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計較得少
06-09
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 本文是根據《生氣不如爭氣》之秘密二摘錄整理而成,能與沒讀過該書的朋友共享,深感榮幸,很感激《生氣不如爭氣》的作者提供好的素材。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讓自己快樂起來,不要成天去計較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否則最終傷害的只是你自己。 人生需要愛更需要快樂,但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人一生要遇到很多不順的事,如果你遇事斤斤計較不能坦然面對,或抱怨或生氣,最終受傷害的只有你自己。莫生氣,不要計較太多,知足常樂。容易滿足的人,才會更加快樂、幸福。 一、別太計較名利 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 諸葛亮廬中門聯: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此聯出自《三國演義》第37回《二顧草廬》中。劉、關、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亮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 「名利」是人生活在世界上,無論貧窮富貴,窮達逆順,都免不了與名利打交道。《清代皇帝秘史》記載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江蘇鎮江的金寺,看到山腳下大江東去,百舸急流,不禁興緻大發,隨口問一個老和尚:「你在這裡住了幾十年,可知道每天來來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道:「我只看到兩隻船。一隻為名,一隻為利。」一語道破天機。 名利這個話題,自古以來就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有的人默默無聞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像老黃牛一樣耕耘著,視名利淡如水,看事業重如山;而有的人,名利思想嚴重,得到了,得意洋洋,得不到,便心灰意冷;有的人為了名利甚至不擇手段,讓人鄙視。誠然,名和利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係,對名利適度的追求,既無妨礙,也是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可是,過分地去追求名和利,則是不可取的,也是十分錯誤的。過度的功名利祿思想,將會使你產生脫離實際、不安於現狀的急躁情緒,只會影響你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人一直讚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 古云:「不為物累,高風亮節。」一個人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就會讓物質慾望、本能需求恣意膨脹;只有視個人名利淡如水的人,才能對「名」和「利」不存非分之想。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了一首「好了歌」,歌詞是: 世上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上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錢忘不了!終期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從歌詞中我們可以看出曹雪芹視富貴名利如浮雲的淡然心態。曹雪芹本也出身富貴之家,難能可貴的是,他沒被名利富貴蒙住心扉而成為紈絝子弟。或許正是如此,才使曹雪芹家道中落後仍能奮起自立,在窮困潦倒的日子裡創作出不朽巨著《紅樓夢》,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一代大文豪。在我國歷史上視名利淡如水的聖賢之士很多。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皇帝賜他御醫之封,給他優厚待遇,但他甘願輾轉民間,為黎民百姓治病。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有一次,郡里的督郵令他執官場禮想見,陶淵明拂袖而去,辭官不做,回鄉躬耕,視官職如糞土。淡泊名利是一種境界,而追求名利則是一種貪慾。當今社會真正淡泊名利的很少,追逐名利的很多。淡泊名利是人生所為的一種態度,是人生的一種哲學。淡泊名利,就是要超脫世俗的誘惑與困擾,實實在在地對待一切事物,豁達客觀地看待一切生活。居里夫人在發現鐳之後,世界各地紛紛來信希望了解提煉的方法。居里先生平靜地說:「我們必須在兩種決定中選擇一種。