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風雲--大澤鄉起義(秦朝)
大澤鄉起義(秦朝)
戰爭概述: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一隊900餘被謫戌至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的汝陰、蘄縣民夫在陳勝、吳廣的領導下於大澤鄉(今安微宿縣東南)揭竿而起,掀起了秦末農民起義的浪潮,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直接導致了秦帝國的滅亡。
將星指數:陳勝、吳廣、章邯
精彩指數:
政治影響指數:
大澤鄉的天,下漏了。 仍是日日瓢潑的雨,前面道路無法通行,兩名押解著900餘民夫的汝陰、蘄縣兩位縣尉只能在驛站里借酒澆愁。 這倒霉的天,這倒霉的任務,和那幫倒霉的民夫。 這是一群等死的人,大秦律法,「失期、法皆誅」,誰都逃不過。 而那群該死的戌卒,竟然還有心情買魚烹食為樂。 「造反、造反!」,院子里一片喧囂。 二縣尉頓時酒醒,卻只聽「嘣」的一聲巨響,這群泥腿子已破門而入。他們的臉上,有憤怒、有興奮、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 縣尉們看到了他們手中削得尖利的竹標,還有石頭。 「這群賤民,你們想幹嘛!想造反嗎?」。 話聲未落,陳勝吳廣的竹標出手,插入兩名縣尉的咽喉。 大澤鄉的雨,仍然不停的下著,天漏了,大秦帝國的天,漏了。 皇帝,該怎麼當,始皇贏政沒有教科書。 三皇五帝夏商周,雖然口號上喊著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以前的天子,不過是一個鬆散的聯盟領袖。 而始皇帝建立的秦帝國,則是一個完全統一、集權的帝國,皇帝能直接決定每個人的命運。 當然,還有一個國家的走向。 設立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在國內大搞基礎設施建設(修長城、修阿房宮、修直道)、擊匈奴、平南越、服西夷,贏政的一舉一動都在開創著中國歷史的先河。 這些或許需要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功業,始皇帝僅花了十一年。 始皇帝不知道他的舉措動了多少人的乳酪。 六國人不高興,亡國的傷痛還未撫平,秦帝國的改革又一刀刀的往六國人的心頭剮,或許很多年後,這些舉措都是利整個中華民族發展進程的偉大革新,但於當時,作為一個六國人,對此是如何的不適與抵觸,(一如現在的你某天出門,忽然發現你口袋裡的人民幣不能用得用美元了,你掌握了幾十年的漢字作廢得學英語,到市場上稱肉不按公斤按英磅論,那你心底會有一番怎樣的感觸)。 制度的頒布很容易,但六國人的文化生活習慣又且是一朝之間全部改變。陣痛和掙扎是必不可少的,而秦帝國並沒有給予他們心理適應期。 讀書人和始皇帝也結下了梁子,從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到秦帝國獨尊法家,搞文化壟斷和兼并,各門各派當然一肚子意見,皇帝贏政對此不解風情相當粗暴,來了個焚書坑儒,企圖用武力洗腦和封嘴,效果很差,結果也很糟,讀書人們不能提槍,不能下地,但是絕對掌握著一個國家的宣傳和輿論導向,始皇帝選擇放棄讀書人,也選擇放棄了人心。 六國舊貴族也是仇恨秦帝國的中堅勢力,這些舊貴族無時無日期盼著這個龐大的帝國倒台,回復他們昨日的榮耀,始皇帝對這群人也非常忌憚,拆除其城郭,奪其土地,遷往咸陽和邊疆,嚴加看守,雙方的矛盾沒有因為六國成為歷史的緩解,只是隨著秦帝國一個個高壓政策而日益尖銳。 