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剛經-第122集

金剛經-第122集  請掀開經本二百七十五面,第七行,註解第十八段看起。

  【世界則由一切眾生,於性海中,起無明風,造此共業之所結成,故以泡喻之。色身則由性光之所變現,故以影喻之。此世此身與泡影同一緣生,可見身世亦與泡影同一虛妄,豈可迷為真實。】

  這一段說得非常好。說明我們的身體、我們這個世界,是從哪裡來的?到底是一回什麽事?首先告訴我們,世界是由一切眾生共業變現出來的。《楞嚴經》上跟我們講,業有兩種:一種叫同分妄見,一種叫別業妄見,妄是虛妄。同分就是共業,大家有相同的,相似的地方;別業是不相同的,各別的。無論是同是別,都是虛妄的。這一段文雖然不長,已經說得相當詳細。「性」是真如本性。「海」是比喻,真性廣大無有邊際,所以把它比喻作海。這個名詞在現代哲學裡面稱它作本體,也是說宇宙萬法從這個本體生出來的,你說現出來的都可以。它是能變,它是能生,無量無邊的世界是它所變、是它所生。我們把這個本體稱之為性海,這是佛學裡面用這個名詞來稱它。

  一切眾生是同一個性體,這是諸位必須要知道的。佛法裡面講一切眾生平等,平等從哪裡講起?是從同一個性體變現出來的,所以它是平等的。諸佛菩薩也是這個性體變現的,六道眾生也是這個性體變現的。不但有情眾生,我們今天講動物,人也是動物之一,是性體變現的;植物、礦物乃至虛空,還是這個性海變現的。所以離了自性之外,就沒有一法可得,全都是自性變現。佛在《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根據這個原理來說的。情,是有情眾生,我們今天講的動物,十法界裡面的正報;無情,是我們講的生活環境,植物、礦物。因為都是自性變現的,所以叫同圓種智,圓是圓滿,種智是成佛。佛說這個話,這是超越我們的常識,我們乍聽起來很難體會。這句話要說得粗俗一點,就是人可以成佛,一切動物可以成佛,植物、礦物也成佛,這個我們就很難懂。為什麽植物、礦物也成佛?同圓種智,就是統統都成佛了;因為它是一個自性,一個性變的。在有情叫做佛性,在無情我們叫它做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無二無別,都是自性變現的。

  這個境界確實是很難體會,如果我們用夢做比喻也能夠略知一二。夢境怎麽產生的?現在一般人大概都曉得,是我們的下意識變現出來,意識心變現出來的。夢境裡面有有情眾生,有自己,也有許多人物;夢境裡頭,也有植物,也有礦物,也有虛空山河大地,不都有嗎?可見得,整個夢中境界,都是自己的意識心變現出來的。成佛是什麽事情?成佛是講你覺悟了,清醒過來了。這一清醒過來,夢境就沒有了,夢境消失了,消失是同時消失的,沒有先後;夢的發生也是同時的,也沒有先後。我們從整個夢境裡面,來體會《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比較容易一點,都是自性變現之物。

  怎麽會變現這個複雜的世界?下面講,起無明風。風是比喻,比喻它動,心動。因為對於事實真相不明,無明就是不明,它才會動。假如對於事實真相統統明了,那個心就不動,不動就是不起妄念。起妄念就是因為對事實真相不了解,他才會起妄念,這就叫無明風動,無明的心動了。每一個人所迷的淺深廣狹都不相同,所以一切眾生共同造的業報,這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世界的生起,是這麽一個原因生出來的。經上用一個「泡」來做比喻,這個比喻讓我們容易體會。性海,像大海,真如本性像大海一樣,大海遇到風,風吹的時候會起水泡,水泡無量無邊,大海是一個,都是海裡面起的水泡。形成水泡的時候,是一個水泡一個水泡,它是有各別的,不相同的;可是水泡要是破裂,又回歸到大海,又是一樣的。這就是你迷的時候,好像每個人每個人不一樣;覺悟之後,這個水泡破碎了,回歸大海,覺悟了就完全一樣。迷了的時候是各個不相同,悟的時候是一樣。

  這個道理並不難懂,我們從事實的現象裡面,要仔細觀察能夠看得出來。當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可以說每一個人的妄想都不一樣;縱然你說同,同中還有不同。不可能說,兩個人的妄想是完全相同的,沒有這回事情,不一樣!但是如果我們把妄想都息掉,都沒有妄想,那是決定相同的,無量無邊眾生也是相同的。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完全一樣,回歸到自性,回歸到性海。所以起心動念就是無明風,這樣造成了十法界,佛家講的三千大千世界、無量世界,是這麽造成的,這麽來的,經上用「泡」來做比喻。這是說明,世界是怎麽回事情,不是真的。

