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帝陵講壇 | 大清皇陵之清世祖孝陵皇后孝東陵

清代 孝東陵

孝陵神路東側的下馬牌旁,連接一條彎彎曲曲的支路,延伸向北,通向清東陵內興建的第一座皇后陵,那就是清世祖皇后的孝東陵。竣工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孝東陵內,共有兩層院落,後院十分寬敞。居中建有寶城,前起方城,城上築有重檐歇山金黃琉璃瓦頂的明樓,在明樓的兩重檐之間,懸掛著額題。據康熙五十八年二月,禮部衙門奏:「古來帝後不合葬而自為陵者,俱就方位定名,今孝惠章皇后陵即在孝陵之東,不必另立陵名,臣等恭擬『孝東陵』字樣,仰侯欽定。」得旨:「是。」孝東陵有此定名。

孝東陵名樓內,豎立一統硃砂碑,上面刻有三個民族的文字,字上貼金。漢文是:「孝惠章皇后之陵」七個字。在寶城前的神路正中,設有台石五供。神路的左右,從葬著七位妃子。沿陵園羅圈牆,在明樓兩側有次序地排列著四個福晉和十七位格格的寶頂。「福晉」為滿語妻子的意思,一說即漢語的「夫人」的音譯;「格格」為滿族女兒的稱呼。而福晉、格格在這裡則有了另一重的意思。這些小寶頂,都是直接在地面上砌建的墳包。走出陵寢門,前院居中的建築是重檐歇山式的隆恩殿,左右為單檐歇山式的配殿,東西側設琉璃的焚帛爐。隆恩門為單檐歇山式,面闊五間,所有建築均為黃琉璃瓦蓋頂。

隆恩門外,東西兩廂各五間,左右設班房各三間。稍東為神廚庫。所有建築規制均略小於孝陵。門前三孔神路橋一座,東西各設平橋一座。西側便橋為九孔,是東陵現有橋樑中孔數最多的橋。孝東陵所葬後、妃等共二十九人,均為康熙五十七年由外地遷葬入券的。

清世祖廢后

清世祖皇帝登極的第八年,才十四歲就結婚了。這第一位皇后,是其生母孝庄文皇后的親侄女,也就是清世祖皇帝的親表妹。按當時民間所說「姑舅親,輩輩親」,是「近親婚配」。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為蒙古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清世祖十八年八月,由攝政的睿親王多爾袞為清世祖皇帝聘娶的。

皇后容止佳麗,聰穎巧慧,但又非常嫉妒,猜疑成性。所以清世祖皇帝不喜迎她,也不接近她,自己別居他室。清世祖皇帝性喜簡樸,偏偏皇后又格外奢侈。所著服飾無不以珠玉綴綉,所用餐具如有一件不是金器,便大發脾氣,還摔摔打打,弄得清世祖皇帝很是惱火。帝後之間感情很不融洽。到了清世祖十年,皇帝命大學士馮銓等人,查一查前代廢后的故事,其用意自不待言。群臣聞訊,百般勸阻,清世祖皇帝主意已定。手諭中書:「無能,故當廢。」群臣面有難色,議論紛紛。禮部員外郎孔允樾上書:「皇后正位三年,未聞失德,持以『無能』二字,定廢嫡之案,何以服皇后之心?何以服天下後世之心?君後猶父母,父欲出母,即心知母過,猶涕泣以諫,況不知母過何事,安忍緘口而不為母請命?「惶恐沉痛之情溢於言表。清世祖皇帝閱過上書,命群臣複議。當時御史等十四人,請求皇帝收回成命,仍以皇后位於中宮,而別立東、西兩宮。清世祖皇帝不從,又囿於群臣力諫,不便強行,自此郁懣成疾。皇太后見皇帝面容憔悴,甚為擔憂同情。侄女皇后固然親近,兒子皇帝更為重要,於是下令讓群臣再議。至清世祖十年八月,皇帝終於達到了廢后的目的。諭禮部:「自古立後皆慎重遴選,始可母儀天下。今後乃睿王於朕幼時因親定婚,未經選擇,宮閫參商,已歷三載,淑善難期,不足仰承宗廟之重。謹於八月二十五日奏聞皇太后,降為靜妃,改居側室。」後來靜妃葬於何處,不詳。

孝惠章皇后

清世祖皇帝廢后的第二年,於清世祖十一年五月,聘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博爾濟吉特氏為妃,六月冊立此妃為皇后,時年僅十四歲。這位皇后比清世祖皇帝小三歲,是吉特氏之侄女。生於崇德六年十月初三日(1641年11月5日)。論輩份是清世祖的晚輩。

