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中國的人口危機
正視中國的人口危機
--從人口結構看中國經濟下行趨勢
□ 易富賢/文
來源:《財經》雜誌 2015-09-28
易富賢
發表時刪減了400多字(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50928/3976685.shtml,http://m.caijing.com.cn/api/show?contentid=3976685),下面是我的原文:
林毅夫教授認為中國有後發優勢,經濟還有十多年8%增長的潛力,因為2008年的人均收入(1990年國際元)只有美國的21%,相當於日本1951年、台灣1975年、韓國1977年的水平;在人均收入達到美國21%後的20年,日本、台灣、韓國每年增長9.2%、8.3%、7.6%。2015年李稻葵教授更是預測2050年中國的GDP將是美國的3倍。
我對他們的判斷不敢苟同。我2008年判斷2012年將是中國人口危機和經濟的拐點,2012年判斷2012-2014年經濟年均只會增長7.5%;事實已經驗證了我的判斷。
他們那時還年輕
日本1951年、台灣1975年、韓國1977年的中位年齡分別為22歲、21歲、21歲,而美國則為30歲、29歲、29歲。就像在同樣的跑道上,21歲的小夥子比30歲的人跑得快一樣,日本、台灣、韓國的經濟增速也超過美國,人均收入與美國的比值不斷提高:日本在1991年達到85%的峰值,台灣、韓國在2014年分別為81%、74%。
日本的中位年齡在1967開始超過美國,1992年達到38.5歲,美國只33.4歲;2014年日本46.4歲,美國37.6歲。1992年日本經濟增速開始低於美國,2014年人均收入下降到美國的71%。
從1947年到2014年,隨著與美國的中位年齡差從-8.0歲增加到8.8歲,日本與美國的人均收入增速差也由1947-1966年的年均5.63%下降到1971-1990年的年均1.15%、1995-2014年的年均-0.65%。中位年齡差和人均收入增長率差強相關,相關係數為-0.65。
台灣、韓國與美國的人均收入增長率差也隨著中位年齡差的縮小而縮小。韓國、台灣的中位年齡分別在2009年、2010年超過美國,人均收入增長率也趨近於美國了,預計人均收入與美國的比值將在2022年前後停漲回落。
美國、日本、台灣、韓國的中位年齡在2030年分別為40歲、52歲、48歲、48歲,在2050年分別為42歲、53歲、56歲、54歲。經濟走在前面的是中年的美國,而在後面追的是老年的日本、台灣、韓國,越追差距越大。
中國前景不樂觀
1979年後中國經濟步入日本、台灣、韓國同樣的跑道,中位年齡只有22歲,而美國是30歲。日本在1951年、台灣在1975年、韓國在1977年的時候,中位年齡比美國年輕7.8歲、7.4歲、8.2歲,此後20-64歲總勞動人口還增長了46年、40年、42年。而中國大陸在2008年的時候,中位年齡只比美國年輕2.2歲,此後20-64歲總勞動力也只會增長7年。
中國的中位年齡在2014年開始超過美國,在2030年、2050年將達到45歲、55歲。採用日本與美國中位年齡差和人均收入增長率差的相關性公式,可推算中國人均收入增長率將在2033年開始低於美國。
這還可以用另外一個人口學參數進行佐證。20-64歲勞動力與65歲及以上老人之比代表經濟活力。日本的勞動力/老人在1994年開始低於美國,GDP增長率在1992年開始低於美國了。中國的勞動力/老人在2035年開始低於美國,GDP增長率可能在2033年開始低於美國。
2015年世界上最老的國家分別是日本、德國、義大利、葡萄牙、希臘、保加利亞、奧地利,中位年齡分別為47歲、46歲、46歲、44歲、44歲、43歲、43歲,類似中國2030年前後的年齡結構;這些國家的經濟也都步履蹣跚,2009-2014年人均GDP 增長率分別平均為0.44%、0.94%、-2.03%、-1.02%、-4.40%、0.75%、0.01%、-1.17%。可見中國2030年前後的經濟前景將非常黯淡。
