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研究綜述
模塊一:研究概況
意識形態問題是一個現實性很強而又敏感的理論課題。在當代世界的各種政治理論文獻中,以及我們日常的政治生活中,意識形態這個概念被廣泛使用著。近年來國內外形勢風雲變幻,意識形態領域中各種思想、觀點的爭論、鬥爭始終存在,因此,正確認識意識形態及其功能問題,是堅持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需要,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進入九十年代以來,我國理論界一些專家、學者對意識形態問題進行了較為廣泛深入的研究,一批有影響的論著相繼問世,為創立獨立的意識形態理論研究領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總體來說,關於社會發展規律的討論主要涉及到這樣一些問題:一是關於意識形態的內涵。學者們普遍對傳統教科書的意識形態概念提出了疑問,並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意識形態的概念。二是關於意識形態的特徵。學者們分別提出了「二特徵說」、「四特徵說」、「五特徵說」和「六特徵說」。三是關於意識形態的功能。許多研究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考察了意識形態的功能。歸納起來,意識形態的功能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社會整合功能;合法性功能;經濟功能;社會管理功能和控制性功能。四是關於當代意識形態理論的闡釋模式。學者們根據對意識形態定位及闡釋角度的不同,將當代意識形態理論劃分為四種模式:意識形態革命論;意識形態批判論;意識形態終結論和意識形態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決定論模式。五是關於意識形態與科學的關係。這一問題是理論界長期爭論未決而又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的問題。其中核心的問題就是意識形態是否是科學的爭論,這一爭論直接涉及到如何評價馬克思主義這種意識形態的科學性。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學者雖然不正面否定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科學性,但在具體闡述一般意識形態與科學性的關係時卻對意識形態是否具有科學性持懷疑、甚至是否定態度,從而間接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六是關於全球化下意識形態面臨的挑戰問題。學者們具體論述了意識形態面臨現代性轉化問題、意識形態領域鬥爭的新趨向、入世後我國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挑戰等問題。另外,一些學者還強調了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的策略、方法和途徑的問題。
模塊二:論點摘要
一、關於意識形態的內涵
有的學者對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教科書中關於意識形態的論述提出疑問。傳統上,把意識形態看成是同社會意識形式同一序列的從屬類型性的概念,即社會意識按水平高低的不同劃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兩個層次。意識形態具有兩個方面的規定性。其一是水平層次上的,是一種高水平的社會意識,是從社會牛活中概括提煉出來的一種有系統的、自覺的、理論化的反映形式,以此區別於社會心理。其二是類型上的,屬於受經濟基礎及政治制度直接影響和支配的那種社會意識形式,即成為社會意識形式屬下的種概念,以此區別於自然科學、語言學、形式邏輯等。由此,「意識形態」成為人類社會意識形式的合稱或代名詞。當把它的內涵定義為「意識形態是與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直接相聯繫的觀念、觀點、概念的總和」時,實際上等於說.它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道德、藝術等等這些社會意識形式的觀念、觀點、概念的總和,似乎它本身不是一個與此相獨立的實體範疇。但是,如果這樣理解意識形態,則在進行意識形態領域內的鬥爭時,某些表述將大成問題。例如,「非意識形態化」的主張,就會被理解為「非哲學化」、「非藝術化」,但其實質卻是「非意識的社會性質化」。
有學者指出,意識形態的定義應該是,意識形態是直接在一定社會經濟形態基礎上形成的、由全部意識因素構成的,表現在特定領域中的社會意識的整體樣式態。意識形態表示一定社會意識的整體樣態,同社會意識形式是縱橫交叉的關係,是一個獨立的坐標。從社會意識形式的橫向性講,每一意識形式都可在不同社會形態中存在,並表示出該社會意識形態的性質,這是它的普遍性;從意識形態的貫穿性講,每一特定的意識形態都要在各個意識領域即各個社會意識形式中表現出來,這是它的具體性。意識形態同經濟形態是對應的,其劃分要以經濟形態的劃分為基準,因此意識形態同經濟形態是直接相聯、緊密銜接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學、藝術等等各是社會意識形式之一,這是從它們穩定性的分上方面而言的;它們同時也各是意識形態的形式之一,這是從它們具有表現出意識形態性的功能方面而言的。因此,社會意識形式不等於意識形態,促以各種形式存在的社會意識,則必然具有意識形態性。
還有學者認為,對於意識形態的這種傳統界定不夠完善。這種界定把意識形態看作是依賴於並服務於社會經濟基礎的東西固然沒借,但並非只有意識形態才是依賴並服務於經濟基礎的,其他非意識形態的社會意識如自然科學理論和社會心理等等,歸根結底也同樣依賴並服務於社會經濟基礎。而且,「經過了思維的加上提煉,是一種較高水平的社會意識」,這也並非意識形態所獨有,自然科學之類的非意識形態理論也是經過思維的加工和提煉的、較高水平的社會意識。因此,對於意識形態的定義,要明確一條原則,即,作為「意識形態」的定義,應當既表明意識形態作為社會意識形式之一而具有的與其他社會意識間的共性,又能表明它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而與其他社會意識形式比較而言的特徵。循此原則,意識形態的定義應該是,意識形態是指人們在一定的社會存在基礎上形成的反映一定社會事物的、帶有一定鮮明的利益觀點或價值評價意義的比較定型的理論化、系統化的思想觀點或思維模式體系。這一定義表明:第一,意識形態具有派生性。意識形態和其他的社會意識一樣,不是先天的或憑空產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會存在基礎上產生的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第二,意識形態具有理論化和系統性特點,意識形態是經過思維加工提煉的、理論化、系統化的高層次的社會意識、從而不向於低層次的自發的社會意識即社會心理;第三,意識形態具有價值觀念導向性特點。意識形態總是對一定的社會事物帶有一定利益觀點或價值評價意義的社會意識,並不是無論什麼思想觀念都可以叫做意識形態。
也有學者認為,意識形態作為社會哲學和政治哲學的基本範疇,是一定社會結構中反映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築的相對獨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階級社會中,意識形態具有階級性,是一定階級的意識形態階層根據本階級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經過社會實踐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作用於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思想武器。意識形態是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諸形式組成,旨在保存或改變現存社會制度的理論體系,並表現為一定社會的指導思想、世界觀、價值觀。
有學者從社會意識最本質的規定出發,認為社會意識(通過政治法律觀點、科學、文學藝術、道德、宗教、哲學等形式表現出來的作為社會整體或一定社會集團的思想觀點)屬於精神文化的範疇,是人的精神創造物,是歷史的產物,歸根結底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的出現和發展歸根結底要從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中得到說明。
有學者認為,意識形態是一定共同體基於自己特定的歷史地位和根本利益,以理論形態表現的對現存社會關係的一定態度的思想與觀念的總和,是社會意識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還有學者從社會意識的價值性角度來規定社會意識形態範疇,認為社會意識形態屬於較高水平的社會意識,它以理論的形式反映著社會存在中利益和價值關係方面,並且通過政治的、法律的、哲學的、道德的、藝術的、宗教的等社會意識形式表現出來。意識形態作為社會意識的組成部分,歸根結底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並且反映的是社會存在中的價值關係。價值觀念體系構成社會意識形態的實質和核心。
二、關於意識形態的特徵
