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族大融合作出巨大貢獻的奇女子
為民族大融合作出巨大貢獻的奇女子
自西晉滅亡,五胡亂華起,我國歷史出現了諸國林立,空前混亂的渾沌局面。從公元317年僥倖逃到南方,建立東晉王朝的司馬睿算起,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滅陳統一南北為止,在這272年之間。中國出現了南北兩個風俗各異,語言不同,完全對立的王朝。如果不是由於鮮卑人建立並已統一中國北方的北魏王朝努力推行漢化,為南北兩個王朝重新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許中國就會從此分裂成胡漢兩個國家,不可能再統一了。這個力促鮮卑人漢化,進行民族大融合的歷史功績,當歸功於北魏奇女子-馮太后和她的孫子孝文帝拓跋宏(後改稱元宏)了。
文成文明太皇太后馮氏,漢族,原籍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人。她的祖父馮弘是接替其兄馮跋的北燕第二任國君,太興二年(公元432年),北魏太武帝趁北燕時局混亂,興兵滅燕。馮氏的父親馮朗降魏,後因功授秦、雍二州刺史,,封西郡公。馮朗在燕時,娶樂浪(今朝鮮平壤市)王氏女為妻,生有一男一女。歸魏後,王氏在長安又生一女,此女便是後來的文成皇后馮氏。
後馮朗因案件牽連被殺,年幼的馮氏也被官府籍沒入宮。幸虧馮氏有個姑母在北燕滅亡之前,被馮弘以「謝罪」為名,送入北魏宮廷,後被北魏太武帝立為左昭儀。馮氏籍沒入宮後,由「雅有母德」並熟悉儒家經典的姑母馮昭儀撫養教導,因此受到了很好的儒家文化的熏陶。
承平元年(公元452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即位。剛滿十四歲的馮氏,憑相貌和才華被文成帝選為貴人。文成帝僅年長馮氏一歲,彼此趣味相投,太安二年(公元456年),馮氏被立為北魏皇后。相親相愛的日子僅過了幾年,和平六年(公元465年)五月,二十六歲的文成帝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皇宮因病去世。按北魏舊制「因有大喪,三日後,御服器物,一以燒焚。」當按制百官及後宮舉行哭臨焚燒儀式時,馮皇后悲慟異常,突然哭泣哀號著投身烈火以殉情,幸被左右及時救起,良久方蘇醒。正是馮皇后的千古一跳,顯示出了她的勇氣和剛毅,被人稱為奇女子。
文成帝死後,由十二歲的皇太子拓跋弘繼承皇位,是為北魏獻文帝。二十五歲的文成皇后馮氏被尊為皇太后。在夫死子幼的情況下,當權臣乙渾企圖發動政變,奪取皇位時,馮太后剛毅果敢,當機立斷,一舉剷除了乙渾集團,並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聽政,很快穩定了北魏政局,初步顯露出她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才能。
就在北魏政權日趨鞏固的時候,馮太后於皇興元年(公元467年)八月決定罷聽政事,將朝政交還給獻文帝。原來獻文帝的李夫人生了一個又白又胖取名拓跋宏的皇子。馮太后決定躬親撫養皇孫。其實,獻文帝並不是馮太后的親生兒子。因為北魏繼承了漢武帝「立子殺母」的訓誡,為了防止后妃外戚專權,凡立太子,必殺其母。因此在太安二年(公元456年)拓跋弘被立為皇太子時,其母李貴人則依制賜死,拓跋弘一直由常太后撫養。故馮太后與獻文帝這對名義上的母子,其實關係並不融洽。獻文帝執政後,處處與馮太后對著干,這對於一個有抱負的女政治家來說,是難以容忍的。因此,在皇興五年(公元471年)八月二十日,獻文帝迫於馮太后的壓力,將皇位禪讓給了剛滿五歲的皇太子拓跋宏,這便是北魏的第六代皇帝,史稱孝文帝。而十八周歲的獻文帝,則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資治通鑒》說獻文帝禪位的原因是:「好黃老,浮屠之學,每引朝士及沙門共談玄理,薄雅富貴,常有遺世之心。」其實,這一切都是宮闈內部鬥爭所至,並非獻文帝想「遺世」。因為孝文帝年幼,不到三十歲的馮太后,不但成了太皇太后,並再次臨朝稱制,亦再次被人稱奇。
但是,獻文帝雖然成了太上皇,卻無「遺世之心」,凡「國之大事,咸以聞」。不僅屢屢下詔,直接處理國家大事,還親率軍隊南征北討。特別是延興五年(公元475年)十月,他在平城北郊搞了一次盛大的閱兵,以顯示自己的威望。這讓馮太后感到了巨大的威脅。
延興六年六月,馮太后利用掌握的京師軍隊,發動了一場宮廷奪權之變。六月甲子,馮太后下令全城戒嚴,六月辛末,太上皇終於喪命。「是時,獻文不悟,至六月暴崩,實有鴆毒之禍焉。」(見《魏書》)獻文帝之死,是統治集團上層爭奪政權的生死較量,談不上誰是誰非,但就對北魏日後所作的貢獻來說,顯然馮太后比獻文帝更有作為。事實證明,正是由於馮太后第二次臨朝稱制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加速了北魏社會的發展,並為後來孝文帝進一步推行漢化政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三十四歲的馮太后重新執政後,十一歲的小皇帝拓跋宏倒是很聽話,「以文明(馮太后)攝事,優遊恭之,玄覽獨得,著自不言。」(見《魏書》),很配合馮太后在太和年間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首先馮太后對官員實行俸祿制,一改以往北魏官員靠貪污掠奪獲取財物的野蠻風氣,為鮮卑政權由野蠻向文明轉變,創造了先決條件。其次實行均田制,原來在鮮卑貴族的統治下,漢族農民大都是農奴,農業發展不起來,馮太后推行均田制以後,喪失土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農業迅速發展起來,並趕上了南方王朝。她還取消禁令,准許工商業者自謀職業,促進了商業的發展,給胡人政權的漢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三,推行大臣李沖提出的「三長制」。原來北魏只是擴大了的部落,只有軍隊組織,缺少地方組織,「三長制」即五家立鄰長,五鄰立里長,五里立黨長。「太和十年二月甲戍,初立黨里鄰三長,定民戶籍。」從而強化了地方組織,使均田制更加嚴密,保障了國家的租調來源,改變了游牧民族的宗主督護制。
