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氣機升降理論與脾之後天的關係

摘要:通過梳理氣機升降理論在醫籍文獻的記載,對氣機升降理論與脾胃臟器生理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探討從升舉脾陽,條暢氣機升降治法在臨床的應用,為進一步應用氣機升降理論治療疾病提供思路。關鍵詞:氣機升降;脾胃論;脾胃樞紐【中圖分類號】R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021-01升降學說是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源於《黃帝內經》,成熟、完善、系統於東垣、丹溪,更有近代張錫純、黃元御進一步深化、發揮。氣機升降理論是辨證立法處方遣葯的依據,中醫認為氣機升降五臟皆有,因為人體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臟腑經絡以及氣血陰陽的相互關係,無不依賴於氣機的升降出入。筆者從《內經》、《脾胃論》學習入手,嘗試探討氣機升降理論與脾之後天的關係。1 氣機升降理論朔源氣機升降理論源於《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言:「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走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1]。《素問·六微旨大論》言「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2],《黃帝內經》通過闡述升降運動的基本過程,取類比象,進一步引申到人體來闡明人體氣機的升降變化;從自然界的升降出入運動化生了萬物,類比到人體的氣血化生,臟腑功能活動產生了生理和病理變化。後世醫家進一步完善、發揮了該理論,黃元御《素靈微蘊》中曰:「水宜浮而火宜沉,木宜升而金宜降,土居中皇,是為四象,轉運之機」[3]說明臟腑是通過氣機升降出入的形式以表現其生理功能的。李東垣在治療上重視生髮脾胃之氣,而且也運用四氣五味、升降浮沉之藥性來治療脾胃氣機升降失常,其在《脾胃論》中,對處方、立法就特彆強調升降機理。《四聖心源》云:脾升則肝腎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則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滯。……中氣者,和濟水火之機,升降金木之樞」[4],說明脾胃升降有序,對臟腑功能平衡協調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2 氣機升降與致病氣是生命活動的本源,人體的生命活動依賴於氣的升降出入和氣的「升清降濁」。 只有升降清濁,才能使「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湊里,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只有在升清降濁的過程中,機體才能不斷維持新陳代謝和能量轉換的動態平衡,升者有度,降者有約,使臟腑功能井然有序。內因、外因、飲食勞倦引起氣機升降失常,則形成臟腑疾病。總的來說,氣機升降的病理不外乎升降不及、升降反作、升降太過[5]。氣機升不及多精氣不足,臟氣衰弱,升提無力,倦怠乏力,頭暈耳鳴,四肢酸軟,形寒怯冷;氣機不升反陷,則腹脹、肛門子宮下墜,下血;氣機降而太過,泄瀉無度,小便頻數等。升不及、降太過、不升反陷皆為虛證形成的原因。3 脾胃樞紐與氣機升降《四聖心源.天人解.臟腑生成》曰:「土也,土分戊己,中氣左旋,則為己土,中氣右旋,則為戊土,戊土為胃,己土為脾……己土上行,陰升而化陽。陽升於左則為肝。升於上則為心。戊土下行,陽降而化陰。陰降於右則為肺。降於下則為腎。」[6]詳細說明了脾胃氣機升降與五髒的緊密聯繫。脾胃是人體主要消化器官,脾胃功能的升降運動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環節,也具體體現了氣的升降運動和樞紐作用。《素問.經脈別論》說:「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和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並行」。這就是說脾胃既是人體氣血生化之場所,又是人體升降的樞紐,為人體的「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臟腑經絡之根」。脾胃是元氣之本,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升降浮沉的變化體現了「天地陰陽生殺之理」,正如東垣所云:「元氣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脾胃之氣即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由生也」。脾胃氣機升降失調,不能化生氣血,氣血乏源,,漸至氣血雙虧, 精氣衰少,甚則全身衰弱。3 氣機升降理論運用於治脾3.1 治病當以脾胃先:脾胃氣機的升降對維持整體氣機升降平衡協調起著重要的樞紐作用。脾胃居中,交通上下。脾氣上升則清陽之氣上輸,肝腎之氣並之而上行;胃氣下降,則濁陰之氣下運,心肺之氣隨之而下達。脾胃既升清降濁,又斡旋上下氣機,以使上者下之,下者上之,升降相濟。脾胃為後天之本,其氣機升降失常,則水谷不能化,氣血不能生,清陽之氣不能布,諸多病變莫不由之而生。故在諸多升降失常的病變中,尤以脾胃升降失常影響最大,亦為臨床所常見。