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紅樓夢》謎語詳解

《紅樓夢》中的謎語是《紅樓夢》之入門鑰匙,如果解不開這些謎語,只能和「紅學家」一樣永遠在「紅樓」之外打轉。《紅樓夢》中的謎語可分為明謎和暗謎兩類。明謎即作者點明其為謎語之謎,暗謎即作者未點明其為謎語之謎。其中明謎又分兩種,一種為作者給出謎底之謎,一種為作者未給出謎底之謎。(詳見《石頭真言》)一、第五十回李氏三姐妹之「春燈謎」李紈因笑向眾人道:「讓他自己想去,咱們且說話兒。昨兒老太太只叫作燈謎,回家和綺兒紋兒睡不著,我就編了兩個『四書』的。他兩個每人也編了兩個。」眾人聽了,都笑道:「這倒該作的。先說了,我們猜猜。」李紈笑道:「『觀音未有世家傳』,打《四書》一句。」湘雲接著就說:「在止於至善。」寶釵笑道:「你也想一想『世家傳』三個字的意思再猜。」李紈笑道:「再想。」黛玉笑道:「哦,是了。是『雖善無征』。」眾人都笑道:「這句是了。」李紈又道:「一池青草草何名。」湘雲忙道:「這一定是『蒲蘆也』。再不是不成?」李紈笑道:「這難為你猜。紋兒的是『水向石邊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笑問道:「可是山濤?」李紋笑道:「是。」李紈又道:「綺兒的是個『螢』字,打一個字。」眾人猜了半日,寶琴笑道:「這個意思卻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綺笑道:「恰是了。」眾人道:「螢與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螢可不是草化的?」眾人會意,都笑了,說:「好!」李紈三姐妹之「春燈謎」共有四個謎語,這四個謎語單獨各自成謎,串起來後又構成另外一個謎語。就是這個連環謎語,道出了有關《石頭記》作者之莫大秘密。1、謎面:觀音未有世家傳,打《四書》一句謎底:雖善無征原文先指出謎底不是「在止於至善」,寶釵又提醒「想一想『世家傳』三個字的意思再猜」,於是黛玉猜出謎底為「雖善無征」。謎底出自《禮記?中庸》:「上焉者雖善無征。」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云:「上焉者,謂時王以前,如夏、商之禮雖善,而皆不可考。」此謎則意為:觀音雖善,但沒有「世家」、「傳」,無從征考。「世家」,《史記》中用以記載侯王家世的一種傳記。「世家」之體古已有之,司馬遷撰《史記》時以之記王侯諸國之事,著《世家》三十篇;歐陽修撰《新五代史》亦著《列國世家》十篇。因王侯開國,子孫世代承襲,故稱世家。「傳(zhuàn)」,傳記,這裡指史書「紀傳表志」之「傳」。「征」,證明,驗證。2、謎面:一池青草草何名?謎底:蒲蘆也「蒲蘆也」出自《四書》《禮記?中庸》:「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蘆也。」東漢鄭玄注曰:「蒲蘆,蜾蠃(guǒluǒ),謂土蜂也,詩曰: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螟蛉,桑蟲也。蒲蘆取桑蟲之子去而變化之,以成為己子。政之於百姓若蒲蘆之於桑蟲也」。蜾蠃(蒲蘆、土蜂)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窩裡,產卵在它們身體里,卵孵化後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誤以為蜾蠃不產子,餵養螟蛉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義子。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蒲蘆,說者以為蜾贏,疑不然。蒲蘆,即蒲、葦耳。故曰:『人道敏政,地道敏藝』。夫政猶蒲蘆也,人之為政,猶地之藝蒲葦,遂之而已,亦行其所無事也。」所以「蒲蘆」既指蜂,又指蒲葦。3、謎面:水向石邊流出冷打一古人名謎底:山濤謎面出自宋代蘇洵「冷香聯句」:「水向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里過來香。」此謎隱著一個「涔(cén)」字。如果沒有這個「涔」字,此謎便不成立。「涔」之「山」即「石」;「岑(cén)」亦指小而高的山。所謂「水向石邊流出冷」,意指「涔」字之「水」從「石」(山)邊流出一個「汵(gàn)」字,「涔」字則因此被分拆為「山」和「汵」兩字。而「汵」同「淦(gàn)」,是河工術語,指起伏很大的激浪,所以「山汵」即「山濤」;「濤」即大波浪。「向」,從;在。謎面之「冷」字則是因水之流動從「汵」字轉化而來。此謎所隱之「涔(cén)」字,點出此謎是個字謎,「冷」即「汵」。所以我們按照字謎再來解讀此謎。「山濤」即「山汵」,「山汵」亦「石汵」。謎面之所謂「水向石邊流出冷」即「水向石邊流出(於)汵」,意思為:水從「汵」字向著「石」字之邊流出;「向」,向著,朝著。「石」字之邊即「石」字上面的一橫一撇,可稱之為「石」字之「頭」,但「汵」字之「水」要從「石」字之「頭」流出,只有將「石」字之「頭」沖開才有可能。這樣在「汵」字之「水」流出後,「石」字便被分拆為「石」之「頭」和「石」之「口」。而「石汵」二字則變為三個部分,即「石」之「頭」、「石」之「口」、「汵」之「今」。而「石」之「口」和「汵」之「今」又可以組成一個「吟」字。所以在「汵」字之「水」流出後,「石汵」二字實際上變為了兩個部分,即「石」之「頭」和「吟」,即「石頭吟」,亦即《石頭記》。「吟」,古典詩詞的一種名稱,如《秦婦吟》;「記」,記載事物的書冊或文章。4、謎面:螢謎底:花螢在夏季多就水草產卵,化蛹成長,古人誤以為螢是由腐草本身變化而來。《禮記?月令?季夏》:「腐草為螢。」故黛玉道:「『螢』可不是草化的?」「草化」為「花」字之分拆。此謎中之所謂「螢」,又指第3個謎語中的「吟」,即「石頭吟」之「吟」;所謂「草化」之「草」,又指第2個謎語中的「蒲蘆」。所以所謂「草化螢」即「蒲蘆化吟」。「蒲蘆」既指蒲葦,又指蜂,而「蜂」又名「萬」。《說文》:「萬,蟲也。」《埤雅》:「蜂一名萬。蓋蜂類眾多,動以萬計。」《字彙》:「萬,蜂也,今借作數。」《正字通》:「萬,蜂王也。」「蜂」即「萬」,「萬」即指萬斯同。所以所謂「蒲蘆化吟」即「萬化吟」,意指萬斯同像蒲蘆「化桑蟲之子為己子」一樣,將「明史」化為了「石頭吟」,即《石頭記》。「萬斯同」即「萬與此相同」之意;「斯」,此也;「同」,一樣,沒有差異。所以《石頭記》作者即萬斯同。