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中庸與樂:君子的人格特徵

君子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但不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是聖人,但是聖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為聖人是最高理想人格,所以聖人難得一遇,「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論語·述而》),這是孔子所說的一句話。連被後世稱為「孔聖人」的孔子都說自己不能見到聖人,只能見到君子。可見,對於一般人來說,能夠成為君子就是很了不得的事情,因而有必要對君子進行細緻、深刻的分析。這裡,我著重分析君子的人格特徵。

君子的人格特徵之一:「仁」

首先,君子有「仁」的人格特徵。君子有不同於一般人的地方,那就是君子懷仁,君子心裏面存在著「仁」。孔子主張仁,主君子之仁是其關鍵,作為君子人格的關鍵在於要有仁之心。「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富貴是人們都想得到的,如果是以不「仁」的手段得到的,那麼君子決不會安然享有;貧賤是人們都厭惡的,如果是以不「仁」的手段擺脫貧賤,那麼君子決不會那樣做。君子如果失掉仁,那還算什麼君子?所以君子一刻也離不開仁,匆忙急促的時候是這樣,困苦奔波的時候也是這樣。孟子認為,君子不僅心裏面存著「仁」,而且言談舉止都必須遵循「仁」這個準則。「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孟子·離婁下》)

總之,如果君子不具備「仁」這個人格特徵,那麼君子也就不能稱之為君子。換言之,如果沒有「仁」這個人格特徵,君子就不存在了。簡言之,沒有「仁」,就沒有君子。正如孟子所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孟子·告子下》)君子有一個根本的特性,那就是仁、義、禮、智都植根君子的心中。仁排在首位,仁是義禮智的基礎、前提,仁更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前提。因此,君子片刻也不能離開「仁」這個人格特徵。

其次,「仁」是什麼?

第一是「仁者愛人」。君子的人格特徵之關鍵是要有仁愛之心。「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孔子的弟子問孔子:「仁是什麼?」孔子回答「仁」就是要愛人。作為君子時刻要有一顆仁愛之心,要有一顆愛人之心。孟子曰:「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君子有一顆仁愛之心,君子以仁愛之心愛人,以仁愛之心愛人的君子長久地受到被愛對象的愛戴。君子因為學習了仁義之道,所以能夠愛人,君子的愛沒有差等,不論所愛對象的貧富貴賤,內心中已沒有自我和他人的區別。愛與被愛是相互的,是互動的。君子通過仁愛贏得眾人的愛戴。

第二是「孝悌」為行「仁」之根本。「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如果一個人既孝敬自己的父母,又尊愛自己的兄長,他才能把這種愛推及別人,才能對外人也如對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樣,溫和寬容敬愛。這樣的「謙謙君子」,他冒犯上級的可能性很少。如果一個人不喜歡冒犯上級,那麼他喜歡犯上作亂的可能性為零。君子要在「仁」這個根本上下功夫,如果根本建立好了,人道也就生髮出來。孝敬父母,尊愛兄長,就是仁的根本。可見,「孝悌」是履行「仁」的根本,或者說仁的根本是孝悌。仁愛之心最根本的是要孝悌,即對長輩要有孝順之心,對小輩要有慈愛之心。然後由對家人的仁愛逐漸推廣到對親戚朋友的仁愛,再推廣到對天下人、對萬物的仁愛。君子之愛,如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總之,仁的意思是愛人,愛人就要有一顆仁愛之心,愛人要從愛自己的家人開始做起,以此類推,愛天下可愛之人,愛天下可愛之物。

再次,如何才能「仁」?

第一要「欲仁」。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要做到「仁」,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仁」距離我們並不是很遠,關鍵是心裡一直要想著「我一定要做到仁」。心裡一直想著「仁」,說不定哪一天就突然能做到「仁」了。

第二要「恭、寬、信、敏、惠」。光心裡想著「仁」,還不夠,還要有實在的行為活動,具體來說,「為仁」就是要做到「恭、寬、信、敏、惠」。「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子張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說:"能夠在天下實行五種德行,就可以說是仁了。』"請問哪五種?』孔子說:"恭敬、寬厚、信實、勤敏、恩惠。恭敬就不會被侮辱,寬厚就得到大家的擁護,信實就得到人們的信任,勤敏就會使工作有效果,有恩惠就能指揮動人們。』」

第三要「求仁」。在必要的時候,還要「求仁」,要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有時為了「仁」而失去生命也是可能的事。「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論語·述而》)「(子貢)問:"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孔子說:"他們是古代的聖人。』(子貢)問:"他們怨悔嗎?』孔子說:"他們追求仁,又得到了仁,有什麼可怨悔的?』」古時,王位是群雄爭鬥的焦點,也常因爭奪王位而荼毒生靈,但是為天下蒼生伯夷、叔齊互相謙讓王位,隱居山林,最後餓死於首陽山。他們是因為追求「仁」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因為如此,所以無怨無悔。

