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我與現實我的衝突 自暴自棄的如是輪迴

理想我與現實我的衝突 自暴自棄的如是輪迴普通人的心理通常都在自暴與自棄之間來回的變化。一個人的修養要是能做到既不自,也不自棄,平平穩穩那就很了不起了。

本人男23歲,心理卻像個小孩,遇到點事情解決不了就自爆自棄,脾氣也特別急躁,常常對父母發脾氣的時候情緒難以控制,過後卻很後悔,工作中我接受能力差,還受不了師傅的悶氣,因為這個我始終沒有固定工作,自暴自棄心理偏差 有些孩子,總是表現出一種愚蠢、懈怠、退縮的狀態。還有一些孩子會進行重複的自我刺激(吸手指)、玩弄生殖器官、拒絕與人互動、表現出無能和失望。當你的孩子出現上述偏差行為的時候,他背後的動機就是"自暴自棄"。家庭治療的先驅--心世界告訴我們,出現自暴自棄傾向的孩子多發生在高壓、父母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家庭。這些家庭對孩子的要求一般比較高、給孩子的批評比較多,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形成一種無能、差、我不行等負面的自我認同,慢慢的就走向了自暴自棄。這裡有一個例子可以很好的說明這種動機:心世界在中考、高考前夕接到這樣的來電;我孩子學習不好,快考試了,我發現他回家不寫作業也不看書,問他為什麼,他說:"再複習也就這樣,沒用了。"還往往伴隨著焦慮、煩躁的情緒反應。這就是典型的"自暴自棄",在父母一直以來有意無意的高期望值、高壓和批評、打擊之下,在大考壓力最大的時候,孩子再也忍受不下去了會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無望和失落,進而導致了厭學。其目的是想讓父母對自己失望、放棄自己,從而釋放自己的壓力。記得一位薩提亞導師曾經不無感慨地說:學費永遠是便宜的,生活中我們付出的代價才是最昂貴的。沒有任何的成功,能夠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如何處理由「自暴自棄」這類動機導致的偏差行為?處理要點:父母不能放棄,更不要批評和可憐孩子,而要及時對任何正面的努力給予鼓勵。在很多由「自暴自棄」這類動機導致的偏差行為中,孩子本身就是想讓父母對自己失望,從而放棄自己,這樣,他就能更名正言順的自暴自棄。因為他想:「爸爸媽媽都對我如此失望,覺得我不思進取、前途無望,我自暴自棄也是應該的。」所以,此時的父母一定要不拋棄、不放棄!我們以在上面解釋「自暴自棄」動機時的那種案例來簡單的說明一下處理方法。在這種案例中,孩子突然間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進而出現不願上學這個偏差行為,這是因為父母持久的高壓,讓孩子產生了自暴自棄的動機。面對這樣的境況,作為父母,應該怎麼做呢?林老師的建議是:不放棄,而且及時鼓勵好行為。這要求父母不能因為孩子的這個行為就產生失望情緒,更不能因此批評孩子,指責其不思進取。父母此時最應該做的是一看到孩子有看書或者想去學校等類似的好行為就馬上給予鼓勵和支持,如此,才能更快的讓孩子走出「自暴自棄」的不利情緒。

