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考當季,誰在主導中國影視圈的品位?

轉自 中國經濟網 木蘭每年初春,扎堆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知名院校的藝考大軍都會吸引眾多媒體的目光。今年在北京電影學院,除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表演系報考人數增長約3成之外,並未擴招的文學系也迎來了近年來報考人數的高峰,較去年增長超4成,報錄比達到了94比1,競爭激烈程度僅次於表演專業。這意味著想當編劇的人越來越多了。  藝術院校文學系一向是中國培養職業編劇的主要陣地。但目前,「科班出身」的編劇隊伍正面臨著一個強敵如雲、競爭激烈的局面:據統計,我國現有職業影視編劇2萬多人,但其中名氣叫得響的金牌編劇,有許多都是「半路出家」、非科班培養,如鄒靜之、海岩、六六、高滿堂、彭三源等;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純文學作者、網路小說寫手紛紛轉戰編劇;加上徐崢、陸川等影視界人士陸續完成從導演到編劇的「身份轉換」,「編劇」似乎變成了一個門檻不高的技術活兒。  另一方面,內地影視行業遭遇「劇本荒」,頻頻成為焦點話題。就連導演張藝謀也對此不無擔憂,坦言影視創作好劇本匱乏已到了「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地步。一些粗製濫造、跟風低俗、表演浮誇的「雷劇」、「雷片」,更是屢屢引起觀眾吐槽、詬病。  那麼,職業編劇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什麼樣的編劇在影響甚至主導今日影視觀眾的「品位」?好編劇到底從哪裡來?南方日報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專題撰文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劉長欣  聚焦  「奇葩」題目考驗才華和好奇心  今年3月初,某微信公眾號曝光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文學系的部分初試題,配以2015最「奇葩」考題的評價,引起多方關注。  以文學系電影創意與策劃專業的測試為例,初試是100道單項選擇題。"無事不登三寶殿』的『三寶』是什麼?」「網球名將費德勒的國籍是什麼?」「特斯拉生產的是什麼樣的新型汽車?」……可謂天文、地理、電影、文學、體育、時政無所不包。一名來自河南的考生走出考場後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看到題目後,她的第一反應是「出了一身冷汗」,「像有關APEC、2014年國內外票房最高影片等考題還能回答,但一些體育方面的考題平時關注很少,實在是很為難。」  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到,文學系不僅初試會涉及各種各樣的學科知識及生活常識,在後面的面試階段,考官也會通過電影、小說、音樂、美術甚至日常生活等領域的話題,與考生進行現場交流,全面考查學生的素養。  對此,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主任黃丹介紹稱,他們希望能藉此考察考生兩方面的能力:一是「是否會編故事」,二是「是否睜開眼睛看世界」。黃丹特彆強調了後者:"睜開眼睛看世界』說明考生有好奇心,有了好奇心自然能培養出觀察力,這是當編劇必不可少的能力。」  南方日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除了對考題印象深刻之外,不少考生及家長對於文學系競爭激烈的程度深感壓力。今年北京電影學員文學系計劃招生40人,包含電影創意與策劃專業、電影劇作專業,但報考人數卻多達3777人。對此,黃丹並沒有覺得意外,他指出,從2008年的1787人、2010年的2186人,到2014年的2645人……文學系作為北京電影學院的傳統院系之一,這幾年報考人數一直在穩步增長,「只不過今年上漲得更為明顯而已」。  據業內人士分析,藝考生人數的上漲固然有考生現實需求層面的原因,但總體上看,與影視產業的蓬勃發展關係密切。