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教會2 第二講
教會的性質
本講內容:
一、教會的超然性
二、教會的普世性
三、教會的聖潔性
四、教會的永恆性
教會是有自身特性的;認識教會的性質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個信徒都應該認識這方面的真理。任何一個教會在地上建立、實踐自己使命時,都與自己的特性相聯繫。不認識教會的特性,就容易違背神的心意,甚至羞辱神。所以,無論是初信者,還是老信徒,無論是信徒還是工人,都需要認識教會性質的真理。
教會牧者應該經常教導有關教會的真理,增強信徒的教會意識,信徒一進入教會就應該維護教會的特性,使教會有美好的建造。
在教會的諸多特性中,有以下四方面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
一、教會的超然性。
世界上有許多數不清的組織,基督的教會是其中之一,但不要以為她僅是許多組織中的一個;教會與其他組織有根本上的不同,並不是說教會在其他組織中居首位,乃是她自成一格,超越所有組織之上。
1、教會是從神而來。
世界上大多數的組織都是由人創立,由人想出來,並經由人努力實現的,例如聯合國、青年會等組織,都是因著人的意思而產生出來。而教會則是由神自己產生出來的。在新約希臘文中,教會這個字就把這項真理強調出來:教會是神從世界中召出來的人。發出呼召的是神,祂不單用祂的道,也用祂的靈來呼召。
神在創造人類以前,就把教會放在祂的計劃之中,只有神能建立教會。保羅在寫給以弗所信徒的信中說,神在創立世界以先,就在基督里揀選了我們,並且預定我們得兒子的名分(弗1:4-5)。神揀選人不僅是以個別的方式,被揀選的人是一個團體,是神家裡的人(弗2:19)。
當身為十二使徒的代言人——彼得,承認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之時,主回答說:「我
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上。」(太16:18)祂是特別指新約的教會,神兒子自己宣告,祂就是教會的創始者。
五旬節時基督創立了這個教會,祂藉著超自然、神跡性的作為建立了教會(徒2:2-4)。藉著同一位聖靈的感動,一時間有三千人加入了教會。
歷代以來,基督不斷地建造祂的教會,每一次一個有生命的肢體加入教會,都是出於主自己的作為,即便世界上最有能力的使者,充其量也不過是主基督用來建造教會的器皿。是主自己將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耶路撒冷教會,並不是彼得或其他使徒。
2、教會有超然本質。
教會是屬於超自然方面的,只有真接受基督為救主、重生的人,才能夠以祂為主宰,才是教會中有生命的肢體。可是,如果「教會」中的人沒有重生,那麼不論其中有多少人,都不能稱之為教會。教會是聖潔的,凡屬教會的人乃是聖徒,他們誠然是照父神的先見被揀選,藉著聖靈得成聖潔,以致順服耶穌基督又蒙祂血所灑的人(彼前1:2)。他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彼前2:9)。
從榮耀方面說,世界上沒有其他機構像基督的教會這樣榮耀。歷史中最大、最富有、最強盛、最光耀帝國的榮耀,若比起基督教會的榮耀,實在算不得什麼。
在世上無數的組織當中,救贖主唯獨稱教會是屬祂的,這實不足為奇,基督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太16:18)只有教會才是「祂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弗1:23);只有教會才是祂的新婦(弗5:22-33)。
3、教會是一特殊團體——既是屬靈的,也是有組織的。
聖經清楚的指出,教會既是屬靈的,也是有組織。
