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血糖相關的這些指標,你必須知道的!‖ lemon
一、血糖測定及口服糖耐量試驗
血糖濃度受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而保持相對穩定,當這些調節因素失去相對平衡時,則出現高血糖或低血糖。血糖的測定是檢查糖代謝紊亂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指標。
1.高血糖症
(1)生理性血糖增高:如進食或攝入高糖食物後1-2h;緊張訓練、劇烈運動和情緒緊張等引起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分泌增加,血糖短期增高。
(2)病理性血糖增高:原發性糖尿病。內分泌疾病,如嗜鉻細胞瘤、甲狀腺功能亢進危象、肢端肥大症、庫欣綜合征等。胰腺疾病,如急性或慢性胰腺炎、胰腺腫瘤等。抗胰島素受體抗體與有關疾病,如棘皮病、Wernicke』s 腦病。
2.低血糖症
(1)生理性低血糖。飢餓或劇烈運動後。
(2)病理性低血糖。胰島細胞瘤,高血糖素缺乏。對抗胰島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垂體前葉機能減退、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減退而使生長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素分泌減少。嚴重肝病患者,肝細胞糖原儲存不足及糖原異生功能低下,肝臟不能有效調節血糖。
(3)餐後低血糖:功能性飲食性低血糖。2型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損伴有低血糖。胃大部切除術後。酒精性低血糖。
3.葡萄糖耐量試驗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是一種葡萄糖負荷試驗。其適應症為:懷疑葡萄糖耐量受損的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增加的個體,如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臨界的空腹或餐後血糖值或糖化血紅蛋白輕微地增高。糖尿病的家族遺傳傾向。孕婦糖尿或餐後高血糖症。空腹或餐後血糖值正常的糖尿。懷疑腎性糖尿病。
臨床上首先推薦空腹血糖(FPG)測定,因為大多數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如空腹血糖<5.6mmol/L或隨機血糖<7.8mmol/L,是可以排除糖尿病的診斷的。雖然OGTT比空腹血糖測定更靈敏,但是有很多因素可影響OGTT的準確性。如果第一次OGTT結果明顯異常,一般建議間隔一定時間再做OGTT檢測,判斷OGTT是否異常。
正常糖耐量:FPG≤6.1mmol/L,服糖後30-60min達高峰,但<11.1 mmol/L,並且2h PG<7.8 mmol/L,尿糖均為陰性。糖尿病性糖耐量:FPG≥7.0 mmol/L;峰值延後1h後出現,2h PG≥11.1 mmol/L,並出現尿糖[1]。
糖調節受損(IGR)是任何一種類型糖尿病發病過程中的中間階段。根據空腹血糖值和負荷後血糖值,IGR可分為兩種高血糖狀態,即空腹血糖受損(IFG)和糖耐量受損(IGT)。IFG表現為FPG≥6.1 mmol/L,但<7.0 mmol/L,2h PG<7.8 mmol/L。IGT 則表現為FPG<7.0 mmol/L,且2h PG在7.8-11.1 mmol/L之間,多見於2型糖尿病、甲亢、肥胖、皮質醇增多症等。所有FPG≥5.6 mmol/L的個體均應接受OGTT檢測,可以大大提高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檢出率以減少漏診。對於單純IFG個體,應積極提倡生活方式干預,以預防和延緩糖尿病的發生。健康孕婦FPG應<5.0 mmol/L,且餐後1-2h≤7.8 mmol/L。血中葡萄糖濃度大於這些值可以認為是妊娠糖尿病。使用50g葡萄糖負荷試驗可篩選這些患者。
二、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
血糖測定可以評估糖尿病患者的糖類代謝情況,而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可以回顧性地評價在若干周內血糖濃度波動的情況,他們與患者的生理節奏模式、飲食、其他短暫性的葡萄糖濃度波動關係不明顯,而綜合評估了血糖控制的水平。
