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繪畫理論大全|建議深讀並收藏!

先秦至兩漢繪畫理論

1、《尚書》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提出了藝術審美的標準,一在教育的原則是「溫寬剛簡」二是和諧;審美觀念初步形成。

2、《周易》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 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於地, 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近取諸身, 遠取諸物, 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1)反映出繪畫是觀察自然,源於自然的結果。

(2)說明繪畫的目的在於「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具有主觀目的性與社會功利意義。這種認識可以視為繪畫社會功能論的濫觴。

(3)原則追求----抽象。

3、《左傳》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魍魎,莫能逢之...

對繪畫社會教育功能的直接繼承。

(1)它提出了「使民知神奸」的繪畫觀點,突出了藝術的社會教育意義。

(2)涉及藝術本體性問題「遠方圖物」與「鑄鼎象物」美術與繪畫中的模仿,寫真性質初露倪端。

4、《老子》

(1)明確提出了色彩美學觀,反五色,提倡素樸。「知其白,守其墨」推崇黑白色彩觀。

(2)自然審美觀,追求平淡,追求自然。

(3)意境審美觀,用心體會,追求樸素,單純,和諧的審美理想。

5、孔子:

(1)繪事後素,仁是內在的,根本的,首要的,而表現在外在的禮雖然重要卻居於仁之後。

(2)盡善盡美,在孔子看來,美與善必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藝術作品既要有美的形式,又要有善的內容。孔子的審美標準是很明確的,那就是盡善盡美,美的形式只有與善相統一,才是真正完美的藝術。它們相互聯繫,相互統一。孔子顯然更注重內在的仁或善,更注重人的修養與藝術的教化作用,社會效果,為此後人品與畫品,書品的結合埋下了認識的伏筆。

(3)文質彬彬,文與質既可以看做是藝術的兩個方面----形式與內容,又可以看成是一個人的修養的兩個方面----思想和風度,文是形式,是修飾,是外在的,質是內容,是品格,是內在的,一個人,一件藝術品缺少必要的形式就顯得粗野,而只有形式,沒有必要的內涵同樣浮乏,不能動人。

意義:(1)這一審美標準對中國畫創作與畫倫思想影響深遠。

(2)從魏晉開始,中國繪畫在追求畫品的同時,更追求人品與畫品的結合,二者相互生成,人品不高,畫品不致,人品既高,對畫袼亦有助。

6、莊子:

(1)庖丁解牛A體現了對神的重視B闡明了藝術中技術與精神的辯證 關係,遊刃有餘,技近乎道。

(2)解衣盤礴-----藝術創作的真諦。A無論是作畫還是學習,都應該樹立正確的心態。B畫家要有自我個性。

(3)莊周夢蝶

7、韓非子:

(1)對繪畫與現實關係問題最早的論述。

(2)雕刻藝術實踐說明做事要留有餘地。

8、《淮南子》1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說;規孟賁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2明月之光,可以遠望,而不可以細書;甚霧之朝,可以細書,而不可以遠望尋常之外。 畫者謹…

(1)形神關係-----謹毛而失貌,形和神是不可分開的,但神更重要。

(2)對形與「君形」的論述是中國繪畫理論中關於形和神的最早闡述。

(3)繪畫不能只看小節,要注重整體,達到局部與整體的和諧統一。

9、王充:

(1)主張繪畫要反映現實,反對尊古卑今。

(2)反對繪畫中宣傳神仙鬼怪,主張反映現實。

(3)重文學輕繪畫。

10:兩漢以前中國繪畫理論的發生情況

(1)審美價值取向的產生,《老子》,大,精神的充盈、自然、和諧、解衣盤礴、繪畫達觀超逸,個性追求。

(2)從本體的角度講,繪畫技法上:觀察法、創作方法:類;色彩上:黑白素樸;

(3)教化功能的產生:目的了解天象或「使民知神奸」

(4)形神意識的產生,重視神。《淮南子》

魏晉南北朝繪畫理論

1、第一次高潮:

(1)出現一批畫論家,自覺寫作。

(2)出現了眾多畫倫著作。

(3)提出了影響深遠的畫論觀點。

2、曹植:《洛神賦》觀畫者,見三堂五帝,莫不仰戴,見三季暴君,莫不悲惋;見篡臣賊嗣,莫不切齒;見高節妙士,莫不忘食;見忠節死難,莫不抗首;見放臣存乎鑒戒觀點與《左傳》中關於繪畫是「使民知神奸」,的思想一脈相承,更加明確了繪畫藝術的教育功能性。

3、陸機:

(1)第一次把創造過程,方法,形式,技藝等問題納入到文學批評的範疇。

(2)「比《雅頌》之述作」提升了繪畫藝術的地位;

(3)「美大業之馨香」繪畫的作用:存形,成就大業。

4、顧愷之:

(1)以形寫神出自《魏晉勝流畫贊》,用形來傳達神氣,漢代《淮南子》已提出繪畫或音樂演奏中的「君形」問題,可視為傳神論的雛形,與以形寫神直接相關的就是傳神論,它是對古今中外繪畫藝術的精當概括,它與傳神寫照共同展示了繪畫的本質。傳神是寫神的歸宿和核心。顧愷之認為,畫家在反應現實時不應反應追求外在的形象逼真,還應追求內在的精神本質。神應以形為依據,但是,僅僅做到了形似,不能反應出繪畫對象的特定神氣。細節的刻畫有助於傳達出人物的神氣。

傳神的關鍵

A在繪畫中的眼睛的處理最為重要;

B對人物與環境的刻畫描繪,能有效地襯託人物精神氣質,為傳神服務;

C對骨氣的表現,骨氣是一個人的品格,涵養及至命運的凝聚,神寄寓於「骨」之中,謝赫將骨法用筆列為僅次於氣韻的第二法。(骨:股形,形;骨象:面向,命運相關;骨氣:傳神,神氣。)

(2)遷想妙得,「遷想」畫家作畫之前要先觀察研究所描繪的對象,深入體會,揣測對象的思想感情,「妙得」即通過遷想實踐,正確把握理解客觀對象的性質特徵,經過分析提煉獲得生動的藝術構思,做到胸中有數。既反映了主觀與客觀的聯繫,又對畫家提出了精於思索,捕捉精髓的更高要求。此繪畫理論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有機結合,是中國古代藝術意境審美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意義在於突出了畫家的主觀創造性,源於物又高於物,與今天藝術理論中「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觀點相仿,對後世的繪畫,創作方法影響很大。南北朝姚最的「心師造化」,唐代張藻的「外師造化,中的心源」

5、宗炳:《畫山水序》聖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

(1)求真」即山水繪畫的認識論。所謂「真」即宗炳所謂的「道」「聖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認為山水畫不是對客觀存在的機械反映,而是畫家主觀世界的表現,是蘊含思想、規律、智慧的方式。

「含道映物」是宗炳論畫的基本出發點和著眼點,思想內涵即「道」,有意無意切中了藝術的本質——凡藝術都要有一定的精神指向,要反映所處時代生活,作用與社會政治。宗炳在山水畫中倡導的「道」,不是教化他人,而是出自自我的「澄懷味象」;

(2)「求本」對繪畫本體的第一次關注,「以形寫形,以色布色」具有藝術創造的方法論意義,「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點,體百里之迥」中國山水畫的透視方法和觀察方法。

(3)「求心」其基本認識是「暢神論」,純粹藝術審美的出現。山水畫的功能只是使人精神愉快的「暢神」,充分肯定了山水畫藝術的美感享受作用,「暢神論」直接切入了繪畫藝術的本質,改變了以往人們對藝術的認識總停留在社會教化功能的層面上,對審美性與個性的自覺追求,標誌了繪畫作為藝術樣式開始獨立。

6、王微:

《敘畫》「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繪畫的娛樂功能,審美功能。

(1)把山水理論推向高點,提升了山水畫的藝術價值。

(2)區分了繪畫藝術與用做工具的地圖的不同。

(3)針對自然要根據不同的對象,運用不同的技法來表現。

(4)發展宗炳的「暢神說」

7、謝赫:夫畫品者,蓋眾畫之優劣也。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雖畫有六法,罕能盡該。

