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四加行作品集

  四加行作品集

  一、問:何謂四不共加行?如何將四不共加行納入佛教修持的全部體系中?

  創巴仁波切:每一種精神修練、技藝或教育體系都有前行、中間和結尾三個階段。「四加行」藏文原義為「序曲」,是金剛乘法門的前行。當然,金剛乘不是佛教修行的第一個階段,而是第三階段,在它之前還有小乘和大乘。但修持金剛乘的人,必須先修四加行。依據傳統,修四加行需要很多準備功夫。過去,藏人在修四加行之前,必須先接受很多訓練,包括基本的止觀訓練,及某些大乘訓練,如正式受菩薩戒等。

  二.問:四不共加行的個別功用是什麼?

  卡盧仁波切:一般說來,最先的444,444行(即皈依和大禮拜、金剛薩埵、獻曼達)是在消除業障和積聚二種資糧。上師相應法讓你對你的上師產生信心,因而受到他的加持和成就大手印

  創巴仁波切:四不共加行是二種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過程都有它確定的地位。它們可以和岡波巴的四法門相結合。在修皈依加行時,你的心開始隨從佛法,這就是岡波巴的第一法門。你對你自己和任何事物的態度,無一不是佛法的修行。因此,聖凡之間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開始修行時,首先你必須完全信服佛法。要信服佛法必須行大禮拜—完全降服,完成你明確的誓約。我不認為任何人可以不行大禮拜而修金剛乘。當妳受菩薩戒時,就等於決定要去,還買了車票,踏上行程 - 菩提心和菩薩道。這與岡波巴的第二法門有關,妳的修行確可成功了。當妳在修金剛薩埵加行時,已經是心服於佛法了,清凈的,全部都要加以凈化。你必須自己凈化和進一步認識你所心服的佛法。所有不凈化之後,還有未凈的地方;純潔的人,也許還會有些傲慢和我執。在獻曼達時,實際上是在布施一切。在你修上師相應法時,心理上已準備和你的上師合而為一了,心中也產生無限的虔敬。這與岡波巴的第三法門有關;在修行道上,迷惑有了澄清的可能。岡波巴的第四法門—轉惑成智,等於是在接受多種灌頂和修習各種法門;這是金剛乘修行的重心,也是最後一個不共加行。

  三、問:除了噶舉派之外,其它的教派是否也修持四加行? 如果是的話,各派的修法有什麼不同?

  卡盧仁波切:是的,所有西藏教派都修持四加行。基本上各教派的修法都是一樣,只有小部份的差異,反映出各教派的旨趣不同而已。譬如,修法時所觀想的上師傳承,各教派就不同。皈依時,薩迦派和噶舉派派都以金剛持為根本上師,寧瑪派則為蓮花生大士,格魯派和覺囊派為釋迦牟尼佛。皈依時所觀想的本尊者和護法,各教派也不同。譬如,格魯派的主要護法是大威德,噶舉派則為瑪哈嘎拉。在觀想金剛薩埵時,有些教派使用金剛薩埵的雙身相,與我們所使用的不同。甚至有些噶舉派也用此相。至於獻曼達,各教派的觀想都一樣,只是祈請文不同。各教派的上師相應法大抵相同,但祈請文稍有不同。

  德松仁波切:我自己所屬的薩迦派,修四加行的方法很接近噶舉派。不過,在發皈依願方面有一點不同。噶舉派發六願:「皈依上師、、皈依本尊、皈依護法、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則只發四願:「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此外,我們觀想金剛薩埵為雙身相。我們一般使用七供曼達,噶舉派則使用三十七供曼達。其它教派修「五十萬行」,格魯派則多加修「三十萬行」,包括111,111遍水花供養法。因比,他們的四加行稱為「八十萬」。

  四、問:其它教派也像噶舉派一樣,把四不共加行當作主要的修行嗎?

  卡盧仁波切:是的,只是各教派的看重點稍有不同。

  德松仁波切:薩迦派對於四加行的強調程序,容許個人有較多的伸縮餘地。在很多情況下,在修本尊喜金剛觀想之前,要修三天的皈依。有時侯,在修喜金剛觀想之前,必須預修三天的金剛薩埵觀想。不過,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必須有所認識。那就是西藏的任何教派,只有極少數僧眾才有閑暇或意願去修很多觀想包括四加行在內。譬如,在卡魯仁波切的八邦寺里,常住共有五、六百人,在同一時間內,只有七十人左右勤修四加行。其它人則忙於寺廟事務、背誦經典和參加許多集體灌頂儀式。

  五、問:在西方國家裡,修四加行的方式,是否與西藏不同?西方人認為四加行比較容易或比較難修呢?

  卡盧仁波切:修四加行的方式,在西方與在西藏大抵都相同。在西藏,有人;在西方,也有人。在西藏,人有煩惱;在西方,人也有煩惱。不過,西方人似乎困難多一些,因為他們比較會懷疑比較不願意承認佛法的殊勝。這是由於西方人在世法上所受的教育較高的緣故。就正面而言,西方人學習佛法的速度,要比西藏人快。德松仁波切:修四加行,在西方應該與在西藏相同。不管怎樣,西藏人和西方人都可以做佛教徒。因為西方人積了善業,所以修四加行的與趣和機會就比西藏人大。西方人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會違背他們神聖的誓約,因為他們迄今還沒有多少誓約可以違背,這是一種增上緣。

  創巴仁波切:由於文化上的差異,西方人修四加行,應與西藏人有點不同。他們對佛教的文化背景不完全熟悉;所以在修四加行的時候,必然會遇到某些文化差距,必須予以克服。我們不可以把西藏的傳統完全都加在他們身上,而是要把基本的佛法「心要」(mind"s work)呈現給他們。西方人有二個缺點是:習於注意他們的身體。整個社會都建立在享受的基礎上。修四加行的西方學生比較在意他們的疼痛,而且很執著。另一個很重要的不同是,西方學生必須先接受遠較西藏學生為多的小乘和大乘訓練,以便在他們修四加行時,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因為他們缺乏西藏人的文化背景,所以一接觸到四加行,並不能立即就進入修行,他們會覺得格格不入,認為那只是騙人的噱頭。對於他們的疑難,我們不能叫他們閉嘴不說,光有信仰就行。若想幫助他們解決這些疑難,我們必須訓練他修習止觀,而且要遠比在西藏教得更徹底才行。也除了這些,我看不出還有什麼特別的差異。

  六、問:在修四不共加行之前,應該先學習和修持什麼?