使徒保羅對羅馬的教會宣稱:「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里成為一身,,也是如此。」(羅12:5)他也對哥林多教會說:「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林前12:13)這兩處經文均將教會比作活人的身體,明明指出教會是屬靈的,信徒與基督的聯絡是隱藏的,但卻是真實的。
聖經也同樣說到教會是一個可見的組織。聖經屢次地說到教會是一建築物:而建築物與身體是截然不同的兩會事,一個是死的,一個是活的,主耶穌說:「我要將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太16:18)這話意謂著教會擁有外在的組織,是一多元化的組織。在此之前,祂的教訓中暗含著教會是無形的國度。使徒們的慣例,則是根據信者的所在,來成立教會組織,例如當保羅和巴拿巴在他們第一次旅行佈道結束前,曾探訪各個傳過福音的地方,「在各教會中選立了長老」(徒14:23)。
聖經無一處論到一個無組織的基督徒團體為一教會。譬如一群基督徒甘心自願的成立一所基督教學校,組織一個基督徒勞工協會,成立一所基督徒娛樂中心,但若稱這些團體是有機體的教會,是錯誤的,因為沒有聖經的根據。嚴格來說,這種協會根本不是一個教會。
聖經教訓我們,世上所有信徒在基督里是一體的,他們構成了一個身體。理想上,這種合一性應當在組織上表顯出來,即有形的教會應當表顯無形教會的合一。這項重要的真理,被那些只著重教會為屬靈性的人忽略了。反對教會有組織性,是許多人的錯誤,尤其農村的信徒。
還有些人認為,每一群會眾都是獨立的,並不受其他教會的控制;若有何事發生,他們可以與其他教會商議,但卻不受其他教會職權上的管轄。這種較為溫和見解,也攔阻了教會在組織上的合一。
相反,有些人強調,教會乃是一個組織,但他們卻忽略教會也是屬靈的這一事實。這些教會中的牧者,特別注意教會人數方面的增長,至於教會的純潔性反倒漠不關心。因此,他們雙手歡迎任何自稱是基督徒的人進入教會,疏於確定他們是否已重生;對教會懲戒犯罪會友之事也十分懈怠,因為他只關心教會人數的增長,對於神的道自然就馬虎、掉以輕心了。這樣的牧者是不忠心的牧者。
許多教會走上只顧外表,而忽視純正信仰的道路;而大多數的信徒,也都以忠於自己的教會或教派自豪,卻不過問自己的教會或教派是否忠於神的道。教會大聯合之所以盛行,乃因他們想要獲得更堅強、更大而有力的組織。許多教會己在這上面跌倒。例如某些教會,只知道聯絡世界上的教會合一,但卻忽略、謬解了真理。假若人數極少的小教會,卻能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爭辯,他們就強過前者萬倍。
教會既是屬靈的,又是有組織性的,這才是平衡的教會觀。也唯有如此,才能使教會純潔與合一,才能在判斷人心與懲戒罪惡上謹慎而無偏差。教會積極的執行懲戒工作,目的在儘可能地保守教會純潔。
從事實來看,屬靈的合一已是個事實,但在組織上的聯合,則有待加倍地努力。教會是自然的,也是超自然的,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是屬天的,但不屬世界,只是目前卻仍存在於世界中。
二、教會的普世性。
「不分希利尼人、猶太人、受割禮的、未受割禮的、化外人、西古提人、為奴的、自主的;唯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內。」(西3:11)
普世性最重要的積極含意,就是有責任向地上的萬族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並接納一切相信的,不分種族膚色而進入教會。
基督教會的確是普世的,而教會的普世性也是教會榮耀中最顯著的一部分。
在主耶穌公開傳道快結束時,有一個希利尼人來見祂,主耶穌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