這位年輕的皇后在宮中侍奉孝庄文皇后,能盡孝道,很使清世祖帝滿意。清世祖十五年,皇太后生病時,由於皇后一時侍奉皇太后不勤,清世祖帝一氣之下,令停止皇后主持中宮之職。事過三個月,又恢復了皇后的職位。清世祖皇帝此刻正熱戀著董鄂妃,並不喜歡這位皇后,當時清世祖皇帝因病痘而亡,此時皇后只有21歲。

康熙登極後,尊為仁憲皇太后。康熙四年九月,康熙帝大婚禮成,又尊進徽號為:「仁憲恪順皇太后。康熙二十八年十一月,專為這位太后建造的寧壽宮告成,比舊宮殿更加宏偉輝煌。在十二月皇太后移居時,康熙帝親率王以下內大臣、侍衛行禮慶賀。康熙帝經常陪祖母孝庄文皇后出遊,這位皇太后也經常隨往。一次,康熙皇帝陪祖母孝庄文皇后出塞行圍,皇太后雖然沒隨行,康熙皇帝時刻還記掛在心,中途射得鹿只,他將鹿斷尾潰以鹽,又親選榛實,進奉給皇太后。當皇太后六十壽辰時,康熙皇帝親書《萬壽無疆賦》,還贈給佛像、自鳴鐘、西洋鏡及東珠、珊瑚、金珀、御風石、念珠、皮裘、羽緞、哆羅呢,沉、檀、芸、降諸香,犀玉、瑪瑙、瓷、漆諸器,宋、元、明名畫,金、銀、幣帛等。又令膳房數萬粒米,號「萬國玉粒飯」、肴饌、果品以獻。

當皇太后七十壽辰時,又大舉慶賀。康熙帝一次出巡時,皇太后遣送衣裘,真可謂「母慈子孝」。當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皇太后病重時,康熙皇帝已六十四歲,正患病,康熙皇帝不顧自己頭痛、腳腫,用布纏腳,乘坐軟轎,親自到皇太后所居寧壽宮後的景福宮伺候。在病榻前,康熙皇帝跪捧皇太后手說:「母后,臣在此!」,皇太后微微睜開眼,用手障目,凝視著康熙皇帝,半晌說不出話來,只是緊緊底握著康熙皇帝的手。康熙皇帝儘管自己腳浮腫,疼痛難忍,偏身沉重,他仍衣不解帶,守護在蒼震門內之帷幄,隨時聽候召喚。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1718年1月7日),皇太后病故,享年七十七歲。康熙五十七年入葬。至乾隆元年三月,為皇太后陸續進尊謚號,全稱:孝惠仁憲端懿慈淑恭安純德順天翼聖章皇后。

一位以身殉主的皇妃

清世祖皇帝死時,他身邊有一位女子,在萬分悲痛的心情支使下,竟以身殉了主人。她就是輕車都尉巴度的女兒,董鄂氏,為滿洲正白旗人。清世祖皇帝賓天之時,她悲痛欲絕,繼而以身殉主。這年二月十二日聖祖康熙皇帝即位,諭禮部:「皇考大行皇帝御宇時,妃董鄂氏,賦性溫良,恪其內職,當皇考上賓之日,感恩遇之素深,克盡哀痛,遂爾薨逝。芳烈難泯,典禮宜崇,特進名封,以昭淑德,追封為貞妃,所有應行禮儀,爾部察例具奏」。貞妃墓在清東陵風水牆的西門外,與黃花山下的榮親王園寢,相距不遠。康熙五十七年移至孝東陵,同時遷葬的還有恪妃與悼妃。

滿漢果真不通婚嗎?

「滿漢不通婚」是一些人議論清朝風俗時,常說的一句話,流散頗廣。其實並不如此,清世祖皇帝就選了漢女為妃。

恪妃,石氏,戶部侍郎石申之女。灤州人,本為漢人。清世祖五年八月二十八日諭戶部:「眹欲滿漢官民共相輯睦,令其互結婚姻。前已有旨,嗣後凡滿洲官員之女,欲與漢人為婚者,先須呈明爾部,查其應具奏者即與具奏,應自理者即行自理,其無職人等之女,部冊有名者,令各牛錄章京報部方嫁,無名者聽各牛錄章京自行遣嫁。至漢官之女,欲與滿洲為婚者,亦行報部。無職者,聽其自便,不必報部。其滿洲官民娶漢人之女,實係為妻者,方准其娶」。一般官民均可滿漢通婚,故妃以漢藉得選中,故世祖以漢女為妃並非特例。