這個由四個謎語構成的連環謎語之謎底為:觀音雖善,但沒有「世家」、「傳」可以征考;石頭雖蠢,卻有萬斯同像蒲蘆「化桑蟲之子為己子」一樣為其作《石頭記》。「石頭」即「青埂頑石」,茫茫大士屢稱其「蠢」。而《石頭記》即青埂頑石「墜落之鄉,投胎之處,親自經歷的一段陳跡故事」,即「明史」。李氏三姐妹之「春燈謎」點出《石頭記》作者即萬斯同。二、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編懷古詩」之「赤壁懷古」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編懷古詩」赤壁懷古其一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載空舟。喧闐一炬悲風冷,無限英魂在內游。謎底:(1)「明史」(2)清初文字獄解讀:「赤壁沉埋水不流」:明朝已成為歷史。「赤壁」,可以別解為「朱姓王朝」,即明朝;「沉埋」,入土,成為歷史;「水不流」,不再延續。(「赤壁」也可以別解為「朱家牆垣」,即明長城;代指明朝。明時長城稱「邊牆」、「邊垣」。)「徒留名姓載空舟」:只留下名姓記載在「明史」里。「空舟」,指「書」;「載」,記載;記載明朝「名姓」之書即「明史」。「喧闐一炬悲風冷」:「明史」被清廷在冷風中付之一炬。「喧闐一炬」,借「火燒赤壁」代指清廷禁焚「明史」,即清初文字獄。「喧闐」,喧嘩,熱鬧。「無限英魂在內游」:「明史」記載著無數歷史人物。「英魂」,指明朝歷史上的忠臣義士。「庄氏明史案」:明熹宗天啟朝內閣首輔朱國禎告病返鄉後,編有《皇明史概》和《列朝諸臣傳》。明亡後,浙江湖州富戶庄廷鑨從朱國禎後人處購得部分史稿,延攬江南一帶才子加以修訂,並補寫了崇禎朝和南明史事。書成不久,庄廷鑨去世,其父庄允城將書刻印行世,書名《明史輯略》。該書對清室並沒有過分訕謗之語,只是對清兵入關之事,直書為「夷氛」、「夷寇」,對「奴酋(努兒哈赤)」名號,也沒有加以避諱。在李成梁傳中,稱努爾哈赤為李成梁所豢養。這是清廷最忌諱之事,被歸安知縣吳知榮告發,清廷派人查究。庄允城被逮捕上京,慘死獄中,庄廷鑨被毀棺戮屍。康熙二年(1663)凡作序者、校閱者及刻書、賣書、藏書者均被處死。此案被處死刑者70多人,其中18人被凌遲處死,入獄者2000餘人。「庄氏明史案」被史家稱為「清初文字獄第一案」。「赤壁懷古」點出《石頭記》之創作背景。萬斯同是在清廷為「明史」大興文字獄,部分明史可能因而湮滅的情況下才私撰明史,將清廷所忌諱之「明史」寫成了「反文」,即《石頭記》。三、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編懷古詩」九首和第五十回湘、釵、黛燈謎詩三首1、交趾懷古其二銅鑄金鏞振紀綱,聲傳海外播戎羌。馬援自是功勞大,鐵笛無煩說子房。謎底:(1)鼓(2)黃皆令解讀:(1)鼓「銅鑄金鏞振紀綱」:「銅鑄(的樂器)」與大鐘節制軍隊。「金鏞」即大鐘;「鍾」,古樂器。「紀綱」,法度,這裡指指揮軍隊。《呂氏春秋?不二》:「有金鼓,所以一耳。」漢代高誘註:「金,鍾也。擊金則退,擊鼓則進。」所以所謂「銅製(的樂器)」代指鼓。「聲傳海外播戎羌」:戰鼓聲傳遍了海外絨羌。「戎羌」,指周邊少數民族。「馬援自是功勞大」:「馬援」,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大將,封伏波將軍,曾帶兵西擊羌族,南征交趾,北逐匈奴。所以其在戰鼓聲的傳播中自然是功勞很大。「鐵笛無煩說子房」:金屬樂器就不用說張良了(因為張良用「笛」)。傳說項羽被圍垓下時,張良命軍士用笛吹楚歌,瓦解楚軍軍心。明代沈采《千金記》:「聽楚歌叫人悲傷,思親淚汪汪,品梅花鐵笛斷人腸……我和伊把鐵衣卸卻早還鄉,早離了戰場。」「鐵笛」,代指金屬樂器。「無煩」,不需煩勞,不用。(2)黃皆令鼓為「銅鑄」,色乃「黃」;鼓用以號令全軍,即「皆令」。黃皆令,明末清初江南名妓。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二):「黃媛介,字皆令,嘉興人,儒家女也,能詩善畫。其夫楊興公,聘後貧不能娶,流落吳門。媛介寺名日高,有以千金聘為名人妾者,其兄堅持不肯。……」2、鐘山懷古其三名利何曾伴汝身,無端被詔出凡塵。牽連大抵難休絕,莫怨他人嘲笑頻。謎底:(1)傀儡(木偶)(2)陳圓圓解讀:(1)傀儡(木偶)「名利何曾伴汝身」:受人操縱的木偶談不上什麼名利。「無端被詔出凡塵」:「出凡塵」,應理解為「出到」或「去到」凡塵。「牽連大抵難休絕」:傀儡戲有多種,這裡指演員拉動絲線操縱木偶(提線木偶)進行表演。「莫怨他人嘲笑頻」:「嘲笑」,戲謔,開玩笑。(2)陳圓圓陳圓圓,明末清初江南名妓,「擅梨園之勝」(冒襄《影梅庵憶語》)。陳圓圓被國戚田畹帶進京城,準備獻給崇禎帝,正所謂「無端被詔出凡塵」。其時崇禎焦慮國事,無心逸樂,陳圓圓被轉送給吳三桂。(清代鄒樞《十美詞紀》:「陳圓,女優也……後為田皇親以二千金酬其母,挈去京師。聞又屬之某王,寵冠後宮,入滇南終焉。」)後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煤山自經。因陳圓圓被李部所掠,鎮守山海關之吳三桂降而復叛,引清兵入關,打敗李自成,中國歷史因此改寫。吳三桂道:「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見人耶?」(《庭聞錄》卷一)此即所謂「牽連大抵難休絕」。但陳圓圓只不過是身不由己之木偶,故謂「名利何曾伴汝身」。後吳梅村之《圓圓曲》道:「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正所謂「莫怨他人嘲笑頻」。3、淮陰懷古其四壯士須防惡犬欺,三齊位定蓋棺時。寄言世俗休輕鄙,一飯之恩死也知。謎底:(1)大便(2)楊雲友解讀:(1)大便「壯士須防惡犬欺」:太平閑人釋此謎曰:「此是打狗棒,諸惡業,死有餘恐。北俗,人死則以飯一碗,插三秫桿,煨面為槌供之,槌名打狗棒,供亡者過惡狗村用之。」但並非只有「打狗棒」可以「防惡犬欺」,「蹲下」也是一招,此鄉間小童皆知也。當惡犬撲來,萬不可倉惶逃遁,應速蹲下,手在地上做抓揀瓦礫狀,惡犬見之則扭頭逃之夭夭矣。所以此句意指「蹲下」。「三齊位定蓋棺時」:兩條腿及屁股各就各位,事後蓋上馬桶蓋之時。「寄言世俗休輕鄙」:告訴世間不要輕視它。「輕鄙」,小看,輕視。「一飯之恩死也知」:「(化為)屎」了也不要忘記一「飯」之恩(意指屎由飯化)。「死」諧音「屎」。(2)楊雲友楊雲友,明末清初江南名妓。