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父母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坐在一起,是為了什麼?或者說是什麼樣的力量在這寒冬之時,把我們從舒適、溫暖的家中驅使到了這百里、千里之外的天台山?我想是因為今天我們無論來自哪裡,所操何業,而這一刻我們都只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家長」,我們尋尋覓覓,我們上下求索,最初的願望無非就是想把孩子教好,或者說更原始一點是想把自己的孩子教好。這個「發心」似乎不大,但是我認為卻很重要,因為它最真實、最純粹。今天咱們這個教育界,無論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很多的亂象、怪相,無不是偏離了這個「初心」所造成的。本來我們是為了教好孩子而做推廣,慢慢的推廣變成了一個專業活,一些沒養過孩子沒帶過娃的宣導師到處推銷高明的教育心法;本來我們是為了教好孩子而辦學堂,漸漸的辦學堂成了一個事業,堂主成為了一種職業,許許多多的「職業堂主」自家孩子都沒有教好,卻口口聲聲的要培養「大才」;本來我們的理想是為了把孩子教育好,結果的我們越來越執著於自己的「理想」,而把孩子給忘了。回歸初心吧!無論是家長、老師、堂主首先我們都應該是「家長」。今天我們就都以「家長」的身份來聊一聊現在這個時代如何做好我們的家庭教育吧。中國社會歷來都是非常重視「家教」的,我記得我們小的時候,如果有人說你「沒家教」那簡直是莫大的羞辱,現在好像大家都不說這個話了,這說明「家教」真的失落了,真的是「沒有家教」了。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家庭教育既是教育的起始也是教育的基礎,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不好的開始是失敗的一半,家教的失位可以說讓教育一開始就是偏向失敗的,過程中又缺少結實的基礎,你都沒地方著力,他下面是虛的,就像打鐵,沒下面那個鐵墩子,在泥地上,你上面大鎚再使勁也沒用,你砸一下他就陷泥裡面去了。任你力氣再大,技術在高,累死都不會有功的,辦學堂的老師、堂主我想是不是都深有同感!所以,再一次的強調家教很重要,家教甚至比學堂教育更重要,我前年在梧桐山和張中和老師聊天,他提出一個觀點,他說「學校培養不出大才,學堂培養不出大才,書院也培養不出大才,古往今來所有的大人才都是家庭培養出來的」,雖然不會有這麼絕對,但是仔細琢磨琢磨,大致上還真是這麼回事。我在六七年前也曾在QQ上寫下過這麼一句話:「父母決定不了孩子成才,但卻能決定孩子成不了才」。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可以說是「成事不足,敗事卻有餘的」,如果說學堂的教育是著力於「促成」,而家庭教育的重點就是要「防敗」,師長雙方如此配合,孩子的教育才能夠做得好。那這個家庭具體要怎麼做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的心得感悟吧!

第一,我認為要先樹立教育的理想

那就是我們希望通過教育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真的是首要問題,家長心中這個答案越清晰,越明白,後面的各種教育的動作才越好做,這個可以說是個定海神針,定心丸啦。做事情我有一個說法:心要定,腦要活。這個心不定,風吹草動,六神無主,啥都弄不了。腦不活,封閉固執,自欺欺人,沒有改善提升的餘地。如果倒過來,心不定,腦卻僵硬的不得了,這可就更麻煩了。

一個家庭一定是先有了教育的理想,才會真正的關注,重視教育的。一個沒有教育理想的家庭眼光只能看到一寸遠,你跟他談談學區房談談補習班或許他還有點興趣,你跟他談儒家教育,君子志向他是聽不懂,也理解不了的。理想就像種子,有了這顆種子一切才有那個可能。那到底什麼是教育的理想呢?我想問問現場的爸爸媽媽們。上哈弗耶魯,進清華北大,包本30萬,入文禮書院,這算不算是教育的理想?要問我,我肯定說不是,這隻能說是是教育的目標,而且是階段性目標,算不上理想。理想是什麼?理想它是一個可以嚮往、可以實行,可以接近卻永遠有餘地的一個方向性的指引。比如說成聖成賢,成為一個君子,成為一個好人,成為一個心術端正、心智成熟、人格健全的人等等這樣。所以理想他就是這樣一種方向性的指引,而不是一個非達到不可的目標。我們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往往都是有目標而無理想,或者是把目標當成了理想。有目標不是錯,但如果沒有理想,只有目標的話就一定會功利、一定會急切、一定會隨波逐流最後往往就會事與願違,欲速則不達,障礙我們孩子,甚至殘害我們孩子。體制內也好,體制外也罷,這種功利急切的心往往會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最大陷阱。