美國的中位年齡上昇平緩,經濟前景相對較好。美國的人口將從2015年的3.25億增加到2050年的4.0億;而中國大陸即便停止計劃生育並如台灣、韓國那樣鼓勵生育,人口也將在2023年前後開始負增長,到2050年只有約11.9億。假設美國的人均GDP增長率從2015年的1.4%下降到2033年的1.3%、2050年的1.0%;那麼總GDP增長率則是從2015年的2.2%下降到2050年的1.44%。假設中國的人均GDP增長率從2015年的6.75%下降到2033年的1.3%、2050年的0.75%;那麼總GDP增長率則是從2015年的7.0%下降到2018年的6.2%、2022年的4.7%、2027年的2.8%、2030年的1.8%、2040年的0.4%、2050年的-0.14%。可以說,幾十年的計劃生育(尤其是1990-2000年生育率從2.3跳躍性下降到1.22)奠定了中國今後長期經濟衰退的人口學基礎,本屆政府接手的其實是一副爛攤子。
2014年中國的人均收入相當於美國的33.4%;依照上述人均GDP增長率推算,人均收入與美國的比值將在2033年達到55%的峰值,然後下降到2050年的53%。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4年中國經濟總量(現值美元)相當於美國的59.5%、世界的13.3%;依照上述總GDP增長率推算,經濟總量與美國的比值將在2029年達到86%的峰值,然後下降到2050年的67%。也就是說,中國的經濟總量不可能超過美國,更不可能是美國的3倍。
正視人口危機
日本經濟佔全球比例從1960年的3.2%提高到1994年的17.5%;但是隨著日本年齡結構的老化,經濟佔全球比例回落到2014年的5.9%,還將繼續下降。世界的中位年齡在2015年還不到30歲,到2050年也只有36歲,因此今後世界經濟還將平穩增長。世界銀行認為2005-2014年世界GDP 年均增長2.5%,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認為年均增長了3.9%。如果今後世界GDP年均增長3.9%,那麼中國經濟總量佔全球比例將在2024年達到15.6%的峰值,然後下降到2050年的7.4%;如果今後世界GDP年均增長2.5%,那麼中國經濟總量佔全球比例將在2028年達到18.3%的峰值,然後下降到2050年的12.1%。2015年印度的中位年齡只有26.6歲,到2050年也還只有37歲,綜合國力將提升。
有人認為人口紅利消失後,可通過產業升級,用「中國智造」護駕「中國製造」。其實「製造」和「智造」都依賴年輕的體力和智力。年輕人跳的高(經濟增速高),也轉得快(產業轉型、升級快);而老年人不但跳不高,轉身也可能會閃腰。中國東北喊了這麼多年產業轉型、升級,但是不但沒有轉過來,反而率先出現經濟衰退,因為東北的老年化程度最嚴峻,2015年中位年齡已經43歲,超出全國5歲,甚至超過歐洲了。而西南的貴州、雲南、廣西的人口結構相對年輕,近年經濟增速也快於全國。
德國、日本在「智造」和「製造」上做的相當不錯,2012年還有28%、25%的勞動力從事工業,而希臘、英國卻只有17%、19%。但是由於年輕勞動力的減少,德國、日本從事工業的勞動力數量也從1991年的1608萬、2237萬快速下降到2012年的1178萬、1612萬,並且員工年齡結構在不斷老化;兩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例從1991年的19.4%、9.9%下降到2013年的7.8%、6.3%。
人口與經濟就像年齡與疾病一樣。年輕人機體修復能力強,發病率低,但是也會有人病亡。老年人修復能力弱,大多數人七八十歲壽終;但是如果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會降低發病率、延長壽命。根據年齡只能推測人群的發病率,不能推測具體某人在何年會得什麼病;根據人口結構也只能預測經濟的大概率宏觀趨勢,不能預測經濟的細節。醫生不會診斷病人死於「老年」,而是診斷死於某種疾病;經濟學家也會對中國經濟作出各種「診斷」。但是如果生育率不能提升,「病情」不會好轉,「神醫」倒是會不斷增加,甚至將「病急亂投醫」的經濟拖入深淵。
中國要振興經濟,一方面要更換經濟的跑道、調整發展模式;更重要的是,要果斷停止計劃生育,並出台勵生育政策,有效提升生育。只有「人口製造業」的復興才可能讓「物質製造業」走出衰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