《古畫品錄》主要理論觀點:

(1)提出以「氣韻生動」為核心的六法論,

(2)強調繪畫的教育功能能。「莫不明勸誡,著升沉」;

(3)確定以分品分等的價值品評體系。

(4)提出創新論,個性論。「賦彩制形,皆創新意」「出人意表」「述而不作,非畫所先」(繼承不去創作)

六法:「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

「氣韻生動」居於首位,繪畫創作上表現對象的精神狀態時關鍵,指作品形象所呈現出來的、感人的一種力量,同時還指出形象所表現出的和諧節奏與悅人風致,是繪畫的最高境界和終極關懷,寓於其他幾法之中,

「骨法用筆」:骨法即用筆要肯定有力,它是書法用筆的一個重要特徵,「骨法用筆」在力度之外尚有以描繪人物的筆墨線條去表現俊朗,硬錚神氣的意思,確立了中國繪畫與書法密不可分的關係。

價值意義:

(1)確立了中國繪畫的中心是「氣韻」;

(2)開創了中國繪畫中書畫同源的先河(骨法用筆);

(3)為中國畫創作開列了完整的技術清單(用筆,用色,構圖)。

六法爭議:

(1)句讀,錢鍾書認為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引用六法時所作句讀有誤,他對六法重新標點斷句,「一,氣韻,生動是也........"氣韻生動可以視為統一而明確的審美標準,而「氣韻,生動是也」表示了氣韻,就是生動,二者重心不同,含義不同;

(2)范瑞華認為六法論並非謝赫首倡,他與印度佛教藝術在漢代傳入中國的影響有關,還吸收了前人(顧愷之)的理論精髓。

8、姚最:《續畫品錄》

(1)「雖質(內容)沿古意,而文(形式)變今情」,談中國畫意境美塑造的一個途徑和原則,突出創造的重要性。

(2)「立石像於胸懷」胸有成竹;

(3)「若惡居下流,自可焚筆;若冥心用舍,幸從所好」繪畫要用心;

(4)「心師造化」即以自認實物為師,闡明畫家與客觀自然之間的正確關係,是現實主義繪畫創造的理論基石,中國繪畫意境審美理論,內在情意,外在意象,對後世畫家、畫論家影響深遠;

(5)「動必依真」「真」繪畫初期人們孜孜以求的目標之一,寫實藝術的重要手段,同樣有接近自然造化,形象逼真的內涵。

9、異質同構:不同的東西在心裡產生相同的審美效果,「窩游」。

唐、五代繪畫理論

1、王維:

(1)首先提供了觀察事物,藝術表現的具體方法。

(2)畫面布局要合理安排,就「近大遠小」的透視規律做了進一步總結「丈山尺樹,寸馬分人」

(3)注重繪畫的詩境表現。

2、張璪:採用一種新的山水畫法——破墨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1)是對姚最「心師造化」的深化與發展;

(2)是中國畫意境美塑造的一種原則,即主觀、客觀相結合,指出繪畫的客觀來源,又突出其創造性;

(3)對後世繪畫創作影響巨大,對其他藝術樣式的創作時間同樣具有積極地指導意義。

3、朱景玄《唐朝名畫錄》

(1)提出四格論,「神妙逸能」,新的評畫標準,它的等級本事就是品評的內容標準,他認為傑出的藝術作品,不但要抓住表現對象的「形似」還要做到「神似」並認為「神似」是由「形似」體現的

「妙品」在於作品能否抓住對象的特徵來表現;

「逸品」別具特色的特殊類別,它「格外不拘常法」在方法是「非畫之本法」應視為具有創新精神且屬於和諧自然的作品。

「能品」僅有形似,其藝術性一般不會太高。

(2)「揮纖毫之筆,則萬類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章」。朱景玄論畫的基本點,是前人重氣韻、重神採的一種變化,指明書畫與內在心神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萬類由心」更加傾向於主體的自我表現,對客觀自然地進一步忽略。