關於意識形態的基本特徵,有的學者認為意識形態的一般特徵表現在:意識形態的基礎在於社會存在,因而應從人們的現實物質生活過程去理解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具有歷史繼承性和自己特有的規律;不同的社會意識形式之間具有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機制;意識形態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有學者認為,意識形態具有六個基本特徵:反映一定的社會存在並隨社會存在的變化或早或遲地發生變化;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所決定,在階級社會中具有強烈的階級性;與一定社會中的政治上層建築以及相應的社會制度相關聯;是一定社會的政治觀點、學說的體系;意識形態諸形式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並以不同的方式影響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意識形態通過實踐環節解釋並改造世界。
有學者指出,意識形態具有五個特徵:第一,實踐性。意識形態並不是純粹空洞的東西,它具有意向性,即它總是指向現實的;人們之所以接受意識形態的教化,努力與意識形態認同,正是出於實踐的目的。第二,總體性。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意識形態是由各種具體的意識形式構成的有機的思想體系,即馬恩理解的意識形態並不是各種具體的意識形式的機械的總和,而是一個有一定結構的、有活力的總體。第三,階級性。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的資料,並調節著自己時代的思想的生產和分配。第四,掩蔽性。意識形態與現實的關係不是一種真實的相契合的關係,而是一種不真實的、掩蔽的關係。意識形態作為一種完整的理論形式,其目的不是揭示現實生活的真相,而是竭力把這種真相掩蔽起來,以維護它所支持的統治階級的統治。第五,相對獨立性。意識形態並不是經濟關係的消極的伴生物。它是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一個能動的組成部分。它不僅給予經濟關係以巨大的反作用。而且表明自己具有相對獨立性。
也有學者提出意識形態具有的五種特徵:第一,意識形態是統治階級的觀念形態,是物質生產領域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精神力量。它規定著每一時代與統治階級物質力量相適應的精神形式及內容。意識形態在實際社會生活中,不僅是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的政治文化,而且是政治文化核心觀念的思想基礎。第二,意識形態的虛假性。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的虛假性反映在以下兩個層面:意識形態的本質決定了它自身沒有歷史,沒有發展,它只是物質生產內核的精神外殼;意識形態總是把統治階級的思想賦予普遍的意義,把特殊利益說成普通利益。第三,意識形態的合法性。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灌輸作用,迫使全社會認同國家、法和意識形態的權威。自覺認同或被迫認同正是意識形態教化的結果,也是意識形態合法性的生動表現。第四,意識形態的整合性。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運用特殊優勢功能,把分散的、單個的社會意識形態統一起來;把對立的意識形態形式分化或銷蝕為合意識形態的觀念形式,把未建立或未完善的觀念形式體系化或逐步意識形態化,從而使意識形態體系成為高效率的、有統攝人的社會統治觀念形態。第五,意識形態的控制性。意識形態運用物質和觀念的元素、工具對社會制度和人們思想的馴化及牽引。使社會秩序保持在意識形態的整體框架內,把意識形態衝突限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內,並使人們把意識形態內化為自身的信念、價值被則和行為規範。
還有學者從意識形態的理論性和價值性兩個方面論述意識形態的特徵。一是意識形態的價值性。價值觀念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的核心,也是它與其他社會意識形式的本質區別所在。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意識的組成部分,歸根結底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但是它並不提供關於客觀對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而是針對一定的人群、社會集團依據自己的目的、要求、利益和對社會生活意義的不同理解.針對他們對各種社會現象所採取的態度而作出的理論概括,為社會提供理想和行為的規範。在意識形態的形成過程中,價值作為一種尺度或準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價值觀念體系作為價值關係的理論表現,是同某個社會集團或階級的需要、利益聯繫在一起的。它反映的是一個集團、一個階級乃至整個社會的根本利益和整體利益;是通過一定的政治和經濟關係表現出來的根本的社會需要。二是意識形態的理論性。意識形態是社會自我意識的理論形式。所謂自我意識就是社會意識形態反映的對象和形成過程而言的。社會意識形態反映的對象是客觀事物向社會主體顯現的效用以及滿足社會主體需要的程度,它的形成過程就是社會意識主體對社會客體滿足自身需要的利益和價值關係的反映過程。社會自我意識也有兩種不問的形式,其中作為理性形式的社會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集團或階級的思想家基於對本社會、本階級的根本需要和利益的認識而自覺創立的,它的社會功能也是通過思想家和理論家有組織、有計劃地向群眾宣傳、解釋.最後變為群眾的行動而表現出來的。
三、關於意識形態的功能
許多研究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考察了意識形態的功能。歸納起來,意識形態的功能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1、意識形態的社會整合功能。有學者指出,在傳統社會中,民族認同尚未形成,維繫社會團聚的主要力量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成為整合社會的重要手段,意識形態的任一微小變異,都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生活的變化,從而影響到社會結構的穩定性。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運用特殊優勢功能,把分散的、單個的社會意識形態統一起來,把對立的意識形態形式分化或銷蝕為合意識形態的觀念形式,把未建立或未完善的觀念形態形式體系化或逐步意識形態化,從而使意識形態體系成為高效率的、有統攝力的社會統治觀念形態。也有學者指出,意識形態的社會整合功能還表現為論證現實社會制度的合理性。意識形態要在理論上證明現存的產權結構和交換條件的合理、公正性,就必須解釋現存的產權結構和交換條件是如何成為更大的體制的組成部分的理論。因此必須把現存的經濟制度納入到社會制度框架體系中加以理解,並通過提供現存社會制度必然存在的充足理由,界定經濟制度產權結構的效率邊界及其公平尺度。這樣通過論證階級統治的合理性和進行階級統治的自然性,能給人們以安定、幸福,給人們只有順從這種統治而別無他途的錯覺。
2、意識形態的合法性功能。有學者認為,在現代社會,政治統治和政治權威越來越從依靠國家暴力轉向依靠政治合法性,也就是越來越依賴被統治者的認同。意識形態使公民認同現存政治權利、政治機構和政治秩序,從而使其具有合法性。有的學者指出,不管意識形態本身是否正確,它都是使個人和集團行為範式合乎理性的智力成果。
3、意識形態的經濟功能。有學者指出,意識形態是個人與環境達到一致的一種節約費用的工具,其經濟功能的實質是提高制度管理的經濟效益。有學者認為,從制度合作效率的角度看,意識形態作為世界觀的價值系統,為人們「應如何行為」提供價值信念上的共識,進而減少人們合作行為的「摩擦費用」。意識形態還是克服「搭便車」行為的有效工具,所謂「搭便車」是指人們在狹隘的個人主義成本、收益原則支配下,不付任何費用,從他人或其他團體那裡獲得好處。有學者指出,意識形態還是避免委託、代理關係中「道德風險」的有效工具。
4、意識形態的社會管理功能。有學者認為,意識形態之所以被引入到經濟制度變遷的結構分析之中,是因為,其一,在現實社會中,大量存在著義務論的規範行為,如社會公益活動等,人們並非完全按照公利論的原則行事;其二,意識形態價值規範的引導,可以使人們超越狹隘個人機會主義動機,遵守社會普遍的倫理規範,建構社會文明進步的積極成果。這些是因為家庭和教育灌輸的價值觀念,這些觀念導致限制他們的行為,以至於他們不會做出像「搭便車」那樣的行為。在此意義上,意識形態作為人們決策的基本素質,會降低社會的管理成本,提高社會管理機制的運行效率。
5、意識形態的控制性功能。意識形態運用物質和觀念的元素、工具對社會制度和人們思想的馴化和牽引,使社會秩序保持在意識形態整體框架內,把意識形態衝突限制在一定秩序之內,並使人們把意識形態內化為自身的信念、價值準則和行為規範。意識形態控制包括:其一,觀念性控制,它確保社會思想的統一和純潔,儘力使多元價值觀與占統治地位的一元價值觀和諧一致;其二,制度控制,運用制度結構和機制銷蝕超越性觀念形成的衝擊,使其不能發生或擴散;其三,科技和傳媒控制,意識形態控制的新形式,是從傳統的政治意識形態和思想意識形態控制轉換為現代科技、文化工業和多媒體的控制,欲求新形式下的社會一體化。
四、當代意識形態理論的闡釋模式
馬克思無疑是現代意識形態理論的奠基人,但由於馬克思不同時期的不同著作所使用的「意識形態」術語存在含義上的差異,即馬克思並沒有給「意識形態一般」作出明確的界定。這樣,他之後的思想家們根據已經變化了的世界和生活現實,從不同角度對意識形態理論進行了「當代性」的闡釋。根據他們對意識形態定位及闡釋角度的不同,可以將當代意識形態理論劃分為四種模式。
1、意識形態革命論。意識形態革命論的主要代表是盧卡奇和葛蘭西。他們已不在否定的意義上來理解意識形態,而是將意識形態定位於「階級意識」,即一定階級對自己的歷史地位和階級使命的自覺認識。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提出了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或工業社會的條件下,與傳統暴力革命觀不同的無產階級革命觀:意識革命。他們都強調在當代資本主義條件下,無產階級革命的關鍵是階級意識即意識形態的成熟。