在實行「班祿、均田、三長」這三項制度改革的同時,馮太后最大的貢獻在於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她重視教育,崇孔尊儒,在京師原有國學的基礎上,又在各地設立鄉學,選取「博關經典,世履忠清,堪為人師者」充任博士,助教,廣泛傳播儒家經典,視漢族儒家文化為正宗,恢復禮樂,並在長安為孔子立文定王廟,為日後推行漢化培養了大批人才。
在馮太后執政期間,她整飭吏治,重視人才,虛心納諫,寬刑簡政,使得人民生活比較安定,成為北魏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
為了使孝文帝早日成長起來,馮太后從各方面對孝文帝進行了精心培養。她從小就讓孝文帝認真學習歷代帝王的治國之道,接受漢族傳統的經典文化教育。使得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儒家文化在孝文帝的腦海里深深紮下了根。馮太后又親作《勸戒歌》三百餘章,告誡孝文帝處處事事以儒家的倫理道德規範自己的行為。到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馮太后再作《皇誥》十八篇,詳細講解治國牧民的道理,大臣李沖為之作注。《皇誥》在社會上廣為流傳,自然也對孝文帝產生了重大影響。從太和五年開始,馮太后讓孝文帝逐漸參與一些國家大政,如「班祿制」、「均田制」、「三長制」等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孝文帝始終是積極的支持者和參與者。「時諸官通議,稱善者眾,高祖(孝文帝)從之,於是遣使者行其事。」(見《魏書》)由是,孝文帝對他這位漢族祖母產生了由衷敬仰之情。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冬至,孝文帝親率百官為四十八歲的馮太后上壽,他「親舞於太后前,群臣皆舞」,場面非常熱烈。大臣稱讚道:「大夫行孝,行合一家;諸侯行孝,聲著一國;天子行孝,德被四海。」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孝文帝親政後,為推行馮太后的儒家教化而進行的一系列重大的漢化改革。譬如,從平城遷都洛陽,融入中原文化;禁穿胡服,改穿漢服;「斷諸北語,一從正音」(正音即漢語);取消胡姓,改為漢姓,皇室一律改拓跋為元姓,孝文帝改稱元宏;鼓勵胡漢通婚,消除胡漢界線;依漢制改革度量衡以及官制、法律、禮儀、典章全部漢化。幸虧當時北方已由北魏統一,因此在馮太后和孝文帝兩代人的堅決推動下,全面改革,全盤漢化的使命終於得以完成。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九月,對中華民族大融合作出重大貢獻的奇女子-文明馮太后因病在平城去世,卒年四十九歲。
三十年以後,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以後又蟬變為北齊、北周;等到隋文帝統一天下的時候,許多胡人已經完全融入到這個以推崇中華文化為正統的帝國中了。馮太后和孝文帝的心愿終於實現了。歷史應該記住這奇女子祖孫兩代人,為中華民族的大融合立下的不朽功勛。
(全文完)
請點開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您喜歡的:
一. 老婆原是一片天(家庭親情共七篇)
二. 嵇康與兒子的殊途同歸(隨感雜談一共七十七篇)
三. 天下第一美男子的悲催結局(隨感雜談二共七十七篇)
四. 史上最荒唐最離譜的艷遇(隨感雜談三共六十八篇)
五. 司馬衷為何會成為「白痴」皇帝(隨感雜談四共六十八篇)
六. 廣西漫遊記(旅行圖文共十六篇)
七. 京冀津之行(旅行圖文共十三篇)
八. 初夏鄂贛游(旅行圖文共十八篇)
九. 金秋北疆行(旅行圖文共二十三篇)
十. 貴州風情錄(旅行圖文共十五篇)
十一.新西行漫記(旅行圖文共二十篇)
十二.尋找消失的徽州(旅行圖文共十一篇)
十三.走進西藏(旅行圖文共八篇)
十四.滇西旅行散記(旅行圖文共十三篇)
十五.家鄉尋蹤(圖說家鄉共十二篇)
十六.影像深圳(圖說深圳共二十九篇)
十七.文革二三事(往事記憶共十一篇)
推薦閱讀:
※被漢朝打敗的匈奴人(Xiongnu)和入侵西方的匈人(Huns)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請問韓國人怎樣看待他們的民族服飾和明朝服飾極為相似這個事實?
※「港獨」即港毒!」香港民族黨」鬧劇給香港什麼警示?
※一個不敢直面文化「癰疽」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
※丹麥人歧視瑞典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