一種是毫無保留地說明我們的研究成果,包括提煉方法在內。」居里夫人作了一個贊成的手勢說:「是,當然如此。」居里先生繼續說:「第二個選擇是我們以鐳的所有者和發明者自居,但是我們必須先取得提煉鈾瀝青礦技術的專利執照,並且確定我們在世界各地造鐳業上應有的權利。」取得專利代表著他們能因此獲得巨額的金錢、舒適的生活,還可以傳給子女一大筆遺產。但是居里夫人聽後卻堅定地說:「我們不能這麼做。如果這樣子做,就違背了我們原來從事科學研究的初衷。」她輕而易舉地放棄了這唾手可得的名利,如此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使人們都能感受到她不平凡的氣度。居里夫人一生獲得各種獎章16枚,各種榮譽頭銜117個,自己卻絲毫不以為意。有一天,她的一位女性朋友來她家做客,忽然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弄英國皇家學會剛剛獎給她的一枚金質獎章,不禁大吃一驚,連忙問她:「居里夫人,那枚獎章是你極高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小孩子拿去玩呀?居里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一樣,只能玩玩而已,決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名利有時也能使人產生進取的動力,但必須明白,只有超越名利,才能不斷取得成績。 其實,名利原本無所謂好壞,適時以用,量才而奪才是受用。有道是「名利高寒閣,冷暖只自知」。無論宦海沉浮,無論商戰成敗,無論情場生死……就像寒鴨戲水一般,冷暖自知。做到淡泊名利,可以免去精神上的許多痛苦,做到笑看人生有益於身心健康,再說淡泊名利並非是看破紅塵之落伍思想,笑看人生中的進步給人恬淡、寧靜的生活氛圍,在平淡中尋找快樂,在寧靜中製造浪漫,這才是至高致上的生活方式。清代藝術家張潮在《幽夢影》是說:「能閑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閑。人莫樂於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閑則能讀書,閑則能游名勝,閑則能交益友,閑則能飲酒,閑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於是?」由此想到,淡泊既不是沒有理想、少有追求,也不是懶散和碌碌無為,而是「明志」和「致遠」,是對生命的安頓,也對自己靈魂的升華,使其自由而坦然。 名利相連,名為虛利為實。虛實結合,名利雙收雖是好事,追名逐利必受苦累,沽名釣譽必遭戲謔。 一個人如果擁有一顆純真的心靈,在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之中盡了全力,他的成就自然而然就會顯現出來,他理所當然地可以得到應該得到的人世間的榮耀。不必計較名利,淡泊名利、無求而自得才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起點。 二、寵辱不驚 淡泊寧靜 人生之路難免會遇到坎坷、挫折,工作、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委屈、誤解、怨恨,不可能指望一生都顯山露水,所以,不必因為自己平淡無奇而自怨自艾,但也不能因為人微言輕而停止追求,碌碌無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國的傳統儒家思想。講究無為心態,是一種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樂天下之樂而樂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因為物(財物、外物)的豐富、富有而驕驕傲和狂喜;也不因為個人的失意潦倒而悲傷。其含義是指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種恆定淡然的心態,不因一時的成功和失敗而妄自菲薄,無論何時都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人生漫漫要學會淡泊。《菜根譚》里說:「寵辱不驚,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去留無意,閑看庭前花開花落。」這樣的境界非吾等閑之輩能體驗的。 淡泊不是平庸,寧靜孕育輝煌。一時的大紅紫、突如其來的塵世喧囂,是留不住的景觀,不變的淡泊寧靜才是永久的聖殿。古今歷史昭示,只有在淡泊寧靜的磨礪中,人之心胸才能豁達寬廣,人之猛志才能長存不溺。淡泊寧靜給人以撫慰、凈化,令人潛下心來,騰出時間,埋頭苦幹,心無旁鶩地去登攀。古今中外無數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都是在淡泊寧靜中實現其偉大志向和奮鬥目標的。大科學家蘇步青、黃昆逝世後,很多人不知道他們是誰。但正是由於人們不知道他們是誰,才愈發襯托出他們淡泊寧靜孕育輝煌之偉岸。 淡泊功名以求實,寧靜心緒以做事。心事都不能太注重結果,太過於執著,無論走什麼路,幹什麼事,目標一旦確定以後,就應保持豁達、平和的心態,持之以恆,不計較俱一時的得失和成敗,不刻意追求成功和名利,只有淡泊,才能寧靜洒脫。