2、意識形態批判論。馬克思恩格斯之後,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們接過意識形態批判的武器。他們在科學技術日益滲透進資本主義生活的各個方面的背景下,從科學技術向意識形態轉化中定位意識形態。他們敏銳地洞見到,在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科學技術和文化的意識形態化,看到了意識形態作用方式的轉變。他們批判了這種新型的意識形態作為隱性的統治工具,起著欺騙、操縱人們精神的功能,使生活於其中的人們喪失了批判、思考的能力,從而盲目地維護現存的存在體系。但他們將意識形態等同於科學技術、文化本身這一點是值得提出疑問的。
3、意識形態終結論。在20世紀的理論視野中,「意識形態終結論」表現為兩個不同的流派。一是激進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終結,以貝爾、福山等思想家們為代表。他們以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出現的新發展和新變化為背景,否認資本主義還存在矛盾,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作為政治概念即代表一定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已經終結,留下的只是作為哲學、法律、宗教、道德、藝術等純理論問題的意識形態問題。他們的共同點是將意識形態等同於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實際上,他們「終結」的只是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學說。二是意識形態的「知識社會學轉向」,以韋伯、曼海姆和舍勒等為代表。他們從區分事實判斷(或實在判斷)與價值判斷入手,力排意識形態的價值因素(主要是階級性),試圖通過他們的知識社會學方法,建立一種以形而上學為基礎的超階級、超黨派的「總體的意識形態概念」,亦即純粹的科學體系。
4、意識形態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決定論模式。我國當代學術界對意識形態的研究,從根本上說,是繼承了馬恩意識形態理論的衣缽,同時,也深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代繼承者,即列寧、斯大林和毛澤東的意識形態理論框架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其獨特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決定論模式。其理論共同點可概括如下:從定性上看,意識形態已不再僅僅是一個貶義詞,而逐漸被作為肯定、廣義的概念來使用,它不僅僅是一個政治概念,也是一個哲學、社會學概念;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框架內理解並定位意識形態在整個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階級性是意識形態不可迴避的性質;意識形態是各種社會意識形式的總和,作為「思想的上層建築」與其他的社會結構因素髮生相互作用。
五、關於意識形態與科學的關係
意識形態和科學的關係問題是理論界長期爭論未決而又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的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中,科學與意識形態的關係問題包含著兩個基本的方面,其一是有沒有科學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這種意識形態是不是科學?其二是科學(特別是指自然科學)本身是不是意識形態?
有學者認為,科學(技術)與意識形態的關係問題,具體說來就是,科學本身是否包含價值因素並與意識形態密切相關?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是否是彼此隔絕的?伴隨科技進步產生的有害後果是否僅僅是應用的問題?科學技術本身有沒有包含這些後果的因素(即是否包含「負價值」)?這一問題歸根到底就是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的真理因素和價值因素的關係以及與此相關的客觀性和主觀性的關係問題。
有學者指出,在社會政治哲學的層面上,意識形態是一個上層建築的範疇,而科學技術則歸屬於生產力。從認識論的角度看,馬克思和恩格斯都認為科學是以客觀地、正確地反映自然界的運動規律為根本特徵的,是與「虛假性」的意識形態相對立的真理性認識。與近代主體論哲學和實證主義不同,馬克思主義對科學與意識形態的關係始終是在一種歷史的視域中審視的。正如階級社會只是一種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一樣,受狹隘的統治階級利益支配的,本質上是欺騙性和虛假性的意識形態也是歷史的產物。一個階級所代表的利益愈是具有普遍性,其意識形態就愈科學,列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提出了「科學的意識形態」這個新概念。
有的學者認為,在看待意識形態和科學的關係時,人們常常毫不猶豫地肯定科學的客觀性、真理性,而懷疑意識形態的客觀實在性。意識形態總是與特定的階級利益聯繫在一起的,因而作為階級意識的意識形態在反映社會現實對是否必然帶有「階級的偏見」,從而成為歪曲、顛倒和掩蓋現實的「虛假意識」就成了意識形態與科學是否對立的關鍵。但是,意識形態的虛假性不是必然的,科學的真實客觀性也不是先天必然的,把真實與虛假的對立作為科學與意識形態對立的根據是站不住腳的。
還有學者指出,科學技術特別是科學與意識形態的關係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科學是人類實踐的產物,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科學作為一種專門的精神生產形式,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特殊的部分便獨立出來了。科學雖然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然而卻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式,它從屬於人與自然鬥爭的生產力,而不是社會意識形態。科學以它特有的屬性和功能(如知識性、系統性、非階級性等),而與其他社會意識形式區別開來,成為一種特殊社會意識形式。因此,自然科學既屬於社會意識形式範圍,又屬於生產力範疇。然而,這並不等於說,科學與意識形態沒有關聯。科學與社會意識發展的歷史表明,科學與意識形態既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又不斷地處於或明或暗的相互衝突之中。科學理論的發現、檢驗、修改、發展、應用無不受意識形態(世界觀、宗教、道德等)的制約和影響,反過來,偉大的科學發現則往往影響意識形態的內容和形式,特別是改變著人們的世界觀、道德觀念和宗教信仰。同時,科學成就也常常被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所利用,被用於論證和維護特定的政治制度。
六、全球化下意識形態面臨的挑戰
1、意識形態面臨現代性轉化問題。有的學者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踐基礎,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開拓創新的理論和實踐不斷推進其發展。因此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須具備以下幾個特徵:繼承性和超越性相統一;協調性和綜合性相結合;中心發展與邊緣滲透相結合。有的學者指出,意識形態的現代性轉化必須具備以下幾個特徵:首先是世俗化。世俗化意味著政治文化具備了科學性、參與性、開放性、共識性和進步性,即政治不再被認為僅僅是專屬於某些精英分子或社會某一特定階層的一種具有無法控制和參與的神聖性的一種活動。其次是理性化。意識形態要想有效地深入社會,自身必須是個高度自洽的並能夠經得住理性觀念考量的思想體系,並不能僅僅依靠政治權利的促動。再次是開放化。在價值與信仰多樣化的現代社會,意識形態要保持一種主流與主導地位,必須具有相當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只有這樣它才能與所處的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更好地發揮其功能。有的學者指出,我國意識形態的現代性轉化必須做到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相結合。二者結合是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向和必然要求,這種結合既不是用馬克思主義來代替傳統政治文化,也不是用傳統政治文化來吞沒或消解馬克思,而是二者有機結合與內在的統一。其理想形態應當是: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又是中國的、富於創造性和強大生命力的現代政治文化。