  底下一段跟我們講身體,這個我們非常關心。我們這個身是怎麽回事情?色身則由性光之所變現,故以影喻之。本性的光明,本性的光明變現出來的色身,那個色身相非常之好。佛經裡面講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我們本性裡面的智慧光明變現出來的。經上講的佛有三身:「法身」,法身就是性體,就是前面講的性海,法身沒有相;「報身」,報身是智慧集聚之身,那個相好光明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今天這個身,也是性光變現的,這是講的「應化身」。但是我們現在這個性的光迷失了,或者說這個光裡面摻雜許許多多的污染,不清凈,於是變現這個身,這個身的色相就不莊嚴。我們摻雜什麽?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煩惱,無量無邊。經上講的八萬四千煩惱,無量煩惱,我們今天確確實實是墮在無量煩惱裡面,把我們本性的光明完全遮蓋住。雖然遮蓋,它還是起作用,就如同下雨陰天,雲彩把太陽光完全遮住,它還起作用,它還會從雲層透一點過來。我們今天這個色身,六道的身,乃至於餓鬼、地獄身,都是濃雲密布裡面性光透露出來的一分。障礙愈嚴重,這個色身的樣子就愈不好看。我們講迷悟的淺深,迷得淺的人,他的色相就好看,清凈光明;迷得重的人,色相就不好看。我們看三惡道眾生的色相比不上人天,這是一定的道理。

  我們世間人常講相隨心轉,不但相隨心轉,你應當要了解,這個身的體質也是隨心轉。心清凈,你身體一定健康。疾病從哪裡來的?疾病是從妄想煩惱裡面來的。人如果離開妄想,離開煩惱,他怎麽會生病?所以妄想煩惱是毒素。佛經上講貪瞋痴叫三毒,你要是有嚴重貪瞋痴,那你的心壞了,心不正常了,變現這個色身,身就不正常,不正常就多病,多災多難。如何得一個健康的身體?清凈心。清凈心得健康的身體,慈悲心得相好光明。人慈悲,那個相就好看。你要想相貌好,修慈悲心;身體好,修清凈心。這是你真正能得到的,因為這個身心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諸佛菩薩的體質相貌圓滿,他為什麽圓滿?人家心清凈,人家是大慈大悲;換句話說,心裏面沒有一絲毫的污染,沒有一絲毫的惡念,他的相貌當然圓滿。所以我們見到果,要知道因。

  世間人相貌不相同,為什麽不相同?因為他念頭不相同。每一個人的妄想、念頭不一樣。假如你發現兩個人面貌一樣,他們並不是雙胞胎,兩個人面貌一樣,那麽你再仔細觀察,那兩個人的動作舉止會一樣,這兩個人的命運會一樣。什麽原因?因為他這個因很接近。就是說他的妄想分別執著非常接近,所以才會一樣,這是共同的命運。到什麽時候這個相貌身體完全相同?成佛,佛佛道同。因為成了佛,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斷乾凈了,那個時候的相貌完全相同。成了佛才行,菩薩都不一樣!菩薩的相貌是大同小異,你仔細觀察還是不一樣,但是非常接近,到成佛就完全一樣。所以這個色身是自性裡面的智慧光明變現出來的。

  本性裡面智慧光明,在我們佛教的名詞稱之為菩提。但是迷了以後,菩提就變成煩惱,我們在大經上常看到,生死即涅盤,煩惱即菩提。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覺悟了,煩惱叫菩提;迷了,菩提叫煩惱。它是一個東西,一個覺,一個迷。生死、涅盤也是如此,覺悟了,叫它做涅盤;迷了,叫它做生死,是一樁事情。我們今天在迷,所以我們的色身是煩惱之所變現;煩惱就是性光迷失了,變成了煩惱。諸佛菩薩的色身是性光之所變現,我們六道凡夫性光變成了煩惱。煩惱就是性光,性光就是煩惱。但是變成煩惱,變成現在這個色身,所以用影來比喻,自性智慧光明是體,這個體的影子,那就更不實在,所以這個身體更不實在。

  此世此身,此世講我們的世界,世界是假的,千萬不要誤會,以為這是真的。現前我們這個身體,就像經上講的,與泡影同一緣生。可見身世,亦與泡影同一虛妄。這都是事實,身體很脆弱,這個世界也很脆弱。豈可迷為真實,你要是把它當真,以為它實有,這個錯了,與事實真相完全不符合。下面引《楞嚴經》的一段經文來說明,這一段經文在《楞嚴經》裡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

  【楞嚴經曰;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

  經文只有六句,這六句把宇宙人生的來源、形成、變化,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不是究竟透徹的明了,絕不可能用這麽簡單的語句,就把它講得清清楚楚。起因是什麽?認悟中迷;這一句就是講的無明,一般經上常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句話就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個就迷了。為什麽會迷?那個原因就是第一個字「認」,這個東西麻煩。也是《楞嚴經》上說的,富樓那尊者問釋迦牟尼佛:為什麽會起無明?無明起了以後,我們變成凡夫,我們要費許許多多時間去修行,把無明破掉再恢復自性。恢復自性之後,什麽時候再會起無明?這些問題是大問題,根本的疑問,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都替我們提出來了。世尊解答,為什麽會有無明?佛講得很明白,「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就是知見裡頭你再立一個知見,這就是無明本;在這句話裡頭,認,這個認就是立知。這個話意思很深,我們還是很難懂。