要吸引來歸我。」(約12:32)祂這話是指著自己要被釘十字架說的。
當耶穌要離開橄欖山升天的時候,祂對門徒說:「……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
在五旬節,有從天下各國來,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其中有許多人已經悔改,並受洗加入了基督的教會。埃提阿伯的大監是藉著腓利的教導而信主的。彼得傳道給羅馬的百夫長及其全家,他們也悔改了。其中最顯著的,就是保羅成為神手中的器皿,將福音傳給外邦。使徒行傳就是在闡明福音從猶太京城耶路撒冷進到當時世界首府羅馬的成功旅程。
新約時代的基督教會,完全打破了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的藩籬,而將福音傳遍全世界。在耶穌基督再來之前,福音要傳到萬邦,蒙救贖者在天堂要歌唱羔羊的榮耀:「……因為你曾被殺,
用自己的血從,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神……。」(啟5:9)
可悲的是,教會的普世性有時被誤解。其中有兩項誤解特別盛行,一是主張狹窄見解的人,一是主張廣義見解的人。
教會必須注意,不當容許任何有損教會普世性的事存在,因此教會必須避免派系的門戶之見。教會必須遵照聖經而行,在聖經的範圍內堅持基本要道的正確規範,或基督教倫理的正確解釋,這樣就永遠不會走上派系偏差之路。然而出乎意外的,有些人在講解聖經時,常偏重一端,還有些人在聖經的教訓以外,另外有所加添,這都顯出派系的意思。比如,某派教會強調人的責任,而忽視神的主權,另一派則強調神的主權而輕忽了人的責任,這兩者都有派系之嫌。不論如何,派系造成了見識偏狹、剛愎自用,而且把教會榮耀的屬性之一,就是教會的普世性給蒙蔽了。
當我們探討教會的普世性時,必然面對教會的合一性與多元性的和諧統一。
首先,教會是一個。
基督的教會在實質上是一個教會的真理,表面上看來似乎令人無法置信,又難以達到,但教會的合一是信仰上的,而非表面上的,事實上也的確是如此,並非空談。
聖經曾再三且有力的教導有關教會的真理,是新約最顯著的教訓之一。例如聖經說,教會有一個頭(弗1:22)、一個靈(林前12:13)、一個根基(林前3:11)、一信一洗(弗4:5)、並且有一個身體(林前12:12)。
既然如此,為什麼主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十七章中為信徒的合一而祈禱呢?論到使徒,祂在11節說:「聖父啊,求你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在21節又繼續說:「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
無庸置疑,主的禱告是為著祂教會屬靈的合一。基督徒是聖潔的,每一個基督徒都是聖徒。雖然如此,每個基督徒,在聖潔上都需要有長迸,因為與完全的地步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同樣,所有基督徒的屬靈合一,就目前光景而言是一個事實,但是要達到最高的合一,則是將來仍待實現的事。但這些並不能否定教會是一個的真理和事實。
其次,教會有許多型態。
在基督徒個人或團體彼此之間,有不同的地方,基督徒彼此間的一致性,並非一定是理想的,在教會內完全的一致性,不但不能增加其榮耀,反而會減損。
教會有多樣性,多樣性也是好的,但是很少有人對此多樣性加以界定,因而導致混亂。更可悲的,多樣性這名詞有時竟被用來遮掩許多罪惡,甚至異端也包括在內。把多樣性這個名詞綴飾在錯謬之事上,使罪惡反成為可接受、可敬佩的,這種作法本身就是一個罪惡。所以,多樣性不包括信仰、生活方面的罪惡。
分門結黨是犯罪,不能等閑視之。在基督肢體中發生分裂的時候,若僅僅是為了一些小事,只能給撒但一個褻瀆的機會。所以,多樣性不包括分門結黨。