而最基層的百姓,則更為無法承受大亂之後如果沉重的徭役賦稅,修長城用了四十萬民工,南戌五嶺遣了五十萬人,修阿房、開鑿驪山用了七十萬人,加上修直道等其它基礎設施建設,保守估計,秦帝國每年服徭役人數不少於二百萬,而當時剛平定六國,全國的總人口也僅在一千萬左右,這個比例是相當驚人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於沙丘病逝,宦官出身的中車府令趙高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遺書,逼賢德溫厚的太子扶蘇自殺,扶立昏庸無能的公子胡亥上任,是為秦二世,秦二世上台後,趙高大權獨攬,在朝延內指鹿為馬,大肆剷除異已,秦國當時第一名將蒙恬蒙毅兄弟被賜死,皇室眾多王族也遇迫害,秦國的朝政益發混亂和腐朽。 秦帝國的各種矛盾交織,如地下奔騰的火山,隨時噴薄欲出。 捅破這層窗戶紙的還是兩個叫陳勝和吳廣的農民。 陳勝,字涉,陽城人;吳廣,字叔,陽夏人,兩人的職業都是職業農民。 除了種地,他們沒有其它特殊的技能,他們沒有什麼文化。 但這不能阻止他們在那個黑暗的時代進行思考,生活為什麼會這樣,明天不能更好嗎? 一切看起來更糟,公元前209年,兩人都成為去漁陽服徭役中的一員,兩個人相識,一拍即合,讓陳勝吳廣成為一個名詞。 連日大雨,道路不通,歸期已誤,到漁陽亦是一死,逃跑或暴動的決定對陳勝和吳廣來說並不難下。 難得的是在逆境和生死存亡關頭,沒有太多文化的陳勝吳廣卻依然很沉著冷靜。並沒有簡單的來場暴動,殺吏而逃。 他們想的遠比逃命要多得多。 在暴雨連連的大澤鄉,在舉事前,陳吳二人搞了很多造反「營銷」鋪墊。先是買魚烹食,給大家改善伙食,結果在魚肚子發現「陳勝王」的天書。半夜的時候,痛苦而絕望的民夫們聽到了仙狐在野地里歡快的鳴叫「大楚興、陳勝王」。 這些策劃說明了,這不是一場狗急跳牆式的民變,而是一場有預謀有策劃的政治事變。 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900民夫殺兩縣尉,宣傳告起義,陳勝吳廣以扶蘇、項燕的名義發出號召——推翻暴秦,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儘管最初他們僅千餘人,手上連把鐵器都沒有(斬木為兵、揭竿而起),但是他們的能量是無窮的,很快陳勝吳廣攻佔了大澤鄉,四方民眾聞聲投奔,隊伍迅速壯大。 隊伍很快壯大,陳吳軍很快就攻佔了蘄縣(今安微宿縣蘄縣鎮),在這裡,陳吳軍作出了一個正確的決定——分兵,由另一起義軍將領符離人葛嬰率部分兵力向蘄縣以東發展,而陳吳二人率部向蘄縣以西發展,讓起義的火種在大秦的土地上四處播撒。 僅僅十多天的時間,陳吳義軍就攻佔了銍(今安徽宿縣西南)、酇(今河南永城西)、苦(今河南鹿邑)、柘(今河南柘城西北)、譙(今安微毫縣)等城。等隊伍打到了陳縣時,陳吳的隊伍已經不是那支「一二個人,三兩條槍」的小股農民游擊隊,而是擁有六七百架兵車,千餘騎兵,數萬步兵,相當於春秋時期一個中等諸候國的兵力。 此時離大澤鄉起義不到一個月。 在陳縣,陳勝吳廣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張楚,陳勝被立為王。 張楚政權建立後,劍直指關中,再次分兵,兵分三路,第一路以吳廣為假王,率張楚軍主力,西取滎陽(今河南滎陽);第二路以周文為將軍,繞過滎陽,直逼關中秦都咸陽。第三路以宋留為將,率兵取南陽,入武關,配合默契周文取咸陽,第四路以武臣為將,率兵3000取原趙地;第五路以鄧宗為將,取九江,第六路以周市為將,取原魏地,第七路以召平為將,取廣陵。 各路張楚大軍都取得了勝利,以周文部戰果最為輝煌,周文部繞過滎陽,向咸陽殺去,並一路收納各地暴動義軍,迅速做大,九月,就殺到距威陽城僅有百里之遠的戲(今陝西臨潼東北戲下村),而且擁有了兵車千乘,部眾十萬。此時離大澤鄉起義,僅僅三個月。 秦帝國對大澤鄉起義的反映是遲鈍和緩慢的,當時由丞相李斯之子李由率重兵屯守入關重鎮滎陽,並沒有對採取任何措施,任由農民軍的壯大發展。陳勝陳縣稱王的時候,秦二世胡亥竟然還天真的認為陳勝之流不過小股匪患,郡縣派幾個捕快就能擺平。 