而去年演員宋丹丹與編劇宋方金掀起的口水戰、瓊瑤起訴於正侵權等事件,無疑也讓一直處於幕後的編劇被推到了台前。「總而言之,社會上需要編劇,所以這個行業就越來越火,各個行業的人都在往影視圈裡面扎。」黃丹說。  那麼,對於那些想成為職業編劇的學生來說,學院教育能為他們帶來什麼?1993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的賈樟柯,如今更為外界所熟知的身份是電影導演。他表示,4年的文學系生活中,《電影理論》及《電影史》兩門課程讓他終身受益。「不管是作為導演、製片人,還是在電影行業里發表意見,這兩門課都給了我一個非常紮實的專業背景。另外我覺得,電影學院里的自由氣息和多元信息的交匯,讓我記憶深刻,也是很受用的。」  尷尬  網路小說何以組團搶「飯碗」?  據悉,目前國內編劇隊伍從人才來源上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國內專業藝術院校接受過系統培訓的科班編劇;另一類是出於對文學創作的自發愛好,在市場中摸爬滾打,一點點積累經驗、寫出名氣的非科班編劇。許多著名編劇都是「半路出家」,尤其以作家轉行做編劇的居多,如海岩、鄒靜之、嚴歌苓、劉震雲等,另外高滿堂、六六、王麗萍、王宛之、林和平等資深編劇的影視劇本作品經常也與小說原著同步發行。  在編劇束煥看來,相較之下,科班出身的編劇在業界的表現通常比較平穩,而他所認識的那些特別「有才」、想法與眾不同的編劇大多來自「野路子」。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影視文學系的「70後」編劇郭俊立則不贊成過於強調編劇的「身份」問題,「很多好編劇都不是科班出身,比如寫出《鬼子來了》的述平,寫得多好!現在成名的、好的編劇,科班與非科班的比例各佔一半吧。我們班就出了個好編劇—《士兵突擊》的編劇蘭曉龍。」  近年來,年輕編劇越來越多,尤其令人關注的一個現象是,網路小說作者、網路寫手紛紛轉戰編劇行當。「編劇入行零門檻」的說法也在坊間不脛而走。  今年1月,有媒體發布「2015最期待的電視劇」榜單,前十名中除了《虎媽貓爸》算「原創劇本」,其他的《何以笙簫默》、《羋月傳》、《花千骨》等均脫胎於網路熱門小說。甚至有評論認為,今年將出現網路小說組團「承包」電視劇本的態勢。  其實從2011年的《步步驚心》開始,網路小說就已開始加速對影視劇本市場的滲透。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共有114部網路小說賣出了影視改編版權。其中,90部計劃拍成電視劇,24部計劃拍成電影。  來自網路小說作者的作品構成了容量巨大的現成「劇本庫」,在給中國原創影視製作增加「底氣」的同時,也引起了部分業內人士的警惕。他們認為,這並不能真正解決國內影視產業面臨的「劇本荒」難題。「在急功近利心態的影響下,老老實實坐冷板凳、寫精品劇本反倒成了稀罕事,它實際上更值得被珍惜。」導演張藝謀就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現在『劇本荒』非常嚴重!市場發展這麼快,需求量這麼大,好劇本根本跟不上,粗製濫造和快速的類型化、複製化,會容易導致市場畸形發展。」  儘管當下流行的網路小說有著自身的特定優勢,但一些共同存在的缺點也暴露無遺:人物卡通化、故事模式化、主題單一化、語言同質化……編劇蘆葦就表示:「現在有的影視作品文化品質堪憂,他們既無力表達現實,也很難講出精彩的故事。」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主任黃丹曾寫過《台灣往事》、《我的一九一九》、《西洋鏡》等劇本。從一個編劇的視角來看,他認為改編自網路熱門小說的影視作品的走紅是市場的需要,部分原因在於「現在觀眾都很年輕」。但他也表示,網路小說普遍都不是靠深刻、內涵取勝,具有一種「類似冰激凌似的、入口即化」的快餐特性。「如果將影視作品視為一個國家的文化名片的話,肯定還是需要一些有分量的、拿到全世界都能獲得別人認可的好作品。」  思考  「好編劇最後拼的是人生體驗」
推薦閱讀:

《女不強大天不容》:強大是女人和這個世界談笑風生的資本
彈幕讓我看到了中國影視崛起的希望
中國影視圈需要更多有藝術性的作品

TAG:中國 | 影視 | 品位 | 藝考 | 中國影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