敵方的輜重糧草,斷其補給。
對與陳疾舊病一起發作的疾病,一定要防止新舊病邪會合,就好比切斷敵方的內應一樣。
辨明經絡虛實而不隨便使用藥物,這好比安排預先偵察的部隊偵察敵之虛實。
依據寒熱不同卻使用相反的治療方法,這好比使用分化離間的策略。
將一種疾病進行分割治療,則用少量藥物就可以戰勝眾多的病邪,使之前後不能互相救援,那麼病勢自然衰退。
面對幾種病如果要同時治療它們,就應該集中藥力摧毀主要病邪,使病邪分散、得不到統領,那麼眾多病邪也將完全潰退。
病勢正在進展的時候,不宜趁病邪猖獗而攻治,應堅守正氣,可使敵軍疲怠。
病勢開始衰退的關鍵時刻,就要沿著病邪退去的方向窮追不捨,再增加精練勇銳的藥物,直搗敵人巢穴。
對正氣已衰而邪氣已入者,攻治不可迅猛,應以性味平和的藥物為主,以性味猛烈的藥物為輔,這好比國力衰弱之時,不能用盡所有民力。
而對邪氣傷及而正氣尚實的人,攻治卻不可輕緩,應以性味猛烈的藥物為主,而以性味平和的藥物調和,這好比富有強盛的國家,可以武力揚威。
雖然這樣,還要注意選材一定要恰當,器具必須要精良,限定日期,不得延誤,排列陣勢,要有規律,這些又是數不勝數的。《孫子兵法》一書一十三篇章,治病的方法全都包括在裡面了。
故病之為患也,小則耗精,大則傷命,隱然一敵國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府之偏勝,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後無喪身殞命之憂。是故傅經之邪,而先奪其未至,則所以斷敵之要道也;橫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則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挾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則敵之資糧已焚;合舊疾而發者,必防其並,則敵之內應既絕。辨經絡而無泛用之葯,此之謂向尊之師;因寒熱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謂行間之術。一病而分治之,則用憂可以勝眾,使前後不相救,而勢自衰;數病而合治之,則并力搗其中堅,使離散無所統,而眾悉潰。病方進,則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氣,所以老其師;病方衰,則必窮其所之,更益精銳,所以搗其穴。
若夫虛邪之體,攻不可過,本和平之葯,而以峻葯補之;衰敝之日,不可窮民力也。實邪之傷,攻不可緩,用峻厲之葯,而以常葯和之;富強之國,可以振武也。然而,選材必當,器械必良,剋期不愆,布陣有方,此又可更仆數也。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
——《醫學源流論》
這是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中對於「用藥如用兵」的精彩闡釋。這篇論述中的很多論點,直到今天仍然對醫生的治療方法、方式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中醫非常講究因人施藥,「攻不可過」,「攻不可緩」,逢事不可過,用藥如此,用兵自然也是如此。也只有如此,才可能讓病人得到恰當的治療,才可能保證立於不敗之地。
對醫家來說,藥材為兵,經絡、穴位亦為兵。
記得祖父程莘農院士經常用中藥比喻穴位來教導我們:人體上的關元穴好比中藥人蔘,可以大補元氣,而氣海好比黃芪,足三里好比山藥,太沖、合谷好比香附,血海、三陰交好比當歸,等等。
我們可以形象地把經絡、穴位理解為我們身上與生俱來的中藥、方劑,不僅不用炮製蒸煮,而且簡便易行,安全沒有毒副作用,具備智能調節的功效,也稱之為雙向良性調節作用。例如前臂內側靠近腕關節處的內關穴,既可以升壓也可以降壓;又如腹部臍旁的天樞穴,既可以止瀉又可以治療便秘。
表1-1
穴與葯功效主治
中藥人蔘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
穴位關元培補元氣,導赤通淋少腹疼痛,霍亂吐瀉,疝氣,遺精,陽痿,早泄,白濁,尿閉,尿頻,黃白帶下,痛經,中風脫症,虛癆冷憊,羸瘦無力,眩暈,下消
中藥黃芪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
穴位氣海升發陽氣,補氣固脫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脘腹脹滿,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遺尿,遺精,陽痿,疝氣,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陰挺,產後惡露不止,胞衣不下,臟氣虛憊,形體羸瘦,四肢乏力
中藥香附理氣解郁,調經止痛用於肝鬱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寒疝腹痛,乳房脹痛
穴位太沖疏肝理氣頭痛,眩暈,失眠,癲癇,目赤腫痛,脅肋脹痛,黃疸,疝氣,遺溺,尿閉,遺精,崩漏,閉經,滯產,小兒驚風,腳軟無力
穴與葯功效主治
中藥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扑損傷,癰疽瘡瘍
穴位血海活血化瘀止癢月經不調,經閉,暴崩,漏下惡血,兩腿內側生瘡癢痛或紅腫有膿,氣逆腹脹,腎藏風,痃癖,陰瘡,五淋
我們身體上的這些神奇的穴位,能補能瀉,能寒能熱,各有所長,可謂全能型士兵,使用得當,功效不遜於方葯。
兵家用兵,要先了解兵將的技能特長;醫家用藥,也要明晰藥物的藥性配伍;而用穴者,則不可不識經絡走形分布,不可不明穴位位置主治,而後或刺或灸、或按或推、或補或瀉、或寒或熱,方收攻城略地、保家衛國之功。
柳枝接骨道法自然
自然與人是和諧的,這是上千年來中醫一直堅持的理論。由這一理論指導著中醫治療,經絡學說、陰陽學說、中草藥的運用等無一例外,都來自於對大自然的感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莫過於「柳枝接骨」。
在傅青主《金針度世》一書中就有關於柳枝接骨的記載:把剝去了皮的柳枝整成骨形,柳枝中間打通成骨腔狀,然後放在兩段碎骨頭的切面中間,代替被切除的骨頭,在安放時,木棒的兩端和骨頭的兩個切面都要塗上熱的生雞血,再把一種能生長肌肉的「石青散」撒在肌肉上,把肌肉縫好,在接合部位敷上接血膏,夾上木板以固定骨位,便大功告成。
據說,植入骨中的柳枝,會漸漸鈣化,成為骨骼。
直接把自然界的與人不相干的物種拿來嫁接到斷裂的人體上,讓現代人理解古人的這一想法確實有些困難,真有這樣的事嗎?如果確有其事,那麼自然的植物將成為人體生命的延伸,這未免與現代生物學、基因學等先進學科有所衝突。
雖然對現代人來說,柳枝接骨不可能實際運用了,但中醫的接骨、正骨技術卻在不斷發展。「天人合一」、「內外相通」的思想還深深地根植於正骨技術之中。
在北京的近郊,有一位百歲老人羅有明,略微上了年紀的北京人幾乎沒有不知道的。老人是有三百年歷史的羅氏正骨法的第五代傳人。在醫學界,她是公認的中醫正骨專家;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她則是捏骨神醫。在她的行醫生涯中,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百姓,經她親手治癒的患者就有數萬人。在骨折、骨關節脫臼、頸椎綜合征、椎間盤脫出、軟組織損傷、各種腰痛疾病的治療上,顯效快、治癒率高,深得海內外患者們的信任。「羅有明這個名字還是周總理給取的呢!」每每提起這段往事,老人仍然記憶猶新。
手法正骨,體現了傳統醫學由外治內、內外相通的整體思想,這使得我們不由得又想起一部曾經風靡海內外的影片——《刮痧》。
《刮痧》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發生在美國密西西比河畔聖路易斯城的故事,主人公許大同五歲的兒子丹尼斯鬧肚子發燒,孩子的祖父因為看不懂藥品上的英文說明,便以中國民間流傳的刮痧療法給小孩治病,而背部刮痧出現的瘀痕恰恰成了許大同虐待孩子的證據,接連不斷的災難噩夢般地降臨,原來美好幸福的家庭轉眼間變得支離破碎,從天而降的官司徹底粉碎了這一家人的美國夢……
電影《刮痧》「刮」出的不僅是中國人和美國人、傳統醫學和西方醫學的差異,更「刮」出了文化層次、思維方式的差異。對待丹尼斯鬧肚子發燒,西方人要用內治法,中國人則用外治法。
刮痧也好、手法正骨也罷,都是傳統醫學的重要治療方法,都是自然療法。與內服藥物相比,這些外治法以經絡學說作為指導,通過疏通經絡,打通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使體內「邪氣」向外排泄,邪氣祛除之後,「正氣」自然就加強了,「正氣」運行於身體之中,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護衛人體,身體也就健康了。
我的祖父程莘農院士則用一根銀針救人無數,但他至今忘不了一個特殊的病例:有一次,他們送醫下鄉,並進行病例調查,在山西省稷山縣,他三天治癒了一個得搖頭症的小女孩。
那時候醫療工作組下鄉支農,每天都是輪流在村裡的農戶家吃派飯。這天祖父到了吃飯的人家,見是一個女同志,擀麵條好像擀得心不在焉,就問她:「今天有什麼事嗎?」她說:「我告訴你吧,我心焦,我有一個女兒,一天到晚地老搖頭,到學校里她也搖頭,女孩子老搖頭不像話,治也治不好,所以我擔心她。」祖父找來小姑娘,在她頭上的百會穴和背後的大椎穴各扎了一針,然後說:「你坐一會兒吧,等我吃過飯,再給你起針。」結果第二天,祖父到下一家吃派飯的時候,看見這個女同志帶著她的小姑娘早早到了這家,正等著呢!說自從昨天扎過後,頭一直沒搖。於是又扎了一次。結果第三天,她又帶著孩子等在了下一家門口。
祖父連著三天給女孩針灸,直到祖父離開那個鎮子,女孩的「搖頭」病,都沒再犯過。祖父回憶說,這個病例是督脈的問題,與經脈經氣的活動不正常有關,吃藥起效慢,針灸起效快,而且治療很簡單。他用這個病案告誡我:很多疾病其實都與經脈有關,不要小看了針灸這種簡單的治療方法,其實經絡理論很高深複雜。
在中醫發展的過程中,有相當長的時期,針灸都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因此針灸學在不斷的使用中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有許多經典案例;現代醫學發展起來後,不少患者,甚至中醫師自己,都對針灸認識得很局限。其實除了對頭痛、腰腿痛、肩周炎、網球肘、頸椎病、落枕、神經衰弱、面癱、三叉神經痛、中風後遺症等一些疼痛或者功能性疾病有效外,針灸對鼻炎、咽炎、咳嗽、胃脹、胃痛、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習慣性便秘、慢性盆腔炎、肥胖、產後尿瀦留、尿失禁、前列腺增生、痤瘡、斑禿、慢性蕁麻疹、帶狀皰疹及其後遺神經痛、耳聾、耳鳴等病症皆有很好的效果。治療起來操作簡單,痛苦小,療效高,無毒副作用。
中醫有一句名言:「有諸內必形諸外。」內在的疾病一定會反映在外表,所以通過外在表現可以揣測內在的病理變化,這叫做「司外揣內」;同理,通過外在的治療也可以達到內在治療的效果。外治法不用服用藥物,沒有藥物毒副作用,更綠色、自然,也更符合現代人對健康的需要。
20世紀中後期,由於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及醫療衛生條件的極大改善,生物性因素導致的疾病明顯減少,人口逐漸呈現出老齡化趨勢,非生物性因素導致的病症明顯增多,如心因性疾病、慢性退行性病症、功能失調性病症及腫瘤等。隨著疾病譜的改變,以生物醫學為主體的醫學模式(又稱正統的、常規的、主流的、科學的醫學模式,或主流醫學)已逐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
主流醫學雖然開發了許多手段用於診治非生物因素所致的病症,但療效並不確切,而且費用昂貴,醫療保健的費用急劇上升。從1965年至1975年十年間,美國國家醫療保健開支增長了三倍多,從僅僅高於410億美元增加到近1300億美元。在此期間,雖然企業主和政府支付了部分增長的醫療費用,公眾自身用於醫療的開銷仍舊增加了一倍多。此後,醫療費用不斷上升,美國國家醫療保健開支在2000年超過12萬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這些費用將超過26萬億美元。
由於慢性病發病率和醫療保健費用逐漸上升,多元化的醫療保健形式重新在美國出現。人們重新開始關注那些傳統醫療保健方法,並將它們作為主流醫學的補充、替代或作為綜合治療的一部分。
因此,這些方法又被稱為替代療法、補充療法或補充替代療法(或稱為補充替代醫學,即CAM)。
在種類繁多的補充替代療法之中,傳統中醫藥學佔有相當的比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以針灸為例,大多數美國人是通過1971年《紐約時報》記者James Reston報道他在中國協和醫院接受闌尾切除術及採用針灸解除術後疼痛和不適的情況才第一次接觸到中國傳統針灸療法的。然而,僅僅30年之後,針灸療法已成為五種使用最廣泛的補充替代療法之一,有幾十所民間針灸院校,許多主流醫學院校也將針灸列為必修課或選修課,大多數州為針灸醫生頒發許可證或予以註冊登記,許多保險公司也已經或正在考慮將針灸治療納入到醫療保險覆蓋範圍。1997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還專門舉行針灸療法聽證會,最後得出結論:除治療多種疼痛性病症外,針灸療法對成人術後及化療後引起的噁心嘔吐、戒毒、中風康復、哮喘等許多病症都有一定作用,推薦將針灸作為治療這些病症的輔助手段、替代療法或作為綜合治療的一部分,並且建議對針灸的機理進行深入研究。
——引自《補充替代醫學在美國的歷史與現狀及前景
——白宮補充替代醫學政策委員會總結報告》
基於經絡、穴位的「非藥物療法」或「自然療法」已經逐漸被西方社會所接受,被美國白宮所承認,成為現代主流醫學的重要補充。
TIPS:楊柳依依好治病
柳樹是春天的標誌,它除了給人以春天的信息、美的享受外,還可凈化空氣,維護人體健康。在中藥里,柳樹也可入葯哦。
柳絮:亦名柳子,性涼柔軟,做枕芯有安神催眠之功。若將柳絮研細,可治療黃疸、咯血、吐血、便血及女子閉經等,外用尚可治牙痛。
柳葉:含有豐富的鞣質,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功。水煎服可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膀胱炎、腮腺炎、咽喉炎。搗爛外敷,可治療足跟疼痛。
柳枝:「柳枝接骨」並不是古人的空穴來風,柳枝是中醫傳統的接骨妙藥。水煎服,可治療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尿路感染、燒燙傷等,水煎熏洗,對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有明顯療效。
柳根:能祛風利濕、消腫止痛,可治療乳癰、牙痛、中耳炎、黃疸等疾病,酒煮飲服,其祛風、消腫、止痛作用更佳。
柳皮:能除痰明目、清熱祛風,水煎熏洗尚可治療疥癬頑疾。
柳屑:是柳樹蟲蛀孔中的蛀屑,煎水洗浴或炒熱布包溫熨,可治療痒疹、皮炎。
第二章 象顯於外道藏於內
實習醫生VS針灸狂熱者
那一年,我剛剛開始實習,碰到的第一個病人,卻是個中醫狂熱者。
「您能給我講講中醫嗎?」剛剛查完房,他就追出來問我。
我奇怪地看著他,難道他在考察我的水平?