自暴自棄的人該怎麼辦?  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性格,同時每一個人的性格也隨著境遇而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尚如此複雜,更何況隨時都在變化的心理思想呢?南師說普通人的心理通常都在自暴與自棄之間來回的變化。一個人的修養要是能做到既不自曝,也不自棄,平平穩穩那就很了不起了。  大家都知道一句成語「自暴自棄」,這四個字就是從《孟子》里來的。自暴的人,就是我慢,有偏見,剛愎自用,我見很強的人。換句話說,自暴就是狂妄,每個人都容易犯這種心理的毛病,有時候道理上知道,但當情緒高漲修養又不夠的時候,不應該講的話就衝出來了。譬如我們看到有些人,有時候脾氣一來,天不怕地不怕,老子什麼都不怕;真到那個時候啊,什麼都怕了,這個是修養的問題。  自棄,就是有很強烈自卑感的一種人。常常聽到年輕人講,老師啊,我是沒有希望的了,我不行了,我是白痴啊;或講我是笨蛋啊,我永遠沒辦法。這些都是自棄的話,不過這些還算是客氣話,真正自棄的人,有些是灰心到極點,想走自殺的路,結束自己的生命。  我們人,當情緒高漲的時候,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自我崇高,自我英雄;當情緒低落的時候,覺得自己一無所能,活不下去,所謂「壯不如人老可知」,這是古人的一句詩,年輕都不如人,等到老了,那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人啊,經常在這兩種心理之間搖擺不定。借用學佛的比喻,說一個人不能得定,原因不是散亂、思想亂跑,就是昏沉、想睡眠,那是講修養工夫,是指打坐修定的一個景象,不散亂就昏沉,這是講普通人一般的心理狀況,包括身心兩方面。其實我們檢查自己,真做學問修養工夫的話,我們每天隨時隨地的情緒思想也是這樣,不是狂妄自我崇高,就是自卑感來了,都是在這兩種狀況中翻來覆去。  我們看到歷史上項羽和劉邦對立的時候,項羽當時很得意,說話狂妄。歷史上記載,項羽年輕的時候,讀書不成,去學劍。可見他功課不好,書讀不好,所以不讀書了,去學劍術武功。學劍又不成,可見他很沒有耐性,然後就讀兵書,因為學劍是一個打一個的,沒有意思,他要學萬人敵。看見叔叔在那裡讀兵書研究軍事,他就想學,可是項羽萬人敵也沒有學好。歷史上描寫他的這幾句話,就是自暴,最後失敗了,八千子弟都打光了。一個撐渡船的老頭勸他過江回家去,家鄉還有年輕人會跟你出來;但他說無顏見江東父老,沒有臉回去。還有人說項羽曉得不能上當,只有一條船,這個老船家,你曉得是不是敵人?萬一渡江一半,把他丟下水,那就完蛋了,他寧可乾脆自刎。這是後人的猜想,實際上,他到失敗的時候無顏見江東父老是真話,那個心理已經低落到自棄的程度了。  所以我們特彆強調一點,希望青年同學們注意,我們一般人的心理,隨時隨地不是走入「自暴」就是走入「自棄」的境界。要能夠既不自暴,又不自棄,非常平穩,也很平凡,那就是最大的成就,就是最高的學問。(南懷瑾《孟子與離簍》)

自棄——唯一能傷到自尊的東西有位朋友給我留言:「是不是一個人在沒有獨立、沒有能力之前或者沒有成事之前就不應該太在乎自己的自尊,甚至該放下自己所有的自尊呢?」  我們且不急於回答這個問題,先想想:職場上什麼事情最傷自尊呢?在一般人看來可能莫過於當眾被上司罵了,尤其是當上司大發雷霆,劈頭蓋臉罵得你狗血噴頭的時候。  這個時候你會怎麼反應呢?我隨便在網上搜索了一下,得出答案如下:「見怪不怪,當他放屁;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老子不爽,直接滾人;回罵過去,那還用說!」  這些語言很是有力度,聽起來也很解氣,是不是這樣就捍衛了自尊呢?這種聽起來很「血性」的做法在職場上是不成熟的。不成熟的結果就是——你捲鋪蓋走人,上司留下。  我一再強調不要把「事情」與「情緒」混淆起來,做事的職業態度是對事不對人,不帶情緒看問題。你可能說,那為什麼上司還罵人呢?上司罵人是他的不對,他已經把情緒摻入事情中了,這個時候你就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  上司發飆,你不要和他一般見識。  以前做過一個培訓,培訓師講了一個故事,說一公司開會,上司大怒,拍桌子瞪眼睛,從地上罵到桌子上,直罵得上司大汗淋漓、口乾舌燥;下屬們一邊點頭稱是,一邊端茶送水遞毛巾,請上司繼續罵。常人不解,問下屬焉能如此找罵。下屬說:「上司太可憐了,他瘋了。」  想像一下,如果這群人在一個密閉的玻璃會議室中,你在室外觀察,聽不到他們說什麼,只能看到一個傢伙臉紅脖子粗的,時而上躥下跳,時而拍桌子摔東西,你是否也會覺得他「瘋了」呢?很有可能,因為他的舉動太反常了,看起來像個潑猴。但是如果你置身室內,是當時被罵的對象,你還能這般平靜嗎?  始終以平和的心態看問題,這是要靠修為的。你經歷的事情越多,你就體會得越深刻。當那個上司發泄之後,誰的自尊受到了傷害?是那個始終彬彬有禮的下屬嗎?其實是那個上司,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會感到羞愧,因為他在眾人面前失態了。  那個體諒上司「瘋了」的員工是修鍊到一定層次了。我們都有失態的時候,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懂得給別人機會,讓他去「瘋」一把。他已經失去理智了,這個時候你是在包容你的上司。  很多人覺得自尊是別人與自己之間的事,當我受到挑戰的時候,就要去戰鬥,去維護自己的自尊。其實自尊是你與自己的事——我們單從字面上看——自尊即自己尊敬自己,這與別人無關。  當你感覺自己受到了外界的「衝擊」時,要心平氣和地對待。這時候維護自尊並非體現在你的「反抗」有多激烈上,而是體現在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排除干擾,讓爭議回歸事實本身,解決最核心的問題。在職場上,請「Be calm and be a gentleman」(保持冷靜,做一名紳士)。  自尊,始於知恥。有了羞恥心你會節制自己的行為,做錯了事情會感到慚愧,辜負了別人會感到內疚,落伍了會奮發上進。這一切,都是你對自己的要求,目的就是做最好的自己。除非你自己做錯了,沒有什麼能讓你的內心感到羞恥的事。  下面個這個故事很有寓意——有一個畫家,想創作一幅作品《魔鬼與天使》,在大街上找到了一個非常天真浪漫的小孩兒,做天使的模特,卻苦於找不到魔鬼的模特。整整40年過去了,都沒能實現。有一天,在大街行走,發現一個沿街行乞的乞丐,表情貪婪、齷齪,他大喜,這不正是魔鬼嗎?畫家走過去付錢給乞丐,要他做模特。在畫室里,乞丐大哭,原來,掛在牆上的天使畫像,就是40年前的他,因為40年沒有努力,導致落魄為乞丐。40年前做天使的那個模特,40年後成了魔鬼。是誰毀了他的尊嚴?是那些打過他、罵過他的人嗎?絕對不是。事實上,是他自己,如果他不甘墮落,沒有人能把他從天使變成魔鬼。  尊嚴大都不是在戰鬥中捍衛的,而是需要在成長中堅持的。堅持什麼?就是要堅持做最好的自己,不論你遇到什麼干擾,都要保持冷靜,矢志不渝。世界上唯一能傷到自尊的東西就是自棄。  韓信當年為何甘受胯下之辱?因為他知道自己此生絕非市井屠夫之輩,他不願意因逞一時的匹夫之勇而破壞自己的鴻鵠之志。當點兵多多益善的將軍衣錦還鄉的時候,對當年的潑皮卻赦而不殺。那個時候,這個潑皮一定還記得韓信當年的眼神,那眼神淡定而又堅毅,那眼神中寫著什麼是真正的尊嚴。  說到這裡,我們再來看開篇的話題:自尊心需要放下嗎?當然不需要,因為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傷害到它。自尊源自一顆堅強的心,源自永不言棄。  

