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遺囑緣何將財產贈給「寵物狗」?
06-09
北京市二中院審理的一起案件中,一位喪偶多年的老人在去世後,將過半財產分給了自己生前的保姆,還分出10%的財產給自己養的寵物「小豆狗」,交由自己的妹妹代為保管,卻沒有把財產留給自己的一雙兒女。(《揚子晚報》4月17日) 百善孝為先,一個"孝"字貫穿古今,中國自古"善事父母為孝",就有奉養父母、孝親敬長、以孝治家的傳統,如今看到這則新聞,頓感渾身不很自在:一雙兒女竟然不如自己的寵物狗懂感情,令人情以何堪?「孝」字被殘酷的現實擊倒,這是社會的悲哀,傳統的倫理道德被物慾腐蝕得如此冷漠。 據報道,老人在遺囑中留言:「他倆都沒有盡孝道,我也沒享受在他們成年後應得的尊嚴和孝順,財產他們沒有份額。」可見老人生前需要的,不是錢的問題,而是精神的陪伴。很多人應記得央視公益廣告《媽媽,洗腳》,廣告畫面溫暖、親情,孝道讓人感動。孝順老人不是物質給予,其實老人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和子女常回家看看的關心。有媒體通過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發現,現在的老年人物質生活相對富足,但他們的精神生活卻比較空虛,渴望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老年生活要寬裕,更要舒心。」這是不少老人的願望。有55%的老年人與老伴單獨生活,這些空巢老人很少出門,與子女的聯繫也多依賴電話。由此可見,新聞中老人的兒女估計很少回家關心、看望老人,是屬於人情味很淡那種人,於是老人臨終將財產贈給狗也就找到了合理的詮釋:人不如狗有情有意。 古有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無幼以及人之幼。作為擁有幾千年傳統道德的國家,尊老已深入人們淺意識中。但子女由於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而離家,獨守「空巢」的老人一旦配偶去世,就進入鰥寡期。空巢期與鰥寡期,老年人生活中容易發生困難。孝順作為重要的中國家庭美德,不應因子女生存艱辛而棄如敝屣。 「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一首《常回家看看》唱進了眾多老年人的心坎里,然而不少兒女只注重對父母物質生活的照顧。子女關心老人有時顯得力不從心,這種情況在獨生子女家庭更為突出。雖然給老人贍養費,聘請保姆照顧老人也是一種孝心,但是金錢與保姆畢竟代替不了親情。 人不如狗有情,這是一個教訓,值得一些不懂孝道、沒有孝道的人去反思:究竟是什麼導致一些人不能很好傳承「百善孝為先」?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做生意虧了,已無房無財產,欠了幾十萬債,但一直在少量還,但對方非要立馬還清,咋辦?
※張明楷:財產類犯罪
※提醒 | 中國公民在瑞典旅遊時注意財產安全
※離婚後,夫妻共同財產怎麼判定?
※「和珅倒,嘉慶飽」,和珅究竟有多少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