4、張彥遠夫畫者 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於天然,非由述作

《歷代名畫記》

(1).更加詳盡的論述了繪畫的社會功能問題,突出強調其社會教育意義。「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與自然,非繇述作」繪畫的駕馭功能有助於人的發展和倫理道德的弘揚;

「圖畫者有國之宏寶,理亂之紀綱」說繪畫是治國的法寶,是治理亂世的更根本,具有明顯的社會政治價值;

(2).對謝赫的六法論做了新的闡述,強化了以氣韻為核心的中國畫審美趨向。強調形似更強調神似。

「古之畫或遺氣形似,而尚其骨氣,以形似之外求其畫」張彥遠欣賞古人「以形似之外求其畫」的觀點,認為畫家要達到形似比較容易,要做到氣韻生動則很困難,將氣韻生動視為繪畫的核心,統領形似的綱領,認為只有做到神似與「氣韻生動」才能有形的準確。

(3)首次提出了書畫同體,用筆同法的觀點。「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

(4)闡明了繪畫用筆風格與立意之間的相互關係問題。為「筆不同意同」的寫意化分割創造了條件,是中國繪畫走向筆簡意承,畫外有情的獨特之路。

5、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於今為庶為清門」「途窮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貧」

(1)藝術狀態:安貧樂道,樂在其中

(2)書畫同體,用筆同法『學書初學衛夫人,但恨無過王右軍』

(3)重視主觀,也重視經營,重骨不重肉,重神不重形。

6、白居易《畫竹歌並引》

(1)重形似「植物之中竹難寫,古今雖畫無似者。蕭郎下筆獨逼真,丹青以來唯一人」

(2)重意境塑造「不根而生從意生,不筍而成由筆成」

(3)似與不似的關係問題。「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似有聲」

7、荊浩:夫畫有六要: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筆,六曰墨。』曰:『畫者,華也。但貴似得真,豈此撓矣。』叟曰:『不然。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華,取其華;物之實,取其實。不可執華為實。若不知術,苟似,可也;圖真,不可及也。』

(1)強調繪畫代去雜欲,修養德性的作用,認為繪畫反映現實,應該圖真,達到氣質俱盛。

(2)提出山水畫創作審美中的六要, 氣、韻、思、景、筆、墨。

(3)提出山水繪畫的二病,無形、有形。

(4)論述了繪畫用筆的四勢,筋、肉、骨、氣。

(5)將繪畫分為神、妙、奇、巧四等。

(6)首次提出筆墨概念,具有開創性。

(7)正確處理物象和心源的關係「度物象而取其真」「氣質俱盛」要達到繪畫中是真,不是一個簡單的形似可以解決的,他要求在形似的基礎上爭化藝術,將畫家的主觀智慧溶於其中。

筆墨:1可見的2不可見的(線條筆法)3中國畫審美的重要構成因素。

宋代繪畫理論

1、郭熙:

(4)提出強調遠望與近視的觀察法。『飽游沃看』,對大自然深入細緻的觀察體驗。

(5)提出了山水觀察中的推移法,要求著眼於全局,深入觀察。「山形步步移」不同方位觀察不同效果;「山形面面看」不同角度觀察不同效果。

(6)不同季節不同時令觀察不同效果。「春融怡,夏蓊鬱,秋疏薄,冬黯淡」主張畫家要不局一家,「必兼收並攬,廣議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學習修養上要全面。

(7)提出著名的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原」既為山水畫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與此前的中國畫多點透視理論挈合一致,為山水畫審美開拓了新的境界。

(8)論述了筆墨問題,認為用筆與書法相關聯,書法對繪畫有重要意義,指出善書者善畫。

2、劉道醇

(3)繼謝赫「六法論」後提出了繪畫的「六要」「六長"

(4)《五代名畫補遺》《宋朝名畫評》

3、郭若虛

(4)「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高。」論述了人品與畫品的重要關係。要求提高修養,修鍊人品。