  卡盧仁波切:在修四共加行之前,除了要受一些金剛乘的灌頂以外,他還應該正式發願皈依上師。至於灌頂,最好受金剛薩埵灌頂。在修四不共加行之前,必須先研究「使心轉向佛法的四種思維」。他也應該儘力研究四不共加行的意義,並請上師指導修持的方法。

  德松仁波切:在修四不共加行之前,應該先修「使心轉向佛法的四種思維」。假如他仔細思考過這四種思維,而且學著去認識它們的意義,他的修持就會很有效、很有成果;否則,那只是胡謅而已。總之,誠如佛陀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一個人開始調心凈意之前,必須先了解人身難得、苦空無常等原理。這些將構成修行的堅固基礎。

  創巴仁波切:就像我前面所說的,一個人在修四加行之前,必須先接受止觀的徹底訓練。此外,他必須熟悉基本的佛教教義,如四聖諦、六度和五蘊,然後在他因修四加行而接觸到金剛乘的時候,才不會覺得陌生。

  七、問:什麼樣的人應該修四加行?

  卡盧仁波切:不管他是出家人、在家人、受過教育、未曾受過教育、男性、女性,什麼樣的人都可以修四加行。想修四加行的人,只需要具備下列幾個條件:他一定要對輪迴產生厭離心,而且深切體會到輪迴必有的痛苦;他一定要欣羨圓覺成佛的殊勝。此外,自己覺得很難產生悲心和了解空義的人,也應該修四加行。因為缺乏悲心和無法了解空義的人,表示他業障還很多。消除業障最好的方法便是修四不共加行。

  德松仁波切:修四加行最主要的先決條件是信仰和信心。經上說:「諸法因緣生」。這句話特別適用於信仰和信心之類的現象。一個沒有信仰的人若想修法,就好像是在種植無芽敗種一樣。沒有信仰的人,首先就不會對修四加行發生興趣。即使他修了,也不會有多大的好處。一個人只要有信仰,則其它因素如年齡、性別、出家或在家,都變成不重要了。但一般說來,四加行最好是由受過戒的僧尼或受過五戒的在家眾來修。但只要接受任何金剛乘灌頂,即使是居士也算是優婆塞

  創巴仁波切:這無關緊要。什麼人都可以修四加行。一個人一旦修止觀,他的人格就開始轉化。在他因修四加行而成為金剛乘的行者時,他不再是某一「種」人了,尤其是,他已經就在那兒了。

  八、問:上師在指導弟子修四加行之前、之時和之後,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上師和弟子的關係有什麼性質?

  卡盧仁波切:一個人在修四加行之前,需要上師指導他修行的方法。在修行的過程中,假如他對修行了解得很清楚,他就不再需要上師的指導了。假如他遇到嚴重的障礙,就必須依賴上師的指引。如有小障礙發生,就應該知道這些都只不過是前業的果,應試看自行解決。假如障礙很重,也不該氣餒,應暫停修習,愉快地期待重新修行。在他修完四加行之後,必須仰賴上師進一步的教導包括本尊觀想等開示。

  德松仁波切:談到上師的角色,有一句話說:「弟子所產生的一切殊勝,都來自他的上師。」在修四加行之前,他需要上師教導他修行。在修四加行時,他需要繼續依賴上師進一步解決每一種「加行」的意義和利益。在修完四加行之後,他需要上師教導他下一步驟的大手印修法。在你開悟之前,你的整個宗教生涯都依賴著上師。所有大菩薩都有上師坐在他們的頭冠上,如觀音菩薩頂上有阿彌陀佛,這個事實顯示就是菩薩也依賴他們的上師。上師代表你神聖的誓約,那就是在你真正開悟前心中永遠把開悟放在第一位。