  什麽叫知見?知見是本有的、是本能,是真的不是虛妄的。我們今天睜開眼睛,外面境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在佛法叫知見,這是真的不是虛妄的。你怎麽迷了?你在這個知見裡頭再去建立一個知見。怎麽再去建立一個知見?我們看這個,這是花,這是葉子,迷了!這就是無明本。這不叫花,叫什麽?那你就迷得更深,愈迷愈深了。這個意思,佛法沒到中國來,我們中國的老子懂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所有這些名相是人給它起的,我給它起這個名,他給它起那個名,各人起的不一樣,於是就有爭執,就有誤會,麻煩就來了。這個立知,立知就是妄想。你在一切境界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所見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這就是佛菩薩的境界。所以佛菩薩沒有煩惱,法界是平等的,法界是一如的,法法皆是。一有分別執著,麻煩大了,一如、皆是都沒有了。

  悟,這個悟就是知見,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要在這個清楚明了裡面去建立,以為自己有知,這就壞了!以為自己有知,這就是無明。無明的意思是不覺心動,我以為自己有知,這心就動了,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無明本。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無明沒有開始,所以叫無始無明。無始生死根本,無始菩提涅盤,我們用了很長的時間說明什麽叫無始,這個意思很深,一定要很細心的去體會。因為你有一認,好了,你本來是在悟中,本來是覺悟的,這一認就錯了,你在覺悟當中迷了。

  悟中的心是清凈的、是光明的、是不動的。迷了,你在這個境界裡面起心動念,你心動了,這就迷了。迷了之後就現相,這個相就改變了。諸位要知道,悟中的相,佛經上講「大光明藏」,所以它是明的,光明的;可是一念迷了之後,光明就沒有了。晦昧,晦昧是黑暗的。第一個現相,明相失掉了,在無明裡面。我們的現相是不是無明?是的。太空是黑的。現在如果我們把日月燈拿掉,這個現相就現前了;日月燈拿掉,漆黑一片。「晦昧為空」,這個現相從哪裡來的?迷的相。如果是悟的相,這個相是光明的,不需要日月燈,本來光明,佛法里稱之為大光明藏。所以迷的時候境界變了,自性本明變成無明,變成不明。

  「空晦暗中」,你在這黑暗的虛空當中,這又打妄想,打妄想它就變現相。變什麽現相?物質就出來了。在法相裡面講,妄想是見分,見分它要見,實在講它沒有東西可見,於是在晦昧之空裡面「結暗為色」,就變成物質。其實我們曉得,物質是假的不是真的,物質是什麽?波動的現象。見要見,這個見的念頭愈來愈強,愈來愈固執,愈來愈堅持,這個波動的幅度就愈大。這就是現在所講的,從基本粒子組合成電子,再組合成原子,組織成分子,組織成萬物。什麽人在這裡主宰、組織?妄念,都是從妄想生的。這是從見分變成了相分。

  可是諸位要知道,見分跟相分都是從晦昧之空裡頭變出來的,所以無明是一切萬法的根源,一切萬法的根本。無明是自性不覺變現的狀況,它的體就是自性、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真的是一念不覺!我們迷失自性很久了,這個很久就是講,迷失以後念念都迷,我們看的是迷惑的相續相,念念都迷,真的是無量劫來我們念念都迷。有沒有可能覺?當然有可能。如果一覺了之後,你念念都覺,這問題馬上就恢復了,就解決了。這裡講的,無明是無始,無始就不是真的;要是有始有終,那就不能說是假的。沒有開始!這個現相是剎那生滅的現象。迷是一念迷,覺也是一念覺。

  我們今天聽到佛法,彷佛好像有一點覺的味道,為什麽還覺不過來?這一念覺了,一念覺了第二念又迷了。怎樣保持第二念不迷?覺了要放下,就不迷了。放下什麽?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不迷了。這叫從根本上放下,從能變現幻相的那個地方放下。從事上放下不行!我們今天講貪瞋痴慢,貪瞋痴慢放下行不行?那你是得一些自在,是得一些好處,可是你境界轉不了。因為你是從枝葉上放的,不是從根本上放的。枝葉上放下,的確可以減輕你的負擔,也就是減輕你的煩惱,減輕你的惡報,有這個好處。放下貪瞋痴,這最明顯的,就是放下三惡道。你在六道裡頭不會墮三惡道,這不就減輕負擔、減輕煩惱嗎?可是你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沒有辦法超越十法界。