「中醫?」
「是呀!」他的嗓音高了起來,「我這個膝蓋真是老毛病了,看了很多西醫,打封閉,怎麼也不好。結果上個星期陪朋友來這裡看病,主任知道後,給我膝蓋也扎了一次針,感覺就好很多,我才決心開始在這裡治療的。」他笑笑,「以前上學的時候,學過魯迅的文章,我便再也不相信中醫能治病了。」
我點頭表示理解:「那麼您想知道什麼呢?」
「我想知道什麼叫臟腑,什麼叫陰陽,什麼叫經絡。」他收起笑容,嚴肅地看著我,「我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治好了我的腿。」
臟腑是人體五臟(心、肺、脾、肝、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和奇恆之府(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總稱。其主要是人體內視之可見、觸之可及的實體臟器,它是在古代的歷史條件下,運用解剖學的方法,實際觀察、測量而來的。
我腦海中,臟腑的概念清晰可見:「臟腑,就是指人的五臟六腑啊,肝、心、脾、肺、腎五臟,膽、胃、大小腸、膀胱、三焦六腑。」我決定省略奇恆之府——雖然這是極其不合適的,但涉及奇恆之府時,問題通常就會變得很奇怪,我怕我難以駕馭。
「三焦是什麼?」他思考了一會兒又問,「你說的其他我都知道在哪,三焦是什麼?」
三焦,是臟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稱。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為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又稱外腑、孤臟。主升降諸氣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屬火,其陰陽屬性為陽。對三焦解剖形態的認識,歷史上有「有名無形」和「有名有形」之爭,至今尚無統一看法。但對三焦生理功能的認識,基本上還是一致的:作為六腑之一,一般認為三焦是分布於胸腹腔的一個大腑。正如張景岳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臟,一腔之大腑也。」(《類經R26;臟象類》)
關於三焦的形態,因為臟腑概念與解剖學的臟器概念不同,中醫學將三焦單獨列為一腑,並非僅僅是根據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據生理病理現象的聯繫而建立起來的一個功能系統。
總觀三焦,橫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臟,
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係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三焦是我在開始學習中醫時費了很多時間才弄清楚的概念,書本對它的描述,我背得滾瓜爛熟,但是這樣轉述給他,他又能得到什麼呢?思索再三,我決定化繁為簡:「三焦是中醫學的特有名稱,簡單說呢,它就是分布在胸腹腔里的一個大腑……」
「也就是說,我肚子里除了肝、心、脾、肺、腎、膽、胃、大小腸和膀胱之外,都稱作三焦?」他疑惑地看著我,「那膽是三焦里的?我肚子里的肌肉、神經,還有骨骼都算三焦?」
我頓時覺得這個問題不能這麼簡單地討論了,如果上學的時候老師都這樣講課,我恐怕一生都無法入中醫的門了。更何況我發現他已經拿出了筆和本子,似乎準備記筆記了。
做了一次深呼吸,我示意他坐回病床上,自己也拉了一個凳子坐在他的床前——雖然我知道這對醫生來講是不允許的,但是我們將要討論的問題,可能不止花一二十分鐘就能解決。
「把剛才我告訴你的都忘掉吧,」我抱歉地說,「剛才是我想得簡單了。」
他看看我,笑了。「沒關係,我也問過前幾天來的實習醫生,他們都和你說的一樣,」他嘆氣,「但是我知道中醫沒有這麼簡單,他們只是敷衍我一個外行人罷了。除了主任,你是第一個用這樣堅定的眼神跟我談論中醫的針灸師。」
此刻,我彷彿覺得自己是一個投機取巧被人發現的小孩子,正在接受長輩的勸慰,而這樣的認知讓我更加慚愧。
「中醫學的臟腑和西醫學說的臟腑不是一個概念。」我清清嗓子,開始把我對臟腑的認識一一道出。
「中醫學說的臟腑,其實是一個功能的概念,並不是從解剖學的臟腑實體器官出發的,就像如果我說我在寫字,你馬上會知道我拿著一支筆,中醫不分這支筆是簽字筆還是圓珠筆,只要它具備筆的基本特徵,它能寫字,那就可以稱之為筆。同理,臟腑是一個形態與功能的綜合概念,不僅具有解剖學意義,更重要的是描述了功能。
「我們在講臟腑概念的時候,有一個沿用了幾千年的詞,叫『藏象』,請注意,不是臟腑的『臟』,而是收藏的『藏』,讀『臟』音。這個『藏』的意思,就是隱藏在體內的臟器。而『象』呢?它一是指臟腑的形態——這與現代解剖學一樣都指的外形,更為重要的是它也指臟腑的生理病理功能表現在外的徵象。而這一徵象,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癥狀』。因此,藏象的本來含義是人體內臟腑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反映於外的徵象。
「根據人體內臟器的不同生理功能特點,分為五臟、六腑及奇恆之腑三類。心、肝、脾、肺、腎合稱五臟。從形象上看,五臟屬於實體性器官。從功能上看,五臟是主『藏精氣』的,可以化生和貯藏人體的精微物質,正常情況下,五髒的精氣是充盈的。但因為它貯藏的是精氣,不是實體的物質,所以也稱五臟『滿而不能實』。」
看他低頭記錄,並沒提出疑問,我又繼續說道:「六腑包括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腑』有倉庫的意思。從形象上看,六腑是管腔性器官。它在功能上對飲食物質起消化、吸收、輸送、排泄的作用,與五臟恰恰相反,通過六腑的都是實體的物質,物質接續不斷地通過,所以說六腑『實而不能滿』。腦、髓、骨、脈、膽、子宮合稱奇恆之府。奇恆之府,從外形上講和六腑相似,是中空的臟器,但是功能卻與腑相近,內藏精氣,似臟非臟,似腑非腑,所以叫『奇恆之府』。」
「現在你明白什麼是中醫講的臟腑了嗎?」我問他,「至於你剛才問的三焦在哪,現在如果我不說三焦具體的解剖概念,只說三焦是關係到飲食消化吸收與排泄的臟腑,是通行元氣、運行物質的通道,你能確認它的存在嗎?」
「我想可以,三焦就是身體物質傳輸的一種通道,對嗎?」他看著自己的記錄,「其實中醫的臟腑和西醫的是完全不同的,西醫所說的就是解剖形態,而中醫更注重描述功能,對吧?」得到我的肯定後,他又問:「我明白一些了。可是中醫有好幾千年的歷史,西醫只有幾百年,現在醫學這麼發達還沒有研究明白人體,為什麼中醫在幾千年前就能斷定這些臟腑的功能呢?」
「因為中醫學是以古代自然哲學作為理論支持的呀。古代醫務工作者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將醫療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的材料加工整理,形成概念理論,然後再把這些理論應用於實踐,以驗證這些理論是否正確。如此反覆,正確的概念和判斷方法就被留了下來,逐步上升為醫學理論。這其實和現代醫學的研究手法是一樣的,都是先從實踐建立假設,然後再去驗證這個假設是否正確,正確的就被留下來,錯誤的就被遺棄;只不過,中醫的『實驗品』——這麼說有點殘忍,但卻是事實——是活生生的病人,幾千年來的患者及醫生對患者的治療都是中醫理論形成的堅實實踐基礎。」
「所以說,中醫也是科學,」他的表情有些不自然,「以前總聽說蜂巢啦、水蛭啦,甚至黃土都是中藥,我覺得太荒謬了,這樣的東西怎麼能治病呢?所以一直認為中醫和封建迷信沒什麼兩樣,卻忘記了幾千年來它存在就是因為它是真實有效的。」
我笑笑:「實踐出真知嘛!」
著名的哈雷彗星,中國從春秋到清末完整的記錄共有31次之多,相對於幾百年的現代文明史,這些實踐性的觀察記錄無疑具有非常珍貴的科學價值,而大量的實踐觀察記錄則有助於認識現象之後的規律。幾千年的醫學實踐,從千變萬化的疾病表象中總結出來的人體健康的大道理,能說是不科學的嗎?
陰陽是什麼?
「什麼是陰陽呢?」那位中醫狂熱者提出新的問題。
「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太陽就是陽,月亮就是陰;冷就是陰,熱就是陽?那麼什麼叫腎陰虛呢?腎又怎麼分陰陽呢?」
我答道:「其實,自然界任何相互關聯的事物都可以概括為陰和陽兩類,而任何一種事物內部又可分為陰和陽兩個方面,每一事物中的陰或陽的任何一方,還可以再分陰陽。比如,人類分陰陽,男為陽女為陰。具體到個人呢?中醫學認為背為陽腹為陰。具體到五臟六腑呢?心是陽,肺是陰。再具體點,心又分心陰心陽……事物這種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繫的現象,在自然界中是無窮無盡的。因為陰陽本身就是哲學概念。」
陰陽,是我國古代用以認識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它是一種哲學概念,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內部所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
陰陽這個詞,最初的意思只是指陽光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
至春秋戰國時期,陰陽概念的運用已深入到各門學科,《素問R26;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就是說,陰陽是自然界中事物變化的根本,自然界一切變化都可用陰陽來分析。
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通過對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觀察,認識到自然界許多事物和現象都是由對立的兩個方面所構成,如天與地、晝與夜、明與暗、動與靜、上與下、熱與寒等。因此,就用陰陽這兩個不同屬性的名詞為代表,藉以概括它們對立著的兩個方面。
《素問R26;陰陽應象大論》說:「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說明水火是一對極為明顯的矛盾雙方。
根據水火這對矛盾的特性,就可以把自然界的事物或現象劃分出陰、陽兩大類,凡類似「火」性的,如熱的、動的、明亮的、向上的、向外的、興奮的、強壯的等現象,均屬於陽的範疇;凡類似「水」性的,如寒的、靜的、晦暗的、向下的、向內的、抑制的、衰弱的等現象,均屬於陰的範疇。
根據陰陽所代表的不同功能和屬性,醫學上常把人體具有推動溫煦作用的氣稱為「陽」,而把對人體有營養、滋潤作用的氣稱為「陰」。
事物的陰陽屬性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種事物的相對性,一方面表現為在一定的條件下,陰陽可以相互轉化,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如熱與溫比較,熱為陽,溫為陰;溫與涼比較,溫為陽,涼為陰;涼與寒比較,涼為陽,寒為陰。對立一方的條件改變,它們的陰陽屬性可隨之改變。
另一方面則體現於事物無窮的可分性,如一天之中,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為陽中之陰,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後半夜為陰中之陽,這種事物既相互對立而又相互聯繫的現象,在自然界里是無窮無盡的。
陰陽是抽象的屬性概念而不是具體事物的實體概念,也是一對關係範疇,它表示各種物質特性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所以說,「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靈樞R26;陰陽系日月》)。陰陽的對立統一是宇宙的總規律:陰陽不僅貫穿於中國古代哲學,而且與天文、歷算、醫學、農學等具體學科相結合,並成為各門具體學科的理論基礎,促進了各門具體學科的發展。陰陽的對立、互根、消長和轉化構成了陰陽的矛盾運動,成為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他突然翻到筆記本的後面,紙上赫然畫著一個大大的陰陽魚:「能給我解釋一下太極圖嗎?」
「當然,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從太極圖的形象上,大體可說明其主要意義。太極圖中白色代表陽,黑色代表陰,兩方面既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中間用一條曲線隔開來,表示二者之間互為消長,陰陽兩方各有一個白點和黑點,表示陰陽可向對方轉化和陰陽之中又有陰陽。而不斷旋轉的陰陽魚則說明事物現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繫和發展變化的。
「具體到中醫學中,比如說,你有耳鳴的現象,中醫師會問你,是如雷聲般轟隆隆的聲音呢,還是細小的如蚊子叫一樣的聲音?轟隆隆的雷聲類似比較有張力的聲音,就被劃分到『陽』的概念里,而細小的聲音,往往屬於『陰』的概念。如果你的耳鳴聲是代表『陽』的聲音,就說明你『陽』亢了。因為健康的人,陰陽是平衡的,一旦『陽』亢,勢必會表現為『陰』不足,就如同兩根一樣長短的棍子,如果你把其中一根加長,另外一根勢必就顯得短了,於是就形成陰虛陽亢的癥狀了。但是這種癥狀還需要細分,到底『陽』亢是因為『陽』那根棍子長了,還是因為『陰』的那根被你鋸短了呢?這就需要中醫大夫根據你身體的其他情況做判斷了。」
「原來是這樣啊!」他一拍大腿,感嘆到,「去年我夫人胃痛去看中醫,大夫說她陽盛,我一看開的葯寫著滋陰,我還說陽盛幹嗎滋陰啊,降陽不就完了,再把陰養上去弄成陰也盛了可怎麼辦。」
…… 和他的談話讓我覺得非常新鮮,給一個「外行」講中醫,比我想像的要難得多:不僅需要熟練的知識掌握,更需要用簡單形象的比喻讓他明白複雜的中醫理論,沒有一些實踐的積累,沒有對基礎知識深刻的認識,要做到深入淺出地描述,實在太難了。
而當我做了多年針灸老師,並再次跟隨祖父出診之後,我不得不佩服他總是能夠用精鍊而淺顯的語言,讓患者明白得病的原因和治療的重點,也不得不佩服他有如此的耐性,不厭其煩地解答。也許讓患者明白健康的道理比僅僅只給予他治療更有意義吧。
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脾胃者,食廩之官,五味出焉。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
這段文字出自《素問R26;靈蘭秘典論》,為什麼叫《靈蘭秘典論》呢?據說,「靈蘭」在這裡分別指的是靈台和蘭室,是傳說中黃帝藏珍貴書籍的地方。
在這樣的地方放的「秘典」究竟記載了怎樣的內容呢?
