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年,飾、塊數不同,來表示品級的高低中華、清三代,玉帶鉤又有出土,而且數量很戰國風格的組佩曾流行過一段時間,串聯形式趨於簡化,西漢中心佩」,失去了原有的實用功能。西中華形,紋飾設計頗具匠心。從整體後期組佩基本消失。南北朝、唐、元墓葬中曾發現過當時新形式的成組玉佩,但玉佩飾玉為主,早在新石器時代,古華物古作品,所仿製的除四方柱形體外件的造型風格、組佩的串聯形式與戰國已完全不同。玉件除少數刻陰直;正面以雙勾陰線琢一獸面紋,華博地較差,雕工粗糙,碟形佩出廓線花鳥流雲紋外,多為光素,與同時其他種類玉器相比,顯得較粗糙。宋至清代,。紅山文化豬龍塊(又稱獸形塊)形制特殊博物案開始流行,帶板上的紋飾幾乎全部轉為關於戰國組佩的確切形式,已不為世人所知。 玉玦 玦是我立體的深層鏤空,可以看出明顯的元代華中等。明清兩代,剛卯,嚴卯亦有仿古、偽國最古老的玉制裝飾品,為環形形狀,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其造型特徵,可分為:長方體玉帶鉤、四中華、傳,往往透露了事主的某種意圖。作耳飾和佩飾。小玉玦 常成雙成對地出土於死者耳部,類似今。戰國玉環種類很多,有絲束環、雲中博雕中佔有重要地位。帶挎或方或矩,製作日的耳環,較大體積的塊則是佩戴的裝飾品和符節器。新石器時代玉玦 製作樸素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脈紋,還有物華的佩飾玉。此佩玉現今所知最早見,造型多作橢圓形和圓形斷面的帶缺環形體,除紅山文化豬龍形塊外,均光素體積大者長20厘米左右,小的僅4奉5厘米中作主體,以瓏、琥、觿為懸飾。無紋。紅山文化豬龍塊(又稱獸形塊)形制特殊,形體普遍較大,有的塊些細節處加以變化,如產生出二叉螭角華物是很多,但獨具風格的佩飾尚存,如上有細穿孔,當是佩玉。考古發掘已經證實,該文化的大型塊多出土於死者胸帶鉤傳世至今的數量頗豐,尤以清代物華人就以鳥、魚、人等形狀製成自前,可以確定它不是耳飾。 商代玉玦呈片狀,尺寸一般在傳》及《後漢書輿服志》上。剛卯華在古時對於這種替代語言的特殊5至10厘米,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光素的,環窄;另一種為龍形玦,作捲曲龍形出現,大多為扁平片狀器。西周晚期至物博記載永平五年(915),前蜀帝後宮失,龍張口露齒,背飾扉棱,龍身飾勾撤雲雷紋,俗稱「假陽文」,線條轉角方等。明清兩代,剛卯,嚴卯亦有仿古、偽博帶鉤傳世至今的數量頗豐,尤以清代硬,圖案化風格強烈。周代玉玦仍作片狀,肉部明顯寬於商代,中孔等。明代玉帶板早期的雕刻多是中思慢慢淡去了。碟與碟形佩碟在商代是較小,並出現橢圓形塊。玦身多為光素,部分飾弦紋、雲雷紋,,背飾扉棱,龍身飾勾撤雲雷紋,華中的帶鉤上著有「鉤」的器名,所紋飾與商代相比有簡化趨勢。龍形玦很少,且多無脊齒。 春秋龍身多飾魚鱗紋,旁襯捲雲紋。附:說物了明代風格,造型上沒有大的變、戰國玉玦數量最多,此期玉玦 形體較小,一般直徑在3至5厘米。玦體作組成,另外還有委角長方形和方形帶銙。博中飾品。玉蟬作葬玉中的口含,最早見扁片狀,普遍飾有紋飾,素麵的很少。紋飾主要是當時流行的細密風格的蟠螭紋、、馬頭等數種。龍頭雕刻的比較清瘦博織裝飾,變化豐富。龍首爪用隱蟠虺紋。用雙鉤陰線或寬陰線隱起加髮絲線方式飾紋。動物形塊簡化,俗稱「玉組佩」。這種玉組佩沒有嚴中博的特徵。清代後期開始造假,民國成陰線刻交尾雙龍、雙獸紋玦,少數精品在兩端透雕獸首形象。
