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管子茶館124:荀非儒

原創2017-11-28老徐

學術是枯葉,思想如塵土,哲學是風,詩是雨,釀成茶,慢慢品,才能品出天地人間的味道。

《管子》就是一座中國古老的茶館,裡面坐著一位老者,是從2700年前穿越而來,現在他正在邀請人類歷史上那些最偉大的思想者來喝茶聊天,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荀非儒

孟子是孔子的嫡孫子思門人的弟子。他對於儒家學說有很深刻的研究,後代的學問家曾經把子思和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孟子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但已不講「禮」,而是加以發展,提出了「仁政」的主張。他認為要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恆產」,實行古代的井田制度,劃分土地,讓人們有一定數量的土地;「勿奪農時」,讓農民有勞動的時間;「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孟子提倡「仁政」,目的是為統治階級籌劃長治久安之策,但客觀上是有利於生產發展的。孟子還提出了著名的「民貴」、「君輕」的思想。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痛斥暴君為民賊、獨夫,認為像桀、紂暴君,人人得而誅之。他十分注意民心向背,認為這是戰爭勝負和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他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這些論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荀子—向被認為是儒家經學傳授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認為「荀卿之學,出於孔氏,而尤有功於諸經。」(清汪中《荀卿子通論》)實際上自宋代以後,理學家往往抬高孟子而貶抑荀子,將他從儒家」道統」中排除出來。荀子的思想學說雖然影響了後世的如張衡、王充、柳宗元、王夫之、戴震等,但荀子並非地道的儒家,法家的成分可能更多一些。他擔任祭酒的稷下學宮,雖是百家爭鳴之地,但根源上是法家的講壇。他的兩個傑出弟子李斯和韓非子,都是典型的法家。

荀子雖然還講「仁義」但他已經是國家統一的推動者。

荀子初到齊國,正當齊涽王兵強勢盛的時候。他曾經打算說服齊相,施行「勝人之道」,爭取統一天下。荀子說:「處勝人之勢,行勝人之道、天下莫忿,湯、武是也。處勝人之勢,不似勝人之道,厚於有天下之勢,索為匹夫不可得也,桀紂是也。」他接著說:「然則胡不驅此勝人之勢,赴勝人之道,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托王焉,與之參國政、正是非?如是,則國孰敢不為義矣?君臣上下,貴賤長少,至於庶人,莫不為義,則天下孰不欲合義矣?賢士願相國之朝,能士願相國之官,好利之民莫不願以齊為歸,是一天下也。」(《荀子·強國》)

荀子大約在公元前355年以前,即為楚蘭陵令以前到過秦國,會見了秦昭王和秦相應侯范雎,陳述自己的政見。《荀子·強國》篇記述荀子曾經將統一的希望寄託秦國。他稱讚秦國「威強乎湯、武,廣大乎舜、禹」。范雎問他到了秦國看到什麼?他回答說秦國邊塞險固,地理形勢有利,山川秀美,資源豐富。民俗樸素,百吏嚴肅認真,大官奉公守法,朝廷清明,處理政事的效率高。他認為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四代之勝,不是僥倖,而有必然的道理。

關注國家統一,荀子也關注軍事,多有議兵之策。荀子議兵的基本見解,可從他跟他弟子陳囂的問答中看出來。陳囂問到:「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為本。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然則又何以兵為?凡所為有兵者,為爭奪也。」荀子說:「非汝所知也。彼仁者愛人,愛人故惡人之害心義者循理,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若時雨之降,莫不說喜。」(《荀子·議兵》)

荀子強調軍事手段與道德政治相結合,有它合理的因素。但他過分誇大了政治影響的作用,對軍事特點與作用估計不足。荀子的學生李斯,在去秦之前曾向荀子辭行,說秦要統一天下,他去秦國遊說秦王。荀子不滿意李斯只重法術和權謀的主張。李斯要「以便從事」,怎麼有利就怎麼干,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荀子認為施行仁義,才是真正大便利的便利,重權謀而輕仁義,是本末倒置,是致亂的根源。


推薦閱讀:

古代茶館
北京人為何鍾愛茶館?
星巴克把茶館開到中國,中國茶還有機會嗎?
【心靈茶館】柯雲路:嫁給有戀母情結的男人怎麼辦(圖)?
【DDU茶館】《杜甫與手機》

TAG:茶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