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應該教什麼?一名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的反思

學前教育,應該教什麼?一名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的反思

(2005-02-16 07:36:58) 來源:水母網--煙台晚報

  水母網2月16日訊

  (調查導讀)近日,市教科院教育專家管錫基找到記者,談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他總覺得,應該對生活在這個城市裡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和基礎教育學校,尤其是學前教育機構的從業人員說點什麼,因為個體在生命之初受到怎樣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六歲兒子「讀書」的啟示

  放在我手邊的,是我未滿六歲的兒子從新華書店挑選回來的一本《數碼寶貝秘密大圖鑑》。在和我同樣年齡的父母眼裡,這樣的書壓根就不可能與圖文並茂的《葫蘆娃》、《白雪公主》等中外優秀的童話作品相提並論。但孩子觀看(或者叫做欣賞但絕不是閱讀)《數碼寶貝秘密大圖鑑》的過程,卻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

  當我習慣性地從右向左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兒子告訴我說「爸爸錯了,應該從這邊讀」。是的,這本書就是應該從左向右翻看的,不過這樣的裝訂格式在今天的確不多見了。翻開第一頁,當我專心致志地準備從上向下地瀏覽時,兒子又告訴我說「爸爸錯了,應該從這裡讀」,兒子的小手指堅決地指向書頁的右下角。是的,在我們所讀過的書里,即便是右裝訂的也無一例外地是要從上向下讀的,但這本書的確是要從下向上讀的,因為書中對數碼寶貝的每一次進化形態,都有明確的自下而上的箭頭提示。

  三兩分鐘內被兒子指出兩次錯誤,我在最初的震驚之餘陷入了深思和追問:為什麼一個六歲的兒童既知道書可以從左向右翻看,又知道書還可以自右而左地翻讀?為什麼一個六歲的兒童既知道書可以從上向下觀看,又知道書還可以自下而上欣賞呢?

  首先,兒童是注重細節的。兒童不僅睜著一雙好奇的眼睛,而且懷著一顆探究世界的心靈,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甚至是熟視無睹的周遭世界,在兒童眼裡卻是那樣的五彩斑斕和不可思議。其次,兒童沒有任何思維定勢,也就不可能受任何思維定勢的影響。一個六歲孩子的思維,可以說是天馬行空,而作為成人,我們已經有了足夠的人生閱歷和非常個性化的價值判斷標準,甚至形成了職業特有的思維定勢,因而在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的言行舉止總是被限定在一個自己看不到的小圈子裡。

  正如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衣》里的那個孩子可以指出「皇帝其實什麼也沒有穿」的道理一樣:一個注重細節沒有定勢的兒童,肯定能夠指出成人的錯誤和問題,這就是兒子讀書給我的心靈啟示,和我母校專業的教授相比,兒子的確給我上了一堂更為生動的學前教育課程,引發了我對學前教育的「質疑、期待和呼喚」。  

  質疑特長開發

  由此,來反觀我們這所城市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和基礎教育學校,尤其是學前教育機構的從業人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不禁產生了深深的質疑。

  「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好像是商家們蠱惑所有家長最為有效的廣告詞,而相當一些專業教育機構更是把所謂的特長開發,作為打開家長腰包的「金鑰匙」,在這樣的輿論攻勢和價值趨向的影響下,家長們漸漸迷失了家庭教育的方向。

  筆者這樣說決不是小題大做、危言聳聽,家長們之所以熱衷於開發孩子的特長,說到底不外乎兩大原因:一是彌補自己生命的遺憾,二是延續自己的「春秋」夢想。

  各種專業機構之所以生意火爆,無非是利用了家長們這種內隱著的補償心理和追夢情結。家長們甚至把「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勸學格言誤讀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諄諄教誨,並以此作為自己和孩子共同的人生信條。

  於是,我們把終生髮展的堅韌過程,自欺欺人地寄託於三至五年早期的定型培養,我們冒著犧牲兒童現實幸福的危險,去賭注孩子們虛無縹緲的未來幸福。

  再來看看專業機構和家長們所共同看重的那些特長吧!我們今天孜孜以求的所有特長好像也不外乎藝術和體育兩大領域。在我看來,人世間所有的藝術就其本真的意義而言應是為了表達內心的需要,是為了愉悅心靈,而人世間所有的體育項目就其本真的意義而言是要充分展現人類自身的力量、速度、美感乃至潛能,並通過這種展現最終實現心靈的愉悅,因此,無論是藝術還是體育,其最本質的目的具有高度一致性。

  每一個明智的家長和教育者都應該深刻追問:孩子們參加的種種特長開發班是否真的是自己的願望和興趣?而我們所謂的特長開發又是否真正建立在純潔的愉悅心靈的目的之上呢?特長開發的過程本身是否杜絕了摧殘身心的行為?