《楊雲友三嫁董其昌》(改編自李漁傳奇《意中緣》):明時錢塘女子楊雲友擅丹青,善摹董其昌之畫,並在是空和尚畫肆出售,以資家用。董其昌與陳眉公到畫肆見楊雲友之畫,賞其才。是空和尚於是假董其昌之名妄圖自娶楊雲友,以閹人黃天監扮董其昌騙娶楊雲友。楊雲友識破,將是空沉於江。楊父嫁女多日,未見歸來,尋至華亭董府,董其昌言無娶親事,只得迴轉錢塘。楊雲友回家不見父親,追到華亭。時董其昌已赴京,遇陳眉公。陳眉公命妾林天素易男裝代董其昌娶楊雲友,又為楊雲友識破。陳眉公於是攜楊雲友入京,楊雲友始獲見董其昌,終成婚姻。「楊雲友三嫁董其昌」,正所謂「三齊位定」。「惡犬」指「是空和尚」。楊雲友擅長模仿董其昌之畫,靠賣模仿之畫養家,正所謂「一飯之恩」。4、廣陵懷古其五蟬噪鴉棲轉眼過,隋堤風景近如何。只緣佔得風流號,惹得紛紛口舌多。謎底:(1)柳(2)柳如是解讀:(1)柳「蟬噪鴉棲轉眼過」:點出「樹」。「隋堤風景近如何」:點出「柳」。「隋堤」,隋煬帝時沿通濟渠、邗溝河岸修築的御道,道旁植楊柳,後人謂之隋堤。「只緣佔得風流號」:「風流號」指「柳眉」、「柳腰」、「花街柳巷」、「花柳病」等等。「惹得紛紛口舌多」:意謂柳樹之「風流號」容易引起口舌是非。(2)柳如是此燈謎詩第一聯點出「柳」,第二聯則意為:「柳」正「如是」,即柳如是。柳是,字如是,號河東君,又號蘼蕪君,明末清初江南名妓。「河東君柳如是,……丰姿逸麗,翩若驚鴻。性狷慧,賦詩輒工,尤長近體七言,作書得虞、褚法。年二十餘,歸虞山蒙叟錢宗伯,而河東君始著。」(清初鈕琇《觚剩?吳觚下》)柳如是「丰姿逸麗,翩若驚鴻」,又工詩善書,是秦淮名妓。又多與當世名士交往,其與南明復社領袖陳子龍、東林領袖錢謙益之間的愛情故事,廣為流傳。世人褒之者有之,貶之者亦有之。正所謂「只緣佔得風流號,惹得紛紛口舌多」。5、桃葉渡懷古其六衰草閑花映淺池,桃枝桃葉總分離。六朝梁棟多如許,小照空懸壁上題。謎底:(1)春聯(2)卞玉京解讀:(1)春聯宋代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桃符」,古時掛在大門上的兩塊畫著門神或寫著門神名字,用於避邪的桃木板。後在其上貼春聯,故又代指春聯。春聯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上聯、下聯、橫批。橫批是對聯的題目或對聯的中心,可以起到畫龍點睛、補充內容的作用。「衰草閑花映淺池」:秋天門窗上的春聯已殘破下垂。「衰草閑花」點出秋天,又比喻秋天殘破下垂的春聯。「映」,照。「淺池」,比喻門、窗。「桃枝桃葉總分離」:上聯和下聯總是從門窗邊上脫落而去。「桃枝」,指桃符,代指貼上下聯的地方;桃葉代指上下聯。「六朝梁棟多如許」:南京的屋宇有那麼多橫樑。「六朝」,指六朝古都南京。「梁棟」,屋宇的大梁。「小照空懸壁上題」:只有橫批徒然弔掛在牆壁頂端。「小照」,畫像,代指橫批。「懸」,弔掛;表明橫批也已下垂。「題」,額頭;代指物品的頂端。(2)卞玉京卞玉京,名賽,後為女道士,自稱玉京道人,明末清初江南名妓。清初余懷《板橋雜記》:「知書,工小楷,善畫蘭、鼓琴,喜作風枝裊娜,一落筆,畫十餘紙。」卞玉京對才子吳梅村一見鍾情。「與鹿樵生(吳梅村)一見,遂欲以身許。酒酣,拊幾而顧曰:『亦有意乎?』生固為若弗解者。長嘆凝睇,後亦竟弗復言。」(吳梅村《過錦樹林玉京道人墓並序》)後有人為吳梅村邀請卞玉京,卞玉京雖至但「終不肯出」相見。吳梅村嘆曰:「吾自負之,可奈何!」歸而作《琴河感懷》四首。數月後,卞玉京攜琴而至,「梅村學士作《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贈之」。卞玉京後來「歸於東中(會稽)一諸侯,不得意」,「復歸吳……長齋綉佛,持戒律甚嚴……又十餘年而卒,葬於惠山只陀庵錦樹林。」(清代余懷《板橋雜記》)吳梅村「為詩吊之」。此燈謎詩意謂卞玉京和吳梅村雖然互相傾慕(橫批),但最終沒能結合在一起(上聯和下聯一起貼於橫批下,組成春聯)。6、青冢懷古其七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撥盡曲中愁。漢家制度誠堪嘆,樗櫟應慚萬古羞。謎底:(1)墨斗(2)馬湘蘭解讀:(1)墨斗「黑水茫茫咽不流」:「黑水」,指蘸斗中的墨汁,漬在棉子中,所以「不流」。「茫茫」,模糊不清楚。「黑水茫茫」,墨汁漬在棉子中的樣子。「咽」,聲音因阻塞而低沉,這裡指拽動墨線使木輪轉動時發出的聲音。「冰弦撥盡曲中愁」:指用墨斗畫直線。「冰弦」,琴弦的美稱,代指墨線。「曲」,指曲直之「曲(qū)」。「漢家制度誠堪嘆,樗櫟應慚萬古羞。」意謂墨斗真值得讚歎,臭椿雜木應作萬古羞。「樗櫟」,臭椿雜木,指不能成器的東西。(2)馬湘蘭馬湘蘭,名守真,號湘蘭,明末清初江南名妓。馬湘蘭擅畫蘭竹,尤擅墨蘭。清初徐沁《明畫錄》道:「其墨蘭一派,瀟洒恬雅,極有風韻。」清代姜紹書《無聲詩史》:「蘭仿趙子固(趙孟堅),竹法管夫人(管道升),俱能襲其餘韻。其畫不惟為風雅者所珍,且名聞海外,暹羅國使者亦知購其畫扇藏之。」馬湘蘭所繪墨蘭為各地青樓人所效仿,以其名義流傳的偽作,數量、影響均大,見於史籍。「蘭」,繁體為「蘭」,古時假借為「籣」,所以墨蘭即墨籣。「籣」是指盛弩矢的一種器具,所以「墨籣」可以別解為盛墨之器,即墨斗。(籣從竹,墨斗則木製)7、馬嵬懷古其八寂寞脂痕漬汗光,溫柔一旦付東洋。只因遺得風流跡,此日衣衾尚有香。謎底:(1)扇子(2)李香(李香君)解讀:(1)扇子「寂寞脂痕漬汗光」:因天熱胭脂浸在汗水裡。「溫柔一旦付東洋」:用扇子一扇就幹了。「溫柔」指風,代指扇子。「旦」,諧音「撣」,用撣子輕輕拂打或抽,借指「扇」。「付東洋」,付之東流,消失。「只因遺得風流跡,此日衣衾尚有香。」因為衣衾上已經留下了隨汗流淌的胭脂,所以這天還有香味。(2)李香李香君,又名李香,明末清初江南名妓。清初余懷《板橋雜記》:「李香,身軀短小,膚理玉色,慧俊宛轉,調笑無雙,人題之為『香扇墜』。」李香君與復社領袖侯方域一見傾心,嫁與侯方域作妾。閹黨阮大鋮得知侯方域拮据,暗送妝奩,以拉攏侯方域。李香君得知,讓侯方域退還,因此得罪阮大鋮,侯方域逃走。阮大鋮又強逼李香君嫁人作妾,李香君以死抗爭,頭撞欄杆,額血濺於侯方域送她的宮扇上(「寂寞脂痕漬汗光」,有如用水調硃砂,指「血」)。友人楊龍友就斑斑血跡,點染出一幅桃花圖(「只因遺得風流跡」),桃花扇因此得名。此時正值馬士英、阮大鋮大肆迫害東林黨人,侯方域也被捕入獄,李香君則被阮大鋮送入宮中。後清軍南下,侯方域降清。李香君趁亂從宮中逃出,下落不明(「溫柔一旦付東洋」)。李香君的故事流傳至今(「此日衣衾尚有香」)。後孔尚任據此作《桃花扇》。