  所以放下要從根本放下。「根本」是什麽?念頭,起心動念。如何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這個話我們在講席當中講很多遍,但是大家很不容易體會,要學個什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從根本放下。不要從枝枝葉葉,枝枝葉葉上沒什麽大用處!我們眼見色相,張開眼睛見外面的現相,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的見就跟諸佛菩薩的見沒有兩樣。我們用的是見性,見外面是色性;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用眼識,見外面是色塵。塵是比喻,塵是污染,你一定會被外面境界污染,也就是說你一定會被外面境界動心。動什麽心?動分別心、執著心、貪瞋痴慢的心,你會動這個念頭,這就是心被境轉,自己在境界里做不了主,被境界轉。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境界轉不了你;轉不了你,你就可以轉境界,《楞嚴經》上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什麽人不被境轉而能轉境?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有什麽本事?跟諸位說,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就超越十法界。起心動念就把這個境界變成了十法界,分別執著就在十法界裡頭又變成六道輪迴,那就愈來愈糟糕,事實真相就是這麽來的。結暗為色,這是說明宇宙怎麽來的、世界怎麽來的?

  「色雜妄想,想相為身。」這兩句是說明,一切有情眾生的身是怎麽來的?色是物質,我們這個身、肉身是物質,裡面摻雜著妄想,妄想是精神;我們現在講動物,動物它必須有色身、有妄想,就是說它有物質的身體,還有精神的一部分。這個妄想,我們講心法,色心二法,色裡面雜著妄想。想相為身,身是怎麽來的?身是想相得來的。這個相貌,相貌是怎麽得來的?想相得來的。我們世間人不明這個道理,講什麽?遺傳。你細細去想想,這個遺傳講得很勉強,為什麽?遺傳是兒女的相貌一定像父母,多數是像父母,如果講遺傳應該普遍都是這樣的,可是還有少數兒女根本不像父母,確實是父母生的,他不像父母,這個遺傳怎麽講法?佛經上講得好,想相為身,這個相貌,是他投胎來的時候,那個時候他的妄想。佛經上講的,兒女跟父母有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是冤家債主一下遇到了,遇到誰?遇緣!他來投胎的時候,大概男的喜歡女的,女的就喜歡男的,把父母之身,他以為是他自己的身,所以相貌就接近了。還有親屬很近的,如果他也很喜歡,那相貌也就像其他親屬這個相貌,是他的歡喜心取的那個相。所以確實是想相為身,相貌是這麽來的。但是這個相貌會變,諸位要知道,相貌會變。為什麽會變?相隨心轉。

  中國古代對於教育非常重視,教育是教導你做人,怎樣對人對事對物,怎樣面對著我們生活環境,環境裡面包括天地鬼神。所以中國的教育是教敬教孝,那個相貌自自然然端莊。現代人不一樣了,現代人對這個東西不講究,認為這是很落伍的思想,這是過去專制時代的思想,把這些倫理道德完全捨棄了。現在人想的是什麽?奇奇怪怪,真的叫不倫不類。我們中國古人所謂是妖魔鬼怪,現在的想法都是妖魔鬼怪,相貌樣子也是妖魔鬼怪,這非常可怕。社會怎麽能得到安定?人生活在這個世間,怎麽樣能夠得到身心安穩?所以現在人不如古人,古人身心是安定的,現在人身心是浮動的,不曉得哪個地方安定,你說這個生活多苦!所以教育非常非常重要,教育是教人覺悟,知道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天地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國古代教育是教這些。

  這是講身怎麽來的,相怎麽來的。一般人講,一個人四十歲以後,相貌與先天的距離遠了,先天影響不大了,四十歲以後的相貌那就是你後天要負責。你的思想,你的見解,你的行為,四十歲是個很大的變化。四十歲以前,這個相貌是你投胎那個時候影響的,四十歲以後,是你這一生修善修惡所變現的,那個完全不相同。如果你看到一個人的相貌一年比一年好,這個人心很好、行很好。相貌一年比一年覺得可怕,那心術有問題,他的行為上有問題。從相貌、言行,能夠看出一個人的心地,看出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所以《楞嚴經》上只有六句經文,把宇宙人生的來源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此段經文,明白開示,虛空、世界、色身,全由眾生昏擾擾的妄想之所變現。】

  就跟我們作夢一樣,夢中有世界,夢中有虛空,夢中有色身。一切法從心想生,諸位要常常把這句話記住,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常常能夠提得起,這個人算是清醒,不迷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裏面想善,身心世界都善,確實隨著念頭就變了;心想惡,這身心世界沒有一樣不可惡;都在一念之間。我們念佛會成佛,想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會往生,根據什麽道理?也是這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我想佛,慢慢就變成佛,所以你何必打別的妄想?為什麽不念佛?念佛就是想佛。念不是口裡頭念,諸位想想中國的文字,念佛那個念,念是什麽?現在的心,今心。現在的心裏面就是想佛,這個才能起變化。口裡面念,心裡頭不想,沒用處,最重要是心裡頭要有,所以這個念字從心。「想」,心裏面就有相,心裡頭有個相,叫想。那個相要好相,佛的相好,究竟圓滿沒有絲毫的缺陷。你為什麽不想佛?為什麽不想菩薩?

