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璽印—三晉古璽雜說 金印
時代背景『三晉』之稱,源自戰國初期(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三晉』的前身是春秋時期五霸中的超級大國—晉。晉從桐葉封晉(約公元前1034年)始,至韓、趙、魏三家廢晉國末主晉靜公為庶人(公元前376年)止,在中國歷史上橫跨六個多世紀,共歷38君。如果從晉國建立,到秦統一中國,三晉經歷了822年的漫長歲月。『三晉』的疆域包括今天的山西全省、河北省西南部、河南省北中部、陝西省北部和中東部、內蒙古中南部的廣大地域。
由於晉國地處中原北部,該地區成為古中華東西南北中文化激流的漩渦。它在與各國頻繁的交流中,融匯了各地區的文化精華,大量吸收了各地區、各民族文化的先進成果,兼收並蓄,融合升華,使晉文化達到了當時中原文化的頂峰。
文字特徵晉系文字包括韓、趙、魏三國,兩周與中山國也都屬於晉系文字系統。從後世遺留下來的很多三晉文字看,三晉文字的結構及特徵與西周春秋金文一脈相承,說明三晉文字在早期就已經發展成熟,而且日趨穩定。戰國文字根據地域、文字特徵劃分為五系,分別為齊、楚、燕、晉、秦。各系文字特徵鮮明。根據這些特徵,從大量的六國金文、簡牘、帛文、貨幣文、陶文中,均能找到與其相應的文字譜系,比如,楚帛書就以楚璽相類,齊《陳曼簋》等金文與齊璽風格相同,燕地出土的很多陶文,部分與燕璽相吻合。
從整個三晉體系的文字特徵看,三晉文字體勢整飭精嚴,用筆纖巧細膩。但不同的材質、製作手段,所呈現出來的三晉文字也多有不同。一些三晉金文就明顯受鑄造工藝的影響,鑄銘文字多豐盈飽滿,這類風格的文字倒是與『侯馬盟書』有幾分相近,由於書寫工具發生了質的變化,『侯馬盟書』更強調書寫性、實用性,文字蠶頭入筆,中肥末銳,結體扁圓。同樣是書寫,『溫縣盟書』就顯得狂放不驚線條瘦勁,用筆如急風驟雨,筆勢迅疾,這種筆勢更接近鏨刻在青銅器具及青銅兵器上的三晉文字。我們看這個時期的鏨刻文字,基本上是以兩種面目出現,一種是字體工麗巧致,形態修長勁健,筆法全用玉箸。另一種則恣肆遒勁,筆勢多變,看似漫不經心,其實極具秩序感。這些變化顯然源自於鏨刻的手段,由於線質發生了變化,線與線、字與字或倚側或挪讓或張揚或收斂,來尋求文字的韻律與平衡。這樣的一種文字格調既符合晉人的審美需求,也更加接近三晉文字的本真狀態。三晉璽印也基本上沿襲了這種審美格調,創造性的將三晉文字融入到方寸之中。受空間以及鑄造工藝所限,三晉璽印的文字更趨整飭精嚴,體勢也更加修長勁美。同樣是鑄銘,三晉璽印大量使用朱文,來表現三晉文字精巧細緻的特點,精準地體現出三晉文字的特質。可以說三晉璽印在中國篆刻史上獨樹一幟,所開創的三晉印式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三晉官璽從歷代譜錄及近年新發現的三晉官璽看,數量與三晉私璽形成很大反差。三晉官璽數量少的原因,除歷史因素外,主要與當時國君對官吏所持璽印的典章制度有關。隨著戰國郡縣制和封建官僚制度的推行,璽印即成了國君授與臣下權力的信物,凡是委任官職,都要頒賜相應的璽印,解職時則收回。《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篇》載:『西門豹為鄴令,……居期年上計,君收其璽。豹自請曰:『……願請璽,復以治鄴,……』文侯不忍而復與之。……期年上計,文侯迎而拜之,……遂納璽而去。』《呂氏春秋·執一篇》載吳起對商文說:『今日釋璽辭官,其主安輕?。』《戰國策·秦策三》說:『應侯因謝病請歸相印。』《韓策二》載公孫昧說:『甘茂與昭獻遇於境,其言曰收璽,其實猶有約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篇》載『梁車為鄴令,……趙成侯以為不慈,奪之璽而免之令。』《韓非子·說林上篇》載孟卯對甘茂說:『公佩仆璽而為行事,是兼官也。』《戰國策·趙策三》載公孫龍對平原君說:『夫君封以東武城,不讓無功;佩趙國相印,不辭無能。』足見戰國時期國君對於璽印的授予、收回都有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所以,後世少見三晉官璽多少與此有關。三晉官璽的材質多見於銅、少有玉質,金銀質官璽均未見著錄。玉印官璽皆白文,在見錄的三晉玉印官璽中,除上博藏的『匈奴相邦』外,多為『封君』璽,如上博的『春安君』『襄安君』及日本小林斗盦所藏『襄平君』總數不過十方。
三晉官璽的紐制,多壇座鼻鈕,少見平台鼻鈕者。多數官璽的形制與私璽相差無幾,如果僅從形制上很難區分出官璽和私璽。也有特殊者,印紐形制顯得格外端莊厚重。三晉官璽多為方形、少有長方形,圓形及特殊形狀者稀見。規格以15—18毫米較為多見,規格在20毫米上下者較為少見,亦有13毫米左右的官璽,與通常私璽規格相當。規格在25毫米以上者絕少見。目前見於著錄的幾方大型三晉官璽均為陶文,如兩枚「□陽市」,規格在35—40毫米。近年來,又陸續發現一些陶文印跡,其中規格在30毫米左右的官璽陶文印跡多有出現,說明三晉超大官璽應該還是存在的。
另外,三晉官璽中除僅見的幾枚玉質白文官璽外皆為朱文,目前,尚未見到金屬質地的白文官璽。有意思的是與三晉毗鄰的燕璽,其中私璽的形制、規格與三晉璽極為相近,而燕系的官璽,無論朱、白文均體形碩大,相反,燕璽中絕少見到規格較小的官璽,而且官璽的印鈕形制與私璽差別也很大,這些現象都與三晉璽有著巨大的反差。我想這是否與晉人的審美或典章制度、鑄造工藝有關呢?
