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中國人需要健康轉型

「奔跑」的中國人需要健康轉型

饒克勤 衛生部衛生統計信息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核心提示: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轉型的加劇,人們對自身的健康與公共衛生越來越關注。報告指出,經濟的快速轉型決定著健康轉型的進程也要跟上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近年,我國醫學機構統計,慢性病發病率有井噴趨勢,以前的某些食物結構和飲食方法需要改變。其次危險因素的控制決定著慢性病的防治,既要靠干預技術更要靠干預政策來解決。只有全社會重視起來,把關口前移,保證政策的連續性、協調性才能有效的解決好人民的健康與公共衛生問題。

公共衛生的發展主要有六個方面:第一,經濟轉型與健康轉型。第二,人口模式與疾病模式。第三,慢性病與危險因素。第四,疾病負擔與經濟損失。第五干預技術與干預政策。第六健康轉型與醫學發展。

一、經濟轉型與健康轉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我們的經濟總量是世界第二位。中國經濟總量佔全世界經濟總量的比例在1990年是1.6%,到了2010年就達到了9.27%,未來中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的比重還將持續增加。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取決於快速的工業化,快速的信息化,快速的城市化,快速的市場化和快速的全球化。快速的城市化,在過去的三十年里中國從農村轉移出來的人口數大約是3.5億。快速的工業化,中國成為了世界的工廠。工業化的進展,世界發達國家花了將近一百年或者一百多年的時間完成工業化過程,我們只用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時間。

健康轉型的兩個根本要素,第一個是人口模式的變化;第二個是疾病的流行病學的轉變。經濟增長、科學技術進步使我們的傳染病發病率迅速下降,但人口老齡化迅速增長,我們的疾病模式也發生了變化。快速的工業化,快速的全球化,快速的市場化,快速的城鎮化,加上快速的老年化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必然影響到我們的生態、我們的環境、我們的健康。現在疾病模式的快速轉變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現在已經進入第二次衛生改革,肩負著多重負擔,包括傳統的傳染病和新發的傳染病,包括慢性病、食品安全、環境安全等。

二、人口模式與疾病模式

快速的城市化帶來了快速的健康轉型。3.5億農民轉移到城市,農民工進到城市裡來,他們從事的勞動和居住的環境是一個大問題,而留在農村的是婦女、兒童和老年人。生育率的迅速的下降,尤其是北京、上海這些地區平均每一個育齡婦女生的孩子還不到一個,只有0.8個。老齡化也是非常迅速,它帶來很大的挑戰,據統計2005年全國的患病數大約是在50億人次,預測到2025年中國的患病數將達到85億人次,其中20億是由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目前在測量疾病模式的時候,傳統的測量方法是發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平均壽命,近十年國際社會對這些測量方法進行了很多的改變和提升,他們把測量和評價的重點放在有質量的壽命,其中有個提法叫做健康壽命,在測量健康壽命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早死,就是不該發生死亡的年齡的死者所帶來的經濟負擔和經濟損失是巨大的。2010年全世界的主要死因和早死的原因構成主要是冠心病、腦卒中、老慢支、肺癌、艾滋病、腹瀉等。在過去的二十年里,中國的腦卒中增加了近30%,冠心病增加了近80%,肺癌增加了80%,交通事故增加50%。

在1990年,呼吸系統第一,腦卒中第二,老慢支第三,先天畸形第四,到了2010年,腦卒中第一,冠心病第二,老慢支第三,而且它比例或者比重越來越大。比如腦卒中在1990年的時候占整個健康壽命或者早死原因里的9.3%,到了2010年佔了15.2%。失能分短期失能和長期失能,短期失能是指由於疾病造成的修工、休學。長期失能是疾病導致了生活能力的喪失。中國的慢性病所造成的全體人群的失能的總天數占整個天數的85%。對勞動力的損失同樣是這麼高的比例,也就是說慢性疾病所造成的失能是我們勞動力失能的最主要的原因。