在孩子剛出生時我就立下了我們家庭的教育理想,隨著自己對教育的理解更深入,在三年前我將其總結為三句大白話,這三句大白話我給很多朋友分享過,只是真能明白其內涵的不多,而我自己卻視其為這一輩子說過的最有價值的三句話,雖然咱不是什麼名人,但如果能認真的嚼一嚼這三句話,我想對咱們教育子女應該是會有一些參考借鑒價值的。今天我想再次將它分享給大家,想聽不?鼓掌啊!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啊:首先成為一個好人,然後成為一個明白的好人,再然後要成為一個有能力的明白的好人。就這麼簡單、樸實的三條,可以說包含了我對教育的全部思考和對子女的全部期待!什麼「大師」「大才」這個感覺就是比較虛,其實,理想不一定都是高大上的標榜,也可以這麼簡潔、樸實,便於腳踏實地的去一步一步的接近。如此一來,怎麼去做,也就有了相應的明明白白的方法,成為一個好人,那讀經可以說是最好最有效的方式,當然,有人會說力行會更好,力行弟子規,做好中國人,多響亮的口號,但是,如果我們真的體驗過心靈的長進,境界的提升就會踏踏實實的理解到:在沒有真正明理的情況下,所謂的力行不過就是個表演,一旦失去外部的環境和制約力量,很快就會打回原形。很多學弟子規的孩子人前人後兩張臉,校內校外兩個樣,小小年紀就這樣,很可怕的。我們要知道行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只有學,只有知才是根本的著力點,行為規範做為教育的輔助是很好的,作為教育的主要手段是不合適的,弟子規的失敗用事實證明了這一點。而成為一個明白的好人呢,除了讀經還一定要讀史,大一點了還要關注時事,要培養思辨能力,縱向的要通古今之變,橫向的要明白世界大勢,然後還要關照自身的精神世界,有情感,有美感。女兒呢通情達理便好,兒子呢我總結了六條具體的標準:懷廟堂之志,通市井之情。悉權謀之略,解林泉之雅。諳人心之機,曉蒼穹之理。我覺得男子為學,真得要有這個氣度,書齋先生,不是我想要的。這幾句話六年來一直作為我的QQ簽名,可謂相當得意。如果我兒子能夠做到這六條,既有經世濟民的大志向,又能腳踏實地體會普通人的疾苦;既明白人類各種權謀鬥爭的韜略;又保有真實的性情,超脫的心境;既深諳人心的種種詭譎機變,又敬畏宇宙時空的廣袤深邃。那真的就可以欣慰的說,我的教育成功了。然後第三條,要成為一個有能力的、明白的好人。這個能力就要靠歷練,所謂的歷練我理解的不是讀書讀到20歲然後出去實習,而是一歲有一歲的歷練,2歲有2歲的歷練,10歲有10歲的歷練,20歲有20歲的歷練,比如說,一歲學走路,摔倒了自己爬起來,這就是歷練,2歲夠東西夠不著,給她個凳子讓她自己想辦法,這也是歷練,這些都不需要刻意的去做,但是生活中時時刻刻可以進行。最起碼我們不要剝奪孩子嘗試、探索的機會,不要過度的保護,一般我的孩子,碰啊跳啊我只要看行,沒有生命危險,就由他去,如果摔哭了,跑過去看一下哦沒事,沒傷筋骨,就好了,沒啥好緊張,該幹嗎幹嗎,自己弄吧。真的是這樣,以前在家自己帶孩子,經常帶孩子去野外,去山上,讓他們自己爬爬山,探探險,沒事的。安全問題我會考慮,但不會為了安全而什麼都不讓孩子嘗試。現在的學生多可憐啊,上次聽我們一位老師講,她們那邊的學校,下課了都不讓孩子出去,關在教室里怕出安全問題,家長找學校扯皮。這就是家長和學校聯手給孩子打造了一座監獄。太可憐了,現在的孩子,尤其是學校里的孩子。現在辦了學堂,帶其他孩子就沒那麼放得開了,得謹慎一些,但是這對孩子,對我來說其實是一種遺憾。我前幾天朋友圈還發了一句話:我心目理想的人才,不僅要文武雙全還要多能鄙事,而不成為一顆水靈靈的中看不中用的「豆芽菜」,一出溫室就掛了,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以上就是我個人對教育理想的理解和詮釋,反正就是一家之言,嘮嗑,大家要是有覺得可以借鑒的呢,我專門有一遍很長的文章,一萬五千字,大家可以加我微信,我分享給大家批評指正。