2、意識形態領域鬥爭的新趨向。有學者指出,在全球化進程中,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將不斷地變化其形式:通過話語霸權和網路技術潛移默化地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其價值觀念、文化及生產方式;經濟力量和意識形態號召力相結合是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和平演變」的決定性的因素;政治力量和意識形態號召力相結合的發展趨勢;軍事打擊和意識形態相結合。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世界範圍內推行強權政治、霸權主義的重要手段。有也學者皀,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還面臨非科學意識形態觀的挑戰:「意識形態淡化論」企圖淡化、抹殺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意識形態中立論」,其實質是否定意識形態的階級歸屬,從而否定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意識形態虛假論」,其實質是抹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根本區別。有學者指出這些理論都是企圖把意識形態作為認識批判的概念,使之純理論化、認識論化,即企圖把它變成一種純形式的形而上學,排除全部的感情因素和外在的政治因素,脫離階級、行業、黨派的利益,這是一種非科學的意識形態觀。
3、入世後我國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挑戰
有學者指出,入世後我國意識形態面臨的挑戰主要表現為:一是影響人們思想穩定的因素增多,即市場競爭加劇帶來的就業壓力使人們的心理憂慮加重、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使人們的社會不公正感加劇;二是意識形態領域的關係將更加錯綜複雜,突出表現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思想體系的根本對立;三是西方意識形態對我國的滲透更加直接和方便;四是引導和控制傳媒與輿論的難度明顯增大;五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功效相對減弱,因為意識形態的內容在社會信息網路中的空間和時間佔有的密度相對減弱、意識形態工作方式的變化跟不上環境和對象的變化、相對固定的意識形態工作主客體之間的對應關係在弱化;六是宣傳經濟私有化,對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提出挑戰。
七、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的策略、方法和途徑
1、意識形態面對挑戰應採取的策略。有學者提出應採取的對策是: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的核心指導地位,是有效而充分地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功能的重要前提和關鍵所在;按照意識形態的本性所規定的特點,來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功能,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徹底的批判性。有學認為,一是要加強對群眾進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的教育宣傳,抵制和清除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傳播和影響;二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增強意識形態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三是加強法制建設,推動意識形態管理的規範化、法制化;四是進一步加強意識形態工作隊伍建設。
2、積極構建先進的意識形態。有學者指出,目前中國必須構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為主導的先進的意識形態。這一意識形態必須具有以下特徵:普遍性,即意識形態理論的全面性和接受的普遍性;合理性,即一方面必須要保證自身的論證是邏輯自洽的,另一方面這種自洽的論證和說明必須與多數個體對世界的經驗和感覺相符合;靈活性,即必須在解釋外部條件的可觀察到的變化時保持靈活的適應性和包容性。有學者提出,要拓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新視角,把新制度經濟學意識形態理論融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中。也有學者提出構建以建設為主題的國家意識形態,一是進行建設理論的系統創新,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對過去的有關社會主義認識的批判性反思中,在對新的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的不斷總結中形成了「意識形態」的特色理論,使國家意識形態的理論構建完成了它的奠基工程。二是建設理論的社會化,以建設為中心的國家意識形態的發展和完善還需要深入研究,國家意識形態的構建是一個動態開放的過程,理論與實踐、科學性和虛假性的矛盾始終是需要注意不斷加以解決的基本矛盾。
3、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原則。有的學者指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要注意和把握以下原則:一是必須堅持政治與經濟的統一,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擺到重要的位置;二是必須堅持批判與建設的統一,牢牢地用馬克思主義佔領思想陣地;三是必須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統一,豐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容;四是堅持先進性和層次性的統一,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五是堅持「德治」與「法治」的統一,把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牢牢掌握在馬克思主義者手中。也有的學者指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必須堅持以下原則:必須堅定正確信仰,並認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要自覺全面地掌握它完整、嚴密的科學思想體系,發揮其指導作用;必須抵制與總結錯誤思想,並認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是一個同非馬克思主義作長期鬥爭的過程;必須明確堅持與發展的關係,認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是一個既要堅持其思想內容又要發展其思想內容的辯證運動過程;正視其他優秀思想成果,並認識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是一個不斷繼承與接納本國與外國的優秀思想文化成果的過程。
4、加強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途徑。有學者指出,加強意識形態建設的途徑是:致力於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當代解讀,以強化我們意識形態基礎理論建設;加強對群眾進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的教育宣傳。抵制和清除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傳播和影響;充分凸現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以恢復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固有價值取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增強意識形態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進行必要的體系重構,以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滲透力、融合力、引導力;加強法制建設,推動意識形態管理的規範化、法制化;進一步加強意識形態工作隊伍建設。
模塊三:教師點評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的意識形態研究無論是在自身的理論研究還是在對西方意識形態理論的譯介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從而對以後進一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在解釋框架上,許多學者局限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傳統,將意識形態僵化在「上層建築」之中,並將「經濟基礎」作為意識形態的唯一決定因素。這樣一來,很多問題就被排出在研究之外,不僅使我們活生生的現實生活陷入僵化,而且使反映整個社會生活的意識形態失去了活力。另外,階級性問題始終是制約意識形態理論發展的「瓶頸」,這也是中外意識形態理論研究者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之一。誠然,無論何時,階級性都是意識形態不可否認的性質。但階級性並不是意識形態是否為科學的唯一標準,我們不能忽視,意識形態是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統一,意識形態的科學性是由事實與價值兩個取向所決定的,任何分立或偏向的做法都是無法正確地認識意識形態的。等等。這些都是在今後的研究中需要注意加以克服和不斷改進的。總之,意識形態研究既是一項重大的理論任務,又是極其艱巨而又複雜的社會實踐。要承擔起這一歷史重任,就要求我們既要有科學而堅定的理論立場,有馬克思主義的創造精神和理論勇氣,有深厚的知識基礎和廣闊的理論視野,又要善於用馬克思主義分析中國具體社會存在,既要有理論敏感性,又要有實踐敏感性,跟上我國實踐的發展。
模塊四:拓展閱讀
一、參考文獻:
(一)著作
1、宋惠昌.當代意識形態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2、俞吾金.意識形態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姚大志.現代意識形態理論.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
4、孟登迎.意識形態與主體建構: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5、鄭永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發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6、王永貴.經濟全球化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7、張秀琴.西方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當代闡釋.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二)論文
1、徐永樣.試論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觀.湖北社會科學.1991 (3)
2、朱虹.論社會結構與意識形態.湖北社會科學.1991(9)
3、邢賁思.意識形態論.中國社會科學.1992(1)
4、王桂娥.社會意識形態本質二重性初探.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92〔6〕
5、陳振明.科學中真理因素與價值因素的關係——再論科學技術與意識形態.哲學研究.1992(9)
6、何報灶.拒斥科學與意識形態的對立.浙江社會科學.1995(3)
7、沈湘平.全球化的意識形態陷阱.現代哲學.1999(2)
8、楊魁森.評「非意識形態化」.天津社會科學.1999(5)
9、尹保雲. 「虛假的意識」與馬克思、恩格斯的意識形態概念.學術界.2000(6)
10、劉日明.哈貝馬斯與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分歧.學海.2000(2)
11、郭世平.西方哲學視域中的科學與意識形態.江海學刊.2000(3)
12、徐海波.「意識形態」與科學性.學術界.2002(1)
13、仲崇東.「意識形態終結論」評析.天津社會科學.2002(4)
14、田科瑞.意識形態概念新探.天府新論.2004(3)
15、葉志堅.論意識形態建設的方法論原則.社會主義研究.2004(5)
16、李春明.意識形態的合法性問題.山東社會科學.2004(9)
17、劉景良.論新時期意識形態的基本特徵.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4(6)
18、張秀琴.論意識形態的功能.教學與研究.2004(5)
19、張秀琴. 「異化」批判及其問題盧卡奇與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比較研究.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5(3)
20、徐麗霞.從發生學和功能學的視角對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的解讀.蘭州學刊2005(4)
二、觀點摘錄:
1、田科瑞:《意識形態概念新探》,《天府新論》2004年第3期
(四)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基本上明確了意識形態概念的歷史與現實,我們可以發現現存的意識形態概念的分析存在的共性:從觀念體系的角度(也就是從精神層面和思想層面)來分析,從實體的角度分析。這些分析與理解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並概括出了意識形態概念,為我們把握這一概念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與有效的思路,但是僅僅停留在此層面是無法真正把握意識形態概念的真義的。從我們前面分析過程與質疑過程,我們形成了自己的分析路徑—把階級分析法貫穿始終,將結構分析與功能分析相結合的總體方法。這種方法不是純粹探求意識形態的實體而是把它放在總體關係中考察,不去糾纏於意識形態具體形式的分析,而側重於結構分析與功能分析的結合。
我們不能僅僅關注於從精神、思想、觀念層面上來理解意識形態概念,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有些具有意識形態內容與功能的不僅僅是在精神層面、思想層面、觀念層面表現出來,而往往從制度層面甚至從物質層面表現出來,這些範疇也應該歸結到意識形態中去。掩藏於「意識形態化」背後的現代社會的思想體系制度化使得制度成為超思想觀念形態的意識形態。哈貝馬斯在《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對科學與技術的分析給我們的論點提供了實例與借鑒。「當今的那種佔主導地位的,並把科學變成偶像,因而變得更加脆弱的隱形意識形態,比之舊式的意識形態更加難以抗拒,範圍更加廣泛,因為在掩蓋實踐問題的同時,不僅為既定階級的局部利益作辯解,並且站在另一個階級一邊,壓制局部解放的需求,而且損害人類要求解放的利益本身。他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原因在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成為資產階級發財致富的手段而不是普通民眾的福澤;科學技術被用來論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永生性並為其提供合理性基礎,具有了使現存統治合法化的功能;科學技術不是為了工人的自由而成了統治工人的強大力量。所有這些分析歸結到一點就是科學技術在西方資本主義制度體系中充當了階級統治的工具,成為了意識形態的角色,發揮著意識形態的功能,最終意識形態化了。儘管學術界對此爭議頗大,持否定態度的人攻擊的焦點上是:科學技術不是意識形態要素。誠然,從傳統的實體的角度來考慮這無疑是有根據的,但是需要強調的是科學技術意識形態化這不在於說科學技術成為了意識形態要素而在於其本身在一個總體關係的制度系統中充當了意識形態的角色執行了意識形態功能。可能許多人都忽視了一點—這也是前文歷史闡述中可以得出的顯示—過去人們理解的意識形態往往是精神、思想、觀念層面的,判定意識形態首先確定其是否是一種帶有價值判斷性質的觀念形式,然而真正能說明其是意識形態的是其功能,即在特定關係系統或制度中執行了意識形態功能,為統治階級的統治辯護。這是我們定義意識形態時所應該採取的態度。「手工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的發展建立相應的社會關係,正是這些人按照自己的社會關係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範疇。」馬克思所講的「異化」也在於人成為機器的附庸。生產力成為束縛工人的主要力量,所以工人的鬥爭經常指向機器,現代工人反生產力的源頭也在此。同樣道理各國的警察、軍隊、監獄等國家暴力機器都代表了統治階級的統治充當著意識形態的角色。與我們生活更貼近的例子:滿街的麥當勞小朋友們陶醉其中樂此不彼,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就形成了對美國文化的認同,甚至形成崇洋媚外的心態也有可能。難道我們就因為它只是家快餐店而已,只是一個不成其為意識形態的物質實體而否認其作為意識形態的範疇而應對嗎?美國從來都沒有放棄過通過各種形式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麥當勞只是在不知不覺或者有知有覺中成了這種政策的幫凶。把它放在文化的系統中放在美國對華政策的系統中放在西方制度中它的深層乃是意識形態,它所承擔是意識形態的角色。
基於是否承認「實體」服從於「關係」命題的不同回答就產生了實體主義與關係主義的論爭,關係主義正受到多數人的推祟,並廣泛接受和採用。關係主義堅持用系統方法和複雜性方法分析社會,總把一定的現象放在社會關係的體系中去考察。這是我們分析意識形態概念應採取的另一個態度。列寧指出「唯物主義提供了一個完全客觀的標準,它把生產關係劃分為社會結構,並使人有可能把主觀主義者認為不能應用到社會學上來的重複性這個一般科學的標準,應用到這些關係上來。當他們還局限于思想的社會關係 (即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係)時,他們不能發現各國社會想像中的重複性和常規性,他們的科學至多不過是記載這些現象、收集素材。一分析物質的社會關係(即不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係:人們在交換產品時彼此發生生產關係,甚至都沒有意識到這裡存在著社會生產關係),立刻就可能看出重複性和常規性,把各國制度概括為社會形態這個基本概論。」這一段論述指明了前文「許多人都忽視」問題的要害—在實體分析是脫離了其中可能隱藏的社會生產關係。列寧的論述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將社會關係區分為「物質的社會關係」和「思想的社會關係」。在社會生活中物質關係是與物質社會關係相對應的。物質社會關係是生產關係的直接基礎,決定著社會形態,構成上層建築(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觀念上層建築)的基礎,也是思想社會關係的基礎。思想社會關係的範疇包括政治上層建築與觀念上層建築,其總和就是意識形態。政治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法律設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關聯的方式,觀念上層建築包括藝術、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和哲學等不同形式。政治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政治的各種設置都是由物質生產決定的,這種決定是通過物質的社會關係直接體現出來的。政治上層建築作為觀念上層建築的制度化必定也服從於思想的社會關係,服從於觀念的上層建築,在社會統治系統中政治的各種設置雖然在形式上看是一種物質的實體的要素但它卻是意識形態的內容。因此我們界定意識形態概念時必須運用系統的方法,在這個系統它首先屬於思想社會關係。確定了這一點我們就要看它在社會系統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要從系統結構上分析其在各種關係中起到了什麼作用而不是看它屬於什麼樣的實體形態,是觀念的還是物質的。這就與上一段的分析融合起來了。讓我們繼續回到麥當勞的例子上:首先,它作為文化的傳播者,在社會系統中是觀念上層建築的物質外殼,屬於思想社會關係的範疇;其次,它承擔了意識形態的功能。所以它就是意識形態的範疇。
