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婚戀 3-2 郭沫若的婚戀(4)郭沫若故鄉行

名 人 婚 戀 王先金 編著 3-2 郭沫若的婚戀 (4) 郭沫若故鄉行  1938年底,郭沫若和於立群來到了陪都重慶。重慶離郭沫若的故鄉樂山近了,他已有二十多年未回過家鄉了。歲月悠悠,他日夜思念的母親已於1932年去世,郭沫若未能和母親再見上一面,每當他想起這件事時,總覺得自己是個「不肖之子」,有負於母親養育之恩。  郭沫若東渡日本留學後,他的第一夫人張瓊華作為郭家的兒媳孝敬公婆,二十多年如一日。郭母生前知道郭沫若又在日本娶了一個妻子,擔心瓊華兒媳將來無依無靠,所以臨終時特地指著張瓊華,用微弱的聲音對丈夫郭朝沛說:「他日八兒歸來,必善視吾張氏媳,毋令失所。」 郭沫若(左2) 於立群(左3)  現在,戰爭把郭沫若又逼回了重慶,逼到了故鄉的門口。郭沫若動了返鄉的念頭。1939年3月初,他回到已經離別了二十六年的沙灣老家。此時,郭沫若的父親已是八十六歲的高齡,卧病在床,神志迷糊不清。郭沫若回到家中,立即走到老人的病榻前,跪在地上顫著聲音叫道:「爸爸,爸爸……」  老人環視了一下四周,目光停留在張華瓊的身上。他轉過臉來,用微弱得幾乎聽不清的聲音對女兒麟貞說:「八兒回來了,八女子就好過了。」  八女子指張瓊華。麟貞四姐告訴郭沫若說:「這麼多年,八弟媳承擔了大部分家務。父親病倒以後,好幾年了,都是她和兄嫂弟媳輪流侍候,天天喂葯喂飯,扶上攙下,沒得半句怨言。真是難為她了!」  聽了父親和四姐的話,郭沫若心中對張瓊華頓時肅然起敬起來。雖然她不是他所愛的女人,但她是他應該尊敬的、應該報答的女人。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焉得無義?郭沫若在一一拜過父兄長輩後,也要對張瓊華行大禮跪拜。張瓊華臉孔通紅趕忙把他制止了:「這咋個要得嘛!要不得!」  郭沫若見張瓊華執意不允,也就不再堅持了,改為長輯到地。「心意嘛,總要盡到才是……」  郭父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全家人也都十分高興。  張瓊華年近五十了,紅顏早已消褪,白髮早已叢生。但她似乎並沒有為青春在無謂而又無望的等待中白白地耗盡而悔恨,相反,郭沫若的區區一躬使她感到了極大的滿足,好像這就是對她空守閨房、恪守婦道的報償。  郭沫若在家中住了幾天。他看到自己的一幀照片端端正正地掛在牆上;他看到當年和張瓊華結婚時用過的傢具,一件一件都擦拭得乾乾淨淨,光亮如新;他看到過去居家時讀過的書籍、用過的文具、寫的作業本和手稿、畢業證書以及陸續寄來家信……都保存得整整齊齊,完好無損。在這一切的上面,他看到了張瓊華的那一顆善良忠厚的心,從而深深感到是自己「誤了人」。  為了向張瓊華表示感謝,郭沫若給她題了兩首詩,短跋中特地寫上「書付瓊華」四個字。並逗趣說:「你如果往後沒有錢用,可以拿它去賣幾個大洋。」  「啊呀呀,」張瓊華驚愕了,「這咋個賣得嘛!就是餓死了,我也不得賣它!」郭沫若的任何一件東西,對她來說,仍視為聖物。因為這是「夫君」的東西。不管郭沫若對她如何,張瓊華始終把郭沫若看作是自己的夫君。對之忠貞不二。 郭沫若求籤雞鳴寺1946年6月20日,郭沫若身著白綢大褂,搖著摺扇來到了南京玄武湖畔的雞鳴寺。觀賞了一會兒湖光山色,他踱入正殿,徑直走到簽筒前,求了一簽。簽為第35簽,上中,內云:「衣冠重整舊家風,道是無功卻有功;掃除當前荊棘礙,三人共議事和同。」解曰:「家宅人口,全賴人功。求名遲遲,病保無凶;婚姻中變,媒妁相從。