那第二個問題呢,我就聊一聊咱家長在教育中要調正的一些心態。

我一直很堅定的認為,家庭教育中,首先最重要的不是父母的學問、才華和專業成就,往往很多高學歷的,教授級的,專家學者型的家長教出來的孩子並不咋的,而往往比較咋的的孩子,他的家長通常是比較通情達理,比較開明、樂觀,和善很好相處的人,當然如果具備了這些特質,您在是專家學者教授詩人那是更好了。新亞書院院規裡面說的「先成為一個通人,然後才是一個專家,這是最好的。所以一個好家長最重要的一個心態是什麼,大家說說,啊,是開放。心一定要開放,就像水一樣的,水流小一點沒事,但你得是活水,就像電腦一樣,配置低一點沒是,你得能上網。這樣才有無限的可能。否則你容量再大,一潭死水,本地資源再多,沒有帶寬,有點學問和才華,但心是封閉的,這就很麻煩,封閉的人就一定自我,自我的人就一定固執,固執就會強迫別人按自己的意願來行事,包括自己的孩子啊。家庭裡面的麻煩幾乎都源自這個啊。有了這種開放的心態,我們對什麼就不會盲目的跟隨,也不會盲目的拒絕,心中總會保有一些餘地,保持一些新鮮,又保持一些警惕,能進去,能出來。論語大學裡面就有很多話是叫我們這個的,比如說:「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就是讓人保持一種開放的警覺性。既不會陷於狂熱的狀態,也不會麻木的懷疑一切。這是為學之人非常重要的一個品質,我是很怕封閉的人,任何與他現有觀念相違背的話他都不願意聽,不是聽不進,是根本就不願意聽,你跟他說話得小心翼翼的,生怕觸碰到他的敏感區,否則,就會弄得很尷尬。所以我就覺得一個人他沒才華,沒能力,但如果他心態很開放,他的人生一般都不會太差,這樣的人做了家長,她的孩子也不會太差。所以我把這個心態放在首位。

第二個呢,要有從容的心態,孟子裡面說,天下之不揠苗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看來從古至今就這樣,天下的父母,要麼就不管不問,放任自流隨大眾,要不就火急火燎的拔苗助長。我們很多家長以前沒聽說讀經教育,也不咋管孩子讀不讀書,後來一聽說讀經教育了,哇這下,趕緊趕緊,生怕孩子耽誤一天,耽誤一個小時,最好讓孩子一天24小時讀經,實在沒辦法那就退而求其次十個小時吧,讀罷,讀到孩子厭學為之。我不是說十個小時讀經不對,而是說家長在這種急切的心態下讓孩子讀10個小時就是有問題的,而且肯定會出問題,這個廣毅老師最有發言權的。不僅僅是讀經拉,別的學習,別的方面都是這樣,反正就希望馬上見到效果,馬上看到成果,然後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就一定會幹和那個宋國的揠苗者一樣的事。論語裡面說「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裡面的道理是值得大家好好琢磨的。我們讀經典,讀一千遍,如果沒有什麼領悟,心智建設得不到提高,那就沒什麼意義了。最好的心態就是既念茲在茲,有從容不迫。切忌那種一爆十寒,暴風驟雨型的。

