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胡耀貞的子路太極拳

早聞陳氏京城一代弟子同時就學於胡耀貞和陳發科兩位大師,一直沒看到關於胡大師的詳細資料。看到一文轉載一下。

胡耀貞先生(1897------1973),山西榆次縣人,龍門派第十三代傳人,自幼習醫、練拳修道,從十六歲開始遍訪名師,刻苦學習我國傳統的醫術、拳術和儒、釋、道各家的練功方法。曾先拜師于山西太原心意拳名師彭庭雋先生(著名道師霍成廣的門徒)學習道功、內功、六合心意拳和華佗五禽術;後師從山西祁縣戴文俊先生家傳之心意拳,並獲得《守洞塵技拳譜》(即心意拳譜)秘籍一書;又從師河北成安縣道東堡人袁秀臣先生學習子路太極拳;還向山西太原崇善寺立宏和尚學習了佛家的練功方法以及莊子的「吐納法」等。

胡耀貞先生一直從事醫學工作,業餘時間則集中精力練拳、練氣功,幾十年來從未間斷。胡先生不僅醫德高尚,醫術清湛,而且武術和氣功的造詣極高,心意六合內功博大精深,混元內氣逾達千鈞,單指震乾坤,人稱「鐵掌胡」,堪稱醫、拳、功三絕。胡先生繼五十餘年行醫和練拳、練功經驗和體會,綜合了儒、釋、道、醫各家的練功方法和六合心意拳術等的內功修練方法,繼承發展了傳統的心意混元內功,並且獨創了一種靜動相兼的氣功,不僅在臨床醫療上得到廣泛應用與推廣,對一些比較難治的慢性疾病(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慢性肝炎、肝硬變、神經衰弱和心臟病等)具有很好的療效;而且對增強內氣、內勁、內功,提高拳藝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被國內外武術界和氣功界人士尊稱為「拳神」、「近代中國氣功之父」。