田蠶大熟,謀望未通。」郭沫若是何等聰敏之人,當然明白簽文中的含義。據說在場的記者聽到郭沫若連說了幾句「沒意思」。第二天,南京、上海各家報紙相繼刊登了這條消息。其中,《文匯報》以「為和平著急,郭沫若求籤」為題,發表了專訪。眾人均奇怪簽語之妙,竟如此切合時事,難道冥冥之中有天意?「衣冠重整舊家風」,是指抗日戰爭勝利;「道是無功卻有功」,是講郭沫若對抗戰的貢獻;「掃卻當途荊棘礙,三人共議事和同」,則指正在進行的國共談判,「三人」即美國代表馬歇爾、國民黨代表徐永昌、中共代表周恩來。事後又有人說,這段簽文還有一層含義,可能是講郭沫若的個人生活:郭沫若在1939年與才女於立群結為伉儷,周恩來是主婚人。這是郭沫若的第三次婚姻,而且郭沫若的三位妻子互有往來,共同養育著郭沫若的許多子女。或許正因為如此,郭沫若才連稱「沒意思」。 於立群突然「怠工」  郭沫若逃離日本回國後,日本政府派兵將安娜和長子和夫拘捕起來,毒刑拷打。四個幼小子女在鄉,也常遭到無賴的襲擊。  郭沫若歸國四個月後,接到了一位日本友人的信,知道了這些情況,他心如刀割,當即寫下了七律一首:    相隔僅差三日路,居然渾似萬重天。    憐鄉無辜遭鞭笞,愧我違情絕救援。    雖得一身離虎室,奈何六口委麗洲。    兩全家難事雖理,此恨將教萬世綿!  之後,中日兩國交戰,使郭沫若與安娜長期處於隔絕狀態,郭沫若雖全身投入了與敵人的鬥爭,但他並沒有忘記安娜。 1941年1月16日郭沫若五十誕辰,周恩來倡議為郭沫若祝壽並紀念他創作生涯25周年,在重慶開展了大規模的慶祝活動。慶祝活動中的一項是舉辦了一個展覽會,郭沫若自己提供了很多資料,其中有手稿、書法、各種版本的作品以及好些大幅照片。當他把一幀他在日本與安娜及幾個孩子合影的大幅照片交給辦展覽的人時,郭沫若捧著照片凝視良久,他的表情很嚴肅,他的眼眶裡不覺潤濕了。  郭沫若回國不久,就和於立群同居了。在那些年月中,於立群終日操持家務,對郭沫若和子女的關懷也確無微不致。在1943年的一天,她卻突然「怠工」了,一個人躺在藤椅上看小說。  那時他們住在重慶郊外金剛坡下全家院子里,那裡同時又是郭沫若領導的文化工作委員會的駐鄉辦事處。這天,郭沫若對於立群說話,她一句也不答理,一個幼小的孩子在周圍哭鬧,她好像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郭沫若像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沒有辦法,只好傳話把杜國癢和馮乃超兩位請來。  這兩位老戰友把於立群視為小妹妹,原先於立群總是有說有笑,可是這一天,他們向於立群問長問短,想問出個究竟,她除了淡淡一笑外,依然看她的書。看來,書生們是捉摸不住女人的心理的,馮乃超於是把女作家白薇找來了。白薇也是文化工作委員會的工作人員,馮乃超想,女同志之間淡心也許更適宜一點,不料這一著也失靈。  白薇問:「立群,你是不是身體那裡不舒服?」  於立群搖搖頭,也不說話。白薇再問她時,她就什麼表示也沒有了。白薇不知如何是好,只好進了郭沫若的書房覆命。畢竟女人心細,她忽然發現郭沫若的寫字檯上似多了一件什麼,走近一看是一張照片。這人好面熟,白薇是見過安娜的,她心中明白謎底已經揭曉。但她一向尊敬郭沫若,感到這樣的事由後輩指出來不好,於是她又找了杜國癢來。  杜國癢走進郭沫若的書房,指指桌上的照片,郭沫若一時還沒有理會過來,他耳背,杜國癢又不便高聲說,就用另一隻手又指指那張照片。郭沫若這時才明白,他笑著說:「這是上午理書,從箱底找到的。」沒想到惹起了這場風波,他無可奈何地把照片又放入箱底。  