直到周文的大軍駐入戲地,秦二世才大吃一驚。 大秦帝國滅六國,靠的是擁有絕對強悍的百萬鐵血之師,然而在兵力的分布上,卻外強內弱,在北邊放置了三十萬防禦匈奴,南征百越,在五嶺屯兵卒五十萬,而駐留關中及中原地區的兵力相對薄弱。 趙高李斯玩弄權術厲害,但遇此危險卻均束手無策。 大秦帝國第一武將蒙恬已被趙李二人逼死,誰可為將? 無兵無將,大秦如何對付來勢洶洶的義軍。 這時候,少府章邯站了出來,向秦二世獻了一個救火良策——將在驪山(今陝西臨潼東南)服徭役的七十萬刑徒及奴隸臨時組織起來,抵抗義軍。 秦二世接納了章邯的建議,並任命章邯為大將,負責組織軍隊。章邯由此從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文官,走到了帝國戰爭前沿,成為秦帝國最後的名將。 九月,章邯組織的數十萬刑待奴隸組成的軍隊在戲下與義軍展開激戰,雙方比較,都是匆促臨時組成的隊伍,但秦軍在裝備後勤上要優於義軍,而且從刑徒奴隸身份轉變為士兵,其部士高漲,在戲下,章邯大敗周文部,起義軍遇到重創,撤出函谷關。 章邯再接再厲,剩勝追擊義軍,在公元前208年繩池再敗周文部,消滅了陳勝張楚政權中實力最強勁的一支部隊。 而各地狼煙四起,陳勝吳廣再無力控制當初自己帶出來的隊伍。武臣在趙地自立為趙王,周市立魏咎為魏王,自為魏相;葛嬰立魯國貴族襄強為魯王,出現分裂,大大削弱了張楚政權的實力。 而在滎陽的吳广部發生內訌,吳廣被部將田臧怕殺,田臧率部與章邯大軍在敖倉(今河南滎陽北)遭遇,張楚軍大敗,田臧戰死。 至此張楚政權的主力基本被殲,章邯繼續逼近陳縣,陳勝率余部與章邯再戰,又敗,撤離陳縣,被其車夫庄賈所弒。 陳勝吳廣雖然失敗,但是他們點起的那些烈火,秦帝國再也無法撲滅。 戰爭人物命運走向之趙高: 大秦帝國如果迅速的覆滅,第一功臣當非趙高莫屬,趙高(也能稱為贏高),是始皇帝贏政的遠房親戚,其父曾因犯罪,趙高一家皆淪為賤奴。趙高本人高大強壯,又自學成材,成為精通大秦律例的法律人才,被贏政常識,任為中車府令,並加了公子胡亥的政治集團。 秦始皇病危沙丘,欲將帝位傳於公子扶蘇,但趙高與李斯合謀,假造諧旨,立胡亥,弒扶蘇,大權獨攬,呼風喚雨,指鹿為馬,將大秦帝國送進了墳墓。 面對洶湧的亡秦浪潮,趙高無能為力,他平息秦二世胡亥對他不滿的唯一辦法,就是將胡亥殺死,重立贏政的弟弟為帝,子嬰知道趙高能立自己,也能殺自己,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誅趙高。 亡秦者,胡也。不如說,亡秦者趙高也。 戰爭人物命運走向之李斯: 大秦帝國,成也李斯,敗也李斯。李斯,楚國上蔡人,後來入秦,輔佐秦王贏政一統六國,秦朝建立後,成為秦國的宰相,一人之上、萬人之上。 然而後來,李斯選擇了與趙高同流合污,加入胡亥政治集團,剷除扶蘇勢力,又任由趙高亂國,葬送了秦帝國。 而李斯也沒有什麼好的結局,趙李二人扶立秦二世上台後,在權力的分配上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被趙高誣陷謀反,於公元前208年七月腰斬於咸陽。 縱觀李斯,雖有治國之大才,卻心胸狹小,自私自利;先不容於韓非,後不容於蒙氏兄弟,甘與小人與伍,最後身敗名裂,留個千古罵名,也不足為奇了。
戰爭猜想:
大澤鄉起義,是秦帝國各種矛盾交織激化的結果,是不可避免的,沒有大澤鄉的暴雨,沒有陳勝、吳廣,一樣會有其它事件人物來點燃這個火藥桶。
而唯一可能改變秦帝國命運的,是當初始皇帝駕崩,如果沒有趙李二人陰謀篡政,或者那位手握三十萬大軍的蒙恬不那麼愚忠,發兵挺蘇,讓扶蘇登上帝位,這位被史料描述為仁賢溫厚的公子掌握秦政,能否休養生息,將秦帝國駛入另一個軌道呢?
推薦閱讀:
※李白《將進酒》賞析_笑看風雲淡
※憶邵逸夫傳奇一生:十里洋場少年怎叱吒影視風雲
※笑看風雲 | 次韻唐寅落花詩三十首
※晚清洋務風雲 改良改良越改越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