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六帝 為何北京只有十三陵
06-09
[揭秘] 明朝十六帝 為何北京只有十三陵
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明朝。永樂三年,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京國子監等衙門。永樂四年,他下詔在北京修建宮殿。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並在北京為逝世的徐皇后設立陵寢,已經顯示遷都的跡象。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初步得到了繁榮。1416年,朱棣公布遷都的想法,永樂十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永樂十八年宣告完工,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從此明朝根植於北方,除「南明王朝」外,大多皇帝在當時的北京壽終正寢。 明朝萬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員腐化,關外女真叛亂,明朝開始走向衰亡。天啟年間閹黨專政加快了這一進程的發展。至崇禎年間,多處爆發民變,後金軍隊也突破長城,五入關內。公元1644年,大順軍隊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但由明朝宗室在華南又鬥爭了數十年,直到明永曆年間(1680年代)方被清軍徹底滅絕。 南明至少有五個皇帝,兩個監國。明安宗弘光帝、明紹宗隆武帝和明昭宗永曆帝得到史學屆普遍承認,魯監國、潞監國沒有稱帝,不算;隆武帝弟弟紹武帝和永曆帝一起稱帝,但很快就殉國了,連廟號也沒有,可以不算;定武帝據研究是訛傳,也不算。 大多史學家都認為明朝是16皇帝(從太祖到毅宗),也有的認為是17帝(加上安宗),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如果承認南宋最後兩位皇帝,在福州即位的宋端宗趙昰(景炎帝)和在崖山即位的宋末帝趙昺(祥興帝),就應該是19位。 1、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南京明孝陵 大家知道,永樂皇帝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北京後,開始建修陵墓,所以他前邊的兩個皇帝,當然沒葬在北京十三陵,而是將陵墓建在南京的鐘山腳下。太祖朱元璋的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佔地長達22.5公里,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陵內植松十萬株,養鹿千頭,每頭鹿頸間掛有「盜宰者抵死」的銀牌。為了保衛孝陵,內設神宮監,外設孝陵衛,有五千到一萬多軍士日夜守衛。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時,都曾親往謁陵,還特設守陵監二員,四十陵戶,撥給司香田若干。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孝陵地區成為太平軍和清軍對峙的重要戰場,地面木結構建築幾乎全毀。 2、明第二帝朱允炆為何沒葬進十三陵? 據說,建文帝朱允炆當皇帝前,他爺爺朱元璋就有點不放心,提醒他,你當了皇帝要當心你的那些叔叔不服。並給他留下一個包伏,讓他遇危難時打開。 後來,果然,四叔燕王朱棣發難,兵戎相見。從北京殺到首都南京。大兵很快攻進皇城。朱允炆不知如何是好,他忽然想起爺爺當年交給他的那個包,趕緊拿出來,打開一看,是四套僧衣,還有佛家度諜,並且備有剃刀一把……孫子朱允炆很理解爺爺朱元璋良苦用心。當即,三個身邊跟隨的人同他自己剃光頭髮,穿上僧衣,從城角門逃之夭夭……等燕王朱棣打進皇城時,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不知他逃往哪裡。有人說他乘船逃往海外,所以後來朱棣派鄭和幾次出洋尋找……然而始終下落不明。 也有人說建文帝朱允炆在某寺廟當了和尚,活了七八十歲才逝去。當然,這一切有待史學界進一步考證。 3、明第七帝景泰帝朱祁鈺為何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 1435年九歲的明英宗朱祁鎮繼皇帝位。1449年蒙古瓦刺首領也先進攻大同,大太監王振怕自己的家鄉蔚州有失,鼓動明英宗親征,可是幾場戰役大敗之後,在土木堡皇帝朱祁鎮被也先俘虜,消息傳到京城,就立了他的弟弟朱祁鈺為監國,于謙為兵部尚書,主持抵抗。又因也先多次用皇帝來威脅明朝,於是就立朱祁鈺為帝,以免蒙古一而再再而三的勒索。也先只好退兵,皇帝拿在手裡的作用沒有了,他就多次派使說要送回英宗。 景帝朱祁鈺好生為難,真是讓英宗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大臣于謙說,如今大位已定,沒有什麼怕的,於情於理還是要接回英宗,於是接回了英宗,尊為太上皇,被軟禁在南宮。本以為英宗也就要這樣度過一生了,可是到了景泰八年,景帝患病,讓大將石亨扶持太子主管朝政,史書上說石亨想擁立英宗復辟以邀功賞,就和宦官曹吉祥等幾千人到了南宮,毀牆破門,救出了英宗,英宗復辟成功。英宗復僻後,石亨,徐有貞,等封爵賜官,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被殺。 朱祁鈺在奪門之變一年後死去,他位期間本也在十三陵修建了陵寢,但朱祁鎮複位之後,據說非常痛恨自己的這個弟弟,並沒有把他安葬在十三陵,而是以親王的規格將他安葬在北京西邊的玉泉山。 因此,明朝其餘的13帝均葬在位於北京昌平北面天壽山,因而有今天的北京十三陵。 |
推薦閱讀:
※明朝末年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嗎?那為什麼明朝還是亡國了?
※明代珍品嗎?
※如何看待明末 顧炎武 王夫之 黃宗羲 等人思想?
※為什麼看到楊漣和左光斗那一段的時候會忍不住流淚?
※崇禎年間清軍屢次內犯,為何最後都要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