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義《論語解讀·子路第十三·18》 - 經典導讀 - 國學頻道 - 鐘鳴網 - 彙集海內外的信息綜合門戶網站平...
13.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①,其父攘羊②,而子證之③。」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④,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注釋】
①黨:家鄉,本鄉本土。古代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鄉為黨。直躬者:直身而行者,即坦白直率正直的人。 ②攘(rǎng):偷竊。 ③證:告發。 ④隱:隱瞞。孔子主張父慈、子孝,所以提出父子應該相隱。
【語譯】
葉公對孔子說:「我家鄉有個坦白直率的人,父親偷了人家的羊,兒子去告發他。」孔子說:「我家鄉所謂的正直與你所說『直』的不同: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所謂直德就包含在其中了。」
【解讀】
本章記載葉公與孔子關於「直」的討論。
實際上是南方荊楚文化與北方齊魯文化差異的一次討論。南方文化重法輕情,北方文化重情輕法,南方忠孝不能兩全時,捨身盡忠以報孝;北方忠孝不能兩全時,先孝而後忠。
先說北方齊魯文化。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什麼叫「仁」?「仁」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具體表現為父慈、子孝、兄悌、友信、君禮,臣忠。什麼叫「直」?「直」即「正直」,是人的一種內在的品質,「直」在儒學中是道德論和方法論集於一身的哲學範疇。作為一種品質存在的時候,它是道德論,即「正直」;作為一種方法表現出來的時候,是「直率」,「坦率」,它是方法論。對父母「直」,猶如對父母「仁」表現為「孝」一樣;對君王的「直」,同理,猶如對君王的仁表現為「忠」一樣。換一句話說,「直」的品質,表現在對父母時,則是「孝」,表現在對君王時候則是「忠」。儒家文化中愛有等差,先愛父母兄弟子女,後愛朋友君王,先天倫,後人倫,意思是「忠」「孝」不能有兩「直」的時候,則是先孝而後「直」或後「忠」。譬如「攘羊出證」一案,關涉法與情,即「忠」與「孝」不能兩全的時候,「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這個「直」,即從「仁」出發,是孔子的「直」在其中,由「孝」而「直」,也就是「忠」「孝」不能兩全兩「直」時,先取孝全,孝直,後取盡忠盡直。先孝而後忠的例子很多,如《孟子?盡心下》中記載:傳說中的舜帝,孔子推崇的聖人,他極為殘虐的父親是個瞎子,叫「瞽瞍」。虞舜幼時喪母,瞽瞍又娶後娘,因溺愛少子,瞽瞍數次欲加害於虞舜。後來虞舜稱帝。孟子的學生叫桃應的假設舜的父親瞽瞍犯了殺人罪,舜該怎麼辦呢?舜視丟棄天下,猶如丟掉一雙破鞋子一樣,偷偷地背著父親逃跑了,跑到海邊,欣然而樂。這就是儒學的先孝後忠。「天理人情之至。」為求信實,原文抄綴如下:
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之而已矣。」「然則舜不禁與?」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則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弊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訢然樂而忘天下。」
《韓詩外傳》卷上也記載了一個叫卞莊子的故事,因他母親健康活著的時候,三次打仗,他三次敗北。母親歿世後,一戰而三勝,斬敵七十餘人,英勇戰鬥,以死「塞責」,也是先孝後忠的例子:
卞莊子善事母,母無恙時,三戰而三北。交遊非之,國君辱之。卞莊子受命,顏色不變。及母死,三年,魯興師,卞莊子請從。至,見於將軍曰:「前猶與母處,是以戰而北也,辱吾身。今母歿矣,請塞責。遂走敵而斗,獲甲首而獻之,請以此塞一北。又獲甲首獻之,請以此再塞北。將軍止曰:「足。」不止。又獲甲首而獻之,曰:「請以此塞三北」。將軍止之。曰:「足。」請為兄弟。卞莊子曰:「三北,以養母也。今母歿矣,吾塞責矣。吾聞之,節士不以辱生。遂奔敵,殺七十人而死。
南方文化不同,重法輕情,忠孝不能兩全時,捨身盡忠以報孝,也是《韓詩外傳》卷二上記載的一個故事,楚昭王時的一個叫石奢的法官,父親犯了殺人罪,他「伏斧鑕」代父親而死,他用生命完成了忠孝兩全。原文如下:
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為人也,公而好直,王使為理(法官)。於是道有殺人者,石奢追之,則父也。還反於庭,曰:「殺人者,臣之父也。以父成政,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弛罪廢法而伏其辜,臣之所守也。」遂伏斧鑕。曰:「命在君。」君曰:「追而不及,庸有罪乎?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然。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以死罪生,不廣也。君欲赦之,上之惠也;臣不能失法,下之義也。」遂不去鈇鑕,刎頸而死乎廷。君子聞之,曰:「貞乎法哉,石先生乎!」孔子曰:「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矣。」詩曰:「彼己之子,邦之司直。」石先生之謂也。
孔子文化先孝後忠在今天的法制社會看來,似乎有些過時,但他看到了人性最根本的東西:仁、孝。「百善孝為先」,「仁孝」是治國的根本,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不主張家庭內部格虐殘殺,講求仁和,講究「天理人性」,包括動物也難能割捨的親情,現代司法的「沉默權」,包括西方社會許多法律條文對「親親互隱」也是取認可的態度,也應該看做是對這一「先孝後忠」思想的認可。其實忠孝不能兩全時,歷來處理的方式都有兩種,一種先孝後忠,即「親親互隱。」一種是先忠後孝,即父子相證。互隱或互證,各有利弊,《了凡四訓》說:「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長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互隱或互證應看流弊,而不是看現實,現實忠先孝後,有利的是司法公證,取得當時的效果,其弊端則是父子相殘,人性善良的一面遭到破壞。先孝後忠,短時間司法公證受到影響,但並不妨礙司法執行,但是卻能維護人性,保留人性中最善的東西,家庭和睦,社會穩定,兩弊相較取其輕,不看現實看流弊。
推薦閱讀:
※半部論語治天下 一身正氣成聖功
※《論語解悟》學而 第七、八章
※新女論語·教子篇第十二
※【經】《論語》雍也篇(11---15)
※論語雜談:什麼才是真正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