因此,重視脾胃氣機的升降狀態,使其升清降濁、納運有司當為治病之先。正如《脾胃論》所說: 「其治肝心肺腎有餘不足,或補或瀉,惟益脾胃之葯為切」。3.2 升脾陽,降胃陰,氣血生化有源:脾胃升降主要是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其升降的關鍵在於脾胃之氣的健旺。脾胃為生化之本,中氣之源。只有脾胃健旺,才能保證臟腑氣機升降的動力來源,才能保證氣血深化有源,其中又以脾之陽氣更為重要。只有脾運正常,清陽升發胃得血滋榮,始能發揮降濁的功能。另外,胃為濕土,脾為燥土,脾胃健運,燥濕才能調劑,升降才不致所困。如四君子湯是治療脾胃氣虛的基礎方劑,方中人蔘甘溫直升,白朮能升能降,茯苓降濁,因此本方配伍是從恢復脾胃升請降濁功能的角度而立論的。又如實脾飲,參苓白朮散、理中湯、補中益氣湯、昇陽益胃湯等東垣補益方葯,常常以參、術、芪等補益脾胃中氣,用升麻、葛根、木香、白朮,氣厚味薄之類具有生浮之性的藥物升舉陽氣,在昇陽益氣的同時又加黃苓、黃連之類苔寒降火。3.3 有升才有降,有降才有升:脾宜升為順,胃以降為和,治脾胃病常降中寓升或升中寓降,這是中焦的氣機運動。在上焦宜降,在下焦宜升,在中焦能升能降,升中寓降,降中寓升,所謂有升才有降,有降才有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指的是藥物的作用趨勢,即在以升提為目的的方葯中,常配伍適量具有沉降性質的藥物;在以沉降為宗旨的方葯中,常配伍適量具有升提作用藥物。如昇陽益胃湯的目的是益氣昇陽,在黃芪、陳皮、獨活、防風等升浮葯中,配伍少量半夏、澤瀉等沉降之品,以達升中有降,使升而不過。再如濟川煎中,重用肉蓯蓉、當歸以潤燥滑腸,降瀉通便,配以升麻輕宣昇陽,清陽得升,濁陰自降,更有欲降先升之妙,終達潤腸通便之效。4 醫案舉隅王某某,女,65歲,退休職工,嗜睡伴腹脹、噯氣1月就診。患者1月多以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嗜睡癥狀,白天嗜睡,睡而不實,西南醫院做經顱超聲多普勒檢查示腦血管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給予活血通絡,改善大腦供血藥物治療多日無效。時證見白天嗜睡,睡而不實,晚間眠少,頭昏眼花,伴兩肋脹,脘腹疼痛,噯氣頻作,納呆;口乾口苦,咽中有痰感,自覺時而發熱,時而畏風惡寒,大便不成形,次數增多,小便頻急不爽。診其脈沉細,舌淡,苔薄白,邊有齒痕。此為脾胃虛弱,納運失司,清陽不升,清竅失養;土不生金,肺氣虛衰,脾失健運,濕濁內停所致,法當益氣昇陽,清熱除濕止瀉,方擬昇陽益胃湯加減治之:党參30g ,蒼朮15g,黃芪20g,川連5g,法半夏15g ,陳皮15g,白豆蔻10g,藿香15g,薏仁30g,雲苓20g,神曲20g ,雞內金20g,玄胡20g,佛手片20g,大腹皮15g,防風15g,羌活15g ,獨活20g,柴胡15g,扁豆20g,甘草6g,三劑。二診:服用三劑後患者肋脹、腹痛癥狀緩解,噯氣緩,食量增加。但仍述嗜睡、頭暈,口苦口乾,大便稀溏,小便多,面色晄白,少氣懶言,診其脈沉細,舌淡,苔薄白,邊有齒痕。此乃仍是脾胃氣虛,清陽不升,內傷不足之兆,仍以昇陽益胃湯加減治之:党參20g ,焦白朮15g 黃芪30g,川連5g,法半夏15g,陳皮15g,雲苓20g,澤瀉20g,神曲20g,雞內金20g,防風15g,羌活15g,獨活20g,柴胡15g,白芍20g,甘草6g。患者再服用六劑,愈。按: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言:「脾胃虛則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乾口苦,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欲食,食不消;兼見肺病,洒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升故也」。王子接云:「蓋脾胃虛衰,肺先受病,金令不能清肅下行,則濕熱易攘;陽氣不得升,而為諸病」。脾胃虛弱,納運失司,古飲食無味,大便不調;清陽不升,清竅失養,故頭暈眼花;土不生金,肺氣虛衰,故畏風惡寒,面色晄白;脾失健運,濕濁內停,阻礙氣機,則脘腹脹滿;脾主四肢肌肉,濕困中焦,陽氣不運,濕淫肌肉,故肢體睏倦沉重,濕熱下注,故小便頻急不爽;濕邪化燥,故口乾。由上可見,脾胃虛弱,清陽不升,濕熱內蘊為本病的基本病機變化。故升脾陽,降濁陰為治之本。參考文獻[1] 黃帝內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50[2] 黃帝內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585[3] 黃元御:黃元御醫書十一種,下冊·素靈微蘊[M].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263[4] 黃元御:黃元御醫書十一種,下冊·四聖心源[M].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61[5] 苗凌娜: 簡述臟腑氣機升降的生理及病理[J].河南中醫,2003,23(10):3[6] 黃元御:黃元御醫書十一種,下冊·四聖心源[M].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27
推薦閱讀:

情感潛規則:男女關係的13個真理!-頭條網
樓層序號與屬相的關係
lindan9997的男女關係
馬來西亞新總統何以影響中馬關係
《今生今世》中的男女關係

TAG:理論 | 關係 | 後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