在這個謎語中,謎底李香之「香」與謎面「此日衣衾尚有香」之「香」相犯,這有兩種可能:①當時制謎與猜謎,要求沒有後來那麼嚴格。謎語從清朝中後期開始,才逐漸有了許多規定。②屬於「露春格」,作者有意為之。比如第二十二回探春「風箏謎」之「風」與謎面「莫向東風怨別離」之「風」相犯;惜春「海燈謎」之「海」與謎面「莫道此生沉黑海」之「海」相犯。本人傾向於二者兼而有之。8、蒲東寺懷古其九小紅骨賤最身輕,私掖偷攜強撮成。雖被夫人時吊起,已經勾引彼同行。謎底:(1)眉(2)寇白門解讀:(1)眉「小紅骨賤最身輕」:「眉(媚)骨」賤,眉毛最輕。「眉」,常借指美女,故謂「小紅」。「私掖偷攜強撮成」:「私掖偷攜」,指皺眉。「掖」,挾扶。「強撮成」,指哭時用力皺眉。「撮」,聚合,聚攏。「雖被夫人時吊起」:人笑時眉自然吊起。「已經勾引彼同行」:已經勾引眼淚流出。「彼」,指眼淚。「同行」,謂哭時皺眉與流淚同時進行。(2)寇白門皺眉加上淚水,即「眉」加「水,便為「湄」,乃寇白門之名也。寇湄,字白門,明末清初江南名妓。清初余懷《板橋雜記》:「白門娟娟靜美,跌宕風流,能度曲,善畫蘭……十八、九時,為保國公購之,貯以金屋……甲申三月,京師陷,保國公生降,家口沒入官。白門以千金予保國贖身,匹馬短衣,從一婢南歸,歸為女俠……」「小紅」即小朱,小朱即保國公朱國弼,後叛明投清,故謂其「骨賤最身輕」。朱國弼曾花重金贖娶寇白門。按當時風俗,金陵妓女脫籍從良或婚娶都必須在夜間進行,即所謂「私掖偷攜」。「強撮成」,指朱國弼位高權重,強勢娶妾。清代陳維崧《婦人集》:「朱保國公娶姬時,令甲士五十,俱執絳紗燈,照耀如同白晝。」「雖被夫人時吊起」,指朱國弼之所作所為遭人議論。「已經勾引彼同行」之「勾」,亦「購」也。9、梅花觀懷古其十不在梅邊在柳邊,個中誰拾畫嬋娟。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別西風又一年。謎底:(1)荷葉(2)董小宛(1)荷葉「不在梅邊在柳邊」:與梅樹不同,垂柳耐水性強,多依水而種,可用於防浪護堤。如「廣陵懷古」中的隋堤之柳;又如柳永《雨霖鈴》:「楊柳岸,曉風殘月。」所以所謂「在柳邊」表示在水裡。此句點出荷葉生長於水中。「個中誰拾畫嬋娟」:此中是誰拾取荷葉比對著畫月亮呢?意指荷葉與月亮皆圓形。「個中」,此中,這當中。「嬋娟」指月亮。「團圓莫憶春香到」:不要把圓形荷葉當做中秋圓月而思念春天的到來。「團圓」指圓貌。唐代元稹《高荷》詩:「種藕百餘根,高荷才四葉。颭(zhǎn)閃碧雲扇,團圓青玉疊。」此處之「團圓」即指荷葉的圓形形狀。元代曾瑞《哨遍?古鏡》套曲:「寒光皎潔明盈室,素魄團圓照滿天。」此處之「團圓」則指月之園。「春香」,代指春天。「一別西風又一年」:因為西風一吹,就只有明年再見了。(荷葉生於夏天,西風起在秋天)(2)董小宛董白,字小宛,一字青蓮,別號青蓮女史,明末清初江南名妓。清初余懷《板橋雜記》:「天姿巧慧,容貌娟妍……少長顧影自憐,針神曲聖,食譜茶經,莫不精曉。」其名之「白」與字之「青蓮」,皆因仰慕詩仙李白而取。青蓮,本指青色蓮花,也可以別解為「青(綠)色的蓮(不含荷花)」,即荷葉。10、史湘雲《點絳唇》溪壑分離,紅塵遊戲,真何趣?名利猶虛,後事終難繼。謎底:(1)(耍的)猴兒(2)楊宛叔解讀:(1)(耍的)猴兒(此謎底已由寶玉猜出)「溪壑分離,紅塵遊戲,真何趣」:猴兒離開自己的棲息之地,到人間耍猴把戲,這難道真的很有趣嗎?「名利猶虛」:被耍的猴兒談不上什麼「名」和「利」。「後事終難繼」:湘雲親自對這一句作了解釋:「哪一個耍的猴子不是剁了尾巴去的?」(2)楊宛叔楊宛叔,明末清初江南名妓。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楊宛」條:「楊宛,字宛叔,金陵名妓也。能詩,有麗句。善草書。歸苕上(浙江湖州)茅止生。止生重其才,以殊禮遇之。宛多外遇,心叛止生。止生以豪傑自命,知之而弗禁也。止生歿,國戚田弘遇奉詔進香浦陀,還京道白門(舊時南京別稱),謀取宛而篡其貲(zī同「資」)。宛欲背茅氏他適,以為國戚可假道也。盡槖(tuó囊也)裝奔焉。戚以老婢子畜之,俾教其幼女。戚死復謀奔劉東平。將行,而城陷,乃為丐婦裝,間行還金陵,盜殺之於野。宛與草衣道人為女兄弟。道人屢規切之,宛不能從。道人皎潔如青蓮花,亭亭出塵,而宛終墮落淤泥,為人所姍笑,不亦傷乎!」(陳寅恪《柳如是別傳》)此謎將「名妓」之「金陵」比喻為「猴兒」之「溪壑」。而離開金陵之楊宛叔正是為國戚田弘遇所耍之「猴兒」。「盜殺之於野」,亦正所謂「後事終難繼」也。11、薛寶釵燈謎詩鏤檀鍥梓一層層,豈系良工堆砌成?雖是半天風雨過,何曾聞得梵鈴聲!謎底:(1)蓑衣(2)王修微解讀:(1)蓑衣蓑衣是我國農村傳統的防雨用具,用茅草或棕毛一縷挨一縷,一層壓一層,密密匝匝編製而成。「鏤檀鍥梓一層層」:此句寫蓑衣的製作過程。「鏤檀鍥梓」,指從棕櫚樹上用鐮刀等工具割取「棕衣」(又叫「棕櫚布」)。「檀」、「梓」,代指棕櫚樹。「鍥」,本義鐮刀,《說文》:「鍥,鐮也。」「鏤」,雕刻。「一層層」,指用晒乾並經過處理的「棕衣片」,一層一層地編織蓑衣。「豈系良工堆砌成」:編製蓑衣並不需要什麼能工巧匠。「良工」,古代泛稱技藝高超的人。「堆砌」,壘積磚石並用泥灰黏合。此處之「堆」則指層層疊疊地拼接棕衣片;「砌」指縫製。「雖是半天風雨過」:點明蓑衣的使用場合。「何曾聞得梵鈴聲」:蓑衣又稱草衣,唐代景雲《溪叟》:「瀟洒塵埃外,扁舟一草衣。」草衣又指草服,草編的衣服。《書?禹貢》:「島夷卉服。」唐代孔穎達疏:「凡百草一名卉,知卉服是草服。」草服又指黃冠。《禮記?郊特牲》:「野夫黃冠。黃冠,草服也。」孔穎達疏:「黃冠是季秋之後草色之服,故息田夫而服之也。」而黃冠又指道士之冠,代指道士。唐代唐求《題青城山范賢觀》詩:「數里緣山不厭難,為尋真訣問黃冠。」所以此處之蓑衣已轉而代指道士,故有所謂「梵鈴」之說。「梵鈴」,佛寺或佛塔檐角上所懸的鈴鐸。(2)王修微蓑衣(草衣)轉而指黃冠,代指道士,從而引出此燈謎詩的另一個謎底「草衣道人」,即王修微。王微,字修微,號「草衣道人」,明末清初江南名妓。王修微才情殊眾,明末鍾惺《名媛詩歸》:「其詩娟秀幽妍,與李清照、朱淑貞相上下。」早年「扁舟載書,往來吳會間」,「所與游,皆勝流名士」。又曾「布袍竹杖,遊歷江楚」。王修微在問法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師(名德清、號憨山)後,在杭州建「生壙」(生前預造的墳墓,又稱壽域、壽墳),並自號「草衣道人」,以示從此皈依佛道。(陳繼儒《王修微生壙記》)但王修微並未從此「長齋綉佛」、持戒誦經,而是「紅塵遊戲」依舊,並先後做了名流茅止生、許霞城的家姬。