(5)提出了畫有三病,版、刻、結。將此三病的根源歸乎用筆,是認知上的深入。

(6)「氣韻非師」,凡是畫作必須氣韻周全。對藝術的覺悟歸根到底是由天性所定,繪畫不是學來的,而是得之於天然。

4文人畫:中國傳統的畫種之一,指文人畫家以渾厚的文化修養為基礎,在繪畫中追求筆墨趣味,情感抒發,以及書法與繪畫的貫通。

5蘇軾

1重神輕型,追求筆外韻致,為文人寫意畫打造聲勢。

2提倡常理說,定立文人寫意繪畫新標準。論畫的標準不是形似,而是神完意足。

3倡導詩書畫相互融合,為文人寫意理論推波助瀾。

4《書鄢陵王主薄所畫折枝二首》A重神輕形「論畫以形似,見於兒童臨」B自然C詩畫本一律;D繪畫意境拓展,「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看」

6宣和畫譜:

(1)第一部系統品評宮廷藏畫的著作。

(2)強調畫家的襟懷氣度,志趣學養的同時還強調勤懇、氣質修為。

(3)不僅強調師法繼承,更加推崇突破與出新;頌揚天賦能力的同時,更加強調畫家要師心、師物、師造化。

7米芾:

(1)主張畫山水草草而成,不十分用心;

(2)不苟同前,自成一格;

(3)繪畫應自適其志,主張天真直率。

8韓拙:(1)提出三遠,闊遠、迷遠、幽遠。

9董 :提倡以形寫神,強調真中求神。

元代繪畫理論

1、趙孟頫:

(1)重生活;以自然為師,以生活為師。「久知圖畫非兒戲。到處雲山是我師」

(2)繪畫要有傳統,有古意;古意成為他評畫的標準「雖筆力未至,而粗有古意」古意當屬唐雨北宋的繪畫意境,重神似,重筆墨意味。

(3)主張「書畫同源」。萌芽於南齊謝赫六法論中骨法用筆,被後人視為書畫親緣關係論的經典。「石如飛白木如箍,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被後人視為書畫親緣關係論的經典。

2、倪瓚:

(1)意氣說是其主要繪畫理論思想;

(2)「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余之竹,聊以寫胸中之逸氣耳」逸氣說是一種對繪畫功能的認識,它排除了繪畫「明勸誡,助人倫」的社會教化功利,認同宗炳等人的「暢神論」,推而認為繪畫的總用時抒發個人胸中逸氣,追求神采忽略形似

(3)自娛說。

3、饒自然:繪宗十二忌,(1)布置迫塞(2)遠近不分(3)山無氣脈(4)水無源流(5)境無險夷(6)路無出入(7)石止一面(8)書少四枝(9)人物佝僂(10)樓閣錯雜(11)滃淡失宜(12)點染無法。

4、李衍:《墨竹譜》,成竹在胸。

明代

1、畫分南北宗論

時間人物:莫是龍在《畫說》中最先提出來,「禪家有南北二宗,於唐時分, 畫家亦有南北二宗,亦於唐時分。」 明代畫家董其昌將其觀點寫入他的畫論著作《畫旨》中,陳繼儒則推波助瀾與其中。三人之中董其昌聲望最高,影響最大。

原因:南北宗的實質是崇南貶北,提倡文人畫的南宗,貶抑行家畫的北宗。認為「北宗畫」只能從「漸識」,也就是從勤習苦練中產生,受到輕視和貶低;而 「南宗畫即文人畫出於「頓悟」,重視對意境的追求。

特點:北宗:重視寫實,倡導生活,繪畫忠實自然

南宗:講究詩書畫一體,注重筆墨情趣、深思、逸氣,講究對形式美的最追和摹古,將人品與作品聯繫在一起,注重筆墨師承。

代表人物及觀點:

南宗:王維——(兩宋)董源、巨然、李成、范寬——元四家黃公望、王叔明、倪瓚、吳仲圭——(明)莫是龍、董其昌、沈顥、陳繼儒——清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