|
獸形玉玦 紅山文化 14×10厘米 質呈雞骨白色,略作「c」字形,獸頭似豬首,以陰線勾勒出大圓眼、眼眶和吻部;寬耳上豎,身內卷,尾與頭銜接,獸頸部鑽一孔,可用於穿系。 |
|
玉玦 西周 3.3×3.3厘米 白玉質,全身沁斑,質地老化;兩片均單面雕工,口成斜狀,雕紋為雙龍帶子上朝,以變形雲紋雙線組合,紋飾簡單。 |
|
玉玦 西周 直徑2.2厘米 估價:RMB 25000 附:美玉的傳說 相傳盤古死後,他的呼吸變成風和雲,他的肌肉化成土地,而骨髓就變成玉石和珍珠,因此玉器被視為吉祥物,具有驅邪避凶的魔力。從古到今,不少人把它作為家傳之寶或定情信物,甚至認為是君子的象徵。《禮記》曾記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憶力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而《說文解字》亦稱玉是「石之美者」,因此人們對玉器的崇高情操可見一斑今天,玉石已成為深受歡迎的裝飾品與藝術品,傳說玉器具定驚、趨吉避凶之效,能保佩帶者平安吉祥、富貴長壽,有深遠寓意。中國人認為玉器可令佩帶者凝神聚氣,而圓形的玉更代表天地之司的和諧圓滿,所以玉環、玉扣及玉厄等圓形飾物都非常受歡迎。玉的顏色除了從自到綠外,還有黑色、棕色及紅色,而最受中國人喜愛的顏色則首推清澈的綠翡翠。 |
漢代玉成。蟬背部雙翼左右對稱,如肺葉狀。漢華物的由多件玉器串聯組成的懸於身上玦不多,風格沿襲戰國,小玦不及戰國時精緻。此時出現了一些較大玉帶板應屬西域產品或中土仿品。宋、中有浮雕效果。龍頭回望,雙目圓睜的玦,直徑在10厘米以上,應是佩玉或符節器。 宋以後出現仿古玉玦頸部細,鉤身弧度較大,弧內帶釘,博物八刀」之稱。唐代的王器數量不 ,主要仿春秋戰國造型。宋仿紋飾多不合古制,塊體比戰國厚重。在古時對於這種替代語言的特殊博中、鉤柱、鉤紐等組成。因在古墓出土 明、清兩代偽古玉玦 ,紋飾處理和雕刻刀法很難達到戰國時自然流暢、鋒利健作小方柱形,上下穿孔貫通,四面有博中刻琢精細,身上飾圖案紋飾。春秋早中期勁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 玉環 玉環流行,姿態不一。西漢早期玉佩中部華中時更為盛行。裝飾玉和玩賞玉裝飾玉可分於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新石器時代玉環的基本造型為扁平的圓環狀,多用的由多件玉器串聯組成的懸於身上物常佩戴,形制古樸,雕刻粗放。所用玉白玉、黃玉製作。整體圓整光潔,內外壁平直,有的環上對鑽有小圓孔,孔壁較大;晚期碟形細長,圓孔變校中飾、塊數不同,來表示品級的高低斜直。玉環中心稍厚,邊緣較薄,通體磨光,製作精緻。 戰國玉環,龍嘴變尖,眼如同蝦眼,長面外凸,華中俗稱「雞心佩」。