此即所謂「何曾聞得梵鈴聲」。陳寅恪《柳如是別傳》:「(錢謙益)謂天下風流佳麗,獨王修微楊宛如與君(柳如是)鼎足而三。何可使許霞城茅止生專國士名姝之目。」12、林黛玉燈謎詩騄駬何勞縛紫繩?馳城逐塹勢猙獰。主人指示風雷動,鰲背三山獨立名。謎底:(1)雲(2)林天素解讀:(1)雲「騄駬何勞縛紫繩」:雲如良馬,何勞繫上「閃電」之韁繩。「騄駬」(lùěr),良馬名,周穆王八駿之一。「紫」,與天帝、仙人有關的顏色;「紫繩」指閃電。「馳城逐塹勢猙獰」:雲之勢。「主人指示風雷動」:「風雷」之「主人」即天,表示在天上。「鰲背三山獨立名」:「鰲背三山」,雲之形。(2)林天素林雪,字天素,福建三山人,明末清初江南名妓,寓居西湖,工書善畫,有「三山才女」之稱。林天素之「素」,本義為沒有染色的絲綢,借指白色、雪白。「天素」,天上白色的(東西),可以指「雪」,這也是林天素的名與字之間的關聯處。陳寅恪《柳如是別傳》:「吾國人之名與字,其意義多相關聯,古人固如此,今人亦莫不然。此世所習知,不待例證。」「天素」也可指「雲」,這也是此謎語詩兩個謎底之間的關聯處。「三山」,福州之別名,因福州城內有于山、烏石山、屏山三山鼎立而得名。陳寅恪《柳如是別傳四》記「河東君尺牘首載三山林雪天素書於翠雨閣之小引」云:「余昔寄跡西湖……再十年,余歸三山……」「三山才女」之稱,可謂「鰲背三山獨立名」。第五十一回「懷古詩」九首和第五十回「燈謎詩」三首,都有兩個謎底,其中第二個謎底都是明末清初江南名妓,可謂「金陵十二釵」。以柳如是為代表的明末清初之江南名妓色藝雙全,「所與游,皆勝流名士」,又見證了明清之交替,所以她們的經歷也是明末清初歷史的一部分。正如清初余懷《板橋雜記》之序所說:「此即一代之興衰,千秋之感慨所系,而非徒狹邪之是述,艷冶之是傳也。」所謂「金陵十二釵」,點出了《石頭記》之「明史」範圍。其中馬湘蘭為明萬曆年間人(努爾哈赤即興起於萬曆年間),所以《石頭記》是一部主要記載從萬曆朝到南明之「明末清初史」。四、第五十回寶玉燈謎詩天上人間兩渺茫,琅玕節過謹隄防。鸞音鶴信須凝睇,好把唏噓答上蒼。謎底:(1)虹霓(2)《明史》與《石頭記》解讀:(1)虹霓「天上人間兩渺茫」:「天上人間」之間模糊一片,指雨天。「渺茫」,時地遠隔,模糊不清。「琅玕節過謹隄防」:謂雨後就要注意。「琅玕」,形容竹之青翠,亦指竹。「琅玕節」即「竹節」,也可以別解為「竹的節日」,即「竹日」、「竹生日」,又稱「竹醉日」。清吳雷發《香天談藪》:「《文心雕龍》:『竹有生日,即五月十三日。』《四民月令》:『是日謂之竹醉,栽竹多盛。』」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五月十三日謂之龍生日,可種竹,《齊民要術》所謂竹醉日也。」五月十三日既是竹醉日,又是龍生日(或雨節、下雨節),民間以為是日必雨,民諺雲:「大旱不過五月十三。」倘若不雨,求之關帝則必驗,故是日又為「關帝誕」(關帝生日)。所以琅玕節即雨節(五月十三日)。「隄防」,小心防備。「鸞音鶴信須凝睇」:要注視天上的彩虹(虹霓)。「鸞音鶴信」,比喻從仙界來的音信,此處指夏天雨後之彩虹。「凝睇」,凝視,注視。「好把唏噓答上蒼」:以便用驚嘆來報答「上蒼」的神奇。「唏噓」,嘆息。(2)《明史》與《石頭記》彩虹即虹霓,雨後天空出現的弧形彩暈,主虹稱虹,副虹稱霓。《爾雅?釋天》疏:「虹雙出,色鮮盛者為雄,雄曰虹。暗者為雌,雌曰霓。」《明史》與《石頭記》正如虹霓,一主(主體)一副(補充),一明(官修)一暗(私撰)。所以《石頭記》即《明史》之「副史」,是一部清初官修《明史》所諱言和隱沒之「明末清初史」。正如為「寶玉」(缺角傳國璽)補缺之通靈寶玉,《石頭記》是為官修《明史》補缺之反文「明史」。《石頭記》和《明史》(萬氏稿)一起全面公正地記載了大明王朝的歷史,即「朱明之夢」,即《紅樓夢》。《石頭記》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特殊產物,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明史》與《石頭記》就像雨後掛在天空之虹霓,我們必須凝睇注目,感嘆萬斯同之神奇。五、第十回秦可卿「藥方」之謎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人蔘二錢白朮二錢土炒雲苓三錢熟地四錢歸身二錢酒洗白芍二錢川芎錢半黃芪三錢香附米二錢制醋柴胡八分懷山藥二錢炒真阿膠二錢蛤粉炒延胡索錢半酒炒炙甘草八分引用建蓮子七粒去心紅棗二枚此藥方其實是一個謎語。第三十七回「蘅蕪苑夜擬菊花題」,寶釵道:「有了,如今以菊花為賓,以人為主,竟擬出幾個題目來,都是兩個字:一個虛字,一個實字,實字便用『菊』字,虛字就用通用門的。如此又是詠菊,又是賦事,前人也沒作過,也不能落套。賦景詠物兩關著,又新鮮,又大方。」如果將寶釵的「虛實」之論用來解謎,此謎便迎刃而解。「人蔘、白朮、雲苓、歸身、白芍、川芎、黃芪……」這些藥名顯然第一個字為「虛」,第二個字為「實」,那麼分別取其第二個字。「引」即「引葯」,亦稱藥引,是引葯歸經的俗稱,指某些藥物能引導其它藥物的藥力到達病變部位或某一經脈,起「嚮導」的作用。所以引葯之「建蓮子」和「紅棗」,應分別取其第一個字。這樣「藥方」就齊了:「參(shēn、cān)術(zhú)苓地,身芍(sháo)芎(xiōng)芪(qí),附柴山阿,胡甘建紅。」翻譯為非「藥方」文便為:「諂主佞帝,身少雄器,浮財善訛,胡甘建紅?」前三句:「諂主佞帝,身少雄器,浮財善訛。」以天啟帝乳母客氏和太監魏忠賢為首的明末閹黨,躍然紙上。「諂(chǎn)」,諂媚,曲意迎合。「佞(nìng)」,用花言巧語諂媚。「浮財」,指金錢、首飾、糧食、衣服、什物等動產。「訛」,訛詐。第四句:「胡甘建紅?」意謂怎麼會甘願興旺朱明。「胡」,怎樣,何。「甘」,甘願,樂意。「建」,通「健」,使精力充沛。「紅」即「朱」。《明史?天啟帝本紀》:「(天啟帝)在位七年,婦寺竊權,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六、第二十二回之「燈謎」1、賈環大哥有角只八個,二哥有角只兩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愛在房上蹲。謎底:(1)枕頭(明朝)(2)獸頭(清朝)「大哥」代指明朝。「枕頭」指「繡花枕頭」,比喻徒有外表而無學識才能的人,這裡借指外強中乾之明朝。「二哥」代指清朝。「獸頭」指吻獸,古建築屋脊上避邪的神獸,屋頂正脊兩端上的吻獸叫鴟吻。鴟吻是龍的九子之一,古代建築屋脊正脊兩端的龍形吞脊獸,本叫蚩尾,據史料記載:「蚩者,海獸也。