在本篇中,黃帝說:「我想聽聽十二髒的相互作用,(在地位上的)貴賤是怎麼樣的?」而岐伯回答時,將十二髒的功能和地位講述了一遍。這裡的「臟」,是泛指人胸腹腔內部的器官,依次為心、肺、肝、膽、膻中、脾胃、大腸、小腸、腎、三焦和膀胱。
可以說,這篇關於「十二臟相使」內容的論述,是中醫對人體臟腑功能和關係的總括。每一臟都以臟腑的實際功能為基礎加以概括,冠以官名,既形象生動,又帶有濃厚的古代「帝制」色彩,從寫作方法上也是一項創舉。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現代醫學的肝,是指解剖意義上的一個器官——兩片約重達15公斤,沒有神經。默默工作的肝臟,是人體唯一可以再生的器官。
中醫的「肝」,則不只是肝臟而已,還包括與「肝」相關的各種表現。
肝被稱為「將軍之官」,中醫理論認為,肝是將軍,是統帥,負責謀慮、思考,管理身體各部門運作(這話說出來可能又要遭受很多「科學家」的抨擊,但是我還是選擇寫在這裡,向大家還原中醫學的肝的「本來面目」),有點類似西醫學中的自主神經系統,像眩暈、中風等,在中醫里都被歸類成肝系疾病。
下面這個病例我想能說明一二吧!
還記得是幾年前一個冬天,一個20歲左右的小夥子走進診室,旁邊陪伴著一位年長的女性——這是他的母親。患者本人眼神木訥,我問他問題也不回答。一時間問診很難進行下去,他的母親於是開始介紹病情:患者一年前到國外自費留學,學習電子專業。今年初,在打工時因與當地青年發生爭執,受到恐嚇,被迫跪地求饒。事情過去後,他覺得深受屈辱,心情壓抑,逐漸不願見人,失眠,常常恐懼外界事物,食欲不振,對任何事情都沒興趣,看到棍棒一類的長條狀物體時,就會激動,甚至全身顫抖,病情上午重,不能繼續學習。於是家人將他接回北京治療,西醫建議去精神科就診,為孩子前途考慮,家人不願意,於是帶來中醫門診就醫。自回國至今,患者已不再失眠,反而嗜睡多夢,行為懶散,仍不願出門,整日呆坐於家中。
聽罷,我對他說:「你年紀輕輕,還有很多機會。何苦為一兩件事情鑽牛角尖呢?」
他「哇」的一聲哭了出來,邊哭邊說道:「我就是不知道我現在的狀況還能不能回去念書,那些人和我是一個學院的,我怕見他們,我的專業還能繼續下去嗎?我女朋友還在那裡,她說我這個樣子人不人鬼不鬼,不想和我繼續交往了,可我給她租房,假期打工賺錢給她買衣服,陪她到處遊玩,我不想和她斷絕關係啊!您說我是不是要再回去追她?要是真的斷了,那我為她花的那些錢、租的房子,能不能要回來?」
小夥子求助地看著我,情緒已然比剛才激動了許多,我趁勢問了問他現在身體有什麼不適,大體與他的母親說的一致,脈象弦,舌苔薄黃膩,大便三日一行。
「肝主謀慮,膽主決斷」是肝、膽的正常生理,本例中,患者先是受到了屈辱,心情必不暢快,肝氣鬱郁,而後又為學業問題,與女友之間的關係而猶豫不決,惶惶不可終日,這就是明顯的「日久生病」了。
在中醫理論中,肝主要負責藏血和疏泄。藏血是儲存身體的養分,疏泄則是指身體的疏通調節(新陳代謝)功能。我們可以把肝理解為一個物流系統的控制管理中心,負責管理身體各種物質的流通及運輸。既然負責流通和運輸,大家也就不難理解肝喜順暢了,試想,如果你是一個搞物流、運輸的人,你會喜歡每天路上都堵車嗎?而情緒、睡眠、飲食及藥物等,均會影響肝的疏泄功能,特別是當抑鬱情緒出現時,肝受的影響尤其之大。
所以,辨證為肝膽氣鬱,痰濁內阻。治以疏肝理氣,利膽化痰為主。對這位患者,我採取了下面的穴位處方進行針灸:
主穴:合谷太沖
配穴:膻中期門蠡溝陽陵泉豐隆百會
雙手虎口處的合谷穴與雙腳對應位置上的太沖穴,合稱四關穴。這四個位置是人體氣機通暢的關鍵位置,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太沖為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均是臟腑原氣留止的部位,原有本原之義,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陽明多氣多血,故合谷擅理氣活血。肝主疏泄喜順暢,則太沖可疏肝理氣。
《靈樞R26;九針十二原》曰:「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金元時期竇漢卿在《標幽賦》中提出:「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明代徐鳳在《針灸大全》註:「十二原出於四關,太沖、合谷是也。」自金元時期竇漢卿提出四關穴之名至今,跨越數個歷史時期,因其在針灸臨床上的適應證廣且療效好,而為歷代針灸醫家及學者所推崇,被視為調暢氣機的經典組穴處方。
在臨床上,針刺雙側的合谷、太沖被統稱為「開四關」。我以此為主穴,旨在調暢全身氣機。
為了加強療效,我又配合了其他的幾個穴位。
兩乳之間、胸部正中線上的膻中穴,又稱為氣會,是人體宗氣會聚的地方。宗者,總也,也就是說膻中是人體各種各樣的氣所會聚的特殊部位,此處當然必須通暢起來才行。
乳頭直下,第六肋間的期門穴,正位於胸脅交界之處,是肝之募穴,肝的臟腑之氣結聚於此,針之以助肝的疏泄作用。
蠡溝,位於小腿內側脛骨面的中央,為足厥陰肝經的絡穴,可將肝經與膽經相互溝通。
陽陵泉為膽經合穴,是膽經的經氣深入,進而合會於臟腑的特殊部位,配合肝經穴位,以收疏肝利膽之功。
豐隆,小腿外側中間,足陽明胃經的穴位,為人體上非常重要的一個化痰的穴位,除了化可以咳唾而出的、傳統意義上的有形之痰外,還可以清理人體多餘的營養或代謝後產生的廢物垃圾,堵塞、流滯於經脈之中而形成的無形之痰,保證人體經脈的通暢。
最後配以百會,以安其神明,收其情志。
除此以外,我還在他背部第七胸椎至第十胸椎兩側做了刮痧治療,這裡分布著膈俞、肝俞、膽俞幾個背俞穴,都是與人體氣機調暢、與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關的穴位。
針刺進行了大約一個月後,患者再未來診,他的母親特意過來說他的癥狀基本痊癒,已經趕回學校繼續讀書了。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當你左右為難、情緒激動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肝火旺盛、肝陽上亢,這就是肝的疏泄功能過度亢奮的表現。「肝火」順著聯絡著肝的經脈一路蔓延:頭暈、失眠、口乾、耳鳴、眼睛乾澀、頭痛,甚至肝炎及更嚴重的病變就一一出現了。
所以中醫所謂保肝養肝,從根本上講,就是改善身體內環境,使肝這個「將軍之官」能夠保持正常的疏通調節功能,以增強肌體對抗疾病的能力。「減輕肝臟負擔」這一中心思想,是現代中醫學和西醫學共同認可的保肝養肝原理,要做好這一點,中醫比之西醫,更為擅長。
TIPS:特定穴
前面介紹的針灸處方中所用穴位,多為特定穴,它們有特殊的治療作用,並按特定稱號來歸類,包括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八脈交會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軀幹的八會穴以及全身經脈上的交會穴,一共有十類之多。
特定穴不僅在數量上佔有相當的比例,而且臨床應用也因為使用頻繁、作用廣泛而備受重視。對一個穴位養生愛好者來說,熟練掌握幾十個重要特定穴的取法和功用主治,就足以處理許多常見癥狀了。
中醫教你綠色安全呵護肝臟
第一,保證情緒平穩
「怒則傷肝」,情緒起伏過大,很容易影響到肝。
五行理論中,肝屬木,木喜調達。實際上,我們確實可以把肝想像成一棵樹,樹木喜歡自由、無拘無束,因此,養肝首重情緒調節、心情愉快;平穩的情緒和生活,開朗的個性,不太重的得失心,都是保肝養肝的重要手段。
第二,睡眠不可少
肝主藏血,《素問》提到:「人卧則血歸於肝。」肝臟的保養需要足夠的睡眠為基礎。如果睡眠不足,特別是晚上11點至凌晨3點這段血液流經肝膽的時間,身體不能得到完全的休息(處於睡著的狀態),不僅影響肝的健康,人的體力也會受到影響無法恢復,第二天甚至會覺得頭腦都不靈活了。
我們的身體其實是很敏感的,「累了就要休息」不僅適用於肝臟保健,對於身體其他部分的保養也很重要。
第三,保護肝臟,切忌嗜酒
酒為百藥之長,很多人都習慣小酌一杯以祛疲勞,養生保健。但過節期間及較特殊的日子裡,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往往對飲酒量不加控制,這是非常不好的。
這種時候人的情緒本來就無法穩定、放鬆,身體和心靈極易勞累,過量飲酒更可引起食慾減退,造成蛋白質及維生素B缺乏,甚至發生酒精中毒,導致酒精肝、肝硬化,急性中毒還可引起死亡。
第四,民以食為天
有了足夠的睡眠、放鬆的心情,你的「火氣」還如以往那麼大嗎?在考慮服藥之前,不妨先用一些簡單的食物來降降火吧!
綠豆、薏仁、蘆筍、西瓜可以清熱;紅豆、冬瓜,可除濕熱。這些都是對肝乃至整個身體有益的食物,食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大精髓,不妨多試試吧!
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具體到臟腑也是如此。
肝臟本身必需的蛋白質和糖類需要從飲食中獲得,因此,適當攝入糖類和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如魚、蛋、奶製品、動物肝臟、豆製品等,都對肝臟的保健有好處;肝臟對於維生素K、A、C的需要量比較大,因此天然新鮮的綠色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的攝取是必要的,這些食物不會增加肝臟負擔,又富含抗氧化物,對肝細胞的修補有很大幫助。
辛辣、刺激的食物是引起肝火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可過量食用,比如燒烤食品、油炸食品、含咖啡因的食品等,飲茶也要適量。
除了注意「吃什麼」外,還有一方面也很重要,就是擁有良好的腸胃功能。只有腸胃功能強,食物中的營養才能充分被吸收,對肝有利的各種元素才能被攝取,飲食清淡可以減少腸胃的負擔,因此人們應該注意自己平時的飲食,若是今天吃得油膩了(比如出外應酬或者過節時),明天就有意識地吃些清淡的食物,或者多吃點水果,平衡一下身體,達到「均衡」飲食。
第五,易怒抑鬱,就開四關
還記得前面的病例嗎?主穴是四關穴。其實,癥狀輕者不用針刺,自己按揉就有效果。
記得2007年遇到了這樣一個病例:
一天下午快下班時,一位接近40歲的中年女性走進診室,只見她面有青色,兩頰痤瘡明顯,一副氣鼓鼓的樣子,自述近期煩躁、失眠、易怒、口苦,兩脅脹氣。仔細詢問後得知她是一名調解員,專門負責專利糾紛的法庭調解,每天下午兩點是她固定的調解時間,聽完甲方吵又聽乙方吵,每次怎麼也要兩三個小時。自從接受了這項工作後,經量逐漸減少,顏色變暗,血塊也越來越多,情緒愈發不穩定,每到下午一兩點時,就會莫名煩躁起來,甚至會與當事人、同事、家人吵起架來,難以控制。
我號了號脈,其脈象弦細而略快,又看了看舌苔,舌兩側明顯泛著青紫色,苔也偏黃。於是告訴她現在的癥狀主要由情志不舒引起,屬於肝鬱氣滯,郁滯日久導致肝火過旺,一遇小事就過激地表現出來,並給她開了一組針灸處方,建議她連續兩周隔日一次治療。
但由於每天上班時間固定,她無法按時就診治療。於是我就把開四關的按摩方法教給了她:用拇指指尖用力點在合谷、太沖穴上,此時食指放在手或足內側的對應位置上,相對用力,以加強點按力道,使穴區出現明顯的酸脹感,甚至向四周放散。每穴點半分鐘,然後改為揉法一分鐘,揉時力道稍減輕,但也要保持一定向下點壓的力量。四穴交替操作至情緒緩和為止。
我還叮囑她:點揉太沖穴不方便時,僅點揉合谷穴亦可緩解癥狀。不是每天下午兩點開庭調解嗎?那你就提前十五分鐘到庭,然後放鬆心情,點揉合谷穴,左手點完點右手,兩手交替,甲方乙方來了也不要停,在他們開吵的時候你繼續就可以了,堅持一周後來複診,同時忌食辛辣。另外又留了一項功課,就是周末不工作時找一天帶孩子去植物園散步遊玩去。
一周後,她沒有來。
兩周左右,不僅她來了,還帶來了他的先生。原來她堅持這樣自我治療,結果大有成效,臉上痤瘡逐漸平復,情緒也逐漸穩定,笑容又重新回到了臉上,惹得她先生一再追問,聽說這是肝的問題,就一起來諮詢脂肪肝的養生方法了。
圖2-1
別小看了這小小穴位,按對了可以解決大問題啊。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
別小看這隻有六個穴位的處方,僅僅經過祖父的三次針灸後,患者的咳嗽就不再發作了。
可能有人看到這裡還是覺得很難理解,這麼奇怪的咳嗽,是如何治療的呢?