  創巴仁波切:金剛乘弟子必須認識「金剛上師」或根本上師的意義。在佛教三乘中,師父的角色各不相同。在小乘里,師父是一位長者或智者。在大乘里,他是善知識。在金剛乘里上他是主人。(幾乎是獨裁者),教導我們怎麼做。師徒的關係,必須很強,很肯定、很直接,很虔敬。當妳修四加行時,妳的大禮拜是對著你的上師,視他為金剛持。假如你和上師的關係不很強,這種修行就變成很微弱。在這些修行中,金剛持有二層意義。第一、他是佛的法身,位於傳承之首(即皈依境之頂)。第二、他就是移植到你根本上師的上述觀念。因此,你的根本上師是移植到你根本上師的上述觀念。因此,你的根本上師就是佛,其意義不只是喬達摩化身佛,而且是金剛持法身佛。所以,把妳的根本上師觀想成金剛持,就等於是信賴和信仰他。有人說,上師的身是僧,他的言是法,他的心是意佛。佛有化身、報身和法身三個層面﹒所以上師佛也就包含了化、報、法三身。在上師和弟子的關係中,最重要的是三昧耶誓約,也就是在你開始修金剛乘的時候,你和你的上師之間就建立了誓約。雖然你或許還沒有接受他的任何灌頂,但只要你把他當作妳的金剛乘上師,就已經算是定了誓約,上師和弟子的關係也就絕對建立了,三昧耶誓約是不能馬馬虎虎的。你必須誓從上師的教導;這可以指導你的生活。假如沒有那種誓約,你也許會任意照你自己的意思去解釋佛法、杜撰佛法,得不到上師的開示。因此,這裡所說的誓從,其意義為對上師的整個降服。你再也不會任意杜撰佛法了。誓從是讓你接受純凈的教導,不因自我的影響而變質。誓從保持佛法的清凈、純潔和可行性,使得真實的佛法、最純潔的佛法,對你產生益處。也許上師是純潔的、也許佛法也是純潔的,但假如你沒有相當的誓從,你把你自己的一部份意見摻入佛法之中,結果還是沒有收到純潔的東西。這就好像用臟杯子喝東西一樣。假如修四加行而沒有上師的指導,可能會一無所獲,徒然增加迷惑。這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九、問:大手印傳承對修四加行的人,有什麼重要性?

  創巴仁波切:傳承對修行人是很重要的。傳承中的每一位上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方法。他們對噶舉派豐富的傳統,都做了很大的貢獻。每位上師的一生,都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典範。每人都把他的經驗留下來給我們。傳承顯示給我們「即使是弟子也可以做得到!」它使我們知道上師所傳的法,不只是代表一世,也代表很多世的工作。每一位上師都犧牲很多,吃過極大的苦,最後才開悟的。歸屬於這個傳承,使我們獲得很富有而且充滿開悟的資產。成為這個家庭的一份子,給予我們極大的鼓勵和信心。我們瞭解到我們現在所接受的法,是來自所有上師。傳承也使我們能將自已置於某種地你理之中。我們已經遇到一位為我們打開一切的人就像傾盆大雨降在我們身上。

  十、問:應用在四加行修習中的身口意技巧有什麼意義?

  創巴仁波切:大禮拜原本來自印度傳統,是對比你地位高的人所作的一種尊敬姿勢。大禮拜的觀念,是你已經發現絕對值得你完全開誠布公的人。因此,你五體投地,把你的前額觸及他的腳。然後,你還要做「九層大禮拜」,也就是把你身上的九個關節完全投在地上。那就是大禮拜的最終極觀念,精細而肯定;妳的身體確實是在做些事了。我們在獻曼達之中,你是把你的財富和你自己同時奉獻出來。因為你能在地上走路,所以你感到高興,就某種意義而言,你覺得整個地球是你的,你以一堆堆供米代表你施捨了一切。以米堆所代表的須爾山、四大部洲等,都是印度神話中的傳統宇宙。這純粹是一種文化現象,當時的宇宙觀就是那種樣子。如果是現在,我們也許要以太陽係為供了。

  基本的觀念是,你正把你所居住的世界、工作和感受拿來布施,也就是供養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修四加行時,我們雖然是在念誦祈請文,其實是在說祈請文。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全神貫注於自己的時候,常常會自己對自己說話。同樣地,修四加行時,你也是在「說」祈請文,使它變得更堅固、更紮實,實實在在的事情發生了。在修四加行時所念的咒,並不與高層次的修持法所念的咒一樣。這兒,它仍然只是一種過程,而不是金剛乘中比較高層次的真言。譬如,金剛薩埵咒是一種有凈化作用的咒,共有一百個字,包含了代表一百個寂靜及忿怒尊的種子字。這些咒用某種方式說出來,可以激發本質純凈的要素。但就某種意義而言,這仍然只是咒的膚淺使用而已。觀想是每一加行時都要使用的的心理技巧,大多數人都認為很難。在金剛乘中,觀想稱為生起次第的禪修。它與我們一般所想像的「觀」稍有不同。

  一般說來,我們都把觀想當作是白日夢。在這裡所說的觀想,則是接受本尊的全部態度,在心中實際看到它,而不是作白日夢。這需要先期訓練 - 最基本的,是打坐的訓練,也就是止觀。即使是接受過止觀訓練的人,觀想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你必須先研究化身的教法,而不是一下子就去探討法身。同樣的道理,你必須先調身,然後再去調心。否則,一定困難重重。當學生在修四加行的過程中,上師也會傳統上,當學生在修四加行的過程中,上師也會教他們某些無形的禪修,這些禪修與大手印原理有比較密切的關係,"那就是圓滿次第的觀念,上師經常都很重視。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缺一不可;觀想和無形的禪修也不可偏廢。不這樣子,整個修行就好像只是以手比劃,而不是真正在做。當然,無形的禪修也有不同的層次。開始時,通常是借用小乘的止觀修行,然後也許會因此產生大手印經驗的曙光。那似乎是很重要的。

  意思就是說,不要只是信賴修行的技巧末節,而是要信賴隱藏在背後的意義。那是看不見的、無形的 - 我不知道你怎麼稱呼它。只要有過幾道曙光顯現,一些不可理解的也就會理解了。那必定會發生。在傳統上這些事都發生過,我自身也發生過。圓滿次第是一個總的名稱,它有不同的層次。從小乘的觀點看,它是止觀。從大乘的觀點看,它是慈氏禪定之類。從金剛乘的觀點看,它的終極就是大手印。但假如你沒有前行的訓練,妳是不可能突然獲得的。這就是為什麼基本的止觀訓練很重要的道理。圓滿次第傳統上是由上師傳給弟子的。甚至在論著中,也不加以討論。用現代的話說,那就是公司的政策。本書也是這個樣子。本書是很基本的、很直接的,是作者費了很多心思才寫成的。

  人們能夠讀它是一件好事。可是,我覺得人們千萬不可以拿起這本書,沒有上師指導就盲修瞎練。我們必須採取某些措施來保護教法,以使它們能適當地展現出來。對這一點我恨關切,我想護法神將會支持我,他們總是這樣的。

  十一、問:四加行應該在什麼環境下修持?