癔癱:挨批評就癱瘓倒地意識不清  「集中精神!不要開小差!」老師一句高聲批評,竟導致高中女生倒地不起,意識不清,四肢揮舞長達十幾分鐘。經專家診斷:女生為癔症發作,可能與她自小嬌生慣養、個性出現缺陷有關。  老師高聲一句「不要開小差」  嬌嬌女委屈倒地意識不清  17歲的小謝家住漢口,在江岸區一所高中就讀。她是家中獨女,長得可愛,又擅長舞蹈,自小備受寵愛。  她的媽媽回憶,女兒小時候看電視,信號突然中斷,看不成動畫片,她都會蠻不講理的大發脾氣,賴在地上打滾大哭大鬧。  小謝慢慢長大了,沒想到這暴脾氣也跟著越來越大,只不過由「熱」變「冷」,凡事稍不順意,就會接連兩三天沉默不語,板著一張臉進進出出,這種冷暴力更讓她的家人、同學吃不消。  日前,小謝在學校參加節目排練,有些心不在焉,老師眼神暗示無效,不得不高聲提醒她:「集中精神!不要開小差!」沒想到,話音剛落,小謝馬上撲倒在地,意識不清,雙目緊閉,大口喘氣,四肢掙扎。  大約十幾分鐘後她才慢慢恢復平靜,但依然不能說話,彷彿癱瘓,無法行走,但能用筆對答。  癔症導致「癔癱」  暗示療法一周康復  小謝隨即被送到武漢市心理醫院,該院副主任醫師張紅檢查發現,小謝意識尚清楚,能用手勢示意塊狀物自小腹上升至喉頭部,接著做出喘氣的樣子。儘管她雙腿不能動,但肌張力正常,膝、腱反射等均為正常。  最後,醫生診斷小謝患癔症性痙攣、不言、截癱。經暗示治療一周後,她痊癒出院。張紅說,暗示療法最常用的是言語,即告訴患者經過治療會取得良好效果。  據介紹,「癔症」又叫「歇斯底里」,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精神障礙,多在青壯年時期發病,患病女性多於男性。發病原因主要與遺傳因素、個性特徵有關,簡言之,在某種性格基礎上,因精神受到刺激而發病。而家庭教育的方式、成長環境,對一個人個性的塑造至關重要。  具體到小謝,她從小在父母的呵護和縱容中長大,過分的關愛和保護導致性格有明顯缺陷,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暗示性強、依賴性強、情感不穩定、帶有表演性等人格特徵,這類人在突然受到挫折,特別是精神緊張、恐懼時,容易引發癔症性反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謝的母親重感情,受刺激時常有「暈厥」現象。  癔症並非器質病變  改善性格可預防複發  張紅說,癔症只是一種暫時性的腦機能障礙,並非器質性病變,來得快,去得也快,但隨之而來的軀體癥狀,如癔癱等卻可以持續存在,如果治療不當,可能延續多年。  臨床治療癔症,一旦癥狀緩解,醫生會坦白地告知患者的性格缺陷,以及與病情的關聯。  這其實也是一種預防複發的手段。  張紅說,要讓患者充分認識並有意識地注意改善自己不健康的性格特徵,以正確態度對待自己的生活,處理各種衝突和挫折,這對於徹底治療癔症有重要意義。此外,患者父母應該及時調整教育方法,避免過度寵愛,改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同時要多與孩子溝通,採取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方式,營造寬鬆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及時宣洩心理壓力。 遇挫折易自棄 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需要(need)是行為產生的源頭,這些需要除了包括生理需要(如呼吸、睡眠、休息)外,還包括心理的需要。按照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在滿足生存及安全需要後,便轉而追求歸屬和愛的需要,獲取被承認、被尊重的滿足。當這些需要不被滿足或失去時,人便陷入挫折(frustration)之中。若對這些挫敗處理不當,便會出現自暴自棄的反應,更甚者會轉往其他依賴如酗酒、吸毒等。 偏差須再社教化 對於周澄的行為,不少人予以批評。但我們若從社會學角度出發,這些批評的行為正是社會標籤化(labelling)的體現。周澄在訪問中曾說「我希望大家能平心靜氣,放下某一些所謂的道德眼光去看這件事」。若從社會學角度而言,所謂價值觀念,很多時是透過社教化(socialization)的過程灌輸大眾,人一旦作出偏差行為,便需進行再社教化,接受主流的價值觀(如偷竊要入獄改過自新)。久而久之,一旦作出與社會價值不符的舉措便被標籤為不道德,而這與事情本質的好壞不一定有必然關係。