人們常常認為咳嗽是由於肺病引發的,其實不然。中醫理論中,肺朝百脈,主一身之氣,雖然在呼吸這項功能上,中醫說的肺與西醫所認識的肺頗為近似。但中醫還認為,肺統管人身的「宗氣」,有所謂「肺開竅於鼻,其華在毛,上連於喉」,也就是說中醫的肺除了口、鼻、氣管、肺等呼吸道之外,還包括了皮膚和毛髮。
肺有宣發和肅降的作用:所謂「宣發」,就是向上向外,通過肺氣而宣達散布氣血津液以滋養全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至肌肉皮毛,故中醫形容肺的作用「若霧露之溉」;「肅降」,就是清肅下降的意思,說明肺氣宣清宜降,如肺氣不能肅降時,則可能發生咳嗽、氣喘等癥候。因此,當外界因素影響了肺氣的宣發肅降時,咳嗽、氣喘就會發生了。
當然,也正因為「肺朝百脈,主一身之氣」,所以實際上,五臟六腑、各條經脈的問題都會影響到肺,使肺氣的宣發肅降受到影響,由此發生咳嗽喘息的癥狀。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古怪咳嗽一樣,其實這個咳嗽並非由肺引發,其病應在脾。
凌晨兩點,用傳統計時方法為丑時,從時辰與五髒的配屬關係來看,丑時應肝,加上舌邊尖紅,而患者易怒,脅肋隱隱作痛,脈象弦,考慮為肝膽火旺、肝失疏泄而導致脾熱咳喘,病根兒在肝、脾,所以處方上就要選擇能夠直接調節肝、脾功能的穴位。
還記得前面我們提到的特定穴吧,在胸腹、背腰部有募穴和背俞穴。
募穴,是臟腑之所結聚在胸腹部的特殊穴位,五臟六腑各有一募穴,部位都接近其臟腑所在。例如脾的募穴章門在脅部肋弓的下緣十一肋端處,肝的募穴期門在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內(對大多數人來說,乳頭應位於第四肋間隙內,而肋間隙即指兩肋之間的縫隙,約有一指寬)。
背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在背腰部的特殊穴位,五臟六腑也各自對應著一個背俞穴,並以相應的臟腑命名,位置亦與臟腑相應。例如肝的背俞穴肝俞位於第九胸椎旁開兩指處,脾的背俞穴脾俞位於第十一胸椎旁開兩指處(兩指寬指食、中指併攏後的寬度,要用自己手的寬度來量喲)。
《素問R26;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陰病治陽,陽病治陰」,意思是說背俞穴擅長治療五臟病症,募穴擅長治療六腑病症。元代醫家滑伯仁所著《難經本義》中說「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說明臟腑之氣與俞募穴相互貫通,既然如此,如果在臟腑相應的募穴和背俞穴同時治療,應可加強對臟腑之氣的調節作用。所以在臨床中,經常把同一臟或腑的背俞穴與募穴組方使用,以加強療效,這種方法被稱為「俞募配穴法」。而又因為募穴在胸腹、背俞穴在背腰,兩穴都相近於所應臟腑,如果從人體的兩側看去,兩穴一前一後,所以又稱為「前後配穴法」。
本例咳嗽,病之標在肺之宣肅失常,病之本卻在肝之疏泄與脾之有熱,所以處方中選擇了肝、脾兩髒的俞募穴:脾俞配章門、肝俞配期門。因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皆秉氣於脾,所以章門又為八會穴里的臟會,對肝、心、脾、肺、腎這五臟都有調節作用,使肺所朝的「百脈」均得到疏通。
中醫講究標本同治。由於咳嗽的癥狀不能完全離開肺臟,所以在治本的同時,還選取肺的俞募穴:位於第三胸椎旁開兩指寬的肺俞穴和胸外上方近鎖骨下窩的中府穴,以宣肺理氣,止咳平喘。
更有意思的是,中府不僅是肺經由身體內出於體表的第一個穴位,更恰恰是脾經與肺經的交會穴。作為經脈的首穴,往往既可以較為明顯地調節所連屬的臟腑的生理功能,又可以調節整條經脈的氣血運行,而所謂交會穴是指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經脈交叉處的穴位。既然通於兩經,中府穴就既可以調節肺經的氣血運行狀態,又可以調節脾經的氣血運行狀態,正所謂一穴通兩經的作用。
但我們可不要簡單地理解為兩線交叉出現一個交點,如果是那樣的話,經脈當中的氣血流經於這樣的十字路口時,又該往哪個方向行進呢?
相信大家對地鐵換乘並不陌生,兩條地鐵線分別位於上下兩層,乘客通過特定的聯絡通道在兩條線路間換乘,但兩條地鐵線卻並不真正地交叉在一起。經脈也是這樣,而交會穴就是中轉站,正確刺激交會穴可以打開相近經脈間的氣血通道,就像打開了一個特殊的閘門一樣,從而起到調節兩條經脈的作用。
本例中肺為病之標臟,而脾為病之本臟,通過中府這個特殊的中轉站,可以溝通肺經與脾經經氣,調節肺與脾的臟腑功能,起到標本同治的神奇效果。
而說到肺,不得不說說皮膚的問題。前面也提到了,中醫的肺不同於解剖可見的肺臟,而是包括了以呼吸為核心的一系列功能表現。「肺開竅於鼻,其華在毛,上連於喉」,皮膚問題我們往往從肺的功能來考慮。
肺為嬌臟外邪易傷
中醫認為肺乃「嬌臟」,其位在上,只要外在環境產生變化:或燥、或濕、或熱、或寒等,就可能會受到影響,是外邪首先侵襲的臟腑,需要特別呵護。
再舉一個例子吧,這是一個親身體會。
記得剛上大學的時候,學校突然要求每天早上晨練,圍著學校跑圈,跑一圈拿一張卡,一個學期下來,拿夠卡數的同學體育課可以達標。為了達標,許多同學都「自覺」地早起跑步,我也不例外。當時正值初春,經歷了懶散的春節假期,很久沒有早起晨練了,還真是不適應,特別是剛剛從暖和的被窩裡出來,突然接觸到冷冷的空氣,精神不由得為之一振。沒跑幾步,前臂上忽覺刺癢起來,低頭一看,只見前臂、上臂出現了幾塊風疹團,每塊都有拇指甲蓋兒大小,高出皮膚,顏色發白,有些刺癢。由於心中想著跑步拿卡,所以也沒在意。不知不覺跑完了一大圈,遍身微汗,再低頭一看,風疹塊都奇怪地消失了。
奇怪的現象讓我心中疑惑,正巧上午第一節課就是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詢問老師才知道原來問題出在了肺。肺「其華在毛」,皮毛,包括皮膚、汗腺、汗毛等,為一身之表,依賴於肺氣的溫養和潤澤,並成為人體抵禦外邪的第一道屏障。而肺又管理著人體的宗氣,其功能不僅「走息道以行呼吸」,還要「貫心脈以行氣血」,氣血的運行、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視聽的感覺能力等,都與宗氣的盛衰有關。寒假中我沒有堅持早起,肺氣失去鍛煉,肺的宣肅功能失於治理和調節,當突遇冷空氣時,肺氣受抑,保護人體、抵禦外邪的功能下降,使風邪夾寒邪乘虛侵襲人體,出現肺經及相表裡的大腸經循行經過的前臂、上臂部風疹發作。
在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致病的邪氣中,寒為陰邪,在寒冷的冬季尤其容易侵犯人體。上文所述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剛好為初春,加上清晨更添涼意,寒邪透過單薄的衣衫、裸露的上肢皮膚而侵入人的體內,就會讓人損失陽氣。大家都知道用「滴水成冰」形容天氣寒冷,確實,「寒」可以造成凝結,但不僅僅是自然界的水汽,中醫認為,寒也能使人體氣血凝滯,阻礙運行;寒性又主收引,受到寒邪影響的經脈、筋脈會收縮從而容易引發四肢攣急——這也是為什麼老人在冬季最容易「抽筋」的原因,像上文中我出現了風疹團簇、色白微癢的現象也是由經脈收縮拘攣所致。風邪為春季主氣,多自侵襲人體皮毛肌膚而入,且有「善行而數變」的特點,即風邪致病多變幻無常、發病迅速,因此我的風疹塊才會轉瞬出現,分布沒有規律。而風邪又為百病之長,其他病邪多依附於風而侵犯人體,所以這次的現象實為風邪與寒邪同時傷於肌膚引起。
而運動之後,肺氣得宣,衛氣漸旺,肌體抵禦外邪的能力增強,加上我身體健康、年輕力壯、正氣充盈,故得以快速驅邪外出,遍身出汗而風疹轉瞬消失。
遇到這種情況,還可以即刻點按大腸經的合谷、曲池(屈肘,約在肘部橫紋的外側末端)兩穴,合谷是大腸經的原穴,曲池是大腸經的合穴,都是大腸經經氣旺盛的地方。而大腸經與肺經互為表裡經脈,點按這兩個穴位可以通過調節大腸經氣進而調節肺經經氣,激發肺之宣發肅降功能。
圖2-2
也許你會問,那為什麼不點按肺經的穴位呢?
當然可以,不過教給大家大腸經的這兩個穴位,主要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是因為大腸經屬陽明,多氣又多血,其循行要到達人的面部,皮膚問題又以面部尤為重要,人人都要面子嘛,合谷、曲池兩穴又被戲稱為美容穴,經常點按還可以幫助驅斑、戰痘、美白喲。
前面我們說了,肺為「嬌臟」,太嬌氣了,誰都可以欺負它,於是風邪啦、寒邪啦、濕邪啦,都容易影響肺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在這些邪氣中,我們特別要注意燥邪。燥為秋之當令邪氣,而肺五行屬金,金以應秋,所以秋季當令的燥邪就特別容易傷肺,防秋燥以養肺也就成了季節養生的一個重要內容了。具體怎麼做呢?寫一首順口溜吧,把養生的原則和方法包含在裡面,便於記憶:
秋風肅殺天轉涼
調暢情志免悲傷
早睡早起立秋好
秋分運動保健康
處暑時節防秋燥
滋潤生津水果香
月餅甜膩礙脾胃
螃蟹鮮肥性偏涼
解渴生津秋茶飲
健脾益氣小吃嘗
白露防寒身不露
寒露薄衣養嬌臟
秋風肅殺天轉涼調暢情志免悲傷
秋風肅殺,萬物蕭瑟。隨著天氣轉涼變寒,人們的心縮得越來越緊,傷秋悲秋成為人們普遍的心理表現,悲憂傷肺相信大家已經不陌生了,所以秋季養肺首先要注意調暢情志。
方法一:辯證思維樂而忘悲
秋天來了,人們看到了事物發展由興盛而衰敗的過程,很容易和自身的命運聯繫起來,產生悲愁的心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其實,秋季芳草枯萎、百花凋謝、葉黃凋落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待到春天一到,又是一番萬紫千紅的美麗景象,又何苦在秋季觸景生情呢?
而且,秋季本是萬物成熟的季節,稻穀黃了,高粱紅了,蘋果熟了,到處碩果累累,一派豐收的景象,此時應找上幾個朋友,或賞菊、或登高、或打球、或歌舞,怡神養志,御病防疾。
方法二:戶外運動享受陽光
秋冬季節多陰雨天氣,天空中缺少明亮的光線,而人體的松果腺體對太陽光非常敏感。當陽光不足時,松果腺體會分泌出較多的松果激素,使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細胞就會「偷懶」,人也就會顯得無精打采。
陽光是治療抑鬱症的良藥,在秋高氣爽的晴朗日子,儘可能多地到戶外活動,盡情享受屬於你的陽光吧!
方法三:斂陰護肝少辛增酸
五味之中辛味入肺,但多食辛味食物,卻容易導致肺氣太過。肺屬金,肝屬木,肺金克肝木,肺氣太過則易傷肝,使肝氣鬱滯,心生悲愁。另外,辛味食多有溫陽發汗的作用,如椒、蔥、蒜、姜等,不利於人體陰液的保養,而秋天多食酸味食物,可以增強肝臟功能,防止肺氣太過傷肝。同時,酸味食物如廣柑、山楂、新鮮蔬菜等,有益於滋養、收斂人體的陰液。
早睡早起立秋好秋分運動保健康
立秋,在每年陽曆
這個時候,雖然白天氣溫仍高,但早晚氣溫比夏天要低一點,並且此時自然界陽氣轉衰,陰氣日上,故善養生者宜早睡早起。醫學研究認為,人在秋天一般需要七八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並應當早卧早起。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防止陰精外泄;早起使肺氣得以舒展,情志得以暢達。
此外在睡覺前,應堅持熱水洗腳並搓熱腳心,使陰陽溝通,經脈通暢,還可以在前額、兩頰、鼻樑兩側、兩側太陽穴等處做輕輕按揉,可增加頭部血液循環,緩解疲勞,有益睡眠。
早起後,可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早鍛煉,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可以消除睡眠後大腦的抑制狀態,使身體各器官活動靈活起來,精力更充沛,頭腦更機敏!但要注意晨練不宜過早,應在太陽升起之後;出汗後應用干毛巾擦乾,或及時洗澡換衣服,以防感冒。
現代醫學認為,要消除體力活動不足的危害,保持身體健康和高效率的工作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系統地、合理地進行體育鍛煉,而秋天正是鍛煉的大好時機!
在繁花似錦、秋風送爽的秋日裡,你可以選擇下面的娛樂健身方式:登山、滑翔傘、山地車、盪鞦韆、放風箏、散步、爬樓梯,全家外出郊遊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要注意運動適量。
處暑時節防秋燥滋潤生津水果香
處暑,在每年陽曆
滋陰潤燥粥食
介紹兩款粥食吧,為什麼用粥與葯同食呢?