一、特點: 子路太極是由河北成安縣道東堡人袁秀臣傳下來的,屬道家太極門功法。它靜極生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靜動自如,完全以內氣來發動肢體運動,這和一般太極有所不同。它在練功形式上,概括了靜功(養氣儲能)和動功(練筋壯陽)兩類功法;在練功作用上,可收到強身激能的雙重效應。 氣功的動功,可分顯意識支配的有為功法和潛意識支配的無為功法。前者是自己做主觀所為的意念動作和肢體動作,有固定的規範的路線和架式;後者是不受普通所說的顯意識所支配,是自發的,無一定架式。前者重形體鍛煉,功在修命,後者重神氣修為,功在秀性。前者氣易通體表絡脈,主要是控制如意肌(四肢、頭、身等處的肌群),為自主功能;後者氣行多內運而通經脈,不但能控制支配如意肌,也能控制影響不如意肌(如心、肺、腸、胃等處的內在機群),為自發功能。子路太極雖說是無為法,但介於有為和無為之間,可以說是有為和無為緊密結合的功法。功法中的沉氣、運氣、聚氣是在顯意識指導下進行的應該屬有為法。氣充實後,體松神靜,顯意識不參與具體指揮,而肢體自然法出太極拳那樣柔和圓活的動作,是無為法。 總之,子路太極有靜有動、養練結合,性命雙修,既是健身運動,又是內功訓練;不但能增智開慧,也能提高技擊能力。 二、功法 1、松身沉氣: 松靜自然站立,兩腳平行與肩同寬,兩手綿綿下垂,身心無為,兩眼向遠處(天邊)平視後向祖竅(兩眼之間正中處,胡大夫稱上丹田)視為一線,然後輕輕閉合,意想把眼光所及的自然界的精氣,采入上丹田,口鼻呼吸和兩耳以意封閉,同時將思想集中,移至祖竅,語閉眼後的內視線合一,和采入的精氣一齊同行向下沉送到腹部丹田(臍內的一個空竅,胡大夫稱中丹田),以意想著它,以意看著它,以意聽著它。守定後,先以意引氣達井肩,再直下兩腳湧泉(不必想像具體通道),肢體從上到下放鬆:肩松、肘沉、腰松,兩手綿綿不用勁,如兩手仍有勁,肢體仍未放鬆,氣仍未下,就再進行一次或數次松身沉氣,達到上述要求為止。然後即由中丹田進行極為輕緩的呼吸,先吸後呼,這樣進行10-20分鐘,令氣在中丹田沉聚。待感到氣將滿足時,即按下法進行運氣。 2、運氣、提氣:(1)以意引氣提至下丹田,與天氣相接,頂勁虛虛上領;(2)復返下經心口再入腹部丹田;(3)由腹部丹田直通命門,再奔氣海,再至會陰(胡大夫稱下丹田),靜守一會;(4)當陽氣發動(如有發熱鼓盪或陰莖勃起感),即縮肛收尾閭,將精氣一直提上泥丸宮落於上丹田;(5)再按原路進行運氣2-3次,意氣仍返中丹田;(6)靜守片刻後,以意引氣移至下丹田,靜守片刻;(7)再向上丹田而吸,其勁如蛇吸食;(8)再降至中丹田,直抵左胯環跳穴放至左腳心,與地氣相接;(9)由左湧泉抽吸至夾脊,同時左鼻吸氣如同抽絲,上至左膀通至左手心勞宮穴,再回到上丹田;(10)從上丹田到右膀通至右手心勞宮穴,同時右鼻呼氣,返腦前經膻中直通右跨環跳穴,下放到右腳心湧泉穴,與地氣相接,意念濁氣通過湧泉排入地中深處,清氣上升至中丹田。 3、收氣、聚氣: 按上法運氣畢,意氣皆回中丹田靜守,不使心意散亂,兩腳十趾緊抓地面,只往回收氣(斂氣或聚氣),不往外散氣,如使氣斂入骨髓,並以意貫通全身。這時所聚之氣,是指先天之氣,氣滿足即可自發地運動起來,如果感到氣仍不足,可繼續與大自然交流能量,想像天地的靈氣,宇宙中萬物的精華,通過頭頂百會穴兩手心勞宮穴和兩腳心湧泉穴,源源不斷地輸入丹田和丹田之氣交融。接著要求心安神寧,無思無慮,清靜無為,由守住中丹田轉變為守神。這時不能胡思亂想,東瞧西望,否則「意散氣散」,氣不能聚,肢體也就發動不起來。守神,即守虛無,要求身心兩忘,「不視、不聽、不言、不食、常守空虛無為,內凝精思」。但不可執著,要似守非守,使全身感到輕鬆舒適,以能進入萬物皆虛的境界為佳。 4、功動: 靜心練氣,意蓄丹田,眼、耳、口、鼻四門緊閉,氣滿足後,氣自然鼓盪丹田,氣動形隨,身體的各部位即可自發地運動起來,但由於各人的情志、體質、病情等不同,發動早晚夜不同,一般是先手動,這叫「出手」,後頭動、身動、腿動、腳動,由定步到活步,由局部到整體,由無規則到有規則。開始階段,氣機尚弱,動作無規則,屬自我調整,一般是著重治病疏通浮脈;中級階段,氣機漸強,著重疏通內脈,動作剛柔相濟,快慢相間,逐漸變得有規則;最後浮脈內脈都已通達,動作變得均勻緩柔,程序化越來越高,「心到意到,意到氣到,氣到力到」,從心所欲。 運動起來後,可繼續進行運氣和丹田呼吸,這就是開合。以意引氣由左湧泉吸至上丹田,同時左鼻呼氣。然後再由上丹田送至右湧泉,同時右鼻呼氣,當氣到右湧泉後,復經下丹田返湧泉,如上法左吸右降,反覆進行。 運氣是有為法,功動是無為法,兩者緊密結合。所以一定要心靜體松,力排雜念。運氣實際上也是一種排雜念的方法,做到心靜無思,身靜無為,在真正入靜的情況下,以意氣來發動肢體運動,才是無為法。如果用顯意識來指揮或敦促肢體運動,那就變成有為法。這兩者本質不同,因此練習者要做到「初動不喜、久靜不煩」,不動不刻意追求,一旦靜極生動,也不要產生疑懼,不仰不助,靜待其變,這樣身體自然動合天機。 