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有趣的心理學效應,不一定百分百應驗,教育孩子可供參考
家庭教育是一門特別費心的課程,若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用心,那結果往往會不盡人意,父母意圖過於明顯還可能適得其反。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適當了解一些「心理學」上的規律,並讓這些規律恰如其分地發揮作用,進而引導孩子成為家長理想中的「人上人」。
德西效應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玩耍,不斷尖叫,令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想了個辦法,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都年輕了,這點錢聊表心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又來老人門前玩了。老人這次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當每個孩子只得到2美分時,他們生氣了,"一天才2美分,在這玩沒意思!"於是去別處了。
這是心理學家德西首先講述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老人將孩子們"為自己快樂而玩"的內部動機變成了"為得錢而玩"的外部動機,他憑藉操縱給錢多少這個外部因素,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也有顯現。比如,父母也能會激勵孩子,考多少分就給出相應的物質獎勵等等。然而,正是這種過於現實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的目的轉移了,如果得不到物質刺激,興趣也會逐漸消失。
所以父母們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通過正確的方式強化孩子學習的動機,增進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孩子分享學習的樂趣。如果要獎勵孩子,盡量授予一些有助於學習的東西。
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將一群小白鼠按隨機順序分為兩組:A組和B組,然後告訴A組飼養員,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飼養員,說B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後,羅森塔爾對這兩組老鼠分別進行了穿越迷宮測試,發現兩組老鼠有明顯的區別,A組的能夠先走出迷宮找到食物。
於是羅森塔爾想,這種效應會不會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被圈的學生更聰明。過了一段時間,他又來到這所中學收取反饋,結果那幾個被他圈過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前幾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這就是暗示作用。
我們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可能會收到一些心理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父母是孩子最信任、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為孩子施放心理暗示最直接的人。如果總是給孩子帶來消極和不良的暗示,說孩子不夠聰明,不夠優秀,這會使其情緒受影響,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程度。如果家長對孩子的行為多給以肯定和鼓勵,用滿滿的正能量填充子女的內心,那麼,孩子未來的成就很可能和家長的期望值成正比。
增減效應
任何人都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食堂里打飯的師傅如果不想引起眾怒,那他在給食客打飯時就該先打不滿一勺,然後再往盤裡添上一點,而不是先打一大勺,不好意思打多了,再從勺子里抖出來。
我們在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也喜歡一分為二,分別說說缺點和優點並常常採用"先褒後貶"的方法,其實這是一種不太理想的溝通方法。在評價孩子的時候,家長不妨試試"增減效應",比如先說孩子一些無傷大雅的小毛病,然後再挑出孩子的閃光點地給予讚揚。
超限效應
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講課。起初幾分鐘,他感覺牧師講得不錯,準備給教會捐一筆錢。過了十分鐘,牧師還在講,他就有些不耐煩了,看看口袋裡有多少零錢就捐多少吧。又過了好一陣,牧師還在喋喋不休,於是他決定一毛錢也不捐。牧師謝幕開始讓聽眾募捐時,馬克吐溫已經有些惱怒,不僅沒有捐錢,還趁人不備從盤子里抓了一把錢。
這種強度過強和作用時間過於持久,引起人們極不耐煩或者反抗的心理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的更多例子在家庭教育中經常發生。當孩子有了過錯,父母可能會再三地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從而使孩子的內心由內疚變成不耐煩,直到反感討厭,然後會滋生反抗心理,導致和父母的發生衝突。
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可重複過度,要多注意方式和語氣。如果孩子犯了同樣的錯誤,家長要換個角度、換種說辭,孩子才不會感到自己的小辮子被揪住不放,厭煩和逆反心理也會有所削減。
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誰的威力大,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是一個勁地吹,所到之處天寒地凍,人們為了抵禦寒冷,把衣服裹得更緊。南風則是暖風拂面,讓人感覺身體發熱,便紛紛脫下外衣...所以南風獲得了勝利。
南風之所以能取勝,是因為它能感知人的本能,順應了人的需要。這種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反應,就是"南風效應"。
由此可知,家庭教育中如果採用呵斥吵罵甚至動手這樣的負激勵是不可取的。父母需要盡量展示溫情的一面,用內心的感受去實實在在地表揚孩子,給予孩子前進的動力,就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霍桑效應
建立在美國芝加哥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通訊設備的工廠,有較完善的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職工福利,但工人們仍然充滿意見,生產狀況很不理想。後來,心理學家專門對工廠進行了一項試驗,用兩年時間,專家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餘人次,在談話過程中,專家耐心傾聽了工人對廠方的各種不滿。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成長、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困難情緒,但又不能徹底釋放出來。作為家長,一定要找個合適的時間和歡迎跟孩子談心,在談話過程中,還要耐心引導孩子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困惑和不滿。孩子說過之後,會有一種發泄式的滿足,會感到輕鬆暢快。他們在學習中就會無憂無慮,生活中也會充滿自信!
門檻效應
日常生活中,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稍高一點的要求,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門檻效應"。
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門檻效應"。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完成了,父母及時予以肯定和表揚,然後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於接受一系列挑戰,奔向更高的目標。
蝴蝶效應
這個效應看起來有點玄乎,南半球一隻蝴蝶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因素的帶動,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種現象被稱為"蝴蝶效應",並作出了理論表述:一個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無小事。父母話語的表述,問題的處理,在孩子面前都應該謹慎。如果在孩子內心埋下了某個錯誤的種子,說不定貽誤孩子一生。
木桶效應
一隻由木片豎著拼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因此也叫作短板效應。
一個學生學習的成績總評好比一個大木桶,每一門學科都是組成這個木桶的一塊木板。孩子成績的形成不是靠某幾門成績優秀的學科,而是取決於所有功課的整體狀況,如果有了相對較弱的課程,就就特別顯眼。父母發現孩子出現「偏科」現象時,應及時提醒孩子,讓他在這門學科上多投入些精力,做到查漏補缺全面發展。
推薦閱讀:
※5-10歲是教育孩子的黃金時間
※羅子君VS凌玲,教育孩子的方式你傾向哪一種?但是賀涵教育孩子最有一套!
※教育孩子要從根本抓起
※教育孩子,要像孟母學習!
※教育孩子的四種巧妙暗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