  卡魯仁波切:理想的修行環境是要與外界完全隔絕,沒有外界的干擾,可以使修行事半功倍。假如這種環境不可得,那麼與別人生活在一起、從事其它的活動、探視朋友等也不錯在那種情況下,每天至少要修一到四個小時,修法時絕對禁止和別人講話,也不可以和別人有任何方式的來往。

  德松仁波切:在佛教傳統里特彆強調修法時不可參與世俗活動。一個人在獨居時可以把全部精力貫注於修法上。「身和口能遠離世俗活動,然後意可以得到清凈。」閉關修法是最好的方式,不過,即使在干擾很多的家裡修法,也是很好的事。

  創巴仁波切:人們往往很難決定,是共修好呢?還是獨修好?一般說來,金剛乘修行必須共修。金剛乘比小乘和大乘還重視僧伽。在金剛乘里,金剛僧伽的觀念,是很重要而且很必須的。事實上,人們既可以共修也可以獨修四加行。其差別並不很大。主要的是妳不能期望理想的環境,世界上沒有這麼好的事,尤其是理想的環境。

  人們不能整年不工作,他們還有家眷。當然,在西藏的寺院里,我們有閉關中心,我們常常在一起共修。為了配合此地的環境 (中譯者按:指在美國),我叫我的一些學坐在一起共修。我們成立了大禮拜的佛堂、金剛薩埵咒佛堂及獻曼達佛堂。共修的基本原則是金剛宴。

  一旦你加入金剛乘的修行,你就不可以藏私,一切東西都要和人分享。它也是要把從共修所獲得的智慧,傳送給你的師兄弟、師姐妹,和他們共同分享,不可以密而不宣。共修並不是要所有的人都會面,只要感覺在一起就可以。當人們了解觀想的圓滿次第或大手印時,就會產生若干心理現象,讓團體中的每一個人感覺和說得出來。每一個人都在作大禮拜,你也在同一條船上。我的意思是說,它必須是比較正常的,絕非是你趁妻兒不在身邊時所做的滑稽事。

  十二、問:四加行一定要依照次序來修行嗎?

  卡盧仁波切:能夠按部就班地修,當然最好;但假如環境不允許,或假如想同時修二種法以免一下子作那麼多大禮拜會太累,或如自己的工作太忙不容許作大禮拜,則可以先修金剛薩埵觀想和獻曼達。甚至也可以可以從上師相應法開始修。

  創巴仁波切:次序理應保持不變。每一個階段都是為下一個階段鋪路的,它們會變得越來越細膩,一直到上師相應法。只要達到這個階段,你就可以接受灌頂了。

  卡特仁波切:它並沒有規定我們一定要修完一加行才能進行下一個。事實上,你可以四個加行同時一起修,但這也有不妥的地方。

  十三、問:假如一個人在他的一生當中,只能修四加行其中的一個,他應該修那一種法?

  卡盧仁波切:他應該視自己的意願而定。

  十四、問:假如一個人對修行不再有興趣了,他應該停修,等候上師啟示再修呢?還是應該繼續修下去呢?

  卡盧仁波切:他絕對應該繼續修下去。假如他發現思想散漫,就應該暫停所修的那一段,讓心靜下來但他必須儘早恢復修行。主要的,止觀訓練可以讓妳很清楚地覺察到自己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毛病。它增加妳的注意力,讓妳能開始與自已交朋友。你學習如何獨處,如何與自己相處。沒有這種訓練,你很容易會被體力透支和修行技巧攪得筋疲力盡不得要領。假如發現自己不得要領,覺得無法再修四加行時,應該回過頭來修止觀,然後再開始修金剛乘法門。

  十五、問:什麼樣的修行課程最好?

  卡盧仁波切:這完全視個人而定。假如他沒有其它的職業,一天修行四次,每次至少一小時,是最理想的了。假如他還有其它事情要做,應該想辦法早晚都能修一次;功課是不能強迫的。

  十六、問:修完四加行需要多少時間?

  卡盧仁波切:當然,這要依各人的課程表而定。皈依和大禮拜通常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修完,金剛薩埵觀想也是一樣,獻曼達和上師相應法所須的時間比較短。

  十七、問:一個人應該修多少次四加行?一生一次,或更多?

  卡盧仁波切:假如他能夠修完一次,就很好了。但假如他對這種除障的方法很契機,想重新修的話,那就再好不過了,其功效將與第一次修持相同。

  德松仁波切:我的根本上師阿旺雷巴,在他的一生中,修過四十次的111,111 遍大禮拜,若干其它法門也修過同樣的次數。比較起來,這是很少有的。我想學習他的榜樣,現已將每一種法都修過幾十萬次。但我所認識的西藏人,很多都只修三天的皈依等,然後就去修本尊觀想。

  十八、問:成功的修法有什麼徵象?

  卡盧仁波切:信心、誠心、智慧和悲心會增強,對修法的興趣增加、對俗事毫無興趣。

  德松仁波切:對上師的信仰、信心和依賴增加了,對業力和果報的作用越來越了解,這些在在都顯示出妳的修觀生了效力,觀想也逐漸變成了你的生活方式。

  創巴仁波切:基本上,你將不會像從前那麼傲慢、固執。

  十九.、問:一個人如何知道他修四加行失敗了?