恪妃進宮,皇帝恩賜她居住在永壽宮。所著冠服均為漢裝。還賞妃之母趙淑人,乘肩輿進西華門,至右門下輿,入宮行家人禮,賜重宴、賜紵(zhu)、賞賚有加,封為恪妃。康熙六年十一月三十日恪妃薨。康熙皇帝綴朝三日,大內以下宗室以上,三日內咸素服,不祭神。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民公、侯、伯、都統、尚書、子以下佐領、騎都尉以上,照例齊集致祭。十二月追封為皇考恪妃。葬薊縣黃花山下。康熙五十七年遷葬至孝東陵。

宮中待年 未婚先亡

悼妃,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和碩達爾漢親王,曼珠錫禮之女。她是孝惠章皇后的姑姑,也是清世祖皇帝生母的侄女,即是皇帝的表妹。因其年紀幼小,待年宮中,未行冊封。清世祖十五年三月死在宮中。清世祖皇帝諭禮部:「科爾沁巴圖魯王之女,選進宮中,因待年未行冊封。今遽爾長逝,眹心深切軫悼,宜追封為妃。其封號及應行典禮,爾部即察例議奏,尋追封悼妃。」

清世祖十五年九月葬悼妃。妃陵葬於薊縣黃花山下,陵名為悼妃陵。康熙五十七年遷葬孝東陵。

滿蒙四妃

清世祖皇帝,納滿、蒙、漢女為妃,尤以蒙族女子為多。在清世祖皇帝死後十多年時,那位蒙族的皇太后,特下旨意,晉封滿蒙四妃。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初四諭內閣:「眹奉太皇太后慈旨,世祖章皇帝博爾濟金氏三妃及董鄂氏,久在宮闈,敬謹夙著,宜加封號,以表令儀。眹恪遵慈諭,今尊皇考妃博爾濟金氏曰:皇考恭靖妃;皇考妃博爾濟金氏曰:皇考淑惠妃;皇考妃博爾濟金氏曰:皇考端順妃;皇考妃董鄂氏曰:皇考寧愨妃,著會同禮部詳議典禮以聞。」

恭靖妃,博爾濟吉特氏,為浩齊特,多羅額爾德尼郡王,博羅特之女。康熙二十八年四月初三日薨;淑惠妃,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多羅貝勒,綽爾濟之女,為孝惠章皇后之妹,既是清世祖皇帝的小姨子,也是他的晚輩侄女。康熙五十二年十月三十日薨。她死在清世祖皇帝眾妃之後,卒年七十多歲;端順妃,博爾濟吉特氏,阿巴海,一等台吉布達希布女。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六日薨;寧愨妃,董鄂氏,為長史喀濟海之女,生皇二子和碩裕親王福全。康熙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一日薨。其子福全,英勇善戰,曾出征噶爾丹,仁撫遠大將軍,康熙四十二年病死,葬黃花山王爺陵。謚曰:裕憲親王。

上述四妃薨逝,康熙皇帝均親詣,冠摘纓緯,祭酒行禮。同時於康熙五十七年移葬孝東陵。

福晉與格格

孝東陵內,葬有四位福晉,也是清東陵內僅有的四位福晉。因為清初,後宮中沒有其他封號,均沿用滿州風俗,稱妻子為福晉,妾為側室福晉。福晉實為「可敦」的轉音。清朝典制:「親王正室封親王福晉,並封側室福晉四人;世子正室封世子福晉,郡王封郡王福晉,世子與郡王均封側福晉三人。」清太宗皇太極的孝端文皇后,初入宮時,被稱為「中宮大福晉」。雍正皇帝身為皇子時,封為雍親王。他的嫡福晉即後來的孝敬憲皇后,側室福晉年氏、李氏,即後來的敦肅皇貴妃與齊妃。孝東陵內的四位福晉為:筆什赫額捏福晉、唐福晉、牛福晉、塞母肯額捏福晉。均以姓氏稱呼,其中的唐福晉,很可能是皇六子奇綬的生母,即庶妃唐氏。