不要想那麼多,遇到什麼坎,就想什麼轍。何必為得而作繭自縛?何必為了名利而強求自己? 淡泊明志,是古今許多人士一生所求,不必為過去的得失而後悔,不必為現在的失意而煩惱,也不必為未來的不幸而憂愁。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算得上是淡泊者。「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憑這淡泊,顏回成了千古安貧樂道的典範。淡泊寧靜,是保持清醒、理智的思維,是一種難得的思想和精神上成熟,是成功中的謹慎,是掌聲中的清醒,是興奮中的收斂,是等待中的耐心。 淡泊是一種本色,一種選擇,一種風範,一種追求。淡泊與虛偽、媚俗、輕浮、委瑣、懦弱相悖;與正義、忠誠、拼搏、奮鬥、奉獻為伍。淡泊要而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要寵辱不驚,得失不計,洗盡奢華,拋卻浮躁。更要置身於紛繁之中而又心處紛繁之外。淡泊,在方籟俱寂時體味「於無聲處聽驚雷」的震憾,在人頭攢動時頓悟「不畏浮雲遮望眼」的感覺;淡泊,百折中不墜青雲之志,困扼中不失進取之心;淡泊,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永遠不卑不亢,一生坦蕩。淡泊的世界如同清水,淡泊的人生嚮往清和。淡泊者,樂於清貧,安貧才能「樂道」。相反,不甘於淡泊又能如何?世上屬於你的東西,用不著拚命索求,自然是你的。不屬於你的東西,苛求也是枉然。所以不甘淡泊,只雕了個心浮氣躁,憤心難平,結果是哀此一生。 淡泊明志,使人去口味感悟人生。寧靜致遠,讓人心凈如水胸襟開闊。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讓人在喧囂的塵世中,找到一片心靈的綠洲,一方精神的凈土。 古人對於淡泊與寧靜作了如此意味深長的詮釋,令人慨嘆不已。李白有詩云:「花間一壺酒,對影成三人。」也有淡泊與寧靜的意境。賈島也有詩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那寧靜中靜靜的敲門聲久久回蕩更是平添了不盡的韻味。 羅梭·利亨畢業於哈佛大學,他不雲經商從政,而是選擇了瓦爾登湖。他在湖畔搭起小木屋,開荒種地讀書寫作。在他44年的生命里過著寧靜簡樸的生活,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 作家約翰·海恩斯遠離人群,在阿拉斯加的冰雪曠野中度過25年狩獵生活,他也在一種獨立自然、寧靜健康的生活中領悟世界、了解自己。 羅梭和約翰都活在自己該活的領域,都做著自己天性中該做的事,正如約翰在其《星·雪·火》中所寫:「什麼都不做,當個無名小卒,那會是一種好生活。像陽光下一塊石頭那樣安靜,伐木、劈柴、生火取暖,將雪和冰融化成水,這一切,生活的追求,事物的追求,都是無窮無盡的。」 人生之路難免會遇到坎坷、挫折,工作、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委屈、誤解、怨恨,不可能指望一生都顯山露水,所以,不必因為自己平淡無奇而自怨自艾,但也不能因為人微言輕而停止追求,碌碌無為。人只有在寧靜中心情才會像秋水般清澈,精力才能集中,心志才能專一,寧靜致高遠。在寧靜中,你能聽到血液流動的聲音,看到自然生趣怎樣融入自己的情感。此時,自己在與自己對話,把紛雜的念頭聯結起來,把平時所做的事情重新分析,把做對的事情和做錯的事情進行比較,明確自己今後應該怎樣去做,在寧靜中理清思路,堅定信念;在寧靜中反思校正人生路標,這也是我們追求和保持的另一種人生境界。安於淡泊,才能體味「寧靜以致遠」的超然;不求聞達,才會懂得「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洒脫。讓我們守住心中的那一份純凈,遠離塵囂,貼近自然,融入淡泊,以「容世間難容之事」的豁達,以寵辱不驚淡泊寧靜之態去對待世間百態,做一個真實坦蕩超然的自己。 三、「知足」才能「常樂」 只有甘於平凡知足,才能笑對得失福禍,才能冷靜客觀地對待現實,正確的認識自己,審視自己,尋找自己生活、事業最佳度,否則,不求實際,一味的沉浸在慾望的漩渦中那會將自己淹沒。讓我們也開心地吟一句「難得糊塗」,做個「常樂知足者」吧! 老子曾經說過:「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說:罪惡沒有大過放縱慾望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滿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快樂的。 適中的人即滿足於自我的人。在自己能達到的範圍之內尋求自我發展,而不是強迫自己做一些超越能力所及範圍的事,如此,便成了一種盲目的爭取,到頭來一無所獲。適中的人,為「範圍之內」的事去拼搏努力,一旦成功,快樂便油然而生。當然,常樂之事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而是靠自己爭取來的寶藏,自得其所。換言之,知足常樂者,便是成功之士。 每個人都有失望和不滿的時候,不是你的希望沒有實現,就是他的慾望沒有滿足。