三、慢性疾病與危險因素

慢性疾病大家都不生疏,特別是冠心病、心臟病、腦卒中,糖尿病等已經成為常見病和多發病。現在大量的人群都集中在三甲醫院,80%的疾病或者85%的疾病都是慢性疾病,這些慢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在社區機構里的治療能力相對不足。

我國的慢性病已經出了井噴現象,比如高血壓患病人數在1980年到1990年平均每年增加300萬,1990年到2000年平均每年增加700萬,2000年到2010年平均每年增加1000萬。

有機構研究認為,中國最主要疾病負擔的危險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是飲食、高血壓、吸煙。中國疾病負擔16.4%的原因由飲食因素引起,12%的疾病負擔由高血壓引起,9.4%由吸煙引起,8.9%由室外的污染引起,6.7%由室內污染。5歲以下兒童疾病負擔的危險因素主要是燃煤所引起的室內污染。15歲到49歲的成年人的疾病負擔的危險因素主要是職業危害。飲食合理關鍵要宣傳,攝入量和消耗量要平衡,吃的多,吃的好就要消耗,就要去鍛煉去。給大家講個小故事,人為什麼要吃三餐?吃三餐是誰決定的?在狩獵時期,人類打到獵就吃,打不到獵就餓著,所以在進化過程中,人類對食品加以儲存並有效的利用,在幾乎所有的動物中是最好的之一。農業革命所決定的吃三餐,因為農業革命吃飯是為了勞動,所以必須把飯吃飽並在勞動中通過食品的轉化成為力量,農閑的時候吃兩餐。

現在吃的多,但不勞動或者是活動量明顯減少,它只能被胰島分泌胰島素,把它轉換成肌糖元和肝糖元。改革開放以前,憑油票一個月也就是半斤油,現在生活水平高了,一家恨不得一個月一桶油,我們原來洗碗涼水一衝就乾淨,現在洗碗不放熱水,不加洗滌凈就洗不安靜,給老百姓舉個例子,一個碗上的油洗不掉,時間長了就油脂氧化,叫冠狀動脈粥樣變化,冠狀動脈粥樣變化的第一個階段就是脂代謝的過程。現在北方地區,高血壓患病率在35%以上,鹽吃多了,多到是歐美國家的2到3倍。

還有個例子,有個小夥子說他祖祖輩輩都愛吃鹽,為什麼長輩們不得高血壓和腦卒中,唯獨到我這邊來得,我就問他的長輩是幹什麼的?他說是農民和工人。我又問他從事什麼工作,他說開小賣部的。我告訴他你的長輩每天都勞動,勞動就要出汗,出汗以後要排鹽。現在人們冬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吃的鹽還多,所以飲食習慣要調整。

四、疾病負擔與經濟損失

疾病負擔引發出一系列的公共衛生問題。疾病負擔明顯增加導致服務的需求量也顯著的增加。在過去的五年里,醫改對於老百姓就醫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滿足大家的醫療服務的需求。過去的五年患病率的增加,使我們的醫療服務的需求增加的非常迅速,過去的五年全國門診量增加了50%,住院量增加了1倍,今天的中國每年住院1.7億人次。在2010年我們的人均衛生總費用才300美元,美國是7900美元,但是在過去二十年里中國的增速最快,平均每年增長15.6%。  

五、干預技術與干預政策

現在公共衛生疾病控制怎麼適應快速的健康轉型?我們傳統的衛生防疫站的主要經驗是什麼?我們傳染病的防治策略的慣例是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這些經驗防治策略能否引用到現在慢性病,尤其是危險因素的防控上來?能借鑒多少?我個人認為在世界的範圍內,他們的主要經驗是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比如抗生素的出現,但是我們國家當時經濟比較落後,沒有那麼多的抗生素,也沒有大面積的計劃免疫。我們有個愛國衛生運動,愛國衛生運動是實實在在的干預政策,也就是說傳染病或者叫做感染性疾病的控制靠兩個拐杖,一個是技術,國際上面主要是依靠技術,還有一個是政策,中國主要是依靠干預政策,我記得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我第一篇綜述就是綜述美國、日本他們的腦卒中死亡率、發病率下降了。現在中國的死亡率是他們的5倍,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慢性病的防治策略和美國的慢性病防治策略來看,他們依靠的主要不是技術,他們主要的是依靠公共政策,如果說美國的心腦血管疾病的顯著的下降,他的國家干預政策和民眾的自我保健意識是最主要的原因。比如他們很少吸煙,吸煙率下降了。比如他們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還有他們的飲食更合理了。現在北京的十二五發展建設規劃裡面,它的整個規劃都是圍繞著危險因素的控制,圍繞著公共衛生服務和環境保護。