  卡盧仁波切:失敗的修法,其結果與成功的修法相反。障礙增加、信心減退等。

  德松仁波切:(開口大笑)。修法假如沒有進步自就會映在個人的態度上。假如他變得愈來愈關心俗事;假如他愈來愈懷疑三寶,而且否認佛法的效力;假如他越來越不關心別人的福祉,對自己的上師越來越不信任;這就表示禪定沒有進步,而且接受了「魔的庇護」。 (註:對於我的假設「修四加行可能會失敗」,德松仁波切感到有點滑稽。)

  創巴仁波切:假如你變得比從前傲慢而固執己見這就表示妳的慈悲心不夠,你的修法發生了問題。

  二十、假如一個人覺得他的修法失敗了,該怎麼辦?

  卡盧仁波切:修法失敗,通常是由於在修法當中不能集中思想,而且煩惱太重的原故。為了糾正信個毛病,必須再觀想「四種使心轉向佛法的思維」。如果願意的話,應該再修四加行或依賴本尊觀想如觀音觀想等。此種觀想在這類情況下,效力似乎是很大的。

  德松仁波切:假如沒有進步,就必須再修皈依和大禮拜,並修金剛薩埵觀想,如此才能掃除障礙。此外,還必須修上師相應法,以增強對上師的信心。沒有進步,常常是因為還沒有真正體會到、諸行無常等道理。假如能領會這些道理,真正的觀想就會產生了。缺乏這種體會和信心,將阻礙真正的觀想。

  創巴仁波切:假如修法不發生什麼作用,那是因為把修法當作體操之類的玩意兒,對塵世不是真正有厭離心、仍然被五光十色的外界所蒙蔽。為了要開始看得清楚,應回到止觀。這種開示並不與其它仁波切的開示互相衝突。「使心轉向佛法的四種思維」是一種觀想訓練,藉看它可以對塵世產生厭離心。假如整個修行旅程是以止觀為基礎,自然就會產生「使心轉向佛法的四種思維」。

  廿一、問:四加行圓滿之後,我們可以進一步修什麼?

  卡盧仁波切:因為我們是在金剛乘之內,四加行圓滿使我們可以修所有其它的金剛乘觀行。

  德松仁波切:四加行圓滿使我們可以修所有主要的本尊法。在噶舉傳統里,這包括上樂金剛和金剛亥母;在薩迦傳統里,包括喜金剛和金剛瑜伽母;在寧瑪傳統里,包括蓮花生大士的各種慈悲尊、忿怒尊和空行母,以及許多其它慈悲與忿怒的本尊;在格魯傳統里,包括大威德和密集金剛一般說來,四加行圓滿使我們可以修所有的觀想,包括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觀想。

  廿二、問:只修四加行,可能完全開悟嗎?

  卡盧仁波切:可能。為了要成佛,一個人必須發展慈悲心。在這一套修行中,慈悲心的發展可以靠大禮拜、發菩提心和四無量心。要想成佛,一個人也必須了解空的道理。在每一種加行當中,觀想的對象(即皈依處等)與觀想者變成不可分離,然後觀想者讓心自自然然地安定下來。這些都是證得至和大手印的奧妙方法。慈悲心的發展和空性的證得,是達成開悟的二個先決條件,在四加行之中尤其是在皈依和發菩提心,以及上師相應法之中 , 這二者是合而為一的。

  廿三、問:「了義炬」裡頭說我們要做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遍的大禮拜。我以為只有十萬遍,對於多出的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遍是否有什麼意義?

  卡特仁波切:是的,多出的次數是用來彌補我們做不對的地方。舉例來說,當我們在念皈依文做大禮拜的同時,可能會產生許多煩惱妄念,導致修行不完整,所以我們必須設法彌補。在十萬遍之後加上一萬次,一萬遍之後加上一千次,一千遍之後加上一百次,一百遍之後加上十次,十遍之後加上一次。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用的的念珠是108顆,這個方法也可以用於其它法門的修持之中。

  廿四、問:做皈依大禮拜和持咒都有一個規定的次數,請問它的意義在那裡?

  卡特仁波切:事實上,一般在修行上我們有三種不同程度的要求。第一種的要求一個法要有某種成就的徵兆出現才算圓滿完成,這是最高程度的要求。第二種的要求依照規定的時間長短來修法。如,在噶舉的修行傳統中的三年閉關。第三種的要求也是最低程度的要求是按照某一個規定的數目來做的。這三種程度的要求都是希望修行能有成就。雖然每種要求所達到的成就有異,但總是有點收穫。講到數目,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做說明。若你有一筆數目的錢便可以進行某些工作 ; 但若你缺少這筆錢,便連起頭都有問題。或同樣的,在戰爭中我們需要一些人,比如一團約一千人的士兵來保衛國君。因此當我們做完十萬遍的大禮拜時,便有一種圓滿的感覺,同時也能獲得相對上的利益。完成修行可以說你已經戰勝了自已,你完全值得領受皈依的法益。而我要再重述一遍,這些教法在傳承的歷史上已被修行者反覆驗證無誤。

  至於第二種以時間為規定的要求,它就像季節的改變一樣。舉例來說,由夏季到冬季,我們看到了許多顯著深刻的改變。同樣,若你能依某個規定的期間做修行的話,便一定會有一些收穫,或成就,或凈化或任何顯現的徵兆,就像季節的改變一樣。最高程度的成就,也就是修到證悟,每個人所需的時間長短不一。舉例而言,大修行者也許只修一個月的本尊法,便能親見本尊,獲大加持,而其他人則要修很長的時間才能有一些小悟。因此,最好我們由計數開始做,培養自律和精進。

  廿五、問:說到數目,若我們在修行當中停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後,例如一個月,則這樣當我們下次再修時,要不要從頭開始?