清代醫家黃宮綉在《本草求真》中,對葯粥的醫理做了詳細的闡述:「米雖常食之物,服之不甚有益。而參以葯投,則其力甚巨,未可等為泛常而忽視也。」——粥能養胃益氣、滋潤臟腑,是理想的自然食品。
大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來熬粥後,上面浮著一層細膩、黏稠、形如膏油的物質,這種物質在中醫里叫做「米油」,俗稱粥油。很多人對它不以為然,其實,它富含人體需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豐富,體弱的人,尤其是因病胃口不好的人,多飲用很有益處。民間有「米油賽參湯」的說法,這當然有些誇張,但是舊時用米油代替母乳哺育嬰兒,是確有其事的。
粥中再配伍一些預防秋季多發病的對症藥物,就能有針對性地提高粥的防病治病功能,從而預防或減少秋病帶來的煩惱。
生地粥:取鮮生地黃25克、大米100克。生地黃細切後,用適量清水在火上熬沸約半小時,濾汁,依前法再熬一次後去渣,與前葯汁合併,再濃縮為50~100毫升備用。將煮好的白粥趁熱摻入生地汁攪勻,可佐適量調味品矯味。可用於陰虛燥熱、口渴心煩、肺燥所致的久咳難愈、少痰咯血等症。
菊花粥:取菊花10~15克,粳米100克。採菊花去蒂,晒乾碾成細粉備用,粳米100克煮粥,待粥煮熟時調入菊花,再熬一二沸即可。可用於秋季風熱感冒、鼻塞流涕、咽喉乾燥、目赤腫痛等症,或用於秋季日常防燥。
養陰生津水果
預防秋燥,應多吃甘寒汁多的水果,如生梨、荸薺、甘蔗、柑橘、柚子等,這裡把秋季當令的水果都介紹一下吧,排在前面的生津潤肺的作用更明顯些,可根據個體情況靈活選用。
生梨:可以清熱生津潤燥、化痰止咳,是秋令頗受歡迎的「百果之宗」,對慢性咳嗽有獨到的療效。
柑橘:有止咳化痰、理氣健胃的作用。
柿子:有清熱除煩、生津潤肺、澀腸止瀉的作用,對痔瘡、咳嗽有較好的療效。
荸薺:荸薺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北方人視之為江南人蔘。它是寒性食物,可以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利尿通便、化濕祛痰、消食除脹。既可清熱生津,又可補充營養,特別適合發燒病人。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荸薺中含有的磷是根莖蔬菜中最高的,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維持生理功能,對肺部、食道和乳腺的癌腫以及麻疹、流行性腦膜炎等急性傳染病有防治作用。
柚子:果肉可以止咳平喘、清熱化痰、健脾消食、解酒除煩;柚皮又名橘紅,有理氣化痰、健脾消食、散寒燥濕的作用;柚子對咳喘、氣鬱胸悶、腹冷痛、食滯、疝氣等疾病均有治療效果;此外,還可以降血糖、降血脂、減肥、美膚養容,促進傷口癒合,降低血液的黏滯度,減少血栓的形成,對腦血栓、中風等腦血管疾病也有較好的預防作用。一般來說吃柚子沒有什麼禁忌,但是脾胃虛弱的人不可多吃。
蘋果:蘋果汁可止瀉,空腹吃可治便秘,飯後吃能助消化。但蘋果富含糖類,糖尿病患者切忌多食。
香蕉:含有多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P有利於維持血管的彈性,維生素E能增加細胞分裂次數,可延年益壽。此外香蕉還有潤腸、降壓等作用,痔瘡、習慣性便秘及高血壓患者酌情食用,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菠蘿:能夠利尿,對腎炎、高血壓患者有益。
龍眼肉:有滋補強壯、安神補血的作用,對夜間睡眠不好的老人尤其適宜。
葡萄:可以預防疲勞,有補氣血、強筋骨、利尿等功效,但便秘者不可多吃。
山楂:味酸帶甜,可生食,有健胃消食、延緩衰老的作用。
獼猴桃:含有豐富的糖分、維生素C、鈉、鉀、磷等。每百克鮮果中含有的維生素C量,比柑橘類高5~8倍,比蘋果高18~80倍,比梨高30~130倍,號稱「維生素之王」。
橄欖:茶餘酒後食之可開胃氣,酒後嚼之能解酒毒,對咽喉腫痛、聲嘶音啞、津液缺乏等病症更為適用。
月餅甜膩礙脾胃螃蟹鮮肥性偏涼
雖然秋季生津宜食甘寒之品,但過甜也有問題,比如月餅吧,雖然營養豐富,味美可口,老少喜愛,但吃多了會引起消化不良,導致腹痛、腹瀉,尤其老人和小孩,更要有所節制。月餅中含有大量的油脂和糖分,對高血脂症、肥胖症、糖尿病、膽囊炎、膽結石、潰瘍病等患者非常不利。此外,月餅易發霉變質,應隨做隨吃,存放時間不宜過長。
金秋季節,螃蟹正肥,它富含維生素A、B1、B2和煙酸以及十幾種氨基酸,其蛋白質含量比豬肉、魚肉高出幾倍。但螃蟹只宜食用鮮活者。平素脾胃虛寒、腹痛便溏者,以及正值感冒、咳嗽、咯痰、發熱者不宜食用,冠心病、高血壓患者應盡量少食富含膽固醇的蟹黃。此外,螃蟹不宜與柿子同食。
解渴生津秋茶飲健脾益氣小吃嘗
那這個季節適合吃什麼呢?喝茶是個不錯的選擇,邀一二好友,或登山之後,或賞花之餘,再配二三點心,想想都覺得令人神往。
藕梨茶:藕去節,生梨去皮和核,各等量榨汁,每次取20毫升,加涼開水沖服,每日服4次。
洋參茶:取西洋參3克,青橄欖2個,沸水沖泡,加蓋燜10分鐘,代茶飲。
金銀花茶:茶葉2克,金銀花1克,用沸水沖泡,飯後飲服。
拌雙筍:將250克萵苣洗凈削皮切塊,放入沸水中焯一下撈出,再將500克鮮竹筍洗凈切塊焯透,共放碗內,加入精鹽、料酒、味精、白糖等調料拌勻,淋上麻油即成。
核桃懷山羹:將15克核桃仁與20克懷山藥共研成細粉,加冰糖少許在沸水中共溶成汁,不斷攪拌,待成糨糊狀即成。
白露防寒身不露寒露薄衣養嬌臟
白露,在每年陽曆
此時中國大部分地區氣候轉涼,偏於乾燥,正是風濕病、高血壓病容易複發的季節,夜晚睡覺時要注意蓋薄被,不要再赤膊貪涼,以免引發舊疾,或感染新恙。
寒露,在每年陽曆
寒露時節,中國大部分地區天氣轉寒,小兒、老人尤要隨時留意,免受風寒。但又要注意適當「秋凍」,即中國傳統保健方法之「薄衣法」。「薄衣法」就是在氣候開始轉涼時,慢慢增加衣服來逐漸鍛煉肌體抗寒能力的一種方法。秋季的氣溫是逐漸降低的,人們增加穿衣的速度應當慢於天氣的變化。「薄衣法」並非要求人去挨凍,其原則是以穿衣不出汗為度,隨氣溫的高低和運動的強度,及時更換衣服,避免汗孔大開,而引風邪寒氣入內。
你的喜悅傷害了誰?人為什麼會生病?
回顧走過的歲月,不難發現,我們一直在健康與疾病間徘徊著。我們不斷面對新的問題,而又不斷解決這些問題,從而維持著體內各臟腑組織之間、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相對的動態平衡。平衡了,就獲得健康;失衡了,就引發疾病。而破壞人體相對平衡狀態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
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六淫、七情、飲食、勞倦是我們現代人生病過程中較為主要的因素。
還記得上一節中晨起感受風寒而引發風疹的例子吧。風、寒、暑、濕、燥、火,在正常情況下,稱為「六氣」,是指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正常的「六氣」不易於使人致病。《素問R26;寶命全形論》中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是說人依靠天地之間的大氣和水谷之氣而生存,亦循四時生長收藏的規律而成長發育。人們在生活實踐中逐漸認識了它們的變化特點,產生了一定的適應能力,時下流行的四時養生、季節養生或節氣養生的理念就是告訴我們:人體要注意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
而當氣候變化過於急驟或異常,六氣發生太過或不及,該出現某種氣候卻不出現,不該出現的卻反常出現時,例如秋天天氣應逐漸轉涼,卻持續溫暖、氣溫不降,又例如春天天氣應該逐漸回暖,卻持續低溫,此時的六氣就被稱為「六淫」。而淫,則有太過之意,六氣也就成為不正之氣、邪氣了。如果此時恰逢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人體就會生病。
在順應四時、養生保健方面,現代人似乎「退化了」,面對本來正常的氣候變化,卻人為地製造了許多「六淫」邪氣。
夏天,本是氣候炎熱的季節,而我們卻天天關在空調房裡,與自然隔絕,雖然舒服涼快,可一旦走到室外就會非常不適應,本來身體可以承受的溫度卻引發了越來越多的中暑等病症,空調病也應運而生。
冬天,本是注意保暖的季節,而很多女孩子卻「要風度不要溫度」,低腰褲、露臍裝依然我行我素,又怎能不感受寒涼,引起痛經、腹瀉癥狀呢?
相對於六淫致病的外因而言,人體的情志活動異常、飲食不節、過度勞累或安逸,則是導致肌體抵抗力下降、正氣不充足的內在因素。
肌體正常的精神狀態和情志表達有七種,稱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與六氣相同,在正常情況下是不會使人得病的。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由於它是造成人體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所以又稱為「內傷七情」,而六淫致病,則也可以稱為「外感六淫」。
《素問R26;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又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憂傷肺、驚恐傷腎。前面的病例解釋讓我們熟悉了「過怒傷肝、怒則氣上」的道理,現在就來看看七情致病的其他方面。
記得一次配合北京交通台《心理時間》做節目,主持人提及她的一個朋友,在父親去世後體質突然變得很弱,一年多的時間裡經常感冒生病,讓我幫助分析一下原因。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經常外感,是人體衛外功能下降的表現,其病在肺,什麼原因導致肺的功能出現問題呢?肺「在志為憂,悲則氣消」,父親去世使她過度悲憂,才是問題的根本。
我們再來看看驚恐傷腎的例子。古代有這樣一則小故事,一個孩子淘氣,在村裡的神廟裡玩耍,拔下了神像的鬍鬚。回家後媽媽看到就訓斥孩子說:「你對神明不敬,晚上就會有鬼怪來抓。」孩子害怕鬼怪,於是開始每晚尿床不止。其實這是一種「恐則氣下」的表現,就是驚恐、緊張這樣一種情緒會使腎主水液的功能出現障礙,考試前許多學生緊張得要上廁所就屬於這種情況。
其實要治療這樣的病症不是很難,村裡的醫生問清緣由後告訴孩子:「沒關係,不會有鬼怪來抓你的,不信我也拔一根給你看。」於是他出門到豬圈裡拔了一根豬鬃回來拿給孩子看,並陪他度過了一個夜晚,孩子看到的確沒有鬼怪出現,也就不害怕了,驚恐消除了,尿床也就自然好了。
脾,在志為思,過思則氣結,即思慮過度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氣結於中焦而影響了脾的升清,出現腹部脹滿不適、沒有食慾、睏倦疲勞、頭暈目眩、怕冷便溏等脾虛癥狀。現代都市人工作壓力過大、思慮過度的生活狀態,使得我們不得不與脾虛引起的疲勞綜合征做伴,而高考複習階段許多學生瀉肚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最後,讓我們說說心吧。為什麼最後提及呢?是因為心在五臟中的地位十分獨特。《靈樞R26;口問》說:「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說明各種情志刺激都與心有關。
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臟,主血脈,藏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與四時之夏相通應。
藏象學說中的心,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別。血肉之心,即指實質性的心臟;神明之心是指腦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的功能。中醫學把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歸屬於心,所以也有神明之心的說法。
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
——《醫學入門R26;臟腑》
心主血脈,指心有主管血脈和推動血液循行於脈中的作用,這點同現代醫學理論相似,這裡就不贅述啦。
除了主血脈外,中醫認為心還藏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主思維、意識、精神。在正常情況下,接受和反映外界客觀事物,進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主宰生命活動。《靈樞R26;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有人說你這簡直是胡說八道,人人都知道精神是腦的功能,心是循環的器官罷了,怎麼能說心主思維、意識、精神呢?
中醫確實認識到了腦的作用,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屬於大腦的生理功能,是大腦對外界事物的反映。這些在中醫文獻中早已有明確的論述。但藏象理論中,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主要歸屬於心的生理功能,這是因為就像之前向大家介紹肝一樣,藏象理論中的心,雖然包含著若干解剖學成分,實際上仍談及一個系統而非一個簡單的臟腑,是人體的整體功能模型。
中醫學將思維活動歸之於心,是依據心血充盈與否與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關係而提出來的。氣、血、津液、精等是人體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沒有氣、血、津液的濡潤,再高明的腦也無法完成「思維」,而心臟運送血液以營養全身,也包括為自身提供生命活動必要的物質,大家仔細想想,當心主血脈的功能異常,比如發生心肌梗塞、供血不足等疾病時,一個人的神志還完全正常嗎?
接著說說喜傷心吧。
過節的時候,常常是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大家都好久沒見了,相聚時就會很高興。在開心的同時,你意識到過度的開心也有傷害嗎?別誤會,沒有傷害別人,只是傷害了你自己。
中醫講喜則氣緩,氣緩不只是氣變得緩慢了,而是心氣弛緩之意,包括緩和緊張情緒和心氣渙散兩個方面。正常情況時,喜能緩和緊張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表現為健康的狀態。還記得前面那個因失去父親過度悲傷而傷及肺臟,體質下降而經常罹患感冒的女士吧,如果給她開一個處方的話,就開一個讓她快樂的處方,聽郭德綱的相聲也好,看周星馳的喜劇也罷,只要能讓她喜悅起來就可以了。因為心在志為喜屬火,肺在志為悲屬金,而火克金,這就不難理解喜悅這味對抗悲傷情緒的靈丹妙藥了。
但是喜樂無極,超過正常限度,就可導致心的病變,暴喜傷心,出現乏力、懈怠、注意力不集中,乃至心悸、失神等癥狀。范進中舉的例子我們都很熟悉,再來講一個類似的小故事。
古代有一個木匠,他在幫別人蓋房子挖土的時候發現了一箱金子,看到金子後,他大喜過望,哈哈笑了幾聲,就神志不清了,患了狂躁症。為了讓他恢復正常,他的家人請來一位醫生,醫生來後,拿起金子看了看突然說:「這不是金子,只是一堆銅而已。」聽了這話後,木匠大驚:「不是金子嗎?」一下就蘇醒過來了。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過度的喜悅、過度的高興是可以傷及人心的,也告訴我們腎在志為驚恐屬水,水能克火,而驚恐的情緒可以緩解過喜對心的傷害。
關於五行生剋的道理,後面會有更詳細的介紹。還是讓我們了解一下暴飲暴食對心的傷害吧。
除了開心以外,聚會難免吃喝,大量的美食放在你的面前,你能把住自己的嘴嗎?如果暴喜加上暴飲暴食,那麼你可要注意了,心臟也有不能承受之美食呀!
太高興讓心氣渙散,又吃了這麼多東西,會怎麼樣呢?
這就會出現中醫里「子盜母氣」的狀況了。
子盜母氣:在這裡子指脾胃,母指心,脾胃五行屬土,心五行屬火,火生土,故火為母而土為子,子盜母氣在這裡就是脾胃氣不足而借調心之氣來消化食物。
如果本來就有心臟病,太高興心氣已經渙散了,這個時候又要暴飲暴食,脾胃的負擔超負荷了,只好「借用」心氣來消化這些食物,心氣必然更加虧虛,因此心臟病患者(特別是老年人)在這個時候往往會突然發生心臟病,這就是樂極生悲了。
TIPS:何為「子」「母」?
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制化規律是五行結構系統在正常情況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其中,相生即指五行之間互相滋生和促進的關係。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相生關係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兩方面的關係,《難經》把它比喻為「母」與「子」的關係。「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五行相生關係又稱「母子關係」。以火為例,「生我」者木,木能生火,則木為火之母;「我生」者土,火能生土,則土為火之子。以此類推。
餓瘦減瘦不如「補」瘦
減肥、瘦身,似乎已經成為人們永恆的話題。
大多數的肥胖,約佔肥胖者的95%吧,都屬於單純性肥胖。當人體進食熱量多於消耗熱量時,多餘熱量以脂肪形式儲存於體內,其量超過正常生理需要量,且達一定值時遂演變為肥胖症。當然,這是書本上的解釋。如果我們簡單來說,肥胖就是吃得太多,消耗得太少。
吃得太多,就少吃點嘛。進而有了飢餓減肥法、半飢餓減肥法或者變相飢餓減肥法,於是有了關於吃什麼、什麼時候吃、怎麼吃、吃了以後怎麼辦等與減肥相關的知識與觀點。可是,我們不知道到底應該聽誰的,按哪一派的方式去做。更頭疼的是我們不知道怎樣才能堅持下去,面對商家變著花樣製作出來的各色美食,面對頻繁的應酬,你能堅持一天,能堅持一周,能堅持一月,能堅持更久嗎?即使你有毅力,可你有沒有聽過「喝涼水都長肉」這句話呢?