漢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災,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鴟字。」鴟,一種鳥,即鷂鷹。因蚩尾的形狀與鷂鷹的尾部相似,故蚩尾又叫鴟尾。中唐時,因其造型改變,由原來鴟尾前端與正脊齊平變為折而向上似張口吞脊,故稱鴟吻,俗稱吞脊獸。這裡借指指清朝。在朱明末世,長城就像明朝這座建築物的正脊,已將漠南蒙古納入版圖之清朝則像「蹲」在上面的「吞脊獸」。賈環代表李自成農民軍(大順軍),賈環之謎模擬出了清朝入關前的明清態勢。此時清朝在關外虎視眈眈,外強中乾的北京朱明則大廈將傾。故脂批道:「諸卿勿笑,難為了作者摹擬。」又道:「虧他好才情,怎麼想來?」李自成正是利用這個大好時機,在崇禎十七年(1*44)一月從西安出發東征北京,導致崇禎帝自經殉國,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從而形成了一個全新的全國態勢。2、賈母猴子身輕站樹梢打一果名謎底:(1)荔枝(2)北京朱明「荔枝」即「立枝」,比喻清朝入關前搖搖欲墜之北京朱明。脂批道:「所謂『樹倒猢猻散』是也。」所謂「樹倒」,即指崇禎十七年(1*44)三月十九日崇禎帝自經殉國,北京朱明滅亡。所謂「猢猻散」,則指南明諸政權之建立及覆亡。3、賈政身自端方,體自堅硬。雖不能言,有言必應。打一用物謎底:(1)硯台(2)南明硯台是盛墨之物,「墨」即林黛玉之「黛」,代指水印,即南京朱明(南明)之「血淚」。此謎點出歷史已進入南明時期。故脂批道:「好極!的是賈老之謎,包藏賈府祖宗自身,『必』字隱『筆』字。妙極,妙極!」賈政代表明朝,這裡代指南明,因此代表南明之林黛玉本回無謎。4、元春能使妖魔膽盡摧,身如束帛氣如雷。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謎底:(1)炮(爆)竹(2)弘光帝此謎用爆竹比喻南明弘光朝廷。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1*44)五月三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監國,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弘光元年(順治二年1*45)四月,揚州失守,史可法遇難。五月清軍佔領南京,弘光帝倉惶出逃被俘,弘光朝廷覆亡。弘光朝廷一年而亡,故脂批道:「才得僥倖,奈壽不長,可悲哉!」寶玉代表朱明皇權,故本回寶玉也無謎。5、迎春天運人功理不窮,有功無運也難逢。因何鎮日紛紛亂,只為陰陽數不同。謎底:(1)算盤(2)永曆帝迎春即南明永曆帝。南明隆武二年(順治三年1*46)十一月,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即皇帝位,年號永曆。永曆帝性格懦弱,遇事毫無主見,一生從未自主,先受制於擁立大臣和軍閥,後依附於張獻忠大西軍余部孫可望、李定國。永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四月,被吳三桂縊殺於昆明。永曆帝一生受人擺布,正如任人撥弄的算盤。故脂批道:「此迎春一生遭際,惜不得其夫何!」所謂「夫」,指能幹忠心的文武大臣。6、探春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謎底:(1)風箏(2)鄭成功探春代表南明隆武政權及鄭成功。南明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1661)二月,在清廷基本穩固了大陸統治的情況下,鄭成功出兵台灣。十二月,荷蘭殖民者投降,鄭成功收復台灣。次年五月,鄭成功病逝。鄭成功就如斷線的風箏,再也沒能回師大陸。故脂批道:「此探春遠適之讖也。使此人不遠去,將來事敗,諸子孫不致流散也,悲哉傷哉!」陳寅恪先生謂當時之人都「心懸海外之雲(鄭成功),目斷月中之樹(永曆帝)」。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亂」爆發,鄭成功之子鄭經率師登陸參戰,事敗後又退回台灣。7、惜春前身色相總無成,不聽菱歌聽佛經。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謎底:(1)佛前海燈(2)張煌言惜春代表魯監國政權和張煌言。上聯寫張煌言在南明滅亡後,解散軍隊隱居懸嶴島。「菱」,代指南明。下聯頌揚張煌言之精神。張煌言被俘後斷然拒絕降清,從容就義,黃宗羲為其撰墓志銘道:「今公已為千載人物,比之文山,人皆信之。」8、寶釵朝罷誰攜兩袖煙,琴邊衾里總無緣。曉籌不用雞人報,五夜無煩侍女添。焦首朝朝還暮暮,煎心日日復年年。光陰荏苒須當惜,風雨陰晴任變遷。謎底:(1)更香(2)南明五政權此謎作者沒有給出謎底,一般猜為「更香」(1)更香「更香」,舊時為夜間按時打更而特製的一種線香,每燃完一支恰是一更,故名。「更」,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朝罷誰攜兩袖煙」:從杜甫《和賈至早朝大明宮》詩「朝罷香煙攜滿袖」句化出,隱「香」字。「琴邊衾里總無緣」:彈琴時焚鼎爐之香,衾被則用熏籠之香,而更香用於計時打更,故謂其與「琴邊衾里」沒有關係。「曉籌不用雞人報」:「籌」,指古代計時報時用的竹籌或銅籌。「曉籌」,代指早晨的時間。「雞人」,古代宮中頭戴「絳幘(zé)」(象徵雄雞雞冠的紅布頭巾)專職司晨報曉的衛士。此句點出更香用於打更報時。「五夜無煩侍女添」:改自唐代李頎《送司勛盧員外》詩之「侍女新添五夜香」句,隱「香」字。更香燃盡只須更換,不用添加香料。「五夜」即五更或五鼓。「焦首朝朝還暮暮,煎心日日復年年」:「焦首」、「煎心」比喻更香的燃燒特點,更香從頭上點燃,棒香還有細竹棍或細木棍做「芯」。「光陰荏苒須當惜,風雨陰晴任變遷」:更香只用於打更報時,不管「風雨陰晴」之「變遷」。(2)南明五政權一夜分為五更,而更香每燃完一支恰是一更,所以此謎用更香比喻南明五政權,即南明弘光朝廷、隆武政權、紹武政權、魯監國政權、永曆朝廷。南明五政權正有如更香,「焦首朝朝還暮暮,煎心日日復年年」,一個接著一個化煙成灰,相繼消亡。七、第六十四回「五美吟」《五美吟》實際上是五首謎語詩,屬於燈謎中的「會意謎」。會意法亦稱字義分析法,它和拆字法一樣是燈謎猜制兩大法門之一。