假如教會的牧者們,把多樣性這個名詞,僅僅用在可容許的差異上,而不用在罪上,就會剷除許多的誤解,同時可以增進教會的合一。論到可容許的差異是不難想像的,例如教會內兩種不同的洗禮:浸禮和洗禮;牧師在講道時穿傳統的禮袍或平常的西服。不必要為了這一點的不同而吹毛求疵,應當彼此尊重。
枝節的分歧本身並不是罪,不但沒有剝奪,反而增添了教會的榮耀,正如一座大樓在外形、選用的石頭上有多樣變化,豈不比同一規格尺寸的大樓來得更美嗎?正好像人的身體,從身體的多樣性而得到榮美,基督的教會也是如此。愛能超越並包容不同的、分歧的意見。
另外,教會的合一與分別。
基督教會屬靈的聯合,乃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教會是一個身體,就是基督奧秘的身體。沒有任何事能毀滅這屬靈的聯合,就算教會表面上存有分歧,甚至有無數個不同的宗派,也不能對此合一有損。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的,現在教會的分歧,使得其合一性變得非常黯淡。這個問題,可以分狹隘的宗派觀念、世俗化聯合觀念與實際的理想觀念三種。
大多數的基督徒都主張,信徒屬靈的合一是最重要的事,至於組織上的聯合則是小事。
狹隘的宗派觀念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非宗派」的論調,他們的會友不用任何宗派的名稱,事實上他們就是極端的宗派主義,因為他們要每一個教會、每一個人成為他宗派的一員。這就是用宗派反宗派,建立新宗派。
使徒時代各信徒中間,有顯著的分歧,然而各特殊的教會,都合一於一個基督教會裡,完全談不上什麼宗派不宗派。使徒行傳十五章中顯示,一些難題困惑著外邦教會,使徒們就與耶路撒冷的長老們,共同商議解決的對策,這個決策成為各教會的約束,每個教會都奉行不悖。但對那些狹隘的人卻不會遵守這些教訓。
羅馬天主教與大多數新派的教會合一觀念是世俗化的聯合觀念。天主教不僅想被稱為教會,乃是認為其他所有的教會根本不配稱為教會,所有的教會均應該為離開他們「天主教」的罪而悔改,應重新歸入天主教內。
新派教會人士是講究聯合的,但是他們講聯合的動機是別具用心。天主教的聯合是採取擅專的態度,而新派的骨子裡則有虛浮輕率的觀念,認為宗派間的教義差異是無關重要的,事實上他們認為教義只是小事。對真理的漠不關心,乃是當今大聯合運動極顯著的特性。把基本信仰、神學上的差異點放在一邊,而要求教會合併,為求聯合運動、消除社會的不公平,而向世界傳福音,乃是他們所灌輸的思想。
但他們的這種說法實在愚不可及。根據聖經,基督教會就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是真理的受託者與護衛者。若為了組織上的合一而出賣真理,所付的代價實在太大了,假如能因此而得到組織上完全的合一,終究是把教會破壞了,因為哪裡有真理,哪裡才有教會,若是一個教會將真理給出賣了,那「教會」就成了「撒但的會堂」(啟2:9)。但是,那些搞大聯合的人,必須放棄真理的原則,否則他們就不能聯合在一起。道理上越是寬鬆,兼容性就越強。
啟示錄十三章告訴我們,那些凡住在地上,名字從創世以來沒有記在被殺之羔羊生命冊上的人,都要拜那從海中上來的獸(啟13:8)。這個預言的應驗有幾個階段,在敵基督統治之下,全人類在宗教上要合一,就是這預言應驗的最高階段。誇張、妥協的教會合一運動,就是被稱之為大聯合的,正在促使這件事情迅速來到。大多數新派神學聯合運動的領袖,正以放棄真理的方式來促使基督教會的合一。
同時我們需要注意,基督教會屬靈的聯合,是一個繼續存在的事實。雖然現存的教會分歧,的確使教會組織上聯合的可能性大力減低,但是卻沒有將教會消滅;而大聯合則是在毀滅教會,可是實際上它卻無法毀滅,因為無所不能的元首基督耶穌,一直在父神的右邊,保證著教會一直的存續。教會一直要存續下去,而教會的合一也要一直存續下去,因為合一乃是基督身體的本質。