那一定是我們消耗得太少了,加大運動量吧!於是各類有氧運動層出不窮,大為盛行。車子的後備箱中全套泳裝、網球拍、高爾夫球袋,款款必備,錢包里季卡、年卡、體驗卡,卡卡不缺。可是,一味追求時尚的我們另外一方面的確是太懶了,除了花錢在運動場上汗如雨下外,日常生活中能得到的鍛煉機會卻想盡辦法偷懶,開車上下班、上樓用電梯、電腦前一坐一天、家務勞動讓別人代勞……結果運動只累壞了腰、扭傷了腿,卻沒減多少肥,疲勞感反倒越來越明顯了。
那一定是攝入與消耗之間的中間環節出了問題,這個中間環節在中醫里就是脾。
脾最主要的一個生理作用就是主運化。
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指當飲食水谷入於胃中後,脾具有把水谷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我們可以形象地理解為傳送帶,或是身體裡面的物流系統。
既然稱為水谷,水指液態的物質,谷指固態的物質,按所指不同,脾主運化的功能可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指對固態飲食物的運化,即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飲食入胃後,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實際上是在胃和小腸內進行的。但必須依賴於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將水谷化為精微。同樣,也有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的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也就是說,營養物質是否能化生精、氣、血、津液,是否能被人體所利用,全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脾的運化功能旺盛,才能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
第二個方面是指對水液的運化,也稱為「運化水濕」,是指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作用,是脾主運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就是對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餘水分,能及時地轉輸至肺和腎,通過肺、腎的氣化功能,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
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就意味著我們身體里的物流中心工作效率大大下降,傳送帶失靈了,本來需要運送到全身各處去的營養物質運不出去,就堆積儲存起來,不僅佔據了寶貴的空間,阻塞了交通,而且營養不及時加以利用,時間一久就變成了垃圾,變成了對人體有害的東西。另一方面,身體需要營養能量的地方卻得不到充足的供應,疲勞感與日俱增,特別典型的一個癥狀就是餐後睏倦,吃完午餐後一定要睡一會,不然整個下午都沒有精神。面色也由紅潤變得萎黃,脾五行屬土,五色為黃,脾虛氣血不足則面色呈現不潤澤、無血色的土黃色,人也顯得萎靡不振。
脾的運化功能失常,也意味著水液在體內停滯,產生濕邪。濕性重濁粘膩,使身體愈發困重,懶得運動。日久則聚濕生痰,這裡的痰不是我們平時咳唾而出的痰,而是指阻滯於人體經脈內的痰邪,它使水谷精微物質的輸布更加失常,更加加重了堆積、積聚的現象,於是浮腫、肥胖就相繼出現了。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吃得很少也會長胖,所謂喝涼水都長肉的原因。
喝涼水都長肉,還有另外一層含義。脾的運化功能喜溫惡涼,得溫則運,遇涼而傷,經常進食生冷食物,易傷脾陽。陽指的就是脾的運化功能,運化功能下降,自然導致營養、水液運輸與分布障礙,導致消耗減少,引發肥胖。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不僅僅是肥胖,「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養生防病,以健護脾胃為先。脾在志為思,除了生冷傷脾外,思慮過度,亦可傷脾。所以,吃暖食,喝溫水,慎思慮,不失為重要的健脾護脾養生方法。
脾的運化功能健康正常,在中醫里稱為「脾之健運」,而讓脾的運化功能變得更加健康正常,則稱為「健脾或補脾」,只有讓這個攝入與消耗的中間關鍵環節健康正常了,人體才能保持正常的體形。脾氣充足、功能健運,可使人面部除去水腫而輪廓清晰,膚色白裡透紅,全身贅肉逐漸消失。所以肥不一定能餓出來,卻一定要「健」出來、「補」出來。
除了肥胖外,脾的功能健運還可以解決許多美的問題。
其一,打造鮮活「可人兒」
脾主肌肉四肢,脾氣足則肌肉豐潤,能打造鮮活「可人兒」。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全身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來營養。有的人並不漂亮,但仍然可人,這是因為脾氣足,人體肌肉中的氣血是通暢的,故肌肉豐潤而富有彈性。而脾氣虛者,面部肌肉呆板,嚴重者萎縮,全身肌肉酸懶乏力。
其二,唇紅齒白不是夢
塗抹口紅遮蓋暗淡缺乏光澤紅潤的嘴唇,這已是現代美女必備的技術之一啦,其實只要調好了脾,就可以使嘴唇自然紅潤。這是因為「脾開竅於口,其榮在唇;脾氣通於口,脾足能知五穀」——脾氣足者嘴唇紅潤,呼出的氣無異味,吃五穀雜糧能品出其中的香味。怎麼樣?遠離化學美容品吧,健脾美容才健康自然。
其三,對抗浮腫消眼袋
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是許多人眼袋越來越明顯,用什麼化妝品也解決不了問題的根本原因,因為出現眼袋的下眼瞼這個部位正好是足陽明胃經起始的部位,脾的運化功能一下降,胃中的水液就開始停滯於此了。
其四,皮膚光潔經血調
脾主統血。統,是統攝、控制的意思,即脾有統攝血在經脈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這個作用靠的就是氣的固攝作用。脾的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氣的固攝作用也較健全。脾虛時,氣血生化無源,氣血虧虛,氣的固攝功能減退,會出現脾不統血的癥狀,輕者皮下出血形成淤斑,影響皮膚的美觀,而重者則出現鼻出血、便血、尿血、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問題。
TIPS:疲勞理大包
脾失健運,人易疲勞,振奮脾氣,當理大包。
大包穴是足太陰脾經的終止穴位,又稱脾之大絡,在腋窩直下約兩拳的位置上,位於我們身體的側面。
理大包時,將兩手握拳,拳頭正面頂在腋窩下大包穴上,輕輕用力在穴位及穴區附近旋轉按揉,同時吸氣挺胸、向後收縮兩肩,並盡量向後仰頭。操作十幾秒鐘後,放鬆幾秒鐘,再重複操作約5~8次,可以迅速緩解疲勞,解除睏倦,餐後犯困的人不妨試試。
圖2-3
「智能」烏雞白鳳丸
提到月經的問題,不能不提一個治療女性月經病的知名方劑——烏雞白鳳丸。
上了一定歲數的女人,對烏雞白鳳丸都不陌生。它是女人用來調理、治病的「聖葯」,一代又一代的女人都這麼說:肚子不舒服了,吃幾丸烏雞白鳳丸;白帶多了、月經不調了,也吃上它一兩盒;甚至現在有人告誡愛美的女人說,別瞎花錢買什麼美容品,每天吃兩丸烏雞白鳳丸,價格不貴,效果比什麼都明顯。至於服後管不管事,那不要緊,終歸是中藥嘛,能有啥副作用?吃點總比不吃好。
其實,烏雞白鳳丸並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比如,對於月經不調這種癥狀,有的女人吃了,確實解決問題;而有的女人吃了,則越調越亂。
那麼,烏雞白鳳丸究竟是怎樣一種葯?它的適用範圍有多廣呢?
烏雞白鳳丸是古書《濟陰綱目》中大小烏雞丸的加減方,估計已有百年歷史。過去烏雞很珍貴,故只用於宮廷,如今人工飼養的烏雞隨手拈來,這葯才降低了身價,在百姓中廣為使用。因為是國家藥典規定的成方,不論哪個廠家生產,其用藥種類和劑量都是固定的。它由烏雞、人蔘、黃芪、丹參、當歸、白芍、川芎、生地、熟地、甘草、制香附、鹿角膠、銀柴胡、牡蠣、芡實、山藥等二十餘味中藥製成,是補氣、養血、調經、止帶、陰陽雙補的成藥,使用範圍很廣,而恰恰因為如此,烏雞白鳳丸在治療疾病方面針對性又不強。
圖2-4
例如,我診治過的女性患者70%都有月經不調的問題,雖然她們並不是全部因為這個問題而就診,但有幾位患者在我問及病史時就提到,曾經堅持不懈地吃烏雞白鳳丸,時間長達一年,可是似乎也並未起到作用,因近年來關於中藥的毒副作用的報道層出不窮,所以才不繼續服用。
月經不調雖是女性的常見病,癥狀相似,但起因卻五花八門,它既可以由氣虛、陰虛內熱引起,也可以由肝熱等因素導致。例如肥胖的女性因體內「痰濕」聚集而出現月經不調,服烏雞白鳳丸補氣補血後會加重痰濕,使病情更加嚴重。又例如由濕熱引起的慢性盆腔炎,白帶異味,顏色發黃,此時服用烏雞白鳳丸會助濕生熱,加重病情。
而實際上,中醫對於這些各自病因不同的月經不調,皆有專門的方劑治療,沒有一個採用了烏雞白鳳丸,也就是說,它並非婦科特效藥。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適合吃烏雞白鳳丸,有的人吃了則沒用的原因。
也許你並不知道,我們的身體上自備了沒有任何毒副作用、適用於各種情況的智能型烏雞白鳳丸,這就是足太陰脾經在小腿部的循行線。通暢脾經,不僅可以促進運化,補益氣血,以發揮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重要作用,還可以清除痰濕,清運垃圾,加強對氣血的調節和統攝作用,從而調經止帶,呵護女性生殖健康。
通脾經時,先找到內踝尖,沿內踝尖向上推按,可以摸到脛骨的後緣,這裡就是足太陰脾經在小腿部的循行線。
內踝尖向上約一掌(四指併攏為一掌)處為三陰交穴,這個穴位是脾、肝、腎三條經脈交會之處,重點點揉此穴可以通暢三經,而脾統血、肝藏血、腎藏精主生殖,均與女性生殖密切相關,故通脾經自點揉此穴開始。
自三陰交起,沿脛骨後緣向上依次點按,直至近膝關節的陰陵泉穴止,反覆治療10次後換另外一條腿,繼續點按。有月經不調、盆腔炎症等婦科疾病時,點按時多出現明顯酸痛或刺痛感,遇此位置要停留片刻,改點按為先點後揉,即用力點下10~15秒後,稍放鬆力量揉1分鐘,然後再繼續沿經脈向上點按。
TIPS:你脾虛了嗎——脾虛證的快速自我判斷
脾虛時,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多出現以下問題:
A.腹脹,沒有食慾。
B.倦怠、疲勞,典型的表現是餐後睏倦,午餐後一定要小睡一下,不然整個下午都沒有精神的人不在少數,特別是辦公室工作、缺少運動者。
C.便溏(大便稀)、怕冷、面色萎黃,這都是肌體得不到氣血濡潤的表現。
D.月經不調、肥胖、浮腫等。
除了以上的癥狀外,還有一個更簡單直接的判斷脾虛的方法,就是望舌:對著鏡子,把舌頭伸出來,如果舌體顯得比較胖,舌兩邊有明顯的被牙齒壓出來的齒痕,而舌苔又比較白厚粘膩,就是典型的脾虛了。
先天之本與後天之本
脾主運化水濕,輸布體內水分。脾虛失職,則導致水腫。
也許你會有一個疑問,腎不是主水嗎,水腫是不是與腎虛更有關係呢?
水液是體內正常液體的總稱。腎主水液,不僅是指腎為水臟,也是指腎具有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功能。
傳統醫學認為人體的水液代謝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將水谷精微中具有濡養滋潤臟腑組織作用的津液輸布周身;二是將各臟腑組織代謝利用後的濁液排出體外。
在正常情況下,水飲入胃,由脾的運化和轉輸而上輸於肺,肺的宣發和肅降而通調水道:清者(有用的津液)以三焦為通道而輸送到全身,發揮其生理作用;濁者(代謝後的津液)則化為汗液、尿液和氣等分別從皮膚汗孔、呼吸道、尿道排出體外,從而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相對平衡。在這一代謝過程中,腎的蒸騰氣化使肺、脾、膀胱等臟腑在水液代謝中發揮各自的生理作用。被臟腑組織利用後的水液(清中之濁者)從三焦下行而歸於腎,經腎的氣化作用分為清濁兩部分。清者,再通過三焦上升,歸於肺而布散於周身;濁者變成尿液,下輸膀胱,從尿道排出體外,如此循環往複,以維持人體水液代謝的平衡。
因此腎病發生時,就會引起水液代謝障礙,尿多、尿少或尿頻、水腫等病理現象就發生了。
告訴大家一個辨別脾虛水腫和腎虛水腫的竅門吧,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因此脾虛和腎虛皆可引起水腫。很多人發現早晨起來自己眼睛是腫的,於是就懷疑自己得了腎病,這是沒道理的,其實,腎虛引起的水腫一般都在腿腳,脾虛則在面部及全身引發水腫。
脾與腎,的確經常相提並論。脾為後天之本,腎則為先天之本。讓我們來看看中醫是如何認識腎的吧。
中醫認為腎是人體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又稱為先天之本;五行屬水,為陰中之陽,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主水、主納氣,與膀胱、骨髓、腦、發、耳等構成腎系統,在四時與冬季相應。腎最重要的一個生理功能就是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
《素問R26;上古天真論》說: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八八,則齒髮去。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這裡描述的就是腎作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依賴秉受於父母之先天精氣,調控人體生長、發育、生殖的功能。簡單說來,從幼年開始,腎的精氣逐漸充盛,發育到青春時期,隨著腎精的不斷充盛,便產生了一種促進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質,稱為天癸。於是,男子就能產生精液,女性則月經按時來潮,性功能逐漸成熟,具備了生殖能力。以後,隨著人從中年進入老年,腎精也由充盛而逐漸趨向虧虛,天癸的生成亦隨之而減少,甚至逐漸耗竭,生殖能力亦隨之而下降,以至消失。
精,又稱精氣,是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論的重要範疇。精氣論者以精、精氣釋氣,即精、精氣就是氣。在中醫學中,氣與精雖同屬於生命物質系統範疇,但精是除氣之外的精微物質的總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具有多層含義的概念。一般而言,精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之精是構成人體的維持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和臟腑功能活動的有形的精微物質的統稱。狹義之精是稟受於父母而貯藏於腎的具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質,又稱生殖之精。
我們把人從出生經過發育、成長、成熟、衰老以至死亡前機體生存的時間,稱為壽命,通常以年齡作為衡量壽命長短的尺度。中醫學稱壽命為天年、天壽,即先天賦予的壽命限度。健康長壽是人類有史以來一直為之奮鬥的目標。
然而,壽命的長短與後天養生密切相關,後天失養、生活方式不健康,導致早衰、早逝的例子已不在少數。而且,活得長,也不只是我們追求的唯一目標,在健康的基礎上活得長才是終極夢想。
於是,對抗衰老、延緩衰老、防止過早衰老逐漸成為實現終極夢想的關鍵問題。也許我們永遠無法改變人從出生、發育、成長、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規律,但我們卻可以讓這一過程平穩、和諧。這就依賴於對先天之本——腎的養護,讓其在各個年齡階段都充分發揮其主生長、發育、生殖的生理作用。
人體臟腑和精氣的盛衰,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出由盛而衰而竭的規律性變化,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由於腎中精氣的盛衰變化,而呈現出生、長、壯、老、死的不同生理狀態。人從幼年開始,腎精逐漸充盛,則有齒更髮長等生理現象。到了青壯年,腎精進一步充盛,乃至達到極點,肌體也隨之發育到壯盛期,則真牙生,體壯實,筋骨強健。待到老年,腎精衰退,形體也逐漸衰老,全身筋骨運動不靈活,齒搖發脫,呈現出老態龍鍾之象。由此可見,腎精決定著肌體的生長發育,為人體生長發育之根。如果腎精虧少,影響到人體的生長發育,會出現生長發育障礙,如五遲和五軟。五遲是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五軟是頭軟、頸軟、口軟、手軟、足軟。成年則現未老先衰,齒搖發落等。補腎填精不僅可以糾正小兒的生長發育障礙,又是延緩衰老和治療老年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中醫學歷代文獻中延緩衰老的方劑,以補腎者為多。
先天之本與後天之本,孰重孰輕?
