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由七種拳架看陳氏太極拳

由七種拳架看陳氏太極拳 

 

www.chelder.com.cn 作者:佚名 來源:轉載 更新時間:2010-3-18 13:23:43


  一、傳世的陳氏太極拳有多種法,溫縣陳家溝陳正雷所練的陳氏拳,稱為老架。其一路拳第八式「摟膝」,在其它傳世陳氏拳中叫做「初收」或「提收「。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楊氏大架中的「手揮琵琶」與這個「摟膝」很相象,套路結構及出現的順序也很接近。眾所周知,楊氏拳源於陳家溝之陳氏拳。從1849年前後楊露禪聞開陳家溝,到1935年以前楊澄浦定式楊氏大架拳,前後也不過80多年的時間,以楊氏拳為參照,可以看出陳正雷演練的陳氏拳,確是當年陳氏拳中興大師、14世陳長興所傳的陳氏正宗老架。陳家溝人至今大多練的是這種拳架,陳氏18世陳照丕是這套拳的傳人。60年代陳照丕回歸故里陳家溝,陳氏19世陳小旺、陳正雷皆受其教益。這套拳架還可以與陳小旺所著《世傳陳氏太極拳》一書相互對比參考。

  二、陳家溝陳伯先所傳陳氏小架拳,與陳氏老架一路拳布局也很接近,惟動作有所簡化。老架一路中所謂「摟膝」的動作,在這趟拳里又叫做「初收」,再次出現時叫「再收」,左腳尖在前作虛步著地狀,楊氏拳「手揮琵琶」雙手與此動作相同。這趟拳的最大待點,是從一勢向另一勢轉折時,腰胯有一個瞬間轉體發勁動作,這個動作對轉腰活胯很幫助。在腰胯發勁時,即便是「掩手肱捶」這樣的發勁,手臂似乎並不主動向前彈抖,而是僅靠腰胯帶動而已。此「陳氏小架拳」,與當年武禹襄赴趙堡鎮得陳青萍所傳之小(新)架,不知是什麼關係。

  三、陳小旺在記錄片《陳氏太極拳》中演的陳氏拳一路、二路片段,是陳氏17世陳發科晚年所定式的陳氏拳。陳發科於1928年應許禹生之邀,赴北京教拳,直到1957年去世,主要生活在北京。所以,北京練太極拳有成者多出於陳發科門下。據說,陳照丕 之父陳登科不習拳腳。陳照丕「學拳從祖延熙、鑫及族叔發科」。陳氏老架在陳照丕那裡還沒有變化,但從陳長興晚年到陳發科晚年總計100年,陳氏拳有了一些變化,除多了纏繞外,還增加了不少細緻的動作。仍以「提收」為例,在老架里名為「摟膝「,在陳發科定架里,這個拳式改為左膝提起、雙手向前推按。令人印象很深的是,陳小旺在左腿提收時非常放鬆,腳而並未像長拳那樣綳得很緊,符合顧留馨在《太極拳研究》一書里所說的對下肢、腿部的一些要求。

  陳發科晚年定式的這一套陳氏拳,一路拳由原來的70多式增加至83式;二路拳由原來的40多式增加至71式。

  四、陳發科幼子陳照奎,是18世陳氏太極拳傳人,1928年生於陳家溝,1932年隨父赴北京,1981年5月病逝。陳照奎是陳氏拳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代大家。陳照奎所傳的陳氏拳,是在其父晚年所定拳式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的陳氏拳架。該拳式不但完全具備陳氏老架風格特點,而且有所發展,是陳氏拳發展過程中一個新的里程碑。其「金剛搗碓」在左腳剷出、右腳上步的同時,左掌手背向空中一個上撩掌,顯得是那樣的輕鬆活潑;「掩手肱捶」的多種打法;中盤、退步壓肘、雙震腳、左右金雞獨立之間轉換時的雙腳騰踏……無不給人極其強烈的印象。該拳有細膩的動作要求,演練起來十分引人入勝。初學時難度很大,學會之後漸入付佳境,玩味其中,使人有物我兩忘之感。該拳仍沿舊習,自稱為83式,其實何止83式。以中盤為例,退步壓肘之後,1.先是一右手向外折打;2.然後身子下沉成仆步;3.再把重心移至左腳成獨立步,右腳抬起、兩掌推出;4.經過右腳下震等兩個小過渡動作後,雙腳騰空躍起、雙腳踏地,雙手交叉下叉;5.右手上撐、左手下榻,不計中間小過渡動作,如此五個節奏明確的動作才把中盤動作完成。由於拳架強調走低架子、襠走下弧,整套拳架運動量很大,所要以求演練者要有很好的腰腿功夫。石家莊的馬虹先生是位知識分子,以中之軀從事陳(照奎)氏拳修練,知認方面最少迷惘,且前後八年追隨照奎先生,是不可多得陳(照奎)氏太極拳傳人。馬虹先生以近古稀的年齡,錄像教學,一招一式彌足珍貴。欣賞馬虹先生打拳,猶如品味一幅有書卷氣的傳統中國畫,充滿了古老的東方文化氣息。

