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兩江鎮李宗仁故居

桂林兩江鎮李宗仁故居

李宗仁是民國時期「桂系軍閥」首領,著名抗日將領,民國第一次選舉產生的副總統,不久為「代總統」。晚年流亡海外,1965年衝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熱情歡迎和人民的尊敬。2011年6月9日,曾與上海網友朱淵澄、王廣悌等參觀者山東棗莊的「台兒庄戰役紀念館」,了解到1938年李宗仁將軍指揮軍隊與日寇決戰,取得「台兒庄大捷」的壯烈經過。這次重遊桂林,便將李宗仁故居列入了返程游的計劃。

4月1日上午,遊覽過陽朔徐悲鴻故居之後,即驅車向桂林前進。李宗仁故居位於桂林市臨桂區兩江鎮浪頭村,在桂林機場的旁邊。我們在陽朔上了高速公路,到了桂林轉繞城高速,在機場匝道下高速,去浪頭村卻繞一個大圈子,到達李宗仁故居停車場已是下午2點。

站在停車場上看,李宗仁故居是一幢獨立的大宅院,背後是兩座駝峰式的高山,名叫「天馬山」。院牆轉角上聳立著一座高大的炮樓,顯示這座住宅的主人曾

經有過的威嚴。宅院旁邊立有一塊石碑,上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宗仁故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96年11月20日公布」等文字。

走到故居門前,見偏於院牆右側的大門朝著東北方向,一條306省道在門前經過。由於公路填高,房屋地基略低於公路路面。院牆上設有一排高窗,據說,那是當年守衛宅院的槍眼。宅院大門略凹進院牆,院牆頂部小青瓦壓頂,建成波浪形,正上方制有一隻用於裝飾的掛鐘,掛鐘兩旁鑲嵌金色的花朵和墨綠色琉璃板,為中西結合建築風格。裝飾品下面是一片小青瓦覆蓋的屋檐,檐下是樘石庫門,門框兩邊石板上刻有對聯:山河永固;天地皆春。門楣上刻有篆書匾額,端詳半天不知何字,後來在故居內看到李宗仁外甥朱名山先生寫的《李宗仁將軍故居所見所聞所

感》,才知那四個篆字是「青天白日」。「青天白日」是國民黨黨徽、及中華民國國徽的標記。李宗仁作為國民黨元老,以「青天白日」為門額似也可能。

走進大門,門廳中央立有一道屏風,上面寫有一篇《李宗仁故居簡介》:李宗仁故居位於桂林市臨桂縣兩江鎮浪頭村,始建於清朝後期,先後進行過三次維修擴建,佔地面積5060平方米,建築面積4300平方米,有7個院落、13個天井、113間房屋組成。主體建築有安樂第、學館、將軍第和三進客廳,並修築有炮樓、花園、水井、魚塘等設施。整個故居布局巧妙,樓軒相連,廊廡迴環,既有雄居一方的莊園氣派,又有濃厚的桂北民居特色。1891年8月13日著名愛國人士李宗仁出生在這裡,並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1911年,李宗仁與原配夫人李秀文在安樂第成婚。1940年蔣介石夫婦到此看望李宗仁的母親劉太夫人。1942年1月14日劉太夫人去世,在故居舉行空前絕後的祭奠儀式。1949年2月,中華民國代總統李宗仁攜夫人郭德潔回故鄉省親。李宗仁先生是北伐、抗日名將,他出師北伐,禦敵抗戰,主張國共和談,晚年毅然回歸祖國等歷史功績將永載史冊。他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和祖國的和平統一做出積極的貢獻。……

進入故居庭院,才發現圍牆裡面的建築布局非常特殊,大門軸線與房屋朝向成十字交叉,大門朝著東北,房屋卻朝著東南。故居的前排建築依次是「三進客廳」

和「學館」,學館後面有兩組建築,左側為「安樂第」,右側是「將軍第」。「三進客廳」和「兩第」後面是一個大院子,大院內有菜地、水井、豬圈、牛欄和魚塘,東北角還有一排大廚房。據說這樣的後院,體現李家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西北角圍牆上原建有炮樓,與大門入口處的炮樓呈對角線分布,構成這座將軍宅院的

防禦體系。

「三進客廳」並不是一間或幾間房屋,而是由佔地面積1486平方米、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的三進二層樓組成。每進房屋為5間,前有廊道,中有通道。通道兩側是客房,樓上樓下共有24個客房,專門用於接待來客。我看倒有點像現代的賓館布

局。

李宗仁故居早期的建築叫「安樂第」,是李宗仁的祖父李如璽修建,共前後兩進,三開間,中間為堂屋,兩邊是卧室,樓上樓下二層。當時來說,算是大戶人家的宅院了。後來因太平軍北上經過兩江鎮,李家房屋毀於兵火。重建時,李如璽希

望能安居樂業,故取名「安樂第」。1898年,李宗仁父親李春榮與其弟李春華分家,李宗仁家分得祖屋與安樂第的後一進。後來李春榮將祖屋與李春華調換,安樂第才全部歸李宗仁家所有。1911年李宗仁與原配夫人李秀文在安樂第左室結婚。第一進天井北邊有間披屋是李家的油房。李宗仁十多歲,跟隨兄長到龍勝縣金竹坳的