現在大家知道了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那麼脾與腎,哪個更重要呢?套用一句哲學家常用的話吧,後天與先天是相互資助、相互促進的辯證關係,有先天作用才會有後天,有後天的作用先天才能更好地發展。
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為後天之本;脾的運化,必須得腎陽的溫煦蒸化,才能正常健康地發揮作用。腎精雖然貴為先天之本,可是又賴脾運化水谷精微的不斷補充,才能充盛。
所以,《傅青主女科》說:「脾為後天,腎為先天,脾非先天之氣不能化,腎非後天之氣不能生。」
TIPS:你認識這些生理性浮腫嗎?
浮腫常常是某些疾病的信號。心臟病、肝病、腎病、內分泌疾病及某些營養不良性疾病等,都可能出現浮腫癥狀,一般情況下應該到醫院去就診。但有些浮腫是一種生理反應,因此,拿到檢查無異常的化驗報告單,也不要驚訝,這些都是生理性浮腫跟你開的玩笑。
1.早晨起床後,忽然發現自己的臉胖了一圈,特別是在眼瞼部位、下肢皮膚有凹陷性水腫或緊繃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輕消退。
遇到這樣的浮腫不要驚慌,臉部浮腫現象經常發生在血液循環代謝能力差的人身上,女性比男性多見。這個族群包括了習慣在睡前大量喝水的人、經常久坐不動的人、平常飲食習慣口味重的人、經常熬夜的人以及天生體質代謝差的人。影響所致便是血液循環系統效果變差,來不及將體內多餘的廢水排出去,水分滯留在微血管內,甚至回滲到皮膚中,便產生了膨脹浮腫現象。這種浮腫在起床活動一會兒後,就會慢慢自動消退。
2.長時間站立、行走、下蹲或坐位時,會發現下肢或雙腳「發緊」,女人逛商店是最有體會的了,若稍事休息或改變體位後一段時間,浮腫可自行減輕、消失。
研究發現,人在直立體位時,體內醛固酮分泌增加,可造成暫時性水鈉瀦留,因此引起水腫。一些工作上須長時間站或坐的人,如學校的老師、手術室的主刀醫師,因重力的關係,血液和水分因迴流速度減慢而容易在膝部以下部位出現浮腫。
3.有些「口重」的人,常常出現下肢浮腫。
口重是什麼?北方話,口重就是喜歡菜里放很多鹽。我們一直在強調「低鹽」飲食,可有些人就是不注意,飲食中鹽分過多,而又缺乏某些礦物質時,就容易造成營養失調性浮腫。如果你還有什麼慢性病,那造成的麻煩就更大了。
4.夏天,身體較胖又不愛活動的人,受環境溫差的影響,常莫名其妙地發生下肢浮腫,夏天過後,就會自行消退。
這種情況極易出現在胖人身上,這種浮腫是由於夏季的炎熱高溫引起體表血管擴張,動脈血流量增加;淺靜脈的擴張,使毛細血管濾過壓增高;再加上站立或久坐,體液在皮下疏鬆結締組織的間隙中滲聚,迴流緩慢,從而引發的。
對上述浮腫不必亂用藥,生活中保持樂觀情緒,保證良好的睡眠,起居有規律;長期堅持適當鍛煉,增強體質;芹菜、蘿蔔、菠菜、西紅柿、大豆、蘑菇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及無機鹽,還有低脂肪、低膽固醇、少糖、少鹽的食物可多吃些。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上述浮腫多屬生理性浮腫,不必憂心忡忡,但是發生浮腫,還是要嚴肅對待的,建議先去醫院做一些常規檢查,如果是由於疾病所致,則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腎陰腎陽明白補
提到腎,不能不提另外一個名詞——命門。
武俠小說里經常會提到這個詞,這對於那些仗劍江湖的俠客而言,可謂「生命之重」,是要害。醫學中,命門一詞,始見於《內經》,謂「命門者,目也」(《靈樞R26;根結》)。
命門究竟在哪裡呢?
關於命門的部位和生理功能,至今尚有爭議,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其一,左腎右命門說
腎有二枚,左腎為腎,右腎為命門之說,始自《難經》。「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難經R26;三十六難》)。自此以後,晉代王叔和《脈經》,宋代陳無擇《三因方》、嚴用和《濟生方》,明代李梃《醫學入門》等均遵此說。
其二,兩腎總號命門說
明代虞摶否定左為腎右為命門之說,明確指出「兩腎總號為命門」,謂:「夫兩腎固為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關,雖為水臟,而實為相火寓乎其中,愚意當以兩腎總號命門。」(《醫學正傳》)明代張景岳認為:「腎兩者,坎外之偶也;命門一者,坎中之奇也。以一統兩,兩而包一。是命門總乎兩腎,而兩腎皆屬於命門。故命門者,為水火之府,為陰陽之宅,為精氣之海,為死生之竇。」(《類經附翼R26;求正錄》)這一學說認為兩腎俱為命門,並非在腎之外另有一個命門。
其三,兩腎之間為命門說
以命門獨立於兩腎之外,位於兩腎之間,實以明代趙獻可為首倡。他根據《素問R26;刺禁論》「七節之旁,中有小心」,認為:「此處兩腎所寄,左邊一腎屬陰水,右邊一腎屬陽水,各開一寸五分,中間是命門所居之官,其右旁即相火也,其左旁即天一之真水也。」(《醫貫》)這種論點一直影響到清代,如陳修園《醫學三字經》、林佩琴《類證治裁》、張路玉《本經逢原》、黃宮綉《本草求真》等均宗此說。
其四,命門為腎間動氣說
此說雖然認為兩腎中間為命門,但其間非水非火,而只是存在一種原氣發動之機,同時又認為命門並不是具有形質的臟器。倡此說者首推明代孫一奎,他認為:「命門乃兩腎中間之動氣,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極,五行以此而生,臟腑以繼而生。若謂屬水、屬火、屬臟、屬腑,乃是有形之物,則外當有經絡動脈而形於診,《靈》《素》亦必著之於經也。」(《醫旨緒餘》)
以上各家對命門的認識,各有不同的見解,從形態上講,有有形與無形之論;從部位上看,有右腎與兩腎之辯;從功能上說,有主火與非火之爭。但他們對命門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沒有分歧的,對於命門的生理功能與腎息息相通也是沒有分歧的。腎為五臟之本,內寓真陰真陽,人體五臟六腑之陰都由腎陰來滋助,五臟六腑之陽又都由腎陽為溫養。腎陽即命門之火,是指腎之推動、溫煦功能,腎陰即張景岳所謂的「命門之水」,是指腎中所藏滋養、濡潤的物質。腎陰腎陽,即不同文獻里提到的真陰、真陽和元陰、元陽,古代醫家所以稱之為命門,無非是強調腎中陰陽的重要性而已,強調二者是肌體各臟陰陽的根本,二者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維護著各臟陰陽的相對平衡。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腎虛一詞,或生長發育遲緩、或過早衰老、或視物昏花、或耳鳴脫髮、或浮腫遺尿、或遺精陽痿,都與腎中精氣不足有關,而補腎也就成為養生首選。卻不知,雖然腎中陰陽是各臟陰陽的根本,決定和影響著各臟腑的功能盛衰,但先天之本還要依賴於後天之本的呵護與滋養,依賴於其他臟腑的共同平衡。因此,不能拋開脾胃而單純補腎,也不能拋開肝、心、肺等其他臟腑的協調平衡而單純補腎,更要分清情況,不要盲目補腎。
現在大街小巷充斥著補腎壯陽的保健品,補腎就是壯陽嗎?其實在臨床上,腎陰虛較陽虛更為常見。
腎陽虛的表現是面色蒼白或黧黑,腰膝酸冷,四肢發涼,精神疲倦,渾身乏力;男人陽痿早泄,女人不孕,性慾減退;便不成形或尿頻、清長,夜尿多,舌淡苔白,五更瀉等。
腎陰虛的表現是面色發紅,腰膝酸軟而痛,眩暈耳鳴,齒松發脫;男子遺精、早泄,女子經少或閉經;失眠健忘,口咽乾燥,煩躁,動則汗出,午後顴紅,形體消瘦,小便黃少,舌紅少苔或無苔。
一定要辨證清楚,切不可胡亂服用補藥喲!
經常有患者問我:「我覺得自己腎虛,吃點金匱腎氣丸可以嗎?我好幾個朋友都在吃,可是也有人推薦我吃六味地黃丸,這兩個到底哪個好呢?」
翻開藥品目錄,六味地黃丸、麥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明目地黃丸、金匱腎氣丸……補益類的中成藥如此繁多,全為不同的疾病證候所制,因此要想正確使用這一「家族」的藥物,除了正確辨證以外,必須要先明確各位家族成員的主要作用。
腎陰虛類:
表2-1
身體信號(可同時出現也可只出現一兩種)
腎陰虛
基礎癥狀特殊表現中成藥作用、效果注意事項
面色發紅,眩暈耳鳴,腰膝酸軟而痛,水腫,齒松發脫,眼圈發黑,潮熱盜汗,失眠健忘,口咽乾燥,煩躁,動則汗出,午後顴紅,形體消瘦,小便黃少,男子遺精、早泄,女子經少或閉經,舌紅少苔或無苔。
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腎之陰服後無腹脹便溏為適
咳嗽、氣喘、潮熱、盜汗麥味地黃丸養陰生津,斂肺納腎
口乾咽痛、遺精、小便短赤知柏地黃丸清熱瀉火,生津潤燥大便稀溏者須慎用
視物疲勞、視物昏花、羞明畏光杞菊地黃丸滋腎補肝高血壓有陰虛陽亢時常用
目澀畏光、視物模糊、迎風流淚等眼目病症明目地黃丸滋陰養血眼病的專用方葯
午後潮熱、腰腿酸疼、腳跟疼痛、婦女崩漏歸芍地黃丸滋肝腎,補陰血,清虛熱用於肝腎陰虛之月經不調
虛勞咳嗽、骨蒸潮熱、盜汗遺精、腰膝酸軟河車大造丸滋陰清熱,補腎益肺補力較麥味地黃丸強
腎陽虛類:
表2-2
身體信號(可同時出現也可只出現一兩種)
腎陽虛
基礎癥狀特殊表現中成藥作用、效果注意事項
面色蒼白或黧黑,腰膝酸冷,四肢發涼,下半身常有冷感,精神疲倦,渾身乏力;男人陽痿早泄,女人不孕,性慾減退;便不成形或尿頻,清長,夜尿多,水腫,舌淡苔白;可能伴有腳氣、痰軟、消渴。
金匱腎氣丸溫補腎陽服後無口乾、大便乾結者為合適
腹痛、小便清長、大便稀爛桂附地黃丸溫補腎陽,陰陽雙治
水腫,痰軟喘咳,小便不利濟生腎氣丸溫腎化氣,補水消腫大便稀溏者慎用
年老或久病氣衰神疲,畏寒肢冷,陽衰無子,飲食減少,大便不實,小便自遺右歸丸溫補腎陽,填精補血高血壓患者慎用
五更泄瀉或便溏腹痛,腰酸肢冷四神丸溫腎暖脾,澀腸止瀉五更泄瀉名方,以凌晨即瀉為特點
腎虛腰痛,起坐不利,膝軟乏力加味青娥丸補腎強腰針對腎虧而偏陽虛的腰痛病人
腎虛腰痛,尿後餘瀝,遺精早泄,陽痿不育,腰膝酸軟,腎虛脫髮,尿頻五子衍宗丸補腎益精治療腎陽虛的代表方劑之一
自行服藥除了必須按藥品說明書中的注意事項服用外,還要注意:
一是忌食辛辣食物,防止加重陰虛癥狀;
二是滋補類型的中藥,不宜在感冒期間服用;
三是現代研究表明:地黃丸不能與抗結核的藥物利福平同時服用,雖然六味地黃丸對結核病的骨蒸潮熱、盜汗、口乾等陰虛火旺癥狀也有較好的療效,但其中的山萸肉可分析出大量的有機酸,能增加腎臟對利福平的重吸收,加重利福平對腎臟的毒性。
其實,我們只關注了補腎養生,卻忽略了平時不小心卻泄了腎中精氣。要知道,腎藏精,精宜藏而不宜泄,具有蟄伏閉藏的特性。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這段話出自《黃帝內經R26;四氣調神大論》,白話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冬天是陽氣閉藏的季節。(草木凋謝,種子埋藏在冰雪之下,動物冬眠,地面的一切生機都看不到了,水面也結冰了,這就是「藏」(cáng)。)人要早點睡覺,晚點起來,比如等到太陽升起來了才起來,人的意志也要像冬眠那樣,好像伏匿起來,注意保溫,不要外露皮膚,把陽氣瀉出去。這是順應冬天,養「藏」之道。逆此道就會傷腎(腎水傷則肝木失其所主,肝主筋,肝木不長,筋失其養),春天手足則容易痿弱,陽氣的生長會受到影響。
金木水火土
剛上大學沒多久,去看祖父,走到樓下的時候,看到有兩個小孩子在做遊戲,口中唱著「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一瞬間彷彿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十幾年前的一天,我在祖父家哼唱著這樣的童謠,恰巧他從書房出來,招手把我叫了過去。我很好奇,因為記憶里我在家裡玩鬧時,祖父從來都在書房裡,除了三餐外,幾乎一整天都不出來。
「小凱啊,再唱一遍剛才的歌謠。」他慈祥地笑著,拉著我的手坐到書桌前。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我依言重複了歌謠,疑惑地看著他。
他用筆在紙上畫了一個圓圈,又在圓圈周圍寫上了「木火土金水」五個字,寫罷指著對我說:「你按這個順序讀一遍。」
「木火土金水」。我覺得這樣讀有點拗口,而且歌謠里明明寫的是金木水火土嘛,念起來很舒服。
他拍拍我的頭:「好孩子,以後記住了,要這樣讀才對:一二三四五,木火土金水。」 ……
他好像還說了其他的話,但是我已然記不清了。
想到這裡,我自己也覺得奇怪,這樣的陳年往事,怎麼偏偏在此刻又浮現在我的腦海里?上樓走到門前,我按了按門鈴,開門的就是祖父。
「小凱啊,」他見到是我,很開心,「今天怎麼有空過來,在學校生活得還愉快嗎?」
看到老人一切如常,我拍拍肩上的書包,輕快地進了屋。
他把我帶到書房,我發現屋裡早就坐著一位女病人。
「這是我的孫子。」爺爺拉出一把椅子叫我坐下,自己又坐回了書桌前,他和那個人的位置就像醫院裡醫生和患者的位置。「我們繼續吧,」他沒有再理會我,徑自對那人說道,「後來呢?和兒媳婦吵架以後是不是覺得更不舒服了?」
「對啊,程老,吵架完了我就覺得肋岔子(肋骨下方)不舒服,我想可能是氣過頭了,心想歇兩天就好,結果這幾天非但沒有好,反而這裡也覺得不舒服了。」她用手指著自己的左胸,憤憤地說,「以前只是偶爾覺得有點悶,現在可好,程老,您不知道,現在我又新添了個毛病,半夜睡不著不說,一有個風吹草動就醒,這不,剛才您孫子按門鈴,那門鈴聲就弄得我這心吶『怦怦』地跳,又出了一頭汗!」
我心中平添了幾分不悅,不就是吵個架嘛,還添這麼多毛病,這個人真是太誇張了。於是不再聽他們的談話,而是翻出一本書,自己慢慢讀了起來,過了不知道多久,終於聽到送她出門的聲音,我才抬起頭,有點好笑地對祖父說:「爺爺,那個人太誇張了吧,不就是吵個架嘛,還能添這麼多毛病,真是小題大做!」
「這你可就說錯了。」祖父坐到書桌前,示意我坐到剛才患者坐的位置,「你說,為什麼她會吵架完了肋下不舒服呢?」
「因為肝主疏泄啊,肝氣要保持柔和舒暢、升發條達的特性,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她和兒媳婦吵架,肝氣自然不順,不通則痛,吵完了當然肋下不舒服了。」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暢、條達以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是保證機體多種生理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條件。肝為風木之臟,肝氣升發,喜條達而惡抑鬱。肝氣宜保持柔和舒暢、升發條達的特性,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宛如春天的樹木生長那樣條達舒暢,充滿生機。肝屬木,自然界中的樹木,生長之勢都是舒展、暢達的,既不受壓抑又不阻遏,任其自然生長,所以說「木性條達」;故條達亦為肝之性。肝喜條達是指肝性喜舒展、條暢、暢達,實即肝之氣機性喜舒暢、調暢。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肝氣升發、柔和、舒暢,既非抑鬱,也不亢奮,以沖和條達為順。若肝氣升發不及,鬱結不舒,就會出現胸脅滿悶、脅肋脹痛、抑鬱不樂等癥狀。如肝氣升發太過,則見急躁易怒、頭暈目眩、頭痛頭脹等癥狀。肝的這種特性與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有密切關係。