北宗:(唐)李思訓——宋郭熙、張擇端——明王履、唐志契——清鄭板橋、石濤

評價:1、雖分宗之論基本確立,愛惡傾向比較明顯,但倡導者莫是龍、董其昌對北宗評價(李思訓、趙伯駒)評價公允,同樣是其師法對象,但董極推崇王維為「唐代一人而已」後人出於派系(吳門對浙派)之爭,分宗是都極排斥北宗畫。

2、南北宗之分帶有主觀色彩,帶有偏見,為後世理論家、畫家所批評, 畫家們應不為所拘,兼收並蓄。廣受博取才是真正的為畫正途。

3、南北宗論之所以能流傳幾百年,是文人畫思潮與時代審美風氣的反映,清初石濤及後人便開始矯正。

唐代王維:創製「破墨」山水技法,大大發展了山水畫的筆墨意境,以詩入畫,創造出簡淡抒情的意境,被奉為中國文人畫派的先聲,董其昌將王維視為南宗始祖,傳有《山水訣》、《山水論》兩篇畫論文章,其中「山分八面」、「石有三方」「意在筆先」等議論,漸漸變為傳統畫論的共識。

2、唐志契(明末):(北)畫論著作《繪事微言》,重形式,筆墨意趣,媒介材質

(1)無論什麼題材都要「筆下有神」以特定的筆墨技巧表現畫家的某種特定情致、趣味,喜寫意;

(2)主張為了達意,用筆「不必寫到」若筆到便俗,應染到;

(3)提出要看真山水,畫要讀書,畫要自然,反對一味的摹襲古人。

3、沈顥:(南)南北宗論中極力「貶北揚南:斥之為野狐禪、邪派。《畫麈》zhu為他所作。

(1)主張繪畫要「味外取味」,並將作品與人品聯繫在一起。稱「無其人無其畫」對繪畫中似是而非、若即若離理解充分;

(2)在古人古意中討生活,喜歡臨摹,以古人為準;

(3深入研究了落款與畫面整體關係的問題。

(4)清人鄭績對繪畫題款列舉常見毛病,並指出了正確方法,為畫面布陳,提出了有章可循的規範,使詩書畫印配合更密切。

4、王履:《華山圖序》山水畫家,能文,工畫,精於醫道。(北)

(1)主張繪畫要反映出基於形的意,通過主觀思想感受,理解重新熔鑄繪畫對象,形成情景交融,內外統一;

(2)心師造化「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生活實踐是藝術的源泉;

(3)不拘成法,當從者從,當為者為,隨時應變,適當遵循古法,在藝術上講求創新。

5、徐渭:開大寫意畫派先河,劇作家,書法家。《墨葡萄圖》《牡丹礁石圖》。畫以花卉為主,採用水墨大寫意受罰,奔放淋漓,追求個性解放。

1重生韻、生動,追求藝術自然天成

2師法造化,認為人的布置安排沒有自然真實,絕妙;

3不求形似,應之於心而得之於手,繪畫要能夠獨抒性情,表達自己特定的氣質;

4為抒寫性情,主張採用相應的特定手法。如牡丹用勾染烘托,不拘成法。

斜陽餘暉——清代

1、四王師古:(南)

(1)王時敏:自出新意的畫家被斥為「謬種」,主張不求形似;

(2)王鑒:推元四家、董巨。學古亦要有法,重在得其神;

(3)王翚:主張博採眾長,不以某家某派為師;

(4)王原祁:A主張形神情思兼備,並皆指特定筆墨技巧所造成的某種情趣;B須以神遇,不以跡求,意在必先。

2、石濤:(北)朱道濟,號苦瓜,重寫生,寫自然,反對一味師古,以山水、花卉為妙。《石濤畫語錄》主論山水畫創作

(1)提出並論述了「一畫說」A肯定了用線在中國畫造型中的基礎地位,間接說明了繪畫與中國書法密切關係;B同道家思想相似,有「形而下」的技法意義及形而上的哲學思考。既虛又實,實處為具體筆墨,一畫並非指一筆、一點,是具有集合特徵,代表意義的線條,虛指精神根本,以宇宙生成論為比喻,說一畫是藝術之始,可比天地之元氣,繪畫創作論的立法之本;

