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帶4歲兒子進游泳館女更衣室,你怎麼看?
網上一個「媽媽帶4歲兒子進游泳館女更衣室被管理員罵哭」的帖子引發了熱議。
事情是這樣的:
杭州一位媽媽帶著4歲的兒子去游泳館,因為沒有爸爸的陪同,這位媽媽無視游泳館「3歲以上孩子不得進入異性更衣室」的規定,理所當然地把兒子帶進了女更衣室,可更衣室的管理員不讓她帶孩子進去,怕侵犯其他人的隱私。
這位媽媽發帖原本是想獲取大家的支持,可從目前的評論來看,絕大多數的網友一邊倒地認為「媽媽的行為不恰當」。
成都商報還因此發起了一個投票:你覺得帶年幼的孩子進異性更衣室合適嗎?
72%的人選擇不合適。
25%的人選擇看年齡。
僅有3%的人認為合適。
認為不合適的人多持有兩種觀點:
一是幼兒從3歲起開始有性別意識,進入異性更衣室看到異性的身體,會好奇地盯著看,如此便會造成更衣室其他女性的尷尬,甚至有侵犯人家隱私之嫌。
二是對於已經有性別意識的孩子來說,父母依然「無性別」對待,會讓孩子模糊兩性之間的差別。
更有人提出,當你帶兒子進女性更衣室的時候,考慮一下,你會讓丈夫帶女兒進男性更衣室嗎?
歸根結底,這是一個界限意識的問題。
02
心理學家武志紅指出人際關係中的界限有三層:
地理界限,是你在地理空間上的歸屬感,越過這個界限,會讓你感到財產侵犯。例如,這是我的家。
身體界限,是讓你感到安全的行為距離,越過這個界限,會讓你感到安全侵犯。例如,我們不允許別人隨意觸碰我們的身體。
心理界限,是最不容侵犯的一種界限,越過這個界限,會感到隱私侵犯。而隱私是人們心底的最後一道防線,一旦被觸碰,會引發恐懼、羞愧等情緒。
要樹立「界限意識」,清楚明確地知道自己與他人的界限,然後守住它。
通俗的說,就是我們相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互不入侵對方的私人空間。我的東西是我的,你的東西是你的,如果我不允許的話,你不能隨意動我的東西。
4歲的孩子已經有了「性意識」,而杭州這位媽媽將兒子帶到女更衣室,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更衣室其他女性的隱私,這種侵犯不僅僅是身體界限的跨越,更是心理界限的一種突破。
同時,受到媽媽的影響,孩子也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模糊兩性之間的差別和界限,影響到未來的交友、戀愛、職場甚至日常生活。
雖然這話聽上去似乎不近人情,卻是事實。
03
在人際交往中毫無界限意識,隨意跨越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很容易會讓人感到不適甚至不尊重,影響彼此的關係。
老公有個遠房親戚家離我家很近,走路大概15分鐘。
去年我們剛剛搬到這裡,這家親戚來我家做客,表現得特別隨便。
隨便進入我家卧室。
隨手用我們的毛巾。
晚飯後隨意地斜躺在沙發上。
他們家有個男孩,叫大剛,讀初中二年級。聽說夫妻倆周末不休息,留大剛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婆婆客氣地說以後周末可以來家裡吃飯。
然後,大剛每個周末都來我家,關鍵是「不請自來」,真的把我家當自己家了。
招呼不打一聲就進我的書房,看到放在地上的電腦,用腳趾頭去按開機鍵。
想喝水的時候,隨手拿起一個水杯就喝,或者旁若無人地去冰箱里取飲料。
趁我不在卧室跑進去,往我床上一躺,還在上面剪腳趾甲。
……
這一家人毫無界限意識,隨意跨越地理界限,侵犯我們的私人空間,嚴重擾亂我們的日常安排,影響到我們的正常生活,也影響到我們的家庭關係。
那段時間之後,我們基本不再走動。
04
界限意識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也映射了一個家庭的教養。
掌握好人與人交往的分寸和界限,既彰顯出自己良好的教養,也能更好地處理與家人、朋友、戀人、同事、陌生人等之間的關係。
因而,從小培養孩子的界限意識,是每一位家長的必修課。
首先,要以身作則,做一個界限意識明確的家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以我們那家遠房親戚為例,正是父母在人際交往中缺乏明確的界限意識,兒子大剛才會在別人家如此隨便。
第二,要為孩子立規矩。
例如明確告訴孩子不要隨便拿別人的東西,不要隨便打聽親朋好友的隱私,不要讓別人觸碰自己的隱私部位……
孩子如果沒有守規矩,那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
第三,教育孩子的基礎是建立親密關係。
很多孩子在做錯事接受懲罰的時候,會認為「爸爸媽媽不愛我了」,因而,一定要讓孩子明白教育他按照規矩做事,做錯事情後受到懲罰,都是因為愛。
? 小稚說 ?
說回杭州那件事兒吧。
媽媽帶年幼的兒子進女性更衣室,我想大概總有很多不得已的苦衷。也有當媽的人會辯解說「沒辦法啊,總不能讓孩子一個人去男性更衣室吧」。
但這的確不利於孩子的教育,同時也侵犯了他人的權益。
再遇到這樣的狀況,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得更周全一些?
比如,兒子就明確交給爸爸進男性更衣室去換衣服;
又比如,在家就給孩子換好泳衣,到場就麻煩可靠的工作人員帶進游泳區域;
再比如,爸爸沒空的情況下,改變一下活動的行程,也並不是非在這一天去游泳不可的吧……
爭議始終都存在,重點還是看我們為人父母的怎麼想,和怎麼做了。
推薦閱讀:
※游泳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