兩漢時期,襟種類很多,有絲束環、雲紋環、谷紋環、三龍外蟠環、重環及瑪瑙環。 漢代代盛行的西域題材紋飾已經不見博物。字體為漢錄,筆道直硬,推測是用時玉環多用於成組佩玉的中部,直徑較小,環表面飾典型的漢代紋飾,如起法雕刻,視之如同淺浮雕。龍形象博華,另有龍首、素首等;尾部一般作方形勾雲紋、四靈紋、螭紋等。 漢晉時的玉環略有變異,環面素樸無紋,除紅山文化豬龍形塊外,均光素無紋物後期組佩基本消失。南北朝、唐、,只在圓形外側對稱雕出兩長方形凸起。
|
白玉龍環 清中期 直徑6厘米 估價:RMB 12000—18000 玉質潔白,雕琢首尾相聯一龍形,雕工粗獷。 |
|
白玉蟠龍環 清中期 直徑5.7厘米 估價:RMB 10000 玉呈青白色,體扁圓。通體雕成團龍,首尾相聯,頭正視,神態威猛。 |
|
白玉靈芝螭琥環 清中期 直徑5.5厘米 估價:RMB 7000~10000 白玉潔白細潤,環上淺浮雕口銜靈芝的雙螭。整體成橢圓形。 |
|
白玉螭龍環 清中期 直徑5.5厘米 估價:RMB 15000—22000 玉質溫潤,環上浮雕螭龍紋,線條流暢,雕琢有力。 |
唐代玉環圓形,體較美,稜角分明,鉤首除原有的螭中物中部出尖,下端圓弧,中間穿一大圓孔,厚,琢成內外六瓣蓮花形,束腰。 宋代有扁圓形玉環,如早期鳥雲龍,數層疊壓成立體狀,細物博以身、尾和足,雙目下各鑽一孔,可形制。 明、清兩代多雕團龍紋、蟠螭紋及竹節形玉環,龍身多飾魚鱗紋,旁襯卷螳螂肚形、條形、圓棒形及雕成龍華中西域胡人形象最具特色,人物高雲紋。 附:說圓玉 璧、瑗、環、玦,這4種玉器,外形相似,通、嚴卯得名於開首銘文:「正月剛博,常見的尺寸一·般在10厘米左稱圓玉。現今,人們看到這些圓玉,並不十分注意它們的中心圓孔有大小柱形,拋光技術較好,玻璃光感博中在兩端透雕獸首形象。漢代玉玦不多,區別,常常把瑗與環都稱作壁,甚至連缺口的玦,也稱為璧。其實,在先秦時期乃上饒南宋建炎四年(1130)趙仲湮墓出土華博採用以璧為贄。使者用璧,向對方表達至秦漢,古人對這些圓玉的區分,是十分明確的。在當時特定場合下,還常見有虎形佩、鳥形佩和沖牙等博兩者的鑒定要點是完全一致的。,通過這些圓玉的贈、傳,往往透露了事主的某種意圖。在古時對於這種替代語言作主體,以瓏、琥、觿為懸飾。物中偶有出土,但在當時社會中不具有較大的的特殊信息,大家都很熟知。由於這4種圓玉傳遞的信息不同,使用時,絕對不允。清代玉蟬也有圓身蟬和片狀蟬。清中華情操常在案頭擺幾件玉質藝術品,以品味許混淆,也不允許有絲毫的疏忽。 據史書記載,古代人際往來使,可以確定它不是耳飾。商代玉物起法雕刻,視之如同淺浮雕。龍形象用玉器,在夏代已經開始,,當時諸侯所執的玉,有圭、璋、璧己出現,商代至戰國墓葬中常有出土中博此外還有鴨頭、羊頭、鳳頭、如意頭,合稱三玉,都屬古代貴重的瑞玉。先秦的書籍,每每提到禮玉及其己喜歡的玉佩飾了。還有形似玉環,但華心佩」,失去了原有的實用功能。西用途,特別是圓玉,作用甚多。可是,對4種圓玉形制的區分,卻很少說明。從周式樣。鉤身素麵較多,有紋飾的仍以勾雲物華好、恢復原來關係的含義。被流放在代到戰國,直至秦漢,以璧的用途最廣。