君子的人格特徵之二:「義」

首先,君子有「義」的人格特徵。「義」與「仁」一樣植根君子的心中,是君子的行為準則。「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君子以「義」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君子義以為質」(《論語·衛靈公》),君子把「義」化為自己的內在本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君子對待天下萬事萬物,既不存心敵視,也不傾心羨慕,不以自己的好惡,只以正當合理作為衡量萬事萬物的標準。因此,「義」與「仁」一樣生根君子心之中,流淌君子血液之中,刻印於君子骨骼之中,是君子的行為準則,是君子衡量事物的標準,是君子人格特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其次,「義」是什麼?

第一,「仁」與「義」並稱。「仁義」是衡量君子的標準。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離婁下》)孟子認為人類不同於禽獸的地方很少(僅僅在於人懂仁義),可是一般人還拋棄這僅有的區別「仁義」。只有品德高尚的君子才能在心中保存仁義。舜能夠明了事物的道理,體察人倫,就是因為他能夠按照仁義去做,而不是把仁義當作工具來使用。

第二,「義」與「利」相對而言。「義」指正義,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為。「利」指利益、功利。「仁義」是治國的方針策略。「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這是孟子在梁惠王向他詢問治國方略時說的一句話,從來沒有仁義之人遺棄自己的親人,也從來沒有仁義之人不先為他的君主的利益著想,他主張施行仁政,以仁義之心來治國,方能國泰民安;反之,如果以功利之心來治國,君主到百姓,從大國到小國,心裡只有利益,眼裡只看到財富的盈虧,勢必會造成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無休無止的爭鬥,最終造成天下大亂。

再次,如何才能「義」?

第一要「志乎義」。即,要立志於「義」。宋代心學家陸九淵,應朱熹之邀在廬山白鹿洞書院講演《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章時說「人之所喻,由其所習;所習,由其所志。志乎義,則所習者必在於義;所習在義,斯喻於義矣。志乎利,則所習者必在於利;所習在利,斯喻於利矣」。人所知道的,來源於所學習的;人所學習的,是自己立志要學的。如果一個人立志於義,那麼他一定會學習義;如果學習義,那麼就能知曉義。如果一個人立志於利,那麼他一定會學習利;如果學習利,那麼就會知曉利。因此,究竟是行義,還是圖利,關鍵是先要樹立行義的志向,一直以這個志向為指引,為這個志向而奮鬥,最終實現這個志向,獲得大義。

第二要「見利思義」。即,在利益面前要考慮正義。「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看到利益能考慮合理與否,遇到危險肯付出生命,長久處於貧困卻並不忘記人生的承諾,也就可以是完全的人了。「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君子有九種考慮:看,要考慮看清楚了沒有;聽,要考慮聽明白了沒有;面色,要考慮是否溫和;態度,要考慮是否恭敬;說話,要考慮是否忠誠;辦事,要考慮是否認真;有問題,要考慮向人請教了沒有;生氣,要考慮是否引起麻煩;看到能獲得什麼,要考慮是否合理。因此,在利益面前,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考慮自己獲得的利益是否符合正義,是否符合道德;如果為了獲得利益,而違背了正義,傷害了道德,那麼這種利益要不得,要敬而遠之。如此,方能收穫大義。

第三要「捨生取義」。即,為了維護大義,可以捨棄生命。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生命誠可貴,仁義價更高,如果是為了仁義的緣故,那麼可以捨生取義。

君子的人格特徵之三:「中庸」

中庸

首先,君子有「中庸」的人格特徵。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第二章》)「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中庸第二章》)「中庸」作為一種最高尚的美德,已經很久不為大多數人所有,只有君子才能時常做到中庸。因此,「中庸」也是君子獨特的人格特徵之一。

其次,「中庸」是什麼?

第一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從大處看,「中」是指不偏離「大道」,或指不偏離「仁」;「庸」是指不改變「大道」,或指不改變「仁」。從小處看,「中」是指不偏離自己的目標;「庸」是指不改變自己的初衷,一生為實現理想目標而奮鬥。

第二是「過猶不及」。「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論語·先進》)「子貢問孔子,子張與子夏哪個更賢德?孔子說,子張做得過頭了,子夏還沒有做夠。子貢接著問,照老師你那麼說,是子張更賢德了?孔子說:"做得過頭了』與"還沒有做夠』是一樣的,只有做到中庸才是真的賢德。」可見,「中庸」指把握度的原則,指做得恰到好處。

第三是「中庸」是一種心態。即,「中庸」是一種平和的心態,是「中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第一章》)這是說,人的喜、怒、哀、樂都要發作得恰到好處,不能強忍不發,剋制自己的感情,也不能發作得太過,肆意放縱自己的感情。無論是克制,還是放縱,都會傷害身體。只有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使喜、怒、哀、樂發作得恰到好處,才有益於身體健康。「中和」不僅是人感情的理想狀態,也是天地萬物之理想狀態,因此,朱熹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儀禮經傳通解·大學》)

再次,如何才能「中庸」?