在基督里不應分希利尼人、猶太人、化外人、西古提人、白人與有色人種,所以種族不能作為合一與分別的依據、標準。若以基督徒語言不同為理由,而產生各種不同的宗派是拙劣的藉口。也不能,以地理上的距離構成,使教會分裂。為求達到基督教會有形合一的理想,需要注意以下幾項:
第一,要有勇氣去拒絕某些「教會」。真正的基督教會,應該宣布那些公然否認基督教要道真理的「教會」為背道的。「神體一位」論,拒絕「三位一體」的真理,根本不能稱為基督教;否認基督的神性,童貞女生子,以及基督復活等超自然事件的「教會」,同樣他們也沒有權利稱自己為基督教;宣稱基督耶穌的復活是精神不死的所謂「教會」,就是否定復活、敗壞人信心的;大搞因愛稱義、放棄因信稱義真理的「教會」也不是真正的教會。這樣的「教會」應當被列為假冒的教會,並宣布他們不是真正的基督教團體。新神學派正在分裂教會,雖然表面上他們在搞「教會」聯合,但實際上卻是分裂真正的教會,要將教會帶入大聯合中而分裂真正的教會。
第二,應當特別注重教義。每個教派都將面臨爭辯。當
第三,要在真理上平衡。有些以人的理性來解釋聖經,例如他們並未將神的主權與人的自由這兩項真理予以並存,反而藉自己的理性來圓說這兩項看似矛盾的真理,如此就干犯了神的主權,也否定了人的自由;還有些人,以神的主權來忽略人的責任,這也是干犯了神的主權。這些都將影響教會的合一。
第四,竭力保守合一。有些教會完全接受聖經無誤,並且同意聖經基本教訓,例如三位一體、基督永遠為神的兒子、聖靈的位格、基督的代贖、賴恩得救、主耶穌的復活、再來,以及在永世中信者與未信者永遠的分離。雖然完全接受聖經是神無誤的話,但仍應該對聖經其他內容的解釋好好學習,並且在事工上互相配搭。這種聯合的努力,不但使眾多的教會的工作得以進行,同時也能彰顯教會本質上的合一。
第五,尊主為大。要以基督為教會的元首,不是以人為教會的頭,異端教派普遍的特點就是有一個或幾個人,在其宗派中充當神的角色,會眾順服他們遠遠超過順服神,在教會中那些有名望的領袖要特別防備撒但的這種陷阱。
三、教會的聖潔性。
「你們中間也有人從前是這樣,但如今你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並借著我們神的靈,已經洗凈、成聖、稱義了。」(林前6:11)
教會是聖潔的,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顯然,教會是不完全的,其中的信徒不拘個人或團體,都是有缺陷的,即便是教會中最優秀的肢體,在某方面來說都是有缺失的,因此每一個最好的教會仍有許多皺紋、污點。然而教會是聖潔的,她是一個「聖潔的國度」(彼前2:9)。聖潔有雙重意義:地位的或實際的、信仰或生活道德上的。
地位上的聖潔。
根據聖經,任何人從世界中被揀選、分別出來,目的是為著服事聖潔的神,他就是聖潔的,這是地位上的。當神將人從世界中分別出來,並指派他去服事神的時,這人即是神所賜給教會的。
但是教會的聖潔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盡的。服事神的人所受的尊榮的確不小,基督的教會在道德上來說也是聖潔的,教會的信徒都被聖靈重生,雖然有許多未重生的人加入了有形教會成為會友,但有形教會中所有真實有生命的肢體,是已經重生的了,他們丟棄了「石心」,領受了「肉心」,結果他們愛神,並行走在神的旨意當中,他們雖有時去做不想做的,想做的卻做不到;但按照他們裡面的人,他們還是喜歡神的律(羅7:22)。在原則上來說他們是完全的,而他們的生活也表顯出完全順服的,他們不再是「罪的奴僕」(羅6:17)。
這是何等的榮耀!基督的教會是唯一具有聖潔意義的「組織」,是世界上任何社團所無法比擬的。
教會的聖潔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品,只為教會加上榮耀,就好像婦女戴上項鏈以增加光彩而已,聖潔乃是教會的本質,教會是由聖潔所構成的,教會與聖潔是異字同義。
實際的聖潔。