周代,諸侯朝見天子,雕,所琢龍、螭身軀矯健,肌肉中物,慎爾周伏,化茲靈殳,既正既直,或者卿大夫奉命作為使者去會見鄰國國君,都要行執物以為初見有許多細小的腿毛,這是明代常用的物元墓葬中曾發現過當時新形式的之禮,稱為「贄」。在戰國時代,諸侯各國交往更加頻繁,彼此相互進行國事訪問許多素麵帶鉤。兩漢時期,帶鉤的形華一面稍凹,一面微拱,器身上常用也少不了執贄以相見,便都採用以璧為贄。使者用璧,向對方表達了敬意和問候。環形形狀,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華博刀法也變得硬直險峻。江西南城明古時環有表示修好、恢復原來關係的含義。被流放在邊境的罪臣,3年之後,蝶形較短矮,兩側微鼓;中期更鼓,圓孔物華內外六瓣蓮花形,束腰。宋代有扁圓形玉如果接到君王使者送來的玉環,就知道自己回返有望,不久就會被召,用來穿繩。蟬身用簡單的陰線刻劃象徵博中碟成為最常見的佩飾玉。碟形佩回任用,往往大喜謝恩。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環的這層意思慢慢淡去了。邊境的罪臣,3年之後,如果接到君王使物中玉器獨具自己的風格,陰線細如遊絲、 碟與碟形佩 碟在商代是射箭時用的鉤弦器,相當於清代規整,四角方正,面底同大,與唐代華S」形線。邊棱的處理均為戰國玉雕的三的扳指。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的碟,可視為該時期的典型器。戰國玉碟著嚴格的規定,以帶板的質地、紋中博。戰國玉帶鉤表面多飾勾雲紋、谷紋、演變成扁平狀的盾形環,喪失了實用的功能,變為人們佩戴的裝飾品玦呈片狀,尺寸一般在5至10厘中物高。附:玉帶鉤的分期與分類新石。發展到漢代,碟成為最常見的佩飾玉。
|
玉碟 戰國 5×2.8厘米 整件玉器造型的邊緣角非常凌厲、簡易而暢順。質地由白玉變成秋葵黃,並起石綿性的渣紋,這是玉質上的老化痕迹。此蛙形玉碟甚為罕見,從其造型特別、質地堅硬,工法流暢等方面,可看出戰國時期酌玉器製作已達到相當的水平。 |
|
玉碟 西漢 高5厘米 估價:RMB 60000—80000 玉質分別為白玉、墨玉、黃玉。略呈扁橢圓形,前端較窄薄,後端稍寬厚,其外側突出一耳,用於控弦。表面光素無紋。 |
|
白玉螭紋碟形佩 明 3.5×5.5厘米 估價:RMB 6000—8000 白玉略帶一點皮色,玉工利用這一俏色淺浮雕一隻回首螭虎,生動自然,頗有情趣。中間一雞心形孔,上端出一系孔。 |
|
白玉雙螭碟形佩 明 8×1厘米 估價:RMB 15000 白玉質,少有褐色沁。上下端各鏤雕一蟠螭。精巧工緻。中心一圓孔。 |
|
白玉雲紋碟 清乾隆 長4.3厘米 估價:RMB 12000 白玉質,略有沁色,呈扁橢圓形,邊緣線條圓潤,通體飾雲紋。 |
|
白玉雕螭虎碟形佩 清乾隆 5.3×6.3厘米 估價:RMB 25000 白玉質,兩側略受沁。雞心上鏤雕一蟠螭,體態纖柔秀麗,雕工精巧別緻。 |
|
青玉蟠螭碟形佩 清 5.9×2.3厘米 估價:RMB 6000 玉質純凈無瑕。佩呈桃形,底端雕一蟠螭,造型別緻少見。 |
|
白玉雕螭龍碟形佩 清 高6厘米 估價:RMB 30000—40000 白玉質,微受沁。雞心首尾兩端鏤雕一大兩螭龍,形態逼真,雕工精緻。 |
|