六、健康轉型和醫學發展

從全世界來看都在認真的應對健康轉型,世界衛生組織認為21世紀醫學發展有三個顯著的特點,第一是由醫學轉向預防保健醫學,防治結合。第二是關注疾病轉向關注人民健康。第三是重視科學技術作用的同時強調人文關懷。所以他們的醫院和公共衛生的系統整合強調以健康為中心,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是公共衛生的重要的發展方向。國際社會強調把健康融入所有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十八大提出要生態友好型,環境保護型社會,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要促進人類健康的增長方式,要提升到促進人類健康。今天的老百姓想呼吸一點新鮮空氣,想喝一點乾淨的水,想走路稍微安全一點。北京市在這個方面做的不錯醫學或者公共衛生的發展方向必須關口前移,我們現在醫院病人越來越多,我們要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關口前移,從疾病的管理到健康的管理。

醫學和公共衛生學必須系統整合。我們現在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各個系統之間,或者單一醫療系統中間缺乏連續性、協調性,處在各自為政的狀態。我們現在應強調上下結合、關口前移。從全世界來看,系統整合包括英國、德國經濟越發達越強調系統整合。英國把促進衛生保健和一站式醫療和社會照顧服務作為改革的主要方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適應這個疾病的或者健康的轉型,當然我們的醫防結合在制度安排上面還有很多的缺陷,不光從組織結構,包括資源和組織,包括過程結果和外部的環境都有種種的問題。只有通過不斷深入的改革,不斷的轉變我們的服務方式和服務模式來創造或者創建一個新的體制才能適應現階段的情況,比如要提高平均壽命,我們提高平均壽命主要的是降低嬰幼兒的死亡率,還有那些高危人群。

現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臨床技術的發展,有一次我到阜外醫院有個急診病人是冠心病,快不行了,但心導管一進去,嘴的顏色馬上從暗紅變成紅了。高技術挽救了不少老年人,但是今後的發展不能靠導管和科學技術來維持,所以這裡有成本和效果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心導管技術挽救了不少中老年人的生命,延長了他們的生命,這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但是不能把延長壽命特別是生命都放在如同心血管,心導管心臟移植這些基礎層面上。經濟社會快速轉變是健康轉型的決定因素,大家要有這個緊迫感,健康轉型對於我們的醫療衛生工作,公共衛生工作提出的挑戰在世界上是罕見的,所以我們面對的壓力是巨大的。經濟轉型過程中間的健康轉型應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我們是爆髮式的,是井噴式的。慢性病和危險因素的控制依靠傳統的技術方式是達不到理想效果的,全世界的經驗告訴我們,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的控制不僅僅是衛生系統自己的事,它主要依靠公共政策,要依靠全社會的力量來抑制慢性病的井噴。

疾病模式的轉變,慢性病的井噴,危險因素的失控決定了我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方向,我們必須通過把健康的政策融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強調系統的工作的中心下移,關口前移,強調醫療預防保健的系統整合,從控制危險因素來降低重大疾病的發生、發展,造福於人民。


推薦閱讀:

請問孕婦肚子上長的黑線是怎麼回事?
目前科學還無法解釋(認識)中醫藥,這是中醫藥的問題還是科學的局限性?
哪些方法能有助於緩解牙痛?
哪些人群容易患上高血壓?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機會患上?
20歲, 有哪些良好的健康習慣需要養成?

TAG:健康 | 中國 | 中國人 | 轉型 | 奔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