(2)論證了法與化的關係,提倡借古開今,反對泥古不化;法是約定俗成的規則、範疇,化是法德變通。「古之鬚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腸。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鬚眉」

(3)提倡以造化為師,蒙養生活,搜盡奇峰打草稿,將自然內化,體現主觀感受。

(4)追求繪畫藝術的物我交融,賦形式於意義,寓精神於物象;

(5)重視筆墨技藝的表現,具有本體論意義,注重繪畫的表現技巧。

3、鄭板橋:(北)工詩詞,善書畫,長於蘭竹,脫盡時習《鄭板橋集》

(1)繼承了傳統的形神認識,以神為主,不求「真相」求真魂;

(2)反對借口寫意不求神似的畫風,認為先工而後寫,先形而後神;

(3)繪畫創作應胸有成竹,意在筆先(有成竹即有意在胸,無成竹即無條條框框),這兩點應立足於造化為師,重生活修養,又熔冶情思;

(4)敢於創新,不生搬硬套,古為今用。A師古應有選擇,不惟古人為尊B學習古人不能囿於格法,學一般,撇一半;

(5)過於文人化,過於粗放求新,難免有礙格調。

中國現代繪畫理論

歷史基礎:南北宗論

1、繼承派:

齊白石:

(1)作畫妙在似與不似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此觀點認識是對石濤等人此種畫論的直接繼承;

(2)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反對一味臨摹,主張創新。

黃賓虹:

(4)提出「渾厚華滋」的中國畫審美觀點,既要豐富多彩,又要渾厚靜穆。

(5)主張創造,追求神似

(6)追求繪畫技法,重視筆墨虛實,提出五種筆法,七種墨法。

(7)黃賓虹極力提倡「學人畫」將之視為繪畫的正途。

潘天壽:

(1)強其骨,即以力勝,追求的是藝術的陽剛之美;

(2)一味霸悍,強調力量美是審美中崇高與壯美的具體化。

2、革新派

康有為:

(1)主張「以復古為更新」以唐宋時期院體繪畫為古

(2)汲取西畫素描之工,兼容中西

(3)推崇強勁有力的藝術風格。

陳獨秀:主張「美術革命」,改良中國畫,陳獨秀將傳統寫意畫與西方寫實繪畫對立起來看待,提倡寫實主義,必然大肆攻擊傳統文人畫及其摹古派的代表人物。

徐悲鴻:

(3)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之基礎

(2)力倡用「寫實主義」改造中國畫

(3)倡導藝術家應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

(4)提出美術創作「新七法」。

張大千:將中國繪畫精神與西方繪畫技術相融合

林風眠:藝術根本是感情的產物

10、毛澤東:

(1)文藝服從於政治

(2)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3)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陳出新。

4、對爭論的認識:只要歷史在發展,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的矛盾就不會消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類對藝術的欣賞口味是豐富多樣的,勢必要求藝術創作同樣是全面的、豐富的。否定傳統與排斥創新都不可取,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中國當代繪畫理論

1、李小山:中國畫窮途末日論。

2、吳冠中:(1)筆墨等於零(2)堅持要改造中國畫,注重形式美規律(3)主張「風箏不斷線」。

解衣磅礴:戰國時莊子提出的觀點,通過宋元君讓人畫畫,一個畫家返回居所,脫掉衣服裸體而畫的故事,說明了繪畫過程中作者應該放鬆自我,放棄功利,保持自如的精神狀態,道出了藝術的真諦,放鬆自然。

刨丁解牛:莊子倡導真與自然,重內在精神,闡明了藝術中技術與精神的辯證關係。作為藝術而言,技術必須熟練,應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技術是基礎。說明了莊子重技更重神的審美思想。

《淮南子》:淮南王劉安招至賓客集體編寫的,該書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觀為中心,綜合了先秦道家法家陰陽家等思想,保存了比較豐富的藝術思想資料,其中涉及繪畫的就有十幾種,如形神關係的論述以及謹毛而失貌的觀點,具有重要藝術意義。