  卡特仁波切:是這樣的,教法上說我們最好[在禪墊]上修,意思是我們應該閉關修行直到圓滿。當然要我們每天持續這樣修是相當困難的,更不用說閉關。因此重點在於我們修的時候要盡量虔誠。而不論停修的原因是什麼,我們都要發願儘快恢復繼續修完它,並將此常記在心,這點很重要。只要你保持這樣的發心,以後回來再修時,便可以由上次中斷的地方開始。若你發願一定要修完,便多半會找時間完成它。

  另外我想提的是,一旦你完成了規定次數的修行時,不要就此將它拋諸腦後,彷佛甩掉一個負擔一樣。任何能修的時候,我們都要繼續修。事實上,最近有一位在西藏以智慧和博學聞名的大師就要求任何去求法想當他弟子的人,都要把這些基礎加行各修滿四十次。只有在圓滿四十次後,他才會把最後的法傳給他。但到那時候,弟子已經幾乎部快成就了。雖然我們無法那樣做,但至少我們可以了解這些修行的重要性,而非將它視為一種想擺脫掉的負擔。重點在此就是要盡我們的力量修行。若你只能做十遍大禮拜同時念皈依文,或只能做一百遍都沒關係,只要努力把它完成就可以了。

  或你有事情實在抽不出時間修行,但只要保持修行的願心本身就有功德。反過來說,只因你自認無法完成它使故意放棄,而破了修行的誓願的話,縱使後來你想繼續再修,恐怕就真的必須要從頭開始了。當然,最重要的不是你能拜幾遍,或多快能修完,而是要講求修行的效益性。縱然你只能修一點點,但若你修得很有相應的話,這也才是我們修行的功德和真實意義的所在。舉例來說,當我們做觀想時,便要盡量觀得清楚,一切彷佛在前。若我們無法做到,至少也要其實的感受到上師、諸佛和一切皈依眾的存在,並生起除了菩提心以外的恭敬、祈求和虔誠。就身體方面來說,當我們行五體投地大禮拜時,動作要正確、乾淨利落,發心則要恭敬專註。

  修完後,一心觀想皈依境化光溶入與我們合一,而住於此定中。縱然我們修行的時間很短,但也算完成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反過來說,若我們的修行只為把一些數目趕完,或類似同樣的理由,那麼我們的努力便沒有多大意義,而我們的修行也只會像是一個自私懶惰的人在做的工作一樣。只要老闆沒看到,這種人根本不在乎他的工作質量,只想快快完成,交差了事。倘若老闆不說半句話,他更樂得加快馬鞭,草草做完。這樣的修行方法更糟,因為這不是一件別人要我們做的事,而是自已為了解除他人的痛苦,自願自發要來做的。這倒並非說你自私不願把功德分享給別人,只是胡亂做一遍,對別人根本沒有幫助而已。所以我們可以了解,修行必須要正確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廿六、問:做皈依大禮拜時,若我們覺得做累了想停下來定是,伸展身子時,是否每次離開前都要觀想皈依境化光溶入?縱使幾分鐘後又要再回來繼續做?

  卡特仁波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需要做化光的結行觀想,但若能不中斷而持續修完會更好。一般人做大禮拜的速度比念皈依文的速度還快,所以若要保持兩者之間的均衡,我們可以分開做同等數量的功夫。也就是當我們休息五分或十分鐘時,可以不用中斷而繼續念皈依文。這樣子,修行會更圓滿。

  廿七、問:我每拜一次才念一次皈依文,這樣可以嗎?

  卡特仁波切:這樣並沒有不對,但也不需要這樣做。只要你發心正確,觀想皈依海會眾,做大禮拜便可以,不過適度也很重要。你要考慮下面還有其它的法要修,因此這樣做會不會比較花時間。你也許可以用我剛剛說的方法開始做做看。當你的大禮拜越做越順、越有效率,而且體能也越習慣時,自然而然你的大禮拜便會做得比念皈依文還快。我想這樣會比較好。

  廿八、問:在姜巴喇嘛的指導下,我一直使用英文念修法的儀軌,但若我把皈依文改用藏文來念的話,可以嗎?

  卡特仁波切:就基本儀軌來說,這很難一概而論,主要是要看個人。若你的觀想很清晰,念藏文時也能了解它的意思,這樣做便很好。但反過來說,若你要觀的東西都觀不清楚,要生起的發心也無法生起的話,那麼可能暫時使用英文念會比較好。等到對自己所念的東西有一個清楚的概念時,再改用藏文來念也不遲。還有一點我們要知道的是,有一些我們長久以來即使用的一些形式的特殊性。

  舉例來說,不是所有咒語都從梵文翻成了藏文,例如「嗡嘛呢貝美吽」。這倒不是它不好翻,事實上,許多大譯師很容易就可以辦到。只是我們必須保留咒語由印度大成就者以來所傳下的無間傳承,所以以這種特殊的語言來保持它的鮮活絕對是有其功德利益的。咒語本身被念誦了無量無邊的數次而累積無量加持,因此若將這樣的傳承中斷是沒有意義的。在這種情形下,聽咒音要比了解它的意思更為重要。至於儀軌方面,我不清楚哪種對你更為有效益,但我想你應該使用最能讓自己了解,也最能相應的方法才對。若你覺得用英文念誦做觀想比較順的話,也可以就這樣做,然後用藏文來念皈依文的部份,若你想要這樣做的話。

  廿九、問:在做大禮拜念販依文時,請問法本中哪一部份最為重要,我們要反覆不斷的念?