三晉官璽的文字筆畫,普遍比一般私璽略粗而且字腔均淺,這些特徵可能與官璽使用比較頻繁,避免磨損有關。曾見過一些三晉官璽實物,印體及印面四周稜角,因為長期使用而磨損成圓弧狀。
三晉官璽的文字構成,基本以地名加官職名為主,也有官名和地名分開使用的。三晉官璽的文字排列主要以右行豎讀為多,多字官璽右行分兩列或三例順讀,每例一字或二三字不等,兩字官璽多橫讀,亦有做上下排列者,三、四字官璽中有做橫排橫讀處理的,有特殊者文字做反書。三晉私璽三晉私璽中朱文明顯多於白文,白文皆有邊欄。三晉私璽的規格都普遍較小,以10-14毫米大小較為常見,也有不足10毫米的私璽,20毫米左右的私璽極為少見,珍秦齋藏有一方36毫米的私璽就極為罕見。三晉私璽多以銅質為主,少有銀質,金質絕見,玉質、琉璃、骨質、綠松石等材質均較為少見。三晉私璽的形制以壇座鼻鈕最為多見,印體嵌有金、銀圖案的極稀少,特殊形制的私璽如穿戴、帶鉤鈕、柱鈕、亭鈕等均較為少見。
三晉私璽中,以單姓單名的兩字璽最為普遍,單姓雙名和複姓雙名的私璽均較少。三晉私璽中,複姓單名的私璽有一定數量,其中複姓「司馬」出現的頻率最多,同燕系私璽中出現最多的複姓「公孫」有所不同,再如,三晉中的「郭」姓私璽以及只有燕系中出現的「喬」姓私璽,說明姓氏、人名存在著一定的地域性,其透漏出的歷史文化信息,對研究族氏的來源、分化及當時的社會思想、習俗、信仰、道德觀、文化、美學觀念,具有歷史學、社會學、文化史上的研究意義。
三晉私璽中,姓名以兩字右行橫讀為多見,有特殊者做豎列上下讀,兩字姓名私璽後加「鉨」或「私鉨」者極為少見。三字和四字私璽,大多為複姓單名或單姓雙名和複姓雙名的組合,複姓多做合文,複姓、雙名文字在璽印中多有合文符號。排列形式有右行豎讀,也有做右行橫讀排列的。
三晉私璽在鑄造、打磨、修整工藝上,普遍優於官璽和吉語類璽。邊欄內角四周及文字筆畫在藉助放大鏡下觀察,刀刻痕迹十分明顯,在一些特定的角度上,刀刻痕迹有其規律性,而且文字筆畫越精細刻痕越清晰,這些特徵對於璽印的真偽鑒別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三晉成語及單字璽三晉成語類璽印從內容和形制上,都要比官、私璽更為豐富。璽印的形製品種繁多,有方形、長方形、圓形、心形、三角形、多角形及各式連珠形,印台上多帶連珠飾紋。穿戴及五面璽較為少見。個別印體上有烙銀工藝。有多種式樣的亭鈕、帶鉤鈕以及禽、獸、人物鈕。三晉成語類璽印,規格大小不一,常見的規格在10—20毫米之間,較小的在8m毫米上下,超大的在30毫米左右。在成語類璽印中,文字筆畫的挪讓、增損、穿插、飾筆、借筆、倒置現象普遍存在,一些成語璽由於筆畫省略過多,很難分辨文字內容。單字到四字成語較為多見,從朋友處見過一方15字的成語璽實屬罕見。三晉成語類璽印,多涉及吉語、勵志、箴言、警句、誠信、言行,也有講官、財、運等內容。個別單字璽,從內容上很難確定其歸屬,一般據其形制都歸類在成語類璽印中。
從部分成語璽印的實物看,大部分明顯存在使用過的痕迹,說明成語璽大多也是用來日常佩戴的。也有一些顯然是未曾使用過,這類吉語璽的內容、大小、形制相同,有可能只是作為商品批量生產,專用於陪葬之用。
三晉古璽的審美價值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處於劇烈變革的時代,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青銅器作為當時最高科技的體現,鑄造工藝、文化藝術出現了空前繁榮。此時,商周以來的青銅禮器逐漸衰落,日常生活用器卻得到了普遍發展。人類在長期的生活中所積累的經驗,在勞動中所形成的審美意識,創造了無數流芳百代的藝術傑作。
任何藝術作品,離開了形式美,就會失去魅力。三晉璽印所特有的形式美,構成了三晉璽印的外在屬性及其組合關係所呈現出來的審美特徵,充分反映了當時先進科學技術水平,充分地把美學藝術內容和處理手段融合在三晉璽印當中。三晉璽印的文字美、形體美、線形美和材質美之間相輔相成互為表裡,體現了三晉璽印的實用性、科學性和藝術性。這些奠定了三晉璽印的美學基礎,鑄造了三晉璽印的時代審美特徵。中國古代璽印——金印銘爾藝術空間
所錄金印皆來自各地博物館及私人收藏
推薦閱讀:
※從美日最嚴重股災看中國最大危機與解決辦法 - 劉忠良 - 草根網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總論篇(64)
※外商緣何敗走中國
※中國菜譜197
※駱家輝辭職,白宮將多張中國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