綜上所述,我們界定意識形態概念包括幾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層次,它屬於思想社會關係的範疇;第二層次,它反映一定階級的意志;第三層次,它具有統治階級統治的功能。具備了這三個層次的內容它就是意識形態。由此,我們可以形成自己的意識形態概念:意識形態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反映一定階級意志的思想社會關係的總和。
2、徐海波:《「意識形態」與科學性》,《學術界》2002年第1期
一、「舊意識形態」的虛假性
社會(或階級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需要意識形態作為社會的凝聚力量,在階級社會中,可以被全社會成員接受的意識形態必須表現成擺脫了狹隘的階級利益和歷史局限性的意識形態,表現為整個社會的理想和價值。這既是社會向它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意識形態得以存在的條件。但是,從前面的分析中已經看到,在階級社會中,任何意識形態都是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在觀念中的表現,「意識形態」表現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和需要,並為維護這種生產關係服務。在這裡,舊意識形態的本質與社會對意識形態的客觀要求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對立。任何一個階級社會中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他們的階級地位和階級利益,達到剝削和壓迫被統治階級的目的,都必須加以設法解決這一矛盾。
但是,歷史的辯證法是無情的。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為解決這一矛盾所作出的任何努力都必將以失敗告終。這是任何統治階級都無法克服和解決的矛盾。客觀需要迫使統治階級只能以另一種方式解決這一矛盾,就是用虛假的意識形態去迎合客觀歷史的需要,用虛假的方式超越舊意識形態內在的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但實際上,這種做法僅僅把矛盾掩蓋了起來,從主觀上否定掉它,正因為此,舊意識形態是虛假的,它用華麗的詞藻和概念掩蓋著社會真實本質。
舊意識形態的虛假性既是這一客觀矛盾的產物,又是掩蓋和否認這種矛盾的努力。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正是由於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的這種矛盾,共同利益才採取國家這種與實際的單個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脫離的獨立形式,同時採取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舊意識形態與舊生產方式這種本質聯繫把生產方式中的根本矛盾反映到了意識形態之中,把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印在意識形態中。在階級社會中,舊意識形態表現出的虛假性就是統治階級試圖克服意識形態的「社會性」與「階級性」之間矛盾的某種努力,克服階級和歷史局限性的努力。然而,這種努力畢定要失敗。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是客觀存在的,這是任何階級在主觀上無法加以否認的事實,但這又是統治階級和舊意識形態千方百計想加以否認的。舊意識形態以虛假的形式掩蓋它與社會存在之間的真實聯繫,掩蓋自身的真實本質,用這種方式與社會存在發生聯繫,並為它服務。因此虛假、錯誤和荒謬是舊意識形態的根本屬性,是它唯一的存在方式和表現方式,也是它與社會存在之間唯一的聯繫方式和服務方式。舊意識形態超越歷史和階級的努力以失敗告終,在這裡,理論與現實之間表現出外在的虛假的和諧與一致。一個異化社會造就出虛假的意識形態,虛假的意識形態反過來又維護和鞏固這個社會,使社會產生出更多的虛假觀念來。
二、「意識形態」與科學性
如果在作為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中,科學性和階級性要獲得統一,這就要求無產階級的階級性從本質上應完全不同於以往一切階級所具有的階級性。只有當作為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既是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又超越狹隘的階級利益時,它才可能成為科學的意識形態。因此,馬克思不但對無產階級,同時也對自己的理論提出了新的要求。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造就和鍛煉了無產階級,使它具有以往任何階級所不具有的素質,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社會,埋葬私有制,這是無產階級將要完成的歷史使命。同時,在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內部的矛盾和衝突中,這個階級不斷覺醒,形成自己的階級意識。在不斷地認識社會運動發展,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階級利益和歷史使命的過程中,無產階級認識到它的階級利益、理想和目的與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的自由發展和全面解放的歷史趨勢相一致。因此,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解放自己。如果把解放僅僅看作被壓迫階級上升到統治階級的過程,僅僅看成本階級的解放,而不把這種解放與人類的最終解放聯繫在一起,那麼這種解放至多只能造就出一個新的統治階級。而作為無產階級來說,它最終還是沒有獲得解放。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使命使得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與人類的根本利益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因此,在解放全人類同時,無產階級自己也獲得真正的解放,無產階級的真正解放也就是人類的解放,是社會徹底擺脫私有制,邁入人類自由發展的新階段。
當從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出來的無產階級歷史地位和使命中理解它的階級性時,我們可以看到,這種階級性已經完全不同於階級社會中任何階級的階級性。在原來的基礎和範圍中無法理解和把握無產階級階級性中的這些本質,它必須在新的歷史範圍和基礎上才可以把握。只有這樣才能弄清楚,為什麼馬克思主義能做到階級性和真理性的統一,成為科學的意識形態。雖然,馬克思主義也包含著人類理想、社會發展方向和目的、人類的價值和道德準則,但這一切都以客觀社會發展規律為基礎,與歷史發展必然趨勢相結合,在這個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證明了科學的意識形態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得以實現的歷史必然性。
三、結 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清楚看到,為什麼作為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以往一切舊意識形態所不具有的科學性,它與客觀社會存在之間的關係是造成這種差別的根本原因。作為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也是客觀社會存在的產物,只有從社會存在出發才能加以解釋和說明。但馬克思主義所立足的基礎完全不同於舊意識形態所立足的基礎,前者是對人類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以及這種生產方式本身的矛盾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的反映,後者反映了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的利益,正是這一差別造就了兩種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本質。同時,作為無產階級階級意識的表現,馬克思主義也不同於一切舊意識形態。舊意識形態是剝削階級世界觀的理論體系,一切剝削階級都不可能超越客觀的階級地位和利益帶來的狹隘性。即使這個階級處在歷史進步時期,它也不可能以徹底的革命性和科學性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和歷史的發展。因此,在把階級意識轉化成社會意識的過程中,意識形態必然表現為虛假的觀念。