「肝有病,只會肋下不舒服嗎?」他繼續問我。
「當然不是啊,還會少腹脹痛、竄痛,情志活動異常,頭暈脹痛,手足抽搐,肢體震顫,以及目痰、月經不調、睾丸脹痛什麼的。」我熟練地背誦出肝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竟有些驕傲了。
祖父笑了起來,拍拍我的肩膀:「基礎理論背得很熟嘛,可是光背基礎理論怎麼能做一個好醫生呢?理論要和實際相結合哦!」他止住笑,正色道:「你小的時候我就已經教過你了,還記得嗎?一二三四五,木火土金水。」
記憶一下子再次回到童年。
「好孩子,以後記住了,要這樣讀才對:一二三四五,木火土金水。你看,春天來了,小樹長成了大樹,很久以前,人們想要取暖就要用刀斧砍樹來當柴燒,柴燒完了就化成了土,然後千百年後,我們從這些土中挖出了很多金屬物質,比如黃金、白銀,金屬雖然很硬,但是加熱後就變成液態,像水一樣流動,而只有水的滋養,小樹才能在春天長成大樹……」
祖父的話,此刻全部映在我的頭腦中,記憶的殘片一下子由一條線串聯成了一幕幕真實的場面,那個時候祖父在紙上寫的木火土金水,以及後來圍繞著那五個字畫了樹、火、土、金子還有潺潺的流水……
「想起來了嗎?」老人慈祥地看著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運用了五行相剋的道理,為什麼肝病就不能及心呢?沈金鰲在《雜病源流犀燭》中說肝『體柔而剛,直而升,以應乎春,其用條達而不可郁,其氣偏急而激暴易怒,故其為病也,多逆』。若肝氣不條達,則容易恣橫欺凌,延及他臟,乘脾、犯胃、衝心、侮肺、及腎都有可能,所以也稱肝為五臟之『賊』。」
「我記得了,」我不好意思地低下頭,「剛才沒有想到五行關係,也沒想到臟腑之間疾病傳變的關係。其實剛才那個患者是因為肝氣太盛,影響了心,木行影響到火行,母病及子的原因,才導致心悸、失眠、多夢等一系列心病的徵象。」
祖父這才點頭:「一二三四五,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子母相及,相乘相侮,勝復規律,基礎理論要記牢啊。」
祖父告訴我的那段話,看似不著邊際,卻是最淺顯、最簡單的五行相生記憶方法。是記憶模糊的我,從不曾刻意記憶的方法。木火土金水,這個順序我當然記得,然而我卻沒想到這五個字的順序蘊藏著如此重要的問題。
一個複雜而基本的問題——五行。
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範疇之一,是中國上古原始的科學思想。「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行」,四通八達,流行和行用之謂,是行動、運動的古義,即運動變化、運行不息的意思。五行,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歸於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並由此形成複雜的運動和變化。切不可將五行看做是靜態的,而應看做是五種動態的相互作用。五行不僅是物質和運動,不即不離,亦即亦離,也是五種物、五種性、五種能力,故稱五德。
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一樣,從一開始就著眼於事物的矛盾作用,事物的運動和變化。五行的概念,不是表示五種特殊的物質形態,而是代表五種功能屬性,「是五種強大的力量不停地循環運動而不是消極無動性的基本(主要的)物質」〔(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是自然界客觀事物內部陰陽運動變化過程中五種狀態的抽象,屬於抽象的概念,也是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的重要範疇。
五行學說是傳統醫學理論很重要的構成之一,是每一個中醫醫生、學者,甚至醫家,所必須掌握並熟練運用的理論之一。因為它是中醫學認識世界和生命運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醫認為木火土金水乃至自然界的各種事物都是陰陽的矛盾運動所產生;中醫學的五行不僅僅是指五類事物及其屬性,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五類事物內部的陰陽矛盾運動。
TIPS: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木具有生髮、條達的特性,古人以樹榦曲曲直直地向上、向外伸長舒展的生髮姿態,來形容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及現象。凡具有這類特性的事物或現象,都可歸屬於「木」。
火曰炎上
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凡具有溫熱、升騰、昌茂、繁盛作用或特性的事物或現象,均可歸屬於「火」。
土曰稼穡
稼穡,是指土有播種和收穫農作物的作用,引申為土具有生化萬物的特性,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或特性的事物或現象,均可歸屬於「土」。
金曰從革
從革就是變革的意思,引申為金具有肅殺、清靜的特性,凡具有肅殺、潛降、收斂、清潔作用或特性的事物或現象,皆可歸屬於「金」。
水曰潤下
水具有滋潤、寒冷、向下的特性,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靜藏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或現象,均可歸屬於「水」。
五味入五臟
「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最新定義。
中醫學遠在秦漢時期(大約2000年前)便明確指出:「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問R26;調經論》)「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之寒溫之相守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靈樞R26;終始》)平人即健康者。健康意味著肌體內部以及肌體與外界環境的陰陽平衡,臟腑經絡功能正常,氣血和調,精神內守,形神合一。
為了追求這種和諧統一的健康狀態,自然的方法、身邊的養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受到關注,這從媒體的採訪內容上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來。在寫本書的過程中,我接受了這樣一則採訪:一家媒體讓我評論一個人的日常飲食習慣,同期接受採訪的還有一位美食專家和一位營養專家,他們站在美味和營養的角度上觀察,我則是以中醫養生的視角來審視,於是有了下面的思考與分析。
小y(代名)是典型的80後,大學畢業之後到倫敦留學,回國後,做過媒體的記者,現在從事文化活動的策劃。用她自己的話說,挺喜歡折騰的,不喜歡安分守己的工作,喜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兩年前結婚,老公從事與藝術相關的工作。因為自己從事活動的策劃和執行工作,加班是經常的事情,所以每天都要凌晨兩三點才能休息,早上8點40分才起床。這樣的作息時間也導致了她不良的飲食習慣,她戲稱,自己可以成為健康雜誌的反面教材了。
從大學時期開始,小y就不吃早餐了,這樣的習慣已經有十年的時間了,但是不吃早餐的習慣至今沒有給她帶來胃腸疾病。而且,早上小y還要空腹喝一杯咖啡,她自己也知道這樣不健康,但是習慣了,要是不喝,一上午就沒有精神,屬於典型的咖啡依賴症。到了單位就喝水,也會喝一些補血的沖劑,上午的時間,就基本以喝水為主。中午的時候是早餐的開始,清炒苦瓜、西紅柿雞蛋、洋蔥炒肉片是小y喜歡的。晚上的時候都在外面吃,會去西餐店喝咖啡吃沙拉。小y特別喜歡喝咖啡,家裡面有很多研磨和煮咖啡的器具,晚餐的時候也一定要喝杯咖啡。雖然喜歡吃西餐,但是不喜歡吃甜點、巧克力。到了夜裡11點的時候,就到了小y的夜宵時間了,基本以水果和酸奶為主,她喜歡櫻桃、梨、西瓜等水分比較多的水果。她愛吃綠葉菜和茄子,自己最拿手的是糖醋小排。
雖然晚上也睡得晚,也吃水果,但是小y是屬於那種吃什麼都不胖的人。對於自己這樣的飲食習慣,她也曾諮詢過中醫專家,專家的意見是,人體本身是一個循環,有自己的生物鐘,人體有一個的平衡功能,能夠讓自己這個循環平衡就可以了。
從營養和飲食習慣的角度來看,也許小y的飲食習慣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以中醫養生的角度來分析,卻有一些道理,也正因為這些道理才使得她的身體形成並適應了這種平衡。
這個道理是什麼呢?
肝、心、脾、肺、腎,為人體的五臟,對應著木、火、土、金、水這五行,五行既然是對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歸類劃分,那麼屬於同一五行屬性的事物,也就存在著相關的聯繫,如下表所示。
表2-3
五行五臟五味
木肝酸
火心苦
土脾甘
金肺辛
水腎咸
現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小y的飲食習慣吧。
分析一:小y每天凌晨兩三點才入睡的反時差生活習慣,打破了人體臟腑正常的生物節律。正常情況下,晚上11點為肝主時,此時肝的作用旺盛,適時入睡休息,可使肝氣得養,充分發揮其促進代謝、調暢氣機的生理作用。但恰恰小y的晚餐是諸如糖醋小排之類的,夜宵食用酸奶,酸味入肝,可旺肝氣,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晚睡對肝的損害,短期內不失為補救之法。
分析二:不食早餐、空腹喝咖啡,在我看來,生活習慣而已,因個體適應性不同而異,不必盲目批駁。但咖啡也好,苦瓜也罷,均以苦味而入心,考慮到小y的工作以策劃為主,必思慮過多,易耗傷心氣,故喜食苦性食物,可補心氣以養心。
分析三:小y不喜甜食,應該是不過食甜食或不食過甜食物,這種習慣非常好。但同時,她喜食沙拉、水果,這些都是味甘入脾之品,可健脾助運,緩解不吃早餐或工作造成飲食不規律對脾胃的傷害。
分析四:洋蔥是個好東西,營養學家一定這麼說,那我就不多說它的功效了。而我要說的是,洋蔥味辛,其性走竄,可宣肺,可通經,振奮衛氣,開泄腠理,增強人體抵禦外邪的能力,使小y可以輕鬆應對頻繁的加班和不小的工作壓力。
分析五:相信鹹味在每餐中都會存在,因此小y的食譜可以說是五味俱全,各利於相應臟氣,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相互補充,從而形成了她自己特有的飲食習慣和食譜搭配。
當然,以五行理論為指導,小y的飲食習慣還可以變得更加健康,更加有道理,但關鍵還要自己喜歡,自己覺得適合才好。另外,在五味入五髒的實際運用中,要根據春、夏、秋、冬四時和五臟之氣的偏盛偏衰等具體情況,各隨其所宜而用之,不可拘泥死板。
《素問R26;陰陽應象大論》說「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就是說方位的東和自然界的風、木以及酸味的物質都與肝相關。
事物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歸類和推演絡繹,把自然界的千變萬化事物,歸結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系統。對人體來說,是將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功能,歸結為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病理系統,如下表所示。
表2-4
自然界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氣
五方
五季
五行
人體
五臟六腑
五官形體情志
五聲變動
角酸青生風東春木肝膽目筋怒呼握徵苦赤長暑南夏火心小腸舌脈喜笑憂宮甘黃化濕中長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噦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腸鼻皮毛悲哭咳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腎膀胱耳骨恐呻栗
TIPS:五行的生克乘侮
1.相生
指一事物對另外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滋生的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圖2-5
2.相剋
指一事物對另外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制約的作用。五行相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
指五行中某一行對被克制的一行克制太過,包括本身過於強盛,因而造成對被克制的一行克制太過,也包括被克制的一行太過虛弱引起的相對過克。例如,正常克制關係里木應克土,而木過強盛,或土過虛弱,形成木過多地剋制了土,就稱為木乘土。
4.相侮
侮,這裡指「反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過於強盛,對原來克制它的一行進行反克制。例如木本受金克,但木特彆強盛,不僅不受金的剋制,反而對金進行反侮,稱為木侮金。 相生和相剋,是五行間正常的生克制化關係,而相乘和相侮,是五行正常生克制化遭到破壞後出現的不正常相剋現象。
推薦閱讀:
※醫生爸爸寫給兒子的一封信
※闌尾炎與麻醉師
※和江醫生分手的日子(二)
※一篇文章羈押3個月,合法PK合理
※90 後醫生版周杰倫:鹿語和他的《平凡從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