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究竟真實的智慧

究竟真實的智慧(2009-07-27 09:10:00)

標籤:智慧文化 分類:道家

老子的學說似乎深不可測,他的境界也高不可攀,那麼他到底有什麼樣的思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須暫時拋開老子身分的爭議,專就《老子》一書來研究了。以下皆以老子為《老子》一書的作者,藉此說明他的思想。

老子年齡大約早孔子三十歲,時當春秋時代末期,那是個天子失德、諸侯爭霸、禮壞樂崩,民不聊生的年代。如果擔心這樣的時代有何危機,則答案是「虛無主義」。

虛無主義有兩種:一是價值上的,一是存在上的。價值上的虛無主義是說:人們無法分辨善惡是非,也因為善惡並無適當報應而不知為何應該行善避惡。孔子所擔心的是這種危機,所以想全力倡導「仁」的觀念,希望人們由真誠而引發自我要求的力量,主動去行善避惡並且因而感受快樂以及人生的意義所在。

存在上的虛無主義是說:人們發現人生註定要死,死後萬事皆空,那麼與其活著受苦,不如早些死去。這顯然是個根本的危機。老子所擔心的是這種虛無主義,所以他要描述:萬物由道而來,最後也回歸於道,所以只要覺悟「道」是什麼,人生可以立即得到安頓,解脫一切痛苦與煩惱。簡單說來,「道」是究竟真實。老子所開展的學派也就稱為「道家」。

我們與萬物一樣,常在變化之中,所以都是相對而有限的真實。即使有人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他最後依然必須放下一切,兩手空空地離開。因此,人生首務在於覺悟「道」為究竟真實。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老子的策略是:先找出天下混亂的原因,再設法對症下藥。天下為何混亂?因為人有理智,既可以認知也可以選擇,如果認知局限於「區分」,就難免由「物以稀為貴」 的觀點,選擇巧取豪奪,與別人從事各種競爭、鬥爭,以致於戰爭。

如果發現「區分」有所不當,並且從個人經驗與歷史故事得到教訓之後,就可以設法把認知能力提升到「避難」的層次,選擇避開災難。老子說:「輕諾必寡信。」他又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他的目標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長生久視」,可以安其天年。

這種收斂隱忍的態度是出於勉強修練的嗎?當然不是,所以老子還要進一步,把人的認知能力提升到「啟明」的階段。「啟明」即是覺悟,覺悟只有一種,就是從「道」的角度來看待一切。用後來的莊子的話來說,就是「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萬物皆來自於道,沒有貴賤之分;人的生命也來自於道,沒有得失成敗的問題。

孔子推崇老子「乘風雲而上天」,因為老子超越了人間的相對價值觀,達到究竟真實的領域,把一切問題從根本上化解了。莊子推崇老子為「古之博大真人」 。博大,是因為他展現了無所不容的心胸,有如道之於萬物;真人,是因為他與道結合為一,成為道的化身,從此沒有陷於幻滅的可能性。

當代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 Heidegger,1889-1976)在晚年時酷愛老子思想,認為老子的「道」有如西洋哲學家所嚮往的「存在本身」,但偏偏西方人忘記了它而只知追逐現象界的一切。海德格曾與中國學者蕭師毅教授合作,計劃再將《老子》譯為德文,但只譯了八章而合作破裂,殊為可惜。我們不妨省思:當許多中國學者推崇西洋哲學家(海德格本人也在其中)時,為何西方一直有些高明之士在欣羨道家的思想?理由很簡單,因為老子所針對要化解的「存在上的虛無主義」,是人類心靈所面對的共同危機。

道家要我們從減法開始,從「損之又損」世間一切相對的東西,讓自己的心思回到原始的單純,有如嬰兒與朴木,不爭亦無所爭,結果在與道結合時,反而得到了保全並且未曾失去任何東西。看似平靜的人生,其實充滿了動力,可以隨著「道」去歷經千變萬化而不離其宗。沒有老子的啟發,莊子又何從展現逍遙無待之樂?

推薦閱讀:

自由,如果不包含允許犯錯誤的自由,,就不是真正的自由。魅力源於真實
物理博士帶你認識一個真實的霍金
揭秘真實的法海是大唐高僧宰相之子
揭秘泰國人妖真實的生存境況!誤解太多
祛病養生艾灸自療法,告訴你我真實的艾灸感受

TAG:智慧 | 真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