作為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正好與此相反,如果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理想、目的和階級利益與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相一致,正確地反映歷史發展規律,這種意識形態必然是科學的意識形態。只有在以上基礎上,作為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才是科學的意識形態,同時也真正揭示出,造成舊意識形態虛假性的客觀歷史原因是舊生產方式和生產關係的局限性和狹隘性。因此對舊意識形態的批判轉變成對舊生產方式和舊生產關係的批判,轉變成對產生舊意識形態的社會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的批判。在今天,我們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要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是一門科學,它的社會理想、價值和道德觀來源於對社會歷史發展一般規律的認識,它通過無產階級的實踐把這些理想現實化,達到變革社會和人類自身的目的。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同時,我們必須在兩個方面展開鬥爭。其一是那些懷疑論者,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不具有科學性,在現今社會的改革中已經沒有任何實際的指導意義,已經「過時」了。其二是那些使馬克思主義脫離它產生和獲得科學性的基礎,割裂它與作為「自為」階級的無產階級之間的內在聯繫,割裂它與生產方式內在規律之間的聯繫,使它教條化和僵化,脫離實踐的所做所為。這種做法使馬克思主義喪失了自身的科學性和批判性,轉變成「虛假的意識形態」。我們只有在這兩方面進行不懈地努力和鬥爭,在這場堅持真理的鬥爭中才能獲得勝利,才能真正地堅持住馬克思主義,使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和市場經濟的建立,在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下獲得成功和勝利。
3、張秀琴:《論意識形態的功能》,《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5期
一、作為「觀念的上層建築」的意識形態
馬克思認為,作為「觀念的上層建築」的意識形態,對人民的統治主要是通過製造社會的意識形態氛圍,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把一定的思維方式和信念灌輸給社會成員。
馬克思認為,在階級社會中,人們都處於一定的意識形態氛圍之中,接受著意識形態的教化,從而形成與社會相一致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信念。這樣的教化在現實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這種普遍性一方面表現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階層的自覺宣傳、灌輸和教育,另一方面也表現為人們在普通的社會交往中也自然而然地把意識形態作為交往的內容,把意識形態作為交往得以進行的精神平台。但馬克思同時也指出,階級社會中的這種意識形態氛圍是一個虛假的、顛倒的精神世界;統治階級對人民進行的「教化」即意識形態教育和灌輸就是對人的非人化的訓練,使人成為甘願接受統治的奴隸。馬克思說,「資產者唯恐失去的那種教育,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把人訓練成機器」,[1](P289)從而為實現他們的利益而服務。而通過教育和教化承受了這些意識形態的個人,會以為這些意識形態的觀點和情感就是他們的思維的本己方式與行為的真實動機和出發點,於是,意識形態的虛假性就被遮蔽了,人們看到的意識形態就是所有人都沒有疑義的共同的、真實的「知識和文化」。
可見,在這種教育或教化中,意識形態覆蓋了或消解了社會成員的真實利益和意願,使人們難以發現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虛假性,從而淪落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俘虜」。這樣一來,他們對統治階級的反抗也就只能表現為對階級社會的某些方面或環節的反抗,而不會觸及整個意識形態,即便是有所觸動,新建立起來的也只會是過去意識形態的翻版。
二、作為「階級社會維護意識」的意識形態
當我們說意識形態是「階級社會的維護意識」的時候,指的就是意識形態發揮著這樣的作用:從精神的方面把統治階級的利益合理化,把與統治階級利益內在統一的生產關係合理化,並以知識、觀念和信念等形式保證這種利益的實現。為了做到這一點,意識形態必然從各個方面掩蓋這種利益的狹隘性,給它披上自然性的外衣,將其打扮成一定如此的必然的、社會的每個人都期望實現的普遍利益。同時,它也由此使本階級的成員實現利益上的自覺,從而在精神上凝聚起來。從歷史上看,統治階級只有具有自己的意識形態,它才走向自為和自覺。一般的階級成員未必可以在自己的實踐中領悟到自己真實的根本利益,他們時常只是以經驗性的體會表達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意識形態則把這些經驗性的利益觀念納入其中並加以提煉,使利益觀念穿上了知識和信念的「服裝」,從而表達了統治階級全體成員的根本願望和取向,於是統治階級的成員擁有了知識武裝庫和精神家園,擁有了特殊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當意識形態表現為階級信念時,它就會對社會生活起著重要的牽引作用。它可以使階級成員形成一定的成見,以自己的取捨來裁減現實和做出決策。由於意識形態是由政治意識形態、法律意識形態、宗教、哲學和藝術意識形態等諸形式構成的。所以,當意識形態作為「階級社會的維護意識」而表現為一定階級的信念時,它就會分別以政治理想信念、道德信念、藝術信念以及宗教信念等具體形式出現。這些信念會在現實的生活中分別充當現存的「階級社會」辯護的角色。因為統治階級的信念當然會把對現存社會的維護作為自己的重要內容,因而當然會把現存社會描繪成合情合理的美好社會。但是這不排斥階級信念對現存社會的具體方面的批判和對社會未來發展的理想性設想,以便把現存社會描述成不斷完善的過程,從而引導人們沿著它所設計的方向走向未來,可見,統治階級的理想和信念是聯繫在一起的,沒有理想的信念就會軟弱無力。然而,統治階級的階級理想和信念決不會超出其階級利益所允許的範圍。也就是說,這種「自我超越」意識只是統治階級利益所允許的「度」內的概念意識。當這個度有被超越的危險的時候,這種自我超越意識就立刻轉變為「自我維護」意識。
三、作為「人類文化發展載體」的意識形態
作為「人類文化發展載體」的意識形態,其作用主要體現在:第一,它作為既定的環境,制約著人們創造文化的視點;第二,它作為既定的思維結構,制約著人類創造文化的方式;第三,它作為既定的社會評價體系,制約著人們對文化的創造。也就是說,在文明社會,文化主要通過意識形態的途徑進行生產。因為在文明社會中,文化的製造者大多屬於意識形態階層,意識形態生產和文化生產在他們那裡是一個同體的過程:意識形態的製造同時也是文化的生產,反之,文化的製造同時也是意識形態的生產。因而,在文明社會中,文化總是具有一定的意識形態性,而意識形態也總是具有一定的文化性。所不同的是,文化的概念常常用於指認社會精神現象,而意識形態概念則往往指認統治階級的階級意識。
4、劉景良:《論新時期意識形態的基本特徵》,《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一、鮮明的時代性
新時期意識形態恢復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固有本質特徵,一反教條主義頑弊,緊跟時代潮流,反映社會生活,批判錯誤理論,拋棄陳舊觀點,建構真理體系,有著鮮明的時代性。這種鮮明的時代性以新時期意識形態中兩大政治理論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例,能夠得到最好的說明。
二、開放的包容性
新時期意識形態本身固有的開放的包容性機能得到了恢復,它不僅是形式上的,也是內容上的。從內容上看,新時期在堅持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主義性質,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的前提下,允許多種不同性質主體的意識形態模式存在。
從形式上看,新時期各種形式的意識形態的發展真正有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陳出新、共同繁榮的局面。
三、堅定的主導性
應當指出,新時期意識形態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是強調主導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這個主導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它在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體系中居於主導地位。
堅定的主導性的具體表現,不僅在於它對其他各種存在的社會意識形態的地位、作用和發展方向具有強有力的制約作用,而且它還要決定和影響其他各種存在的社會意識形態的作用的數量、比重和結構。當在開放的包客機能下存在的各種意識形態因為特殊環境的影響,使其作用的發揮影響主導意識形態的地位、作用和發展方向時,主導意識形態就會旗幟鮮明,也是理所當然地對其進行抵制、批判和反對。
應當指出的是,以上所述的新時期主導意識形態對非主導意識形態的抵制和反對已不是過去大搞意識形態領域中階級鬥爭年代的「殘酷鬥爭、無情打擊」,而是說理的,論辯的、可控的。是把堅持主導意識形態的主導性與堅持對非主導意識形態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相結合的抵制、批判和反對。這種抵制、批判和反對既有利於主導意識形態地位的鞏固,也有利於非主導意識形態對自身存在環境的理解和發展方向的辨識。
四、普遍的合理性