  想佛、想菩薩,尤其是年歲大的人,退休之後沒事情做了,在家裡天天想佛、想菩薩,好啊!慢慢就變成佛,變成菩薩了。許許多多退休的人,退休之後沒有工作,感覺得無聊,天天想無聊,天天胡思亂想。沒有兩年,頭髮也白了,皮膚也皺了,兩年好像過了二十年一樣,衰老了,什麽病痛都出來了。那是什麽?妄想打出來的。胡思亂想把這個身體糟蹋掉了,這個念頭改變了身體的組織,使這個組織不正常,它就產生病;有了病,就天天想病,於是這個病癒想愈嚴重,愈想愈複雜,這個病怎麽能好得了?這是我們看到很多退休的人,一、兩年就衰老。你再看那個樣子,很可悲,變化太大了,什麽原因?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要是真能夠天天想菩薩、想佛,就不容易衰老,不容易變化。變化是有,他一年相貌比一年莊嚴,一年身體比一年好。不需要進補,不需要用藥物來治療,用不著!那些東西都會起副作用,都會傷害身體。只是一個清凈的念頭,清凈心,能夠叫你的身體恢復正常。

  【妄想本非真實,剎那生滅,由其變現之身世 (變現的身體跟世界),豈能真實乎。】

  能變的妄想,妄是虛妄,決定不是真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認清楚,身是假的,比喻作影像,世界像水泡一樣,夢幻泡影,剎那生滅,了不可得,這才是事實真相。真相清楚明白了,自然就不起妄念,對著這個境界不會再起心動念,不會再有分別執著,這個就恢復到正常。底下還是解釋偈裡面這六個字:

  【水中之泡,極其脆薄(水泡很容易破掉),最易壞滅。殊不知世界亦然。】

  今天我們對於世界成住壞空這個事實,知道得相當清楚。在天文台上,從天文望遠鏡中觀察宇宙,每天都發現有新的星,世界形成;每天都觀察到星球消失,或是爆炸、或是沒有了,這就是經上講的世界的成住壞空。我們這個世界也不堅實,不堅牢,很脆弱。外面這個星,地球禁不起碰撞,一碰撞就完了;碰撞的機會有沒有?當然有,這個機會很少就是了,不是沒有。何況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人類自己糟蹋這個世界,自己要毀滅這個世界,這也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大家的共業。所以事實真相唯有佛法看得清楚、看得真實、看得透徹。世間人以為的這些吉凶禍福,貪圖種種享受,在佛法裡面看到都是一場空,都是了不可得,而且都是經上所講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我們舉一個淺顯的比喻,諸位能很清楚的看出來。我這個年齡,小時候念書,生在抗戰時候,我們的物質生活非常貧乏。我們上學沒鞋子穿,出門沒有車,都是走路。抗戰期間我走了幾萬里路,我走了八年當中,江南走了十個省,都是兩條腿走的。現在人上學都開車,說是現在人有福報,我們那個時候沒福報,我不以為然!我覺得「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麽?我們生活在大自然當中,有樂趣。好比我們是野生動物,現在年輕人是家裡養的,不一樣!那個快樂不相同,我們的快樂他想不到,我們跟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現在人出門駕汽車,我們那種快樂他作夢都想不到,說老實話,還是那個生活樂。一個時代一個時代不一樣,真的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看到佛經,不能不佩服釋迦牟尼佛。你生在哪一個時代,你在那個時代享受,那裡頭有真的樂趣。那個見聞、常識、經驗、智慧不相同,不是現在年輕人能夠有的。現在年輕人確確實實籠子裡頭養出來的,雖然很幸福,到時候什麽都有人為你,可是那個智慧、經驗、閱歷,差太遠太遠了!所以說哪一個有福,哪一個沒福,都一樣!在佛法裡頭,我們能夠看到平等法。

  【楞嚴曰: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這也是《楞嚴經》上講的,所以《楞嚴經》對於宇宙,我們今天講的是物理,講得很多,經文裡面講得很豐富。現在所講的太空物理學,《楞嚴》上講得多。「空生大覺中」,大覺就是前面講的性海,真如本性。虛空不大,過去人認為好像虛空沒有邊際;現在科學家認為,虛空有邊際,而且虛空是有弧度的,這些科學家頭腦相當聰明。佛經上講的就是這樣的,虛空不是無際的,性海是無際的。所以佛在《楞嚴經》上用一個比喻說,把性比作虛空,把真如本性、性海比作虛空,把我們現在這個虛空比作雲彩。虛空多大?太虛空當中的一片雲彩而已。所以虛空的確不大。兩個人睡在一張床上,個人做個人的夢,個人有個人的虛空;醒來之後,虛空都沒有了。才知道,虛空不是真的。但是在《百法》裡面,有為法沒有列入虛空。什麽原因?虛空生滅的相不顯著,所以把虛空列在無為法裡頭。無為法有六種,六個無為法,但是六個無為法裡頭,只有一個「真如無為」那是真的,那是性海,那個是真的;其他五個無為法,生滅的現象不顯著,所以列到無為,是相似的無為,不是真正的無為,相似的無為。