  卡特仁波切:當我們修儀軌時,首先要從頭到尾念完一遍。但當我們站起來開始做大禮拜時,便可以從第四行的「尊千擦瓦」或中間「巴滇喇嘛」的開始念,這樣的話意義會更為精確簡要。習慣上兩種都可以。從這裡再往下念至「巴渥堪卓」,它包涵了勇父與空行。

  三十、問:我想要問計算大禮拜次數的問題。若我念一行皈依文便做一次大禮拜,等大禮拜做完時,再把皈依文念完補齊,這樣可以嗎?另外,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讓我們同時計算大禮拜和皈依文的次數?

  卡特仁波切:修法時,我們計算的次數以大禮拜為主。當我們做大禮拜時,要繼續不斷的念皈依文。我們不必算皈依文的次數,只管隨著大禮拜不斷的念誦即可。這樣我們要做十萬遍的大禮拜,但皈依文則不一定要十萬遍啰?你只要計算大禮拜的次數即可。皈依文念多少遍都沒關係。休息時,你也可以再繼續念皈依文。有些人使用不同的方法,但在這裡我們依傳統上修四加行的方法來做。事實上,皈依文中的每一行都是要做皈依的,因此我們真正要做的皈依比實際上必須要做的大禮拜的次數還要多。

  三十一、問:剛噶喇嘛告訴我們有兩種的大禮拜方法,其一是一般的五體投地大禮拜,另外一種則是除了五體投地外,還要把手臂伸直,然後彎起手肘,雙手合掌,舉向腦後。這樣可以嗎?我不知道仁波切對此有何看法?

  卡特仁波切:是的,兩種都可以,但第二種則並非有此必要。這兩種方法的大禮拜源自西藏不同的地方。第一種來自東藏,第二種則來自拉薩。

  三十二、問:我不太了解仁波切剛剛說的修儀軌時要反覆做觀想的部份。在我們第一次從頭到尾做完一遍觀想後,我們要從化為金剛薩埵之前的那個「吽」字再開始反覆觀,或是從金剛薩埵流出甘露的地方開始觀?

  卡特仁波切:我想你可能對我說的「吽」字有點誤解。一旦第一個「吽」,也就是在金剛杵中央的那個種子字化為金剛薩埵後,你便不必再回頭觀。在我們重複觀想的過程中,金剛薩埵一直都在那裡,沒有消失。而在他的心間處有一個種子字「吽」立於蓮花月輪上,旁邊環繞著百字明的咒幔。當我們祈求凈化時,甘露由此「吽」字以及咒幔滴落而下。因此我們只要由祈求凈化的地方開始,反覆觀想即可,不必從頭再一路觀下來。反覆觀想可以幫助我們持咒時,不致心神散漫,否則我們便會像只是在數咒字罷了,而不是念咒語。心神散慢到最後的結果,我們心裡只想東張西望,找人聊天。

  因此若我們能做觀想的話,心中便有一個專註的憑藉。妄想還是會上來,但我們可以馬上把注意力轉回觀想上,這樣對修行的功夫也有增上的作用。修習金剛薩埵也是一種「止」修的方式。我們有兩種形式的「止」修,一是有觀想的對境物,另一則無:而此處即是有觀想對境物的止修。一般我們相當強調基本的止修禪定,但只有修「止」的話,我們是無法開悟成就的。基本的「止」修可以幫助我們培養靜慮和專註的心。除此外,它還可以讓我們的觀想連貫清晰。因此若我們開始練習打坐時,可由金剛薩埵入門。它在凈業的消除上是一個非常善巧的法門,而就此目標來說,基本的打坐是相當重要的。當我們能將「止」修溶入四加行時,它才有意義;若我們不能將「止」修溶合應用在其它的法中,則它使無多大意義。也許它可以讓我們獲得一些心中的寧靜,但就開悟的長遠目標來說,它只能對我們有這樣的幫助而已。這就像我們把一支斧頭磨利。縱然將它磨利了而沒有使用的話,我們也無法嘗到辛勤工作的果實。但若我們將它拿來劈材,則磨光它便有很大的好處了。這就是基本的情況,但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若我們不把斧頭磨利而任它生鏽變鈍的話,則我們什麼也無法用它來做。因此要想進入較高深的修行,修「止」絕對是必要的基礎工作。若沒有基礎便直接跳入密法的修行,則一旦當我們失去對它的新鮮感後,便有可能就此放棄。因為我們真正的動機只是在貪求一種精神上的物質化東西、一種表相的東西而已。

  三十三、問:當惡業從我們身上排出而滲到地下,布施給那裹的眾生時,他們真的能受益嗎?

  卡特仁波切:是的,我們有些惡業是來自不予而取,因此一定要設法補救。另外也有些眾生,縱使我們不虧欠他們,他們也會想要我們的血肉。所以我們以這樣的方式來償還所該償還的。有些眾生我們可以藉由修行度化他,而有些我們便可能要以東西來做交換。我們將他們想由我們身上得到的東西布施給他們,以此交換,償還業債。而我們也可以因此與他們結一個緣,希望能帶領他們解脫。這就像春花一樣,首先我們要施肥,肥料的味道一點都不好聞,但最後它卻開出了香花。因此若我們能滿足一切他們的所願和所需,往後我們便有因緣教導他們什麼才是真正正確的東西。

  三十四、問:由於我們是把自己的業障送走,因此這與「自他交換」不是相反了嗎?