第一要「誠」。「誠」是內外一致。朱熹說:「誠,實也。意者,心之所發也。實其心之所發,欲其一於善而無自欺也。」(《大學章句》)所謂「誠」,就是合內外之道,就是表裡如一,也即,心內確實是如此,心外也確實是如此。如果外在的行為是善的,而內在的所思是不善的,那麼就不是誠。「誠」還是「前後一貫」。在做事情時,如果有始無終,即,剛開始時有誠意,做到一半後就懶散了,沒有誠意了,那麼這也不是誠。即使一件事情已經做了十分之九,還有十分之一沒有做完,這也算不上是「誠」。只有至誠的人,才能在行為處事時自始至終都心中充滿誠意。總之,只有內外、前後一致才為「誠」,只有「誠」,才能做到「中庸」。

第二要敬。「敬」之於「中和」非常重要。即人的感情有「中和」之時,也有不「中和」之時。在人的感情處在「中和」這種狀態時,我們可以任其自然;在人的感情處在不和狀態時,我們需要發揮「敬」的重要作用。「敬」能夠在人的感情還沒有發作的時候引導其發作出來,又能夠導引其發作得恰到好處,使人的感情既不會被壓抑,也不會一發不可收拾。

君子的人格特徵之四:「樂」

首先,君子有「樂」的人格特徵。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論語·先進》)「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君子因為坦蕩蕩,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沒有可以怨悔之處,所以不憂慮,也不懼怕;當國家需要時,就一顯身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當國家安定時,也能退隱山林,享受山水怡然之樂。

其次,「樂」是什麼?

就倫理學意義上來說,「樂」(指「快樂」之「樂」)指的是人們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中,由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而引起的精神滿足。

第一是「孔顏之樂」,安貧樂道。「孔顏之樂」出自《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子之樂」有「安貧樂道」之意,即不在意物質條件的優劣,飲食、居住條件艱苦都沒有關係,心中只在意對仁的持守;不論是「飯疏食,曲肱而枕之」(《論語·述而》)也好,還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論語·雍也》)也好,只要心中有「仁」就樂。可見,孔顏之樂的內涵是以心不違仁為樂,是安貧樂道,是樂天知命。孟子所說的「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告子下》)歸根結底也是有仁有義之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就可以孝悌,即施行「仁」;因為維護了正義,所以「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可以使自己的「仁義」之道後繼有人。

第二是「曾點氣象」,山水之樂。「曾點氣象」出自《論語·先進》,孔子詢問弟子的志向,曾點在子路、冉有、公西華等人回答後,鼓瑟而止,從容地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在對前三位弟子回答失望後而感慨地表示贊同曾點,「吾與點也。」在春意正濃的時候,大大小小一群人,到沂水裡沐沐浴,到舞雩台上吹吹風,盡興後一路大聲吟詠著回家。這與「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心裡沒有絲毫芥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

再次,如何才能「樂」?

第一要甘於默默無聞。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沒有人了解自己,但並不煩惱,這才是君子啊!「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不知道別人。「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不要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只要自己努力別人就會知道自己的。不為人所知,沒有關係,不要怨恨,要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總有一天會揚名內外,為世人所知曉。因此,要甘於寂寞,在清凈的環境中抓緊時間提升自己的水平,以待厚積薄發。

第二要甘於貧窮。君子固窮,雖為仁不富,但其樂也。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君子求學並不是為了每天吃得飽飽的,住得舒舒服服的,而是為了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仁義,符合光明大道。即使處在貧困之中,也不失君子風範,堅守節操,不更改美好理想,因心懷美德而怡然自樂。

第三要堅守大道。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常處樂。仁者安人,知者利仁。」(《論語·里仁》)不仁的人,不可能長期堅持在困苦環境中,也不可能長期居處在安樂環境中。仁愛的人安於仁,聰明的人追求仁。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何有窮富之念。君子心裏面想的只是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哪裡會在意貧窮與富貴呢!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君子擔心的不是能不能吃飽飯,而是能不能堅守大道「仁義」等高尚品德。只要能堅守大道,君子就會無時無刻不滿足、快樂。

推薦閱讀:

處暑:12屬相的運勢特徵是啥?
嫁較難的女命八字都有哪些特徵
雙手厚實多肉的女人手相特徵,早晚橫財加身
有這10種特徵的最易得癌,看看你和家人有沒有?
現代雙胞胎八字的一個特徵

TAG:人格 | 君子 | 中庸 | 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