  虛空什麽時候會沒有?覺悟就沒有了。你沒覺悟就有,覺悟了就沒有。覺悟,自己曉不曉得?曉得。哪一天起,你看到這個虛空統統是明亮的,你就覺悟了,虛空就沒有了。諸位要知道,虛空是黑暗的,在密宗裡面叫大黑天,那就是虛空,晦昧為空。覺悟之後,這個暗的現相沒有了,一片光明,那個虛空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境界,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的時候,虛空就沒有了,突破了。性是光明的,識是黑暗的;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虛空就沒有了,就突破虛空。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漚是水泡。虛空是什麽?虛空在性海裡頭是水泡而已。有漏微塵國,微塵是比喻多,就是世界,我們今天講的星球。無量無數的星球,這星球存在哪裡?都存在虛空當中,都沒離開虛空。皆依空所生,空是什麽?空是性海裡頭的一個水泡;迷失了自性,在自性裡頭變成這麽一個境界。有漏微塵國,就是前面講的,空晦暗中,結暗為色,這就變成有漏的微塵世界。漚滅空本無,這個水泡要是破了,滅掉了,虛空本來沒有,禪宗機鋒話裡頭,所謂是粉碎虛空。虛空能粉碎嗎?能,不是不能;因為虛空不是真實的,虛空是情識所變的,也是從心想生。虛空是假的,世界是假的,哪裡說三有是真的?三有是有情眾生,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這是講六道眾生。六道眾生這個身哪裡是真的?虛空世界都是假的,我們的身還會是真的嗎?佛在經上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給我們說破了。我們讀多了看多了,再讀《金剛經》上這一段經文,你體會得就更深。

  【三有,三界也。】

  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叫做三有,也叫做三界。

  【有漏】

  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漏的意思就是不健全、不是完好的。

  【明其必壞也】

  它存在的時間長短,我們今天講存在是講它的相續現相,它相續現相能夠支持多久?全在想像,一切法從心想生,全在眾生的想像。念頭轉了,境界就轉。這個想像,不會永恆不變;實在講,想像是剎那在變,但是變的幅度不大,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現相似乎是一個相同的相續相。其實所有一切現相都是剎那生滅,實實在在是了不可得。

  【一切學人,當常觀此理。】

  學人是指修學佛法的人,一切學佛的人,要常常觀照這個事實真相,要常常在日常生活當中體會這個道理。

  【虛空尚是晦昧昏擾擾相】

  這是佛在《楞嚴經》上講的。虛空是什麽?虛空就是晦昧昏擾擾相。通常用兩個字來說它,「無明」,無明就是晦昧昏擾擾相。

  【渺小如泡,何況世界】

  這個地方說它渺小,它要跟性海來比較,它就太小了,虛空就太小了,何況世界呢?虛空跟性海比,虛空像空中一片雲彩一樣,而世界是包括在虛空裡面,那麽世界不就更小了?

  【何況此身,何足道也。】

  我們身再跟世界比一比,太渺小,微不足道。這都是講的事實真相。

  【虛妄現有,考實則無。】

  眼前種種境界是虛妄現的假有,不是真有。虛妄是什麽?妄想。所有一切境界都是從妄想變現出來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妄想變現出來的。考實則無,你要是細心去考察一下,實實在在沒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從它的本質上說,它沒有,從它存在的時間來說,它幾乎是生滅同時。

  【因心造業,循業而現。】

  這兩句是說明它所以然。這個世界的假相,為什麽會有假相?假相是依據什麽而發生的?這兩句話回答得清楚,是因心造業;心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造業。循業而現,現的就是相,所有這一切相就是你業所變現出來的。業是因,相是果報,業因果報。但是諸位要曉得,業因果報的變現,它確確實實是現相,但是它所現的這個相是極其短暫,真的就像閃電一樣,一剎那它就沒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相好像存在,就是它剎那剎那的相續相,並不是這個相真的會存在一段時間,沒有這回事情,決定沒有!剛才講了,它相續的時間長短,完全看你因心造業的時間長短。所以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都是循業發現的。

  【壽夭好醜,因果難逃。】

  壽是長壽,夭是短命。這就說明,這兩個字是代表這個幻相、連續相,它連續時間的長短,時間長的我們叫它做壽,時間短的我們叫它做夭,你所看到都是一個相續相。「好醜」是講它現出來的相,「壽夭」是講它存在的時間。因心善,現出的相就善,三善道的相,四聖法界的相:聲聞、緣覺、佛、菩薩。因心不善,現的是六道的相、現的是三惡道的相,那就是丑。好醜就是講境界的善惡,都是自己造的,因果難逃。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回什麽事?實實在在講,就是因心造業循環無間剎那生滅相續現相,就這麽回事情。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一樣是實在的,沒有一樣是常住的,沒有!全是剎那生滅。