第三個心態呢我覺得非常重要,因為這個是家長和老師的區別所在,前面的兩條其實對老師也是適用的。但這一條是為家長量身定做的。那就是我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有一個整全的心態,要有一種全局意識,什麼意思呢,作為老師他往往只需要對孩子的某一方面,某一階段負責,這是他的身份和職責所決定的,比如說教讀經的老師往往會比較在意孩子讀書讀得有沒進步,教武術的老師往往就更關注孩子的身體素質有沒提高,小學的老師不會管你孩子中學了怎麼辦,中學學的老師不會管你孩子大學了怎麼辦。而作為家長卻要考慮到孩子的整個人生,和生命的方方面面。有了這種心態,那我們的孩子學什麼對他的人生有最持久的益處,哪些方面的完善會讓他的生命有最長足的長進。那我總結出來的,心術端正,心智成熟,為人處世的能力,這個對他的人生來說才是硬通貨,其價值在任何社會背景中都有效,健康的身體,良好的性情,樂學的志向,這三個方面的不可或缺並平衡發展是孩子生命健康成長的必須。忽視哪一個都不行,讀書讀得好,身體不健康行嗎?性情很古怪行嗎?心理很陰暗行嗎?不僅跟別人處不好,跟自己都處不好,不僅讓別人難受也讓自己難受,他就像一片烏雲,到哪裡就給哪裡帶去陰影,讓身邊人看著就頭大,想想就頭疼,這樣的人無論他才華多高,能力多強,我想她的人生也絕不會幸福的。所以,我覺得家長最要不得的就是那種只要怎麼著了,就萬事大吉的心態。只要孩子上了重點大學就怎麼樣?只要孩子進了書院就怎麼樣?甚至為這個犧牲其它方面都不在乎,只要孩子能包本,眼睛近視算什麼?只要孩子能考上重點,打著點滴拼題海,我真的不能理解這樣的家長。有時候甚至很生氣:天下最可惡的人就是這種愚蠢的家長。現在雖然辦了學堂,但我總覺得我的第一身份還是家長,然後才是學堂堂主。說白了,我對教育所有的探索與嘗試都是為了教自己的孩子,我所學習了解的也是為了教育教養好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打算辦學校教學生的。我學堂辦了近一年,現在八個孩子,四個是自己家的,兩個是老師的,還有兩個是極好的朋友的,都相當於是自己孩子,往往別的家長看看沒什麼特別的效果,沒什麼顯著的成績,可能就心理面有點忐忑了,那我現在索性就把學堂班改成了子弟班,就是按帶自家子弟的誠意和用心來教、養這些孩子,一般的學生就不收了。我要為孩子的一生考慮,我要對孩子生命成長的方方面面著想。

第三個我再分享一下家庭教育中要特別注意的幾個具體事情

首先第一個,我覺得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的防火牆,保護傘,現在這個社會環境,毒思想、毒信息、毒食品泛濫,父母一定要有意識,警惕的為孩子過濾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對孩子的傷害怎麼說都不為過,相當的壞,低俗虛偽的電視,殘忍暴戾的遊戲,五顏六色的零食,弱智無聊的塑料玩具,這些東西,盡量的不要讓孩子接觸,我甚至覺得,做好這個比教孩子讀多少書更重要。家庭中多營造一些書香的氛圍,少買一些玩具,少買幾件衣服,多買一些書。少去幾次超市商場,多帶孩子到郊外走走,少去遊樂園,多去去書店、博物館。這都是教育,不是只有坐在那裡教孩子讀書才叫教育。

然後,父母一定要學一些基本的健康知識,最好學一些基礎的中醫理論,王教授編的那本《中醫養生啟蒙》就挺好,我們有個家長是很厲害的中醫,她看了許多孩子之後也跟我說了一句同樣的話「無知的父母最可怕」。有的孩子真的是很簡單的一點小毛病,因父母的無知,然後因無知產生的過度緊張,然後過度治療,然後變成了大問題。還有一個人體的疾病就像機器一樣除了物理的故障,更多的是因能量不足而出現的不正常狀態。比如說一台電機它轉的不順暢,發出刺耳的響聲,那有可能是軸承壞了,如果是軸承壞了,這就屬於功能性的故障,但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電壓不夠,電流不夠,而這種情況下,你修軸承是沒用的,而且原裝的軸承被拆來拆去就真的不太好使了。其實這個時候電機根本沒毛病,你只需要把電壓升上去就ok了。中醫基本上就是這個原理,什麼地方痛是因為氣血不通,氣血不通,是因為陽氣不足,陽氣一足,啥都解決了。而這個陽氣,尤其是先天的陽氣,你一定要愛惜她,非常非常的愛惜她,它比黃金鑽石還珍貴,孩子小的時候陽氣旺盛,但浪費起來就是相當的厲害的,比如吃冷飲,吹冷氣,喝冷水,等等這些都是嚴重的耗陽,如果父母能懂一點中醫常識幫孩子從小保護好,這比給他吃什麼補品都強。