  期待自主成長

  新華社駐外記者唐師曾新著《我第三個願望》的封面設計給我強烈的視覺衝擊,一個嬰兒蜷伏在作者圓潤的肚皮之上,但給我最深刻印象的不是這個透視了「男人孕育情結」的封面設計,而是寫在扉頁上的文字: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筆者十分認同這樣的判斷,我特別看重個體豐富的內心體驗和心靈感悟。我個人認為比讀書求知更為重要的是親歷實踐和與人的溝通交流,至少也應該是同等重要。因此,你可以帶孩子去聽一場交響樂,讓孩子體驗協調之美,感悟合作之重要,你也可以帶孩子到農村去參加田間勞動,讓孩子體驗泥土的芬芳,感悟勞動是內心幸福與快樂的源泉;你可以帶孩子去觀察拾荒部落一天的生活,讓孩子去體驗人世間生活方式的多樣性,感悟拾荒者別樣的幸福與憂傷,你也可以帶孩子到特殊教育學校去觀察特殊兒童一天的生活,讓孩子體驗人世間生命形式的多樣性,感悟我們習以為常的健康其實已經多麼地不平常。你也可以把孩子帶到產房去諦聽生命的第一聲啼哭,你還可以帶孩子到殯儀館默默地和已經辭世的親人見上最後一面。讓我們的孩子充分地體驗社會吧!讓我們的孩子真正地感悟生活吧!

  在孩子豐富的體驗和深刻的感悟之後,讓他慢慢尋找到自己的興趣,自己確定人生方向,自己選擇人生道路。我們成人所能做的一切,就是給這樣的過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靜靜期待生命自主地成熟和成長。

  呼喚教育情懷

  教育者缺失教育情懷,是時代教育的通病與悲哀!何謂教育情懷?我認為它至少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能夠深刻地理解教育,二是能夠激情地投身教育。

  所謂深刻地理解教育,就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質。在我看來,教育最為本質的意義就是要喚醒靈魂,教育最崇高的德性目標就是要最大可能地把所有的人(無論貧富優劣,不分高低貴賤)導向真善美。

  所謂激情地投身教育,就是時時刻刻都保有一顆明敏的心靈,和每一個天真無邪的生命共同成長、共同進步,感動著孩子們的感動,幸福著孩子們的幸福。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是因為我們首先擁有著永不言老的生命激情。沒有這樣的生命激情,我們的教育情懷就要大打折扣。而一旦擁有這樣的情懷,我們就可以在日常化的教學生活之間尋找到詩意的生存空間;擁有這樣的情懷,我們既可以享受日常職業生活的安全感,又可以擺脫日常職業生活的乏味感。捫心自問,今天的教育者中有多少人還保有這樣的教育情懷?

  雖然,擁有這樣的情懷對於今天的教育從業者來說,已屬難能可貴,但對於一個真正的教育者而言,僅有這樣的教育情懷好像還是很不夠的,他或者她還應該擁有哲學意義上的教育情懷。哲學在我們常人看來是超越一切學問的學問,是脫離世俗的精神智慧,它既超越科學和宗教,也超越藝術與人文,更脫離塵世的萬事萬物。但在我看來,哲學的本真意義決不是超越和脫離,哲學的本真意義就是要使形形色色的生命個體,不分種族、國別、職業、性格,無論物質財富的多寡、無論權威級別的大小、無論文化水平的高低、無論精神品格的優劣,最終都能通過獨特的而非類的方式尋找到人生的意義。 從這樣的意義上出發,哲學從來沒有遠離我們形單影隻、孤芳自賞,而是每時每刻都與我們每個人形影相隨、水乳交融。當我們的園長和校長擁有了這樣的情懷,我們就能超越「坐車子點票子買房子」的物質之樂,轉而追尋生命內在的幸福與尊嚴;當我們的教師擁有了這樣的情懷,我們就能清醒地認識到教育並非萬能,我們就不會歧視任何生命,更不敢虐待生命,我們的孩子因此才能受到真正的教育,實現生命的主動發展、和諧發展與終生髮展;而當每個人都擁有了這樣的情懷,我們就應該堅信煙台教育已經和煙台社會一道跨入了未來明媚的祥光之中!


推薦閱讀:

《文心雕龍——辨騷第五》作者:劉勰
糖尿病---一個病人都治不好的醫療騙局 作者:彭奕竣
看張·愛玲畫語(張愛玲逝世十周年祭)(22) 作者: 安意如
棋定今生 作者:瑞者

TAG:教育 | 工作 | 學前教育 | 反思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