它從謎面上的文字(包括字、詞或句)可能具有的含義去領會、聯想、推敲、探索謎底,使謎面謎底經過別解按某種特定的含義相吻合。這種含義對謎面來說,可以是通常明顯的「本義」,也可能是不易覺察的需作別解的「隱義」。但是,對謎底整體來說,其含義應該不再是語文範疇內的「本義」,而是經過別解的「隱義」。在會意法猜射時,切不能用謎底本義去解釋謎面。也就是說,運用會意法制謎時,務必注意不要犯「直解謎」的毛病。(《燈謎入門》)1、西施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謎底:史可法西施,春秋時越國美女。越王句踐圖謀復國,將西施獻給「淫而好色」之吳王夫差,夫差因而不理朝政,終至國亡身死。關於西施的結局,一說吳亡後與范蠡同游五湖;一說沉水而死。「東施效顰」:《莊子?天運篇》:西施因病捧心蹙眉,益增嫵媚;鄰家女有樣學樣,卻更加醜陋。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巫里,勾踐得西施之所,今有東施家西施家。」後人因此敷衍出「東施效顰」的故事。「空自」,徒然;白白地。「兒家」,古時對年輕女子的稱呼或年輕女子的自稱。湯顯祖《牡丹亭?閨塾》:「只無邪兩字,付與兒家」。洪升《長生殿?聞樂》:「娘娘不必遲疑,兒家引導,就請同行。」謎面表面意思為:一代美女如浪花般消失,人們只能空自想念曾在吳宮的她。不要嘲笑那個「效顰」的東鄰醜女,她頭髮白了還在溪邊浣紗。史可法,原為明朝南京兵部尚書,崇禎十七年(1*44)五月弘光朝廷在南京建立後,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時稱「史閣部」。後遭馬士英等人排擠,自請督師江北。弘光元年(1*45)四月清軍多鐸部破揚州,史可法被俘遇難。清軍佔領揚州後,多鐸以不聽招降為由,下令屠城。大屠殺延續十天,被殺者約計八十餘萬人,史稱「揚州十日」。謎面可以別解為:一代英雄史可法已為國捐軀,人們只能徒然懷念曾效命於弘光朝廷的他。那些屈膝侍清的醜陋之輩,卻一直活到白頭。「一代傾城」代指史可法;「吳宮」代指南京弘光朝廷;「東村女」代指屈膝侍清者。2、虞姬腸斷烏騅夜嘯風,虞兮幽恨對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謎底:張煌言「虞姬」,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姬,名虞。項羽被圍垓下時,曾作悲歌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傳說虞姬自刎楚帳。「烏騅(zhuī)」,項羽所騎戰馬名。《史記》:「項王駿馬名騅,常騎日行千里。」「重瞳」,一個眼睛裡有兩個瞳孔,代指項羽。《史記?項羽本紀》:「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黥彭」,「黥(qíng)」指英布,曾受黥刑(墨刑),故稱「黥布」;「彭」即彭越。英布、彭越原為項羽部將,後降劉邦,是西漢開國功臣,英布封淮南王,彭越封梁王。英布後起兵反叛,被劉邦誅殺;彭越也因被人告發謀反,被劉邦誅而醢之(《史記》)。醢(hǎi),本是肉、魚等製成的醬,這裡指把人殺死後剁成肉醬的醢刑。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今寧波)人。弘光元年(1*45)七月,奉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授以翰林修撰。次年清軍攻浙東,張煌言追隨魯監國至舟山,加授右僉都御史。永曆五年(1651)清軍攻舟山,奉魯監國至廈門,與鄭成功聯合抗清。其後與張名振率軍數次攻入長江。永曆十一年(1657),永曆帝遣使封張煌言為兵部侍郎、翰林院學士。永曆十二年(1658),清軍攻雲貴永曆朝廷。為策應雲貴抗清,張煌言與鄭成功會師將入長江,在羊山遇颶風而返。永曆十三年(1659),鄭成功、張煌言再入長江,圍困南京。鄭成功命張煌言帶兵控制上游,張煌言攻入安微,傳檄大江南北,各地人民響應,一舉收復四府、三州、二十二縣。後鄭成功中清軍緩兵之計,退出長江。張煌言遭清軍阻截,兵敗後繞道潛行二千餘里,到達浙東海濱,招集散亡。永曆十六年(1662)四月,永曆帝被殺於昆明,張煌言籌劃擁立魯監國為帝,以繼明統。五月,鄭成功在台灣病逝。十一月,魯監國朱以海病逝於金門。康熙三年(16*4)六月,張煌言眼見抗清鬥爭大勢已去,解散軍隊,隱居荒僻小島。七月,張煌言被俘,九月,被殺於杭州。(錢海岳《南明史》)謎面表面意思為:聽到烏騅迎風夜嘯而痛斷肝腸,虞姬與項羽悲愁相對。黥彭甘願投降而將來受醢刑,何如虞姬自刎楚帳。謎面可以別解為:南明形勢令人痛斷肝腸,只有張煌言在籌劃擁立魯監國抗清。張煌言與其自解武裝而遭俘殺,還不如自刎殉國。「虞姬」代指張煌言。「重瞳」代指魯監國朱以海。張煌言《追往八首》詩之二:「曾掛星槎滄海東,冠裳涕淚捧重瞳。」因舜與項羽皆「重瞳」,故此詩借「重瞳」代指帝王,即魯監國朱以海。3、明妃絕艷驚人出漢宮,紅顏命薄古今同。君王縱使輕顏色,予奪權何畀畫工。謎底:鄭成功「明妃」即王昭君,因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昭」為「明」。傳說漢元帝後宮人多,不能遍見,叫畫工先畫了像,然後看畫選見。宮人多向畫工行賄而昭君不肯,所以像被醜化,不得召見。匈奴求親,元帝選昭君前去,臨行召見,方知昭君很美,但已無法挽回,遂殺畫工毛延壽等泄憤。(《西京雜記》)「出漢宮」,指昭君出嫁匈奴。「予奪」,賜予和剝奪。「何」,豈;怎。「畀(bì)」,給與,交給。謎面表面意思為:王昭君遠嫁匈奴時漢元帝才發現其「絕艷驚人」,紅顏古今都一樣薄命。漢元帝即使不好色,又怎能將決定權交給畫工。永曆五年(順治八年1651)十一月,清軍逼近南寧,永曆朝廷覆亡在即。永曆帝召集廷臣會議何去何從。有人建議逃往兩廣海濱依靠李元胤的殘兵敗卒;有人主張遷入越南避難;也有人提議航海往福建投奔鄭成功;掌錦衣衛事文安侯馬吉翔和太監龐天壽極力主張前往雲南依賴原大西軍,首輔吳貞毓由於自己曾經反對封孫可望為秦王,這時顧慮重重,不敢決策。特別是永曆帝本身「不欲就可望」。十二月,南寧失陷,永曆朝廷逃至桂滇交界處,進入大西軍管轄區。次年二月,走投無路的永曆朝廷被孫可望派人迎請至安籠(安龍),成為傀儡。(顧誠《南明史》)謎面可以別解為:鄭成功收復台灣時永曆帝才發現其是真英雄,自古英雄多磨難。永曆帝即使當初不投奔鄭成功,也不應將決定權交給佞臣和太監。「明妃」代指鄭成功;「昭君出塞」代指鄭成功移師台灣。