第三個就是家長這個尊師重道的誠意很重要,因為現在是個商業社會,什麼都變成了一種商品交換,花錢買產品,或花錢買服務,教育似乎也變成了這樣,學校的教育基本上就已經是這樣了,各種培訓班啥的完全就是商業化的產物。那學堂呢?我們家長也花了不少錢,把孩子送過來,難道不應該得到好的服務嗎?如果家長這樣想,反正我是不會收的,給多少錢都不收,這孩子能教得好嗎?他是顧客,顧客是上帝,上帝還需要你教嗎?上帝你能教的好嗎?家長尊師重道,孩子才會受教,這不是老師的需要,而是教育的需要。

第四個問題我想和各位聊一聊現代家庭家風建設的問題

這個問題很嚴重啊,嚴肅加重要。曾經我和一些朋友說過,這也算是我個人對目前這個社會發展的判斷和嚮往,我以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必定是以中華文化的復興為最重要的基礎也為最重要表現,而中華文化的復興一定是以中國「士精神」的復活,「士階層」的重生為最重要的基礎和前提。什麼中國夢,咱們今天說一句反動的話,靠現在的那些沒骨頭的御用文人和體制學校的侏儒教育,它也就只能是個夢。不許錄音啊,錄音也不怕,畢竟不是文革時代了,我有一個個人的建議,我覺得咱們作為一個真正熱愛文化的人,真的有必要了解一些文革的歷史,這樣會讓我們對文化,對文化精神有一種很實在的感受,不是葉公好龍的那種虛幻和空洞的好。大學裡面說: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孟子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唯士為能。我們的孩子以後就要做「鮮矣」的小眾,就要做為生民立命的「士」,在文革中被徹底消滅了的「士大夫精神」和「士階層」一定會在我們的下一代重新建立起來,成為下一個時代的中流砥柱。我們這一批先知先覺的家長要有這個思想認識和精神準備,「士階層」在社會中的作用就像人體中白細胞的作用,是人體的免疫系統,一個沒有免疫能力的系統是多麼的危險。一個社會和人一樣,它既有向善上進的意願也同時存在向下墮落的慣性。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是在士精神的沒落中走向衰敗的,也都是在士精神的活躍中走向興盛的,這是歷史規律,不以任何意志為轉移。中國要興盛一定需要有一批既有傳統士大夫精神,又有現代眼光國際視野的新「士」人。所以,我們這一代要做一些鋪墊性的工作,把失落了的家教找回來,把遺忘了的家規立起來,把墮落了的家風正過來。