以形寫神:也可以用傳神來表達,是東晉顧愷之的重要繪畫理論之一,以準確生動的造型來表現描寫對象的神采之韻。以形寫神是對繪畫藝術的經典概括,展現了繪畫的本質。

含道映物:是宗炳論畫的基本出發點和著眼點,指繪畫要體現一定的思想內涵,即「道」。反映出藝術的本質。凡藝術都要有一定的精神指向,反映所處的時代生活。

《古畫品錄》:南齊謝赫的主要理論著作,是我國第一部具有科學性,系統性的美術著作,該著作的品評體系開創了後世品評體系的先河,具有劃時代意義。

《續畫品錄》:魏晉南北朝姚最的繪畫理論,他是對古畫品錄的續書,該書最有價值的理論是第一次提出了心師造化,逐妙求真的觀點,此書包含了大量對後世具有啟示意義的思想觀點,顯示了藝術理論的自覺深入。

澄懷味象:宗炳提出的觀點,澄懷有排除雜念,神盪心胸之意,味象是指通過宇宙萬物的觀察以觀道。

文人畫:指文人畫家們以濃厚的文化修養為基礎,在繪畫中追求筆墨趣味,情感抒發,追求詩書畫的統一,追求內在情感的抒發,追求氣韻神采,重神輕形詩書畫一體,以及書法和畫法的貫通,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

書畫同源: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頫提出的理論,是對中國古代繪畫理論與實踐的弘揚,突出了中國畫的形式意味。是文人畫發展的必然要求,強調書法與繪畫的必然聯繫。闡述了書畫用筆同體同法的觀點,具有可供操作的具體實踐意義。

南北宗論:產生於明代萬曆年間,由莫是龍,董其昌,陳繼儒為代表,三者氣息相投,主張相似,共同扯起繪畫分宗的大旗,莫是龍首先提出將繪畫南北宗以與禪的南北宗相比,分宗標準以手法風格特點為主,確定了南北宗論的形式,其後董其昌將其收錄到其著作《畫旨》中。被後人繼承發展,特別對明清繪畫產生了深遠影響,有利有弊。

逸氣說:是元代畫家倪瓚提出的,是其主要繪畫理論思想,是對繪畫功能的一種認識,認為繪畫作用是抒發個人胸中逸氣,追求神采輕形式,充分展示了畫家的個性,對明清文人畫筆墨審美追求影響較大。

簡述

蘇軾繪畫的主張及影響:一,重神輕形,為文人畫寫意畫打造聲勢。二,提倡「常理」說,訂立文人寫意繪畫新標準。三,倡導詩書畫相互融合,為文人寫意理論推波助瀾。影響:一,蘇軾是北宋中期「文人畫」的開拓者之一,他與表兄文同,摯友米芾等以共同的繪畫主張,共同的審美趣味,共同的表現手法促成了一個新的繪畫流派的產生,以嶄新的畫風和理論主張活躍於北宋畫壇,並與宮廷趣味的院體繪畫大異其趣。二,他的繪畫理論推動了文人畫潮流的發展。

趙孟頫的理論及影響:觀點,一書畫同源,二提倡古意說,三主張繪畫要神形兼備,忠於自然,倡導寫實。影響:是對中國古代繪畫理論與實踐的弘揚,突出了中國畫的形式意味。是文人畫發展的必然要求,強調書法與繪畫的必然聯繫。闡述了書畫用筆同體同法的觀點,具有可供操作的具體實踐意義。


推薦閱讀:

透視不好?一看就會了.
現實生活風俗畫,理想境界筆墨情——速寫畫家丁世謙
看了她們的畫太想去玩水了【水中美人】
【動漫人物臉部五官畫法】臉部、眼睛、鼻子、耳朵、嘴巴、頭髮繪畫教程乾貨集合!
潘凌瑩事件之後,聊聊我們為何畫畫

TAG:中國 | 繪畫 | 收藏 | 建議 | 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