  【然五蘊本身,已了不可得。】

  五蘊是我們講的精神、物質那些因素,這是造成身心世界的條件,這些條件都是虛幻而不可得的。

  【何況假合之幻身】

  四大五蘊假合的我們這個身體,身體決定是虛幻。「其為似有」,好像是有,我們能夠見到,能夠接觸到,好像是存在,就跟夢境一樣,實實在在是「實無可知」,這是真的。

  【了不可得者,有即非有也。】

  你這樣才能真正見到事實真相。有即非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哪有這些事情?唯有業隨身。造業它沒有中斷,我們現前清醒的時候造業,造業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睡覺了,睡覺還在造業,沒有中斷,還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作夢的時候,你覺得你在那裡造作;你不作夢的時候,還在那裡造作,如果你不造作的話,你的身相就沒有了,還是在造作。所以這個造作永遠沒有間斷,因此這個色相,相就不滅。你造作的因心變,這個相它就會變,你變的幅度大,那個相變的幅度也大;念頭變的幅度小,這個相變的幅度也小。現相是果報,果報是隨著因心去變的,正因為事實如此,佛法裡頭才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菩薩曉得事實真相,他要想現好的相,他一定修善因;他不希望見到惡的相,所以他決定不起惡念。惡的念頭,一定感得不善的相;好的念頭,一定是感得美好的相,這一定的道理。誰做主宰?自己念頭在做主宰;決定不是外面來的,確確實實是自作自受。一定要認清楚「有即非有」,即使境界相現前也若無其事,可以受用,不可以執著,這就得自在了。

  【識心如幻】

  識心是妄心,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佛法裡面也說三心,這個三心跟《金剛經》上三心的意思不一樣,《金剛經》是講過去、現在、未來,講這個三心。佛法裡面一般講三心,是講心意識,「心」就是講阿賴耶識,「意」就是講末那識,「識」就是講第六識。六識、七識、八識,我們稱它作三心,叫心意識,這是所有一切現相變化的根源,它是能變,一切現相是所變。心意識是能變,它是幻,不是真心。

  【世界如泡(前面說過),此身如影。】

  夢是總比喻,夢是總喻,夢幻泡影。

  【身心世界,虛幻非實,一切有為法相可知矣。】

  有為法相不但包括世間一切法,出世間法也包括在其中。世出世,界限是在六道。六道裡面是世間法;超越六道,四聖法界叫出世間法;合起來,世出世間法就是十法界,十法界都不出這個範圍。所以一切有為法,包括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都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如露如電】

  這兩個字是比喻它存在的時間短暫,極其短暫。

  【所謂生命在呼吸間】

  這是我們要警覺的。人命無常,要有這個認知,這才是個覺悟的人。

  【當加緊用功,如救頭燃。】

  了解事實真相,才知道光陰之可貴。我們今天在世間,世間哪一樣東西最可貴?光陰可貴。迷的人把時光浪費掉了,那叫真可惜;覺悟的人,一分一秒都不空過,他要用功辦道。用什麽功?看破、放下,這叫真功夫。什麽叫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像這個經上所講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在眼裡,這是看破,一點都不迷,曉得所有一切境界無非是業因果報循環的剎那生滅相續而已。念念如是觀,知道所有現相是剎那生滅根本不存在,這叫看破。什麽叫放下?在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放下了。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了,這叫真看破、真放下,徹底看破、徹底放下,用這種功夫。這個功夫用的,你看不出來,你所看出來的是什麽?人家念佛,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這個用功你看出來了;在讀經,你看出來了;在拜佛,你看出來了。你看到的是有形的,那未必是真的,真功夫是一切明了、心無掛礙,那叫真功夫,這個功夫要念念無間。如果一念功夫失掉,你一念就迷了。迷的相是什麽?又分別、又執著,又搞牽掛,這就迷了。所以光陰寶貴,寶貴在這個地方,決定不容許一念迷惑顛倒,決定不容許一念又搞分別執著,這裡講「加緊用功,如救頭燃」是這個意思。

  【觀此六喻】

  這首偈子裡面講的這六個字。

  【雖是觀諸法空相】

  身心世界,了不可得,有即非有,經文表面上是在這一面,這一面是從事相上說,理事不二,性相一如,從這一面就能看透到另外一面,

  【即是觀如如之性】

  所以從相上你就見性了。

  【以性相本來融通】

  融是圓融,通是無礙的,正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故觀緣生,即可契入如如不動。】

  前面兩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講自性、性體、性德;不取於相是講功夫、修德。性修不二,性修一如,你在諸法空相裡面,當然就契入如如不動。剛才講了,你在一切法裡頭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就如如不動,就回歸到自性。這是古德常講的銷歸自性,銷歸自性是講的法法都銷歸自性。佛在這個經上為我們顯示,釋迦牟尼佛一開端,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穿衣銷歸自性,吃飯銷歸自性,走路銷歸自性,樣樣都銷歸自性,自性是什麽?如如不動。所謂如如不動,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樣銷歸自性。由此可知,銷歸自性就是在事上見到理,理事不二,就銷歸自性;在相上見到性,性相不二,就銷歸自性。