孝東陵內還葬有十七位格格。有:京及格格、捏及呢格格、賽寶格格、邁及呢格格、厄音珠格格、額倫珠格格、梅格格、蘭格格、明珠格格、蘆耶格格、布三珠格格、阿母巴偏五格格、阿幾格偏五格格、丹姐格格、秋格格、瑞格格、朱乃格格。這些格格都是依照滿、蒙、漢的姓氏稱呼的。她們號稱格格,實際上都是皇帝的妻妾。如:雍正皇帝的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十三歲入侍藩邸時,號為格格;愨惠皇貴妃耿氏、懋嬪宋氏,居雍親王藩邸時,均稱為格格。在《大清會典》中記載:「格格之等五,有: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親王女和碩格格為郡主;郡王女多羅格格為縣主;貝勒女多羅格格為郡君;貝子女固山格格為縣君;入八分鎮國公、輔國公女格格為鄉君。這裡的格格,多指貴族小姐。

孝東陵內的福晉、格格,均屬清初后妃制度不建全時,混用的名稱。後來到了康熙年間,后妃定製,福晉專用為親王、世子、郡王等人的妻妾名稱,而格格則稱為滿蒙王府貴族小姐的專用稱呼了。

神位、寶頂的分布

孝東陵的隆恩殿內,有三間暖閣,其中供奉著后妃們的金漆靈牌,叫做神位。在正中那間暖閣的神龕內,供奉著孝惠章皇后的神位;東次間暖閣內,從西向東排列著悼妃、恪妃、恭靖妃、端順妃的神位;西次間暖閣內,從東向西排列著貞妃、淑惠妃、寧愨妃的神位;其他福晉、格格的神位,均供奉在暖閣旁的後殿。

在孝東陵的陵寢門內,共有二十九個大小不等的寶頂。居中的明樓寶頂下,埋葬著孝惠章皇后。在明樓東側,沿著羅圈牆從北向南,排列著:筆什赫額捏福晉、唐福晉、京及格格、捏及呢格格、賽寶格格、邁及呢格格、厄音珠格格、額倫珠格格、梅格格、蘭格格等寶頂;明樓西側,沿羅圈牆從北向南排列著牛福晉、賽母肯額捏福晉、明珠格格、蘆耶格格、布三珠格格、阿母巴偏五格格、阿幾格偏五格格、丹姐格格、秋格格、瑞格格朱乃格格等寶頂。在明樓前,靠石五供的兩側,排列著七位妃子的寶頂。在石五供東邊,從北向南為:悼妃、恪妃、恭靖妃、端順妃,四個寶頂;在石五供西側,自北向南排列著:貞妃、淑惠妃、寧愨妃三位的寶頂。這二十九位女子,除待年宮中,先帝而亡的悼妃外,其餘的各位,都是二十歲左右的妙齡女子。實際上清世祖皇帝賓天之時,她們的青春年華也隨著主人一道被埋葬了。

---------﹛?閱讀連載文章 中?﹜---------


帝王陵學術顧問(點擊了解)

  1. 特聘茂陵博物館館長王志傑先生為帝王陵文化研究會學術顧問

  2. 特聘清東陵於善浦先生為帝王陵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

  3. 帝陵講壇 | 大清皇陵之清世祖孝陵(上)

  4. 帝陵講壇 | 大清皇陵之清世祖孝陵(中)

  5. 帝陵講壇 | 大清皇陵之清世祖孝陵(下)

  6. 帝陵講壇 | 大清皇陵之鳳落昭西

  7. 帝陵講壇 | 清代帝王陵選址及東陵西陵之由來(連載1)

  8. 帝陵講壇 | 清代帝王陵選址及東陵西陵之由來(連載2)

  9. 帝陵講壇 | 清代帝王陵選址及東陵西陵之由來(連載3)

  10. 帝陵講壇 | 清代帝王陵選址及東陵西陵之由來(連載4)

  11. 帝陵講壇 | 清代帝王陵選址及東陵西陵之由來(連載5)


帝王陵微信平台 (編輯部)

會 長:李明富

名譽會長:於善浦(原清東陵副主任)

學術顧問:王志傑(漢茂陵博物館館長)

主 編:李明富運營總監:鄭慧艷、王平、楊明

合作投稿:762631@gmail.com

推薦閱讀:

朱元璋的皇后馬氏的傳奇人生
人間命話---乾隆皇帝和他的皇后們
她本為亡國皇妃 下嫁軍吏後竟又成為新朝皇后
長孫皇后生前的悲劇,在她死後二十三年發生
※《還珠格格》 歷史人物大揭秘!你知道在歷史上令妃最後也當上了皇后嗎?你知道在歷史上令妃生的十五阿哥其實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嗎?你知道歷史上的五阿哥永琪真的有個兒子叫綿億嗎?

TAG:皇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