郭沫若對友人或部屬求他寫字,一般都有求必應,欣然命筆。但有一次,有人請他題寫「別婦拋離斷藕絲!」一詩時,卻面有難色。在旁的馮乃超把那人拉到了旁邊,悄悄地說:「不要觸動郭老心頭的痛處吧!」  郭沫若回國後創作的詩,不論新詩還是舊體詩,凡重要的他都親自編入了戰聲集、蜩螗集、潮汐集等詩集里,而上面提到的那「愧我違情絕救援」應該是一首重要的詩,但郭沫若卻沒有收入進去。  1948年11月郭沫若由香港進入解放區到了北京,於立群是後一步離港的。在那段時間裡,住在大連的安娜夫人來到了北京與郭沫若見面,女兒淑子也伴同父親住了幾天。但當於立群到北京後,情況就完全變了。周恩來耐心做於立群的工作,也做不通。安娜只有重返大連居住。  後來,郭沫若與安娜通信,都只有經過第三者收轉。1977年,郭沫若去世的前一年,安娜寫信給郭沫若,說兩人都已屆耄耋之年,希望無論如何見一次面。經熱心人的安排,避開了於立群,這兩位在年輕時曾如此熾烈地熱戀過,而後又長期分隔的兩位老人終於見面了。  幸有這一次見面,否則,郭沫若將抱恨終生,安娜自然更加要唏噓嘆息,難以自己了。  有人說,如果於立群也能和許廣平那樣處理與魯迅因歷史而造成的婚姻家庭問題,那麼郭沫若後半生一定會心情舒暢得多,不致因日益增長的內疚沉重地壓在自己的心頭。而兩位夫人的生活也必定會更為愉快一些。 書壇精英 文革受摧殘 於立群生性文雅、嫻靜,好讀書、寫字。她從小受家庭的熏陶愛好書法。她的祖父是寫顏體的,母親也是寫顏體的,她自幼即學來了懸肘寫顏體的硬本領。她寫的正宗顏體字行書遒勁、鬱勃,令郭沫若這位大書法家都由衷地讚嘆不已。 於立群書法以顏體和隸書最為拿手,郭沫若則擅長行書;她善於寫大字,而郭沫若的字則偏小。他們夫妻倆能將自己的字巧妙地安排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幅別開生 面的書法藝術。 最令人驚嘆的是於立群的榜書(即握大筆寫大字)。有一回,胡潔青(老舍夫人)到於立群家,正好撞見她在創作她的書法藝術品。每個字足有一張老式八仙桌那麼大,一個字佔一整張紙。於立群豪情滿懷地說:「她要用這種大字書寫一整套毛主席詩詞,作為送給毛主席的禮物。」 毛澤東主席本人是個大書法家,而且對歷代各種碑帖頗有研究,甚為精通。當他收到於立群這件大作品後非常高興,立刻親筆回了於立群一封熱情洋溢的答謝信,誇獎於立群的字寫得好。 郭沫若和於立群的子女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郭沫若就受到猛烈的攻擊,在北京大學一間專門開闢出來的房子里,貼滿了打倒郭沫若的大字報。毛澤東親自下令對郭沫若加以保護,但由於林彪、江青一夥干擾的阻撓,郭沫若自己和於立群的處境還是愈來愈糟了。郭沫若和於立群共生有六個子女:漢英、庶英(女)、世英、民英、平英(女)、建英。1968年4月19日,於立群的愛子郭世英被所在的北京農業大學一伙人非法綁架了。 「文革」以來,於立群早已在1967年失去了一個兒子郭民英。 1968年4月20日,於立群和郭沫若一家想方設法去了解世英被綁架關押的真相。但萬萬沒有想到,22日晨,郭世英已被迫害含冤跳樓而死了。 本來就患有心臟病、神經衰弱症的於立群悲傷得撕心裂肺,大罵不絕,她的精神受到了極度的刺傷,她的心碎了。 1974年1月25日,郭沫若被「四人幫」主持的、有一萬八千人參加的所謂「批林批孔」大會叫到會場上,當著周恩來的面,幾次三番被點名批判、罰站起來。 「四人幫」的圍攻,使已83歲、疾病纏身的郭沫若病情驟然惡化,當晚就抬到醫院搶救,身體一蹶不振,衰老得不像樣子。那一年,郭沫若連續發病住院七次,幾乎一命嗚呼。而於立群本人也病倒住了醫院。