  【無為法性】

  這四個字是形容真如本性;一切萬事萬法的本體,它是無為法。所謂無為,沒有起滅,沒有生滅,沒有來去,所謂如如不動。

  【從觀有為法相如夢幻入手】

  這是教給我們修觀的方法。所謂修觀,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從哪個地方下手?《金剛經》這句偈非常好,教我們觀一切有為的法相,身心世界如夢幻泡影;虛空如泡,人身如影,都不是實在的。

  【便是兩邊不著,合乎中道。】

  兩邊是空有兩邊,有為的這一邊我們要修,修而不著相,就是無為。換句話說,認真努力斷惡修善而不著相,心地清凈若無其事,但是在事上還是認真努力的去斷惡修善,這就對了。這就是兩邊不著,這就是中道第一義諦。佛與大菩薩們的成就,就是這樣修成的。

  【三性、三無性,為法相宗之精要義。佛說法相,原為明此。若知此義,則於緣起性空,更能徹了。修持觀行,更易得力。】

  三性、三無性,底下這幾段再細說。性是性質,法相宗為我們分析,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外乎這三種性質。第一種「遍計所執性」,遍是普遍,計是計較,這是妄想執著所變現出來的。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是抽象的概念,決定沒有事實。可是這種抽象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你不能說沒有這個事,但是它確實無實,這是一類。如果在《百法》裡面講,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就是屬於遍計所執性。第二種「依他起性」,這是講所有一切的現相,現相是大乘法裡面常講的緣生之法,緣就是條件,「他」就是條件,是依許許多多條件而生起的,這一類就屬於依他起性。可見得,依他沒有自體,真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譬如,我們的身體是依他起的,四大五蘊集合現起這個身相;四大五蘊離開了,這個身相就沒有了,這個身沒有自體,是四大五蘊組合。「他」,就是我們今天講,種種條件湊合而有的。像這個房子,房屋是依他起的,這個我們更容易看得出來。這個房子里有鋼筋、木材、磚瓦、水泥,許許多多這些條件組合才成一個房子。這些材料堆在那邊,我們不叫房子;把它組合起來,那成了一個房子。這個房子是依他起的。所有一切的色相全是依他起的,所以叫緣起性空,它沒有自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第三種叫「圓成實性」,這是真的,圓是圓滿,成是成就,實是實在,不是假的。這是講什麽?這是講宇宙萬有的本體,是講我們的心性,心性才是圓成實。除了心性之外,不是依他起,就是遍計執,依他起、遍計執完全是假的。為什麽叫三無性?你要執著有這三個性,你又錯了,這是妄想。佛為了說法方便起見,建立這三個名詞,你要以為這三個名詞是真有的話,那你就又錯了,你又迷了。佛要把你這個妄想執著打掉,所以用三無性: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才叫你心地乾乾凈凈。這是法相宗的精要之一。

  佛說法相,目的就在此地,就是叫我們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法相說得很詳細、很繁瑣,它的好處就是樣樣都說得仔細,它的缺點就是太羅嗦,講得太多了,費的時間太長。《般若經》跟它恰恰相反,《般若》完全是抓綱領,一點都不羅嗦。若知此義,你對法相稍稍能夠通達明了一些,對於《般若》裡面講的緣起性空,你就會更清楚,更明白了。法相是細說,《般若經》是略說,但是內容旨趣完全相同。一個是不厭其煩的細講,一個是簡單明了的略說,這是對不同根性的人所用的善巧方便。上根之人聽佛一說,他就明了,不需要那麽麻煩、那麽解釋、那麽羅嗦。中下根的人,聽佛略說他不能夠了解,必須要細說。上根人聽了佛的細說,他更清楚。中下根人聽了佛的細說之後,然後再聽佛簡單扼要的來說,那在修持上更容易抓到綱領。這樣修持觀行,觀是修正我們看法、想法,行是修正我們做法、說法,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思想行為依照佛真實的教誨來修行,這樣就更容易得力了。底下三性、三無性,我們下一次再說,今天時間到了。


推薦閱讀:

師父說:念《金剛經》,修不壞身
【《凈土與大圓滿修法儀軌》之-金剛薩埵會供】
夢參長老:《金剛經》之無相布施
誰解阿闍黎之心--准提心脈(金剛頂)
陳式太極拳四大金剛中的兩人為什麼做膝蓋手術

TAG:金剛經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