聖潔不僅是教會的本質,還是教會的本份。教會的聖潔不僅是一個榮耀的事實,而且也是一個極其嚴肅的責任。從教會是聖潔的事實來看,教會不可以此為滿足,相反地教會應時常與那欲毀滅她的仇敵相對抗,不以目前聖潔的程度為滿足,乃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世界、魔鬼與肉體往往是攔阻教會在聖潔上長進的仇敵。
若教會想要保持聖潔,就必須對罪特別留意,一旦忽視,不知道以聖經的教訓抵抗罪惡,世界的浪潮勢必不可避免地衝進教會。教會被世界同化,教會就世俗化,失去在信仰、道德方面「世上的光」的作用。
基督教會為了保持聖潔,必須懲戒犯罪的信徒。不僅如此,教會必須防患於未然,將世俗化從教會中趕除,並且必須徹底地研究聖經中的真道,以使教會在聖潔上長進,主耶穌豈不是禱告:「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並且說:「你的道就是真理」嗎?(約17:17)
所以,教會在信仰上的聖潔特性要求教會在教義、真理上重視起來,抵擋任何異端、假道,在教會中,在社會中傳播真理,專一地愛神而不服從世界的組織、政權超越神的規範。這是教會聖潔特性在信仰上的表現。
教會在道德上的聖潔特性,要求教會在行為上無論在家庭中,還是在社會中都要有好行為,使世人看見便將榮耀歸給神。
四、教會的永恆性。
從外表上來看,基督教會無法與世上各個國家的光榮相比,但是從教會的本質來看,她卻有無比的榮耀,其中之一就是她的恆久性。世上的國度此起彼落,最偉大的列強成立不久後就消失了,但是主的教會雖歷經世代卻永遠長存,主的教會是不可能毀滅的。
1、教會永恆性的意義。
教會的永恆性是指,整個基督教會永遠不會消滅,基督的身體永遠不能被破壞。
聖經並沒有保證過某一地區性教會的永久性。基督自己曾警戒以弗所的教會使者面臨毀滅的可能,祂叫使徒約翰寫信給以弗所教會的使者說:「……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裡,把你的燈台從原處挪去。」(啟2:5)我們借教會歷史已經清楚地看見,某些地區性教會的興衰,有些曾經非常復興的教會,一段時間以後也會消失。有時人問,教會的不可毀滅性是指著無形教會,還是指有形教會呢?很肯定地說是指無形的教會。
2、教會蒙保守的方式。
教會之所以繼續不斷地存在,並不是自發使然,教會之所以沒有被毀滅,是因為神的保守,因此思想一下神保守教會,是非常值得的。
其一,神保守教會脫離外在的攻擊。以賽亞說:「凡為攻擊你造成的器械,必不利用。」(賽54:17)教會屢次受到世界殘酷的攻擊,初代教會受到羅馬皇帝的逼迫就是一顯著的例證。他們將基督徒丟在獅子坑中,據說尼祿還將基督徒捆綁起來,在他們身上倒上松脂油,點火焚燒,以照亮花園,供他們飲酒作樂。教會的生存時常遭受到危機,但是全能者的干預卻適時地出現,保守了祂的教會;不但如此,還用祂全智的保護管理,控制世界的攻擊,反而使教會增長。信徒四面受敵,東奔西跑,不但沒有使教會消滅,反而將福音遠遠地傳開了。他們對信仰的執著與面臨死亡時所顯露的沉靜及喜樂,使仇敵也不得不稱讚與敬佩,殉道者所流的血成為教會復興的一種推動。
其二,神保守教會脫離內在的仇敵。教會內的異端是非常猖撅的,例如中古世紀所倡靠行為得救的錯謬,普遍地被接受;在今日也是如此,靠品格得救的嚴重錯謬與中古世紀不相上下。又例如,幾乎現今的各大宗派,都已經被新神學派侵入,此新神學否認聖經是神的話、否認基督為神的兒子。當我們考查教會歷史時,我們不能不稀奇,為什麼教會沒有完全被錯謬所勝。教會沒有被錯謬所勝,的確是一件令人驚異的事。這乃是因為教會的元首基督,在神的右邊為教會祈求,藉著真理的靈引導教會明白真理(約16:13)。雖然有不少的地區性教會背叛真理,但是神仍然使教會成為真理的護衛者,這看來令人難以相信,其實神確實在引導教會逐漸地明白真理。在各個時代,當有些教會開始偏離正道時,神就會興起一些忠心的僕人或使用各種方法,高舉真理、抵擋異端,保守那些向神忠心並順服的人。