1978年6月,郭沫若逝世後,於立群為紀念郭沫若,特意編選了一本郭沫若解放後所作詩的選集《東風第一枝》。她決心盡已所能,著手整理郭沫若的文稿。1978年10月,政府為了紀念郭沫若,決定成立「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由周揚任主任,於立群等25人任委員。正當她為出版《沫若文集》勤勉地工作著的時候,1979年2月25日,於立群的心臟突然停止了跳動。 郭沫若和子女參閱資料    參見桑逢康:《郭沫若和他的三位夫人》    載《作家文摘》1994年12月16日(第103期) (1994.12.24)    參見胡啟明編《名人軼事錄》 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1995.02.21) 參見《作家文摘》2004.10.12 《郭沫若與於立忱姐妹的情感故事》 原載《文史春秋》2004年第9期 黃子云/文 (2004.10.15) 參見《作家文摘》1994.12.2 《郭沫若和他的三位夫人》桑逢康/文 (1996.12.16) 參見《作家文摘》1994.10.14、12.30 《郭沫若和他的三位夫人》桑逢康/文 (1997.01.11) 參見《文摘旬刊》1997.7.18 《郭沫若與於立群姐妹》 原載《現代青年》1997.6 (1998.03.31) 參見《文摘旬刊》2000.3.10 《少年郭沫若緣何雙耳失聰》 原載《周末》2000.2.18 (2000.03.16) 參見《作家文摘》2001.6.5 《郭沫若詩集〈瓶〉與一位杭州女性王 映霞訪談錄》 原載《檔案與史學》2001年第2期 沈飛德/文 (2001.07.29) 參見《文摘旬刊》2001.10.5 《郭沫若的賢內助書法家於立群》 原載《文史春秋》2001.5 群 忠/文 (2001.11.29) 參見《作家文摘》2003.1.31 《郭沫若的第一次婚禮》 原載《百年婚戀》趙 麗等編著 遼寧人民出版社2002.10出版 (2003.02.04) 參見《文摘旬刊》2001.10.5 《郭沫若的賢內助書法家於立群》 原載《文史春秋》2001.5 群 忠/文 (2001.11.29) 參見《文摘周刊》2005.9.13 《蔣介石解除對郭沫若的通緝令內幕》 原載《人民政協報》柯雲 育欣/文 (2005.09.14) 參見《作家文摘》2005.11.29 《郭沫若的兩次婚外情愫》 原載《郭沫若人格》桑逢康/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3出版(2005.12.8) 摘錄《文摘旬刊》2008.8.29《郭沫若求籤雞鳴寺》原載《周末》2008.8.14 (2008.09.10)摘錄《作家文摘》2008.10.24《郭安娜:在又恨又愛中維護丈夫的聲譽》原載《檔案春秋》2008年第8-10期 吳月麗/文 (2008.11.08)《郭沫若之子郭博:往事何須再提》BESTBABY/文 《作家文摘》2009.8.14 原載《新階層》2009.4 (2009.08.28) (註:《名人婚戀》最新電子版本約有80萬字,有精美圖片340幅,有需要的網友,可與我聯繫。聯繫信箱:WXJENG@163.COM )
推薦閱讀:

故鄉 - 散文吧
蒼穹月明夜 遙寄故鄉情
故鄉再無春夏秋 一
人在異鄉,心在故鄉。因為故鄉,才去異鄉。
又回故鄉!

TAG:婚戀 | 名人 | 郭沫若 | 故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