5、收功: 每次練功到一定時間,想收歇不練,可用意引氣,圍繞著腹部中丹田先由內向外螺旋式的逆時針轉(即從左向上向右向下轉回左邊)86圈,然後再由外向內順時針方向轉24圈,這是轉大周天的數字,上不過心窩,下不過趾骨。婦女的轉圈的方法相反。最後意與氣皆到丹田之中心,吸回腹內,稍停一會將肚放鬆,即告結束。目的是使在練功時體內集中於丹田之氣先行散開,以免瘀積不適,然後再把丹田散開之氣與散發全身之氣,一併收到中丹田歸入體內。最後可搓熱兩手做乾洗臉、梳頭、揉腰腎等動作。 三、功訣 1、練功秘訣: 沉肘、松肩、兩手綿,意進心經入丹田,意進命門入氣海,陰陽二氣往上翻。 出手開合,左鼻吸,右鼻呼,左即肝,左即肺,左升右降轉輪迴。 2、行功心解: 坎中滿,離中虛,靠山勢,氣水空,十趾抓地,去濁留清。 懷抱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分八門,八門分九宮。 上述練功秘訣和行功心解,雖然是兩項,但在練功過程中是互相串連不能分開的。 四、功理 過去練功的人稱上丹田(兩眼之間的祖竅為心,稱兩眼為神,稱門或泥丸宮為性。這三者實際上是一回事,現在常以意來作為「心神、性」的統稱,在具體練法上,大腦想中丹田,兩眼閉上內視中丹田,以意行氣,下達中丹田,就是一般所說的「意氣相合」,「氣沉丹田」,亦稱「神氣相依」,都是指思想與丹田結合。意達中丹田後,由中丹田呼吸,是練先天之氣,思想與丹田結合,能使大腦得到更多的休息,消除疲勞,恢復精神,以便調整人體內部的機能,治療疾病,增進健康,另外按照中醫一、陰陽五行的觀點來說,人體上屬陽,下屬陰。孤陽不生,孤陰不長。意氣相合之後,陰陽即可相合,功夫便容易發動。 運氣時,以意引氣從上丹田至下丹田,再提至上丹田,這種運氣方法叫「抽坎補離」,下丹田為坎屬水,上丹田為離屬火,即以坎中之滿補離中之虛,以水補火之意。道家認為人之生本由大虛乾坤而成,順應生命規律傳承接代而轉變為離坎,道家內丹功目的則逆天行道,而轉變先天乾坤的本來面貌,與生命作鬥爭,那就要行抽坎補離的方法複本還原。運氣時,左鼻吸氣,由左湧泉穴抽吸至上丹田,這叫「子進陽火」;右鼻呼氣,由上丹田直到右湧泉,叫「午退陰符」。子、午乃天地之正中,子為陽之首,午為陰之首,在天為日月,在人為心腎,在時為子午,在卦為坎離,在方位為南北,所以上丹田為南,亦即午和離,下丹田為北,亦即子和坎。這兩種運氣法,古人稱之為「坎離顛倒,抽坎補離,子進午退」是道家煉精化氣的主要方法。 左吸是以肝經補心經,即木生火,右呼是以肺經補腎經,即金生水。陽氣生,陰氣降,進陽火,退陰符(指陰氣),亦即去濁留清。 聚氣時,使氣斂入骨髓,這即所謂有了靠山之勢,動起來時,一開一合,此時丹田(腹部)吸回,小肚膀胱自不能充實而成空虛,這叫「氣水空」。 練功時,意達丹田以後,陰陽相合,丹田一呼一吸,陽氣就逐漸發動。陽氣發動之後,在體內到處運行,陽氣每到一處,如不能暢通和通不過時,練功的人數就感到氣逼、氣脹,這時就自然產生局部的不規則的動。當其在全身已運行無阻時,即成為有節奏、有規律的而且是拳式的動,這種動是以意行氣的。意氣行開之後,就必然推動肌肉、筋骨,從而產生各種外動現象。子路太極的顯著特點,就是功中注重以意運氣,不讓氣亂竄。「若問太極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所以一般不會象有的自發功那樣大動不已,不易收功。 五、作用 子路太極和一般太極拳一樣,有健身技擊的作用,但比一般太極拳得氣早,收效快。一般太極是由外練帶動練內,借柔圓緩緩慢的動作去帶內氣運轉,由人為動作轉為自然動作,練得好的,即由有為功轉無為功。子路太極是由練內帶動練外,一開始就接近無為功,是在真正入靜的情況下,以意氣發動肢體運動,思想越靜,形體越松,自發動作越易達到輕緩而有力。但初練要有耐心,不能急於求成,越急躁的人越練不好子路太極。 子路太極有靜功也有動功,在功能特點上,和其他自發功一樣,「也同時具備了養氣儲能和強身激能的雙重效應,它還具有對癌治療的特點,在無意識支配的前提下,能夠自發誘發出人體某些潛能」(見張天戈、薛近芳的《中國自發氣功》),而子路太極拳比一般自發氣功重視以意引氣在體內局部或全體順著一定路線運行,打通或拓寬內脈,因此氣動而形動,能發出太極拳那樣柔緩圓活的動作,雖然拳自發動起來後做怎樣的動作,顯意識不加指揮,不加干預,但動作並不是完全不能控制,而是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想練就練,想停就停,只要稍加提示即可。所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所以練子路太極,一般不會出偏,治病健身的效果也似乎更加理想。

原文:wushuren. 武術人

推薦閱讀:

太極"勁由法生"
30年後的太極心得
什麼是太極總論
太極圖說註解序
太極拳常用口訣用語,看看還有誰不知道這些詞~

TAG:太極拳 | 轉載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