  卡特仁波切:不,這只是一種與眾生結緣的方式,我們還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以這種方法布施給這些眾生,我們不會無禮,我們只是以他們最能了解的方式與他們建立關係,其中包含了善巧方法的應用。佛經中曾寫道,一群阿羅漢想幫助一些餓鬼道眾生,於是便開始修法做供養。但由於餓鬼無法消受這些恩賜,因此每當他們想盡情享受這些供品時,供品便化為火焰。阿羅漢們於是到佛陀跟前請示他們應該如何才能幫助這些眾生。佛陀要他們供養一滴尿,或一口口水、痰等,或甚至供養自己大便的味道,因為餓鬼較能接受這樣的東西。佛陀告訴他們,以此他們便能與餓鬼道眾結一個初緣,這點很重要。我們修金剛薩埵的觀想與此類似。因此以此種方式布施,利益了這些眾生,也利益了自己。

  三十五、問:大禮拜的作法與含意?

  羅貢桑仁波切開示:密宗拜佛的方式雙手並不貼合兩手合掌胸前表示向內心自我反省, 靜觀自己的內心本性一切與諸佛相同, 為什麼仍然流浪於生死大海之中 ;拜佛時想像雙手捧著一個所求皆能如願的如意寶珠.如意寶珠代表拜佛的人的自心, 當自心一切以大眾的福利為福利, 不存一點私心時, 就是菩薩的行為 , 一切所求一定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幫助 ( 此處開示就如同當初廣欽老和尚對慈濟的證嚴法師發願要為台灣東部解決醫療資源不足的現象時所作的指示與話語是一模一樣的 )密宗拜佛時雙手先放在頭頂上, 表示今生要學習諸佛的慈悲行為願力, 臨命終時要直接投生西方凈土,直接拜阿彌陀佛為老師, 快速而直接的修行到到與阿彌陀佛相同的境界後, 趕快回來幫助大眾 , 不要再在生死輪迴中隨業力流轉不停 , 痛苦不堪 .

  密宗拜佛時第二步是將雙手在額頭, 嘴唇及心口上各碰觸一下表示洗凈自己所做的, 所說的, 所想的不當言行. 並且將自己所做的, 所說的, 所想的良好言行的功德獻給自己的上師與諸佛菩薩 , 感謝祂們生生世世不停止的教導大眾如何作人做事, 一步一步的帶領我們的心向更高的境界升華, 從凡人一直到我們成佛.

  密宗拜佛時第三步是彎腰後用雙手在地上滑行直到身體貼地此時拜佛者觀想雙手十指表示菩薩修行中的十種階段 [十地] ; 四肢代表 [慈悲] , [愛語] , [利行] , [同事] 的菩薩渡化眾生的心態與智慧方便.額頭觸地表示自己發願將以上述四種行為完成菩薩十地的修行達到諸佛所證得的絕對十一地 [ 完全光明地 ] 的境界 . 起身時觀想四肢表示四無量心 [慈] , [悲] , [喜] , [舍] ; 願一切眾生具樂及樂因 ; 願一切眾生離苦及苦因 ; 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妙樂 ; 願一切眾生遠離怨親愛憎常住大平等舍以滿懷的慈悲再回來內省自己的心地行持是否與諸佛菩薩相應 .確實把四無量心的精神在生活中踐履 , 把苦痛的人間變成清潔的佛國凈土 .更表示即使修行者使證得五道十地 , 依然不舍眾生 , 一定會乘願再來度盡有情的大悲誓願.

  三十六、問:如果修四加行有困難,是否還是一定要修?

  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雖然其它修法也很好,但四加行的確是非常有幫助的,你可藉由比較不同的法道看出,在因乘的經教,你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始能功德圓滿而成佛;但在果乘的密續里,有許多像四加行這樣殊勝的修法,讓我們在即短的時間內即能積聚足夠資糧。由於此等原因,修習四加行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我們由於體能上的殘缺無法行大禮拜,也要做皈依、念金剛薩埵的咒語等等,這點很重要。在「前行法」中,上師相應法尤其重要,這是由於在大手印之道上,若要開啟究竟智慧,上師的加持是最根本的。

  三十七、問:我們可以不做大禮拜就修金剛薩埵的咒語嗎?

  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是的,如果你生病了就可以;否則還是要按部就班一個一個來。

  三十八、問:一方面您告訴我們每個人自身本具佛性,因此不必凈化我們的心性;但在另一方面,「加行法」又是一種凈業積資法,這不是有點互相矛盾嗎?

  答:我們的佛性具足一切圓滿功德,這是事實,但只要習氣妨礙了我們去認知它,我們便沒辦法做到。因此,如要將自己由習氣中解脫,便一定要清凈障礙和惡業,同時積聚福德和智慧;唯有藉由修習四加行所累積的福慧資糧,才能讓我們認識自己本來具足的功德。

  三十九、問:我們是否在四加行修完後才能修習止觀?

  答:道大手印的真正修行講到先做「前行」的四加行法,然後才在一個像三年閉關的環境中修習大手印的止觀。但未做加行前就修止觀,也沒有什麼錯,事實上它也許更能幫助學子觀想皈依境。這一切全要看自己上師的做法,看他強調的是哪一方面的。

  四十、問:書上在獻曼達的後面說,我們向上師做內、外、秘密和究竟的供養。請問這是什麼意思?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外供養是物質的,例如:供養的曼達本身;內供養,指供養我們的身口意;秘密和究竟供養則指空性的供養,也就是三輪體空。(以上摘自《佛教導航》http://www.fjdh.com/wumin/2009/04/07095949304.html)
推薦閱讀:

【美圖欣賞】2017「情系五月」精美攝影作品精選《花間呢喃》
用圓珠筆畫出來的精彩作品
《中國算命之王:能夠大富大貴的嘴型》中國最著名博客女王干群精美作品編號2012070205
(1)[轉載]『針艾作品』駁領大衣裁剪圖
徐志良國畫作品欣賞

TAG:作品 | 作品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