「漢宮」代指南明朝廷;「君王」代指永曆帝;「畫工」代指佞臣馬吉翔和太監龐天壽等。4、綠珠瓦礫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嬌嬈。都緣頑福前生造,更有同歸慰寂寥。謎底:蘇觀生「綠珠」,西晉石崇的侍妾。「石尉」即石崇,字季倫,以豪富奢靡著稱;曾任南中郎將、荊州刺史,領南蠻校尉,加鷹揚將軍;官至衛尉卿。《晉書?石崇傳》:「崇有妓曰綠珠,美而艷,善吹笛。孫秀使人求之……崇勃然曰:『綠珠吾所愛,不可得也!』秀怒……遂矯詔收崇。崇正宴於樓上,介士到門,崇謂綠珠曰:『我今為爾得罪!』綠珠泣曰:『當效死於君前。』因自投於樓下而死……及車載詣東市,崇乃嘆曰:『奴輩利吾家財。』收者答曰:『知財致害,何不早散之?』崇不能答。崇母兄妻子無少長皆被害,死者十五人,崇時年五十二。」「頑福」,謂憑藉祖先陰德而享受的福氣。謎面表面意思為:(豪富奢靡的)石崇將瓦礫和明珠一例看待、一樣拋棄,又何曾看重過美麗柔媚的綠珠。都只因為他有前生造就的福氣,才有綠珠殉情慰藉其死後寂寞。當清軍進入福建時,隆武帝之弟續封唐王朱聿鐭(yù)和其他一些藩王乘船經海路逃到廣州,本來不過是為身家性命著想,未必有覬覦大寶之心。隆武元年(順治三年1*46)十一月,原隆武朝大學士蘇觀生等援引「兄終弟及」之義,奉請朱聿鐭監國,同月稱帝,改明年為紹武元年。十二月清軍李成棟部攻廣州,紹武帝被俘後自縊而死。蘇觀生在牆壁上寫下「大明忠臣,義固當死」八個大字後,懸樑自盡。紹武政權一月而亡。(顧誠《南明史》)謎面可以別解為:朱聿鐭只是錦衣玉食的明朝宗室,何曾想倚重蘇觀生抗清復明。都只因為他是隆武帝之弟才被擁立為帝,並有蘇觀生等殉國慰藉其死後寂寞。「明珠」代指蘇觀生;「石崇」代指紹武帝朱聿鐭。所謂「頑福」意指朱聿鐭是明朝宗室、隆武帝之弟。5、紅拂長揖雄談態自殊,美人巨眼識窮途。尸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謎底:李定國「紅拂」,姓張,隋朝權臣楊素的侍女,因常手執紅拂,故稱「紅拂女」。一日李靖以布衣上謁楊素,獻奇策。紅拂一見傾心,連夜投奔李靖。「長揖」,拱手。「尸居餘氣」,象屍體一樣但還有一口氣,指人將要死亡;也比喻人暮氣沉沉,無所作為;「餘氣」,最後一口氣。「豈得」,猶怎能,怎可。「羈縻」,束縛。謎面表面意思為:李靖以布衣入見楊素卻長揖不拜、雄辯闊論,其表現與常人不同,紅拂看出他將來必然大有作為。老朽無能的楊素,又怎能束縛得了女中豪傑。李定國和孫可望等本同為張獻忠養子,地位不相上下,入滇後孫可望雖被推為盟主,但李定國、劉文秀手握重兵,並不能惟孫可望之命是從。於是孫可望決定請求永曆朝廷加封,藉此挾制李定國、劉文秀。永曆六年(1652)二月,孫可望派人迎請,永曆帝移蹕安籠(後改安龍),卻形同軟禁。《爝火錄》記載道:「時可望假天子名號令中外,調兵催餉,皆不上聞。生殺與奪,任意恣肆。帝在安龍,一不與聞。」《殘明紀事》中說:「王自入黔,無尺土一民。」在當時的情況下,孫可望大權在握,要玩弄一場「禪讓」的把戲是再容易不過的了。問題是,永曆帝的寶座可以取代,永曆朝廷所能發揮的號召作用卻是孫可望取代不了的。孫可望處於進退維谷之中,一方面強烈的野心驅使他繼續策劃和籌備登極大典;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不考慮一旦踢開永曆朝廷,包括李定國、劉文秀等原大西軍高級將領在內的各種抗清勢力幾乎可以肯定不會承認他這個草頭天子。儘管孫可望仍有所顧忌,始終沒有演出黃袍加身的鬧劇,永曆帝卻感到頭頂上懸掛著一把鋒利的寶劍,隨時都有被廢黜以至喪生的危險。為了求得自身和朝廷的安全,永曆帝朱由榔及其親信把惟一的希望寄託於李定國。他們對李定國的戰功、兵力、人品和同孫可望之間的矛盾早已有所了解,於是密詔李定國救駕。永曆十年(順治十三年1656),李定國入安龍迎永曆帝至昆明。(顧誠《南明史》)謎面可以別解為:在永曆帝受困於孫可望之時,李定國仍然尊奉窮途末路之永曆帝。尸居餘氣之孫可望,又怎能束縛得了大丈夫李定國。「窮途(李靖)」代指永曆帝;「紅拂」代指李定國;「楊公幕」代指孫可望。《五美吟》表面上是在吟詠歷史上的五大美女,實際上是在吟詠南明五政權的五根台柱子,即弘光朝廷之史可法、魯監國政權之張煌言、隆武政權之鄭成功、紹武政權之蘇觀生、永曆朝廷之李定國。《五美吟》是對《石頭記》「紅妝裹白骨」之寫作手法的最好詮釋。寶釵道:「做詩不論何題,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隨人腳蹤走去,縱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義,究竟算不得好詩,即如前人所詠昭君之詩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壽的,又有譏漢帝不能使畫工圖貌賢臣而畫美人的。紛紛不一。後來王荊公復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永叔有『耳目所見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二詩俱能各出己見,不與人同。今日林妹妹這五首詩,亦可謂命意新奇,別開生面了。」脂批道:「《五美吟》與後《十獨吟》對照。」「獨」,本義一犬一籠,謂犬性好鬥,多獨居。《說文》:「獨,犬相得而斗也。羊為群,犬為獨也。」段玉裁註:「犬好鬥,好鬥則獨而不群。」「獨」本指犬,此處借指屈膝侍清者,即「西施謎」之所謂「東村醜女」。在南明文武官員中,義無反顧之抗清者少,卑躬屈膝之降清者多,故謂「五美」與「十犬」。當然此處之「五」和「十」皆表示多數,《五美吟》中之史可法等則是抗清文武官員之代表。八、第七十六回尤氏之「笑話」本回尤氏也「學一個笑話,說與老太太解解悶」:一家子養了四個兒子:大兒子只一個眼睛,二兒子只一個耳朵,三兒子只一個鼻子眼,四兒子倒都齊全,偏又是個啞叭。此笑話其實也是一個謎語,謎底為:一竅不通。人有七竅,即眼、耳、口、鼻七孔。此處之「四個兒子」既點出眼、耳、鼻、口七竅,又都少一竅。所謂「四個兒子」代指天命汗努爾哈赤、天聰汗(崇德帝)皇太極、順治帝福臨、康熙帝玄燁。此處用謎語暗諷賈母所代表之清朝「一竅不通」(沒文化)。
推薦閱讀:

埃爾加《謎語變奏曲》—謎一樣的人生
正月十五話謎語
燈謎(謎語)的實物化載體及特殊藏品
玄奇隱晦謎語詩

TAG:謎語 | 紅樓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