  有人以為這套陳氏拳與陳氏架相比變化較大,如果把陳發科晚年所傳拳架說為「定架」的話,陳照奎的這套拳可稱之為「定架」的話,陳照奎的這套拳可稱之為「新架」,但馬虹說「陳老師認為這是不對的」。馬虹追隨陳氏多年,定然不會妄語。據說陳照奎練拳,立身中正,拳勢低沉;舒展緊湊,瀟洒大方;陰陽轉換,剛柔開合;配合巧妙,趣味天成。真是動如猛虎,靜如處女;輕若流雲,穩若泰山;似綵球滾動,似蟒蛇翻騰。惜哉,一代宗師之絕藝,今日已不復再見矣!

  五、從1928年至1957年,陳發科在北京傳拳近30年。北京是人傑地靈之所在,王建春錄像所演練的陳氏一路拳,是在陳氏晚年所定的拳架基礎上有所變化,賦予了陳氏拳另外一種風格,纏繞環的動作,把各個拳式連接起來,使人耳目一新。這趟拳從起勢的金剛搗碓,右手的撩掌至右膝上方即下再上走,然後一個右手握拳向內螺旋轉環,在旋轉中把拳舉起,然後向下再完成「搗碓」動作;由第八式的「斜行拗步」至第十式的「前堂拗步」,中間要經過一個「提收」,王建春在演練這三個式子時,通過一系列在右手複雜的旋轉動作,一氣呵成,不留一點痕迹;5個「左右倒卷肱」連續不斷,在兩個動作的銜接之間,有一個類似形意拳退步劈掌的瞬間發力。諸如此類在陳氏拳纏絲勁基礎上的豐富變化,是不勝枚舉的,最精彩的是收勢前的「當頭炮」,使拳套達到高潮。觀賞完王建春的這趟拳,再體會一下王宗岳說的:「太極拳,一名長拳,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太極拳應該怎樣煉,不是一目了然了嗎?這趟拳以中速進行演練,不可太慢,太慢則神滯。對於中年人來說,以中架演練,運動量亦屬中等,一趟拳打下來令人有心曠神怡之感。這趟拳雖有所變化,但並未離陳氏拳之本,只是加強了陳氏拳的「諸靠纏繞」之連貫性,不知是否可以稱之為「變架」。

  六、馮志強是在世的一位陳氏拳大家,他18歲向胡耀貞學氣功,20歲向陳發科學太極拳。經過繼承和研究,又加上自己的心得,創編了太極混元功。將太極混元功法揉進陳氏拳,馬志強不僅在修練陳氏拳,而且在修練混元內氣功。所以說,馬志強的陳氏拳偏重強調的是「氣」,這是陳氏拳原來所不具有的。馮志強演示的陳氏一路拳,根據一些學習者的願望,把重複的式子去掉,不重複的一個不少,縮減為「陳氏太極拳精鍊48式」;二路拳則依原來的結構未予縮減。馮志強在演練這兩路拳時,細節動作變化較大,其定勢時尚可窺陳氏拳之原貌,過渡式則有不少新意順勢而出。馮志強以幾十年對氣功和陳氏拳的體悟,演練起來似不經意之中隨心所欲而不越規矩。中國寫意畫論中有「得意忘形」之說,以「內家拳」明、暗、化三種境界之舊說,馮志強可說是「得意忘形」已臻化境矣。整個教學演示的每個招式,都是由馮志強親自示範。或許是年齡的關係,馮志強教拳不主張太大的發力,即使是陳氏二路拳亦是如此要求,這是對的。老子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是說大風大雨總不能長久,「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輕緩的練法對人「直養而無害」,太極拳之所以有廣泛的適應性,其特點也正在於此。馮志強似乎並不反對陳氏拳「閃驚巧取」之技擊特點,在教一路拳的「擺蓮跌叉」時,鏡頭中特別出現了一位年輕人,騰空一躍作擺蓮然後落地跌叉,動作十分精彩。馮志強大約對此位弟子是很得意的。

