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立國——梁武帝「三教圓融」學說對構建和諧社會影響深遠
目前全國三處三教合一的建築群是:貴州青龍洞古建築群,儒、釋、道三種宗教的寺廟群雄踞山腰,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大同渾源懸空寺,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寧夏中衛高廟,也是集儒、釋、道三教於一廟,共塑有各類神像174座,逼真精美之極,令人目不暇接。
「三教」,指的是儒、釋、道三家。佛教原來是流行於古印度的一種宗教,大約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開始傳入中國。東漢末年,戰亂頻仍,人民生活困苦,於是,佛教有了更廣泛的傳播。兩晉時,佛教日盛,因而發展到了儒佛之爭;後來又出現了道教和佛教之爭。
梁武帝蕭衍(464-549)是南朝梁代的開國皇帝,也是一位博學多通的大學者。他對儒學、道學、佛學乃至史學、文學等,都頗有研究。多才多藝,文武全能,史稱:「六藝備閑,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並悉稱善。」梁武帝博覽群書,勤於著述,將老子、釋迦牟尼、孔子,這些名震天下的三大聖人的思想,融匯貫通,形成一體。他認為三教各有不同的主張,儒家:積極的入世思想,教人向上,注重禮儀,教人怎樣做人做事,治理國家,報效君主!佛家:教人向善,讓人注重生活中積累善行,善念,給人們來生去往極樂世界的期盼。道家:代表是老子思想,以清靜無為作為主要思想,教人在清靜中享受生命,體味生活。
梁武帝蕭衍不僅自己對佛教信之仰之,還下令好友陶弘景也信佛。皇帝的聖命難違,陶弘景開始大量地研讀佛經,逐漸接受了佛教。梁武帝蕭衍這一強人所難之舉,竟成就了一樁偉大的創舉—— 蕭衍和陶弘景一起在理論上奠定了儒、釋、道「三教圓融」的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追求真善美為目標的,而「善」是其最重要的「中華魂」特質和核心價值。《大學》所言「止於至善」,說明「善」乃儒家最高的道德理想;而道家雖以探索宇宙本源之道為哲學旨趣,但其最終落腳點仍然在人道上,在思考社會與人生的本質時,道家同樣是求善的,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梁武帝在理解消化佛教思想、融會中外文化方面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終於使佛教登上中國思想文化的舞台,在與中國固有文化相結合的同時,也進一步推進發展了佛教的中國化,讓我們看到中國文化、中華民族對佛教的包容。中國佛學精神是印度佛學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融合的產物,中國佛學精神是在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自覺修道、行善」 的「善德文化」。
梁武帝認為,儒、釋、道三教各有妙用而不能偏廢。三教的旨趣雖然各不相同,但三教卻有一個共同點,即所謂「三教雖殊,同歸於善」。即都要求人們安於現狀。這說明,三教合而為一,對鞏固封建統治會有更多的好處,也是他追求和平安定的社會理想的一種反映。基於這個原因,梁武帝把三教的始祖孔子、老子、釋迦牟尼總稱為「三聖」,在東嶽廟裡設「三老殿」,供奉老子、釋迦牟尼、孔子三大聖人。力圖調和三教之間的矛盾衝突,強調三教之間可以交相輝映。
「三教圓融」 的學說思想,是儒、釋、道矛盾鬥爭的產物,也是梁武帝佛教學說的一個創造;他灌輸給人們心善、忠孝、成仙、來世、因果、好人好報等勸人向善的思想。而梁武帝蕭衍更是利用手中的頂峰權力推動了三教圓融,使皇家與士族、廣大民眾逐漸接受,在社會上推而廣之。
梁武帝宣揚,儒、道之所以低於佛,是因為儒、道只能求世間的善;佛之所以高於儒、道,是因為能使人成為出世的聖人。梁武帝以佛為主,把三者結合起來,在理論上互相貫通,在實踐上互相補充,即既用儒、道的道理教人在世間行善,又用佛教教義勸人出世成佛。如此「三教圓融」,梁武帝蕭衍經歷四十八年的勵精圖治,完全形成了儒釋道圓融一體的中華文化合流的立國思想。
梁武帝蕭衍文化立國是萬年大計。蕭衍雖是軍功起家,卻是文化立國的明君。他在位期間,致力於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的同時,由於他自己學術造詣極高,自我修行到位,無論是在宗教界,還是在思想界,都採取了開放的政策。於是,一個繁榮景象在南中國出現了:在儒釋道「三教圓融」學說思想勸人為善的引導下,社會和諧,國強民富,碩果累累:文學上,劉勰的《文心雕龍》、鍾榮的《詩品》、蕭統的《文選》等這些耀眼的文學明珠產生了;科學上,陶弘景的煉丹術,祖沖之的圓周率,天文上的大明曆出現了;音樂上,梁武帝「自為之詞三曲,又令沈約為三曲,以被弦管。帝既敬佛法,又制《善哉》、《大樂》、《大歡》、《天道》、《仙道》、《神王》、《龍王》、《滅過惡》、《除愛水》、《斷苦輪》等十篇,名為正樂,皆連佛法。」(《隋書 音樂志上》)梵樂在江南的發展成為當今我國民樂的母汁之一,清心文雅,據稱是南音的源泉。
梁武帝三教圓融的和諧思想與西方宗教帶有屠殺與血腥,形成鮮明的對比。不僅使中國歷史上的宗教替代顯得溫和,也體現了我們民族仁愛、和為貴的博大胸懷等民族特性。
南朝是繼東晉之後,由漢族在南方建立起來的皇朝,使華夏文明得以延續和發展,並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蕭衍和陶弘景的歷史功績,載入了中國宗教史冊。由於他們的大力提倡,儒釋道三教亦分亦合,三教圓融,晚唐詩人杜牧《江南春》曰: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這一龐大的數字,並非出於詩人的誇張。據史書記載,梁武帝時建康(南京)的寺廟數量甚至超過了500座,反映了南朝時期佛教盛行,其寺廟規模宏大,金碧輝煌。梁武帝也經常到寺里說法講經,聽眾逾萬,並曾先後四次捨身為僧,穿上僧衣,在寺中過起僧人生活,人稱為「皇帝菩薩」。梁武帝宣揚「三教圓融」學說,對繁榮全國的宗教文化事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梁武帝三教圓融文化立國的「圓融」「和諧」精髓,對今天我們匯聚正能量,構築和諧社會,共圓」中國夢』,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圖片來源:網路)
推薦閱讀:
※阿莫西林的結構特點對其口服製劑有效性的影響
※小心!這些地方瞎折騰會影響氣囊的彈出【圖】
※祖墳風水對子孫後代是否有影響
※瑜伽變愚伽,這些瑜伽練習的錯誤,將會影響你的健康!
※新婚姻法影響八大婚戀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