其三,神借保守教會對外傳揚福音保守教會。現今的世代變化非常快速,信實的神已經應許要保守祂余剩的選民,余剩的選民要將救恩傳揚給失喪的人,這一點是肯定的事實。神知道,祂的道絕不徒然返回,罪人要藉著祂的道,繼續不斷地從黑暗的權勢中,被遷到神愛子的國度里(西1:13)。神要繼續地將得救的人數加給教會,直等到從世界各國來的選民被帶進天國。教會不斷地傳播福音,使福音真道一代一代傳遞下去,保守了教會在地上的存在和見證。
3、教會在現實中的長進。
教會雖然是永恆的,但在現實中,在地上必須長進。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基督教會是一個保守的機構。而保守也被認為是教會的基本特性之一。這種教會觀是十分正確的,可是在實際的意義上,真教會不但是保守的,同時也是進步的。教會的進步性並不次於保守性,此進步性更是教會榮耀方面重要的一部分。
教會在聖經成形時期就是進步的。教會進步最有意義的,乃是其進步性不是出於她本身,而是神所促成的。神藉著漸進性啟示的賜予,使得教會有進步、往前進行。聖經並不是某一天由天上掉下來的一部天書,相反地,聖經是經過近一千六百年的時間,由神所默示的,使神在地上的子民得到有關神、並神與人之間關係的知識,教會是一點點往前進步的,因為神對自己的啟示也是漸進的。
今日教會必須是進步的。當今教會,極需保守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因為教會的內外都有強大的勢力要將教會遷離真理。榮耀的基督對非拉鐵非教會說:「……你要持守你所有的,免得人奪去你的冠冕。」(啟3:11)今日的教會要特別注意這點,免得離了真道。教會必須記得聖經所提出客觀不變的真理,教會的神聖職責是必定要堅守這真理,也必須遵守聖經所立下的客觀、不可更改、且良善的標準。
教會不單是保守的,也應該是進步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教會如果不是保守的,那她就失落了基督教會的特徵;歷史也告訴我們,假如一個教會不是進步的,那她就要滅絕了。
教會在真理上應該長進,對真理的認識應該更加豐富、清晰,對真理的順服、遵行更加真實、確切,對真理的傳播更加投入、專心。
不要以為我們能把聖經的真理研究窮盡,絕不可能,教會從來沒有做到過。教會仍然要持守神所分配的工作,徹底地發掘神的話,從其中得到更深奧的真理,主耶穌說要從這府庫中拿出新舊的東西(太13:52)。
教會還必須在聖經的真理,與人為的遺傳之間劃清界線,這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時甚至必須放棄後者,而不論其多古遠、多根深蒂固。
將聖經的教訓應用在當時代的難題與需要上,更是教會不可忽視的本分。
教會的保守是在信仰上的,這促使教會走向進步。但進步歸進步,卻不能進步到像新派一樣連根基都拆了,這不叫進步,乃是退步,甚至於是破壞。教會必須要維持根基,在根基上建造;而進步是為了有更深的建造,這才是健全的保守與真正的進步。所以,保守是在信仰、道德上,進步是在工作、服侍上。
教會應該在抵擋罪惡上有長進。對社會的罪惡,教會內的罪惡都應該更加地抵擋。隨著時代的變遷,世上的罪惡也在千變萬化,教會在不同的時代都應該有針對性地抵擋世俗進入教會,也在社會上作光、作鹽,防止腐化。
教會在自身的建造上應該長進。教會應該更加與神親密,信徒更加彼此相愛,教會的各項事工開展地更加有秩有序。
教會的責任是進步,即改革的教會要繼續地改革。若是一個教會停止改革了,她就沒有資格被稱為改革的教會。換句話說,在任何教會中,自足自滿都是大的障礙。一個自滿的教會不是死了,就是正在死的教會。一個教會若誇口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啟3:17)這時候,就是教會元首要把她從口裡吐出去的時候。
推薦閱讀:
※認識孩子才能更好的教育
※正確認識膳食纖維
※彭永捷:認識儒教
※【酒具】十大常見杯型 你都認識嗎?
※對偏印格的認識及民間子平偏印歌訣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