無論是鄧小平理論的普遍合理性還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普遍合理性,它們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階級性並不衝突,而是統一的。因為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所賴以存在的階級基礎是和現代大工業相伴而生的工人階級,工人階級沒有自己的階級私利,其自身的利益與要求和全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與要求完全一致,並能通過自己的政黨成員引導人民大眾去實現自己的合理利益與要求。過去我們在主導意識形態中強調階級性,是因為佔主導地位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階級性中已經包含著普遍的合理性,今天在論述新時期意識形態的特徵中突出強調合理性,是因為這個普遍合理性不僅保留了工人階級的階級性,還增加了時代賦予的新內涵,更容易得到全社會各階層人們的認可,更容易體現世界潮流。所以,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社會主義國家內部階級陣線越來越模糊,階層分化越來越明顯的情況下,應該更多地突出宣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普遍合理性,而不是更多地突出強調階級性。
5、葉志堅:《論意識形態建設的方法論原則》,《社會主義研究》2004年第5期
一、堅持與創新相統一
意識形態作為上層建築,歷來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並為特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必然要求作為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發揮主導作用。然而,在變革的時代和開放的世界裡,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條件下,各種思想紛然雜陳,衝擊著人們的思想,改變著人們的觀念,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面臨著一系列的嚴峻考驗和重大挑戰,此時在意識形態建設中,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顯得非常必要。
當然,在重視堅持的基礎上,必須強調創新。如果只是一味地強調堅持,就有可能導致僵化,從而陷入形而上學的泥潭。意識形態的教條化,其要害是把作為意識形態核心和主導的馬克思主義教條化。這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唯書和唯上。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曾多次向世人表明,他們的學說在本質上作為一種科學方法,並非一成不變、封閉僵化的學說,而是發展創新的理論體系。與時俱進、發展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特徵。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強大動力,也只有用創新著的馬克思主義才能解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新問題。
在意識形態建設中,創新並不僅僅局限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身,還應該具體體現於意識形態建設的手段、方式、方法、機制等方面的不斷創新。要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如電視、光碟、影碟等來為理論教育工作服務,增強理論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要善於去搶佔互聯網這個思想政治工作的至高點,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網站。為了擴大網上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覆蓋面,應該儘可能同一些網民訪問率比較高的網站連接,以增加同網民相接觸的機會,方便網民隨時訪問。要堅持政治家辦報、辦電台、辦電視台、辦出版社、辦一切新聞媒體,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
二、主旋律與多樣化相結合
在主旋律與多樣化的對立統一中,我們應該首先重視弘揚主旋律。這是因為:第一,任何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為鞏固其統治,都要維護和發展自己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意識。這是一個普遍的社會規律。第二,在現代意義的國家中,思想意識層面對國家穩定發展的影響力增強,理性化程度提高,要求國家不能簡單的以暴力、強製作為建構原則,而應更多的轉用社會輿論監督、政治思想導向、社會協商溝通等理性化原則來形成對國家制度的認可。為此,加強對社會輿論的引導,掌握、引領社會思潮,控制思想意識領導權,確立有利於自身統治的主流意識和思想文化氛圍,就顯得更為重要。第三,要在全球化浪潮中應對西方強勢文化擴張和意識形態滲透,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也必須重視和弘揚主旋律。
我們在強調主旋律與多樣化相結合的同時,還必須明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們思想觀念的多樣化與社會指導思想的「多元化」有著本質區別。所謂多元化,是指在意識形態領域具有多個分別服務於不同階級、階層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和道德規範,它們平行地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左右著社會的精神面貌;而所謂多樣化,則是指在一種意識形態的主導下,多種價值取向、思想觀念、精神生活、文化形式同時存在。應該說,現階段在我國的意識形態領域的這種多樣化,實際上是主旋律的一元化態勢之下的多樣化。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只要有益於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念,只要能夠使人們受到啟發和教育,得到娛樂和享受的思想活動和文化生活,都是允許的。
三、傳統意識與外來意識相融合
人類社會的發展,既有區域性、民族性,又有全球性、融合性。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重要特徵的意識形態也是如此。當今世界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伴隨著這一大趨勢,世界各種思想文化意識相互激蕩,有吸納也有排斥;有融合也有鬥爭;有滲透也有抵禦。我們的意識形態建設就要立足於既確保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又要求佔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有對傳統意識、外來意識的精華部分兼收並蓄、取長補短的融合功能。無論是傳統意識還是外來意識都有精華與糟粕、粗劣與優秀之分。我們要繼承的是精華,要吸收的是優秀,這就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認真甄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四、現實性與先進性相一致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從來就認為,不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而恰恰相反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意識形態與其所植根的社會存在緊密相聯,與其所反映的時代息息相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不僅大大豐富了共產主義運動的偉大實踐,同時也提供了產生先進意識的現實性基礎。
當然,意識形態的建設不可能一勞永逸。只有那些代表歷史前進方向,始終對變化著的現實有著適應性和前瞻性闡釋的意識形態才會持久地獲得人民群眾的認同,有效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與功能。是否具有先進性是決定黨的意識形態的生命力之所在,是決定一個黨生死存亡的關鍵。我們黨始終重視自身先進意識形態的建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就是新世紀黨的先進意識形態發展的標誌。沒有這種先進性,中國共產黨就不能把自己同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各種黨派區別開來;沒有這種先進性,黨就不能獲得人民的信賴和擁護,將會喪失自己的執政合法性。
因此,我們不僅要尋求和建立反映社會存在的現實性意識;我們更應當追求和建立具有前瞻性和導向作用的先進意識。惟有如此,我們的意識形態建設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功效,起到促進我國社會進步和全面發展的作用。這就是我們強調意識形態建設中的現實性與先進性相一致的真正意義之所在。
推薦閱讀:
※完整版 量子力學與靈魂 意識 物質 肉體的討論
※要有憂患意識
※越強大的影子往往伴隨越強大的光芒!人生最大的成功 戰神黑狗 戰勝抑鬱症 潛意識模型與意識模型重新協調
※美國的這場暴動,讓人們意識到納粹這個惡靈重返人間了…
※全面喚醒黨章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