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和東林黨,明朝滅亡誰的責任更大?崇禎臨死不知為何亡國
明朝滅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小冰河時期的天災,瘟疫,東北游牧民族崛起,農民起義,黨爭,皇帝的一些錯誤決定等等,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但是本文講的重點是,魏忠賢和東林黨人誰對明朝的滅亡負有更大的責任。
崇禎登基,魏忠賢死,東林黨起崇禎皇帝
天啟皇帝死後,年僅16歲的崇禎登基,雷厲風行,乾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剷除閹黨勢力,弄死魏忠賢,還朝廷一股清流。
魏忠賢的確壞事做絕,喜歡斂財,弄的滿朝官員怨聲載道,對東林黨人的打擊,尤其嚴重,東林黨人對其是恨之入骨。
明朝時期並沒有媒體機構,能夠發揮輿論作用的,當然是肚子里有墨水的文人集團啊!尤其是,明末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後,東林黨人藉此給皇帝施加壓力,天天誇誇而談,不就是因為天啟皇帝文化水平有點低,喜歡干點木匠活嘛!天啟皇帝能怎樣,說也說不過人家,於是全權委託魏忠賢處理和東林黨人的關係。
權力是把雙刃劍啊,自古以來,誰得到權力都容易把持不住,魏忠賢作為明朝一個太監帝國最後的掌勺太監,集太監文化之大成,不識字的他還弄了一個「東林點將錄」,目的只有一個,整垮東林黨,但是東林黨也不是吃乾飯的,除了控制輿論外,背後更多的是江南財閥與地主士大夫階層的支持。
魏忠賢
崇禎一上台,骨子裡對名聲與面子的愛護,二話不說,起了咔嚓幹掉魏忠賢,滿朝文人無不歌功頌德,稱讚新主聖明,實際上魏忠賢的死,標誌著東林黨人對閹黨黨爭的最終勝利。
那麼好了,來細數魏忠賢以及閹黨所做的罪大惡極的事情吧!
魏忠賢在閹黨官員煽動下,屢次興起大獄,殺害了楊漣、高攀龍等一大批東林黨官員,清洗中央和地方的異己者,而在內閣、六部、各處督撫中遍置死黨。全國颳起了一股為九千歲魏忠賢歌功頌德、大建生祠的歪風。
說到底,還是黨爭啊,就是因為你殺了東林黨人,所以你魏忠賢就該遺臭萬年。
為什麼魏忠賢得到了天啟皇帝的重用要說明的一點是,無論魏忠賢殺了多少東林黨,建了多少生祠,都掩蓋不了魏忠賢的「忠」與「賢」,封建社會,為人臣子,所忠所賢者,都是皇上啊!魏忠賢一直都是天啟皇帝的守護人,天啟皇帝最困苦的日子,是魏忠賢陪著走過的,天啟皇帝被滿朝官員要挾的時候,是魏忠賢替他出了這口惡氣!所以,不論滿朝官員彈劾魏忠賢多少次,天啟皇帝都會保他。
魏忠賢
除此之外,魏忠賢更是天啟皇帝的代言人,天啟皇帝看誰不爽,魏忠賢就給做了,即使後來算歷史總賬的時候,罵的也都是魏忠賢,很少有人直接罵到天啟皇帝,於此相比,崇禎很多事情就是自己操刀,並沒有代理人,因此,大家對崇禎的一些用人策略存在諸多質疑。
為什麼說魏忠賢一定是忠君的呢?因為明朝的宦官權力說到底還是來自於皇權,如果沒有皇權的支持,宦官這樣的影子也不會存在了,明朝史上出現很多太監,有賢能幫皇帝做事的,也有專權的,像王振、汪直、劉瑾,也包括魏忠賢,除了王振死在戰場,其他的都是皇帝一句話的事,說讓你死,你就死了!
而且魏忠賢雖然心狠手辣,但是社會底層出身的他明白一個道理,就是不搞平民百姓,因為來百姓沒有錢,榨乾了也沒多少油水,誰有錢?東林黨背後的那些人,隨意,魏忠賢不遺餘力的搞東林黨,就是斂財,為自己斂財的同時,順便也為國家斂點。在對待遼東軍務上,也沒有含糊,不似後來的東林黨人毫無作為!
魏忠賢一死,閹黨勢力被清除,而崇禎又是東林黨扶上去的,這時候東林黨一家獨大就是理所當然的,以前是黨爭,到崇禎的時候就變成君與東林之爭,因為君臣之間相互猜忌,互不信任。
東林黨人反對徵收商業稅
到了崇禎時期,農民起義與清軍崛起開始威脅明朝的統治,因此朝廷需要軍餉,崇禎想要拓展收稅來源,想重新徵收礦稅等工商稅,結果東林黨整天在崇禎面前鼓吹不能與民爭利,最後的結果是江南那些富的流油的士紳商戶不用交多少稅,反倒是農民要加稅。魏忠賢去江南徵稅,結果抗稅死了五個人,就有人寫了《五人墓碑記》刻在碑上,你說東林黨人是不是要錢不要命!
東林黨經常在一起討論時局
但是崇禎皇帝骨子裡還是有一些好戰的基因的,如果遼東能夠平定後金叛亂,那麼,自己必將成為中興之君啊,袁崇煥一說五年復遼,崇禎就很激動,袁崇煥的要求里必須保證錢糧充足,所以徵稅的方向只能是農業稅啊!當然,文官們雖然不會打仗,也沒幾個上過戰場,但是他們知道一個立場,就是絕對不允許議和,這是祖訓。因此,如果誰要是敢提議和,那麼,誰就會被這些義正言辭,慷慨激昂的忠臣給罵死!