理想我與現實我的衝突超脫慾望  有時我們的舉止像個在玩具店中的小孩,要這個,要那個,還要另一個。眾多選擇令我們混亂,不知所措。有人說:「你到底想要什麼?只能選一樣,快點決定」。我們卻不知如何選擇。  我們若不斷在眾多的慾望中彷徨,就無從擁有內心的平安和喜樂。因此,我們需要內在於外在的操練,超越這些慾望,發現人生的使命。  克服自棄心理  屬靈生命有一大危機,就是自棄。當我們說:「如果別人真正認識我,就不會愛我」時,我們就是選擇了邁向黑暗的路。我們常人云亦云地相信,糟蹋自己是一項美德,是所謂的謙卑。其實,謙卑與糟蹋自己正好相反。謙卑是認識自己在神的眼中很寶貴,我們的所有所是,全部是他賞賜給我們的。要勝過自棄的心理,就必須鼓起勇氣,聆聽稱我們為愛子的聲音,並且決心依據這個真理而生活。  接納你的真正身份  你真正的身份是神的兒女,這是你必須接納的身份。當你對此有所肯定,並在其中安妥下來的時候。便能在這既使你得著歡愉又令你痛苦的世界裡生活。你能夠接受臨到你身上的稱頌和斥責,視之為強化你基本身份的機會,因為那使你自由的身份是超越人間一切稱頌和斥責的。你屬於神,並且以神兒女的身份被差派到世界中。  你需要屬靈的引導,需要一些可以使你繼續靠穩在你真正身份當中的人。因為那驅使你遠離神的居所(就是你心深處),並縱容你自己沉溺在人世間稱頌和斥責之中的誘惑依然存在。  由於長久以來,你並不熟悉你心深處(就是作為神兒女身份根基的地方),那些能夠接觸到那裡的人,對你就擁有一種突如其來、壓倒性的魔力。他們成為你身份的7一部分。沒有他們,你便無法再活下去。可是,他們沒法充當神的角色,因此他們離開你,使你感到被遺棄。然而,正是這種被遺棄的體驗,讓你歸回你作為神兒女的真正身份。  唯有神可以完全居住在你心靈的最深處,並且給你一份安全感。不過,危機依然存在,你或者還會讓其他人帶走神聖的核心,使你跌進傷痛之中。  或許需要相當的時間和紀律,使你那在心深處隱藏的自我,再次聯結上那為人所知、被愛、被接納但也被世界所批評的公開的自我。只是漸漸地,你會開始感到聯結,並且更完全地成為真正的你——神的兒女。在那裡,有神給予你的真自由。


推薦閱讀:

現實一種 · 跟著莊子學識人
男人比女人更現實
遊走在虛擬和現實的邊緣
現實中的夢幻
別,別,別,別,別,別,別!太現實了,句句戳心!

TAG:現實 | 理想 | 輪迴 | 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