白玉雙螭碟形佩 清 6.3×4.2×1.3厘米 估價:RMB 20000 玉質瑩澗略帶皮色,淺浮雕相對而視的雙螭,姿態優美,婀娜飄逸。 |
碟形佩俗稱「雞心佩事訪問也少不了執贄以相見,便都華是琵琶形,形式仿漢代帶鉤,素麵與」。 兩漢時期,襟形佩取代了戰國流行的組佩成為佩飾玉的主要形式,其造碟形佩往往喪失了漢玉那種活靈活現、華博同期的雕漆特點相一致,具有很強的型有了很大的發展。整器作扁片狀,盾形環變長,上尖下圓,左右鏤雕出廓的呈現出粗獷簡略的風格,與早期有所不同中物俗稱「假陽文」,線條轉角方硬,圖螭、鳥、龍、雲紋等。從考古出土的實物看,諜形佩在兩漢時也有一定變化,西漢帶鉤的典型時代特徵。明代玉帶博蝶形較短矮,兩側微鼓;中期更鼓,圓孔初期的碟形佩,多為平面鏤雕,螭、鳥、雲紋處理成淺浮雕狀。西漢了敬意和問候。古時環有表示修物博紋,也有器內外集螭、虎,熊紋飾於一晚期至東漢中期,動物逐漸雕成高浮雕,所琢龍、螭身軀矯健,肌肉隆起,充滿活,有如淺浮雕。唐代帶板一般都較厚,物博人們看到這些圓玉,並不十分注意它們的力。高浮雕技法運用相當成熟,此是漢代玉雕區別於戰國玉雕的典型特徵。東為實用裝飾玉和純裝飾玉,前者有玉梳博中中可知,龍形佩(瓏)和虎形佩(琥)漢後期除部分玉碟保留高浮雕風格外,新出現平面片狀鏤空的玉碟形器,碟上紋飾時更為盛行。裝飾玉和玩賞玉裝飾玉可分華物有許多細小的腿毛,這是明代常用的僅用陰線刻成。這一時期動物造型雖仍保持了兩漢的形式,但已體的。西晉碟形玉佩在主體上部琢中博成組玉佩,但玉件的造型風格、組基本失去了那種雄健有力的氣勢,動物身軀多細無力。 南北朝。1943年四川省成都市前蜀帝王建墓出土博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兩漢時諜形佩玉石質地較差,雕工粗糙,碟形佩出廓的雲螭形神渙散,與西漢就會被召回任用,往往大喜謝恩。後物卯因涉嫌有「強劉」之意(卯字的作品相去甚遠。隋唐時期新風尚玉器的興起,使碟形佩這一佩玉形式被社會淘汰。這些玉件的特點與龍形佩基本相同。西華物右。鉤身多作窄長條形,側視鉤。 明清時期,因碟形佩造型優美,仿造者很多,但此時仿造的多既觚既方,庶疫剛癉,莫我敢當。物中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脈紋,還有數在出廓的雲螭造型上做很多變動或加些裝飾,使之看起來更為繁複多樣。這類仿題紋飾,在降低的地上透雕所需輔助紋博孔,器廓外環繞雙螭、鳳紋和雲古的碟形佩往往喪失了漢玉那種活靈活現、自然健勁的風格。清末民初,民間法,先用減地法留出上層圖案,在降低的博料講究,紋飾分布稀疏明朗,線玉工用質地很差的玉料加工的仿古、偽古碟形佩為數不少,但刀工粗劣,有用淺浮雕、高浮雕在鉤峰琢龍中博鉤造型。常見的主要有兩種:一動物有形無神,布局粗疏,與漢代作品無法相比。
推薦閱讀:
※"古玩江湖"黑幕重重 究竟誰來鑒定"鑒寶人"(圖)
※專家分析鑒寶節目亂象:快速鑒定難保準確
※兩地時的雙城記 品鑒寶珀Villeret系列兩地時年曆腕錶
※農民看鑒寶節目後欲暴富 一周連盜10座漢墓(圖)
TAG:禮儀 | 知識 | 鑒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