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憶是芳華,尋找我們記憶中遺失的年味······

年終歲末,各種大節小節接踵而至。上完這一周的班,我們就將進入2018年,並迎來元旦三天小長假!(在這裡小編姐姐要溫馨提示大家:元旦假期,高速公路是不會免費通行的哦。高速路可以免費通行的節日只有春節、清明節、勞動節、國慶節四個國家法定節假日。)

文末有福利,慢慢往後看哦

古人云:「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2018年元旦將至,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我們都習慣「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帶著禮物走親訪友,直到現在送禮物的習俗也存在,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禮物的選擇也有了很大的改變。今天小編姐姐要帶大家一起去看看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新年贈送禮物這一習俗的變化·····

50年代

一筐饅頭回娘家

在那個物資極其匱乏的年代,過年送禮以食物為主。那個時候,一到過年,女人們回娘家,挎一籃饅頭就去了。送別的東西,一來沒有,二來也不實用。很多時候,你帶去的饅頭就是招待你的食物,家裡來客人了,熱幾個饅頭就算是招待了。

60年代

紅寶書走遍天下

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大鍋飯時代,食物不再是過年禮品中的一員。那個時候,送一本《毛澤東選集》就是最珍貴的禮物了。此外,《毛澤東語錄》、《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等也都是送人的好東西。送的人很高興,收的人更高興。這些書曾經激勵了整整一代人。

70年代

三件寶物才算鐵

風起雲湧的70年代,在時代巨變的浪潮中,年,充滿了「改革味兒」。70年代初期,物質還不夠豐富,買個年貨甚至要批條子。自然也就沒有什麼春節禮品了。但是禮品本身仍舊存在,比如結婚,最常見的禮品是毛巾、瓷茶缸、紅袖標之類的,這些東西上面都印著紅星,還有「抓革命、促生產」等字樣。

80年代

拎包點心走親戚

80年代,過年的傳統重新恢復,送禮也再次成為人們交往中重要的一環。不過那個年代物資仍舊匱乏,人們遵循著以前的規則,以需要為主。那時候大部分人還是送食物為主,自家蒸的饅頭、炸的果子,也就能出門了;稍好一點兒之後,流行送點心,紅皮兒的點心,用麻紙一包,上面再加一張油麵兒的紅紙,印著福字,再用繩子捆起來,提在手裡;再後來,有成盒的糕點,裡面有桃酥、蛋糕之類的,這算是高檔的了。此外,拎一斤白糖、一包茶葉,也都是很好的禮物。

90年代

煙酒從來不分家

這個時代,食物已經不再是稀缺品。禮品開始逐漸變得五花八門,有各種外貿服裝以及從香港、廣州進入內地的新鮮小東西,像一塊電子錶、吹風機等小家電之類的,都是很時尚的禮物。不過最主要的禮物還是煙酒,一瓶酒、一條煙,氣派又顯身份,即便是自己不抽煙喝酒,轉送他人也很合適。

00年代

送禮就送腦白金

進入新世紀,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繼續上升,禮品自然也水漲船高,隨同升值。一般的煙酒已經不足以出手了。各種保健品、家用電器進入禮品的行列,從腦白金到黃金搭檔的廣告,佔領了一個時代的廣播和電視。以它們為代表的各種保健品,包括保健器械因此成為送禮大潮中重要的一員。

10年代

數碼產品放光芒

10年代,送禮是一個講究「品位」的年代,那些赤裸裸地表現出「我很貴」的禮品,逐漸不再被人們喜歡,更多價值不菲卻又別具一格的產品進入禮品市場,比如數碼產品,手機、相機、DV、筆記本電腦等。

其實禮物表達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份情意,不管是感謝、紀念還是饋贈。它不在物質的價值,而是情意傳遞。

「雙節」臨近,作為地道的山西老醯兒,小編也不忘使命,特意為大家準備了富有山西特色的新年大禮包。

山西特產晉味大禮包

山西特色,一盒盡興

老陳醋

平遙牛肉

沁州黃小米

太谷餅

沙棘汁

聞喜煮餅

······

小編為大家爭取到了不到100元的福利價格


推薦閱讀:

杜甫一首贈別詩竟讓李白淚如雨下,詩人的世界我們真懂嗎?
杜特爾特:我們欠中國的很多
在一起沒多久,我們就去開房了。
我們連站都站不好
「姐夫我姐出差了,我們趕緊回家吧!」

TAG:記憶 | 人生 | 尋找 | 芳華 | 我們 | 年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