  中國古代哲學中「氣」的問題,是一兩句話說不清楚的。氣是「物質之氣」還是「概念之氣」?氣功之氣和修道之氣,具有普遍性嗎?沒有一個近代科學意義上的明確說法。總之,「氣」給人一個很「玄」的感覺。陳氏拳也講「氣」,從馬虹的演示中,也只是體現了呼吸與動作的配合,是所謂「內家拳」心與意合、氣與力合中的一個訓練環節罷了。陳照奎曾有一個很明確的說法:「練拳式時,……還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丹田,動作都由帶動,在這種情況下,凡意守的有關部位的神經都處於一定程度的興奮狀態,而致血液循環加快,毛細血管擴張,發熱,發脹,出汗,並有如螞蟻爬行般的刺癢感覺。手臂足部運動時,如同以小棍撥水的簌簌抖動的感覺,會陰、湧泉等穴位和小腹部分的震動和衝擊等等 。這是我們已經體驗到的,其他未列在內,其中有些感覺和現象是其他遠動後所沒有的。對這有什麼功能,我們雖還抱著存疑的態度,但從根本說,只是生理所固有的而平常不顯著的現象罷了。」陳照奎特別指出:「人體的動動雖然很很複雜,但所遵循的仍然是人體力學的規律」,「既使『內勁』到了『相當』火候,也同樣得遵守客觀規律。」所謂太極「內勁」、「內氣」,如此而已!錄至此處,使人不能不感嘆陳照奎的實誠,惜哉,一化陳氏拳宗師!

  七、門敢紅演練的陳氏拳競賽套路,可說是陳氏拳的現氏型。全套81式無有重複,是陳氏拳一路和二路的綜合,其中「單鞭」、「六封四閉」、「掩手肱捶」等多個拳式出現了左勢,是陳氏拳原來所沒有的。陳氏拳競賽套路的出現,無疑豐富了陳氏拳的內容。在練法上,競賽套路廛究每一招式的規範化,從比賽角度看,一人打一個樣,各人打一種風格,是無法進行比賽的,不規範化怎能進行比賽呢?毫無,在比賽場上,把套路規範化是非常的重要的,規範化過程中,為了比賽的需要,在不悖於太極拳的原則下,稍稍離開一點陳氏拳的原貌,也在情理之中。比如,傳統陳氏拳的「二起腳」是在原地所謂「旱地拔蔥」平地躍起,門敢紅在演示時往前跨一步跳打,也並沒有什麼不好。門敢紅打的陳氏拳競賽套路,如游龍戲水、吳帶當風,其動作勢正招圓,規範到位,松穩低沉,難度大、運動量大,達到如此之境界,確須下一番功夫。總之,是美不勝收,令人百看不厭。

  傳統陳氏拳為了適應比賽的需要,制定規範化競賽套路。在這個過程中,如何保留傳統陳氏拳風格多樣化問題,解決好傳統與現代的統一問題,是擺在武術工作者面前一個艱巨的任務。瞎子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改編成弦樂四重奏和弦樂合奏,美則美矣,但失復了阿炳如泣如怨的風格,不無遺憾。如陳氏拳在武術運動會上,風格僅限於規範化的陳氏競賽套路一家,則不利於上述各具風格的陳氏拳之發展。競賽套路美則美矣,但並不能概括陳氏拳的全貌,如何解決?這是一個難題。

  如果用書法藝術來比較以上七家陳氏拳風格的話,陳氏老架、小架拳猶如秦漢篆隸,古拙典雅;陳發科定架如晉唐正楷,端莊大方;陳照奎拳架如歐陽率直,法度森嚴;王建春演練如行書,流動飄逸;馮志強拳法如大草,狂放不羈;門敢紅競賽套路則如現代書藝,美不勝收。

推薦閱讀:

襠功——怎樣練好陳式太極拳的腰襠功(下)
近代太極拳的先驅王宗岳
太極拳中的十二對矛盾
陳式太極拳的特點
楊式太極拳圖解(85式完整版)(

TAG:太極拳 | 太極 |