好,一激動發表了不少高談闊論,下面咱們還是講實在的,家教自不必說了,前面講了這麼多,家規呢,我小的時候還經常聽父母講呢,整家規,那時候在我心裡還是蠻有分量的,我這個人有一個小小的能力,我大概記得從兩歲到現在所有重要的事情,而且記得很清楚,連當時的那種感覺都記得清清楚楚,我們家所有親戚的婚喪嫁娶啥的,只要我參加了的我都記得清清楚楚,當時啥情形,本來我以為大家都記得呢,後來一講他們有的當事人都忘了。所以我帶孩子的時候,常常會想起自己這麼大的時候,對外部的世界,對大人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和心情,這樣我就既是老師又是學生,所以很多精微的東西自認為把握的還可以。以前看過一篇科幻小說,裡面有個醫生,看病神准,原來他有一個寶物,一個戒指,戴上這個戒指之後,和病人一握手,他就能直接感受到病人的全部知覺,所以哪裡有病馬上就知道了,再加上他的專業知識對診施治手到病除。做醫生,把病看準可以說占他本領的八九成,把病看準了怎樣治其實只佔很少一部分。所以做家長,做老師的也一樣,要準確把握孩子的心理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和干預,需要我們用孩子的感受去感受孩子的世界。當時我們爺爺輩的老人經常會給我說,我們吳家是忠厚傳家,雖然沒有寫在牆上,我覺得卻刻在了我幼小的心裡,我是整個大家族的長子,我們這一輩可能也只有我還記得我們吳家有這麼個家訓。這個家訓多少還是影響了我的,大家看我今天還很忠厚,就是鐵證。所以家規家訓的作用是很大的,家規可以不用太複雜,也不要太偉光正,假大空,樸實一些,踏實一些,有針對性一些,別搞得像現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好詞全部用盡了,一個都做不到。搞多了,就沒核心了嘛。比如說我們這個家訓,為什麼從那麼多美德中就選了「忠厚」兩個字的,後來我分析,我們祖上是清朝光緒年間遷到現在老家那地方去的,是外來戶,當時人丁單薄,在當年宗族觀念很強的農村,要立足生活想來也不容易,忠厚二字告誡子孫不要驕狂,忠實厚道才能贏得鄉鄰的尊重和接納。那現在的孩子,我認為有兩個最最根本的品質千萬要守住,把這個弄丟了,學問再好,才華再高,能力再強我認為都是得不償失的。這兩個品質就是善良和真誠,這兩種品質是一切美德的基礎,沒有這個為基礎,自以為的美德很可能就是一些表面功夫,形象工程。千千萬萬不能助長孩子的殘忍之心和虛偽之心,這是所有的心靈毒草中最毒的兩顆,人間的大惡事、大慘事都是這兩種毒性在人心的發作使然,千萬千萬要警惕。成不成才不要緊,千萬別給社會培養這種毒草,咱們已經中毒太深了,得給咱們的子孫留下一方凈土。好咱們再說說家風,有人說現在都沒有家風了,這個是不對的,家規家訓是沒有了,家風還是有的,只不過這個家風是不正之風,是低俗的、墮落的、腐敗之風,我們都知道,好的家風力量非常強大,有的家族能傳幾百年,上千年,像我們孔老夫子的家族現在都70多代了,還有宋朝的陳肪,他們家17代不分家,上千人的大家庭和睦相處,連皇帝都向他請教治家之道,靠的就是這種優良的家風。但是我現在還要再補充一句,其實,不好的家風力量更強大,這種強大的力量會給這個家庭成員的上進帶來很多的困難和很大的阻力。咱們今天能到這個會場的人估計都或多或少的受到過來自家庭的阻力,有過這種體驗。為什麼歷來都是書香門第出人才?我們可以想一想,一個沒有文化意識,文明程度不夠的家庭,這個孩子要想上進,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大的代價,因為她身邊的整個環境所產生的一種向下的吸附力無時無刻不在作用於她。使她毎時每刻都要分相當一部分的精神去對抗這種一直存在的向下的吸力,就像在泥潭中行走一樣,腳被稀泥吸裹著,毎走一步都要費很大的勁,還隨時有可能陷進去出不來。而在書香門第,孩子一出生就在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中成長,如果她要上進,馬上上面有人正確引導,下面有人幫助力推,她的生命,她的精神,只會得到加持,而不會有一絲一毫被糟蹋消耗,所以自古以來書香門第都是出人才的。而民間所謂三代才能培養出真正的貴族便是這個道理。三代正好一百年,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亦是此意。好吧,那就從我們開始吧,就從我們這一代開始吧,把不正了的家風正過來,不要讓我們的後代再受到這種不必要,沒意義的消耗阻擾了。

