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人疼的直打滾,卻拒絕吃止疼葯,究竟為什麼?

岐黃道 2017-07-052評

「醫生,能不能讓我不再那麼疼!」這是王女士見到醫生說的第一句話,聽著讓人頓時感到陣陣酸楚。47歲的王女士,身患甲狀腺癌晚期骨轉移,全身劇烈的疼痛折磨的她沒有睡過一次安穩覺。消瘦的身體不時地輾轉反側,額頭晶瑩的汗珠也隨之而下。安靜的時候,蜷縮的背影讓人感到更加心疼。言語之間都不離「疼」這個字眼。「以前吃過止疼葯嗎?」醫生問到,「吃過,不過沒敢多吃,怕上癮了,就和吸毒一樣了!」身旁的姐姐連忙說道,「有時候,她要是能忍住,就不吃了,怕吃時間長了,耐葯了,就不管用了。

對於癌痛的患者,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就是阿片類止痛藥,阿片類葯是從阿片(罌粟)中提取的一種衍生物。患者在服用一段時間後,可能會出現劑量增加的現象,於是就出現了王女士和家屬所擔心的「吸毒上癮」。其實,鎮痛≠吸毒。患者服藥劑量增加可能是因為產生藥物耐受或是疼痛強度增加。我們不能把這種現象當作「成癮」的信號,更不能把它與吸毒划上等號。事實上,隨著治療措施的跟進,疼痛癥狀的改變,藥物的劑量也是會隨之變化的。

現如今,臨床上應用的阿片類藥物大都是控緩釋製劑,醫源性成癮的可能性極低。1984年,WHO在日內瓦舉行的「癌症疼痛綜合治療會議」上面向全世界範圍推廣三階梯止痛原則。在規範化治療的前提下,即便長期使用止痛藥物也很安全,所以癌痛患者是不需要等到忍受不住才使用的。

癌痛現狀調查顯示:我國癌痛發生率為61.6%,每天約有200萬人忍受癌痛折磨,其中50%的疼痛級別為中至重度疼痛,30%為難以忍受的重度疼痛。長期持續的疼痛刺激可導致神經系統的中樞敏化,產生「wind-up」效應,即增加阿片劑量也無法控制疼痛,進而發展為難治性疼痛,成為姑息治療中的一大難題。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常見原因,就是疼痛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以及不能按時按劑量的服用止疼葯。

癌痛治療必須遵循規範化用藥的原則:1、按階梯給葯:以非甾體類葯(代表藥物阿司匹林)為起始,從低級到高級,逐層遞進;2、無創給葯:優先推薦口服給葯(簡單,容易調節劑量,不容易產生耐葯,還可以穩定血葯濃度)、肛塞等;3、按時給葯:無論患者服藥時,疼痛有沒有發作,都必須按時按劑量服用;4、個體化服藥:藥物作用於每個機體是有差異的,所以說能使患者的疼痛緩解並且副作用最少,那麼該劑量就為該患者的最佳劑量;5注意具體細節:切莫忽視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多數出現在用藥的早期和用藥過量的情況下,例如:便秘、噁心、嘔吐、過度鎮靜、呼吸抑制、尿儲留等。

在癌痛治療的過程中,由於不能正規合理化的用藥,從而使得機體對止痛藥物不敏感了,也就是機體產生了耐受。阿片類藥物的耐受性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並不影響使用,治療中可以通過加大劑量或者縮短用藥時間來維持原有的治療效果。阿片類藥物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在使用過程中沒有最高劑量的限制,也就是沒有「天花板的效應」。換句話說就是,當原有的劑量不能達到鎮痛效果時,我們可以繼續加大劑量直到疼痛的情況改善為止。值得注意的是,像阿司匹林這類非甾體類的藥物在服用時,劑量是有限制的。正規治療下,如果服用一定劑量的阿司匹林,鎮痛效果不好,那麼就要及時的更換其他的阿片類藥物了,而不能再增加劑量了。當然阿片類藥物服用劑量增加後,它產生的副作用也會隨之增大。NCCN(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指出適當的鎮痛劑量是指整個用藥期間既可以達到理想鎮痛而又不產生不可耐受的副作用的劑量。

關於阿片類藥物的「成癮性」,其實上是一種心理上的依賴。其目的不是鎮痛,而是尋求一種「欣快感」。WHO癌痛和姑息專家組認為,癌痛病人使用阿片類藥物鎮痛造成成癮者是及其少見的的。只要選對方法,採取正規合理化的治療,癌痛也可以變得不那麼可怕。

(文中配圖均為資料圖,僅供參考)

(作者 成彩紅 山西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


推薦閱讀:

止痛藥有副作用到底該不該吃

TAG:癌症 | 病人 | 拒絕 | 止疼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