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1960年代!
因為最近密集接觸關於1960年代的書,不禁想到幾部看過的影視劇,大概能窺見那個時代的精神。
很喜歡一部美劇《廣告狂人》,一共七季的這部劇在時間上貫穿了整個六十年代,一些歷史性的瞬間或潮流,作為劇情的背景穿插在整部劇中,例如肯尼迪被刺,例如馬丁路德金被暗殺,例如毒品和致幻劑的使用,例如性解放,例如黑人的平權運動,例如女性地位的微妙變化,例如人們轉向東方尋求內心的平靜等等。
其實廣告業的發展本身也算是六十年代的風潮之一。這部劇主要故事是講1960年代紐約麥迪遜大道上的廣告人的工作與生活。主角Don Draper出身貧苦的白人家庭,卻通過聰明才智在麥迪遜做上了廣告創意人,儘力享受一切六十年代的物質發展帶來的便利。一方面,他對這一切非常清醒,他知道這些生活是像他這樣的廣告創意人編造出來的;另一方面,隱藏了身份秘密的他也在不斷地尋找心靈的寧靜,工作中幾番沉浮起落,婚姻變化,意想不到的親情和友情,不斷的出軌,都讓他無法寧靜。同時,男主的妻子,情人,朋友,同事,等等相關人等的故事也緩緩展開,這部劇是一幅六十年代的群像。
這部劇節奏較慢,常常有不是意在推動劇情的大篇幅的鋪敘甚至白日夢式的漂移。但這種緩慢鋪敘卻使人著迷。後來我在一個期刊的劇評中找到一個說法,那評論說,《廣告狂人》屬於業已消失的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影視劇作品。
在第七季結束時,我們已經來到了六十年代末,似乎一個承諾中的新世界已經到來。編劇似乎偏愛劇中的女性。女配角之一找到了真愛,另一女配角則擺脫了長期以來的「花瓶」人設,拒絕了求婚者,開辦了自己的公司。而男性們似乎仍在迷惘之中。我印象極深的是劇中Don的女兒,七季的時間從一個小女孩長成了寄宿學校少女,她的聰慧冷靜和尖銳,讓人似乎窺見所謂中產階級的新一代的力量。
《廣告狂人》這部劇裡頭的家裝設計,服飾時尚等都很有看頭。
有意思的是,劇里好幾次提到,去看安·蘭德(Ayn Rand)吧,那裡有一切答案。
安東尼奧尼的電影《扎布里斯基角》,則直接以美國六十年代校園學生運動為背景。學校停課,學生們專心一意鬧革命,似乎最大眾最無害的共同目標是反戰,但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目標,黑人學生身著帶有Malcolm X頭像的T恤,關押在警局的某個學生用了「卡爾·馬克思」的化名,女學生無一例外是某種女權主義者,當然,他們還有一個若隱若現的敵人是《廣告狂人》中那運轉良好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主義。
在這種不知敵人是誰的情況下,一個學生馬克在校園混亂中打死了一個警察(或疑似是他打死的),匆匆逃走。他偷了一架私人飛機,在沙漠上空他遇到了在地面開車的達莉婭,二人相互追逐,在扎布里斯基角的沙地上,他們瘋狂親昵。馬克最終決定將飛機送還,但在送還之前他決定開一個玩笑,用彩漆將飛機塗滿各種塗鴉,這架飛機因此成了反抗的飛機,作愛不作戰的飛機。但,飛機在返回機場時,馬克卻被警察打死。
達莉婭抵達了她工作的地點,得知了馬克的消息,她憤而轉身逃離了代表富有,秩序,腐朽,虛偽的貿易公司,當她回頭,這個地方在她的想像中,在平克·弗洛伊德的迷幻音樂聲中被炸毀,炸毀了無數次。
這是六十年代花兒少年們的標準形象,長發,戴各種珠子。天體主義。這部電影除了平克·弗洛伊德音樂,最有名的是那段扎布里斯基角沙地里的群P戲。
記得看完這部電影后我與朋友曾長時間地討論。我們都喜愛六十年代,但喜愛它什麼?
表現六十年代的好看電影,還有李安的《製造伍德斯托克》(題圖)(而且好玩的是你現在搜索六十年代音樂節的圖片,這部電影里的場景會被當成歷史圖片)。還必須看《波普主義》。1960年代,是安迪·沃霍爾的年代,美國在那個十年里變成了波普的美國。還有很多,歡迎補充。
好浮誇,好做作,好波普啊
啊,不想展開講了,實際上我想起這些都是因為最近編的一本關於1960年代的書要出了,就是《烏托邦年代:1968-1969,紐約-巴黎-布拉格-紐約》。作者是法國著名劇作家讓-克勞德·卡里耶爾。今天下午給市場部發行部客服同事講書,都興奮了!對於六十年代愛好者來說,這個書名是不言自明的。1968年,美國的嬉皮士運動,巴黎的五月風暴,布拉格之春,這是撼動世界的、改變當代史的事件,而這本書的作者,《白日美人》的編劇,後來寫出《布拉格之戀》的人,和他的搭檔米洛斯·福爾曼,也就是後來拍出《飛越瘋人院》的捷克導演,親歷了所有這一切。
六十年代愛好者必讀。文藝青年人手一本。女編輯接頭暗號。
長這樣。
好吧,我已經寫了一篇關於這本書的文章,微信編輯說最好留給公司公號先發。那就先憋著吧,屆時我會再轉發。上架時間大約在5月7日。
推薦閱讀:
※1967五十周年系列 VI:The Grateful Dead
※1967五十周年系列 VIII:Are You Experienced
※1967五十周年系列 VII:The Doors
※為什麼東方紅中60年代人們可以穿裙子?
※風光的美麗尤物 上世紀60年代的香艷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