第五個問題:修家譜,立家祠

家規家風是理論上的,精神上的,是無條件也可以,無條件也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如果條件允許,有這個能力的,還應該把家譜重新修起來,家祠重新立起來。我跟孩子他媽說過,這輩子可能就做這兩件事情了,一個學堂,一個祠堂,孩子大了就準備去做第二件事情去。學記裡面說教育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培養建國君民的君子,一個要完成化民成俗的教化,其實培養君子就是要做化民成俗的事情的,所以也可以說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化民成俗。現在都愛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他們把信仰簡單的理解為宗教,好像只有宗教裡面的那種信仰才叫信仰,其實,宗教和信仰是有所區別的,就好像iphone和手機一樣,你可以說iphone是手機,但不能說手機就是iphone。我們中國人是有信仰的,我們的信仰就是祖宗,就是歷史。所以我們國有史,縣有志,家有譜,所以我們除了有學堂,還有祠堂,可以說祠堂就是中國人的教堂,對於不讀書的普通人來說,祠堂就是他們接受生命教育的地方,這裡舉行的婚喪嫁娶,禮儀祭祀將華夏民族的正統價值觀和做人的準則,家族的光榮、教訓一代一代的傳下來,這個跟西方的教堂功能是一樣的,而且更合理,更有溫情。中國早在周朝就完成了信仰的升級,我不是說西方的宗教不好,西方的宗教也是人類文明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我有幾位真正的基督徒朋友,他們的人格非常高尚,心靈非常光明,絕不亞於任何儒家的賢人,包括歷史上的,我非常尊敬他們。但是我還是覺得中國人對祖宗和歷史的信仰更讓我覺得貼心貼肉。當年共產黨建政之後認為家庭是對實現共產主義最大的障礙,所以就把家譜都給燒了,祠堂都給拆了,或者充公了,這個就造成了今天的農村簡直就是文化的沙漠,文明的棄兒,真的如回到了蠻夷時代,婚喪嫁娶有如兒戲胡鬧一般,生者的人格,死者的尊嚴一概沒有,真的讓人非常痛心。記得20多年前我小的時候那還有幾分莊嚴和禮數。當然城市也好不了多少,前幾天看了兩個新聞,一個是上海的,婚禮上主持人惡搞公公,婆婆憤然離場,另一個是湖北的,為一萬元彩禮,公公激吻新娘一分多鐘,而且還不以為然,恬不知恥,實在讓人無語。而我們自己參加的婚禮雖然沒有這樣的新聞性,但也好不到哪裡去,惡俗、低俗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我現在都不願意參加親友的婚禮,實在是不忍看到這種讓人噁心羞恥的情景,他們不羞,我替他們羞,真的。所以,化民成俗是一件不比教育輕鬆的事情,風俗對社會的影響甚至比教育對社會的影響更廣泛、更直接、更疾速。清朝末年的學者黃遵憲在《禮俗志》中有一段非常精妙的論述:「風俗之端,始於至微, 搏之而無物, 察之而無形, 聽之而無聲, 然而一二人倡之, 千百人和之, 人與人相接,人與人相續, 又踵而行之; 及其既成, 雖其極陋甚弊者, 舉國之人, 習以為然;上智所不能察,大力所不能挽,嚴刑峻法所不能變」。可見在對老百姓的現實生活中這種民俗的影響是更容易著力的。學堂做深度的,深遠的文化工作,祠堂做普及的,立即的教化工作,只有這兩個層面同時著力,既培育苗子,又改善土壤,民族文化的復興才是有根有本的。所以我倡議咱們有能力的朋友可以在自己的家族中牽頭開展這樣的工作,所謂修身、齊家,這個家除了家庭還應該包括家族。

好在現在無論是南方北方,高層低層,大家似乎都不約而同的開始有這個意識了,現在很多宗親會,同姓聯盟都搞得轟轟烈烈,還有修家譜修祠堂,也有不少人在做了,不過大多是商人,賺了錢想光宗耀祖,這個也是好現象,說明這種融在咱們骨子裡的那種宗族意識開始復甦了,但是如果有文化層面的介入和引導這將會是一件不亞於讀經教育的大好事。我上半年就和廣毅老師討論過,我們年紀大一點有時間了編一本《吳氏先賢傳》,這個對同姓的子弟教育意義會有多大!對了,不知道在場可還有其他吳姓的朋友,我和廣毅老師還有圈內幾位同姓的朋友準備明年4月10去無錫泰伯陵祭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同行哦!

總而言之,就像伊尹說的: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這些事情咱們早一點比別人意識到就盡自己的力量帶著去做吧。

好,我的分享到此結束,最後再送大家一句話: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用心十年,省心一輩子;省心十年,鬧心一輩子」,孩子15歲之前的教育特別特別重要。謝謝大家!希望大家在天台,學好、玩好、吃好、睡好,一切都好!

吳軍祥

2016年12月29日 定稿


推薦閱讀:

父母離異後,跟其中一方越來越生疏怎麼辦?
發揮父母對女兒不同影響力
從八字看父母吉凶 (02)
父母強烈反對異地戀怎麼辦?
如何讓父母明白中國教育的失敗?

TAG:教育 | 社會 | 家庭教育 | 父母 | 家庭 | 現代社會 | 現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