每當這時,我們不是怨天尤人,便是破罐破摔,卻很少會坐下來,仔細想一想,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有不滿和失望。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古人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不能病態地沉溺於慾望的滿足,而知足則是一種心理的健康,一種精神上的節制和坦蕩。人如果只為滿足慾望而活著,那麼永遠也滿足不了。因為滿足了一種慾望,同時就有十種慾望受到壓制,又有百種慾望隨之而生……它們不可能一一得到滿足,定會使人常不樂或者樂不常。 活著,就不要乞求太多。我們來到世上時,本來就是赤條條的,一無所有,是上蒼賦予了我們生命。親友以及思想和財物等等,使我們擁有了這麼多,又佔據了這麼多。可是,我們卻從來沒有滿足過,依然乞求上蒼為我們降下更多的甘露。 古人云: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人在世上,不可能萬事順風,關鍵在於你有怎麼樣的態度,保持怎樣的心態。知足是一種智慧,常樂是一種境界。 適中者常樂,說得是無論順逆得失,都能從容地面對生活,知足常樂並不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或者故步自封,而是對現有疏狂的充分珍惜,對目前成果的充分享受,也是對現有潛力的充分挖掘和對資源的充分利用。 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故步自封恰恰是因為貪圖安逸,放縱身心,沒有適可而止的精神和知足常樂的心態。 知足常樂是一種看待事物發展的美好心境,並不是安於現狀的驕傲自滿的追求態度。 《大學》曰:「止於至善」是說人應該懂得如何努力達到最理想的境地和懂得自己該處於什麼位置是最好的。 知足常樂,知前後樂,也是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鬆自我,才不會至於好高騖遠,迷失方向,碌碌無為,心有餘而力不足,而弄得心力交瘁。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富翁對一個貧困的人說:使勁兒跑吧,從現在開始到太陽下山之前,你能跑到的地方我全部給你。 於是,貧困的人開始拚命地跑著,他跑得起來越遠,而會子下將為他所擁有的土地也起來越多。他被這意想不到的收穫刺激著,決定跑得更快更遠,以得到更廣闊的土地,他跑啊跑,太陽下山之前,他的確跑到了相當遠的地方,但他也因為過度疲勞而活活地倒下了…… 看來,人的慾望通常都是無止境的,適度的慾望促使人們不停地拼搏和奮鬥,而過分的貪慾則往往會變成一種負擔。 有一句俗話叫做:心寬體胖。 心寬的前提是知足,因知足而放棄重負,因放棄重負而快樂,這樣體胖就是必然。 有一個對自己的現狀感到比較滿意的人,在睡覺的時候不但睡得香,而且在吃飯的時候也吃得很甜,那麼結果吃得肚大腰圓,猛一看真像一個大款。 其實周圍的人都知道,他哪裡是什麼大款,其實他只是一個餓不著撐不著的工薪階層。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處處對自己現狀不滿意,憤憤不平的一個人,他總說自己的錢爭得太少了,以後孩子上學可能都上不起。因而整天悶悶不樂,經常失眠,胃口也不好,落得一個面黃肌瘦,形容憔悴。 而事實上,這兩個人的工資差不了多少,只因一個知足而心寬,另一個因不知足而憂愁,最終而造成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結局。 其實我們每個人擁有的財物,無論是房子、車子或者其他的任何物品,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沒有一樣是你的,那些東西都是暫時寄托在你這裡。有的讓你暫時使用,有的讓你暫時保管而已,到最後,物歸何主都不得而知。 所以智者把這些財物視為身外之物。 學會滿足,我們才會擁有幸福的人生。 有一支淘金隊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履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個人快樂地走著。有人問他:「你為什何如此的愜意?」他笑著說:「因為我帶的東西最少。」 原來快樂如此簡單,只要放棄一些自己難以承擔的負累,少一些苛求,我們就可以做到知足常 樂了。 只有甘於平凡知足,才能笑對得失福禍,才能冷靜客觀地對待現實,正確的認識自己、審視自己,尋找自己生活、事業最佳度,否則,不求實際,一味的沉浸在慾望的漩渦中那會將自己淹沒。 讓我們也開心地吟一句「難得糊塗」,做個「常樂的知足者」吧!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女人不懂得這3點,那麼你的婚姻就會有點危險,甚至你很難得到男人的愛,所以來自我檢驗下吧
※懂得放棄女人,才能得到女人
※美國癌症協會公布「十大抗癌聖品」,便宜又常見,人人吃得到!
※觀念攝影:看得到的時光[29P]
※好女人得到好評,壞女人得到一切 | 酷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