深山中挑桐油,挑回之後存放在油房內,為的是掙些挑腳錢。1923年建成了「將軍第」,「安樂第」全部給傭人居住。

「將軍第」始建於1921年。那一年,已任少校營長的李宗仁爭取十多個連的士兵與他一起到玉林地區的六萬大山,整軍經武,伺機而動。先後將部隊改編為「粵桂邊防軍第三路」、「廣西自治軍第二軍」,並自任司令,防區擴大到周圍7個

縣。後又升為「廣西自治軍第二路軍司令」,不久被北洋政府任命的「桂林鎮守使」、「定桂軍總指揮」。在這時候擴建的新居,就被稱為「將軍第」。「將軍第」為4開間,前後二進,是李宗仁與夫人郭德潔、母親劉太夫人、原配夫人李秀文、兄長宗唐、弟弟宗義、宗堯、宗藩及侄輩們居住的地方。同時,也是李府議事、接待客人的場所。1940年春,蔣介石夫婦到桂南視察軍務,在白崇禧、郭德潔

的陪同下,專程到李府看望李宗仁的母親劉太夫人,並在故居合影留念。

安樂第和將軍第前面一組建築是李家的「學館」。學館為5開間大天井結構,多門多窗,以利通風采光。學館佔地面積達700平方米,相當於「兩第」面積之總和。學館招收李氏子孫及親屬子弟入學,先後有數十位孩童在此啟蒙。後來,學館

還成為接待國民黨軍政要員的住宿之處。

故居內陳列有李宗仁父母的老照片及父親寫給兒子的書信等。李宗仁母親名劉肅端(1867—1942),終身務農;父親李春榮﹙1870—1925﹚,字培英,當過私塾教師,1904年應募赴馬來西亞打工,當過華工抗暴代表。返鄉後興辦兩江小學和信果小學。李宗仁在《不能忘卻的父親》一文中寫到父親對他的諄諄教誨:「學而未成

而空言報國,妄也。兒輩宜瘁厲求學,以蘄早成。」「國事若此,兒輩雖欲安居井裡,其可得乎?汝其速行。」

故居還陳列了李宗仁臨終時講的一段話:「能回來死在自己的國家裡,這了卻了我最大的心愿。台灣總是要統一的,但可惜我是看不到了,這也是我沒有了卻的一樁心事。」還有李宗仁寫給毛主席、周總理的信:「我1965年毅然從海外回到祖國,所走的這條路是走對了。我們祖國的潛力是舉世無匹的,我們祖國的前途是無限光明的,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我深深地感到能成為中國人民的一分子是一個無比的光榮。在我快要離開人世的最後一刻,我還深以留在台灣和海外的國民黨人和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的前途為念,他們目前只有一條路,就是和我一樣回到祖國的懷抱。……」

故居內還陳列了李宗仁生平簡介:李宗仁﹙1891—1969﹚,字德鄰,桂林市臨桂縣兩江鎮浪頭村人,廣西陸軍小學堂暨廣西陸軍速成學堂畢業,是一個心懷救國思想的革命軍人。1910年加入同盟會,1923年成為國民黨員。早年參加護國戰爭、護法運動,1924年11月被孫中山先生特任為「廣西全省綏靖處督辦」。1925年7月,李宗仁聯合黃紹竑、白崇禧統一了廣西,歸附廣東革命政權,加入國民革命陣營。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李宗仁任第七軍軍長,率部挺進湘、鄂、贛、皖、蘇、豫,直至山海關,在賀勝橋、龍潭等戰役中屢克頑敵,第七軍被譽為「鋼軍」,李宗仁升任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抗日戰爭爆發,首創「焦土抗戰」,就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揮師取得震驚中外的「台兒庄大捷」,駐守湖北老河口六年,保衛鄂北、豫西大片國土。1949年4月,時任國民政府代總統的李宗仁拒絕在《國內和平協議》﹙最後修正案﹚上簽字,同年11月離開大陸赴美寓居。1965年7月20日在中國共產黨愛國統一戰線的感召下,寓居海外16年的李宗仁夫婦回到祖國,受到中共領導和祖國人民的熱烈歡迎。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在北京病逝,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室。李宗仁一生有過禦侮救國的壯舉,也走過曲折的道路,其晚年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擯棄個人得失,毅然回歸祖國,致力於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至死不渝,晚節可風。

參觀過李宗仁故居回到停車場,看見場地邊立有一塊高大的石碑,上刻一段《德鄰文》:今後世界政體演變的終點,我亦將視其為國界消滅,種族平等的

民主社會主義的世界聯邦。仔細思考這句話的含義,似乎與康有為的「世界大同」、孫中山的「天下為公」如出一轍。
推薦閱讀:

李宗仁65年回國
國共內戰七十八:李宗仁當選副總統(下)
「光桿」總統李宗仁何敢要價「劃江而治」?
爭取李宗仁回國
周恩來「四可原則」勸歸李宗仁 - 頭條網(toutiao.com)

TAG:廣西 | 李宗仁 | 桂林 | 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