1.糖化血紅蛋白
糖化血紅蛋白測定用於評定糖尿病的控制程度。當糖尿病控制不佳時,糖化血紅蛋白濃度可高至正常2倍以上[2]。因為糖化血紅蛋白是血紅蛋白與糖類經非酶促結合而成的,它的合成過程緩慢且相對不可逆。持續存在於紅細胞120天的生命期中,其合成速率與紅細胞所處環境中糖的濃度呈正比。因此,糖化血紅蛋白所佔比率能反映測定前1-2個月內的平均血糖水平。其已成為反映糖尿病在較長時間內血糖控制水平的良好指標。若糖化血紅蛋白濃度高於10%,胰島素的劑量就需要調整。在監護中的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紅蛋白濃度改變2%,就具有明顯的臨床意義。但其不能用於診斷糖尿病或判斷天-天間的葡萄糖控制,也不能用於取代查尿或血液葡萄糖。
2.糖化血清蛋白
糖化血清蛋白又稱果糖氨。由於血清蛋白半衰期較短,故作為替代物,測定糖化血清蛋白濃度可有效地反映近1-2周內的平均血糖水平。從而為臨床診斷糖尿病和評價血糖控制情況提供了良好的指標。
三、胰島素、C-肽和胰島素原測定
1.胰島素增高常見於胰島β細胞瘤或胰島β細胞增生;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此類患者常較肥胖,其早期與中期均有高胰島素血症;胰島素自身免疫綜合征,患者血中可檢出胰島素自身抗體,自發性低血糖發作時,胰島素、C肽和胰島素原均明顯增高;垂體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減退等也可異常增高。此外,懷孕婦女、應激狀態下患者胰島素水平也較高。
胰島素減低常見於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及晚期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胰腺炎、胰腺外傷及服用噻嗪類葯、β受體阻滯劑也可見胰島素降低。
2.C-肽測定不受外源性胰島素及胰島素抗體干擾,故是判斷β細胞功能最真實、最全面、最敏感的指標之一。C-肽用於糖尿病分型診斷、指導治療及判斷預後:1型糖尿病C-肽<0.11 nmol/L,釋放試驗曲線及其低平;2型糖尿病C-肽>2.9 nmol/L。C-肽水平低下,必須用胰島素治療。動態監測C-肽可判斷β細胞功能:治療後C-肽>4 nmol/L,可作為停用胰島素的指征;監護胰腺手術結果,評估胰島和胰腺移植手術後移植物是否成活,有否分泌胰島素,C-肽水平應該增加,而在全胰腺腫瘤切除術後,應檢測不到C-肽。C-肽還可用於低血糖綜合征的鑒別,因C-肽不存在於藥用胰島素中,故由於胰島素注射液所致的低血糖時,胰島素水平明顯增高,而C-肽降低,以診斷醫源性胰島素引起的低血糖。
3.胰島素原濃度增加可見於:胰腺β細胞腫瘤。罕見的家族性高胰島素血症。
四、酮體檢測
酮體是人體利用脂肪氧化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物,正常人產生的酮體很快被利用,在血中含量極微。酮體包括β——羥丁酸、乙醯乙酸和丙酮,其中β——羥丁酸在酮體中佔總量的78%,它可在體內轉化為乙醯乙酸、經三羧酸循環代謝,乙醯乙酸佔20%,丙酮佔2%[3]。
酮體產生增多:糖類利用率降低,如空腹期間、頻發嘔吐、乙醇中毒;由於胰島素缺乏,而致細胞攝取葡萄糖減少,此時脂肪代謝形成少量的乙醯乙酸,隨後在周圍組織中被代謝。在糖類喪失或糖類利用減低的情況下,乙醯乙酸產生增多,其存在量可能超過周圍組織對乙醯乙酸的代謝能力,因此乙醯乙酸在血中積聚;通過自發的脫羧反應,有少部分轉變成丙酮;而大部分在肝中轉變成β-羥丁酸。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時,葡萄糖的氧化作用受損,酮體的生成加速,而利用降低。血清β-羥丁酸增高和尿中酮體陽性;β-羥丁酸的測定對酮症酸中毒的鑒別診斷和監護很有幫助。長期飢餓、妊娠嘔吐或服用降糖葯(二甲雙胍)時,β-羥丁酸也增高,尿酮體也可陽性。
參考文獻
1. 徐衛民,項海青,金行一等.中國衛生檢驗雜誌[J].2004,14(4):447-448.
2. 徐建國. 糖化血紅蛋白測定在糖尿病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2011,6(30):28-29.
3. 施耀方,鄒建英. 末梢血β——羥丁酸與尿酮體測定在糖尿病酮症預後及診斷中的研究. 護士進修雜誌,2012,27(22):2066-2077.
作者簡介:lemon,女,住院醫師,碩士,在無錫從事社區全科醫療工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