最後,可以肯定的是,明朝是亡在農民起義的風暴中,加收農業稅跟農民起義關係有多大不好肯定,但肯定是有關係的!
東林黨人反對崇禎南遷
後來,明軍西南敗與張獻忠,損楊嗣昌;東北敗與清軍皇太極,損洪承疇;西北敗與李自成,損孫傳庭;最終明廷因兩線作戰,兩線潰敗,明廷滅亡在即。尤其是崇禎十六年孫傳庭戰死,李自成從西安來勢洶洶沖向北京。
這時候,有一種選擇就是出逃北京,跑到南京,用空間換取時間,其實也很正常,放開明朝不說,歷史上放棄都城而保存江山的例子大有人在,清政府兩次放棄北京,蔣介石放棄過南京,毛主席也放棄過井岡山和延安,形勢所迫,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而且明朝一直有兩都同時運行的傳統,南京作為北京的陪都,也是明朝第一個國都,因此,到崇禎不行的時候,跑去避避難,老祖宗應該也不會怪罪的吧!
東林黨人石像
但是崇禎哪好意思說出口啊,這不是逃跑皇帝,亡國之君嗎?大臣也不傻,如果提議遷都南京,那麼日後問責起來,以崇禎的尿性,肯定是誰提殺誰啊!陳新甲,前車之鑒啊!於是大臣口口聲聲,我大明祖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於是崇禎就沒走了。
當大臣的不能根據時局做出最好的應對方案,而是不管別人提出什麼,都是反對,如果讓他們提主意,沒有!所以,有人說東林黨人長於黨爭,短於治國、治軍。我看說的就很好!
東林黨反對崇禎與李自成何談其實,李自成打入北京之前,開城門的前一天,明廷還是有機會的,其實並不是議和,而是「納降」。李自成剛剛建立大順政權,根基不穩,也沒有後方根據地,攻打北京,前期可能也是一種投機成分,畢竟是流寇性質,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會這麼順利,於是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了,還希望「投降」,並且派人和崇禎說,你讓我當個西北王,算你招安我,以後鞍前馬後,給你賣命,你給我拿100萬兩銀子就行,什麼張獻忠,皇太極都不在話下,我都給你擺平!
李自成進北京
人的本能都是怕死的,一旦農民軍攻破北京,身首異端的肯定是自己啊!崇禎也怕死,於是崇禎和大臣商議,大臣們不是不怕死,而是農民軍就是攻破城牆了,他們也不會死,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你不當皇帝了,別人當,但是我們依然還是大臣,於是這些東林君子口口聲聲拒絕,我們能怎麼和賊人談判呢,不能夠啊!咱大明祖訓,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巴拉巴拉巴拉!好面子,注重名節的崇禎也就作罷了。
實際結果,李自成進城了,這些文官大臣們有幾個跟著崇禎殉葬的,大部分不都舔著臉跟李自成說:正準備效力新朝廷,哪敢去死。
東林黨人作為明末最大的財主,在國家危難時一毛不拔其實明朝末年的軍事環境還是可以,崇禎本來就猜疑,對在外將領也很苛刻,稍微不如意的,不管立過多大功都照殺不誤,像袁崇煥,因為人家吹了句牛就凌遲處死;孫傳庭,就是看不上,人都馬革裹屍了,還合計人潛逃了,不給人子孫贈蔭。但是,這樣做有一個好處,崇禎活著的時候,明末沒有出現,漢末,唐末藩鎮割據的現象,因此,大部分兵還是能調動的,但是朝廷已經很久沒給軍隊發工資了,這就難保軍隊不出問題,人嘛,吃誰飯,給誰幹活,軍人更是如此。
東林書院,東林黨人的大本營
崇禎也想給發,但是國家連年打仗也沒有錢啊!崇禎想到我為國家做了那麼,捐了那麼多,是不是也該大臣們出出力了,於是崇禎提議大臣捐錢助餉,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籌到了20萬兩白銀,其中內閣首輔,朝廷最大的官,才捐了500兩,你還希望這些文人士大夫忠君報國?如果說,大臣們沒有錢就算了,也算是大明福祉了,但是也就十天半個月的功夫,李自成軍隊開進城,「追臟助餉」拷掠出7000萬兩!你說尷尬不尷尬。
崇禎死前,後悔錯殺魏忠賢在整個北京城岌岌可危之時,崇禎早已心灰意冷,此時他身邊的太監曹化淳對崇禎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聽後,「聞此言,上(崇禎)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
崇禎皇帝
而崇禎上吊的時候,留下: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並且也只有太監陪著他到最後!
崇禎死的時候一定後悔當初著急扳倒魏忠賢,讓東林黨人一黨做大。當然,崇禎到死也沒有明白,能夠拯救明朝的不是閹黨,也肯定不是東林黨,更不是他自己,而是,改變祖宗之法,做事要穩,用人要准,手段要狠,並且用變革剔除貪污腐敗,用和平來休養生息,靈活多變,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
有人說,閹黨禍國,東林黨人誤國,我看評價的就很好,在《東林黨新論》中稱:東林黨人「從不曾提出過救治國家的政綱」,「長於內爭,短於治國、治軍」,「他們與齊、楚、浙三黨、閹黨、與閹黨殘餘的區別之處,僅在於東林誤國,而東林的對立面則害國」
推薦閱讀:
※崇禎皇帝在上吊自殺前為何命人將死了十幾年的魏忠賢重新厚葬?
※揭秘:王熙鳳原型竟然是魏忠賢!
※魏忠賢為什麼不該死?因為他做的兩件事,崇禎都沒做好
※魏忠賢下令禁毀東林書院
※十七歲的崇禎憑什麼能扳倒九千歲魏忠賢?毛主席對他的評價很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